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红楼-第1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贾环笑道:“会有的。”孔尚任的《桃花扇》就是可以比拟《牡丹亭》的佳作。
…
…
贾环和甄应嘉见了一面,于下午时分离开了甄府。
体仁院是挂在礼部下的一个虚职,正三品。负责彰显皇家、朝廷仁爱。甄应嘉真正的实职是内务府,驻扎江南织造郎中。同时,兼任皇家密探。
甄应嘉下午会客之后,在家中的一处园林中稍作休息,将长子甄礼叫来,问道:“如何?”
甄礼笑道:“贾子玉他说他来金陵读书的。我看也是。到底是年纪太小。”
甄应嘉叹口气,“我想着也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百年世族,相互通婚,在金陵城中错感盘结。势力还是有一些的。比如,如今的金陵知府贾雨村,就算是贾家的力量。
要是有一个沟通的桥梁,甄家用起来,也得心应手。但贾环太年轻,预估,贾府并没有给他授权。
贾府确实没有给贾环授权。然而,甄应嘉不知道的是:贾环的关系网是独立于贾府之外的。
第二百八十九章 流逝、大势
在拜访过金陵首屈一指的世家甄家后,卫阳的祖父南京户部尚书卫弘那里,贾环拿着卫康、卫阳的家信去见了一面。略坐之后告辞。
金陵知府(正三品)贾雨村,是林黛玉的塾师,借林如海的推荐,与贾政搭上线,再由王子腾运作到金陵这天下有数的大城担任知府。算是贾家的政治力量。
不过,贾雨村那里,贾环并没有拜访的计划。一则是贾政并没有书信、话语交待他。二则是他看贾雨村这个“二五仔”不大顺眼。贾府兴盛时,贾雨村趋炎附势,助纣为虐;贾府衰败时,贾雨村落井下石,狠踹一脚。
再加上乱判香菱的案子,这种毫无原则的官僚,贾环没有兴趣结交。
自八月二十日,贾环来金陵之后,花了六天的时间才完成拜访贾家亲朋故旧的行程。这对于习惯于快节奏、现代化生活的贾环来说,实在有点肝疼。
九月初,已经是深秋时节,江南地区的秋意,浸染着金陵城外的钟山。
贾府中西面的一处小院落内,贾环坐下来卧室中,静心读书。下午的细雨落在窗沿上。点点滴滴。
晴雯和如意两个大丫鬟在偏厅里说话的声音,偶尔传来。
贾环已经和山长商定好学习计划。正在家中读书。四书的经义,沙先生(沙胜)的造诣已经相当深厚,他只需要对着书本认真复习,有疑惑的地方再去请教山长即可。
来江南之前,叶先生给他一本已经刊印好的《书院讲义》。贾环手里还有一份贾府姐妹们帮他抄录的底稿。底稿中计有:宝钗、香菱、莺儿、黛玉、迎春、探春、惜春、史湘云、如意的笔迹。
在夜里翻看着她们各自不同笔迹的经义底稿,猜测着到底是谁的笔迹,也是一种享受、乐趣。
他已经将抵达金陵的消息,分别写了几封信,通过朝廷的驿站传递回贾府。不过,预计贾府里的众人收到信,会是一个月以后。
贾环的本经是诗经。主要是师从业师林高和,骆讲郎骆宏,沙提学沙胜。他在金陵的这两年,重点是跟着山长学习《春秋》。还有科举应试技巧。
如意进来给贾环添了一次热茶,凑在贾环身边看了看书桌上的书卷。贾环笑一笑。他正在用心的做笔记。做学问,需要这种一句一字的功夫。马虎不得。
如意娇柔的一笑,悄然的出去,在偏厅里和正在做针线活的晴雯说话,“晴雯姐姐,你说我们就住在这里不好吗?”要搬走的事情,三爷早和她们说了。
晴雯用洁白、整齐的贝齿咬断针线,笑嘻嘻的道:“好什么好啊?人多嘴杂啊。回头林姑娘过来,三爷要照看她,你猜着那些乱嚼舌头的人会传成什么样?”
