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红楼-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说第一场,第一个来占点优势、便宜的话。那第二场,第一个来,就是劣势。这一场,讲郎和山长们会积极点评,抒发自己的看法、观点。
  小胖兄罗向阳当道:“弟子先来。”罗向阳如朝阳初升,自有一股“当仁不让”的豪气、冲劲。
  他的立论是“吾日三省吾身”,阐释自然是曾子下面的语句:“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由修身而说立志: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好。”四名讲郎都给了好评,点评了一番,对小胖兄寄予厚望。
  陈嘉运琢磨了下,第二个开口。但其发言平平。没有新意。乔如松第三个发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此来阐释他的立论。
  “好。”六名讲郎俱是称赞。乔如松的易经水准已到了相当深度。
  山长张安博微微一笑,“善!”
  六位讲郎都笑起来,各自品茶。空气中的竞争氛围转紧。
  乔如松对经义的理解比罗向阳更深一筹。拿了个圈。又是第一等。剩下还没有发言的四人身上压力陡然增大。
  但,公孙亮温润如玉的一笑,翩翩君子风度,跪坐直身,朗声道:“弟子以荀子的观点来释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困境之中,也要积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终有达成所愿的那一天!守得云开见月明。
  大师兄就是大师兄。
  “好。”乔如松、公孙亮的释义都是一阵喝彩。吴讲郎对骆讲郎道:“这二人是我书院的佼佼者。”连山长张安博都满意的捻须而笑,“善。”
  公孙亮以乐观、锲而不舍的精神来应对困境,比乔如松的自强、厚德,等待困境改变的时机的立意要稍胜半筹。
  乔如松、公孙亮的观点精彩纷呈,引得讲郎们、山长也各抒已见,阐述自己的理解、想法。思想的火花在碰撞。
  一个比一个强!
  坐在曲水亭右侧第三位的俊美神童卫阳用力的抿了抿嘴。来文会之前,他心高气傲,剑指第一。然而,此刻他感受到令他窒息的沉重压力,如山一般压在心头。
  他的水平不如:乔、公孙二人。
  卫阳将目光投向了斜对面的贾环。同为神童,同为外舍甲字班的学生,他,此时作何感想。
  贾环根本没有留意到卫阳的目光,长身而起,亮剑争锋,慨然道:“弟子释义。首句: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这是朱自清先生的名言。
  接下来,用四书五经来解释。贾环的四书是业师林举人教的。功底十分扎实。而诗经则是书院的骆讲郎教授,功底依旧十分扎实。绝非某些人所想的稀松平常。
  要知道,整个闻道书院,除了山长张安博是两榜进士出身外,其余六位讲郎都只是秀才功名。
  贾环的论述点在于“傲骨”。读书人都是骄傲的。孟子说: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浩然正气写长歌。
  又如南宋名臣文天祥所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贾环最后以理学宗师周敦颐在这个时空未面世的《爱莲说》收尾: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贾环在贾府时曾经写过这篇文章。只有林黛玉寥寥数人看过,还没有流传开。
  贾环说完,躬身一揖,退回到座位中。
  曲水亭中短暂的失声了几秒。众人都沉浸在最后这几句散文般,充满哲理,意趣、文采的句子中。
  片刻后,山长张安博击节赞道:“大善!”
  六名讲郎齐齐点头。
  以傲骨对困境,以困境养浩然正气。浩然正气是每个真正的儒者心中都应有的理念。贾环这比公孙亮的跬步、小流,在格局,立意上更胜一筹。
  困境若是无变化。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如南宋文丞相故事而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大善!


第七十六章 一月文会(下)人杰事功
  公孙亮、乔如松、罗向阳等六名学子心里各自一叹。“善”和“大善”两种评价的区别很明显。
  贾环在这一场表现出强劲的实力,遥遥领先!
  只要他第三场不出纰漏,今年的院首就要被他拿下。但看贾环前两场的表现:心中自有锦绣文章,不可能出现江郎才尽的情况。他第三场怎么可能出问题呢?
