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红楼-第3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嗯。”黛玉轻轻的点头,眺望着雨帘中的和安街,那座宅院,承载着她生命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雍治十二年,金陵的那段日子啊!深深的铭刻在她的记忆中。
  而此时,环哥已经远去西域。宝姐姐亦相思成疾,缠绵病榻。她心中闷闷的。出来散心。不意遇到暴雨。
  “哎…!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这嗟呀的感叹声,并非林黛玉的叹声。而是她养的那只鹦鹉。鹦鹉学舌,和林妹妹素日的感叹声,竟然差别不大。雪雁提着鹦鹉的笼子,掩嘴噗嗤笑道:“姑娘,你看它…”
  紫鹃手里端着茶碗,侍奉在一旁,嘴角微微扬起。
  黛玉虽然成婚。那场御赐的婚礼,天下瞩目!但她房中的丫鬟们都还没有改口。还是称她为“姑娘”。
  苏诗诗禁不住莞尔一笑。气氛是伤感、遣怀。但鹦鹉这么一闹,她亦笑出声。明眸落在穿着一袭青衫的黛玉身上。十七岁的黛玉,出落的极其美丽。静坐时如娇花照月。自有一股灵秀的才气点缀着她身上带着江南烟雨般的妩媚、风流的风姿。
  世外仙姝寂寞林!
  苏诗诗已经是绝美的美人,大眼睛,雪白的肌肤,窈窕的身姿,气质清丽娴静。但此时自感比黛玉还要逊色半筹。伸手指着窗外,介绍道:“林姐姐,我当日便是住在武定桥对面。”
  她曾在金陵住了两年多,等着贾环前来找她。和黛玉的感情之路不同,这又是另外一段故事。
  黛玉同样给鹦鹉逗的展颜一笑,刹那间如同清泉涌出,幽静宜人,美丽无端。她本是“愁绪满怀无释处”,此刻稍解,细声道:“难为你了。”声若清萧,悦耳动听。
  说话间,精美的乌篷小船缓缓的驶过,逐渐的消失在雨幕中。
  …
  …
  江南的烟雨,北地如何得知?
  如贾环所料,他和沈迁的书信送至京中,三日后便收到回信。信使往返,可驿站换马,速度较快。兵部尚书孟何同意沈迁以兵部主事的身份前往西域军中效力。
  而沈家的太太无法将沈迁从保定府绑回京中,派了沈府中最后剩余的20名家将到沈迁身边,保护他的周全。
  保定城外,小小的驿站,如同一颗麦穗点在平原上。天际边,袅袅炊烟升起。淡淡的夜色在略显空旷的平原中弥漫开来。
  在这北方的夏季傍晚风景画中,贾环驻马在小山坡上,眺望着南方。心中充满了深深的思念!
  伴随着京中的消息传来的,还有自金陵而来的家信。烽火连三月,家书值万金。在前往西域的旅途中,收到家信,他如何不高兴?然而,信中的内容却让他升起忧思。
  林妹妹替宝姐姐代笔的家信中写道:她近日思念成疾!江南距离北地千里之遥,这封信是四月底写的。辗转到他手中。已经一个月过去,宝姐姐病好些了吗?她在病中,谁在为她煎药?可又瘦了些?
  他妻妾不少。但于国朝的士大夫来说,并不算多。要说她们每一个人在他心中的份量都是相同,那是骗人的假话。宝钗在他心中,份量很重。
  他如何能忘记那个雨后的黄昏,她那明丽娴雅的微笑;他如何能忘记她戏虐的和他射覆;他如何能忘记婚后平淡、真切、相伴的日常生活…,这一切的种种,在他心中浮起,仿佛星空闪耀的繁星。一颗一颗…
  贾环在小山坡上驻马许久。身后,黄副千总带着十几骑等候着。半里远的驿站中,沈迁、家将们正在准备启程。张四水打马前来,低声道:“子玉,我们可以走了!”
