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红楼-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智无和尚跟着出来,“阿弥陀佛,贾院首,贫僧有话和你说。”
  几名同学就先离开。贾环在回廊处和智无和尚说话。
  初秋时分,午后的阳光带着温暖又清凉的气息。如果没有这次水灾,现在这个时间点,该是何等悠闲、惬意的时光!
  智无和尚和贾环是老熟人,也不装高僧,忧虑的问道:“贾院首,你能维持的住吗?现在书院里收留了1600人。”
  不可否认,带回和外界的消息,是一件非常提振士气的事情。但,没有粮食一切都是白搭。别忘了大水退去后,还要灾后重建家园。而新任总督根本没打算管闻道书院。
  贾环手扶着栏杆,看着庭院、树林、回廊,远处的苍山,语气轻松的道:“禅师,昨晚那么困难的局面我们都撑过来了,这点小困难算什么?”
  这话说的相当慷慨、豪迈。最终的胜利就要来临了。
  黎明前最后一抹黑暗算什么?勇者不惧!智者不惑!
  智无和尚看着贾环一阵无语。他并非如他师兄那样的得道高僧。和贾环说话时,时不时的有“你说的好有道理,我竟染无言以对”这种感觉。
  贾环道:“我们解决矿工饥民的胜利消息传回潭柘寺了吗?”
  智无和尚点头:“我早上就派人上山了。师兄回了口信:佛祖保佑。”
  贾环笑了笑。他不会和和尚争辩没有佛祖这种事。昨晚的胜利,主要是靠潭柘寺的几名武僧。打群架,都是领头的厉害,就打成了顺风仗。书院的弟子没有死亡,有17人受伤。有的是第一波对战时受伤。有的是追击时脚崴了。乡民死亡3人。受伤40人。
  智无和尚问了个他关心的问题,道:“贾院首,听说你将孔窑工给搜捕出来,人呢?”这种危险份子要严加看管。
  贾环反问道:“禅师觉得这种人有留下来的必要吗?”
  智无和尚瞠目结舌:贾院首,你真的只有九岁?
  贾环微微一笑,道:“禅师放心。我们现在的处境,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危险。很困难,但可以挺过去。我们一定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将来还会更好。”
  说完,贾环步履从容的往明伦堂走去。
  …
  …
  贾环回到明伦堂。书院的弟子们都在兴奋的讨论大宗师驾临书院的事情。书院里历年的累积,加上今科过了府试的童生,待考的人数总计有28人。
  见贾环进来,乔如松向贾环请罪,作揖道:“贾兄,抱歉,在下将事情搞砸了。”
  他太傻了。竟然跟总督衙门的人说,闻道书院情况稳定。应当撒谎的。这样才能要来米粮。这件事,是他和沙提学一路聊着,慢慢的回过味来。
  而等他回到书院,才知道昨晚书院经历了怎样的血色危机。但他却没能带回粮食,让书院缺粮的情况持续恶化。此时,他心中充满了自责。
  贾环并不怪乔如松。他这个人性格太厚道。人称乔厚道。但这个世道,不占便宜,就得吃亏。这是中国长期以来的国情。闻道书院这里情况稳定,总督衙门自然就会将资源调往吃紧的地方。
  谁都有年轻的时候。时间、世情、生活会将青年们的菱角磨去。但,此刻,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这是积极的,昂扬的,向上的。令人日后会回忆、珍藏的美好时刻。
  贾环将乔如松扶起来,“乔兄不必自责。有困难,我们共同面对。”
  乔如松心中感激,主动请缨,“我愿意再去京城购买粮食。”
  贾环答应下来,“行。我们先来解决购买粮食的银子的问题。”


第一百零九章 恰同学少年(三)
  约下午三点钟的样子,初秋的阳光带着寂静、温和落在屋檐、天窗、院落、书桌上,落在学子们身上,秋季清凉的气息浸染到人心中。
  书院正中心的明伦堂中,约三十多名士子环座在贾环四周。计有:公孙亮、庞泽、乔如松、卫阳、许英朗、张四水、柳逸尘等。贾环主持讨论向乡民、矿工借银子的事宜。
  正四品的官员相当于副省级干部。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等同于中——纪——委五六把手。
  在一个官本位的社会,以山长张安博正四品官员的身份,即便是致仕的官员,向乡民、矿工借银子,在信誉上还是有保证,会被认可。
  因而,会议讨论的重点,不在借银子的事情。借银子,写借据,在书院一整套的文书、文宣体系下,很快就能运作起来。问题在于,一晚上的时间,能借出多少银子?