“哦…”如意有些愁眉苦脸。
晴雯放下手里的活儿,明亮的眼眸滴流的一转,笑着捏捏如意娇俏的脸蛋,“好了,不就是担心搬家收拾麻烦吗?我会帮你的。”
如意这才展颜轻笑。
说了会话,如意和晴雯两人取了两幅贾环的画作出来,凑在一起说笑。这是贾环闲暇时分别给她们俩画的素描画像,已经有九分相似。深秋午后的闲适,在小雨滴落的音符中飘散。
…
…
购买住宅的事宜,贾环委托给了好友庞泽帮忙处理。大约能住十几、二十口人就行。
时间在读书的间隙之中,静悄悄的流走。
放眼江南地区,在八月底九月初,从政务上讲,有一件大事:因为,今年夏天的暴雨,南京六部与浙――江布政司同时奏请朝廷免除南直隶、浙――江的钱粮。
江南是国家赋税重地、天下粮仓,奏请免除钱粮的奏折,朝野瞩目。兴修水利之事,被提上朝廷的日程。
在文化上,有一件大事,几件趣事。大事即是:江南楼馆、船舫的名妓们争唱在扬州问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贾环之名,传遍江南。
趣事则是围绕着这件大事。
其一,江南四大名妓之二宋若雨、刘如烟因用琵琶、箫一起和过水调歌头,且与贾环在瘦西湖上共度良宵,在江南青楼这个行当中,名声大振。大有超越另外两位花魁袁静香、林千薇的势头。
其二,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魏子和被青松先生当面打脸,闭门读书,准备参加雍治十三年的乡试。退出,所谓的江南四大才子之列。然而,还有一种说法,因为贾环是文坛宗师方望的弟子,魏才子被打压了,所以除名。
其三,自夏季来到金陵的名妓苏诗诗,来抢同行们的名头,被同行们抵制。但,因传出她与贾环有旧,在京城时得贾环赠诗一首:佳人相见一千年。此时,变得声名鹊起。
如果放眼京城、天下,刚刚完成政局调整的雍治皇帝,踌躇满志,准备施展他长久以来的政治抱负。第一,清查历年的亏空欠账。准备抹平。第二,准备兴修水利,促进民生。
两者相辅相成。朝廷先要弄清查,自己有多少家底。欠账能收的要收上来,收不上来的要想办法通过减免、赏赐等办法抹平掉。然后,才能制定相应的水利计划。
如何一个朝代,在开国初期,都会兴修水利,促进农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利计划将会年久失修,造成粮食减产,良田变荒田,人民流离失所。而如黄河,更是危害深重。淮南几乎年年受灾。
雍治皇帝准备再一次大修水利工程,利国利民。
第三,修撰《皇周英华》,向世人、后人彰显文治。
自前明以来,有三次盛大的文化盛典。以明代三大才子解缙为总裁,编撰的《永乐大典》。弘治中兴时期,编写的《大明会典》。国朝第三位皇帝周世祖时期,由国朝唯一的三元,朝廷宰辅林季同为首编写的《大周全书》。
雍治皇帝御极十一年,已经令吴王完成木字印刷术的研究、复原,正在大规模的运用,印刷经典书籍,而这只是,修书前的一次热身运动。
他希望他治下包罗万象的《皇周英华》,不要像《永乐大典》那样失传。
然而,八月底九月初,从扬州的奏折送入宫中: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病重。
前文已经说过,两淮盐业是国朝税赋的大头之一,占有十分之一强。而现在两淮盐业,面临着群龙无首的局面。
同时,抵达的还有淮扬分守道沙胜的奏折:意欲实行盐商总商制,改革盐法。
京师之中,舆论沸腾。
…
…
扬州。
九月初三,巳时。巡盐御史驻地察院之中。林如海被妾室语蓉扶着倚在床榻上,脸色红晕。这是他几个月以来,第一次能坐起来。
然而,所有人都明白,时间到了。
林如海看着卧室中的黛玉、贾琏、元伯,小妾、丫鬟、何师爷、察院的下属等人,最终目光落在他唯一的女儿黛玉身上,温声道:“玉儿,你要好好的。”
他已经将黛玉托付给贾环,女儿无忧。
黛玉哽咽的不能说话,用力的点着头。
林如海笑了一下,抬手指了下何师爷手中拿着的盒子,那是他的遗折、绝笔书信。
众人都等着林如海说话,然而,他久久的不出声,脸上带着笑。众人随即反应过来。语蓉试了下鼻息,痛哭道:“老爷!”
