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宰执天下(cus)-第2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屁颠颠的跑过去。照我说,还不如另起山头!”
坐在身边的富态中年成轩,是怡和号的大掌柜,他摇着头,知道刘广汉只是在图个嘴皮子痛快。不过看在两家的关系上,还是低声劝道:“少说两句吧。脱不开的,也不看看韩家在陇西的势力。”
怡和号和刘记两家都是秦州的大商号,身后的家族也是代代有人做官,互相之间还有着姻亲。关系走得近,说起话来也没有太多的顾忌。
“韩家在陇西扎根才三年吧……”
“一年也一样,广锐军那群叛贼,还有青唐部的蕃人,哪一家他说的话没有份量?”
“广锐军叛贼倒罢了,哪有蕃人用钱买不过来的?”
成轩摇着头,他知道刘广汉是在嘴硬,蕃人最是难打交道的,一句话说不好就翻脸了。广锐军要承韩冈的人情,难道蕃人就不要?!这几年吐蕃贵人生了病不都是往疗养院里送,那是救命的恩德。若是哪家商行得罪了韩冈,他的一句话,就能让那一家的商队在蕃区寸步难行。
“别忘了,棉花采摘时耗用人手最多,没人支持根本拿地里的棉花没办法,更别说,大部分棉田都在韩家手上。而且就算有办法将棉花收上来,要是库房里失火出事又怎么办?你以为他不敢下黑手吗?”
得了提醒,刘广汉想起韩冈的那个让人畏惧的匪号,却仍是不服气,“难道就顺丰行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所以要去看一看。”成轩坐直了身子,望着西面,“看看韩官人的心胸如何,太贪心的人可都走不远。自己吃着肉,也得明白骨头要留给身边的人。若是连口汤都不分,哪个会跟着他?日后也不会有前途的。”
“仅仅是啃骨头喝汤吗?”
“若能细水长流,少赚一点也无所谓,银山哪如银水?”成轩笑道:“先慢慢来,时间长得很,谁也不知道几年后会有什么事。”
冯从义这时安顿好外面,走进来了。瞥了一眼坐在一角低声交谈的成轩和刘广汉,再看看其他几家商行的主事者。这一次棉纺上的谈判,几家都各自有着心思。只是最关键的种植和采摘,大部分都控制在自家手里,甚至是纺纱也是一样,实在不行甚至可以直接换个合作对象。要不是自家的三表哥想要早一步将棉布推广出去,就根本没有这些商行的机会。
歇了两个时辰,一群人东拉西扯的聊着天。看着日影西移,阳光也不再那般炽烈,准备上路继续行程。却听着东面的一片蹄声过来,几家商行的护卫们立刻紧张起来,纷纷拿起了朴刀和杆棒。
只是当一队吐蕃骑手来到近前,却都放心了下来。马身上拴着的一只只兔子、狐狸和山鸡,还有一头豹子被绑在一匹无人骑乘的空马上。还有两名鹰隼站在骑手肩膊上左右顾盼。就知道,这是一队打猎归来的队伍。
既然不干自家事,便都放松了下来。可这一队骑手越过三十里铺时,却停了马。只见领头的骑手拨马回头,操着口音浓重的官话:“这不是顺丰行的冯东主吗?!”