  粮食越早运进来越好。乔如松几人打算明天一早就出发,前往黄洛镇,再转道京城。
  要给乡民、矿工反复考虑的时间。贴身收藏的那点银子,是他们最后的家底,要他们换成薄薄的一张借据。内心里肯定要有一些思想斗争,需要时间。
  贾环道:“所以,我们第一批次的购粮,银子肯定不够。还需要用人情借粮。山长那里,肯定要请山长写几封书信。剩下的,需要大家群策群力。”
  闻道书院的弟子中有不少官宦子弟。比如:贾环、卫阳。贾府那里,贾环不做指望。他准备将龙江先生那里的人情用掉。龙江先生是富贵闲人,怎么都能弄些粮食来。
  贾环环视众同学,一一目光接触,微微点点头,目光沉着、从容,说道:“当然,我要提醒大家:量力而行。举个例子:我现在家底有50两银子,这次借据我只打算借30两出来。要留20两应急!”
  救灾是救人,也是救自己。不救,饥民会变身暴徒,如蝗虫般毁灭书院的一切。不救,发生大范围的瘟疫的话,分分钟就是死。但这毕竟不是干革命、造反。不需要投入全部的身家、性命。不需要用力过猛!
  众同学都是笑起来,明白贾环的意思。众人拾柴火焰高。无需把自己身家全投进去。
  柳逸尘道:“院首,去京城买粮食算我一个。我愿意试试。”他家里世代是大兴县的书吏,对京城里购买粮食的门道很清楚。
  卫阳抿了抿嘴唇,说道:“院首,算我一个!”
  卫阳话音刚落,一干同学都将目光投向他。卫神童是从二品布政使的嫡孙。一惯很高冷。今天竟然主动提出帮忙,实在是异数啊!
  公孙亮倒是知道些卫阳的心理变化,微笑着帮他解围:“各位同学,乔兄这两日不在,卫师弟文案娴熟,帮了我不少忙。他也是书院的一份子。”
  一干同学释然的笑起来。卫阳对公孙亮拱手致谢。时至今日,他接纳书院的同学,同学们也接纳他。
  贾环笑着点头,欢迎卫阳加入。
  大周如明制。行政区划分两京十三布政司。明宣德年间,布政使权势极重。《明史职官志》:“初置藩司,与六部均重。布政使入为尚书、侍郎,副都御史每出为布政使。”
  到明中后期时,各地遍设总督、巡抚,布政司受其节制。地位有所下降。周朝此时在雍治皇帝的治下,亦开始设置巡抚、总督职位。但总督此时的权力要小于明朝的总督。
  比如:明朝嘉靖年间平息倭乱的名臣胡宗宪,明朝三大才子徐渭的东主,他的官衔是: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加直、浙总督。总督浙江、南直隶、福建等处。
  而此次赈灾的总督,大周都察院右都御史齐驰,总督办理赈灾、治河、民生等事宜。权限明显要小得多。
  此时,周朝开始设置巡抚、总督,但即便如此,从二品的布政使依旧是朝廷重臣,封疆大吏。
  布政使的嫡孙卫阳参与进来,愿意出力,对书院购买粮食很有裨益。
  谈了几句,贾环见差不多,就准备换下一个议题:商讨消减口粮供应、以及写家书的事宜时,许英朗忽而站起来道:“院首,我愿意出一份力。”
  贾环微微有些诧异,但点头同意,“好。”
  其实,现在敢站出来的同学,都是自忖有些把握,能够帮得上忙。但贾环却是不知道许英朗的背景深厚。
  许英朗的性格热情,和谁都能说两句,对贾环也佩服,愿意做事,敢于任事。但他家教甚严,从来没有在书院透漏过他的家庭背景:
  其父许澄,时年三十七岁,翰林出身,官居詹事府左中允(正六品),兼职军机章京,两年前雍治7年春入值军机处。身处中枢,前途无量。
  要知道,大学士品级只是正五品。
  许英朗和乔如松是好友。好友有心补过,他愿意助好友一臂之力,也愿意帮助书院完成赈济灾民。
  读书人,立德,立功,立言。这是立功之事。
  …
  …
  下午四点半左右,贾环等人在明伦堂商议好对策结束会议,即刻明令传达给书院的核心团队成员。
  第一,向乡民、窑工借银事宜。步骤如下等等。
  第二,家书。现在和外界消息已通。明天一早,乔如松、卫阳、许英朗、柳逸尘四人就要出发。有意写家书的同学、乡民、窑工可立即写信。明天带出。不保证能送到,但会把人活着的消息传递出去。
  第三,再次消减口粮供应。由一日三餐改为一日一餐。扩大前往潭柘寺运粮的队伍。文宣团队要做好宣传、解释的工作。贾环将会亲自负责宣传工作。
  第二天清晨,晨光熹微。浅淡的夜色正在慢慢的退却。天空中,启明星渐落,半月微沉。
  闻道书院门口缓缓的聚集着大量的人群。为首的是山长张安博、沙提学、智无和尚、叶讲郎、骆讲郎、贾环、公孙亮等人。他们来给乔如松四人送行。
  “诸位师长,同学请留步。在下一定在四日内带回粮食。”乔如松向送行的诸人弯腰作揖,坚定的说道。
  卫阳、许英朗、柳逸尘纷纷弯腰作揖。他们带着募集来的约三百两银子,以及数封书信,一定会将粮食带回来。
  山长张安博轻轻的点头,“去吧!”