屋中顿时响起一阵哭声。“父亲…”,“东翁…”,“姑父…”,“老爷…”,“察院…”。
雍治十一年,九月初三上午,隅中之时,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病逝于任上。
第二百九十章 丧事、遗产
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病逝的消息在极短的时间内传遍扬州城,继而是江南地区。
林如海的遗折、公文也由其首席幕僚何师爷通过朝廷的公文系统急递铺发出。
贾环在九月初五的上午得到消息,派老仆张三给山长送了信,又给贾府里的刘管家说了情况。带着晴雯、如意、钱槐、胡小四四人在金陵城外坐船前往扬州吊丧。
长江之上,船来船往。金陵本就是长江边上的货物集运中心。贾环在小船的过了金陵,升起船帆加速。
贾环在船头,看着白茫茫的江面。秋风秋意秋煞人。轻轻的叹口气:生老病死,谁能避免?对林如海的死,他是有心理准备的,但听到死讯,还是有些感慨。
他和林如海通过只见过两面,对这位三鼎甲探花出身的姑父印象深刻。很智慧的一个人。可惜,天不假年。
贾环此时情不自禁的想,要是林如海晚死个五六年,红楼原书中的宝、黛爱情会有波折吗?
林如海和贾政的私交可是很好的!还有林如海巡盐御史这个位置。
贾环感叹之时,晴雯拿着件精美的蓝色斗篷过来,大眼睛红红的,轻声道:“三爷,林姑娘好可怜呢。”娇俏、秀丽的少女心中此时也很伤感。她连她父母是谁都不知道。
“是啊。”贾环叹口气: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轻轻的将晴雯抱在怀里,看着浩浩荡荡,奔流向东的大江。这就像那命运的轨迹。
不过,他现在是黛玉的监护人,定会改变这个钟灵毓秀的女子的命运。人定胜天!
晴雯有些羞涩,但还是娇软的依偎在贾环坚实、温暖的胸口。感受着他的心跳、力量、意志。
江风吹动着船帆,猎猎做响。舟行如箭。
…
…
林如海的灵堂就设在察院的后堂。一应事务由贾琏、何师爷操办。黛玉在灵堂上,以嫡女的身份守灵。
贾环于九月初七的午后抵达,祭拜之后,到左侧一间清净的偏厅中休息。晴雯、如意两人已经到了后面,与紫鹃、袭人见面。钱槐和胡小四留在他身边听用。
片刻之后,在外头待客的贾琏匆匆赶进来。惊喜的感叹道:“环兄弟,你可算是来了。这两天都快累死我。唉…”
有段时间不见,贾琏还是那副英俊的公子哥模样,二十四五岁的年纪,穿着精美的蓝色长衫,腰间带着孝。脸上有些倦色。这几天想来很辛苦。
贾环点点头,沉稳的道:“我得了信就来了。琏二哥,现在有什么难处?”
贾琏常年在贾府里跑腿打杂,又经历过贾珍的丧事,应付林如海的丧礼还是足够。只是很有点辛苦。盼着贾环过来帮他分担一二。贾环的能力,他很清楚。
这时,一名林家的奴仆进来回,“琏二爷,香油那边短了些,要打发人去买。”
“我知道了。一会就和元伯说。”贾琏将来人打发走,苦笑着道:“场面太杂,察院这边的衙役、小吏看碟下菜。林姑老爷这一去,那帮人做事就不大用心。”
林如海去世之前,给了贾琏八十万两白银,并委托贾琏变卖别业、田产。丧礼的银子,贾琏手头很宽裕。但,宽裕不代表喜欢给手底下的人骗。
贾环沉吟了一会,道:“这样吧。我去分守道署衙里请些人手来帮忙。”
贾琏喜道:“那就好。”他对察院里那帮偷奸耍滑的衙役、小吏非常不满。
…
…
以贾环和淮扬分守道沙胜的关系,借调十来个衙役来帮忙维持秩序很简单。
林如海的丧事,先是停灵在察院中,接受祭拜,继而有道士做法事。因为林如海没有儿子,只有贾环、贾琏在出面帮忙处理丧事。丧事的规格并不是很高。
只有江都县沈知县、大盐商汪鹤亭等数人前来拜祭。官场之上,人走茶凉,何况是人都死了。
扬州城中,当前的大事,是盐法变革,以及等待新的巡盐御史的到来。
九月十一晚,察院之中,四处都一片凄凉、忧伤的气息。白色的灯笼挂在屋檐上。
贾环和贾琏两人在贾琏居住的院落里说话。明天早上,贾琏就将带着黛玉扶柩南归苏州。
圆桌边上,贾环神情沉静,喝着温茶,道:“琏二哥,林姑父的后事就拜托你了。”他并不打算跟着去苏州。贾琏在大事上靠不住,在小事上还是靠谱的。
苏州之行,不外乎安葬林如海。变卖林如海的住宅、田地、家产等。林家没有嫡支,这些留在苏州都没什么用。都要变现成银子带走。
贾琏靠在椅子上,疲倦的叹道:“我会尽心办好。环兄弟…”犹豫了下,话没说出口。
林姑父托孤给环兄弟,怕是留了些银子。他来之前,父亲叮嘱要他将林姑父的家产带回去。不知道这八十万两银子能不能让父亲满意?他已经派人送信回京中。但还没回信。
提起托孤这件事,他心中略有些苦涩、挫败感。他都二十四五岁的人了,但林姑父宁可相信才见了两次,且只有十一岁的环兄弟,这让他情何以堪?
