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红楼-第2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素月和贾环的大丫鬟如意很熟,笑着给贾环见礼。
  贾环点点头,径直道:“我要和大嫂说一说兰哥儿科举的事。”说着,坐个手势,要请李纨一起到沁芳亭中说话。沁芳亭,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
  素月在亭外候着。贾环和李纨两人在小亭中说话。亭下,微风徐徐,水波涌起。
  贾环并不绕弯子,注目着李纨秀丽的容颜,她今年约二十八――九岁。道:“大嫂想必听过,蔷哥儿和秦钟是我打招呼,所以才过了今年八月份的院试。”
  贾府族学中的子弟,通过县试、府试的子弟有一些,但是凭真本事通过院试的,一个也没有。不要小看了顺天府的童生。京师之地,人文荟萃。
  李纨故作惊讶的道:“传言竟然是真的?”
  贾环好笑的看了李纨一眼,很聪明的女人,在贾府内守着贾兰过活,博了一个大善人的名声,可惜演技不够精湛,道:“是真的。大嫂,你心里是不是怪我没有帮兰哥儿说情?”
  “我没有…”
  贾环摆摆手,强势的打断李纨的话,道:“大嫂先听我说完。蔷哥儿,要帮贾府做事,身上没有功名,上不了台面。如琏二哥,蓉哥儿那样的虚职、爵位,其实并没什么用。读书才是正途。
  他们的科举之途,止步于此。而兰哥儿,我对他的期许很高。我希望他将来成为两榜进士,帮我分一分这身上沉重的压力。我要是帮他作弊,会毁了他。”
  李纨微微低头,沉吟着。科举的事,贾环是专家。她心里已经信了七八分。
  贾环直言不讳的道:“大嫂,你的心,太急。兰哥儿如今才多大?不满十三岁。如珠大哥那般十五岁中秀才就已经是读书人中的翘楚。你不要将兰哥儿和我比。我是国朝定鼎一百五十年以来,最年轻的童生、举人、进士。”
  李纨,心思还是比较细腻的。她虽然不像秦可卿那样,别人说一句话,她要在心里想三天。但,心灵也是很娇弱,经不住重话。
  贾环说她一句“心太急”,她有些难受,低下头,涨红脸。又听到贾环提起已故十几年的丈夫,她心中隐隐作疼。再听贾环“自吹自擂”,禁不住一笑,抬起头,道:“环叔还是国朝最年轻的会元、探花。”
  她心中已经释然。作为一个母亲,自然是认为自己的儿子是最好的。但是,兰儿再聪明,也无法和贾环比。普通人和神童,怎么比?
  李纨这话有一些说笑的成分。纵观红楼原书,她虽然谨小慎微,但说笑时,亦有讽刺,有打趣。比如新开海棠社,和探春等人一起去找王熙凤要银子那段。
  贾环笑一笑,李纨改口叫他环叔,其实就表示心中释然。他心里给李纨点个赞。不得不说,李纨抬头展颜这一笑,实在是颇有美人风情,娇俏妩媚。将近三十岁的轻熟美少妇,十二金钗级别的容颜啊!
  不得不说,八七版电视剧的红楼李纨的人物形象给毁掉。她应该很美丽。
  当然,贾环此时不会说“大嫂,你平时应该多笑笑。”这种言情剧本的句子,和调戏这个俏寡妇没什么区别。
  贾环劝道:“大嫂不要太过于忧虑兰哥儿的学业。心要放宽些。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任何青云大道,都不是一蹴而就,都要付出艰辛和汗水。”
  李纨温婉的一笑,点点头。这话她听进去了。尾指轻拢着被轻风吹乱的鬓角发丝,问道:“环叔这是去哪里?你明日就要去江西,行李可都准备好?”
  这态度,和前段时间可是天差地别啊!贾环心里吐糟了美少妇大嫂一句,道:“整理行李,我哪里插得上手,我去达摩庵见见秦氏。”李纨知道他和秦可卿关系密切,还帮他传了一句话。
  李纨笑一笑,目送贾环往东而去,想着他和秦可卿的关系,轻轻的叹口气:秦氏很不容易啊。她在大观园两年,基本没出过达摩庵的门。
  …
  …
  从沁芳亭出来,往东行,过大脸宝的怡红院,再往北走,绕过凹晶馆、栊翠庵,顺着山脚往后走,便可见山林丛中的一座小佛寺。横匾是:达摩庵。其规格建制,比贾环刚才路过栊翠庵要小许多。妙玉手下有十来个小尼姑。秦可卿这里就一个宝珠。
  贾环敲门。“咚,咚!”声音在幽静的山林中传出。贾环看着微微西斜的太阳,心情不错。他刚和李纨谈得不错。
  贾家的未来,不是他贾环一个人的未来,而应该是一个家族形式的。两榜进士贾兰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当然,贾兰年纪还小,他不知道贾兰的官场水准如何?若是甄宝玉听他的话去闻道书院读书,两人应该已经认识了吧?
