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宰执天下(cus)-第3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恨意积攒下来。如今是蔡确在报复。

“真是一汪浑水。”韩冈感慨着,苏颂摊到这件案子运气真的是糟透了。身为权知开封府,想脱身都难,“不过怎么看,陈世儒都不会跟这一桩案子扯上关系。”

苏颂摇摇头:“虽然情理之中的确是这样么错。但玉昆你恐怕想不到,此案当真是与陈世儒有关,从审出来的口供来看,至少他是知情的。”

韩冈脸色变了,知道妻子唆使仆人杀母而不阻止,其实就是弑母,没有别的解释。

这件逆人伦的大案,如果出在地方上,当地的知县少不了会因为教化无功要被迫辞官,知州也得受到责罚,现在还是两位宰相的后人做出来的,谁碰了谁都会觉得棘手,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案子本身的问题了。

“那这件案子还有什么好犹豫的?”韩冈疑惑不解的问道。

“玉昆,你不知道……”苏颂叹了半天的气,最后和着酒意将原因说了出来,“天子要保陈世儒。”

弑母,属于恶逆,排在十恶不赦重罪中的第四位,仅次于谋反、谋大逆、谋叛这三条,直接触犯天子的大不敬之罪则排在第六。

韩冈声音都尖锐了起来:“就这样,天子还要保他?!”

“‘止一子,留以存祭祀何如?’陈世儒是陈恭公【陈执中谥号恭】的独子。他若是死了,陈恭公这一房可就断了香火了。”苏颂苦笑,“虽说天子没明说,应该还有陈家、吕家的体面在。只是吕家一家倒罢了,两门宰相,其中还是独子,天子不想闹得太大。”

陈执中死的时候,英宗还只是汝南郡王府上的十三郎赵宗实——其父赵允让在几个月后病逝方才追封濮王——当今天子甚至没跟他打过照面。

可尽管这样,陈执中的儿子是犯下了恶逆之罪的弑母罪囚,赵顼照样还是想要保这个逆子一条性命——只因为陈世儒是陈执中的独子,更因为陈执中是宰相。

包括韩冈在内,他们这个等级的高官一向是受到优待的。做到了学士、直学士的文臣,晋身两府的宰执,才是真正能与天子共治天下的士大夫。至于下面的官员,那完全是两个阶层。

甚至是武将,比如当年做到枢密使的曹利用,也是明面上将其远斥,私下里让人下阴招,使其自裁罢了。明正典刑的杀,几乎是不可能的。

“前面只当是李氏杀姑,天子说‘此人伦大恶,当穷竟。’但现在变成了陈世儒涉案,天子要放他一马……给蔡确顶回去了。”苏颂抱怨着。

韩冈冷眼问着:“如果这一次没有御史台,这件案子基本上就能定下来了吧?”

苏颂叹了口气,自是默然不语。

陈执中逼得蔡黄裳辞官,蔡确与陈执中有深仇大恨,能毁了陈执中的儿子,灭了陈家的血脉,他是绝不会放过的这么好的机会。

御史大夫向不授人,御史中丞是实际意义上的一台之长,虽然御史们各个桀骜,许多时候不服管束。但蔡确他既然统领御史台,要想引导一下清议风向的,还是很容易的。

天子都压不下这些言官。乌鸦一叫,肯定是要死人了。

不知是谁人问的,御史台的言官为什么总是能升得那么快?有人就回答,因为色黑近紫——都是把他们当乌鸦看了。

“三纲五常,这是天条,子容兄,这一桩案子得尽快审结,否则御史台只会乐得将整件事给扩大下去。”

韩冈神色严肃,语气郑重。要是苏颂这边继续拖延,到时候,御史台的目标就不仅是预定中的吕家、陈家,连苏家也会给牵扯进来。说不定到时候,苏颂的职位也一并保不住——尽管之前御史台已经借用另一桩案子来弹劾苏颂宽纵,但间接的攻击,和直接的指责,两者之间的力度毕竟不一样。

“哪里还要玉昆你来说,愚兄这么多年见得多了?”苏颂自嘲的笑了一下,昨天苏颂心血来潮,算了一卦,最后可是没有好答案,“就是决心难下。现在正好,多谢玉昆襄助。”

