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红楼-第2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武英殿中,一些个摩拳擦掌准备骂贾环的朝臣们,立即熄火。
东林党在江南操纵舆论时:东林党说谁是君子,谁就君子。东林党说谁是小人,谁就是小人。在一个道德可以代替法律的时代,这意味着什么?
权力!
说得简单点,贾环建议设立审查制度,固然有找楚王报仇、刷天子好感的成分,但确实是在维护朝廷、言官们的话语权。否则,民间报纸兴起,个个都是编外御史,个个都可以“随意”的骂大家,兄弟们还怎么混?
所以,现在对贾环有意见的朝臣们,要是还反对设立审查制度,继续骂贾环,那么,等会出了武英殿,消息传开,科道一百多人,必定会群起弹劾。
雍治天子看着眼前侃侃而谈的少年,心中很有些诧异,这打破他的某些固有的印象。当然,他是不会允许大周出现权相。
雍治天子正准备开口时,左副都御史韩伯安走出来,上前奏道:“陛下,审查制度理当设立。兹事体大,不可交由通政司右参议审查。可由通政司、都察院共议。”
按照朝廷的惯例,基本上是谁提出来的,谁负责。贾环提出设立审查制度,理所当然的由他负责。但韩伯安要拿走审查权力,而且言之有理:既然审查报纸这么重要,官员级别要高一点吧?
这是要摘桃子啊!
当即,武英殿中响起一阵轻微的喧哗声。有些人看向贾环的目光中就有些怜悯、嘲讽。
到底是少年得志,不知道收敛!贾环他弹劾了王子腾、顺亲王,意气风发!准备整楚王!而刚才,又分别将工部尚书白璋、刑部给事中戴琮驳斥的哑口无言。何其的风光!
但是,现在,傻眼了吧?韩左副都御史的提议,让贾环一场辛苦白忙,为他人做嫁衣。
许澄微微皱眉。贾环要求设立报纸审查权,完全是自作主张。当日并没有议及此事。
站立在前排的刘大学士轻微的摇摇头。贾环得意忘形了!他是贾环会试的座师。按理说,这种师生关系,相当的牢固。但他和贾环关系一般。
魏翰林看着正前方的贾环,眼中带着责备的神色。有点恨铁不成钢。若换他在贾环的位置,断然不会出现这样的纰漏。
武英殿右侧武勋班中,北静王惋惜的轻叹口气。过犹不及!
南安郡王嘴角溢出一抹快意的冷笑。朝堂,就是这样的风云变化之地,前一刻,你还是风云人物,但下一刻,可能就会跌落凡尘。比如,贾环!
贾环并非对周围的目光没有感觉,但脸色依旧沉静,心里笑一笑。韩伯安跳出来,跳的好。否则,他心中预设的目标还不好完成,只能完成个80%。现在可以到100%。
贾环向天子行礼,奏道:“陛下,报纸只是初兴,还没有形成规模。以通政司右参议审查,足矣。审查法度需要在试行中不断完善。船小好掉头。另,臣有下情上奏。”
“呵呵…”武英殿中当即响起轻微的哄笑声。不是善意的,是嘲讽。贾环在自卖自夸嘛!虽然,他的话很有几分道理。但,并不足以改变局势。
雍治天子的身形微胖,高居在御座上,气度威严,眼睛看了贾环一眼,道:“说。”
贾环沉声道:“自去年底以来,东宫空悬,皇四子晋王、皇八子楚王不思读书修养品德,反而参与朝政,相互攻讦不休,致使朝堂动荡。臣斗胆上奏圣上:明无夺嫡之争。”
“嚯…”武英殿中的群臣,在情不自禁的发出惊叹声之后,迅速的变得鸦雀无声,根本无须纠察御史朱鸿飞废话。
猛人!
如果说,大学士之争的第一回 合时,前兵部尚书高国对在武英殿这里,当着天子的面推荐晋王参与议政,是公开打响了本朝夺嫡第一枪。那么,贾环此时,就是将太子之争,第一次拿出来公开讨论。
这不是猛人是什么?
要知道,高尚书猜错了雍治天子的心思,已经被追夺出身文字,罢官回乡做平民去了。贾环将会是什么结局?
御座之上,雍治天子的表情,古井无波。看不出任何端倪。
第六百二十二章 落幕、效果
武英殿中,朝臣们沉默。雍治天子暂时没有表态。但,在殿中,和贾环并肩站着奏事的韩左副都御史脸都绿了。
先不要管贾环的结局是什么。贾环开口就隐晦的扣他一个帽子:楚王党!
