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翔(木林)-第3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厥梗对鹦隆⒋笸⒒钢菀幌叩姆烙⑶彝奔喙苄奚沤绾镜仁挛瘛

同时完颜长之又正式任命张鹄为太子师傅,付责教导太子完颜承麟,并且准备策划清丈土地,税收制度的变革事宜。而就在这个时候,宋朝以范成大为使,出使金国,商谈两国之间的重新议和。

因为在此前,金国曾两次派遣使臣去南宋商谈议和的事情,第一次是一次试探,看一看南宋是否有意和金国重新议和,很快就得到了宋朝的答复:议和到是可以,但条件必须在宋金上一次议和的基础上,重新制定。

这时完颜长之正在与蒙古交战。由完颜福寿在朝中主持大局,因此收到宋朝的回复之后,完颜福寿立刻招集群臣商议,定下了几点条件:两国地位依然对等,不分彼此。两国的国界先暂时以目前各自实际占领为准,然后重新划定疆界。两国间的互赠可以取消,但金国希望在边境重新开通榷场,并按宋朝的榷场模式进行交易。

其实金国商定的条约内容与上一次议和的区别并不大,完颜福寿等人也知道宋朝对此绝对不会满意,不过谈判就是一个互相讨价还价的过程,谁都不愿率先亮出底牌,而且完颜长之又不在朝中,没有他拍板决定,即使是完颜福寿,也不善自作主,对宋朝做出一些实质性的让步。好在这一次议和的时间充足,可以多谈几个来回。于是完颜福寿又立刻派人带着这份协议再次出使宋朝,商谈议和。

完颜长之回京之后,完颜福寿也曾对他汇报过这件事情。完颜长之也没说什么,只是等待宋朝派出使臣来再说。因为金国已经连续派出了两次使者,如果宋朝真的要表示出议和的诚意,那么就该派使臣回应大金了。否则那就不用再谈了,一心准备开战吧。

果然在一个月之后,宋朝也回派了范成大为使臣,并带来了国书,正式提出了自已的议和条件。宋朝的条件大致有两条,一是金国必须交还黄河以南的土地,即包扩山东、中原、关中的全部地方,二是开通商路,两国商人可以自由入境经商。而且这一次使臣范成大的态度十分强硬,大有如果金国不答应下来,宋朝也决不退让的意思。因此与金国连谈了三次,但每一次双方都不欢而散。这一次金殿面谈,也是同样的结果。

其实金国的群臣也知道,南宋提出的条件,是绝对不能答应的,如果把黄河以南的土地都交还给宋朝,那么大金不如就直接亡国算了。因为虽然山东、中原、关中的全部地方加起来,只占大金全部土地的二成多,但不仅全都是战略要地,也是重要的税收来源地区,根本不可能交还给宋朝。

当然这一点宋朝也未必就不知道,但仍然之所以开出这样苛刻的条件,还是一个目地,那就是漫天要价,等着金国就地还钱。不过有一点是很明显,这一次宋朝是希望借议和逼金国做出一些让步,这也很好理解,毕竟在西夏的一战是宋朝打蠃了,而且还与蒙古连盟,南北夹击金国,可以说正占上风,想在谈判桌上取得一些好处,也是理所当然的。

金国的群臣也都各有盘算,有人主张,虽然不可能把山东、中原、关中的全部地方都割还给宋朝,但也应该对宋朝做出一些实质性的让步来,因为现在大金的国力也不足,一定要尽量避免双线同时作战的局面,虽然让宋朝占点便宜,但至少可以暂时稳定住南方,腾出一段时间的恢复准备期来。

而在具体的让步地点上,在南京、山东一线是基本没有太多退让的余地了,但在西南边,可以把整个凤翔路包括平凉府、凤翔府、庆阳府、秦州、镇戎州、徳顺州、陇州、泾州、原州、环州、宁州、邠州、乾州等十三个州府都交还给宋朝。

因为在宋朝吞并了西夏之后,整个凤翔路已经陷入了宋朝的三面包围之中,易攻而难守,一但开战,就会被宋朝从左右夹击,立刻切断与大金的联系,极难守住,因此还不如全部放弃,把西境的整个防线后撤,依托延安府和京兆府这两座城来驻守,而且驻守的兵力也能够集中。而且相信能够得到这十三个州府,能够让宋朝感到满意了。

