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地师(齐橙)-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给义夫们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美其名曰后勤部门。
各种采煤的工具也在积极地进行准备,苏昊与喻复阳共同设计了一种巨大的风箱,用四五个人驱动,可以把空气灌到百米深的井下,用以排出井下的瓦斯。一种简易的矿车也已经被设计出来,里面可以装上近千斤的煤炭。一个人就可以轻松地把它推出巷道。
这些工具的改进,都是由苏昊提出设想,然后找木匠和铁匠等予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苏昊再次被明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丰富想象力所折服了。
经过再次勘测,苏昊最终在宣风乡的山场里选定了五个井位,让喻复阳带着义夫们开凿竖井,寻找煤层。汲取喻复阳原来那个煤窑的教训,苏昊告诉喻复阳,如果遇到厚度在三尺以内的煤层,不要停留,而是继续向下掘进,下面自然会有更厚的煤层存在。
“苏师爷,你的意思是说,我原来那个煤硐如果再往下挖,下面也会有厚煤层?”喻复阳对苏昊问道。
苏昊微微一笑,道:“喻硐头如果有兴趣,不妨让义夫们挖挖试试,不用太深,再挖20尺,应当就有结果了。”
喻复阳闻听此言,真的找了几个人在自己原来那个煤窑的基础上向深处挖,挖了20尺之后,果然发现了另外一个厚达六七尺的煤层。喻复阳这才知道自己此前犯了多大的一个错误,现在觉悟也已经来不及了,因为他的这个煤窑已经全部卖给了苏昊。
当然,在这件事上,喻复阳并不怨恨苏昊,自己学艺不精,入宝山而空手还,这怨不了别人。他现在在苏昊的矿上拿着高薪,看煤矿的产量,估计自己未来的分红也不会少,收入总体来说比自己当硐头的时候还多出了几成,所以也就心满意足了。
知道自己与苏昊之间的差距之后,喻复阳更是死心塌地了,坚信只要紧跟着苏昊,日后自然有飞黄腾达的机会。
在轰轰烈烈开始采煤的同时,苏昊又安排人在山场里搭起了几座石灰窑,开始烧制石灰。石灰石是满处都有的东西,采取起来并不困难。烧石灰的工艺也非常简单,只要把石灰石和煤饼一层一层地交替叠放在窑里,然后引火焙烧,就可以得到生石灰了。许宗在这方面多少有一些经验,于是石灰窑的管理,就完全交给许宗负责了。
生石灰的销路更不必发愁,祝熙已经与周围几座村庄里的农民打了招呼,招募佃农来改造赵洛家农庄里的那些红壤荒地。苏昊答应给他提供50万斤生石灰和25万斤磷矿粉,足够改造50顷荒地。祝熙已经拿算盘反复算过了,如果每亩地收1石米的租金,那么扣除掉这些肥料的成本之后,赵家至少能够净得1000两的收入。
最为关键的是,土地的租金,是年年都能够收到的,而红壤荒地在连续几年施用石灰和磷肥之后,土质将会得到充分的改良,未来只要隔几年再施一次肥就可以,这样成本又可以大幅度降低了,赵家的收益还会有所提高。
程仪被正式地招募到了苏氏商行里,经过苏昊的短期培训之后,被派到煤矿上,担任总会计师。这个职位的名称是苏昊发明的,不过大家都能够听懂。中国早在西周时代就已经把负责核算官方财赋收支的官员叫做司会,同时把日常的流水账称为计,把账户汇总称为会,二者全称,有“月计岁会”之说。
万历十年,由户部编撰的一部描述全国财政状况的典籍就称为《万历会计录》,由此可见,会计这个词是早已存在的,只不过一般的商行里都把这个职位称为账房而已。
苏昊给程仪开出了每月5两银子的高薪,让她负责煤矿上的一切银钱出纳,连许宗和喻复阳都要受她的节制。程仪本是出身于官宦之家,只是因为落难,这些年一直都生活得低眉顺眼的。如今大权在握,女孩子一下子重新焕发了青春,干劲十足,颐指气使,颇有一些后世单位上女强人的劲头。
煤矿这边安顿下来的同时,苏昊又带着人到丰城南边的山区去转了一圈,用买荒地的价钱,从当地的地主手里买下了几座不起眼的小山场。在那些地主看来,这些山场除了能够种点油茶树之外,再没有其他任何作用,有县城里来的傻子愿意花钱买下,他们何乐而不为呢?