工部尚书白璋、刑部给事中戴琮都已经亮明旗号,是楚王的人。而贾环刚才对天子说:两王相争,搞得朝堂不安宁。他是第三个跳出来,天子心里会怎么想?
左副都御史韩伯安心里,有一只神兽在咆哮!在咆哮!
同时,韩左副都御史心中有一些不好的预感。貌似,他跳进贾环挖的坑里了。以刚才贾环表现出来的水准:每弹必中。他恐怕会有麻烦。
贾环奏事完,就低着头。对着天子看,是大不敬。他并没有在意,身边韩左副都御史的心情。这不过是搂草打兔子,顺带的。他的目标在他那句话上:明无夺嫡之争!
…
…
坐在御座上的雍治天子并不是什么“傻白甜”的人物。他在思考贾环说的那句话的含义。所以,暂时没有表态。
而贾环的话,表面上是指责两位皇子不读书,掺和朝政,搞的乌烟瘴气!而朝臣们,就算是晋王和楚王的铁杆,也绝对不会在此时跳出来指责贾环在扯淡!
因为,朝争的主力是何大学士和宋天官。晋王和楚王的那点势力,哪里够看?
要知道,当今天子春秋鼎盛,公开参与到夺嫡,旗帜鲜明的支持某一方,后果是什么,可想而知。这个话题,除非是像贾环那样表态:孤臣。
武英殿中,时间稍稍流逝。而朝臣们安静之时,心中心思各异,眼神交流。
翰林方阵中,中书舍人,今科状元费敏政微微沉思。他饱读诗书,对明史当然是了解的。贾环说:明无夺嫡之争。这句话是不对的。明朝有夺嫡之争。
永乐天子连侄儿的皇位的都夺了。永乐朝,汉王一直在和太子争。而后,成化末年,首辅万安主导,想要以邵皇子换掉太子,天地异象,遂罢。
嘉靖年间,裕王与景王之争,直到嘉靖四十年,才落下帷幕。万历后期,万历嘱意郑贵妃之子,故意不立皇长子为太子,有国本之争。
遍观明史,说没有夺嫡之争,绝对不正确。然而,费状元想不通,以贾环的水平,怎么会说出这样明显有悖于事实的话来。
贾环可是礼部会试的会元!当日诗曰:三千人中第一仙。据闻其考卷破题句:匹夫可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这样的诗词,经义水平,会不懂历史?
此时,部院大佬的方阵中,户部尚书卫弘已经反应过来了,看着殿中的贾环,赞许的点头,心道:好小子!
贾环这一句话里面包含了很多信息。但只要通读明史,再类比一下本朝此时的情况,就知道贾环的话什么意思。贾环建议天子以嘉靖皇帝的方式处理两个皇子的夺嫡之争。
嘉靖皇帝的两个儿子,对比晋王、楚王,混的是相当不如意的。两个皇子相互拆台的事是有的,争当太子嘛!但是,两个皇子想要影响朝政,那想都别想。更别说窥视嘉靖的皇位。
这无疑是非常对天子胃口的。废太子起兵叛乱,恐怕是天子心中的一块伤疤。若是如明朝嘉靖时,雍治天子皇位无忧,同时可以保证朝政不受干扰。
…
…
站在文武大臣前列的何大学士与部院方阵中的吏部左侍郎许澄两人同样分别反应过来。
贾环的话说的更直白点:就是建议天子“收拾”晋王、楚王,把两王的权力压缩。这两位最近太不老实了。并且贾环已经提供了具体方法:读书,修养品德。
何大学士心里赞赏的一笑。他很赞同贾环的观点。夺嫡之争,对朝政没有任何好处。若是能压制住,是极好的。他改日面见天子,会对东宫之位的表态。
许澄轻轻吐出一口气,他白担心了。贾贵妃曾有言:吾第有公卿之才。此言不虚啊。今天贾环第一次来到武英殿,就表现的收放自如,进退有序,假以时日,前途不可限量。
等会,刚才哪些蔑视、嘲讽贾环的人的嘴脸,恐怕会很精彩!