  再者,栊翠庵的牌匾上写着:苦海慈航,想想妙玉那性情,其实改为:慈航静斋,挺不错的。仙子们都比较装――逼啊!
  贾环敲了好一会的门,才听到院子里头宝珠的声音,“谁啊?我们奶奶不见外客,请回吧。”
  贾环道:“是我。”
  庵内突然一阵沉默,紧接着听到宝珠欣喜若狂的声音,由近而远,“呀…,奶奶,三爷来了。”她高兴的忘了开门。
  …
  …
  清幽的禅室中,纸窗木榻,全无贾府之内的雕梁玉栋的富贵之态,洗尽铅华。
  秦可卿俏脸上带着发自内心的笑容,给贾环斟茶,慢声细语的道:“我这里简陋,怠慢环叔了。”
  贾环的目光落在秦可卿身上。两年多不见,她美丽依旧,五官精致。纤巧婀娜,如若娇媚动人的鲜花,国色天姿。只是,整个人略显的清瘦。
  贾环品一口茶,叹道:“你这里是清苦了些。”
  秦可卿微微一笑,道:“习惯了就还好。”然后,轻声道:“环叔,有几句话,我这两年一直没机会给你说。那日去见老太太之前,我知道那是个误会,我不怪你的冒犯。”
  贾环愣了下。他没料到秦可卿会直接和他提这件事。但,长久以来,心里的顾虑仿佛突然不翼而飞,令他颇感舒畅。
  怎么说呢?当日,他因抱着秦可卿,身――体有了反应。他总不能当做这件事没有发生过,继续和秦可卿来往。要说他内心里不欣赏秦可卿怎么可能?谁拒绝得了她的美丽?
  但,在这样香――艳误会的情况下,继续保持交往,则两人的关系,必然会滑向不可控的地步。这是他所不愿意的。因为,他给不了她任何承诺。骗这样的一个柔弱的,一无所有的大美人的身心,这种事,他做不出来。所以,这两年,秦可卿在大观园中,他并没有来见她。
  而秦可卿现在把话说开来,倒是让他立即找到和她以朋友间相处的感觉。
  静室里尴尬的静默了一会。贾环笑了笑,熟练的转移话题,道:“秦钟中了秀才,你这当姐姐的高兴吗?我听蔷哥儿说,提亲的人不少。”
  秦可卿很聪明,起身,屈身给贾环行一礼,道:“谢环叔的帮助。”
  贾环伸手虚扶,笑着摇头,“你啊,在佛堂里两年,还是保留着在宁国府的礼节。是啊,贫女得居富室,当然怕行差踏错一步。可是,我现在执掌贾府,你便是错了,又怕什么?”
  秦可卿抿嘴一笑。一头乌黑的长发,一身白色的道袍,有着别样的风韵。
  最是那一笑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贾环莞尔一笑,喝茶,道:“我明日就要启程去江西,当朝廷的钦差,出差公干。回来估计得明年春末。”
  “啊…”秦可卿愣了下,美眸中难掩担忧,道:“那…环叔,你一路上要小心。”
  贾环笑着点头,起身,道:“你一样。保重。”
  …
  …
  万家灯火在深夜里渐渐的熄灭。雍治十四年的十二月初二晚,便这样走过了小半。
  大丫鬟们都散了。贾环叮嘱了晴雯,回头给秦可卿那里送些用度去。她那里太清苦。
  贾环和宝钗两人并卧在床榻中,盖着温暖的湖蓝色被子。相拥在一起,听着静夜里的风声。
  贾环去江西,因是钦差,而龙江先生必定会急着赶路。贾环不方便带丫鬟。会带两个长随:钱槐、胡小四。
  宝钗杏眼看着贾环,道:“夫君,你这次路过金陵,将那位林大家带回京中吧。你和她约了五年,难不成真的五年?”
  “我哪有那么迂腐?”贾环温柔的爱抚着宝姐姐背上的肌肤,道:“姐姐,委屈你了。颇愧年来负盛名,天涯到处有逢迎。识荆说项寻常事,第一知己总让卿。”
  宝钗抿嘴一笑,依偎在贾环怀中,取笑道:“东庄镇上的林姑娘还等着你呢。不知道夫君几时迎娶?”