  乔如松、卫阳、许英朗、柳逸尘四人登上昨日来的小船。船工撑起竹篙,渐渐的离开闻道书院,消失在浅淡的晨曦中。
  此时,闻道书院门口的水已经退到台阶之下。不远处的东庄镇上大半屋舍残破的墙壁都露出来。
  …
  …
  贾环、公孙亮、罗向阳等人,不知道乔如松他们去京城发生了什么事情。在第四天依旧没有运载粮食的船只出现,也没有消息送进来。
  书院中的余粮几乎见底。断顿倒不至于,但一天一餐的米粥越发的稀。水多米少。
  贾环拄着一根木棍,从窑工住处的曲水院回到明伦堂中,晚霞万丈,将妙峰山脚下的闻道书院染得金红。书院中略显安静。所有人都在等待。
  韩秀才跟在贾环身后,有气无力的笑着,问道:“贾院首,光喝水真的能撑过七天。你从哪里听来的?”
  他们这些做事的人还保持着一天两餐的饭食。但时至今日,都有些撑不住了。快一个月的高强度工作。太疲倦了。长期的食不果腹。每个人都快要到能承受的极点。贾环从昨天开始起,就要借助于木棍才能步行。
  贾环开玩笑道:“韩兄,要不你带头做个试验,试上一试?”这是现代人都知道常识。人只要有水喝,在困境中就能撑上几天。
  听着贾环的新词,韩秀才习以为常,无语的一笑。贾环还有心情开玩笑。
  但玩笑归玩笑,乔如松他们再不快点送粮食回来,说不定真有那么一天。潭柘寺的存粮预计还可以撑十天。主要是向山下运粮,损耗太大。
  步行到明伦堂。公孙亮摇摇头,让贾环坐下,担忧的道:“贾师弟,乔兄他们怕是出了问题,还没有消息传递进来。”
  贾环镇定的道:“大师兄,要相信乔厚道、卫神童他们。哦,水退了吗?”
