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红楼-第1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本该一片安宁、祥和的夜色之中,轿子,马车,舟船中的盐商们行色匆匆,心事重重。
  盐商们搞不清楚现在到底是什么情况?沙抚台是要竭泽而渔,还是杀鸡儆猴,亦或是秋后算账?他们是否在沙抚台的抄家名单之列?
  …
  …
  郑家位于城中的住宅中灯火通明。200名兵士冲入郑家之中,将人口、财物、账本都控制起来。哭声、喧闹声、喝骂声不断的传来。
  淮扬巡抚沙胜亲自带队。贾环、何元龙随行。正厅之中,贾环和沙胜在精美、华丽的客厅之中喝着茶,饥肠辘辘,等待着最终的结果。随行的幕僚、吏员都在各处登记、查抄。
  何师爷拿着下午从郑元鉴口中拿到的情报,带人去书房里搜查甄家、陈家违法的证据。
  这是贾环第二次来到郑家。上一次,他跟着江都县正堂沈县令一起来抓郑文植,闯进来过。
  贾环安静的坐在椅上中,并没有亲自去抄家、耀武扬威的意思。
  抄家的过程中有很多可以得意、宣泄,寻找肆虐的黑暗快——感的地方。比如,你可以睡郑元鉴漂亮的小妾,睡他的女儿。想睡几个就几个。想怎么睡就怎么睡。比如,郑元鉴的心爱之物,可以想砸就砸,想拿就拿。比如,他的儿子,想打就打,想骂就骂。
  贾环没有这么去做。他只是在复仇。欺负老弱妇孺没什么可以得意的。当然,郑家这些人,该有的结局,不会变!
  沙胜今年五十多岁,是一名容貌清廋的老者,穿着正三品的红色官袍,端坐在正中的官帽椅中,气度不凡。此时,他的神情微微有些沉吟。
  他倒不是在犹豫是否惩罚郑家。而是,因为贾环告诉他:郑家贩运私盐,合伙的是甄家,幕后是太子。事涉太子,他在拿到证据后,要怎么做呢?
  一名受过郑家恩惠的老吏看看沙胜的脸色,误会了沙胜的想法,上前道:“沙抚台,郑员外犯法,郑家妇孺何辜?可宽宥一二。”
  这时,去搜查证据的何师爷从侧门进来,训斥道:“胡说八道!郑家甘当金陵粮商、权贵的走狗。贩卖私盐,罔顾国法。此等奸商,如何不该惩处?
  淮南现在还有几十万百姓流离失所,等着粮食救济。你只看到郑家哭,看不到淮南百姓哭吗?对郑家的惩处,要严,要重。淮南,还等着郑家充公的粮食、银钱救急。一家哭,何如一路哭?”
  此时,家族与个人是一体的。郑元鉴犯法,就是等同于郑家违法。
  何师爷心中恨透郑元鉴。从贾环和他的角度而言,这是复仇。但是站在沙巡抚的角度,这件事不是简单的定性为复仇。
  金陵的粮食还没有起运。反而爆出户部粮库亏空的大案。卫尚书无力维持局面,淮南的粮食只能等湖广运来救急。郑家抄没的钱粮,都将要投入赈灾中,以解燃眉之急。
  老吏讪讪的退下。
  何师爷气尤未消的“哼”了一声,这才将手里的两个账本递给沙胜。
  沙胜翻看着。一个是郑家与甄家来往的账本,私盐分利。一个是郑元鉴搜罗的关于陈家的一些黑材料。综合起来,结论是:金陵城内,倒卖户部粮库内粮食的,就是金陵的大粮商,陈家。
  “子玉,你看看吧!”
  贾环翻了翻,微微有些诧异。竟然还有陈家的一些证据。这是意料之外。
  等了一会,见贾环沉默的看完,沙胜看向贾环,征询道:“子玉你的意见呢?”
  贾环早就想好答案,道:“沙先生,我们无需为甄家背书。”有些事情,埋在心里比说出来好。但是沙先生已经官至巡抚,贾环觉得郑家贩卖私盐,事涉太子的事情,不能隐瞒他。这件事是甄礼亲口告诉贾环。但是,给朝廷的上书之中,无须提及。因为,郑家也不知道私盐的利润是给太子的。
  沙胜点点头,长长的呼出一口气,轻拍着木椅的扶手,道:“从今而后,子玉你会得一个冷面之名。我沙叔治也逃不了一个酷吏之名。执行第二套方案吧!”
  官场是名利场。然而,淮南数十万百姓还在水火之中。他是圣人门徒,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时,应当做一些事情。毁谤加身又如何?