说话的人二十多岁,身高肩宽,有几分英武之气。冯从义一见,便连忙上前,用着吐蕃话跟他交谈起来——当初韩冈将与蕃部的交涉工作丢给冯从义之后,他只用了两个月就学的字正腔圆,一点都不带磕巴。
说了一阵,冯从义回身让伴当从车上捧了两匹上品的绸缎来,而那名骑手则将那头豹子作了回礼,学着汉人的礼仪拱了拱手,然后重新上路,一阵风的跑远。
冯从义让人将豹子抬上车,回来对好奇的众人道:“那位是阿里骨,湟州董毡的儿子,如今正在蕃学中。”
“是便宜儿子吧?”刘广汉笑道,又望望渐低的尘烟,眯起眼,“这一人,必要时可是能派得上大用的。”
便宜儿子也是儿子,董毡亲生的二子皆年幼,如果有外力扶持。阿里骨也可以坐上吐蕃赞普的位置。该怎么做,就要视情况而定。不过这件事所有人都知道,得意洋洋的说出来,可不是什么聪明的举动。
在晚间的时候,赶在城门落锁之前,冯从义一行人终于进了陇西城。冯从义并不是直接到韩府,而是将他们带到自己家中安顿了下来。
一番梳洗之后,让管家好好招待客人,冯从义先一步去韩家拜见姨父姨妈,当然更重要的是要见韩冈。
韩家现在一团喜气。韩冈的大女儿已经能开口说话了,正含含糊糊的叫着爹娘。
韩冈抱着女儿,哄着她不停叫自己,笑容中一点也不见在官场让人畏惧的锋锐。白居易六个月能识之无。不过那是少有的特例。十个月的时候,能开口说话,已经很不错了。
“这一去东京,可真够长的。金娘都会说话了。”
冯从义从怀里掏出了两个佛像吊坠。来自于和田的羊脂白玉,被京城的名匠雕凿得精致无比。小指指节大小的吊坠,连下面的莲花座上的莲瓣都一片片的清晰可辨。
周南生的女儿长得玉雪可爱,眼睛乌溜溜的看着冯从义掏出来的小玉佛像。而素心生的韩家长子却是老老实实的,不哭不闹,在一边睡觉。
等到冯从义跟父母行礼问安之后,韩冈引着表弟到了书房。
坐下来寒暄了两句,韩冈便直接问道:“设立棉布行会的想法,他们是否都支持?”
贩牛的有牛行,贩马的有马行,卖肉的有肉行,甚至收粪的都有粪行,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行会,只要做着生意,都要归属于一家行会。每一家行会,基本上都控制着一个州,甚至周围几个州的商贸往来,而各行各业中最大的行会,全都是在东京城中。
这些行会不仅仅是掌控着东京街面上的店铺,许多时候都控制着整条产业链。从生产,到运输,再到销售,都是融为一体。比如布行,从蚕茧收购,缫丝、纺织、印染,等各个作坊,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互相之间的关系是盘根错节。
虽然东京城中把持商业流通的行首们被市易务强力打压,靠着行政手段夺取了流通渠道的控制权,但行会的势力依然广大。来自于陇西的棉布,只能在东京城的布匹铺中少量销售,想要扩大销售范围,不但难以得到布行行首们的支持,还会因为占据旧有的上品绸缎的市场空间,而受到布行的压制,这一点其实已经得到证实。
东京是天下中心,流行的风潮都从东京向全国扩散。如果不能得到东京的市场,就没办法辐射向全国。东京布行靠着这个优势,要将手插进棉花的种植和纺织上来。这是韩冈所不能答应的。要打破这条产业链对布匹市场的控制,只有独立出来,自成一套体系。
只是冯从义从东京回来,几番考量之后,有了另一个想法:“其实吉贝布,是黎人对棉布的称呼,只有来自琼崖的棉布,才能称为吉贝布。以小弟的想法,不如将棉布说成是吐蕃人的特产,设立专营蕃货的行会,与旧有的布行不冲突。”
“和气生财吗?”韩冈笑道,看破了冯从义的心思。
他原来准备甩开布行,自行其是设立棉布行会,与旧有的布行打擂台的用意很是明显。冯从义要将换成了蕃货行会,其实就是要缓和这个矛盾。可尽管披在外面的皮可以换,本质上的利益之争却不会改变。
“但有用吗?”韩冈问道。
“至少不会显得太针锋相对,如果这样对付我们,他们那边算是理亏。”冯从义对此考虑了很多:“而且还可以将其他蕃货一起包括进来,一起挂着蕃人的牌子,也会省去许多麻烦。”
世人都知道蕃人难以打交道,就算看上了其中的利润,会起意抢夺的也不会太多,的确能省去一些麻烦。
“那好,就按你说的办。”韩冈点头。冯从义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一味的听从,这是他所乐意见到的。只要自己提出要求,就能给出回答,这才是合格的部下。
见到自己的意见终于得到了韩冈的首肯,冯从义很是高兴。停了停,又问道:“……三哥,要不要拨冗见一下他们?”
“不见!”韩冈一口否决。不会见他们这些商人。结交溷类,对自己的名声有损无益。通过冯从义作为中间人,才是正确的做法。讨论行会之事,让冯从义去处理就够了,讨价还价的事,自己没必要掺和进去。
“让他们去看棉田,已经安排人招待他们了。”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书包网cc—http://。cc
第25章闲来居乡里(五)
窗外天色已经完全黑了,星月挂在天穹上,可太阳虽已经落山了,但气温还是没有降低多少。
在书房中坐了一阵,感觉不到有风吹进来,韩冈和冯从义都觉得坐不住了。从房中出来,到院子中坐下。
命下人端来了用井水冰镇过的香薷饮,跟冯从义一人一杯的喝了两口,韩冈问道:“前日还在东京时,让你定下行会的章程可有了眉目?”