  山长张安博身子微微前倾,看向贾环,询问道:“我观之这几句并非全文。可否将全文写给我一睹为快。”
  贾环作揖答道:“弟子愿意。”
  张安博笑着点头,吩咐书童给贾环送上笔墨,又环顾左右,笑道:“见猎心喜。诸位君子勿怪。”
  讲郎们都是笑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他们也想看看这篇文章的全篇。窥一斑而见全豹。这必定是一首佳文。
  《爱莲说》全文并不长。贾环用楷书一笔一画的写完。他的字是颜体。架构严整、笔法雄厚。比刚来红楼世界时,已经初见功底。
  山长、讲郎们相互传阅,赞誉有加,顺带着点评了贾环的书法。书童们上茶、添水。
  消息再次传向东侧的六座讲堂中。
  …
  …
  外舍甲字讲堂中。众同学纷纷叫好。
  第二场的释义当真是精彩。先有罗君子的持正之言,再有乔厚道展现出深厚的易经功底。接着是公孙龙乐观、坚韧的精神。最后,以贾青松的傲骨、浩然正气论来收束,
  精彩纷呈!他们真不愧是书院的精英弟子。
  坐在书桌上的霸州易俊杰同学高声道:“诸位同学,听我一言。今年院首非贾环莫属。我等外舍弟子亦有扬眉吐气之日。”
  贾同学真猛人也!为外舍弟子挣足脸面。
  “好!”
  外舍甲字讲堂中一阵欢呼,声浪阵阵。
  …
  …
  内舍乙字讲堂中,林心远一脸傲然的质问方才说贾环不行的老成学子:“如何?”
  老成学子无言以对。
  有人叹道:“有此《爱莲说》佳文,无人可挡。罗君子不如他!”
  也有人看不过林心远的傲慢出言讽刺。林心远自是反唇相讥。但这种争论只是少数人参与。不是说,你往脸上贴金,这金子就是你的!
  大多数学子都在品味第二场释义的内容。往自己身上贴,若是自己在场,又该如何论述、释义,能否胜得过下场比试的七人。结果,都是轻轻的一叹。
  服!
  …
  …
  内舍甲班中。
  已经过了县试的东安县人许英朗扼腕兴叹,对身边的同学感慨道:“本以为乔兄今年取院首头衔如探囊取物,没想到公孙亮历经挫折还有这样坚韧、乐观的心性;
  没想到贾环小小年纪,年不足十岁,竟有如此实力:能诗善文,立志远大。气度、格局都是一流之选。”
  他是真为好友感到可惜。谁又曾想到,宝剑出匣,今年却有潜龙在渊!
  乔如松在书院攻读多年,厚积薄发,一步一个脚印的考到上舍第五名。在内舍甲班的同学中很有口碑。
  书桌边,一名同学附和的长叹道:“许兄,诗才天授,不服不行。”
  “神童即是神童。英资少年!”
  有人苦笑道:“书院成立快十年,还没有外舍弟子拿过院首。今年破例。令我等内舍弟子汗颜啊。”
  众学子感叹、摇头、苦笑、好奇、敬佩…,种种神态不一而足。
  …
  …
  曲水亭中,众人传阅文章。
  片刻后,山长张安博将文章压在他的案几上,笑道:“这等佳文,我身平都未曾写出。快哉!然而书院的文会,当以经义功夫为先。诗才、文章、制艺都在其次。
  我以为,这篇文章不算在此次文会的评比中。诸君以为如何?”
  众讲郎都是一笑,“理该如此。”书院的文会不是诗会。
  叶讲郎心中轻轻的叹口气。他是想要贾环拿下院首的。这是他的计划。但山长的话是持正之论:经义才是大道。可这么一来,贾环巨大的领先优势就被削减了。
  第三场还要争。
  贾环心里无奈的一笑。老师们都是有原则的君子也不好啊!《爱莲说》太强。但以散文争雄,书院的老师们不认可。
  贾环很快静下心,开始思考、准备第三场的总结。
  亭中原本因为贾环的佳文一出,都感到无法获胜,沮丧的学子们顿时精神一振,各自用心。不到最后一刻,谁会轻言放弃?
  但最有希望的是乔如松、公孙亮两人。
  乔如松心里轻轻的吐出一口气,还有机会。三年,他厚积薄发,终究是要给自己一个交代。
  这次院首之争是,接下来今科的院试也是!