  贾环起身,和何元龙一起面对着沙胜行礼领命,“是!”
  …
  …
  消息很快如同流水般的反馈至扬州城中各地。
  两淮盐运司署衙,杨运使在后堂中接待着前来拜访的周、朱两位总商。改革后的盐商总商制,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两淮盐运司的权力。这两位是陕商的代表,势力不比晋商、徽商,平时比较听盐运司的招呼。此时过来求助。
  杨运使安抚道:“两位不比惊惶。沙抚台说是查到郑家贩运私盐。其罪当斩。然而,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作为一名老官僚,他是不相信口号这种东西的,只看结果、实利。
  周盐商拱拱手,小心翼翼的赔笑道:“愿听运使高见。”
  盐商,谁不贩运私盐获利?真要认真起来,所有人都可以送上刑场砍头。这正是他们害怕的原因。沙巡抚万一较真呢?沙巡抚的性格就是有一点较真。
  杨运使微微一笑,喝口茶,道:“十几日前,金陵发生了一桩血案。一名女子当街被火铳打死。这名女子的身份,两位并不陌生。前巡盐御史林如海的小妾。当场的还有,林大人的孤女,贾环。
  金陵城中谣言是郑元鉴为了报杀子之仇,雇佣南京守备府的精锐火铳手杀人。头七的时候,贾环派人将那两个营兵干掉。贾子玉是沙巡抚的得意门生,他那个巡抚的位置还是贾子玉帮着运筹来的。所以…”
  周盐商、朱盐商两人面面相觑。这料真是猛啊!扬州距离金陵有几日的路程。现在整个扬州城内的大事是淮南赈灾事宜。金陵那边的案子,他们有些耳闻,但是哪里知道这些内幕?
  一直绷着的朱盐商此时释然的笑了笑,道:“原来如此,我们就放心了。”又随口加了一句,“呵呵,郑员外这事犯的有点蹊跷啊。”很有些感慨的模样。
  盐商这个行业。只要累积起来的大盐商,谁没有一段不光彩的过去?杀个把人都只是小事而已。巧取豪夺,鲸吞小商的窝本,里面黑暗无比。
  但是,郑元鉴脑子坏掉了,竟然敢对一个举人老爷出手?而且还是有沙抚台这么硬的后台的举人出手?这是很奇怪的事情。想要找死,不是这么个找死法。
  杨运使看了朱盐商一眼,脸上的笑容隐去,冷哼一声,“朱员外,不该打听的事情不要打听。”这是翻脸比翻书还快。
  周盐商,朱盐商两人尴尬的一笑,连忙赔罪,说了几句场面话,结伴离去。两人出来后,周盐商还埋怨了朱盐商几句,“朱老弟,你多那一句嘴干什么?所以你的生意做不大。”
  后堂的小厅中,杨运使悠悠的喝着茶,嘴角掠过一丝哂笑。他虽然不在金陵,但是身为官场中人,技术性官僚,很快就能推知的七七八八。
  郑元鉴的脑子当然没有坏掉。落到这个下场,只是因为陈家抛弃了他。
  而陈家默许郑元鉴“教训”贾环的原因是什么?贾环在金陵简报上配合户部尚书卫弘的行动,为打压金陵的粮价出声。粮食,这门生意,在金陵是由陈家控制的。淮南大水,这对控制着粮食生意的陈家、以及身边的圈子来说,一顿饕餮大餐,当然不会允许他人破坏掉。
  说的简单点,就是贾环侵犯了陈家的利益,陈家顺水推舟,狠狠的教训贾环。杀鸡儆猴。再转手卖掉郑元鉴,推的一干二净。郑家,肯定是完了。
  然而,现在金陵的粮价不是飙升上去了吗?贾环痛苦之下,还有心情,还敢继续为卫尚书做事么?卫弘也要为爆出来的户部粮库亏空案负责。仕途暗淡。
  陈家打的一手好算盘啊。一石数鸟。
  …
  …
  扬州城中风云变幻,沙巡抚抄大盐商的家,枪声、火光在城外不时的响起。
  汇聚在晋商会馆上的盐商们惴惴不安的等候着,会馆后面的一处院落正厅中,十几名盐商脸色阴晴不定的坐着。有人小声交谈几句,化解紧张。有人在来回的走动,释放不安。
  这时,一名下人快速的跑进来,“何师爷回话了,郑元鉴恶意杀人,沙抚台为学生出口气。”
  “啊…”
  会馆之中的气氛顿时松下来。
  一名盐商闷闷不乐的道:“郑员外也是,何苦呢?他又不是只有一个儿子。这下好了,祖辈辛苦的家业都没了。”
  一干盐商们在厅中长吁短叹。晋商衰落矣。
  …
  …
  扬州府府衙中,江知府在内堂中喝着茶,茶喝了半杯后,在外面帮他应付前来拜访的盐商的幕僚卫师爷进来,笑道:“东翁,稳坐钓鱼台啊!”
