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红楼-第2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他今晚才会到成琪儿这里放松。
…
…
四月十二日,暴雨停歇。空气中透着清新、凉爽的夏季味道。窗外庭院里的绿树上,青翠欲滴。
房间明亮的落地衣镜前,彩霞帮贾环梳着头发,晴雯、如意两人叽叽喳喳的在一旁说着话,评论着贾环身穿青色的从六品官袍,笑意涟涟。
“好了,三爷。”彩霞帮贾环梳理好头发,退开几步,欣赏着镜子的青年。三爷穿官袍很不同。四爪龙蟒金绣的青色官袍,鹭鸶补子,再戴上乌纱帽,可不就是官老爷。
贾环好笑的摇头,在客厅里吃过早饭,便带着长随钱槐、胡小四前往皇城脚下的翰林院。
先从西江米巷到棋盘街,再往东至翰林院。贾环早就在吏部领过官服、牙牌,到翰林院门前,在门子处验过后便进入。并没有传说中的门子拦着不让进,或者狗眼看人低的事情发生。
当今天下,如此年轻的翰林,也只有贾环。殿试的金榜、结果已经传遍天下。天下谁人不识君?
一名小吏领着贾环前往登瀛门后的西堂,拜见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曾缙。
掌院学士彭仕鄂罢职,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萧学士并不在翰林院中。此时,翰林院以曾学士为尊。
曾缙年约四十多岁,容貌普通,矮圆脸,身量中等。他亦是殿试的读卷官之一,亲眼见证了当日读卷时的一波三折。见贾环进来,笑着说了几句场面话,便道:“蔡伯宗今日在院中,便由他和魏宗贯带你去见诸位同僚。玉堂之中,俱是天下俊杰,唯独以子玉年纪最幼,名声最盛,他日宴饮,定要多做几篇文章。”
皇妃的弟弟,礼部尚书的弟子,百年世族贾家的子弟,曾缙脑子又没抽,和贾环又没有什么利益冲突,当然是和颜悦色的说话。要知道,翰林一贯是眼睛朝天。这是科举名次带来的荣耀、地位。也被社会、官场认可。
玉堂是翰林院的雅称。蔡宜,字伯宗。魏翰林,字宗贯。
“学士抬爱,下官何敢献丑?谢学士安排。”贾环道谢之后,在小吏的带领下前往蔡宜的公廨。
简而言之,先找领导报道。领导让人带他入职。
小吏带着贾环出门,走两步就是蔡宜的公房。翰林院中,以翰林学士最大,谓之,掌院学士。其下是侍读学士二人、侍讲学士二人。两位侍读学士就是吏部右侍郎萧学士和曾缙。两位侍讲学士则是蔡宜和许澄。
在掌院学士空缺的情况下,萧学士、许澄都不在翰林院中,蔡宜是翰林院的二把手。
公房之中,正对着门的书桌后坐着一位将近四十岁的翰林,容貌俊逸,脸上带着微笑,道:“子玉今日才来?”笑容和语气中都透着亲切。
贾环心中微微一暖,行礼道:“晚生见过蔡前辈。”读书人之间因为科场的关系,可以以前后辈相称。
贾环当日将林如海遗留给他的书信给王子腾看,其中便是原翰林院侍讲,现在的翰林院侍讲学士蔡宜(从五品),刑部郎中(正五品)汤奇。
贾环是想用引荐此二人,抵消王子腾口袋里贾雨村被贬后留下的空缺。显然,蔡宜和王子腾接上线了。这还是他第一次见到蔡宜。再加上如今的金陵知府纪兴生,便是林如海的三位至交好友。
小吏上前道:“曾学士让小的带贾大夫前来,让大人与魏大人带贾大夫见过同僚。”
“本官知道了。”蔡宜点点头,挥手让小吏出去,道:“我明晚在家中略备薄酒,望子玉前来。”公私不同。他很想问问好友孤女的情况,但此时是公房中。
贾环连忙答应下来,“蔡前辈相邀,晚辈定当前往。”
“嗯。走吧。”蔡宜笑一笑,起身带着贾环出了公房,带贾环入职。
第四百五十九章 被鄙视了。
翰林的入职,和现代社会的公司入职并不相同。
公司入职先向文员提交体检报告,离职介绍信,然后填下各种表格,包括工资卡等信息。再拿到工作用的各种账号、电脑。认识上下级同事。随后,一边熟悉一边开展工作。