冯从义忙点头,从袖子中掏出几片纸来,他知道韩冈必然要问,事先就带着身上,“已经草拟好了,不过还需要讨论和修改的地方。另外,怡和号的大掌柜成轩,他还有一条意见。”
韩冈接过章程草稿,也不看,问道:“他有什么意见?”
“以成轩的想法,棉花的出产肯定是有行会来包揽,既然不会留给外人,不如一开始就定下为好。也就是在下种时就给付定金,将棉田的出产给下定,而不是采摘下来再买。能早一步拿到钱,田主应该不会不愿,而商行实现将棉花给定下来,各自也能放心得下。”
冯从义说着,看着韩冈的反应,不知他能不能相通其中的关窍。
而韩冈,对此是了解的。
不就是定金预付制度吗?后世有,如今也有。
比如福建的柑橘举世闻名。为了争夺柑橘的采购权,行商们每每都是在春天便来柑橘园,将今年的出产给定下。并不是简单的订购协议,而是直接确定到单株的果树上,选定之后,在树干上系上标志,并给付定金——多少株果树,付相应数目的定金
基本上在三四月间,一片柑橘园就会被几家行商给分包掉。到了收获的时节,行商便各自带人来采摘。付的钱就按照事先签订的协议上来付款。运气好的,自己选的果树大丰收,运气不好,那就是亏大本。
当然,如果是绝收,果园园主也会将定金给予退赔一部分。若是丰收远超预计,行商也会在余款上补足一些——这是为了长久的合作而为之,已经成为惯例。
叶涛的老家在龙泉,他家中就有一座柑橘园,占了两个山头——龙泉是山水多,田地少,九山半水半分田,所以果树种植是龙泉的主要营生——当韩冈在与来自龙泉的叶涛聊天时听说了此事后,立刻就反应过来,这根本就是期货制度的雏形。
不仅仅是柑橘,荔枝、龙眼等南方的贵价水果,生产和销售其实都是如此。所以冯从义一说,韩冈就立刻明白了。
“这个可以考虑。”他点点头,“让他们与田主去商量好了,我这边没问题。”
几家商行在陇西有棉田,但他们从来都不占大头。随着棉纺业的发展,陇西百姓种植棉花会越来越多,所以为了能控制棉布的生产,必须采用这样的手段。否则根本争不过冯从义和他身后的韩冈。如果能做到事先下定,就可以在行会内部对于资源加以分配。
成轩的小心思是有的,不仅是韩冈,冯从义也能看得出来。但冯从义更明白,韩冈的目的是尽快推广棉布,分出去的这些利益他并不在乎。
而且相对的,若是能在棉田播种前,就将田里的出产给卖出去,田主就可以保证稳定的生产。对于农民来说,最困难的时候就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如果事先有一笔定金,可以保证能安心种植,不用担心日后没钱。比起去借便民贷,用定金其实更为安心。
对于事先订立的协议,也许会有人在收获后不肯履行,但行会内部的自律性,能保证其中个别的欺诈行为不至于影响到整体——就算是东京城中那些行首们,在对外时,也会维持下面行会成员的整体利益,而不是涸泽而渔。
“具体的协议他是怎么定的?”韩冈又问着。香薷饮两口喝完,自己摇起了扇子。
“按照前三年的平均亩产决定出价。事先给付一成定金。就算是绝收,定金也只收回一半,如果有出产,只要能超过前一年的八成,不论出产多少,都是按照一开始的协议付账。不到八成的话,有多少按比例给付。”
“给出的条件也太苛刻了,才一成的定金,绝收还要退一半,过八成才付全款,没听过这么苛刻的协议。还是依照浙江柑橘的合同来,不然就免谈!”韩冈决绝的毫无余地。
“免谈什么?”
冯从义正想再说,疑问声从身后传来。韩冈和冯从义忙回头,就见韩千六不知什么时候过来了。
韩冈两人忙起身,让了韩千六坐下。
等儿子和内侄将方才讨论的话题说了一遍后,韩千六摇头:“这样是不好。就是俺,俺也不干。”
“儿子也是这个意思。”韩冈对表弟道:“万事都要站在田主的一边,我们跟那些商号不是一路人。明不明白?”