  江知府讥笑道:“沙抚台发飙,那些盐商骇的如同小鸡般发抖。可惜,只是自作多情。”
  卫师爷笑一笑。他这位东翁是不大看得起沙胜的。但沙巡抚官大,有些话只能私下里讲一讲了。笑道:“沙抚台为弟子出头。巡抚一怒,那些盐商却是给吓的。”
  这是外头刚刚传过来的消息。不然,府衙外头那些盐商还不肯走。这个消息,打消了他们的顾虑。
  江知府摇摇头,“也不全是这个原因。淮南赈灾的粮食,金陵那边已经无力起运,还要等待湖广的粮船,局面已经非常危险,沙抚台需要郑家这只肥羊的钱粮来稳定局面。”
  卫师爷一愣,随即笑着点头,这是正解。
  官至巡抚,再往上就是六部尚书,都御史。如果只是为学生出头,未免显得太幼稚。


第三百七十章 你在那边,要好好的。
  八月二十四日,贾环抵达扬州的第一天的夜晚并不平静。郑家在城中的家人、奴仆并没有反抗。而在城外的别业、码头的处,反抗很激烈。
  贩运私盐这个罪名,是死罪。
  郑家因贩运私盐被抄家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扬州。继而往扬州府,淮安府、镇江府、应天府传去。
  扬州盐商的首商汪鹤亭在昨晚没有前往扬州城内的新安会馆。而是安坐在家中。因为,他在和沙胜、贾环合作。抄家这种事,不可能落到他头上,何须紧张?
  最了解你的,往往就是你的敌人。扬州盐商中的徽商和晋商别苗头不是一天两天。郑家能被抄的如此干净利落,情报,自然是他提供的。一网打尽!
  二十五日上午,汪鹤亭正在后院里喝着茶时,一名貌美的小妾进来娇声道:“老爷,大爷派人进来请示,马员外,严员外等六人前来拜访。”
  汪鹤亭轻松的笑着,道:“我换衣服,这就出去。”在小妾的服侍下,换了衣服,到前院的正厅中会见前来的六名徽商。
  汪鹤亭五十多岁,身宽体胖,穿着秋季的衣衫,略显臃肿,迈步进来,环顾着几名同乡,笑道:“诸位有什么好惊慌的。咱们一直在配合沙抚台赈灾。再怎么着,事情落不到我们身上来。”
  另一名大盐商总商马均泰苦笑道:“汪兄,话是这么说。可是昨晚的动静,那声势…,嗨。我们是给同乡们公推过来的!要你老兄出来说句话。”
  自去年中秋诗会后,汪鹤亭借助贾环的传世名篇,名声大涨,一举成为扬州城中的第一盐商。他在徽商中的威望很高。
  汪鹤亭从容的微笑,坐下来,道:“行。我一会就去拜访沙抚台。咱们徽商出钱出力,帮助沙抚台、朝廷度过难关。好处少不了咱们的。郑家的窝本可是不少。”
  这句话,顿时让所有的盐商眼睛都亮起来。盐商的根本就是在纲册上世代传袭的窝本。郑家的窝本有六万引以上,给汪家吃下大头,他们也能分不少啊!