如果是像贾环这样刚从学校毕业(科举完成)出来的菜鸟,还要交户口迁移证,党组织关系介绍信,四六级证书,大学的毕业证、学位证等。
而贾环此时作为周朝的官员,吏部就相当于是人事部(组织部),他已经登记,拿到官服和牙牌,此时到翰林院入职,首先是祭拜至圣先师。
贾环在翰林院的前堂右廊围门中的圣人祠向孔子像行四拜礼,再前往昌黎祠上香。所谓昌黎祠,就是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前文说过,他在儒家的地位很高。苏轼为他写的庙碑:匹夫可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贾环的会试首题八股,就是化用这一句。当然,本时空中,并没有苏大文豪。
祭拜两人之后,蔡宜、魏原质带着贾环穿过登瀛门到后堂。后堂西边为讲读厅,东边为检讨厅。
检讨厅中摆放着三十多张书桌、公案。上面摆放着笔墨纸砚。这便是翰林编修、翰林修撰、庶吉士们的办公之地。
这三个职位,数量都没有定额。但翰林一科(三年)才三人,馆选庶吉士在国朝最多的一次也不过二十多人,而且并非每科都会馆选。再加上升官的、贬官的,翰苑词臣数量之少,也是可以预见。
与此刻在检讨厅中的翰林们叙礼。翰林们并不都一直在检讨厅中,去处有随侍在天子身边、入直军机处、出使为钦差、修书、教授太子等事务。
此刻,乙卯科的状元翁宗道,榜眼周慎行都在此。见过同僚,安排好座位之后,入职流程并没有完。接着,便是隶属于检讨厅内的属吏上堂来拜见。
注意一点,翰林修撰或者翰林编修,都是官员。他们是可以使唤翰林院的属吏的。
属吏分为四等:吏员、书手、堂班(差役)、门皂。纷纷上前来拜见贾环贾老爷。雅称:大夫。
见到这等壮观的场面,周慎行对身边的翁宗道感叹道:“早知道是这样,我等也该晚几日来院中。”
翁宗道因为朱鸿飞在长安左门前喊了一嗓子,和贾环友尽。但这并不代表着他愿意听周慎行的调拨去针对贾环,沉稳的笑一笑,没说话。
见礼毕,蔡宜指派一名堂班专门为贾环服务。主要职责是端茶倒水跑腿,并不是秘书。翰林本来个个都是笔杆子。贾环和姓白的书办聊了几句,便打发他下去。
至此,整个入职流程才算走完。
…
…
检讨厅内热闹了一番后,便恢复平静。翰林们都各自有事。没事也得装出有事的样子。这是混日子的必备技能。
贾环的位置在检讨厅后面的几排。光线明亮。坐在制式的长条书桌边,贾环磨墨写字。心中一片平静。
这便是他进入仕途的开始了。
一整天贾环都没有事。因为他的上级还没来:方宗师还在家里休息。翰林词臣是天子近臣,对朝堂上的消息都很灵通。天子让贾环跟着方望修书,这时候谁还会给他派工作?
将近傍晚时分,翰林院散衙。新来的翰林翁、周二人早已经参加过翰林院的“迎新”酒宴。贾环来的晚,自然没有。否则,单独为他一个人举办酒宴,会显得很特别。
而翰林院中不少人的看法,都认为贾环在雍治朝,就不要想别的事情,老老实实坐板凳了。虽然,他如今非常的年轻。
金红色的夕阳在皇城城墙头悠悠的而走。当贾环以为他入仕的第一天将会这么平静的过去时,刚到翰林院门口,就被一名差役告知,“贾老爷,魏大人在前面棋盘街的‘叶开十里香’茶楼里等您。”
“行,我知道了。”贾环让长随钱槐赏了差役几钱银子,往正阳门里的棋盘街而去。正散衙时分,各衙门的官员都开始“下班”,人流密集。
京城里有几大闹市:棋盘街、灯市、城隍庙市、内市和崇文门。正阳门和大周门之间的棋盘街便是京城中黄金地段,类似于后世的步行街、商业CBD、大型美食购物广场。
叶开十里香茶楼位于棋盘街的东段,五间开的大茶楼,古香古色。还有各种玩意儿听:戏曲、评书、大鼓等。
贾环在临窗的位置见到魏翰林。魏翰林是他的会试房师,同时是大师兄公孙亮的岳父,关系亲近。
贾环走近,在魏翰林一脸不耐烦的挥手示意下坐下来,问道:“不知道魏先生找我有何事?”
