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贞观大闲人-第2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常顺的存在,就是李世民落下的一步暗棋。常顺,常涂,都姓常,常涂的身份又是李世民贴身的内侍,掌握着一股神秘的势力,那么眼前这个常顺的身份想必不低,应该是被常涂引为心腹的那一种。
  想清楚这个关节,李素的目光闪过一抹莫测的光芒,深深看了常顺一眼。
  常顺似有所觉,扭头与李素的目光相触,随即很谦逊地朝他笑了笑,有种不言而明的默契。
  很好,都是为帝王服务,职业不分贵贱也不分明暗,皇帝怎么说就怎么做。
  没搭理一脸他乡遇故知惊喜的李治,李素悠悠地道:“既然不知你隶属哪个官衙,本侯就直呼名字了,常顺,陛下遣你为暗路,与我们同赴晋阳,你的职命是什么?这个问题你方便说吗?不方便就当我没问。”
  常顺笑了,露出一嘴白牙,道:“这个可以说,侯爷多虑了,小人离开长安前陛下有过嘱咐,小人领了一批人暗中跟随二位贵人,是为了暗中将晋阳之乱弄清楚,二位贵人在明,那么多双眼睛盯着您二位,有些事情必然无法查,也查不到,小人不一样,小人本是灾民打扮,可谓滴水入海,隐于市野……”
  李素沉声道:“晋阳这几日的乱象你也见到了,常顺,你查出什么了吗?”
  “正因为晋阳最近乱象频生,处处有乱民屠掠良善,对抗官府,小人今晚才不得不亮出身份,面见二位贵人……”机警地扭头朝门外看了看,常顺压低了声音,道:“小人这些日子带领手下在晋阳察访,发现颇有蹊跷,原是二十万左右的人口,因灾而纷纷迁移,往往举村倾巢而出,按说灾民逃荒,不论去哪个方向,首先应该向晋阳周边城池迁移,有木活工活手艺的,遇到哪些地方招工便顺势留下,挣口饭吃,没有合适活计的则举家继续前行,可奇怪的是,小人仔细算过出晋阳的各条大道小路的人数,发现路上经过的人数合计起来,竟远远达不到晋阳逃荒百姓的人数,也就是说,有的灾民还没走出晋阳地界便莫名其妙消失不见了!”
  说着常顺斜眼一瞥,不经意似的从李素二人脸上飞快扫过,却愕然发现李素和李治一脸平静,并无任何意外或吃惊的表情,就连一向咋咋呼呼大惊小怪的晋王李治也是一副面若平湖的模样,稚嫩的小脸蛋上写满了“我早知道”几个字,并且隐隐还带着几分含蓄的得色。
  这下轮到常顺吃惊了,只是常顺常年跟随常涂生活在太极宫中,早已练就了泰山崩于前亦面不改色的涵养,见二人似乎并不意外,常顺表情平静地继续道:“……小人当时颇觉意外,察觉到此事非同小可,于是马上遣手下查访,惭愧的是,小人手下无能,接连十多日的查访并无收获,百姓失踪之谜仍未解开,直到今日早间,石窟村南面山中忽然杀出两千灾民,将石窟村屠掠一空,当时也是运气好,小人的一个手下恰好在石窟村拜访里正,见灾民杀至,手下急忙躲在一个水缸中,亲眼目睹了两千灾民烧杀掳掠后扬长而去,我那手下也是个灵醒人,趁着灾民们离开石窟村时不声不响跟了上去,混在灾民人群中,由于人数多杂,倒也没被人认出来……”
  “那群灾民出村后没回山上,反而一路向北行进,一直走了四十多里路,进了一座无名山,到山腰时,顺势拐进了一条似乎是新铺成的山道,沿着山道往里走,竟是一番新景象,山道里面树连树,石连石,天然一层屏障遮蔽四周,中间一块崎岖嶙峋的空地,上方巨树参天,枝节遮天蔽日,里面足可容纳五六千人,手下当时便明白近日晋阳百姓神秘消失的原因了……”
  说到这里,李素和李治脸上的表情终于有了变化,二人对视一眼,轻轻点头。
  常顺这时明白了,原来自己查到的东西,二位贵人怕是早有察觉。
  “手下当时便觉得事关重大,不敢久留,趁势落到队伍最末,然后不着痕迹地退出了山道,快马回城向小人禀报,小人亦觉得事非寻常,急忙将所有手下全部召集,并将他们遣往晋阳附近的所有山川树林等能够隐蔽藏身的地方,接连寻找五日,终于小有收获,手下百余人不分日夜寻找,找到了十处可疑的地方,由于害怕败露行迹,手下不敢近前查看,但守在外面多日,估摸八九不离十了……小人深觉事关重大,不敢推延,只好现身面见二位贵人,将此事告之。”
  说完常顺从怀里掏出一份羊皮地图,在李素二人面前徐徐展开,地图画得很粗陋,但上面画的十个小红圈却分外醒目。
  李素顿时露出喜悦之色,这个消息对他来说,实在太重要了,今晚见到常顺很有收获。
  捧起地图,李素眯着眼仔细端详很久,道:“可曾打探出谁是幕后指使?”