  “嗯。”贾环不舍的看了南方一眼,调转马头,扬鞭抽着胯下的骏马,“驾!”纵马前行,追上大队。
  雍治十八年五月末,于保定城外,得内子病中札:
  同检红梅玉镜前,如何小别便经年?飞鸿呼偶音常苦,栖凤将雏瘦可怜。
  梦远枕偏云叶髻,寄愁买贵雁头笺。开缄泪涴销魂句,药饵香浓手自煎。
  …
  …
  五月底,贾环、沈迁、张四水、黄观等人还在保定府。庞泽随着胡炽、胡族侄等人先行一步。一路上同样是快马加鞭,赶往西域。
  而此时,齐驰所率领的西征大军早就进入河西走廊。
  贾环落后胡炽一行三日的行程,一直都没有追上。众人一路迤逦向西,换马前行。信使往返,前线的消息不断的传来。在枯燥、繁忙的旅途中,时间飞快的流逝。
  六月中旬,贾环一行,行程数千里,在长安城中,和胡炽等人汇合。此时,长安城中已充满秋季的气息。
  胡炽坐镇长安,安排将随军携带的日升昌银票通兑银钱——这在京中,早就和晋商财团谈好。并购买米面、草料、食盐等军需物资,安排转运至敦煌。
  河西走廊夹在祁连山、北山之间。仿佛一条古道穿梭在祁连山麓和冲积的平原上。全长两三千里。粮食转运损耗很大。好在雍治十四年,朝廷大军征讨西域,官道修缮一下,时隔四年,依旧可以使用。
  贾环和胡炽见面后,作出决定,连夜带人赶往嘉峪关,在此设立物资中转点。
  嘉峪关地势险要,背靠黑山,南临祁连。连陲锁钥,卡在河西走廊的最后一处隘口中,被称为河西咽喉。这里曾是明朝西北重镇,沿丝路前行六百多里,即是西征大军此行的终点,亦是起点:敦煌。
  河西走廊到西北部,已全是荒漠。边塞之外,戈壁滩随处可见。到处是光秃秃的沙地。只有稀疏的各种沙漠植物:胡杨、红柳等。而敦煌、瓜州,是戈壁滩中有名的大绿洲。所以能建立城镇,汇聚百姓、物产。
  此时,前线的消息早就传到长安城中。雍治十八年春,大周西域总兵,五军都督府左都督牛继宗,继会战失败后,兵败龟兹城。至此,拔野古部大军威振西域全境,各地纷纷叛乱,大周丧师失地!安西四镇尽失!
  但,西域参将苗骐接应了自龟兹撤下来的周军和文官们,积极联络周围的吐谷浑部,打退了拔野古部的先锋,维持住敦煌、瓜州一线的局面。守到夏末齐驰率西征大军来援。
  秋高气爽,马骠正肥。前线大战将起!“消化”了三个多月时间的拔野古部,重新纠集胡骑,准备一鼓作气占领西域全境。将周军赶回到嘉峪关。从而在西域,漠北与察哈尔、仆骨、喀尔喀等部族争夺霸权。
  在这样的局势下,贾环一行八十多人,于七月中旬抵达嘉峪关。随行的是一批粮车。西域总督齐驰麾下的核心幕僚曾季高早在嘉峪关中,等候多时。
  漫漫的小雨浸润在天地间。天气渐凉。雄伟的关城卡在咽喉要道中。雄关屹立!贾环等人骑着在马上,各自带着斗笠,缓缓的走在官道上。队伍蜿蜒。斜斜的小雨将众人的衣衫打湿小半。
  关城上,守城的士卒拿着长枪树立,眺望着这支进城的队伍。自安西四镇丢失以来,商旅断绝。本来自海贸兴起后,丝路便逐渐的没落。商旅不多。而西域战乱更是令这里商业环境雪上加霜。这时来嘉峪关的队伍,只能是军中的运粮队伍。
  城门口处,此地的守将商游击和曾季高带着五六名亲随迎着。


第七百七十五章 西行漫记(下)
  “大帅令你在一个月之内,转运25万石粮食至敦煌。由商游击配合你…”
  曾季高一身皱巴巴的蓝布长衫,四十多岁,微矮的身材,身上带着沉重的压力。他作为西域总督齐驰的核心幕僚,等在嘉峪关,是为了向贾环传令。至于,粮草过期未至,或者数量不足,后果是什么,不问可知:军法从事!
  这是齐总督对贾环的重视的一种形势。
  传话毕,曾季高便急急忙忙的冒雨赶回敦煌。连商游击在游击将军府中给贾环举行的接风宴都没有参加。从这个举动看,敦煌一线的形势很紧张。
  而敦煌前线的情况,贾环依旧还只能从传递的书信,公文中了解一些:拔野古族的军队正在逼近敦煌一线。绿洲之外,斥候的交战,正在日益密集!