但也有大臣则认为,南宋的举动不过是在虚张生势,目前大金的国力固然不足,但南宋经过了收取西夏的战争之后,国力也好不到那里去,大家不过是半斤对八两。而且大金已经击败了南侵的蒙古大军,北方的压力也已经减轻了不少,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必要再向南宋示弱。

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金宋之间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即使大金是割地之后,也不能就使南宋从此就放弃对大金的敌视态度。而且自从大金立国以来,一直都是攻占别人的土地,那有退还土地的道理。因此还不如索性就对南宋釆取强硬的态度,直接了当的拒绝割地的要求。如果南宋一定要开战,那么大金也就奉陪到底。

为此大金文武官员也是议论纷纷,各持己见。那么现在大金是否让步,又将做出那些让步,就只能等着皇帝完颜长之来定了。但一连等了好几天,连宋使范成大一行也早己离开了大金,返回南宋去了,但皇帝却还一直没有表态。文武官员们也都觉得莫名其妙,不过皇帝不表明自己的态度,谁也不敢轻易发言,以免说错了话。

就这样又过了好几天,朝廷突然下旨,任命参知政事张鹄为使臣,出使南宋,再度商谈两国议和的事宜。

第九百零三章 出使南宋

张鹄接旨之后,立刻和副使阿里班,带着随行从人起身赶赴南宋。一路上晓行夜宿,非止一曰来到了大宋境内,在真州的宣化渡口,早有宋朝派出鸿胪寺正卿张公旦,在这里迎候金国的使臣一行,并且安排下了渡江的船只。

张公旦和张鹄相见,双方互道辛苦,寒喧了几句,然后张公旦诪金国使团的等一行人上船,立刻起锚扬帆,向江心驶去。渡过长江之后,船只并未靠岸,而是顺着水势,转入秦淮河中,沿着河道,向建康城的方向行驶。

张鹄站在船头,迎着水面上送来的河风,看着秦淮河面上,只见舟船帆樯盛装,来往穿梭不断,更是夹杂着不少花船彩舟,在河面荡漾,而两船相对而过时,还可以湥酱哟罩写凑笳笏恐窆芾种翮匀疲枭啵涣桨堆盍留恋牡褂埃巳何跷跞寥粒朽星星小B胪犯浇创似鸨朔拇蚝抛樱亩帕辛邪追

而张公旦在船头陪着他,指指点点,介绍沿途的景点。建康城的西南的城墙是沿秦淮河而建,因此秦淮河也等于就是建康西南向护城河了。按照礼仪,金国的使团应该走正南的聚宝门,因此船只沿着秦淮河一路南下,沿途要经过仪凤门、定淮门、清凉门、三山门等地。

船只一路走了三个多时辰,直到下午近黄昏时分才到达聚宝门,金国的使团下船,在张公旦的指引下,进了建康城。

这回张鹄算是第二次,来到这座素有六朝古都之称的古城。早在金军南征的时候,张鹄作为完颜长之的幕僚就随军到达过建康城。但是当时正值战乱,街市上都十分萧条,张鹄虽然震惊于建康悠久的历史和沧桑,但却没有看到建康繁华兴荣的一面。

一行人由聚宝门进城,沿南门大街行进,只见大街上到处可以看到人畜的身影,人流如潮,穿着质地粗糙的衣裤和草鞋的普通平民,穿长领大袖,宽袍带履的士大夫,碧目紫髯,隆鼻凹目,头缠白巾,耳带金环的西域胡商,还有衣着古怪,形像迥异的东赢、高丽客人,总之是天南地北,各色人等,都随处可见。

而在大街两侧,商人交易赚钱,达官携妓游春,文人赏花觅诗,乞丐讨食,扒手逞能,“光棍”叫卖春药,“瞎子”打卦算命,驿馆举牌招客,酒楼散酒买名,妓女分茶设套,艺伎弄情卖声,浪子闲逛,暗探听风,王公寻花问柳,墨客卖画谋生。街上摆摊的小商小贩已经准备收摊,而两侧楼房的勾栏瓦肆却正进入营业的高峰期,迎来送往,果然是一付繁华昌盛的景像。

张鹄也不禁心生感慨,如果论城市规模布局,气势恢宏广大,中都与建康相比,到也并不逊色,但这种街面的繁荣昌华,商业兴荣的景面,中都却是远远不及。

而且这种繁华昌盛非不是以往所说的,那种腐朽奢靡,醉生梦死的景像,张鹄留心观察街上的行人,甴其关注那些平民百姓的脸色,都是欢心喜悦,溢于言表,这种明建康的民生富足,社会安定。而在街上行走的人群中,扎巾箭袖,背刀挎剑,作武士装束的比例所占不少,而且既使是作文士打扮的人,也有不少人挂着一口宝剑,作为装饰,这也表示南宋武风渐行,不能再以文弱而视之。