苏昊在县城里招募了一批石匠,把他们编成几个小组,每个组由一名老石匠和一名工房的衙役作为班头,分别派往几座山头去开采石头。石匠们采下的石头,被用牛车拉回到县城附近,堆在陈观鱼买下的一个场院里,等待着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这些在众人眼里不值一钱的石头,在苏昊看来,全都是宝贝。它们中间一部分是磷矿石,只要砸碎了就可以扔进田里作为磷肥,每100斤的价钱,可以卖到3钱银子;一部分是石英石,郝家父子已经成功地用它们熔炼出了优质的玻璃;另外还有一种灰褐色、带有点金属光泽的石头,苏昊没有说它们是干什么用的,只是交代要注意防雨,别把这些石头给淋湿了。
也多亏了郝彤留下的500两银子的银票,苏昊才能同时启动这么多的项目。虽然每一个项目的花费都是精打细算的,但银子还是像流水一样,迅速地被用完了。幸好煤矿已经开始有产出了,郝氏父子的琉璃作坊也可以向苏昊提供一些利润,这样苏昊才没有陷入财政危机。
当旗下的各项事业都开始步入正轨,苏昊终于得以缓上一口气的时候,郝彤也重新出现了。与郝彤一起出现的,还有一位穿着鸳鸯战袍的军人,看上去气宇轩昂,像是一个什么官的样子。苏昊对于明朝的官员服饰没什么研究,也看不出对方是一个什么级别的官员。
“老郝,你带来的是个什么人?”苏昊奇怪地向郝彤问道。
“苏师爷,这位是南昌卫的指挥同知方述,方大人。”郝彤小声地向苏昊介绍道。
第092章军中效力
“指挥同知?是个多大的官?”苏昊向郝彤问道。
郝彤对于苏昊的无知感到颇为无奈,在长官面前,他也不便向苏昊解释太多,只是简单地答道:“指挥同知是从三品的武官,你自己算吧。”
知县是七品官,知府是四品官,而这个南昌卫的指挥同知,竟然是从三品,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大官啊。虽说明朝是重文轻武,武官的地位远低于同一级别、甚至差几个品级的文官,但不管怎么说,人家都是从三品,比他这个没名没份的师爷高出无数了。
“学生苏昊,给方大人请安。学生不知方大人大驾光临,有失远迎,还请方大人恕罪。”苏昊连忙毕恭毕敬地向方述行了个大礼,同时把方述让进了自己的家门。
方述依然端着架子,见苏昊的礼节做得很足,他才摆了摆手,象征性地还了个礼,说了几句打扰之类的客气话,但也显得颇为勉强的样子。
进屋坐下之后,方述从怀里掏出两件东西,放在桌上,对苏昊问道:“苏昊,这两件物件,你可认识?”
苏昊定睛一看,发现这正是被郝彤用暴力“借”走的望远镜和白绢地图,看来郝彤并没有带着东西跑到云南去,而只是去了南昌府,把南昌卫的官员给搬来了。
明朝初年,江西曾设置过大量的军卫,后来由于这里远离边境,没有什么战事。一些军卫也就陆续撤除了。到万历年间,江西都司下属一共有3个卫和11个守御千户所。其中南昌卫就是一个卫指挥所,有一名正三品的指挥使,两名从三品的指挥同知和四名正四品的指挥佥事,下辖5个千户所,共5600名官兵。除此之外,南昌卫下面还有一所武学,是专门训练军官的。
郝彤属于云南边军的士兵,但由于主将邓子龙是江西出来的,又是军中老将。在江西的军界颇有一些老交情。涂文焕在返回云南之前,专门交代过郝彤和邓奎,让他们遇到事情可以去找都司或者南昌卫的同僚们解决。苏昊造出望远镜,并绘制出等高线地图之后,郝彤意识到这是两项对于军队有重大影响的发明,这样的事情是必须马上禀报给上级的,于是便强行借走了望远镜和地图,到驿站借了快马,飞奔南昌。把这两件东西交到了南昌卫指挥使的手里。
在这之后,又发生了一些事情。这样一直拖了十几天,南昌卫才派出指挥同知方述与郝彤一道,来到丰城,面见苏昊。
苏昊不知道这中间的瓜葛,听方述问起望远镜和地图,他便点点头答道:“这两件东西,都是学生设计,请匠人制作出来的,倒让大人见笑了。”
方述面无表情地说道:“这两件东西。兵部和都司的上官们都看过了,都觉得匠心独具,只是不知你是从何学得此术,特地让本将前来查证。此事关系重大,你不可有丝毫隐瞒。”
苏昊心中一凛,不由向郝彤看了一眼。郝彤站在方述的身边,低着头。也不看苏昊,显然是不想掺和进去。苏昊心中微微有些恼火,自己贡献了这样两项技术,都是有利于军方的。军方非但没有一点嘉奖的意思,还派个人过来,摆出一副审讯的架式,这是想干什么呢?