“不敢。插一句话,只是口舌之劳而已,喝了子容兄的酒,要还上一句。”韩冈哪里会居功,根本就不干他的事,只是说了一句眼下这桩案子还是早点结束的好罢了。

苏颂呵呵笑了两声,又与韩冈一并喝酒聊天,暂将此事抛出脑后。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书包网cc—http://。cc

第45章仁声已逐春风至(中)

【待会儿有事,下一更会迟些】

拜访过王珪和苏颂,没有什么事要做的韩冈,就变得十分的清闲。

其实算一下时间,等自己捱到了时间点去群牧司报到,离着在京的各大衙门锁印放年假,也就七八天了。

都进入腊月了,韩冈暂时不想出门访友。上门的人就够多了,想要他回书安胎的更多,看着厚厚一叠短笺,他的牙都疼起来了。

就带着人,在自己的新居里转悠着。而开封府的户曹参军桓修仁正好来办交接,便一边为韩冈做介绍,一边一同在占地十几亩的前高平侯府中逛了起来。

绕过石灰斑驳的照壁,出现在面前的正堂高达近三丈,左右八个开间,前厅中六根巨柱都有一人粗细,梁柱间的绘饰虽然也同样是斑驳脱落,但只从残留下来的图案上看,肯定是出自名家之手。不是宗室戚里,也难有这样的规模。

“高平侯府源自秦康惠王,太平兴国八年修建,在天圣二年被焚,四年重修过。重修之后,前后十一楹,一百零六间,十四半间、二十一含、厦十七、过路一百二十九、披四、挟二十二、龟。头总计十五所。虽然比不上咸宜坊、常乐坊,但在京城中也算是排在前面的大宅院,开封府的官产中,这样的宅院也不过三十一处,只比宰执官们的宅子小些。至于更大的宅院,就不是官产了,而是皇产了。”

桓修仁对自己管理的数字如数家珍,韩冈眼中闪过一阵惊异,他当年担任开封府界提点,这一位还没有调来任职,他接触过的开封府中的属僚,没一个有他的水平。

跨过中门,进入内院,一下就变了形制。左右厢向内缩进,让内院的正院显得十分狭促。

桓修仁向韩冈道:“原本宅院中没有这么多间房,就是重修后,也只有八十一间。不过在皇佑年间高平侯府分家,连整间宅院全给分了,东西跨院和后花园都分给了各房居住,所以另外有所增筑,直至如今的规模。”

原来如此。韩冈看着院中的建筑,“难怪新旧不一。”

高平侯家家大业大,分家后人口更多,不过以韩家的人口却用不到这么多房子。除非能把巩州的庄子一起搬来,不然能有一半空屋。

在后花园的入口,有一座小院,应当是老主人闲居之所,屋舍用料考究,甚至比起正堂都要强上几分,挂了个退思堂的匾额,也是韩冈这般猜测的原因。

韩冈挺喜欢这个名字,出自左传,‘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而且落款还是蔡襄。千年之后,是让人打破头的宝贝,遂让人取下来送去重新上漆涂金。

桓修仁凑着趣说着:“当年蔡君谟以书、茶二事闻名京中,开封内外,不少地方都能看到他的墨宝。”

而位于后花园内的一座小楼、一座独院,分别名为小琼楼、听雨阁,这就有些恶俗了。韩冈看了看,倒是有心摘下来当劈柴烧。

后花园中,一个坑接一个坑,宛如月球表面。如果时人能有高倍率的望远镜,应当能与韩冈有同样的感慨。不过有一件事让韩冈很奇怪,不知为什么,显微镜都有了,望远镜却到现在没有出现,不知是有人发明了之后藏私,还是这层窗户纸太严实。但韩冈没打算去捅破,应该是迟早的事。

“高平侯家的花木很是有名,不过几十本名花名木在搬家时就挖走了。”桓修仁向着神飞天外的韩冈解释着。

韩冈低头,一个一丈大小的深坑就在眼前,里面还积了半坑水。抬头看看桓修仁,这是哪种的花木?百年老树吗?

桓修仁想了半天,才说道:“应该是为了窖金。可能是过去螅胶罡星甭窠サ模峒沂辈坏貌恢匦峦诔隼础!