  常顺摇摇头:“小人惭愧,不曾探得,或许……若能多些时日,小人有把握将幕后之人揪出来。”
  李素淡淡一笑:“能怀疑的人不多,晋阳地面上谁最有权势,谁最有名望,谁家产最丰,谁对天家不满等等,掰着手指算,数来数去不超过十个,常顺,你照这个思路去查,必然事半功倍。”
  常顺笑了笑,道:“多谢侯爷提醒,小人明白。”
  说完又向二人行了礼,常顺身形一闪,消失在深沉的夜色中。
  人走了很久,李素仍看着常顺消失的方向,久久不发一语。
  自从吩咐王直驻扎长安东市,收买结交市井城狐社鼠和游侠儿,李素一直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踏错一步,陷自己和家人于万劫不复,所以李素甚少动用这股属于自己的势力,哪怕王直这两年已将这股势力发展得愈发壮大,李素仍不敢轻易动用,甚至还嘱咐王直将大权交给信任的心腹手下,令他也逐渐退居于幕后。
  李素一直对自己的谨慎很满意,他觉得自己做得虽然不算天衣无缝,但也应该没落入过有心人的眼中,直到今日见到常顺,察觉到李世民手中也掌握着一股强大的神秘的势力后,李素这才悚然惊觉,原来自己还是小瞧了天下英雄,特别是小瞧了那位简直已将“英雄”二字刻在脸上生怕别人不知道似的的皇帝陛下。
  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这股势力,到底有没有被李世民发现?若是发现了,自己当如何应对?把话说重了,在大唐国都长安城里,你鬼鬼祟祟搞出这么一股势力到底是何居心?安个“欲图不轨”的帽子不为过吧?若将来有一天李世民突然发难,自己如何度过这道劫波?
  想到这里,李素不由眼皮直跳。
  原本对自己的未来有着充足的信心,也有着几乎完美无缺的谋划,可是今日看来,这些对未来的谋划有漏洞有缺陷,回到长安后愈发要小心行事了。
  ……
  三日后,并州两万大军到达晋阳,在晋阳城外五十里安营扎寨。
  军报入城,李治和李素整理衣冠,出城迎军。
  刚走到西城门外,便见远处飞驰而来百余骑,为首一人头戴翅盔,身着铠甲,年约四十多,一把黑亮的长须随着马背的颠簸而迎风飘展。
  李素和李治二人在城门外站定,含笑看着远处百余骑驰近。
  离城门百丈处,为首一人忽然扬手握拳,百骑如一骑,动作整齐划一地一齐勒马,马儿纷纷长嘶停步,然后百骑同时一偏腿,翻身落马,朝李素二人步行而来。
  饶是李素见识过大唐骑兵的风采,此刻也忍不住暗暗赞叹一声。
  由细微而见真著,单看这整齐统一的动作,百人如一人的严整军容,便知并州兵马是何等的骁勇剽悍,将领治军是何等严谨扎实。
  治军不但严谨,而且对君臣之礼也分外讲究,将领在百丈开外便勒马步行,显然正是对李治这位皇子的尊敬,上下尊卑分得很清楚。
  直到为首的将领越走越近,李素的眼睛也越睁越大,眼中的惊喜之色也越来越浓。
  将领目不斜视,走到李治面前后摘下头盔,朝李治躬身一礼,道:“臣,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李绩,拜见晋王殿下。”


第六百零七章 自乱阵脚
  十足的惊喜,他乡遇故知的感慨,特别在这个没有安全感的地方,一位长辈率领千军万马从烟尘中出现,满身披挂佛挡杀佛的剽悍架势,李素感动得快哭了。
  李绩仍是长安时的老样子,没见多少变化,表情有些严肃,身躯也不是程咬金那种标准的魁梧悍将身材,无论面貌还是身材,看起来倒像是一位学富五车风度翩翩的中年读书人,戴上翅盔,身披铠甲以后,更多了几分说不出的儒雅意味,颇有几分三国周郎的儒将神韵。
  依礼拜过李治后,李绩这才转过身,看着李素笑了笑,然后说了一句令李素感动得飙泪的贴心话。
  “李家的臭小子,眼里只有你家程伯伯是吧?烈酒香水绿菜一车车的往程家送,给老夫的却只有零星半点,多半还是程老匹夫挑剩下的,厚此薄彼至斯,当老夫死了么?嗯,见你就想抽你!”