…
…
其实,从贾环说完到此时,时间不过过去一两分钟而已。
雍治天子高居于御座之上,板着脸,训斥道:“东宫之事,岂是你一个通政司右参议能言之的?退下!”有些话,并不难懂。身为天子,他对各朝各代的历史当然是了解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贾环没有废话,施一礼,回归到翰林班次中,脸色平静,仿佛挨了雍治天子训斥的不是他。
此时,武英殿中响起一阵轻微的嗡嗡声。并非是这个结果不够震撼。而是在天子面前,很多朝臣不好开口说话。但是,后排有些官员忍不住心中的惊讶,发出声来。
就这样就完了?
对比一下,前兵部尚书高国对所受的处罚,“退下”这两个字,算什么?毫无疑问,贾环已经说动天子。朝臣之中,反应慢一些的人已经明白过来。
华墨看着贾环回到班次的身影,眼中难掩欣赏。何大学士好眼光啊!心里终究是叹口气,他和贾环不是一路人。
刘飞白沉吟着,摇摇头。诶,他刚才竟然看走眼了。没想到贾环还藏着有后手:胆子大到看对夺嫡之争发表看法。但看情况,天子似乎并不反感他的话。不反感就是加分!
魏翰林则是愣了愣。他刚才还想着贾环出了纰漏,要给韩伯安摘走桃子。倒没想到事情会有这样的转折。忽然间对女婿没有步入仕途的怨念减弱。他有贾环这样的朋友,又愁什么?
北静王倒没有多么收敛情绪,嘴角浮起一抹赞许的微笑。贾环做的非常好!
左都御史殷鹏微笑着叹口气。他其实还真希望韩伯安把审查大权争下来,但看情况是不可能的了。圣心大悦啊!这个时候,怎么可能削贾环的权?
武英殿中,殿阁大学士,六部九卿,侍郎,科道言官们,所有的人都将目光投向贾环,看着他从御前,退回到翰林方阵中。在这一刻,贾环就是殿中的焦点!
心情各异!
有人高兴、赞赏。有人郁闷、不爽。刚才嘲讽贾环的诸多朝臣脸色、心情都是难以言喻。不用一一描摹。这都构成着此时武英殿中生动的官场画卷。
从贾环吟诗被朝臣们关注,到口水大战工部尚书白璋、刑部给事中戴琮,再到被韩伯安摘桃子时朝臣们的讥讽,再到此时万众瞩目。贾环走出去,退回来,中间的过程跌宕起伏!
此时,大局已定!
如果今日武英殿是一幕大戏,贾环就是这个舞台上的风云人物!没有人能否认这一点。不管是赞赏他的何大学士,卫尚书等人,还是此刻黑着脸的南安郡王,左副都御史韩伯安等人。
随着贾环站定在翰林方阵中。一身青袍,身姿挺拔。这场大戏的帷幕,终于徐徐的落下。
…
…
武英殿中,雍治天子将贾环训退,对何大学士道:“以通政司右参议掌报纸审查,试行之。”
何大学士躬身行礼,道:“臣遵旨。”又道:“兵部尚书空缺,臣请圣上早定人选。”
雍治天子点点头,问道:“何卿有何推荐?”
雍治天子在人事问题上不问吏部尚书宋溥,而问大学士何朔。这种倾向性,让宋天官心中很不是滋味。但,这是刚才失败的后遗症,他必须得接受。
何朔道:“臣举荐兵部右侍郎孟何担任兵部尚书之职。”
雍治天子道:“可。”
武勋中,魏其候心中微微一笑。而兵部左侍郎,与宋天官交好的鲁侍郎,已经无力废话,品尝的失败的滋味。
随着,雍治天子与何朔君臣奏对结束,已经将近中午时。雍治天子退朝。武英殿议事结束。
朝臣们开始三三两两的往殿外走着。很多人心中,有有一种紧绷之后的放松感。今日的武英殿议事着实精彩。对朝局的影响亦是深远的。就比于贾环在最后时刻的奏事。恐怕近期,晋王、楚王的日子不会太好过。
贾环略等了一会,缓步的往外走,出了武英殿。朝臣们都是从西华门出皇城。只有军机处、六科等官员横穿宫城,回文渊阁。
这时,走在广场中,前面的北静王喊道:“子玉,你跟我一起走吧。”秋日高照,早上起来时的浓雾早已经被驱散,照在人身上暖洋洋的。百官散落般的走在广场中。
北静王微笑道:“你啊…,晚上来我府上吃酒。”此时不是说话的地方。但他明白贾环的算盘。
“好。”贾环笑了笑,跟着北静王一起出西华门,坐马车返回贾府。
贾环要求设立报纸审查制度,第一层意思是:报复楚王。第二层意思:做孤臣,刷天子的好感。第三层意思是:压制夺嫡之争。暂时免去被猪队友牵扯到站队的问题中。
这才是他想的100%的完成度。
雍治天子听取他的建议,国朝的夺嫡之争,可以说,暂时终止。以当前的状态。王子腾不可能上杆子的去靠晋王。王子腾又不傻。当晋王不能给他带来利益时,他为什么要这么早的下注在晋王身上?