  贾环笑一笑,道:“姐姐准了。我明日就去和她说,不过被拒绝的概率有八成。”
  宝钗忍不住噗嗤娇笑起来,难得一见的对贾环翻个白眼。他知道她不会不许的。
  贾环道:“不说她了。姐姐,我给你说江南的旧事。还记得,那首兼怀宝钗吗…”
  江南的那一幕幕啊,如同画卷一般重新的浮现在眼前。扬州、金陵、苏州。还有武定桥里等着他的美人,情定于五年约。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当日,他带着黛玉离开金陵,想着不知道何时才能复归。有流水落花春去也之感慨。
  正所谓: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而此时,两年后,他将返回。于此之时,如何不盼,如何不思,如何不诉说?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来江水碧于天,画船携美听雨眠。
  …
  …
  雍治十四年冬,十二月初三。贾环任钦差,去江西宣慰宁太师。辞官的龙江先生随钦差车架同行。
  一路疾驰,入通州。买舟南下,江船如飞。
  …
  …
  冬夜雷雨,实属罕见。夜色中,倾盆大雨倾泻在京城中,电闪雷鸣。
  一顶小轿,进入晋王府中。片刻后,从轿子中下来的刘公公被引到府中晋王常读书,思考的摘星楼中。
  二楼之中,烛火通明。雨滴噼里啪啦的敲打在窗户上。冬夜的寒气浸透而来。
  太监阳气不足,比一般人怕冷。刘公公裹着身上的棉衣,跪坐在塌席上。上面陈列着小案,有酒有肉有冷盘。
  晋王25岁的年纪,容貌英俊,神情略有点颓废,他已经闭门读书多月。因为贾环一句:明无夺嫡之争,权势尽失。还有何大学士随后的表态。
  刘公公品了一口酒,暖和下身子,这才开口,“贾贵妃生了一个皇子。”
  晋王点头,冷笑道:“我知道。但皇位之争,怎么都轮不到这个小屁孩吧?我父皇又没不昏庸。”
  刘公公微微一笑,“自然。但是,殿下,这意味着天下的形势已经变了。嘿嘿。殿下你的机会来了。”
  晋王不解。
  从窗户的影子上,可以看到刘公公的身体有些前倾,和晋王说着什么。晋王频频点头。
  “轰!”天空中,惊雷炸响。


第六百三十四章 贾皇子所引发的
  小寒节气之后,年节越来越近。京城的空气里似乎也弥漫着年味。
  荣国府北街东边的一处小院中,香菱的母亲,甄大娘吃过早饭,在院子里洗衣服的秦婶说了一声,“我中午不回来吃饭。”穿过街巷,在无忧堂的东二角门验了“身份证”,进入。
  甄大娘小心翼翼的将一方竹纸写就的“身份证”叠好,贴身收起来。上面写着她的姓名,身份,容貌,编号,以及出入贾府各处的权限等等信息。
  她刚来时很为不适应贾府的这一套。但,现在却发现其中的好处。她想要来看女儿的话,径直进来就可以。不用通传。门禁严格,人多而不乱。
  一路上,各处的仆妇、管事娘子热情的和她打着招呼,“甄嫂子进来看甄姨奶奶了?”再寒暄几句。
  甄大娘穿着干净、整洁的衣裳,每次都笑呵呵的答道:“是啊。”心中,异常的享受这种轻飘飘的感觉。
  这些待遇,都是自小给拐子拐走的女儿带来的。可惜,她丈夫跟着道士走了,不知所踪。无福享受。
  甄大娘没有急着去见香菱,而是绕路到北面,在一处管事处的厢房中和相熟的管事娘子攀谈起来。“这两日府上人来人往,热闹的很,可是有什么喜事?”
  管事的娘子约四十多岁,笑道:“嗳哟,可不是有大喜事么?贵妃娘娘在宫中诞下一位皇子。这几日,府里的亲戚,故交,还有那些官儿都上门来祝贺呢!”