说得没把握,韩冈也没放在心上。望了一圈前高平侯府破败的后花园,他就摇头笑了笑,不单是后花园的问题。

韩家的新居没有人居住的时间不过一年,将杂草杂木都清除干净后,看起来也就勉强能住人了。不过许多地方,甚至正屋中厅向院庭突出的龟。头——很早以前,韩冈为这个名字笑过,在后世应该叫抱厦的小间——连天花上的承尘,都给泡烂了。

韩冈和桓修仁两人从前到后绕了一圈,用去了近一个时辰的时间,有问题的地方发现了许多。

在韩冈看来,整间宅院里里外外都应该整修一下,否则不定什么时候,一阵风吹来,就能吹倒几间房。不过这间宅院属于官产,要整修也该房东来。

韩冈没指望开封府能帮他将整间宅子全都修上一遍,但好歹将朽烂的木料给换了,这也是房东的责任。

可惜桓修仁却摇头:“龙图,道理是这么说,但实话说出来不怕龙图你生气,除了桐油、青瓦以及瓦当以外,府中没有其他材料可以提供。而且这三样都要。但实际上还是要花钱来买,府衙里也不会这笔钱负责。依府中的惯例,只要能住人,就是椽子都烂光了,也不会主动去整修。”

韩冈很意外:“记得我过去住在京城时,也是租了官产,怎么没听说这回事?”

“龙图,那里的一片可都是新宅,建起来才十年不到,哪里是这间五十年的宅子可比?”桓修仁叫苦道:“虽然下官当时还没有调来京畿,但龙图能在那里得到一件宅子,说起来,当是龙图当时就已经有了赫赫声名,所以衙中不敢相欺。”

韩冈听了倒也罢了,不打算为难人。将交接办好,让人送了桓修仁出去,紧跟着就来了一名访客,竟是童贯。

“龙图,天子在崇政殿有召,请龙图即刻入宫。”

韩冈领了口谕,心中却满是疑惑,弄不清楚天子怎么这么急,竟让他去崇政殿。他才刚刚打定主意,对朝堂上的政事不去多费心神,做个合格的旁观者。想不到转过脸来,天子就让他去崇政殿,应当不是任实职,但肯定有事要咨询他。

但凡中使,没有不擅长察言观色的,童贯哪里不知这是与韩冈结深善缘的良机,低声道:“是轨道的事。方城轨道成果斐然,官家心中欢喜。”

韩冈心中有了底,换了一身干净的公服,便出了门,与童贯一起往宫中去。

崇政殿中,除了正在被御史弹劾的吕公著和章惇,宰辅们现在都在。赵顼投过来的眼神中,没了前些天的冷淡。

待韩冈行过礼,赵顼就连声说着:“韩卿可知道方城轨道这个月收取的运费是多少?”

韩冈当然知道,但不方便说,“还请陛下示下。”

只见赵顼兴奋得两眼发光:“收入两万四千一百余贯,除去人工、牲畜食料、以及修补损耗,净入整整两万贯!此皆是韩卿之力!”

为了区区两万贯,至于吗?

当然是没问题的。

因为赵顼看到不仅仅是一个方城山。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赵顼做了多年的皇帝,一早就知道钱的重要性。经过了王安石的多年熏陶,赵顼并不在乎当着儒臣的面,谈论收入、财计之类的话题,不怕丢面子。

他在景福殿库以八句四言诗为分库库名,‘五季失国,玁狁孔炽。艺祖造邦,思有惩艾。爰设内府,基以募士。曾孙保之,敢忘厥志’,当做扑满用来积攒军费,多一份钱,就离胜利更近一分。

吕惠卿接口:“方城轨道在纲运结束之后,才转为民间使用。这才过去一个月,就净入两万贯,而且还是刚开通不久,没有什么名气。到了明年,当有三十万贯到四十万贯,五十万贯也是可能的。”

去年全国的商税收入也不过一千万贯,其中东京都商税院是四十万贯,预计明年的收入不会比去年增加到哪里,而区区方城轨道,就基本上能与东京一城的商税持平,相当于天下商税收入的二十分之一到二十五分之一。

“而且方城山中的轨道才不过六十里路!”赵顼激动的补充。

“陛下。”韩冈看不下去了,泼起了冷水,“时值年终,行旅商人往来众多,是一年中的特例。若要计算全年收入的话,不当以其为本。”

“韩卿有所不知,方城轨道客运收入倒是不多,但货运营收甚多。等到了明年开春,只会比冬月腊月的收入更多。”赵顼说话的口气像个二道贩子,宣扬着自己手上的货物。

吕惠卿说道:“用渠道,只能收个百分之二的过税,山南、山北各收一次,也不过百分之四。但利用轨道,不但能收过税,而且还能收运费。同时在船只向有轨马车的转运过程中,查税也能变得很方便,不怕有人夹带隐瞒。”

“虽然货运收起来多了点,而且没了夹带,但总体算来,还是要比从扬州绕道汴河的那一段要省钱。”元绛也跟着道,“其实,能做到这一点的就够了。”

这是典型的双赢。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书包网cc—http://。cc

第45章仁声已逐春风至(下)

天子和宰执们兴奋得一头热,韩冈平静的问了一句,“那方城山渠道该如何处置?”