这是贾环要的效果!
第六百二十三章 解析、贾府
武英殿一场大戏落幕,随着官员们离开皇城,消息迅速的向京城的西面八方传递,继而点燃京城中舆论的爆点。余波不止。
正阳门外,正东坊的真理报社中,一干编辑们正焦急的等待着武英殿中的消息。这关系到大家、真理报的前途。
昨晚熬了一个通宵的庞泽、乔如松,罗君子,萧梦祯几人还在编辑室的大堂中等着。案几各处,蜡炬已成灰。
大厅中,还有上午陆陆续续来的一些编辑,都汇聚在此等着消息。贾环那首“答庞士元”已经传遍: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荆轲刺秦,以败局收场。不知道武英殿中结果如何?贾环于凌晨五点许进入皇城,明月如霜。此时已将近中午了。
报社中的气氛,沉闷而焦虑。
这时,一匹快马从正阳门出来。马上的小厮顶着寒风,奋马扬鞭,在真理报报社前滚鞍下马,气喘吁吁的快步进到报社中。在报社中来往的众人中有人认出是贾环的长随胡小四,各自打着招呼,“胡四爷来了。”
胡小四胡乱的应承着,穿过二门,到里面的编辑室,进大堂。他刚进大堂,二十多名编辑都动起来。顷刻间,编辑室中,变得喧闹、紧张:消息来了。
胡小四从怀里将书信拿出来,递给庞泽,“庞相公,这是我家三爷的书信。”
秀才在民间的尊称是相公。
庞泽一身青衫,相貌清奇。书院众多弟子中,以他长于谋略。庞泽接过书信,却并不忙着拆开,转手交给乔如松,问道:“小四,情况如何?子玉人呢?”
胡小四道:“我不知道。三爷坐马车回府里去了。打发我来送信。”
“好!”庞泽猛的拍一下桌子,很用力。嘭的一声,各编辑面前茶碗里的茶水都起了水纹。随后,仰头大笑,“哈哈!哈哈!”他已经判断出结果:贾环获胜!
这时,乔如松已经将信签裁开,一扫内容,脸上浮起喜色。随后,编辑室中响起阵阵欢呼声,不绝于耳。
贾环在信中写道:廷推通政司右参议,以我掌真理报事,审查天下报纸,试行之!后面还列举了今日武英殿议事的各项结果。但真理报的编辑们已经无心去了解。
稍后,整个真理报报社,就全部知道了最新消息。报社之中,喜气洋洋的气氛,弥漫开来!
…
相比于真理报社中的喜气,外城东的荆园中,韩秀才的小院里,则是死一般的寂静。
楚王的消息比真理报社自然更加灵通。但荆园远在京师外城的北湖边。与真理报报社在差不多的时间收到消息。而且,消息更加的详细:贾环建议天子审查报纸,并拿到审查大权。
秋风飒爽,落叶纷纷。
楚王和韩谨的棋局已经在收官子。但两人已经无心继续对弈。各自沉默着。
报纸审查制度的建立,意味着,大周日报,日后别想要再参与朝政。至于,跟风骂贾环更是想都别想。没见过哪家报纸敢骂文宣部门领导的。
良久,楚王骂道:“王八蛋!”
不怪一贯文质彬彬的楚王骂人。他对大周日报,投入很多。从建立至今,花了近万两银子,对此寄予厚望,试图影响朝政。而贾环完全是断了他的政治梦想。
韩谨苦笑一声,劝谏道:“殿下,慎言。为上者,喜怒不可露于形。”
他不久前,还认为楚王是稳坐钓鱼台,不管风吹雨打。哪里想的到,楚王如同顺亲王、宋天官一样,成了失败者。贾子玉厉害啊!目光如炬。
报纸审查制度,令他措手不及!而更令他担忧的是贾环对天子的劝谏:压制夺嫡之争。这对楚王而言,非常不利。因为,楚王比晋王小,是追赶方。
楚王忍了忍,还是觉得心里一口气,憋的慌。大周日报虽然跟风骂贾环,但大周日报,不是主力吧?贾环不找言官的麻烦,却找大周日报的麻烦,简直是岂有此理?