  到底是武将,说话办事雷厉风行,李绩说完抬脚便朝李素踹去。
  李素大惊,急忙往旁边一闪,迟了,反应太慢,没闪过,屁股仍被扎扎实实踹了一脚。
  “李伯伯您息怒,息怒……”李素使劲瞪了一眼旁边幸灾乐祸窃笑的李治一眼,陪笑道:“李伯伯您真误会小子了,每逢年节小子都依足了礼数给各位功勋长辈送了心意,每家都是一样的,真是一样的……哎呀,李伯伯,您不能再殴打朝廷县侯了……”
  当着小屁孩的面被踹了两次,李素此刻只觉得面上无光,心中怨念顿生,小屁孩那么崇拜自己,在这个年代好不容易圈了个粉丝,而且是傻白甜型的粉丝,被这两脚一踹,估摸粉转路人了,损失惨重。
  李绩踹过瘾了还冷笑:“可算是出息了,还县侯呢,啥猴儿来着?不管啥侯,在老夫面前有资格摆名号吗?还说没有厚此薄彼,程老匹夫隔三岔五几大车烈酒绿菜的往家里搬,轮到老夫了,还得每逢年节才见着孝敬,过分的是老匹夫还经常抱一坛酒来老夫家里炫耀,喝酒就喝酒,非要在老夫家里喝,喝完了在老夫家耍酒疯,打打砸砸的,老夫家里的前堂这两年都重修过五六次了,李家小娃子,这笔账是不是该算你头上?”
  “啊?”李素愕然,然后飞快眨着眼,心中暗自揣摩李绩这番话里的逻辑……
  老流氓爱炫耀,老流氓耍酒疯……这笔账弯弯拐拐的怎么就算到自己头上了?费解啊,这位长辈的逻辑到底怎么个路数?
  “李伯伯实在冤枉小子了,小子对各位长辈都满怀敬意,尤其对李伯伯您,更是钦佩得五体投地,只恨不能日日登门恭聆伯伯教诲,怎会做出这等厚此薄彼之事?程伯伯确实经常往家里搬酒啊绿菜啊什么的,可是那些东西……不是小子送的啊,您老与程伯伯相识多年,程伯伯的性子想必您老……啊,呵呵。”
  李素毫不犹豫地把程咬金卖了。
  李绩神情稍缓,点了点头道:“看来倒确是误会你小子了,程老匹夫是个匪类,做事不讲究,那些东西多半是从你家抢去的。”
  “您老英明。”
  李绩对李素的态度很满意,点了点头,顺嘴又骂了几句程咬金,温文儒雅的名将,骂起老流氓来嘴毒得很,看来平日里积怨不小。
  以前就看出来了,大唐的几位开国名将一个个都是剽悍的狠角色,这些年跟着李渊李世民南征北战杀人屠城,说他们是老杀才一点没夸张。
  虽说都是老杀才,论战功论杀人的数量,拎谁出来都不相上下,可将军们私底下却不是那么和睦,凑一起就是天大的灾难,骂娘打架互吐口水猴子偷桃,什么下作招数使出来都面不改色,至于程咬金和李绩的恩怨,大抵应该从当初平灭东突厥开始说起,所以二人的真人PK次数不少,至少李素就亲眼见过三次以上,属于老冤家了。
  说是冤家,但其实还是抱团的,平日里争来吵去,抄兵器互砍也有过,反正大家都清楚,李世民也不太喜欢武将之间关系太亲密,于是又吵又打的,既能顺了圣心,又过足了打架的瘾,然而一旦朝堂里文官叫嚣了,要搞事了,武将们便非常默契地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文斗武斗轮番上场,还有一个完全把脸皮藏裆里的程咬金上蹿下跳,顺着队伍指着那些年迈体衰的文官要跟他们单挑,言称必取项上人头云云,常引得文官武将们集体鄙夷。
  名将们的恩怨,却苦了李素,见了面逢人就得叔叔伯伯的一通叫,这个叔叔那个伯伯的,横竖都互相看不顺眼,都觉得李素慢待了自己,偏心了别人,李素在夹缝中生存,这边陪笑那头行礼,苦不堪言,出了长安城都免不了被这些老杀才们挤兑。
  调动并州兵马来晋阳,说来还真只能由李绩率领。因为这是李绩职责范围内的事。
  众所周知,并州大都督府的大都督是李治,一个十二岁的小屁孩当然没能力统领千军万马,所以这位大都督至今为止都是“遥领”,说穿了其实是个名分而已,并无直接的统兵权。并州真正统兵的是李绩,他是并州大都督府的长史,职位看着不大,但实权不小,权力几乎等于大都督了,当然,权力再大,兵马是绝对不能随意调动的,这次李治调动兵马是因为李世民事先便给了调兵的旨意,李绩是依旨行事。
  ……
  见了面,闲话也寒暄过了,李素指天发誓回长安后给李伯伯送两大车烈酒,而且当着程家人的面送,李绩顿觉有了面子,于是平息了怨气,心满意足地被李素迎进了县衙。
  坐进县衙后院,李绩的脸色严肃起来,这个时候要说正事了。
  “说说吧,怎么个章程,老夫刚领兵至此,两眼一抹黑,晋阳到底出了多大的事,值得调动并州两万兵马?”