冯从义重重的点头:“小弟明白,会转告成轩的。”
对儿子的态度,韩千六很满意。虽然顺丰行是他韩家的,若是按照方才的条款,韩家就算在田亩上亏一点,从商行中就能赚回来。但韩千六的想法,还是站在种田人的一边,“种田不容易啊,做商人的张张嘴就将一年的辛苦全吞了,还不肯担风险,哪有这么好的事。”
“爹爹(姨父)说的是。”韩冈和冯从义异口同声。
不过韩千六又感慨着:“正要说苛刻,那还是对棉花的。要是粮食能这般事先下定就好了。”
韩冈和冯从义又同时摇头。
“不可能的。”韩冈对父亲解释道,“只有像柑橘、荔枝,或是棉花,这样可以保证足够利润的作物,才能让人放心的采用预付定金的。除非是绝收,否则就算最后只收获到半数,也是有赚头的。要不然商人们争着付定金做什么?还不是怕钱给别人赚了。而粮食不同,青苗期和收获期的价格差距太大,利润又太小,以预先订购的方法来处理,粮商们三五年内,个个都要破产。”
冯从义附和道:“三表哥说的没错,正是这个道理。”他正说着,突然手一扬,在脖子上重重的拍了一下,“有蚊子。”
“有蚊子?”韩千六立刻道,“三哥去拿花露水来。”
“花露水?”冯从义疑惑的问着。
韩冈依言起身,对着:“是前些日子用烈酒来泡的外用药酒。可以避暑驱蚊,闲极无聊,就给起了个好听的名字。”
去书房,韩冈拿来一个巴掌大的小瓷瓶过来,正常是用来装伤药的,递给了表弟。“前几天,你嫂子已经让人给你家送了六瓶过去,弟妹过来也说好用。”
接过来打开塞子,顿时飘出一股薄荷的香味。冯从义从瓶中倒了一点花露水在手上,抹开来,就是一阵浓烈的薄荷香,然后就是一阵凉意。
“怎么会这般清凉?”冯从义惊讶不已
“酒水都是一般,化气后会吸热。”韩冈解释着。
“这个小弟知道。”冯从义也不是没用过烈酒来清洗伤口,外敷时就是一阵清凉感。不过这个花露水的效果要强上不少。
泡薄荷,加上冰片,虽然两种药材中冰片算是贵的,但还是用得起。记得花露水好像是有冰片和薄荷,可再往下的成分,他就在记忆中找不到了。
冯从义其实不关心其中的原理,他的经济头脑让他几乎在一瞬间就明白了花露水的价值所在。
烈酒的成本高于普通的淡酒,价格更是要高出五六倍,但蕃人还是大批的购买。虽然韩冈拿着阴阳论来吓唬人,可在军中,还是有人喜欢,拼死要喝。烈酒喝下去就是一团火,烧刀子的诨名那是再贴切也不过。大冬天的时候,在外面喝上一口,寒不侵体,浑身都能热起来。
只是烈酒价格再高,也比不上有香味,能避暑驱蚊的花露水。而且用薄荷就有薄荷香,要使用玫瑰呢,用栀子呢,用桂花呢?冯从义双眼泛着黄金的光芒,将小瓷瓶托在掌心,如坠梦中的说着,“表哥,还费力气种棉花作甚?这个花露水可就是一座金山!”
“暂时还不行。”韩冈冷静的摇着头,“原料可是烈酒!”
制作花露水要消耗大量烈酒,单是原材料就很麻烦了。如果没有榷酒制度,韩冈早就想办法让人去造了,就是因为酒水是由官方专卖,他才没有去开花露水的作坊。
酒水一物,官员私家酿一些无所谓——自家喝或是馈赠亲友都可以——但大量出售,就是一桩罪名。不查还好,一旦有人找麻烦,查出来谁都脱不了身。
“赚钱的方法千千万,棉布难道不赚钱?何必用上会留把柄给人的手段?”