场面一下就冷了下来。

被韩冈提醒,赵顼和众宰辅都反应了过来。到底还要不要继续开凿方城渠道?现在开始这就是个问题了。

如今一个月就给朝廷带来两万贯净收入的方城轨道,从一开始,就被韩冈说成是方城渠道修成前临时性的替代方案。一旦方城渠道修成,整条襄汉漕渠贯通,那么方城轨道的作用也就随之消失。

从水到陆,再从陆到水的复杂过程,哪有一艘货船直放东京的顺畅?白痴都不会选择给朝廷在方城山上剥一层皮,就算依靠预定中的船闸也可以收费,但哪里可能比得上方城轨道的收入。

赵顼和一众宰辅很是为难。统治和治理亿万子民的几个人,双眉都向内蹙起,在眉心处挤出几条沟壑来。

运河渠道只要及时疏浚,就能保证长期使用。比如汴河,都是冬天动用民夫疏浚,然后春暖花开之后,就可以用上一整年。而轨道,则是少不了日常维修,人、马、车辆都得备齐。万一哪一天轨道出问题,整条运输线都要瘫痪。

可要是为了这个万一,继续开凿方城渠道,一年几十万贯的净收入就没了。养一名上位军额的禁军士兵,一年差不多要五十贯。少了方城山的五十万贯,也就是少养了一万精兵!以朝廷在襄汉漕运上投入的巨量资金——不仅仅是方城轨道,还包括港口的建设,河流整治,车辆、船只和牲畜的费用——三年就能回本,之后全是净赚。善财难舍,到嘴的肥肉要丢掉,谁能舍得?

吕惠卿皱眉了半天,问韩冈道:“轨道维修上,可会有什么难处?”

“日常维护和整修,之前都有考虑到,安排了人手常年巡视。但到底这份安排能不能让轨道保持稳定,就得看日后常年运行的结果了。光是六十万石纲粮的加急运输,还不足以为凭。”

韩冈说得似乎很保守,但谁都能听得出来,韩冈这是在帮轨道说话。六十万石纲粮的加急运输,其表现出来的运输能力和安全性并不输给汴河,只是没有时间来验证而已。可要是依从了韩冈,日后出了事,他这番话也让人挑不出毛病,追究都没办法。

因为之前的累累功绩,韩冈在营造工程上是朝中数一数二的权威。如果他拍胸脯保证,在场的人都能放心去使用轨道,但他话说得圆滑,顿时便让人少了两分信心,没人愿意就此事拍板。

韩冈不是不想下定论,他一心一意的就是想要推动轨道的发展,以日后的火车和铁路为最终目标。但他不敢保证之后轨道的收入能比得上现在。技术很重要,但管理更为重要,要是人人伸手,轨道走的人少了,也没是钱赚的。

韩冈是不太相信地方官吏的人品,眼下是刚开张,管理严格,加上对怎么从轨道中榨取油水还没有经验,一时不敢伸手,也不知该如何伸手,但时间长了,哪一个都不会放过捞钱的机会。

不过话说回来,阳光照不到的灰色地带,也是有规则的,这个规则在轨道的运行过程中会逐渐成型,然后稳定下来。划定了朝廷和个人的利益分配,到那个时候,朝廷的收入才是正常的收入。可能比现在多,也可能比现在少,韩冈无法确定。干脆丢出去,让天子和宰辅自己去想。

吕惠卿不说话,元绛不说话,王珪当然更不会表明自己的意见,而枢密院唯一到场的郭逵就是块石像,作为由武职担任执政的将领,在政事上的发言权,还不如下面的监察御史,他没资格说话。

赵顼眼睛扫来扫去,见几个宰辅都贯彻着沉默是金的格言,只能道:“此事等薛向来了再说。”