  李绩捋须扭头望向李素,神情严肃道:“李家娃子,兵马调动非同小可,你若小题大做,回到长安怕是罪责难逃,你可要拿出个充分的理由让老夫信服,老夫才好说话,若是一些鸡毛蒜皮的理由动了干戈……”
  李绩说着阴恻恻一笑:“……不等朝堂令官发难,老夫今就把你吊城楼上抽废了。”
  李素急忙道:“小子自有理由的,李伯伯您懂小子,小子不是不知轻重的人。”
  李绩大马金刀地一挥手:“细细道来!”
  李素当即从晋州到晋阳这一路所见所闻详细说了出来,由始至末,事无巨细,包括个人对晋阳局势的预测和担忧,都说得非常中肯客观。
  说了整整一个时辰,李素这才把整件事交代清楚,李绩的脸色却越听越凝重,待李素说完后,李绩捋须点了点头,道:“照你这么说,晋阳如今已在一触即发的边缘,前两日山上忽然冒出乱民屠掠村庄便是预兆,嗯,情势危急,确实该调兵了……”
  李素叹了口气,道:“如今晋阳全乱了,小子从晋州调来了粮草,要安抚百姓,粮草自是不缺的,至少对付三四个月不成问题,但小子这些日在晋阳,却渐渐发觉有些东西比粮草更重要,幕后那人必然也囤积了大量的粮草,所以灾民不一定非得靠官府赈济才能活下去,官府能给他们的东西,幕后之人也给得起,甚至比官府给的更好,至少官府就不可能拿香喷喷的米饭和面饼来赈灾……”
  李绩哼了一声,道:“幕后之人那是赈灾么?分明是用这些粮食换灾民给他们卖命!几顿米饭便动摇了我大唐的社稷,欲图窃取江山,呵呵,倒是打的一肚子好主意。”
  扭头瞪着李素,李绩道:“小娃子,你有什么头绪没?”
  李素苦笑道:“若说头绪,小子自然有些想法的,只不过……此事重大,只消踏错一步便可能酿成大祸,小子如今竟有些缩手缩脚,不敢施为了。”
  李绩赞许地看了他一眼,道:“难得这个年纪,居然有老成谋国之心,小娃子当初在西州闯下的偌大名头,看来不是虚妄所得。小心谨慎是对的,晋阳之乱,其祸首不在乱民,而在那幕后之人,欲平其乱,杀乱民不仅无济于事,还会惹出更大的祸端……小娃子,老夫是领兵之人,陛下的旨意上说以晋王殿下和你为主,眼下情势紧急,你可拿得出章程?”
  李素想了想,道:“首先,并州兵马虽至,但不可随意平乱,尤其不能拿乱民开刀,免得落人口实,引人诟病,但是兵马既至,便须做出黑云压城的姿态,否则不足以震慑宵小,所以,小子想请李伯伯下令,并州兵马向晋阳城方向继续推进二十里,然后驻扎,并且摆出整军备战的态势……”
  李绩饶有兴致地看着他:“然后呢?”
  李素笑道:“然后,我们就不必急了,等着对方先乱阵脚,并州这两万兵马是我们的重要砝码,两万府兵对对方来说是个巨大的心理压力,必然打乱了他们的某些部署,或许他们以前的谋划是天衣无缝的,但因为并州的两万兵马压境,他们或许因为慌乱,或许因为恐惧,那些天衣无缝的部署难免出现漏洞,小子等的就是这个漏洞。”
  李绩点头道:“是个法子,只不过,就算他们出了纰漏,你怎么就能看出来呢?”
