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极品闲人(刺刀)-第3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敬酒不吃吃罚酒!好!苏麟!你就等着和钵息德城一起被毁灭吧!告诉你!不要妄想着会有援兵来救你了,易布拉西?默罕默德总督大人已经集结了百万大军,更有突厥人的帮助,你的援军死定了!”
哈马德得意的喊道,不过如果他知道易布拉西?默罕默德的百万大军已经损失殆尽,自己也已经逃回了哈布拉的话,他肯定就不会是现在这副表情了。
苏麟闻言,心顿时一沉,他知道杜睿已经引兵来救援了,他虽然对杜睿充满了信心,但是对方好歹也是百万大军,可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不过此时气势上却不能输:“哈马德!你不用大言欺人!你若是有本事,便来进攻!本将军等着你就是!何必学妇人这般饶舌!”
哈马德怒道:“好!我~~~~~~~~”
哈马德正要放几句狠话然后回营整顿人马来攻,然而,就在这时,一个亲卫急匆匆而来,远远就嚷了起来:“大人,大事不好了,大事不好了。”
“说!何事惊慌?”哈马德一皱眉,大喝一声。
亲卫倒也机灵,并未明说,而是在将领耳边轻声嘀咕一阵。
“真的?”哈马德闻言,顿时大惊失色。
“千真万确。”亲卫忙肯定一句,“离我们只有数里之遥了。”
“这个~~~~~~~”哈马德感觉自己的冷汗都流下来了,“快!撤!撤!”
哈马德大吼一声,一拍马背,朝大营奔去。
苏麟看着也是不明所以,很快城外的大食军营之中便是一阵混乱,紧接着那些大食军兵居然连粮草辎重和帐篷都不要了,朝着西方开拔而去。
苏麟看在眼里,奇在心头,不明所以,过了好半天才道:“这~~~~~~~该不会是大食人的计谋吧!?”
苏节也被大食人的举动弄得满头雾水,道:“应该不是吧!”
不管如何,城外的大食军居然转瞬之间全都走了,苏麟虽然想不明白其中的关节,不过大食撤围倒也是好事一件,此前他曾无数次盼望大食军队快点儿滚蛋,现在当这一愿望实现时,又是如此的让人难以置信。
很快随着一阵如雷的蹄声响起,苏麟想要的答案来了,只见一队唐军正快速冲来,在他们身后的是十余万突厥骑兵。
一开始苏麟还大吃一惊,正要命人备战,可是见唐军和大食军相邻甚近,看上去不像是突厥人在追击唐军,反倒是一路的。
再自信一看,苏麟的眼睛瞬间睁得几乎要裂开了:“秦束!是秦束!”
那日自秦束突围之后,便再也没有了秦束的消息,苏麟几次都梦到秦束战死沙场了,万万也没想到,今日居然是秦束带人来救他们了。
至于后面的突厥骑兵,苏麟也很容易想到,定然是杜睿用了计策,让突厥人归附了大唐,还有哈马德的行为也更好理解了,哈马德麾下不过数万人,这里可是有十几万呢,他如何能敌,自然是逃走了事。
“我们的援军,是我们的援军到了!”
困守孤城半年之久,唐军将士们无数次盼望援军到来,当援军到来时,他们激动难已,泪水直涌。
秦束率领大军到了钵息德城城下,见城外的大食军营居然空无一人,也不禁诧异,抬头看着苏麟,激动的说道:“延辉!你可还好!”
苏麟咧开嘴笑了一下,道:“你若再晚来片刻,只怕你我兄弟日后只能在地下相见了!”
秦束见苏麟完好,便也放下心来,随即问道:“延辉!城外的大食军怎的都没了!”
苏麟手往西方一指,道:“怕是探查到你们来援,向西边逃去了!”
秦束闻言,不禁大为惋惜,这一路上,他只顾着抓紧时间,解钵息德城之围,却忘记了要隐藏行迹,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十几万人的行军,又都是骑兵,他便是想要隐藏行迹,又谈何容易。
不过好在听苏麟的言语,大食军逃的并不远,忙道:“延辉!可还能战?”
苏麟道:“如何不能!”
秦束大笑,冲城头上的苏麟吼一嗓子,道:“好!赶紧的,上马追敌。”
秦束根本没有进城的打算,也不等苏麟,一拍马背,疾驰而去。
上马追敌,战马早就被他们当作军粮吃光了,哪里还有马?
苏麟见秦束要走,急得大喊道:“秦束!兄长那边情形如何!?”
“大破大食狗,斩敌七十五万”秦束也没有详说的打算,喊一嗓子,“赶快追上来!要是追得晚了,可就让大食狗全都逃了!”
“大破大食狗,斩敌七十五万!?”苏麟仿佛在听天方夜谭,右手在大腿上狠狠一掐,大叫一声,方知不是做梦,不禁笑了,大声道,“兄弟们!大帅胜了!我们就算是没有马,也要追,为战死的兄弟报仇雪恨!”