  公孙亮一直都是挥洒自如,刚才也是苦笑连连。这时表情渐渐的认真起来。山长公正的将贾师弟的爱莲说剔除。既然如此,他要为自己争一争,证明自己。
  曲水亭中的形势再变。如风云突变,蓄势待发。
  山长和众讲郎都是微微一笑。学子争锋,如百舸争流。作为老师,他们很愿意看到学生们在学问上“你追我赶”。同时,也期待接下来几名学子精彩的论述。
  …
  …
  在山长张安博的主持下,卫阳、庞泽阐述完自己的观点。文会第二场结束。以贾环得分最高,公孙亮次之,乔如松再次之。同列第一等。其余四人都要逊色。
  稍后,文会开始第三场。
  陈嘉运、卫阳、罗向阳、庞泽四人率先总结自己的修身、立志之言,但终究是前面两场差得太远。并不足以对贾环三人造成威胁。
  亭中众人的目光落在贾环、公孙亮、乔如松身上。
  公孙亮跪坐正身体,对贾环、乔如松点点头,朗声道:“弟子的总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公孙亮分别引用的是庄子和屈原的话来做总结。但,其志向表达的是:求知。很贴切。
  “好。”左侧的江讲郎拍手叫好。他喜欢学生好学。
  其余几名讲郎都是点头微笑。学无止境。这是很好的志向。
  山长张安博捻须微笑道:“可。”
  公孙亮心里悄然的松口气。他的老师对他要求很严。一个“可”字其实是第一等的圈(○)。品了口茶,静待剩下的贾环和乔如松发言。
  见目光看过来,乔如松稳重的道:“弟子的立志总结:依正道而行,守中正仁义…”
  乔如松只说了第一句,一贯傲气的骆讲郎就赞许的点头,“大善。有名儒之风!近濂溪先生矣!”赞誉非常高。
  几名讲郎纷纷点头。
  濂溪先生就是理学宗师周敦颐。理学一脉相承。这个时空,有濂溪先生,而无《爱莲说》。乔如松的话是周敦颐的观点。他认为要成为圣人,需要“依正道而行,守中正仁义“。
  乔如松的观点总结起来就是说:他修身、立志,是要向成为的圣人方向迈进。立志高远。当然,圣人不可期。自前明阳明子后,儒学再无圣人。所以,骆讲郎说有名儒之风。都是学理学的读书人,相当有共鸣。
  等乔如松说完,山长张安博点头,笑着道:“大善。可为此句共饮!”
  众人纷纷举起茶杯,各自点评,意兴飞扬。
  林讲郎喝着茶,嘴角泛起苦笑。乔如松比公孙亮更胜一筹。到底是年纪大几岁,见识多一些。公孙亮还是学生思维,以“求知”为乐。而乔如松是修身养性,立志成名儒。高下立判。
  早知道如此,他在第二场的时候就该向山长力争的。贾环的年纪比18岁的公孙亮更小。
  林讲郎心中,很有些担心!
  亭中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贾环的身上。空气中压力沉重。连已经失去角逐资格的罗向阳也禁不住为他这位小同乡感到担心。轻轻的握拳。
  贾环抿了抿嘴。
  他的立论是青松的风骨。他需要一个切合他自身的总结。不能吹牛逼吹到天上去。
  比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向来与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并称。很有风骨。但这话他不能说。他并没有隐世的想法。
  比如:于谦的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真正的文人风骨、国家脊梁。但贾环自认为他没有那么高尚、纯粹。
  还是要再换一个思路。立志,就是日后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曲水亭中冷场了好一会。六名讲郎微微有些诧异贾环的表现。按理说不应该出现江郎才尽的情形啊!众学子表情各异:有人惊讶,有人冷笑,有人感慨,有人迷惑,有人期待。主持文会的山长张安博和蔼的微笑,准备鼓励贾环为他释放压力时。
  贾环缓缓的吐出几个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好。”
  “好。”
  贾环的话音刚落,曲水亭中所有人眼中一亮。两名性子急些的讲郎忍不住拍案叫好。茶碗里的水溅洒出来都没有察觉。亭中的四名书童都在出神。
  学子中卫阳、罗向阳、公孙亮都是震惊的看着贾环。这一句,力透胸臆,直指脊骨。风骨傲然。只此一句,足可与乔如松持平!