  剑拔弩张的气氛,弥漫在整个河西走廊中!生活在沿线地区、城市、村落中的汉人们,都感受到大战即将来临的气息。
  “贾大人,这…”商游击站在府门口,目送曾季高带着两名随从离开,神情略显尴尬。
  商游击面相很显老,宛若五十岁的老农,脸上沟壑纵横。西北风沙催老。穿着一身半旧的铠甲,一看便知是上阵过的将军。
  自雍治十三年,京营参将乐白跪拜大学士何朔之后,国朝武将中的潜规则,便是流行跪拜上官。而随着,总督、巡抚这些非常设的官职开始增多,文官集团开始压制着武将。
  这其中有很深刻的历史原因!非三言两语可以说的清楚。而周朝此时,以文官统御武将,正在逐步的形成制度。
  贾环是从四品的西域布政司左参议,商游击执下官礼。当然,除开大势,更重要的是:第一,贾环贾环是总督齐驰的幕僚。第二,贾环是都转运使,负责大军后勤。
  贾环并不在意,宽慰道:“商将军,曾兄有要事在身,接风宴便改日吧!”搞政治,那确实要认认真真走形式。但在战争中,还注重走形式,那是自取灭亡。一切以战事为先!
  曾季高,精熟方舆,晓畅兵略,恃才傲物,矜功自伐。对他的认可,只限于舆论方面。要说多重视他,那真未必!
  以贾环沉稳的性情,自不会因为别人轻忽他,心里就很不爽。要想别人重视,得作出事情来!
  …
  …
  稍后几日,贾环在嘉峪关中游击将军府旁的院落中,安顿下来,着手处理军需调度。
  庞泽,张四水,黄观(黄总旗,现为副千总职位),沈迁几人协助着贾环。商游击亦调了十个精通钱粮、笔墨娴熟的小吏、书手过来帮忙。
  随后,信使往来于此,络绎不绝,连通着敦煌、长安两地。
  自秦以来,军队的口粮组成,一直都是变化的。而且,具备很强的地域性。从粟,小米,变成大米,面粉。周朝军队的军粮,以容易保存的干粮为主。干粮主要是烧饼、大饼、馒头、干米饭。每名士兵按量配给茶、盐、大酱和腌菜。
  贾环作为军需官、都转运使首先要保证军粮充足。其次,要保障士兵的武器、铠甲,各种战争器材。最后,还要保证棉衣,靴子,雨衣等物。
  繁重的工作,从七月十八日开始,便没有停止下来。贾环所在的院落中,通宵达旦的亮着灯。宛若一台机器的发动机,首先启动,并逐步的开始提速,飞速的运转!
  七月底,敦煌云集着约十二万大军:自京中出发的四万京营悉数抵达;从龟兹溃败下来的三万余人,其中京营两万;京营共有七营。外加各种辅兵。齐总督要求的25万石粮食,大约是敦煌前线大军一个月的口粮!
  从储备军粮的数目中,可以看出,齐总督的策略,还是稳打稳扎。毕竟,连败后,军中士气低落。即便有援军,即便京营战力无双,即便国朝火器犀利,但大战未必能赢。
  贾环手中还有2500万银元。按京中米价9银元一石计价,他手中的银钱足够。但,在西北苦寒之地,募集如此数目的粮草,很有些困难。需要从长安转运。或者,从敦煌民间购买。
  寂静的夜晚中,呼啸的寒风吹拂窗栏,嗡嗡作响。胡天八月即飞雪。嘉峪关处,在秋季时,气温比中原要地。
  贾环的官邸中,灯火通明。所有人,三班倒。不断的计算着一支支的运粮队伍的行程,运粮数目。
  在这条粮道中,几十万民夫正在被发动起来,来回往返。而商游击麾下的4000精兵,不断的分成小队,确保粮道的安全。出嘉峪关后,胡骑的袭扰便偶有发生。
  贾环揉着眼睛,疲倦的站起来,伸着懒腰。大厅中,几名书吏正忙碌的统计着。
  熬了两个通宵的庞泽看看贾环,嘶哑着声音问道:“子玉…”他以为贾环有事。
  贾环轻轻的摆摆手,走到窗户边。月华如水照在他的石青色的长衫上。
  在繁忙的工作休息间隙中,他的思绪不免飞向江南。他心底还惦记着宝姐姐的病情。他已经回信,但时隔两个月,家书还未至。她可曾好了?
  仰望着澄净的天空中的明月,月牙如钩,令贾环沉吟。在此刻他并非是国朝最年轻的左参议,亦不是权重的都转运使,也不是名满天下的贾探花。
  他只是一个远在他乡思念病中妻子的人。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往事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清曲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
  …
  八月十日,在嘉峪关城中,停留了将近一个月的贾环,在和身在长安的胡炽书信商议后,启程前往敦煌。
  从长安府转运粮草至敦煌,损害很大。夫千里馈粮,士有饥色。他们两人决定,长安府转运粮食十八万石。其余七万石则从敦煌、瓜州收购。
  贾环前往敦煌,就是为了办理此事。庞泽、沈迁已经在敦煌为他打前站。此时,距离齐总督所限令的时间,还有五六天时间。


第七百七十六章 敦煌!