  客厅中的气氛渐渐的热烈起来,汪鹤亭让长子汪幼鸿安排上早点。花样丰富,一壶好酒。几人商议各种事宜。至于,怎么瓜分郑家的窝本,现在自是不谈。还要在等等。
  徽商站队正确,最终肯定会享受到好处。至于,金陵那边的事,粮价,和扬州不相干。
  约上午十点许,汪鹤亭带着长子出门,前往巡抚衙门。
  …
  …
  查抄郑家后,淮扬巡抚沙胜向朝廷禀报处理意见的奏章在第二天上午,就通过朝廷的公文系统送往京城。
  处理意见是:男子籍没,流琼州。家眷发往教坊司。
  沙胜另有密折上奏给天子。
  这些奏章、文案都是何师爷在临去松江府前,一手包办。这种奏章,一字一句,非常考究,真真正正的体现中国语言和权谋艺术。非老于此道的幕僚不可,贾环目前的水平还达不到。
  贾环进入沙胜的幕府,处理的第一份文案是向下辖的各府县下发了措辞严厉的问罪公文:朝廷赈灾钱粮到灾民手中,往往十不足三。寒冬将至,生民艰难。即日起,若在有贪赃赈灾钱粮者,俱参照郑家处理。本部院概不轻饶。尔等宜忠勤王事…
  第二份公文是即将选派府县的各级官吏交换巡查地方,督促赈灾事宜,监督钱粮发放。
  八月二十七日傍晚,贾环带着随从在扬州东关码头送何师爷何元龙前往松江府。
  秋风徐徐。东关码头的一处水道边,一艘小船已经等候着。长随们将行李搬上船。何元龙与贾环在岸边叙话、道别。夕阳萧瑟的铺陈在江水中。
  何元龙看着表情平静的贾环,知道他心中的哀伤并没有释放出来,轻轻的叹口气,“子玉,郑家已经过去了。林巡按在天有灵,也不会再怪罪你。”
  是的。郑家、郑元鉴已经过去。家产被炒,家人流放。抄得粮五千石,银两、器物、珍玩、盐价值约五十万两。这都将投入到赈灾中。然后,几十万受灾的百姓,每天的用度不是小数目。这只是杯水车薪。
  接下来,淮扬巡抚署衙要做两件事。第一,以郑家为例子,逼迫豪强大族让步。每逢大灾,都是这些家族买地买人,扩充实力的良机。
  钱帛动人心。不听招呼的,估计还要抄几家。所以,沙抚台那天抄郑家时会感慨他被称为酷吏。
  第二,在粮食运抵淮南地区之前,要停止各地的以工代赈的工程,采取发放流食,维持最低生存的办法,先维持住灾民的生命。
  各级官吏是否会造假,灾民能否及时得到救治,是否有新的状况出现?这里面有大量的工作需要贾环主持、处理。沙抚台并不擅长实务。
  他希望贾环能振作起来。除了救灾,后面还有一场硬仗要打啊!金陵那边的事不处理好,淮南的救灾就难以完善。因为,南京户部才是救灾物资的来源地。仅靠商家捐献,和抄家所得,撑不了多久。
  贾环沉默了一会,“事情是我引起的。”他过不了他心里那一关。
  何元龙感慨的叹口气,他知道贾环要做什么,“你前途无量,将来必然是宰辅重臣。何必…!唉…。你去做吧!我都为你安排好了。”
  他做不到,但很欣赏贾环这种重情义的做派。他的前途和贾环比不算什么。若有罪责,罪证,都由他来承担吧!
  贾环点点头,心中感激,抱拳一礼,并不矫情的去说“谢”字,“何兄一路顺风。”
  何元龙笑一笑,“会的。等我回来时,就是开庆功宴之时。”说着,登上小船,往长江中而去。
  贾环目送何师爷远去。天际边,残阳如血。
  …
  …
  八月底的几天,郑家被抄的巨大冲击过去。贾环也即将启程,跟着沙胜,最为首席幕僚,巡视各地淮南各县,直抵一线。
  夜,已三更。
  淮扬巡抚署衙的地牢外,月光幽幽。郑元鉴惊疑不定的两名狱卒被带到临门的一处小院。
  “郑员外,可以啊,既然能走通关节,报个瘐死上去,假死脱身。”狱卒甲,调侃了一句,将郑元鉴推进一间黑屋中,“进去呆着吧,等人来接你。”
  郑元鉴给推的一个踉跄,心里莫名其妙。郑家都给抄了,怎么还会有人来救他?甄家、陈家,都不会来的啊。除此之外,他经营的关系,谁敢得罪淮扬巡抚沙胜?
  郑元鉴头发沾着草,穿着有些脏的棉袄,心里惊讶的思索着,抬起头,顿时惊的汗毛都竖起了来。
  屋中,还坐着一个人。
  他认识。
  借着幽幽的月光,可以看得出贾环的脸庞。以及那双坚毅的眼睛。贾环承诺放他一马。
  但是,郑员外此时绝对没有应该这样的想法。因为,贾环将一把手铳对准了他。黑洞洞的枪口,是死亡的审判。
  “贾三爷,别,别冲动…”郑元鉴噗通一声跪在地上。抵在额头上的冰凉的铁管在秋季寒冷的夜晚将那种颤栗的冰凉感觉传到他心里,痛哭流涕的道:“三爷,我该死啊。我吃了雄心豹子胆,敢去杀你表妹。三爷,你饶了我吧。你就把我当一个屁给放了。我下辈子给你做牛做马…”
  贾环轻声道:“别怕。”扣动扳机。
  “砰!”