  要问儒者和人杰,谁更高明?各有各的看法。名儒,著书立说,道德育人,名满天下。人杰,必然是风起云涌之时的佼佼者,青史留名。
  山长张安博还没有评价。但林江郎脸上已经禁不住浮起笑意。好志向。好文采。好句子。结合第一场、第二场的成绩,当属贾环为第一。
  坐在林江郎斜对面的骆讲郎却是微微沉吟。他觉得这一句还是有点空泛。九岁的孩童,怎么理解人杰、鬼雄?志向可嘉,有点流于形势、口号。
  这时,贾环再道:“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好!”这一次,掌声、叫好声,赞赏声不再吝啬,如潮水般的猛然的涌过来,将贾环淹没。所有人都为之动容。骆讲郎抚掌而笑,赞赏的道:“好诗。好意境。”项羽当然是人杰。
  山长张安博仰天大笑,“哈哈,哈哈。我们竟都是看错你的性情。如此雄文。快哉!快哉!”
  他们几个师长以为:贾环在困境之下,硬抗到底。若最后时运不济,不过是杀身成仁而已。但是看贾环这首诗。时运不济?扯淡!项羽过了江东,卷土重来,天下属谁?
  这是一种大气魄,大毅力,大智慧!豪迈雄浑,气度恢弘。
  大雪压不垮,冬天会过去。真不负青松之名也!
  山长张安博捻须笑道:“昔日叔孙豹有三不朽之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名儒立言,不如人杰立功!今日文会,当以贾环第一。”
  六名讲郎齐齐拱手,“理当如此!”
  六名学子齐齐起身,“弟子心悦诚服!”
  贾环离席逊谢。衣袍中,右手轻轻的握拳。院首,是我!


第七十七章 院首的待遇
  文会结束。时间正好正午12点许。曲水亭中的众人纷纷散去。
  叶讲郎跟着山长张安博到他的外书房中。书房幽雅、清冷。一名老仆进来点了炭盆,倒上热茶。
  山长张安博是一名和蔼的老者,穿着暗青色的鹤氅,坐到榻椅中,笑道:“今日文会,着实精彩。贾环一篇佳文,两首好诗,当可浮一大白!”
  叶讲郎是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文士装扮,言笑温和,说道:“若非山长坚持书院文会不讲八股,只讲义理,也难以有今日文会之盛况!”
  山长张安博得意的哈哈大笑,捻须道:“讲时文能有什么意思?书院月月考校制艺,第一名都是公孙亮那臭小子。文台,礼下于人,必有所求。”
  叶讲郎便一笑,说道:“山长,贾环还未考入内舍,我想恳求山长特许他参加今年宛平县县试。”
  山长张安博惊讶的道:“文台何必急于让弟子下场。以此子之天资,再磨砺几年八股技艺,小三元可期。也是一时佳话啊!”
  童生连取当年的县试、府试、院试第一,称之“小三元”。连中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谓之连中三元。
  明朝两百多年,仅有成化年间首辅商辂商阁老有此殊荣。这是文人科举的最高成就。皇周开国至今还没有连中三元者。
  叶讲郎摇摇头,轻轻的叹口气,“林子修(林举人)给我详谈过。他出身于荣国府庶子,处境不佳,被嫡母约束在府内失去自由。故而发愤读书。他只求科场勇猛精进。”
  山长张安博通明世事,一听就懂,叹口气道:“难怪小小年纪能写出大雪压青松之语?”诗才可以天授,自古不乏神童。但艰难困苦更能磨砺人!