魏翰林一口气憋了一天,这时道:“文约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辞官不做,跑回闻到书院里?”他女儿在女婿的老家密云县侍奉公母。方望下狱,他身为《皇周英华》的纂修官,每日忙的脚不沾地,还没来及和女婿沟通。
他选好友张安博(忘年交)的大弟子公孙亮为婿,就是看中此子的潜力,没想到女婿却是一声招呼都不打,径直辞官不做,回书院教书。岂有此理!
现在逮着贾环,可算是逮着人了。贾环和公孙亮的关系,他当然深知。
贾环楞了下,随即想明白缘故,心中苦笑,给大师兄擦屁股,先给魏翰林倒茶,道:“魏先生,大师兄志趣不在仕途上。我与大师兄情同手足,日后他的事就是我的事。”
魏翰林极度不满的哼了一声,鄙视道:“你有个屁的前程。老老实实的修五年书吧。还不一定修的成。”说完,拂袖而去。
茶楼的小二看看离开的老翰林,一穷二白,再看看贾环,佩饰精美,便没有出声。
贾环无语,喝了口茶。这是被魏翰林鄙视了吧?
他现在的年纪进翰林院,就算熬也能把雍治皇帝熬死。凭什么说他没前途?何况他根本没打算熬的。有功难道可以不赏么?再者,无非就是个天子的感官问题,难道还“刷”不过来?
第四百五十九章 工作、修书、官路
在翰林院入职之初的日子过的很快,单调而枯燥。辰入酉罢。即早上七点上班,下午五点下班。而贾环正好静下心来思索他当前的处境、接下来的走向。
周随明制。因雍治天子最近在西郊的大明宫中避暑。逢三六九举行的常朝改为初一、十五朝参。
按照朝廷的制度,正在三个月内的观政进士可以免去常朝。不过,贾环、翁宗道、周慎行三人是直接进入翰林院,免去实习期,因而参与常朝。
四月十五日,大明宫正殿勤政殿中举行常朝,御使、鸿胪寺负责常朝的礼仪。
自明成化年间以来,常朝早就已经被架空,不具备议事功能,只能算仪式。
贾环资历最浅、年龄最小,站在殿中翰林词臣方阵的最后,看着礼部尚书方望上本谢恩——天子加方宗师为太子太傅(从一品),这是安抚,亦是恩典、荣耀。
常朝之后,四月十八日,下午时分,贾环在京城中的翰林院内堂讲读厅里的一处公房中见到了方宗师。
方宗师坐在书案之后,还是清廋的老者模样,正在提笔圈阅文稿。吏员将贾环带到后就退了出去。贾环打量了一下屋子,房间不大,约二十来个平米,里面堆满了书。就知道方先生这是在认真的修书。
方望忙完手中的事,这才放下书卷,微笑道:“子玉,来了,坐。”语气欣然。很多事,他和贾环都是心照不宣的。像赵星辰那种人,心里素质太差,什么都交代出来。这能落得了好?
等差役上了茶,方望笑着呷一口茶,问道:“子玉这几日在玉堂之中,感觉如何?”