张公旦将张鹄一行人领到了馆驿,给他们安排住所。然后告诉张鹄,三天之后,大宋皇帝将会诏见金国的使臣。张鹄也向张公旦点头称谢,张公旦告辞回宫去交令。

第二天一早,张鹄脱下官服,换上大袖长衫,带着副使阿里班和六个从人,在街上闲走,也是想要俱体查看一下建康的社会风土人情。

而前两次出使宋朝,都是阿里班做使臣,因此他对建康的街道都有几分熟悉了,在他的带领下,一行人在建康的大街小巷中来往穿行了一天,建康城中的几个热闹的地方都已经转遍了,通过这一番细致的观察,张鹄进一步发现,建康的局势稳定,丝毫也看不出在七个多月,这里曾经发生过一次全城性的暴动。这就说明赵忱的统治已经深入人心,一般的暴动,根本就无法动摇根基。

张鹄本是商人出身,因此对商贸集中的市场由为感兴趣,也是游走时候最久的地方,几乎在每个摊位上都要驻足观看一会,又询问了许多商品的价格,还买下了十余件物品。然后又带着众人去了码头,作装客商理货连续走访了好几家商行,询问价格,看货验质。这可是张鹄的老本行,而且衣装华丽,又带着一干从人,加上说的都是内行话,连走了好几家商行,都没有引起怀疑,还有两家商行以为是大主户上门,接待着十分殷勤。

阿里班等人虽然不明白张鹄的用意,但也不敢多问,只能跟着他到处走。

不知不觉一行人差不多跑了一天,眼看着又到了曰头将要偏西,一行人也走得饥肠辘辘,双腿酸麻,于是在阿里班的指引下,来到一座看起来颇为豪华的酒楼来。

阿里班道:“大人,这家酒楼下官来过两趟,酒莱做得还不错,天色已经不早了,我们就在这里用过饭再回馆驿吧。”

张鹄点点头,笑道:“好,你们陪我走了一天,也都累了,这一餐就由我来作东,请你们吃一顿。”说着带头走进酒店中。

张鹄和阿里班虽然都是作文士装扮,但衣料华丽,加上两人都是久在朝中居官,举手投足之间,自有一番位居上者的派头,而六个随从人中,两个作家丁从人样子,另外四个是武士的装着。酒楼跑堂的伙计都是善于察言观色的人,一看就像是两名富贵公子,闲来无事,带着家丁保镖出游。因此也不敢怠慢,立刻上来迎接,问明他们几个是要吃饭,又十分殷勤的把他们让到二楼就坐。

酒楼上的食客到还不多,他们便选了两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八个人分为两桌,张鹄和阿里班为一桌,那六个随从为一桌,又点了几道这家酒店的招牌莱,还打赏了那伙计几十文钱。伙计欢天喜地下去,不一会儿,酒菜都端了上来。

这时己到了吃饭的时候,酒楼上的食客也渐渐多了起来,也热闹了起来。客人们杯觥交错、划拳行令,高谈阔论,大说大笑。

张鹄留心倾听相邻几桌的谈论,到也是内容各异,有人对朝政评头品足,有人对战事指手画脚,也有谈论发财致富的方法。

不过张鹄留心观察,似乎在座的文士并不多。这才想到,今天在街上所见,文士也比昨天进城时少了许多。忍不住对阿里班道:“你注意到没有,今天在街上看到的儒生并不多啊!”

阿里班也道:“大人这一说,我也发现有些不对,我上两次来这里吃饭的时候,在座吃饭的几乎全是儒生。今天看来到是少得多了,不知道是为什么?”

张鹄点点头,立刻招手把店伙计叫来,问道:“伙计,我记得昨天来的时候,这一酒楼几乎全是文士,怎么今天少得多了,莫非是有什么事情吗?”

店伙计笑道:“听这位官人的口音,您大概不是本地人吧?到像是北方人吧?”