  庞泽点头道:“我去看过,东庄镇的街道都全部露出来了。”乔如松四人离开后,贾环调配,许英朗负责的传令工作由张四水接手。庞泽担任公孙亮的助手。
  为避免形成瘟疫,东庄镇的人、畜尸体的清理工作早早的就在进行。基本采取强制火化的手段,就地烧埋。只是很零星。大水之中,很多都被冲走。而水退之后,这块工作就有大量的事情要做。
  贾环嗯了一声。现在的策略,就是等。
  到吃晚饭的时间,骆讲郎过来找韩秀才聊天。罗向阳留了人负责粮库,过来找贾环说话。他其实蛮怀疑贾环说喝水能活下去是骗人的。
  二十几人在晚霞中,喝着稀粥,坐在明伦堂中聊天。谈论着这次齐总督的救灾策略,灾后重建,书院的重建,煤矿,朝廷党争,国家大事等等。
  韩秀才一如既往的狂喷贪官污吏。骆讲郎生平郁郁不得志,和韩秀才脾气相投。两人骂的很痛快。贾环、公孙亮、庞泽、罗向阳等书院弟子各自发表看法。
  都这时候了,闻道书院禁止谈论政治的禁令早就不存在。谁让朝廷明明知道他们这些人在这里苦熬,还不派人来救援呢?骂两句,发泄元气,是人之常情。
  晚上吃饭时,书院并不算繁忙。其实,局面到现在基本已经控制。有粮食,就活;没粮食,就死。
  越来越多的书院弟子汇聚到明伦堂。约有近百人。连叶讲郎也过来听学生谈论政治。人太多,已经不可能私下聊天,贾环不得不出面主持。让大家依次发言。以他此时在书院的威望,主持这类似于文会的局面,游刃有余。
  书院的弟子各自说着心底的想法,褒贬人物,谈论历史,借古说今。这一场救灾,屡次面临生死的考验,让每个人的成长都十分惊人。骂得尽兴,说的过瘾。到晚间八点许,大家才意犹未尽的各自散去。
  当是时: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
  …
  第二天清晨八点许,早饭过后,贾环将前来闹事,要求离开书院的陈嘉运等八人打发走。贾环允许他们自行离开书院,谋取生路。
  此时,闻道书院外的大水已经完全的退去,泥泞的道路展露出来。
  陈嘉运他们几个自惩罚满后,就不再出来做事。一天一碗稀饭吊命实在是受够。他们打算前往40里外的京城谋生。
  在门槛处,看着这几人背着包裹的背影,公孙亮叹口气,“贾师弟,他们怕是不会再会书院了。”
  贾环依坐在门槛上,对聚散离合的事情看的开,摇摇头。正好看到回廊处一道美丽婀娜的倩影扶着栏杆,虚弱的缓步走来。她带着白色的面纱。


第一百一十章 恰同学少年(四)
  看着林姑娘那标志性的白色面纱,贾环微微有些疑惑。他正在思考陈嘉运等人离去,是否会让书院的饥民萌发离开的念头。书院要采取何种措施等等。
  公孙亮愣了下,略微有些尴尬。他自是早知道林姑娘没死,住在其兄林心远的寝舍中。当日见到林姑娘的真容,他心中就的爱慕就如潮水般退却,打起退堂鼓。但听闻她的死讯时,心中依旧是悲伤难言。幸好她没死。然而,此时再见又让他有些窘迫。林姑娘可是和他绝交的。
  林芝韵一袭白色长衫,身姿高挑、婀娜,白色的面纱遮住容颜,梳着少女小髻,两枚精致的银月形耳坠,随着她的步履轻摇,摇曳生姿。
  走到近前,林芝韵微微低头,向贾环行礼,“小女子见过贾院首!”
  贾环微微笑了笑,点点头。他对这位姑娘的遭遇很感慨。这样一个性子坚强的女子也很让他欣赏。
  当然,好感就算了。他虽然不算是外貌协会成员,但林姑娘布满“井”字伤痕的容颜实在太惊悚。
  林芝韵轻声道:“小女子有事情想和贾院首商量。”
  公孙亮很有些尴尬,但他到底是温润君子,对林芝韵拱手一礼,然后道:“贾师弟,你们聊吧。”转身回到明伦堂中。
  明伦堂正在办事的士子们早就看到来了一位美丽的女子。书院里可没有女学生。见大师兄进来,几名性子活跃的士子围过来打听情况。
  贾环不用回头,就知道身后什么情况,禁不住笑了笑,问道:“林姑娘有什么事情?”
  林芝韵饿的有些虚弱,声音轻柔的道:“贾院首,家兄的事情很抱歉。我代他向你道歉。”
  她的二哥林心远,在十几天前贾环回到寝舍时,向贾环请求额外弄点吃的被拒绝。但贾环将二哥安排在明伦堂里当文书。这算是个轻松的活。就是持续写字,手腕累些。
  但在八月六日晚,二哥见证了明伦堂里的大讨论,却并不看好书院的计划,悄悄的从明伦堂溜回来。说要保护她和舒儿。可是二哥糊涂啊,若贾环的计划失败,她们躲在这寝舍着有用吗?
  贾环对林心远“临阵脱逃”没什么意见,路都是自己选的。但他不会再给林心远做轻松工作的机会。帮助林心远一次是好意,两次就是纵容,三次就是他自己是傻逼。
  他没有纵容林心远的想法。
  贾环摆摆手,道:“没事。”为林心远这样的人生气,他得多有闲心?
  林芝韵“哦”了一声,轻咬着嘴唇犹豫了一会,轻声道:“贾院首,我想出来做事。我能写字,会算术。”做事的人,口粮要多一些。
  贾环诧异的看着林芝韵,有些明白了,心里忽而有些怜惜,问道:“饿得难受?”