韩冈没想到赵顼还召见了薛向。不过薛向是当朝数一数二的财计大家,长期担任六路发运使,维护朝廷命脉,是纲运上的权威,他的意见自然份量极重,也是必须要听取的。

在薛向到来之前,方城渠道和方城轨道如何取舍的问题,只能先放在一边。但变得没有问题的就是河北轨道。

六十里的方城轨道都能有这么多收入,那七百里河北轨道只会更多。赵顼说出来时,双眼又开始发亮。尽管河北轨道的初衷是军用,可用在民事上,也不会影响到对契丹人的威慑力。

“连接河北各大州府的轨道第一期工程,总共七百里,从白马县对岸,一直延伸到真定,途径河北最为富庶的几个州府。”韩冈停了一下,环目一扫,天子和宰辅都是聚精会神,“从方城轨道上看,过税和运费是相应的,从这几个州府收到的过税反推回去,应当能对轨道货运的收入有个大概的预计。同时长途客运比起短途客运更为艰难,选择轨道的人会更多。官员出行用轨道,各州县节省下来的驿站开支,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赵顼双眼不只是发亮了,而是在闪光:“王卿,回去后即刻让人去估算一下,建成河北轨道后能增收多少、节省多少,然后尽快报上来!”

“臣恭领圣旨。”王珪躬身领命。

“不过千里转运和百里运输,难度截然不同。就是修路,长达千里的道路和区区六十里,难易与否也有着天壤之别,需要贤能之辈统掌其事。”元绛不是白白做着参知政事,长途轨道的问题看得很清楚。

“诚如元卿所言,当择以贤才。”赵顼瞥了眼韩冈,这位贤才眼下不能用,到底让谁去主持轨道工役,之后又让谁去掌管轨道发运事,都是让人头疼的选择。

宰辅们继续讨论着河北轨道的好处,以及建设和运行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薛向这时奉召进了殿来。

专业人士到来,赵顼立刻就向他咨询起正在讨论中河北轨道。

听了吕惠卿和韩冈的叙述,薛向沉吟了一下,便开口道:“河北的轨道,一开始的第一条,也就是韩群牧所说第一期工程,是南北向,从京畿渡过黄河开始,一路北上,直抵真定,甚至可能再往北,抵达三关。以其转运之速,震慑北蛮。以臣观之,当可抵得上十万大军。”

赵顼连连点头。薛向曾经在陕西任职过,负责过战备物资的转运,也参与过战略战术的谋划,在军事上也是有一定的水准。说起这方面的话题,也有几分份量。

薛向赞了几句之后,话头一转:“但这条轨道尽管贯通河北,可河北商货往来的数量,远远比不上襄汉漕运。最后朝廷能得到的收入,不能以方城轨道为凭据。”

韩冈不置可否,只是天子视线投过来的时候,头微不可察的上下动了动。不是同意,只是在朝堂上做个优秀的壁花。

顺畅的交通,会促进经济的发展。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千年之后小孩子都知道。不过这一点,就不是现在的朝臣所能理解。不是他们才智不够,而是他们本身的局限性。

天下财富自有定数,不在此,便在彼。朝廷开源,就是与民争利——这是司马光的观点。

如果是在以农业为主体的社会,而且是和平了一百多年的社会,司马光的观点是没有错的。值得商榷的,也就是对‘民’的定义而已。

“而且轨道几近千里,一车商货自真定运来京城,在河北为止,途中所历州县有真定的栾城、元氏,赵州的高邑、柏乡、临城,邢州的内丘、龙冈、沙河,洺州的永年,磁州的邯郸、滏阳,相州的安阳、汤阴,安利军的黎阳。”薛向扳着手指一个县一个县的数着,显示了他对河北地理了如指掌,“沿途十四县,过税两成八,轨道上车马不能久停,试问过税如何收取?”

赵顼立刻将视线投向韩冈,韩冈还没有动作,就听到薛向自问自答:“以臣愚见,可视沿途所历州县数量,在装车前收取,定好契约关防,至卸载处查验便是。免去了税卡中小吏的刁难,朝廷税入不减,而商人更得其便,如此必有更多商人选择轨道……唯一可虑的,就只是州县中必会有所怨言。”

赵顼摇头,朝廷能直接掌控收入越多,对地方的控制力也就越大,这个目标是开国以来,里代天子就一直在努力的:“此事无妨。”

“另一方面,河北商事不如江南,一是由于民风,北人敦厚朴实,难习商事,另一个,则是缺乏南方水运的便利,运费太过高昂,使得商人无利可图。于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