张鹄也点头笑道:“不错,我祖籍河北人氏,现在在荆湖一带定居经商,这次是特意和几个朋友到建康来游玩。”

河北之地虽然己被金国占领,但当年有大量北方人南逃避难,因此现在江南地方也有不少都是祖籍北方的人,虽然己在南方定居,而且已经生儿育女,但有不少人的口声习惯还保持着北方的特点,到是并不奇性。

因此张鹄这么一说,那伙计丝毫也不怀疑,陪笑道:“那就难怪了,官人有所不知,如果是在平常,到了这个时候,在小店用餐的客人大部都是读书人。但今天却是有所不同。今天建康城中的大部份读书人都到了北城那边去了,所以小店的生意也轻淡了许多,达不到平时的一半。若是在平时,几位官人来的时辰,这楼上恐怕都没有座了。今晚只怕要等到未时以后,等他们都回来,或许还会有生意可做。”

张鹄有些奇怪,道:“北城发生了什么事情?居然可以把所有的读书人都吸引过去,这一定是件大事。”

那伙计笑道:“自然是一件大事,今天皇上亲自御驾亲临到钟山书院,去看望在那里讲学的几位夫子,听说还要听一听朱夫子和陈夫子的当众辩论。可不是一件大事吗?学子们一则是想听几位夫子辩论,二则是一睹圣上天颜,所以都赶去了钟山书院听讲。”

张鹄听了,也禁不住跺足,道:“想不到我不远千里,来到建康,听说钟山书院的论辩十分有名,早想去亲身一见,想不到今天有这样的事情,我居然没有赶上?不知明天还有没有?”

伙计道:“明天可就没有了,不过如果官人只是想听几位夫子辩论,那到好办,学院里有学问的夫子们可有不少,最多十天,必然会还再有论辩。但如果是想见皇上的天颜,那可就难了,虽然皇上会常去钟山书院听讲,但下一次御驾亲临,可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了,上一次还是在叛乱发生前的事了。”

张鹄听了点了点头,又赏了那伙计十几文钱,道:“你先下去吧,有事我再叫你。”

伙计接过了钱,道了个谢,十分欢喜的走了。阿里班小声笑道:“南朝皇帝真是不务正业,放着好好的国家大事不做,却偏偏要去听什么两个穷酸腐儒耍嘴皮子,真是可笑之极。看来这个皇帝也是个轻佻迂腐,空谈好名之辈。”

张鹄摇了摇头,也轻声道:“如果赵忱真的只是一个轻佻迂腐,空谈好名之辈,那么现在的南宋也不会吞并西夏,平定叛乱,使国势曰增,而我们也就不必对他这么重视,不远千里来到建康与南宋议和了。”

阿里班却还有些不服,道:“吞并西夏,平定叛乱,不过都是杨炎的功劳,关南朝皇帝什么事,现在整个南宋其实就是仗着有杨炎一个人而己,赵忱年纪轻轻,能够有什么本事。如果没有杨炎,恐怕他连皇位都坐不上去。”

张鹄苦笑了一声,他知道阿里班的这种看法,在大金国中很有一部份人认同,从表面上看,这种看法也不无道理,从南征开始,直到现在,杨炎都稳坐南宋第一名将的位置,而且这几年来,南宋一糸列军事上的胜利几乎都是甴杨炎一个所取得。因此这种表面而肤浅的看法也迷惑了相一批平庸之辈,使他们简单的把宋朝现在的强势完全归功于杨炎一个人的军事才能,而忽略了在杨炎背后,整个南宋朝廷的力量。

只有少数有见识的大臣才明白,一个国家,由其是中原汉人组成的国家,武力的强盛,往往都是依附于国力的强盛。说到底杨炎到底只是一名武将,除了军事之外,他不可能决定南宋的其他方面。因此决不能忽视在杨炎背后,赵忱和整个南宋朝廷所做出的努力和成就。

而一个国家的都城往往最能体现出这个国家的精神表貌,通过今天一天的走访观察,再加上之前所收集的情报分析,这几年来,南宋在军事上强势仅仅只是一个表像。张鹄已经深深感觉到,南宋的国势强大,是全方位的强大,隐隐约约已经有了几分盛世的样子。在大金绝找不到这样繁华的商业,灿烂的文化,稳定的市场、安定的社会,富足的人民、清明而开通的政治气氛、以及充满朝气的精神面貌。

不过张鹄暂时也不想对阿里班解释这个问题,只是道:“既然是这样,那么我们明天就去钟山书院看看。”

第九百零四章 辩论

大宋是一个学术鼎盛的时代,早在宋神宗熙宁年间,就有周敦颐的理学、程颢、程颐兄弟的洛学、王安石的新学、苏轼的蜀学等等学派。同时期前后,还有李觏、邵雍、张载等一系列的知名学者。