“回方大人,这两项技术,都是学生自己琢磨出来的,并非外人传授。”苏昊索性也不往什么佛郎机人身上推了,这就是我自己发明的,你能拿我怎么样?
方述道:“你确信如此吗?”
“确信如何。”苏昊坚定地回答道。
“果然是天纵奇才啊!”方述的脸上现出了笑容,原来他此前的表现,都不过是装腔作势,想唬一唬苏昊,看看能不能诈出一点实情来。如今见苏昊一口咬定是自己发明的,他也就不再继续装下去了。
郝彤从苏昊家里跑出去的当天,就已经把望远镜和地图送到了南昌卫。南昌卫的指挥使在验看了这两样东西之后,知道它们对于军方来说至关重要,于是毫不耽搁,立即将此事禀报了江西都司,随后江西都司又派快马奔赴南京,把这件事报告到了南京兵部。
南京兵部的官员见到这两件东西,也是颇感震惊,他们安排人到工部下属的杂造局、军器局、宝泉局等单位去找老匠人反复打听,得到的回答都是从未见过这样的东西。于是,南京兵部向江西都司行了一个公函,要求江西都司前去确认这两件东西的发明者是谁,并要求将此人收编到军方来加以重用。
这一来一去的工夫,就花去了十几天时间,这在没有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时代,应当算是非常快的节奏了。江西都司在收到南京兵部的函之后,便安排南昌卫派出方述前往丰城,来经办此事。
“苏昊,你发明的这望远镜和这等高线法,若能用于我军中,可提升我军三成战力。南京兵部的吴尚书对你这两项发明,都是赞不绝口。他托本将前来问你,可愿入我军中效力否?”方述问道。
“入军中效力?”苏昊一愣,“方大人,学生手无缚鸡之力,如何能入军中效力?”
方述道:“有谋者,不须勇力。想那三国时的诸葛孔明,也并不以勇力而著称。苏小哥天资聪慧,若能入我军中效力,定能前途无量啊。”
“我到军中,能做什么呢?”苏昊问道。
方述道:“这望远镜的制作之法,南京工部那边已经找匠人看过,觉得设计虽甚巧妙,要想仿造,倒也不难。但这等高线地图,兵部的人看过之后,皆言虽知其义,却不知如何测绘,所以还需请你来传授予我军中斥候方可。”
“不会吧,这望远镜是我发明的,你们就打算这样拿去仿造了?”苏昊一脸郁闷地说道,细想一下,当年也没有专利保护法,军方要仿造,你又能拿他们怎么样呢?望远镜的原理是非常简单的,军方只要拿到一个样品,就可以仿造出来,自己想保密也保密不了。
见苏昊一副不情愿的样子,郝彤抬起头来,插话道:“苏师爷,此事我已经向张都司面呈过了,张都司的意思是说,既然望远镜是苏师爷所创,军方还是从苏师爷这里采办为宜。张都司也知道这无色琉璃价值不菲,说一部望远镜100两银子,并无不当。”
“你说的是真的?”苏昊眼睛一亮。郝彤说的张都司,苏昊曾听涂文焕说起过,是指江西都司掌印张宏,他是整个江西省军方的一把手。此人与涂文焕过去同在兵部任职,有一些私交,如果他发话说要从苏昊这里采购望远镜,而且可以出到100两一部的价钱,那可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啊。
方述呵呵笑着说道:“此事不假。南京兵部那边也请工部的杂造局估过价了,他们说要炼制这种无色透光的琉璃,所费甚多,算上打磨时候的损耗,100两一部只怕做不出来。若江西都司能够以100两一部的价钱采买到,南京兵部也打算要上一两百部呢。”
“呃……这的确有点难度,不过,既然是兵部需要,那学生就想办法克服困难吧。军方保境安民,我等替军方分忧,也是理所应当的。”苏昊拼命憋着笑,装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对方述答道。
苏昊已经从郝以宗那里了解到,由于制作工艺上的偏差,明朝工匠制作无色透明琉璃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此外,工部下属的那些作坊,管理成本高得惊人,寻常民间1两银子就能够造出来的东西,在工部可能要花到10两银子。工部说一部望远镜的成本不止100两银子,也就是这个缘故了。