  甄大娘脑子里有点懵。她来这几个月,听说过贾府的大姑娘在宫中当贵妃,但这是第一次切身的体会到贵妃、贾府的关系,地位,权势。超乎她的认知。
  …
  …
  雍治天子的三千后宫中,排名第二的贾贵妃于雍治十四年十二月初十生下一位皇子。
  贾府上下都是喜气洋洋,趁着过年的机会,张灯结彩,门外车水马龙。
  不说别的,有皇子的妃子和没有皇子的妃子,在皇宫之内的地位是云泥之别。比如周贵妃早就失宠。但她是燕王的母亲,在宫里的处境便不算太差。
  天子前几日都来专程看过贾元春。凤藻宫中,这几日热闹的紧,到中午时,稍稍缓下来。柔和的冬日透过玻璃窗落在案几、地上。
  贾元春躺在床榻上,和照顾她的周贵妃说着话,“这几个月真是谢谢姐姐照应。”
  抱琴拿着一碗鸡汤在一旁。
  周贵妃将近四十岁,保养得体,沉静秀雅。风韵犹存。坐在床边的椅子上,笑道:“这谢什么?妹妹顺利生下皇子,比什么都好。妹妹接下来好好恢复,好留住天子的恩宠。”
  贾元春略微一笑,点点头,想起儿子,脸上浮起母性的光辉。吩咐道:“抱琴,你去叫方嬷嬷将孩子抱进来,我看看。”宫中自有奶妈子照料皇子,贾皇子此时不在殿中。
  看元春想看儿子的模样,周贵妃微微一笑。
  …
  …
  贾皇子的出生,在皇宫,朝堂中引起了阵阵波澜,受到各方的关注。当然,一个幼小的婴儿不可能改变朝堂的格局,各方的关注还只是关注。
  十九日的下午,雍治天子在西苑中,杨贵妃今天没有随驾,而是在永寿宫中休憩。
  正殿之外,寒风凛冽。而殿内点着红罗炭,温暖、舒适。杨贵妃一身青裘,在书案前写着字。一头青丝挽起,玉脸精致无瑕,身材珠圆玉润。很美丽的女子。
  七八个宫女、太监们在书房内外侍候着。这时,宫中管着膳食房的大太监刘国忠从外面进来,跪着杨贵妃行礼,“奴才参见皇贵妃娘娘。”
  杨贵妃没有停笔,柔和的微笑道:“起来吧。”
  刘公公便站起来,他约四十多岁,身形消瘦,廋脸上的神情一贯很冷峻,这时露出几许笑容,和杨贵妃绕着说了一圈话,然后道:“娘娘,元妃如今育有皇子,外有父舅相助,恐怕有心于皇后之位。娘娘不得不防…”
  杨贵妃便笑着打断刘公公的话,“刘公公,这些话不要说了,好吗?本宫并不当皇后的念头。”
  刘公公识趣的住嘴,说了两句,告辞出去。身后,传来有几名太监的嘲讽声,“这么差劲的挑拨离间的手法,刘公公是怎么当上膳食房总管的?”
  刘国忠并没有回头,嘴角却是溢出一抹讥笑。这些小辈懂个什么?他只要不断的强化杨贵妃的某些印象就好。杨贵妃是聪明人。
  殿中,杨贵妃皱眉看着纸面上的一副李后主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被写坏。“梦”字用力重了些,看起来很不协调。
  杨贵妃想了想,吩咐道:“去把恪儿叫进来。”
  …
  …
  吴王以内务府总管大臣的身份,兼任议政,成为皇室在朝堂上的代表,这一个多月以来,拜访吴王府的人数,便急剧的增加。这从客观上反应了吴王的权势。
  相比于前院的喧闹,永清郡主正闲适的坐在房间中看着书,凤眼明丽,一袭淡绿色的褂子,配着白纱百褶裙。明眸皓齿,身姿修长。她安静的倚在塌椅中翻着书,裙摆下,露着穿着桃粉色的袜子,绣鞋。有一种难言的神韵,秀丽。
  房外碧纱橱里响起丫鬟紫儿的声音:“蜀王殿下来了。”
  永清郡主回过神,扬声道:“紫儿,请九哥进来。”
  蜀王宁恪从门外进来,一袭水蓝色的长衫,俊逸、富贵。手中拿着折扇。见宁潇在看书,笑道:“潇妹你倒是好兴致,今日在家中读书。”
  永清郡主一笑,合上《史记》,道:“这不是什么兴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九哥从哪里来?紫儿,上茶。”
  蜀王宁恪坐在贴墙摆放的椅子上,正对着宁潇,道:“嗨,刚听我姨娘的吩咐,去贾府从了一份厚礼。嚯,他家里那个热闹哟。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家出了太子。”