而在南渡之后,随着江南地区生产发展,社会逐渐稳定下来,亦产生了吕祖谦、张栻、朱熹、陈亮、陆九渊、陆九龄、陈博良等一批知名的学者。他们中间有的并承古人,有的集前人于大成,有的另避新境,各持所说,而且纷纷开馆授徒,传描自巳的学术思想。一时之间学术隆盛,颇有几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势头。

不过由于各家学说都各自坚持己见,而且其中如朱熹、二陆、陈亮等人,都是个性自负的人,对别人的观点都不能接纳,因此各家学说之间的交流并不多。诸家之中,只有吕祖谦为人谦和,而且有容纳百川之量,也和各家学者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而正是在他的引见拉陇之下,朱熹、二陆、陈亮等人之间才有了一些交流和沟通,如朱熹与二陆的鹅湖之会,陈亮和朱熹以书信的形式,进行了一番有关于王霸利义之辩。虽然谁也没有说服谁,但对于传播交流各人的思想,活跃学术气氛,还是起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只是一来各人都各居其地,见一面也不容易,而且也轻易不愿自坠身份,与拜访其他人,因此这种交流也并不多。

而钟山书院的设立,正好解决了这一个问题,将天下的知名学者都汇集到建康来教学,共聚一堂,可以随时交流勾通,而且对每一个学者来说,也不存在谁拜访谁的问题。对朝廷来说,这也是宏扬文治,彰显太平盛世的一种形式。

因此这个设想一出,立刻得到了吕祖谦和张栻、陈亮等人的响应,他们为此为多方奔走,在他们的积集劝说下,再加上汇集都城的便利条件,朱熹、二陆、陈博良、刘子澄、赵景明、潘叔度等当代知名的学者也都纷纷响应朝廷的号招,入住钟山书院,教学授徒,传播各自的思想。

而各地的年轻学子也都纷纷赶到建康,投到钟山书院中学习。尤其以吕祖谦、张栻、朱熹、二陆、陈亮这六人的学徒最众,而且张栻、朱熹、陈亮三人都有官职在身,因此日常的例行讲课都有弟子代替,本人只是定期开堂主讲。

经过了四年多的建设发展之后,钟厶书院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能够容纳三四千名弟子同时入住,还有六十多间用于普通教学教室,八间大型讲演教室和三间大型礼堂。其他的各项设施也都一应俱全。朝廷每年都会拔出一笔钱来,支付书院的开支费用。并公推吕祖谦和张栻主持书院的政务,朱熹、二陆、陈亮监督协助。

不过天下学者聚集一堂,在开馆授徒之余,互相之间自然免不了争论,有时候还会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好在吕祖谦和张栻都是老诚持重的人,索性就定时定期在大礼堂中进行公开的辩论,并且允许学生傍听,又定好了规矩,所有辩论都只限于学术之中,不许进行人身攻击,而且辩论完毕之后会,也不能记仇,把情绪带入平时的授课中。

正是甴于吕祖谦和张栻的努力,参与辩论的众人也都基本能够尊守这些规矩,因此这种辩论也能够得到良好的方向发展。影响力自然也越来越大。每次辩论,不仅是书院的学生傍听,就连不是书院的文士也被吸引了不少来观摩。能够容纳一千余人的大礼堂不伏坐无虚席,就连房外的回廓也被占满了。并且连皇帝赵忱也对这种辩论颇感兴趣,在叛乱发生之前,就已经御驾亲身到书院中听过三回。

见皇帝如此,大臣们自然也都纷纷效仿,而且大臣们几乎都与一些学者多少也有些交情,如韩彦直的四弟韩彦古本身就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学者,也在钟山书院的教学,而陈俊卿的孙子就拜在朱熹门下,因此到了后来每逢辩论的时候,除了学生和文士之外,都会有不少大臣傍听。也已经形成一种风尚。

赵忱见状又下旨,无论是自己还是官员,傍听辩论时一率不许插言,辩论之后,也不许发表对辩论内容的评论,和普通学生一样,听完就走,以免学者有所顾忌,影响他们在辩论中的发挥。不辻对每次辩论都让人做好笔录,然后结集发行。而这些辩论集一经发行之后,往往都会立刻被抢购一空,甚至有不少都会运往其他地方销售。

这些情况张鹄也知道一些,因为有相当一部份的辩论集在金国都有销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