玉堂是翰林院的别称。
贾环在方望面前很轻松,并没有面前一品大员的压迫感,坐在交椅上,道:“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就是常朝太苦。”常朝通常是要求凌晨三点到长安左门处。他今天去西郊的大明宫参加常朝,也是起了个大早。这完全打断了他的作息习惯。
他暂时手头无事,又不用参与同僚们的交游——事实上,除了蔡宜、魏翰林,暂时也没人找他喝酒吃饭。贾环要坐冷板凳的事,翰林院都知道。
这些天他在工作悠闲之余,连续的拜见了蔡宜,聊了聊黛玉在贾府里的近况。又参加了回京城的龙江先生组织的酒宴。龙江先生近来已经不再放浪形骸。否则,按照他的做法,回京之后的酒宴,必然是人文荟萃,名妓云集。哪里会是冷清的在家中摆了几桌酒,请朋友赴宴吃酒。
再分别参加了四王八公中的南安郡王府,东平郡王府,西宁郡王府、一等子柳芳,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三品威远将军马尚,一等子侯孝康,三等伯石光珠。
他中探花之后,这些贾家的世交多次下帖子来请。他既然顺利的入职,便与各家开始走动。这几家都是没有兵权、实职的勋贵,走动起来,并没有太多需要避讳的地方。
贾环要在雍治朝坐冷板凳,这已经是京城中都知道消息,但是,他这么年轻的从六品翰林修撰,前途还是有的。当然,门庭若市就不要想了,来往的都是世交、故旧。
“哈哈。”方望仰头大笑,对贾环这个回答很满意。现在就是需要贾环这个低调、闲适的心态,免得给天子惦记上。不要像初入官场的菜鸟,急着作出成绩,越出成绩,天子现在印象越深。
方望闲话了两句,给贾环介绍修书的情况,道:“当年明朝永乐天子以翰林院大学士解缙为总裁,编修永乐大典,历时六年完成。参与编撰人数2169人。此书现存在南京翰林院中有一套。
明弘治天子以徐溥、刘健修撰《大明会典》,历时五年完成,孝宗死,而未颁行,正德、嘉靖、万历三朝均编修此书。工程浩大。乃研究明史,史家必读之书。
本朝在世祖时,由国朝唯一的三元,朝廷宰辅林季同为总裁官,编写的《大周全书》。圣上对皇周英华一书的要求,既要有永乐大典之全,又要区别于《大周全书》,同时还要兼顾《大明会典》这样的权威性。”
老夫无意与宰辅之位,书成之日,就是告老还乡,回金陵之时。暂定以翰林院之力,计7年之功,来完成此书。子玉这几年就安心的跟着我修书。”
从方望的角度来说,他在京城中修书7年,当然是可以保护弟子7年。当然,汝阳侯(太子)、彭仕鄂联手造谣导致他和贾环都入狱,这只是个意外。
贾环起身,答应道:“好的,先生。”
他心中怎么想的,他并没有对方望说。毕竟,方先生是一片好意。他并无意在翰林院中蛰伏七年之久。官场之路怎么走,他有自己的计划。当然,在现在这个风口浪尖之时,暂时还是要低调一点。
方望和贾环聊了一会儿,给贾环派了任务:在半年的时间内,通读《大周全书》。方宗师并没有将贾环当做修书的主力,派的任务很轻松。他这个弟子,擅长的是实务和权谋,而不是修书。这一点,方望很清楚。
贾环领到工作任务后,便在翰林院的书阁借出《大周全书》的前两卷,在自己的书案上浏览。因方望重新回来修书,翰林院中变得热闹起来。
检讨厅中,人来人往,贾环并不关注,心中沉思着。
方先生派给他的事情很轻松,这很对他的胃口。他并没有将精力投入到修书中的想法。可以预见,七年之后,皇周英华成书,他亦不会被雍治皇帝加官。
他的翰林之路,最普(苦)通(逼)的走法是这样的:首先,担任翰林院修撰九年后考满。看清楚,是九年。然后,谋求升詹事府的左右中允(正六品)。
再看看翰林院侍读,侍讲有无空缺,补入。累迁侍讲学士(从五品),侍读学士,兼任六部侍郎,准备入阁。
走到正六品后,后面这段路,每一步,都需要竞争、运作、功劳、机遇、运气。很多人一辈子都走不完。以他的年纪,熬资历到兼任侍郎,活的久点,六部尚书可期。再往后,是否进入军机处,就不是年龄能决定的了。
这样的一条官场之路,崎岖而费时,贾环怎么可能愿意?他要走的是宰辅之路。
贾环笑一笑,喝了口茶。看着手中的《大周全书》,思路转到除揣摩天子修书的意图上。
雍治皇帝的要求,说简单的点、透彻一点,其实就是要求方宗师修书替他夺位洗白。
洗白的手法,就是在要求《皇周英华》如同《大明会典》一般,成为权威性的史书、史料,然后在史书中携带私货,把某些地方给修改掉。
试想,后世如果将《皇周英华》当做研究周朝的详实史料,书里说雍治皇帝是被迫政变夺位,后世的学者会不会受到影响?答案是必然。
这种宣传的套路贾环见得多了。比如,后世里有某位知名的女记者拍了一部关于雾霾的片子,里面就是大量的携带私货。
雾霾当然是要治的。这是共识。而某人却在其纪录片中宣扬“去工业化”的理念。不要钢铁。那么,试问别人的军舰、飞机来了,你怎么办?用人命去堆?抗日战争时期的苦头还没吃够是吧?人,能抵抗的了钢铁洪流?