  山长张安博又沉吟了一会,道:“我许了。”他不喜欢学生为功名而读书。但也不是墨守成规的腐儒。事有特例,情有可原。
  叶讲郎起身道谢。
  山长张安博笑道:“科场如战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所以,书院定下内舍弟子方可下场的规矩。有特例,也不必拘泥于此。”
  这时,老仆来请示在哪里摆饭。山长张安博笑道:“文台酒量颇佳,今日陪我小酌几杯。”
  叶讲郎心情极佳的笑一笑,说道:“长者赐,不敢辞。”
  …
  …
  回寝舍的路上,贾环和公孙亮、罗向阳、乔如松、庞泽相互认识。面如冠玉,英俊潇洒的公孙亮带着众人在内舍的食堂中一起用餐。
  陈嘉运和贾环关系不佳,见不得他出风头,找了个借口冷着马脸离开。并没有同去。卫阳则是心高气傲,不合群,回了寝舍。他出身于官宦之家,对是否得罪公孙亮这个童生并不在意。
  书院食堂并非如现代学校的食堂,而是一处小院落。正厅中摆放着圆桌、板凳。十人共一桌,坐齐之后,厨师、厨娘就会端上大碗装的五菜一汤。馒头管够吃。
  只有内舍弟子才有资格来用餐。外舍弟子都是由斋夫将饭食挑到讲堂处,各自取食盒吃饭。
  贾环、公孙亮等五人到食堂时,正好有两桌内舍的弟子凑在一起吃饭,纷纷笑着打招呼。贾环成为院首的消息早就传出来。众人纷纷起身见礼,认识。
  “见过贾院首。”
  贾环拱手道:“贾环见过诸位同学!”
  公孙亮一一为贾环介绍。其中言谈举止较为出众的有三人:尚未过县试的大兴县柳逸尘、永清张四水、童生通州姚纬。
  罗向阳、乔如松、庞泽都是内舍弟子,和众人都是熟识的。热闹一番后,贾环五人在偏左临走廊的圆桌坐下。他们几个参与书院文会,食堂留有饭菜。
  厨师端上来,五菜一汤:一碗青绿的时蔬、一碗咸菜萝卜干、一碗辣椒炒鸡蛋、一盘烧鱼、一碗豆腐。汤是四喜丸子汤。主食是大盘的白面菜肉包子。
  贾环在书院里吃了快两个月的盒饭,早就吃得“吐血”,见到这并不算丰盛的大餐,顿时食欲大开。
  贾环看向公孙亮。意思是询问他是否可以开吃了。众人之中,很自然的以公孙亮为首。公孙亮是那种在人堆里都异常出彩的人:气度、性格都是极好的。
  公孙亮一袭白衫,温润如玉,笑道:“贾师弟不必看我。书院弟子以院首为尊。当然,我建议贾师弟再等一等。”
  罗向阳、乔如松、庞泽都笑起来。
  贾环心里奇怪。这时,厨师端了一盘东坡肉过来,笑呵呵的问道:“今年院首是谁?”因为是圆桌,没有八仙桌的席位之分。厨师无法区分。
  公孙亮笑指着个子矮小,一脸青雉的贾环,“胖叔,这位便是我书院今年的院首贾环。雅号,贾青松。”
  胖叔便笑着点头,将色泽红亮,味醇汁浓的东坡肉放在贾环面前,“这是你的。”一共六块。酥烂而形不碎。看着就让人馋涎欲滴。
  看着油亮的红烧肉,贾环费劲的咽了口口水。他算是明白为什么公孙亮让他等等。原来院首还有这样的美食福利。有红烧肉吃,当然要先吃红烧肉。
  闻道书院只放月假两天。平时,学生不许外出。可怜他有银子没处花。这几天肚子里早就油水空空。一盘红烧肉,现在等同的是,刚出沙漠的人,看到一瓶矿泉水。
  “诸位请。”
  “贾院首请。”
  大家都是哈哈一笑,拿起筷子,开始享受“美食”。
  …
  …
  二十八日的一月文会后,辛亥年院首贾环的名字传遍闻道书院。
  贾环走在去外舍甲字讲堂的路上,走在去书院树林间晨读的鹅卵石小路上,走在晚上回寝舍的回廊中,时常会遇到同学和他打招呼。
  实在是他太好认:一脸青雉,身材瘦小的小童既是。
  “贾院首好。”
  “这位同学好。”诸如此类的见礼,然后相互介绍,闲谈几句,说些仰慕、赞叹的话。大约类似于动物园看猴子般的新奇。或者聊几句诗词,请他帮忙点评几句扬名;或者有人略带着刁难的请教学问。贾环得体的一一处理着。
  日子便这么飞快的流逝。一月三十日,书院月考。外舍甲字班神童卫阳等三人考入内舍。贾环的排名由十二天前的二十九位,上升到了二十五名。
  外号“公孙龙”的公孙亮依旧牢牢的霸占着书院的第一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