贾环自是不知道贾琏在想什么,他以为贾琏说的是另外一件事,接着道:“林姐姐的行程的问题,不敢劳烦琏二哥往金陵跑一趟,我到时候在扬州等着。”
贾琏苦笑一声,“还是我送林姐儿到金陵吧。只我不进城就完了。也不费什么功夫。”
贾环想一想,同意下来。
结束和贾琏的商谈之后,贾环出了贾琏的堂屋,穿过一处院落,走过秋夜中寂静的回廊,到黛玉的屋中探望她。
秋风呜咽。
“三爷…”在暖阁里的紫鹃和晴雯两人迎着贾环,陪着进了卧室中。如意和袭人正在服侍黛玉喝药。
黛玉穿着白色的孝服,如玉的容颜上,带着哀婉忧伤的情绪。发丝微乱。秀丽的脸蛋上倦容很深。正倚在床塌上,拿着药碗。一股苦涩的中药味道弥漫在空气中。
贾环心中升起一股怜悯的情绪,温声问道:“林姐姐可还撑得住?”
这几天林黛玉在灵堂中答谢宾客,累得不轻。
林黛玉看向贾环,细声道:“谢环兄弟关心。还撑得住。”丧父之痛,巨大的哀伤包裹着她的心灵。让她之前想着见到贾环之后要说的话,都无瑕去想。
这是贾环来的这几天第一次和黛玉私下里见面。
贾环这几天帮忙处理丧事,忙到夜里停下来,来探望黛玉时,她已经睡下。贾环找紫鹃问过情况后,便回去了。
幸好丧礼的规格不高,要是像贾珍那样的规格,宾客络绎不绝,预估林黛玉这娇弱的身子骨吃不消。
当然,人在死后的哀荣,在古代来说,非常重要。贾环这心思不大对头。但,贾环、贾琏两个贾府子弟,在扬州城内又算得什么?
大盐商汪鹤亭带了一批徽商过来祭拜,看中的是他中秋扬名的才华。
江都县的沈知县倒是挺会做人的。
贾环点点头,道:“明日林姐姐随琏二哥回老家。裴姨娘、元伯会跟着你。我会在金陵等着你们。”
裴姨娘就是语蓉。林如海的灵柩返回老家苏州。家里这边的小妾、奴仆都会散掉、离开。只有裴姨娘、元伯并林黛玉的乳母王嬷嬷等五人会留在黛玉身边。
林黛玉微微颔首,“嗯。”
贾环又叮嘱紫鹃、袭人、雪雁一路上好好的服侍黛玉,这才离开。他并不打算送黛玉去苏州。
一个人内心里的忧伤是需要时间发泄出来的。他现在安抚林黛玉的情绪没有任何作用。这需要时间的流逝,才能稍稍减轻她的痛苦。
…
…
灯火点点。
贾环刚回到自己的住处,林如海的首席幕僚何师爷便来访。贾环客气的招呼他落座。
这位何师爷不是跟在沙大参身边的何讲郎,而是林如海自己网罗的幕僚,是林如海的左膀右臂。
何师爷名叫何元龙,约四十多岁的年纪,容貌清廋,谈吐雅致,交给贾环三封信,“这是东翁临别时留给你的。东翁当年高中皇榜第三名,录取他的宰辅们都已经不在庙堂。这三封信都是写给东翁的好友。请子玉转交。唉…,盼子玉好好对待林姑娘。”
贾环对官场的套路有了解,送信只是托词,送的是人脉。当然,能不能获得收信人的看重,这要看自己的本事。林如海这将其政治遗产留给他了。
贾环心里叹口气。果然是洞察人心的高手啊!林如海这样做,他能不尽心吗?
贾环郑重的抱拳道:“请何师爷放心。”
何元龙摇摇头,意兴阑珊的叹口气,看了贾环一眼,道:“我冒昧的问子玉一句,宝钗是谁?”