所以,稍微有点常识的人会关注到那部纪录片末尾的致谢名单里有:福特基金会。搜一下,就明白,这家基金会是干什么的。拿了别人的钱,就要帮别人说话。仅此而已。
贾环对雍治天子如何夺位,细节并不清楚。毕竟已经过去十几年。只知道,其弑兄,诛杀了当时的太子一系,兵变夺位,逼如今的太上皇退位。
夺位这种事,隋炀帝杨广干过。唐太宗李世民干过。太平公主、唐玄宗干过。赵老二干过。永乐天子干过。所以,在历史的角度而言,雍治皇帝这么做,不算什么出奇的事。
但是,贾环并没有从这个方面刷天子好感度的想法。在正统的文官来说,夺位,并不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他日后还是要混文官圈子的。
…
…
四月十八日,下午五点许,散衙之时,坐在贾环侧面的周慎行邀请道:“贾兄,今日有在都察院实习的同年在醉仙楼宴饮,你可要一起前往?”
这种邀请哪里有什么诚意可言。贾环看看和周慎行同行的翁宗道,微笑着摇摇头,道:“我有点事情。改日吧!”拿着两卷《大周全书》,独自离开翰林院,返回贾府。
入职这几天来,一股若有若无的隔膜出现在他和众多翰林之间。但,贾环并不在意。这是人之常情。还是魏翰林鄙视他的那句话:你有个屁的前程。
他呢,也乐于当一个小透明。
当然,有些事可以开始了。
贾环回到贾府望月居后,吩咐长随钱槐,道:“去把琏二哥、蓉哥儿、蔷哥儿、芸哥儿叫来。晚上在我这里摆饭。”
常申凯校长有一句至理名言:攘外必先安内。既然,他的翰林工作清闲、稳定,那么,是时候夺取贾府的主导权了。
第四百六十章 整风运动(上)
望月居位于荣国府的北向。有十余间屋子,环境清幽,正门与荣国府北街相通。
因贾府修建大观园,宁国府与荣国府之间的角门街给占去小半,贾蓉、贾蔷带着小厮从角门里进入荣国府,直通西边,再绕到北面,至望月居。
此时,贾琏、贾芸早已经抵达,正在前院的正厅里陪着贾环喝茶。见人到齐,贾环便吩咐元伯在敞轩里摆饭。
晚风徐徐,吹拂着庭院里的树叶。天空着散着淡青色的夜幕。敞轩中烧着驱蚊的香,明亮的蜡烛点了两排。小厮、管家们在轩外以此候着。
八仙桌上陈设着贾府里常有的菜:火肉白菜汤、椒油莼齑酱、燕窝火熏煨豆腐,更有扬州风味的菜:糟鸭子、酥鸡、狮子头。这是贾环自金陵带回来的厨子所制作,原汁原味。
另有:清淡小菜、瓜果若干。酒是贾府里常饮用的惠泉酒,清冽入喉。
贾琏、贾蓉几人虽然都知道贾环不会无故请他们吃酒,但酒桌气氛还是轻松。这主要是贾环长久以来给贾府众人的信心。天大的事,贾环没慌,他们怕什么?
贾蔷更是提起酒壶给贾环斟酒,笑呵呵的道:“环叔,昨儿宝二叔在族学里豪言,说今年要是童生试,他定要连过三关,取一个秀才回来。”
贾琏微微一笑。他是持中的立场。贾蓉则是不加掩饰的晒笑道:“宝二叔说笑了罢。秀才有那么容易取中?大宗师又不是我们家的。”
贾环摆摆手,他不屑于用言语去嘲笑贾宝玉,对贾蔷道:“今年是乡试年。你管理大观园里的戏班子不要太上心,没事翻翻书,跟着骆先生多结交士林的朋友,明年二月下场试一试。”
他早就许贾蔷一个秀才功名。但是,当前的形式下,并非帮贾蔷搞舞弊的好时机。
贾蔷讪讪的一笑,又喜上眉梢,“环叔…,我听你的,一定认真读书。”
贾环笑着摇头。没接话茬。贾蔷和龄官的事又不是什么秘密。他心里有数。
再一起吃了一杯酒,贾环环视四人,说明请几人吃饭的缘由,道:“我前儿听芸哥儿说琏二哥派了贾芹管理家庙的和尚、尼姑。贾芹这个人我是知道的。办不成事。要撤下来。
我们家里,传承至今,已经是百年世族。族中的子弟、家里的奴仆难免有一些害群之马,有几个不孝子弟,好逸恶劳、好吃懒做之辈。我这段时间没什么事,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