韩谨想了想,道:“殿下,我去和贾环谈谈吧!”
送走楚王,韩谨回到院落中,在小轩窗边,看着北湖的一泓秋水,长叹一口气,“唉…”心中充满了浓浓的挫折感!
别看他在楚王面前表现的还算平静。但他为楚王设计的路线,全部被突如其来的审查制度打乱。这是他去年底入京以来,遭受的第一次失败。
滋味,很苦!
…
十一月初六的下午时,武英殿中的消息就已经传遍了整个京城。有心关注朝廷动态的人,都已经知道,并且开始运作起来:西域设布政司;九边分设三总兵官;华墨为新任武英殿大学士;孟何新任兵部尚书;贾环继续执掌朝堂舆论。这一系列的人事任命、变故中,潜藏着大量的机会。
同时,传遍京城读书人圈子中的,还有贾环那首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吴王府内,世子宁澄的起居院落中,晚秋萧肃,园林中树叶洒落,随风轻舞。
东侧,宁澄的书房中,炭火明灭,房中温暖。
永清郡主宁潇在书案前素手提笔,写下已经流传进吴王府中的两句诗,明艳的容颜上溢出一抹嘲讽的笑容,赞道:“好诗!”可惜是假话。当然,明知道他写的是假话,还是得赞一声“好诗”。
宁澄嘿嘿一笑,狭长的脸上带着坏笑,故意不懂他姐的嘲笑,道:“姐,贾先生的诗,几时不好过?”他正在坐在桌子边,和燕王一起吃着点心,喝着茶。这是贾环带来的习惯,谓之:下午茶。
燕王宁淅文静的吃着,十四岁的少年颇显文弱,点头附和。
蜀王宁恪坐在圆桌边,一身白衣,风流倜傥。潇洒的摇着折扇,笑道:“澄哥儿,诗是好诗。但是,以贾环那种性情,怎么可能以天下为己任?难为他在武英殿里演戏,还能写这样精彩绝伦的诗句。我看曹子建七步成诗,都未必比他强!”
这是很辛辣的讽刺。
宁潇在书案后,噗嗤一笑,如若鲜花绽放一般,道:“九哥说的是。”将笔搁在笔洗上,目光看向窗外呼啸的秋风,微微沉吟。
讽刺归讽刺。她内心里还是挺佩服贾环的。身为皇室贵女,这点心胸、格局,她还是有的!易地而处,她能有贾环这样的“战果”吗?答案显而易见。她昨天,并不看好贾环。但事实证明,她看错了。这是第三次!
宁澄很不服气,嘘着眼睛看蜀王,“九哥…”
宁恪哈哈一笑,转移话题,问道:“潇妹,贾环似乎失算了。许侍郎奏请单独设立文宣院,最终报纸给划归到通政司名下。而且,贾环从翰林侍讲,变成通政司右参议,仕途前景可差远了。”
宁潇扭头,嫣然一笑,目光落在蜀王宁恪的身上,清声道:“九哥,你这可是大失水准。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单独设立文宣院怎么可能?真理报从翰林院划归中立的通政司。通政司俞子澄,帮何大学士提名华墨,这背后岂能没有利益交换?最终还是贾环掌握真理报啊。
再者,廷推得官,得官之正,无过于此。贾环以廷推得通政司右参议之官。说起来,他还是清流。一年不到就官升两级,这如何能叫前途不好?”
前文说过,廷推的职位,一般都是侍郎,尚书,九卿,地方督抚,大学士这些官职。相当的贵重。贾环的通政司右参议由廷推所得,谁能说他是浊流?那不是等于骂满朝诸公有眼无珠?
宁恪微怔,随即洒然的一笑。他的性格如此,比较洒脱。
只是,心中,突然间,感觉到潇妹已经长大,再不是以前跟在他身后喊他九哥的小姑娘。她对事情已经有自己的看法、见解。甚至,超过他。
这让他欣慰之余,心中还有些空荡荡的感觉。
宁澄嘻嘻一笑,佩服的道:“姐,幸好你不是男子。否则,我们这些人,那有什么活路?”
燕王宁淅点头。永清郡主分析朝政的这一幕,深刻的印在他的脑海中,难以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