“那……”冯从义看了看手上的小瓷瓶,白灿灿的竟散着纯银的光芒,惋惜之心油然而起,“实在是太可惜了。”
韩冈笑道:“作为礼物送人比较好。日后做个人情,比起赚钱更有用处。”
药王弟子家特产解热避暑的花露水,怎么都该价值千金,用来送礼,自然是金贵异常。
“不说这些了。先将眼前事做好。”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书包网cc—http://。cc
第25章闲来居乡里(六)
这一天,刘源起得很早,比起惯例的五更初刻起床,要早了半个多时辰。
就算是夏天,四更天的时候,天色也还是黑的。可不仅仅是刘源,胡千里等一干旧时将校,都早早的起床,派了自家的小子,去庄子外打探消息。
在河州会战结束之后,刘源等一干广锐军将士,已经在渭水河畔,安稳的度过了一年多和平时光。这一年多来,武艺虽然没有放下,但做的更多的是土里刨食的活计。田里的农事乃是韩千六亲手教的,麦子、棉花、菜蔬,都是手把手的传授。
靠着前年、去年的战后封赏,这些广锐军将校家中的吃穿用度都不差。可坐吃山空可不行,光靠五月收获的小麦,留下家里一年的用度后,剩下的麦子根本卖不出多少钱来。不论是哪一家,都需要一个更好的财源,棉花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
前两天,他们已经得到了韩家私下里的通知,说是顺丰行和其他秦州城里的大商号,今次要来承恩村商议今年收购棉花的价格。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还没到收获的时节他们就来,但棉花的收购商不好得罪,何况还有韩家的顺丰行在,怎么都得给韩冈父子一个面子。
这么一等,就从四更天,一直等到巳时初。各自等的不耐烦的时候。刘源的大儿子骑着马,跑进了庄子来。跟在他的后面,还有好几个同时被派出去的各家的小子,一叠声的喊着:
“来了!来了!”
不移时,冯从义领着商人们和他们的随从,一行三十多人,到了承恩村前。
见面之后,一番客套。一众商人被领着去了棉田处转一圈,然后坐下来讨论今年的收购价格。
刘源本有着讨价还价的打算,但广锐军将校们没有想到的是,去庄外的棉田绕了一圈后,商人们当场就拿出了一份合同来——一份让他们没法儿拒绝的合同。
按照商人们拿出来的方案,只要在棉田出苗的时候签下协议,当场就能拿到两成定金,可以用来度过青黄不接的春天。等到了秋收后,将收获的棉花依照合同交付,便可以拿到剩下的八成余款。
这份合同定下的供货数目,以之前两年棉田的平均亩产为准——等到明年之后,则就要就改为三年——至于收成后的丰歉,只要在七成以上,那么就给付全款,不足七成,付款的数目则以协议金额的相应比例来定。若是收获比起预计数量还要多出三成以上,那么多出了来的数目,同样是按照约定价格的相应比例来付账。
“即便是绝收,也只退回定金的一半,也就是说情况再差,还有一成的钱可以拿。”冯从义从头到尾细细的向刘源他们解释了一遍。
这样的合同,刘源等人从来没有看过听过。在他们的想法中,卖棉花不过是跟卖粮一般,卖的价格要看当时的市价,还有商人们的良心了,何曾听说不见实物就提前半年多下定金的情况。不过冯从义不经意间的几句话,透露出韩冈对此帮着说了不少话。让一众广锐将校,更加确定韩官人的确是自家人。
成轩并不奇怪刘源等人的惊讶,毕竟此等协议一般只出现在南方的果园中。隔了几千里,西北的军汉如何能知道?韩冈了解得如此之深,直接指示让他们依照来定,已经让成轩等人惊讶不已,后来想想,应该是冯从义向他解释的缘故——尽管冯从义本人不承认。
这份合同,刘源再满意不过,再讨价还价,就显得他们没有诚意了。战场上厮杀的汉子,没有多废话,直接拍了板。各家各户验过了田亩面积,在合同上画押按了手印。
与广锐军将校聚居的承恩村签订下协议,下面还有几十个村寨,不过都可以让自家的伙计去处理。有承恩村作为榜样,不必他们这些掌柜、东家再跑腿了。接下来,应该是签了约后的宴会,刘源也的确让人去杀羊沽酒做准备来请客。
只是冯从义看看天色,回头道:“此时天光尚好,先去看看家里的庄上看看纺纱作坊,回来再来赴刘保正的宴也不迟。”
“如此甚好。”
成轩等人忙不迭的点头,他们早就盼着能去韩家的纺纱作坊一看究竟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