  一声巨响。复仇的火花闪现在夜色之中,掠过贾环冷静的脸庞。打断了喋喋不休,正在后悔的郑元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而后,是死一般的沉寂、安静。
  贾环站着。这是他第一次亲手杀人。并没有呕吐。裴姨娘的音容、笑貌在他的记忆里浮起来。那知性的笑容,安静的话语,临死前,她痛苦的皱眉。
  眼泪,痛快、肆意的顺着脸庞流下来。射出去的复仇的铅弹,也是他心中的哀伤。
  我说过:我会打爆你的头。
  我说过:姨娘的血仇、公道,我要亲手拿回来。
  姨娘,你在那边,要好好的。
  …
  …
  九月一日凌晨,郑元鉴受了秋寒,病死在狱中。消息报到沙胜处,沙胜愣了下,挥挥手,“按旧例处理。”随后,带着幕僚、督标营启程,巡视淮南。
  扬州城中关于郑元鉴的死因众说纷纭。有很多疑点。但没有人去过问、打听这件事。郑家贩卖私盐是死罪。
  九月初,扬州、金陵、淮南,风云激荡。江都县正堂沈县令无心处理公务,这天上午,在后堂中与自己的幕僚闲话、下棋。
  李师爷笑道:“沙抚台处理郑家是雷霆手段啊!再过几日,赈灾的效率恐怕要高起来。”郑家这样的大盐商都抄了,淮扬两府之内,还有富户大族敢囤粮,小吏杂官消极怠工的话。沙巡抚的刀,不利否?这才是巡抚之威啊!
  沈县令就笑,“早该如此!”他还是一个有热血的县令,喜欢这种强硬手段。
  当然,郑家背后是甄家。甄家现在已经失势。所以,郑家是个软柿子。但是软柿子,也是有示范效果的。
  不过,他很清楚现在的局面不光是手段强硬就能解决。最终还是粮食的事。接下来,就是冬季。要是沙巡抚稳得住局面,那就是万家生佛。稳不住,就会被反扑而来的压力吞噬掉。
  …
  …
  金陵,户部尚书卫弘坐在户部的公房中,安静无声,沉思着。阳光落在外面的地面上。
  走过的几名吏员,脸上带着些嘲弄的笑,抱着文书,走进伍侍郎的公房中。
  请假条
  昨天提前说了一下哈。元旦到过年这段时间九悟需要清下假。望诸位书友见谅。
  12月31日至1月4日请假。元旦期间外出,处理下个人私事。
  1月5日开始更新。
  腊月20至正月初七请假。过年期间,杂事比较多。我也一年没有回家,预估无法保持更新。
  空闲下来,九悟也会努力码一点,但是,能不能写的出来,确实不敢保证。望诸位书友见谅。


第三百七十一章 勿谓言之不预!
  南京户部的粮库被倒卖一空。剩下的,粮库之中用一些掺了沙子、泥土的劣质稻米滥竽充数。而随着淮南水灾,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金陵粮价飞涨,南京户部尚书卫弘无力调拨粮食运往淮南,南京户部粮案就此爆发。
  隶属于朝廷的粮库的大使、副使、吏员计六十多名涉案的官吏全部都被南京都察院、刑部联合收押。
  而这即将掀起官场巨浪的粮库案也会由朝廷派钦差前来审查。
  八月底九月初的金陵与京城之间,弹劾的奏章、朝廷询问的公文,金陵的答复,官员们的上书自辩来往,令往日清闲的南京六部衙门变得繁忙。堂官们都在衙门中。
  户部尚书卫弘被朝廷行文训责,人望大跌,前途堪忧。南京户部事务尽归左侍郎伍藏。
  上午十点许,卫弘在公房中里静坐,沉思。
  现在这样的局面让他很有些沮丧。多年的宦海生涯,并非没有经历过比这个更严重的情况。现在的局面,最严重的后果不过是他致仕回乡。他没有参与倒卖国家粮库里的粮食。但,官场之上,越往上越艰难。一点小错误都有可能被放大,从而导致仕途折戟沉沙。
  但凡有机会向上走,进入宰辅之列,谁愿意沉沦下僚?
  值此之时,他患得患失。这将他心中受到挫折的情绪放大,令他焦虑难言。
  南京户部粮库存粮数百万石。能够有能力倒卖如此大批粮食的人,在金陵不出五指之数:他的前任,已经致仕的李尚书肯定算一个;南京吏部尚书陈高郎、郑国公邓鸿、去京城的南京礼部尚书方望、甄家。或许,还可以加上户部侍郎伍藏。
  而从当前金陵粮价飙涨来看,倒卖户部粮食的极有可能是陈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