  李素笑道:“眼下晋阳是这个样子,虽说有点乱,但也不至于太乱,官府与乱民之间其实形成了一种微妙的短暂的平衡局面,如果今日之后,突然发生了某件不同寻常的事,这件事的性质足以打破这个平衡,那么,这件事就是他们的漏洞,顺着这件事往里面挖,挖到谁就是谁,更何况,李伯伯领兵到来之前,小子心中多少已有了一点模糊的猜测,有了一个大致的方向,数日之内,这些模糊和大致的东西,大约会慢慢清晰的。”
  李绩大笑:“好个狡猾的小娃子,原来存了守株待兔的心思,这法子确实不错,不杀乱民也好,免得朝中那些碎嘴子的令官啰嗦,小子倒是顾得周全。”
  李素笑道:“兵法云:‘敌不动,我不动,敌若动,我乱动’,就是这个道理,小子也是拾前人牙慧罢了。”
  李绩笑声顿敛,皱眉道:“‘敌若动,我乱动’是哪本兵法书上写的?简直狗屁不通,小子你胡说八道便罢,莫扯什么兵法,小心老夫抽你。”
  李素眨眼:“或许是《孙子兵法番外篇》?小子也记不太清了。”
  ……
  当日晚间,并州两万兵马忽然拔营,向晋阳方向推进,推进二十里后,大军扎下营盘,营盘扎于开阔平原地带,同时,一支约莫五千人的兵马奉命离营,在深沉的夜色中飞驰而去,这支兵马去往何方,执行什么命令,连营中将领都不清楚。
  第二天,晋阳城四周仿佛一个被点爆的火药桶,乱象愈演愈烈。四个方向皆有乱民从山上忽然冒出来,对山下的某个村庄屠掠一番,不同的是,这次屠掠过后,好几支乱民似乎很有默契地在某个地方汇合,两支,三支,四支乱民队伍合为一支,然后飞快窜入山林内不知所踪。
  很有意思的变化,李素越来越肯定自己的猜测了,果然,两万并州兵马对幕后之人形成了一定的震慑和干扰,他们已渐渐没了安全感,于是主动调整了策略,化零为整,将小支的乱民整合起来,拧结成一股大的势力,用以应对并州兵马。
  策略是没错的,及时的,换了李素是那幕后之人,或许他也会选择这么干,可惜的是,他们猜错了李素调兵的目的。
  李素调兵不是为了剿灭乱民,说实话,尽管明知平乱是自己的职责,可李素终究是草根出身,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选择对乱民动刀,乱民其实都是愚民,他们的命运是身不由己的,在这人人自危的大灾之年,谁给一口吃食他们就跟谁走,盲从的人总归是愚昧的,可愚昧并不是一个人该死的理由,该死的是那些愚昧他们的人。
  调兵是为了震慑,为了让对方自乱阵脚,并州兵马到来的第二天,就出现了各小支乱民合为一大支的现象,对李素来说,这是对方自乱阵脚的先兆,是个不错的兆头。
  ……
  “子正兄,自从并州兵马来到晋阳以后,我看你脸上的笑容也多了些,是不是也和我一样觉得踏实了,没人敢害咱们了?”李治仍旧每天围着李素转,明明是王爷的高贵身份,却偏偏有一颗小跟班的心。
  李素叹了口气,小屁孩似乎有点悲观啊,千里迢迢跑到晋阳来出差,脑子里想的不是怎样把事情办好,而是怎样保命,难怪后来连自己的老婆都搞不定,硬生生成就了一位女皇……
  “殿下,我脸上的笑容多了些,不是因为并州兵马,而是因为……我笑起来很好看,所以应该多笑一笑,会笑的男人,运气通常不会太差的,因为丑男人是没心情笑的,所以他们又丑又倒霉……殿下,你也不丑啊,来,笑一个。”
  李治:“……”
  早已习惯了李素的风格后,李治还是很给面子的挤出一个笑脸,比哭还难看的那种。
  “子正兄,我其实知道,你对晋阳的乱象已有了计较,对不对?那该死的幕后之人你恐怕已猜得大概差不离了吧?”
  “那么容易猜到,别人还怎么跟你愉快玩下去?说实话,幕后之人是谁我真没猜到,目前我唯一的结论就是,可以肯定,那个幕后之人……”
  “怎样?”李治急不可待地问道。
  李素瞥了他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