  语带讽刺。
  因为,元妃剩下皇子,威胁到的便是他姨娘的位置。皇后之争,他姨娘处在劣势中。贾贵妃的娘家势力很大。
  永清郡主美丽、清澈、明亮的丹凤眼扑哧闪了一下,微微思索。随即,想了想,还是忍住没说。
  蜀王宁恪没留意到宁潇的神情,喝着紫儿送上来的清茶,道:“潇妹,你不知道吧?我今日去贾府,听说他们的三姑娘,如你一样,管着府中的内务。”
  宁潇莞尔一笑。
  说了一会儿话,蜀王宁恪邀请道:“潇妹,城西新开了一家剧院,听说有几个名角在里面登台,我们今日一起去看看。”
  宁潇微微一笑,婉拒道:“我今日还要读书,就不陪九哥去了。”
  宁恪微怔,记忆中,似乎潇妹很少拒绝和他一起出行。随即一笑,道:“也好。那改日。”笑谈了一会,告辞离开。
  宁潇送走宁恪,回来,坐在桌子边,轻轻的摇头。杨贵妃派九哥去贾府送礼示好,她认为,恐怕对结果没什么作用。后位之争,在将来几年之内,必定会在杨贵妃、贾贵妃之间爆发。
  宁潇抿了一口茶,将这件事放在脑海,拿起史记,继续翻阅着:陈平世家。
  她和九哥那日一起去“质问”贾环,成功的拿到贾环的一个承诺,但她和九哥还是有着满满的挫折感。贾环留给她的印象很奇怪:太光棍了。
  她近日都在读史书,想看看这些大臣们,到底都是怎么想的。
  …
  …
  京中的消息,贾环并不知道。真理报向外地派发的日期,一般都是十天一个周期。腊月二十日,船抵扬州。8)


第六百三十五章 旅途(上)
  贾环离京前,曾经对娇妻宝钗说:颇愧年来负盛名,天涯到处有逢迎。
  这句话,并非吹牛。
  他这次前往江西画遗像,顺路拿了一个宣慰老臣的钦差差事。一路赶路,在大运河沿线的府县并不停留。但沿途得知消息,拜访他的官员依旧不少。真理报主编这个身份,足以!
  而船到扬州,贾环得不得停留一天。因为,驻扬州的右副都御史、淮扬巡抚沙胜是他的老师。
  下午时分,天阴。东关码头上,沙胜的幕僚何师爷、何元龙并扬州府沈通判,大盐商汪、马两家,扬州府士子迎接。
  龙江先生宁儒纵然归心似箭,但也知道,今天不得不停留一天。耐着性子,跟着贾环一起,和扬州府的官员们寒暄。
  此行江西自然以龙江先生为首。但贾环挂着钦差的名头,又是正五品的官员,而龙江先生已经辞官。官面上,以贾环为首。
  一行五六十人,横穿扬州新城,到巡抚衙门。吃过酒后,众官散去。贾环和沙胜一起到衙门后沙先生的书房中喝茶叙话。
  两人分宾主坐下。
  数年不见,沙胜依旧清廋,换了黑色的便服,坐在铺着坐褥的木椅上,伸手示意贾环喝茶,笑着道:“两年不见,子玉已经是正五品的官身。足见我当年没看错。”语气感慨。
  贾环笑了笑。和沙先生叹气近两年的事情。扬州的、金陵的,还有山长他们。
  到深夜里,贾环回到驿站,还见了汪家的家主汪鹤亭等人。而后才算空闲下来。
  …
  …
  中夜的白霜凝固在屋檐,瓦舍中。明月流泻。
  驿站里的一处幽静小院中,一豆油灯。贾环在窗前负手而立,久久无语。
  他刚从沙先生那里得知京城中最新的消息:元妃于十二月初十生下一位皇子。
  沙先生作为一方巡抚,在京中自然有他的消息渠道。不可能仅仅依靠真理报来了解朝堂的信息。
  只是,这个消息啊…
  如果贾元春生下一个女儿,恢复身体,再次赢取天子的欢心,这对贾府来说,才是最好的结果。但是,从贾元春个人的角度而言,她当然需要一个儿子作为她后半生的依靠,并且可以巩固她在宫中的地位,而不是仅仅依靠天子的恩宠。
  所以,贾环从来没说,他内心里希望其实最希望元春生下一个女儿。人不能自私到说这种话啊!
  元春为贾府的牺牲,很大。她并不喜欢皇宫,省亲时,称之为“见不得人的去处”。再者,把天子、贵妃的身份都抛掉,更直白点看,一个二十左右的姑娘,正值青春妙龄,给一个四十多岁的大叔做小妾。这什么情况?
  不用多说了吧!
  他离京之前,针对生下皇子的情况,做了一些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