唐军将士闻言,顿时一声大喊,但凡还能动弹的纷纷跟随苏麟下城,打开了城门,跟在远去的大军后面,朝着西方追去。
唐军一路西追,如入无人之境,完全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进展之顺利远远超出了秦束等人的预料,终于在第二天的时候,追上了哈马德,一番厮杀之后,只有哈马德等千余人得以身免。
好在还有后面追上来的苏麟提醒,不然的话,照秦束这般打法,只怕要打到地中海才肯收兵了。
就在秦束率军追击哈马德的同时,杜睿也派出了高行真,屈突兄弟,攻略四方,将大半个中亚都纳入了大唐的版图之内。
第七篇 永徽 第五十七章
长安,太极殿内,李承乾端坐在宝座之上,双眉紧锁,目光不时的打量着群臣,满脸的心事重重。
李世绩,杜痒盛等重臣也是一脸的凝重,纷纷低着头,不敢与李承乾对视,这些天来,已经有不少臣子遭了无妄之灾,虽然李承乾为人宽厚,但是此时节也难免性情古怪了些,稍稍一点儿小错,就会遭受训斥。
“英国公!”李承乾终于打破沉默,点了李世绩的卯。
李世绩连忙出班躬身道:“臣在!”
李世绩的身体确实大不如前了,不过值此关乎着江山社稷,大唐万年的紧要关头,他也不得不拖着病体,每日上朝。
毕竟如今朝堂之上,能在兵事上给李承乾一些帮助的人已经不多了,说起来,到了永徽一朝,大唐名将依然不少,不说杜睿这个大唐战神,还有薛仁贵,苏麟,秦束,席君买,王玄策,刘仁轨,苏定方,张士贵等等,都是一时瑜亮,只可惜这些人要么出征在外,要么镇守一方,都不在朝。
李承乾看着李世绩,好半天才道:“来人啊!给英国公搬把椅子过来!”
以前李承乾对李世绩这样的贞观老臣是很有意见的,总觉得他们看轻了自己,这让身为皇者的李承乾很不舒服,所以对李世绩告病不朝,也从来不过问,不过现在他算是看出来,自己所器重,提拔的那些所谓青年才俊,大多没有顶用的,一个个只知道空口大言,要是说起圣人之言来,一个个都能说出花来,可要是让他们拿个注意,一个个又变成了哑巴,到头来还是只能依靠李世绩这样有经验的老臣子。
很快有内监搬过了一把胡椅,放在李世绩的身边,李世绩连忙推辞道:“圣上厚恩,臣不敢僭越!”
李承乾摆了摆手,道:“英国公!你是三朝老臣,朕说可以,就可以,你无需推辞!你身子不爽利,坐吧!”
李世绩只得谢了皇恩,坐了半个屁股上去,微微低头,等着李承乾垂询。
李承乾道:“英国公!你说西边的战事如何了?杜睿他~~~~~~~究竟能不能胜!”
杜睿率领大军越过葱岭,要与易布拉西?默罕默德决战,李承乾早就收到了军报,对杜睿的谋划很是赞成,对杜睿取胜也很有信心。
然而,此战关系太大了,李承乾不得忧虑,这次大战,大唐几乎动用了所有能参战的军队,又整掉了回纥,铁勒等内附的部族,要是不能取胜的话,大唐不但西域成了一片兵力真空地带,就连长安的防务都成问题。
况且,就在半年前,苏定方也是在那里,遭遇了大唐开国以来,最为惨痛的失败,这一次大食一方的兵力更多,杜睿会不会重蹈覆辙?
若是大唐取得胜利,就可以大举西进,攻入大食的腹地,这是华夏数千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盛事,他也能顺顺利利的开一代伟业。
可若是杜睿战败了,到时候大食军队再次杀入西域,攻进河西,剑指长安,到时候华夏震动,大唐的江山社稷就会在瞬间崩溃,这个代价实在是太大了,李承乾的肩膀承担不起来。
“圣上,臣以为能胜,一定能胜。”李世绩毫不犹豫的回道,言语之中透着自信,“宋国公用兵,一向三思而行,这番大战关乎大唐国运,宋国公若不是有十足把握,定然不会贸然行事,臣以为圣上无需忧虑,只需安坐龙庭,敬候佳音便是!”
其实李世绩的心里也是一样在打鼓,不过这个时候,他不能将自己的担心表现出来,满朝文武,通晓军略的就他一个,如果他都怀疑的话,只会闹得人心惶惶,这个时候,他必须给所有人自信。
“杜爱卿,你以为呢?”李承乾点了点头,又看向了杜痒盛。
杜痒盛闻言,出班拱手道:“圣上!臣也以为此战,我大唐必胜!”