至于苏昊这边的制作成本,其实郝彤心里是非常明白的,一部望远镜也就值1两银子的样子。但很显然,他没有把这个秘密透露给他的上司,这样就为苏昊争得100两银子一部望远镜的定货价格。如今看来,光是南京兵部就想要一两百部望远镜,按100两一部的价格计算,那可是足足一两万两银子的大单啊。
郝彤,够哥们!苏昊在心里暗暗地说道。
方述说道:“望远镜之事,你可交予一个民间作坊去做,不必亲自操办,以避嫌疑。张都司欲招你入军中,是想让你替军方教授出一批精通测绘、制图的斥候,现在各处的军队都缺这样的人才啊。”
“如果仅仅是让学生教授测绘、制图之术,也不必非要学生入军中效力吧?大人只要把这些人送过来,我给他们讲讲课就可以了。”苏昊道。
方述道:“苏昊,招你入军中效力,是张都司的意思。有了一个军方的身份,做点什么事情也会更方便一些。你放心,如果你日后打算参加科举,随时都可以脱掉这军籍的。若你不想参加科举,走这武职一途,也会有很好的前程的。”
“是这样?那不知张都司给学生安排了一个什么位置啊。”苏昊问道。
方述从怀里掏出一张纸,往桌上一放,说道:“这是由南京兵部签发的一张百户告身,苏小哥如果愿意,只要在这告身上填上你的名字,你就是我大明军中一名正六品的百户了。”
第093章苏百户
大明军制,一个卫下属5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又下属10个百户所。所谓百户,顾名思义,就是管着100个人的领导。事实上,一个百户管理的是112名官兵,其中包括2名总旗,10名小旗和100名士兵。整个南昌卫下面有足足50个百户的职位,拿出一个来给苏昊,也是很容易的。
百户的品级是正六品,表面上看,比县官的品级还高。但实际上,一个百户也就相当于后世的一个连长,对应于地方的级别,就是一个股级干部,怎么能够与一县之长相比?明朝的武职品级都偏高,但与文职不具有可比性,高品级的武官见了低一两个品级的文官,往往也要以下属之礼相见,重文轻武之风,可见一斑。
“方大人,学生有些不明白,既然是要让我去教授测绘地图之法,怎么又给我委了一个百户的职位?难道我还要带兵吗?”苏昊奇怪地问道。
方述道:“肯定是要带兵的,你带的兵,就是你要教授的斥候。有一个职位,管理起他们来,不也更方便一些吗?”
“方大人是说,我如果不想在军中效力了,那么随时都可以脱掉这个军籍?”苏昊又问道。
方述道:“那是自然。这些话是本将临来丰城之前,张都司亲口向本将交代过的。”
苏昊又扭头看了看郝彤,从此前郝彤替他隐瞒望远镜成本一事,苏昊相信郝彤是站在他这一边的。这样的事情,郝彤应当会给他一些暗示。
果然,郝彤见苏昊投来一束询问的目光,便拱手行礼道:“苏师爷,方大人所言不虚,张都司交代此事之时,属下也是在场的。张都司说,苏师爷才情过人,日后肯定是要出将入相的,他定不会以军中之务来羁绊苏师爷。”
“嗯。那好,学生就接受这个百户的任命吧,等到斥候培训完成,学生再辞去这个百户之职好了。”苏昊道。
“悉听尊便。”方述说道。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填写告身,写明苏昊的姓名、年龄、籍贯、外貌特征等等。填写完毕之后,方述把有关材料收起来,这是未来要向兵部报备的。方述还告诉苏昊,他的服装、腰牌等物。随后就会有人送来,届时他就可以走马上任了。
“苏百户。你这个百户所,挂在南昌卫的小港千户所下面,不过,你是受江西都司直接节制的,遇事可直接向都司禀报……当然,最好先向南昌卫通报一下,以免产生一些误会。”方述专门交代道。
“学生……啊,不,卑职明白。”苏昊见方述已经改变了对他的称呼。连忙也把自己的自称给改过来了。
方述又指了指郝彤,说道:“郝彤和邓奎二人,本是云南边军邓副总兵的麾下,不过张都司说了,他去卖个人情,把这二人要来,就放到你麾下当两个总旗吧。你招来的那些大兵。若没两个厉害之人,怕是管辖不住。”
“谢大人。”苏昊顺口说道,说完,他忽然觉得有些不对。连忙问道:“方大人,你适才说,我招来的大兵,这是何意?”