  西域,这是一个广义的地理名词。于周朝而言,东起敦煌,西至咸海,阿姆河流域、吐火罗地区(囊括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北至夷播海、准噶尔沙漠,南至昆仑山脉、青藏高原。
  在这东西万里的广袤疆域中,在正东方,接天连地的沙漠中有小小的一角绿洲:敦煌。
  国朝于雍治十四年,出兵十万,调集京营、九边精兵,征伐西域,得有全境。置西域布政司,下辖二十八州府、军镇,总人口约四千万。至雍治十八年春,西域全境尽失。
  贾环于八月十日,一行五十余人出嘉峪关,于十三日抵达700里外的敦煌地界,踏入这舒展的西域画图中。
  傍晚的夕阳,照射在漫漫无垠的黄沙上。晚霞千里。地平线尽头,绿洲的轮廓,城墙越发的清晰。
  光秃秃的戈壁滩上,贾环一行风驰电掣,马蹄声震动着大地!
  这突入其来的骑兵队伍,引起了敦煌城外遍布着的军营,哨岗的注意。雄健,苍凉的号角声在晚霞中响起。将贾环从吊古怀今的情绪中拉回来。
  三天的旅程中,骑马赶路,放眼看去,全部都是戈壁滩,陡然间看到水草丰美的绿洲,那种欣喜,可以想象!何况,贾环前世里,还来过敦煌旅游。这里璀璨的佛教文化,令人赞叹。
  此刻敦煌,与他那时来看的敦煌,大不一样。他如何能不感慨?
  然而,铺面而来的是战争的气息!
  一会儿,一支十人的斥候队伍从军营中逼近。为首的小旗,约二十多岁,带着红缨头兜,披着锁子甲,穿红鸳鸯袄,横跨腰刀,背着弓箭。马背上有箭囊,火铳。
  姓魏的小旗带着下属,一一查验贾环等人的文碟、腰牌后,予以放行。外松内紧。
  “贾大人,进城西行三里,就是总督府所在。”魏小旗告知贾环总督府所在。行一个军礼,翻身上马,奔驰而去。
  国朝的军礼,抬头挺胸,以右大臂贴紧侧胸,小臂弯向左肩内侧,指尖触及靠近脖子的锁骨部分。寓意是:右衽之道,汉统至上。
  贾环目送着伺候队伍远去,骑在马上,眺望着遍布在敦煌四周的军营。营区前后左右,法度森严。还有远方,并不算坚固,比嘉峪关显得矮小的敦煌城。
  沈迁策马到贾环身边,看着傍晚时茫茫天地间的景色,雀跃的道:“子玉,我们到了!”他意欲参加西征,建功立业。抵达目的地,心中高兴。
  “嗯。”贾环感慨的点头,喝道:“驾!”一马当先,向敦煌城驰去。身后的骑兵纵马追随!
  敦煌!
  丝路上璀璨的明珠,东西文化交汇与此。华戎所交,一大都会。人文荟萃,文化璨然。明时因战乱,迁军民至嘉峪关内,废弃瓜州、沙洲。此后,敦煌田园渐芜,逐渐的衰败。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
  而国朝定鼎后,重置明朝前期的沙洲卫、哈密卫等卫所。屯田开垦。开发敦煌、瓜州。此时的敦煌沃野千里。有良田10万余亩,引党项河水灌溉,为沙漠中的绿洲。随着丝路重启,国朝征服西域,商旅恢复,重新焕发生机。
  同时,这座名城,亦是他此次西行的终点!
  自五月底启程,至今日临近八月中秋时才到。历时近三个月。一路关山阻隔,跋山涉水,披星戴月。他终于来到此地!
  这里,既是他西行的终点,亦是西征的起点!