贾环坦然的道:“我未婚妻的名字。”虽说婚事还没定下来,但这么说,想必宝姐姐不会介意吧?
何元龙仰天长叹一口气,“唉…”果不其然。察院之中,现在有流言,说贾环贪图林家姑娘的美貌,从金陵而来,要人财双收。贾环却是已经有意中人。那置林姑娘于何地?奈何东翁死前已经托孤给贾环,他多说无益。
贾环还不知道给何元龙误会了,他倒是有心欣赏何元龙的忠诚,问道:“何师爷将来有什么打算?”
何元龙疲惫的道:“东翁给推荐了几个去处。我想再看看。搞了几年的盐业,再去地方上,恐力有不逮。”
贾环微笑着道:“何师爷有没有兴趣进入沙大参的幕府?我可以代为推荐。沙大参上书言盐法改革的事情,想必何师爷应该知道。”
何元龙惊讶的道:“子玉的意思是沙大参会获得整饬盐法的权力?”
贾环就笑,“这要看朝廷的意思。”
以贾环的估计,沙大参拿下整饬盐法的权力的概率应该很大。
何元龙犹豫了下,干脆的道:“那有劳子玉了。”他久在扬州这繁华的都市,实在不想去其他地方当幕僚。贾环是沙大参的弟子,这消息,他自然知道。
贾环笑一笑。
何元龙聊了两句,告辞离开,回头看了一眼小院厅中灯火下映射的少年的身影,再叹口气。莫非他误会贾环的为人了?
第二百九十一章 盐法变故
浅淡的晨曦之中,一首大船从扬州城南的钞关门启程,前往苏州。
贾环带着侍女、随从与何元龙、萧幼安几人在江边眺望,看着大船杨帆,缓缓的消失在天际边。
从扬州进入长江水道,对面是镇江,再沿运河水道南行至常州、苏州。
江边的码头上,何元龙几人都是惆怅的长叹。任他是位高权重,后继无人,则晚景凄凉。
“走吧!”贾环率先出声,招呼着何元龙、萧幼安几人进城。他委托萧幼安帮他在扬州城内临时物色一处住宅。现在在住巡盐御史的察院不大合适。萧幼安已经帮他办好,位于城中小秦淮河边的一处三进院落。
扬州南城门口,一辆精致、宽敞的马车徐徐的在宽阔的道路上跟着人流而过。
车帘之中,一名三十多岁的男子放下车帘,笑道:“刚走过去的是如今在江南闻名的才子贾环吧?”
贾环如果看清楚这男子的脸,就知道,错身而过的是,扬州三大盐商郑元鉴的长子郑文植。
马车之中布置的很奢华。一名丰腴的青衣女子拿起一粒葡萄喂在郑文植的嘴里,丰满的软肉毫不顾忌的抵在郑文植的手臂上。她约二十出头的年纪,肌肤白皙,风情娇媚。
“可不就是?”青衣女子咯咯娇笑。
郑文植嘿嘿一笑。贾环的一首水调歌头,可是毁了郑家的计划,成就了汪家盐商之首的名声。没见汪鹤亭还看在贾环的面子上亲自去祭拜了已故的巡盐御史林如海?
郑文植轻轻的拍了下青衣女子丰翘弹软的臀部。
“大爷…,白天呢。”青衣女子吃吃娇笑,一边顺从的跪在郑文植面前,伸手解开他的腰带。
看着她娇艳的嘴唇,郑文植轻浮的笑道:“琼姐儿,你怕什么?还能有人到车里来不成?苏州来的罗秀才肯定还没到。”他今天是来码头接苏州名士罗秀才。好看的小说
郑文植的脑海中闪过刚刚车外的贾环的那张脸。嘴角浮起一抹微笑。听说扬州城中最近有一些很有意思的传闻。
…
…
大船平稳的行使在运河之后。夜色深深。深秋的星空寂寥。
黛玉病卧在床榻上,白天睡了一路,此时反倒没有睡意。紫鹃、袭人两人陪着她说话。桌上的蜡烛火苗跳跃。
紫鹃帮黛玉盖着锦被,道:“姑老爷去世,姑娘不要伤心过度,别伤了身子。到了苏州,有琏二爷处理着事情。再要想,万事有三爷担着。”
袭人帮着劝了两句,“是这个理。三爷年纪虽小,行事是极妥当的。姑老爷将姑娘托付给三爷,也是看到这一节。”
黛玉细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