方述装出一副刚刚想起来的样子,说道:“哦,对了,我还忘了说了。张都司说,这测绘一法,甚是繁复,寻常兵卒怕是学不会,希望苏百户自己去招一些识字的农家子弟,编入你的百户。这募兵的文书,我也一并给你带来了。”
苏昊接过方述递过来的、盖着南京兵部大印的文书,真是哭笑不得。看来对方早已把事情安排完了,这才来通知自己这个当事人。好在自己刚才痛快地答应了接受这个百户的任命,否则还不知道对方是打算来软的,还是来硬的,总之一句话,对方是吃定自己了。
“募兵倒是没有问题,可是募来的兵,放到哪去练呢?”苏昊问道,“我总不能让这100多人住到我家后院吧?”
方述道:“这些事,就让郝总旗去办吧,他从军多年,这方面有经验。军士到位之后,所需的粮饷兵甲等物,南昌卫都会给你拨付过来的。”
话说到这个程度,苏昊也没什么选择的余地了,只好连声称唯。方述又向苏昊交代了一些其他的事情,包括向他介绍了千户所、南昌卫等处的官员情况和分管业务,苏昊一一记下,这些都是未来与上面打交道的时候必须要知道的。
方述介绍完这些,便起身告辞了,看来他还真是专门来考察苏昊的,考察完毕就要回南昌去向都司复命了。苏昊犹豫了一下,不知道这个时候掏几两银子送给自己的长官作为谢礼是否合适,心念一动,对方述说道:“方大人,卑职这点小事,竟劳烦大人专程从南昌赶来,卑职感动莫名。知道大人为官清廉,卑职有些丰城的特产想敬献给大人,还请大人笑纳。”
方述摆摆手道:“哎,这就不必了,你只要好好当差,不负都司大人的厚望就好了,特产之类,就不必了,丰城有的东西,南昌也都是有的。”
苏昊笑道:“方大人,如果是南昌有的东西,卑职也不好意思出手。卑职有个朋友,是开煤窑的,有一些上好的无烟煤,冬天用于家中烤火,甚是方便。方大人若是不嫌弃,我这就安排我的朋友给方大人府上送去2000斤,以表卑职的谢意。”
“无烟煤?这可是好东西啊。”方述果然眼睛一亮,看来这南昌府的确是缺煤,以方述的职位,想弄到一些好煤都有些困难。他说道:“这南昌冬天的天气又湿又冷,若无煤炭取暖,倒还真是难熬。苏百户若能替本将买到一些无烟煤,那倒是帮了本将的大忙了。不过,我话可要说在前头,这煤钱,本将是一定要付的。”
苏昊道:“方大人见外了,我朋友那边就是开煤窑的,我让他到煤场的边边角角扫一扫,也能凑出2000斤炭了,这都是地下挖出来的东西,哪能向大人要钱啊。大人告诉我一个府上的地址,我让他们给方大人直接送到府上去。”
方述又客气了几句,最终半推半就地告诉了苏昊一个地址,同时热情地邀请苏昊去南昌的时候务必到家里去作客,苏昊自然是爽快地答应了。得了苏昊送的好处,方述一扫刚来时候那副有人欠钱不还的臭脸,哈哈笑着,夸奖了苏昊几句,然后便坐上马车,在亲兵的陪同下回南昌去了。
送走方述,苏昊回到堂屋里,一屁股坐下,看着桌上留给自己保管的另一半告身文书,觉得好生滑稽。
邓奎此时也不知从哪冒出来了,与郝彤一道,站在一旁,等着苏昊发话。苏昊一只手把玩着自己的告身文书,眼睛上三路下三路地打量着邓、郝二人,好半天,才冷笑一声,唤道:“邓奎、郝彤。”
“卑职在!”两个人一齐立正,抱拳行礼答道。
“卑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