  此时的西域全境已经丢失,就剩下这里。
  然而,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汉唐故地,今当复之。
  …
  …
  八月十三日,贾环抵达敦煌。由庞泽、沈迁和总督府的幕僚程攸在城门处迎着。安排与敦煌的豪强地主,各胡商、粮商的见面酒宴,定在明晚。
  程攸将贾环安顿在城南的驿馆中。从龟兹城中退回来的文官,基本都汇聚在此。贾环有几个熟人。
  比如:敌对的、原左副都御史、现任西域左布政使韩伯安。当时何大学士将其明升暗降,一脚踢到西域。不期贾环又与之相逢在西域。
  比如:闽党的骨干,工部尚书纪兴生的好友,部院可期,但被牺牲的汪学士汪璘。他儿子曾经跪在华墨府前叩首求饶。他官任西域布政司经历(从六品)。
  程攸瘦瘦高高的个子,态度略显冷淡。他当日在京中质疑贾环被打脸。将贾环一行安排妥当,再道:“贾兄,齐总督正带着诸将在瓜州、常乐一线视察防区。过几日才会返回。贾兄先忙自己的任务。”
  整个西域的地形,葱岭以东,敦煌以西。大致上可以简单的描述为“三山夹两盆”。
  居中的天山和昆仑山夹着塔里木盆地。天山和阿尔泰山脉夹着准噶尔盆地。
  拔野古部的大军必然是从位于天山北麓的龟兹出发,经由北庭,高昌,伊吾等地区进犯。从蒲昌海,楼兰故地的大漠中穿过,攻打敦煌的可能性较小。
  因而,居于敦煌西北向的瓜州那里,比敦煌更靠近前线。
  贾环早就将地图看了多遍,心中有数,平静的拱手道:“多谢程兄告知。”
  “不谢。”程攸神情冷淡的点点头,在驿馆东面的小院门口对贾环几人拱拱手,转身离去。
  片刻后,贾环抵达敦煌的消息,迅速的传遍敦煌城内外。
  …
  …
  敦煌,水草丰美,沃野千里。但其地域只设有一县。为大周沙州府的府城所在。
  同时,因为它的地理、地形,,在整个西域版图中的影响力很弱。其位于整个西域的最东处,西临大漠,东是沙洲。北面是山脉,北庭草原
  唐时设安西四镇,敦煌即便为整个凉州文化的中心,河西走廊的最西端要地,丝路上的明珠,依旧没有作为军事重镇。它的辐射范围太窄。
  在这样的一座县城中,城廓有限,各种消息传得飞快。贾环名满天下,同时作为大军的军需主官,并且要约见敦煌城内外的商人、地方豪强(缙绅),意欲求购粮食。他的到来,自是特别引人关注。
  …
  …
  敦煌城东一处华美的府邸中。夜幕淡淡。胡笳乐起,乐声奔放,热烈。
  一名胖胖的胡商倚靠在胡椅上,乐呵呵的欣赏着眼前十二名汉女的灵动的舞蹈:手中丝带飘飞,金黄色的薄衫贴身,一段段雪白的蛮腰露出来。身下的长裙婀娜。
  西域全境,此时的大势是胡道昌汉无人。汉女竟为奴!
  另有四五名胡商作陪。纷纷举杯饮酒,时而大笑。
  敦煌城中,以汉人、吐谷浑、月氏、羌人为主。这几名胡商基本都是吐谷浑人。
  一名鹰钩鼻子,蓝眼睛的胡商问道:“骨利,贾参议要买牛羊,我们卖不卖?”
  骨利便是正中胖胖的胡商,穿着褐色的精美绸缎,眯着小眼睛,笑呵呵的道:“卖,怎么不卖?当然要卖。但是,要按照我们制定的价格卖。羊50银元一头。牛300银元一头。”
  问话的胡商微微迟疑着,“这…”正常的市价,一只活羊10银元左右。一头黄牛的价格约为100银元左右。
  一名虬髯胡须的胡商沉吟着道:“骨利,这恐怕有些难度。敦煌城内外,大军云集,我们在军需上卖高价…”
  骨利不在意的笑道:“这有什么?昔年中原大灾缺粮,可有那家粮商贱卖粮食?谁不是卖高价?若是他敢强买强卖,自有苗大人为我们主持公道。”
  一众胡商顿时都放下心中的担忧,仿佛“苗大人”这个名字有魔力一般。
  正好,这时一曲舞毕。十二名汉女俏丽在场中,等着被挑选。骨利笑着举杯,道:“来,诸位,我们满饮此杯。再各选美人陪酒。”
  胡商们大笑。厅中的气氛,再次热烈起来。
  …
  …
  在胡商们商议时,敦煌城中的豪强们亦纷纷串联,商议着对策。可以预见,明日的酒宴,必然是鸿门宴。军中采购粮食,怎么可能给高价?
  地主家里的余粮,可不愿意贱卖。
  于此同时,城中副将府中,一名外貌俊伟的中年男子正在独自对月小酌。窗外,月影穿梭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