  林芝韵面纱下的俏脸微红,有些难为情,螓首微点。
  贾环握着临时充当拐杖的木棍子,起身,回道明伦堂内,拿了一个已经冷掉的粗粮馒头出来。这是他的早饭,刚才忙着打发陈嘉运等人离开,还没来得及吃。
  贾环掰了一半,递给林芝韵,“给,干净的。”
  林芝韵看着杂色的馒头,心里涌起难言的感触:有被施舍、救济的自卑;有饿到绝望来求救,却得到更多的惊喜、感激。有被帮助的感恩、温暖。她以为会先被安排工作一天才有吃的,甚至做好一无所获的准备。
  眼泪不自觉的流下来,林芝韵接过馒头,收进衣袖内,抽泣的低声道:“谢贾院首。”
  贾环温声道:“不客气。林姑娘,你提出的工作要求,我不能答应。我这里不缺识字的人。”
  其实,以林姑娘的条件,能写会算,即便是在灾年,要找份工作还是很容易。但,闻道书院这里真不缺会识字的人。人力资源丰富。这是他能在乡民、矿工中实施、推行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基础。
  当然,贾环要安排林姑娘的工作,自然也安的下去。做事情不嫌人多。口粮也不会少她的一份。但是,这是牵个手都需要负责的年代。男女有别。一个未婚的女子在一群士子中做事,传出去名声就毁了。对书院的声誉也有损害。
  而单独给她安排一个房间工作,是搞特殊化。这在目前的书院来说,是不行的。
  林芝韵神色黯然,点点头。
  贾环轻轻的笑了笑,轻声道:“回去休息吧。不要离开书院。相信我!我能带着你们所有人活下去。”
  林芝韵“嗯”了一声,虚弱往内舍寝舍方向走去。馒头只有半块,寝舍里还有她的二哥,舒儿。
  看着她的倩影,贾环沉默着。他能保证她活下去。但在乔如松的粮食回来前,她还要忍饥挨饿,忍受饥饿的痛苦。
  其实,他有能力帮助她更多的。以他此时在书院的地位,多安排一个女子吃饭又如何?但他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这将是制度崩坏的开始。
  这种不愿、理智、冷静与他心中对她的欣赏、感慨、怜悯,形成强烈的冲突,让他心中有些难受,以至于沉默。
  此时,贾环迫切的希望粮食赶紧回来,让洪水带来的灾害结束。
  …
  …
  贾环吃过早饭,约半个小时后,有书院弟子来通知,因为洪水已经退去,道路打通,窑工中有数百人想要离开书院,自谋生路。
  贾环和公孙亮赶到曲水院。负责文宣工作的韩秀才、都弘带着十几名书院的弟子已经压不住场。曲水院的一处空地中,人身鼎沸,吵着要离开。饥饿的滋味不好受。
  贾环到了,人群自动的分开。吵闹着的矿工们也逐渐的安静下来。桀骜不驯的亡命之徒早就书院清除。剩下的矿工,心里多少有些良知。
  为首的是一名中年圆脸的男子,穿着破旧的衣衫,向贾环见礼,说道:“贾院首,我们感激您的活命之恩。”
  贾环虚弱的笑着,“路矿工不必多礼。”
  路矿工见贾环和颜悦色,大着胆子道:“贾院首,书院承诺四天之内会有粮食运进来,但现在还没有。我们一天一顿饿得难受。前几天,只有一艘小船,我们就不说什么。现在道路已经通畅,还往贾院首放我们离开。”
  有几名矿工在人群里喊道:“放俺们离开。黄洛镇有朝廷钦差,不会不管咱们。”
  韩秀才快气得半死,浑身直抖。一群忘恩负义之徒,救命的恩情,饿几天,还没饿死,就都不用抵用了?就不听话了?
  30里外的黄洛镇,你们走的到吗?到了,就能有吃的吗?笑话!官府赈灾,你们没见过?粮食里都是沙子。另外,给人贩子卖了当奴仆去,别哭。
  贾环手向下压了压,人群渐渐的安静下来。贾环虚弱、平静的说道:“诸位,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人各有志,咱们好聚好散。诸位请!”
  路矿工等人先是一愣,继而心中大喜。就听得院落里响起七嘴八舌的声音:“谢贾院首。”
  “谢院首开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