杜痒盛是杜睿的学生,此刻自然要站在自家授业恩师的一边,而且他说出必胜,倒也不是妄言,而是对杜睿有自信。
杜痒盛自小就跟在杜睿的身边学习,杜睿的能耐他再熟悉不过,而且杜睿行事不喜欢弄险,既然敢统领大军越过葱岭,必然是对胜利有着十足的把握,他这些时日也仔细的思索了一番,他当初跟在杜睿的身边学的虽然不是军事,但也曾有所了解,倒也总结出了不少必胜的理由。
李承乾闻言,道:“杜爱卿如何敢言必胜!?”
杜痒盛不慌不忙,道:“圣上!易布拉西?默罕默德在龟兹一战大败,损兵折将,士卒折损七十余万,实力大损,已然被宋国公杀得肝胆皆裂,撤军回去,不思守御国门,卧薪尝胆以复仇,反而纠结大军,意图再战,这在兵法上首先便犯了一个急字,况且龟兹一战,大食精锐尽失,所能纠集的党徒,不过是那些归途大食的蛮邦部众,有何战力,而我大唐则不同,龟兹一战,大获全胜,此时士气正盛,再加上有回纥,铁勒,什叶派等部相助,战力较龟兹一战之时,有增无减,所以臣言此战必胜!”
李承乾闻言,点点头,道:“爱卿所言有理!尚书令!”
褚遂良被李承乾罢黜之后,朝中的尚书令便成了于志宁,于志宁乃是北周名臣于谨的曾孙,于宣道之子,幼时过继叔父于宣敏。
大业末年,于志宁任冠氏县长,因为山东民变群起,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政权垂危,于志宁辞官回乡,率领族人潜迁至今正宁县永和镇于家庄村一带定居,并在此深挖地道,修建地下营寨,屯军备战,操练兵马,坐观天下大势,待机举事。
高祖李渊起兵入关中,建立大唐,定都长安,迎谒于长春。宫,任其为银青光禄大夫,不久,时任秦王的太宗皇帝出任渭北道元帅,命于志宁担任了元帅府记室一职,与殷开山一道参赞军事,随军征战,平息了薛举之乱,收降其子薛仁杲。
在征战中,于志宁还结识了尚在囚中的贤良之士褚亮。褚亮后因于志宁的保荐,效力于太宗皇帝,战功显赫。
战罢归朝,于志宁因功受封为学馆学士,为唐初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常与太宗李世民磋学经书,商谈治国之道。
太宗皇帝继位后改任中书侍郎,一次,太宗在内殿宴请贵臣,不见于志宁来赴宴,问何故,长孙无忌奏道:“陛下诏宴三品以上的官员,志宁为四品,故而未来。”
太宗方才醒悟,于是就加封于志宁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黎阳县公。
是时,群臣请太宗将十六国时的西凉武昭王李暠立为始祖,于志宁以李暠并非因袭王业为由,陈述理由,表示反对,太宗深是其言。有一次,太宗欲诏封功臣世袭刺史,于志宁认为这种作法后患无穷,非长久之计,太宗从其言。
后于志宁母亲去世后,准备回家奔丧,上表辞官,太宗夺情劝道:“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为亲守丧固然重要,但为国教诲太子更为迫切,请你三思而行。”志宁只得奉旨行事,未因私情而偏公务。
李承乾登基之后,被提升为尚书右仆射,太子少师,褚遂良去职还乡之后,升任尚书令,在朝中可谓一人之上,万人之下。
在原本的历史上,太子李承乾屡有过恶,于志宁不时进谏,教其从善,并上《谏苑》以讽,不为所纳,于志宁便向太宗直奏其行。太宗甚为高兴,赐黄金10斤、绢300匹。
李承乾在历史上曾于农忙季节大兴土木建造曲室,数日不来受教,于志宁规谏说:“东宫本是隋代营建,豪华至极,怎能又营修彩饰呢?何况参与修建的工匠多是犯法囚徒,往来出入宫门,多不安全。又闻宫中鼓乐之声不断,狎昵妓女并留宿于宫中,传到外面影响多不好!我多次教诲,你为何不想一想?”
李承乾不但不听劝告,而且还任用了许多宦官,一同作乐。
于志宁又劝谏说:“宦官多是奸佞之辈,仗势欺人,混乱宫廷,假传旨意为祸福,你不想想伊戾败宋、易牙乱齐、赵高亡秦、张让倾汉的惨痛教训吗?今殿下前后左右尽用佞人,轻视有品格的贵士。品命失序,纲纪不立,连行路之人都觉得奇怪。”
李承乾不悦,又私引突厥头人,一起戏游,于志宁无法管教,上书太宗。李承乾闻悉后大怒,遣张师政、纥干承基去刺杀于志宁,二人入其宅,见于志宁忧心如焚、积劳过度、面容憔悴,不忍下手而离去。
李承乾被废后,东宫属官都被问罪,只有于志宁受到太宗皇帝表彰。李治被立为皇太子之后,于志宁再任太子左庶子。
太宗皇帝驾崩,李治继位为高宗,于志宁任侍中,后加光禄大夫之位,进封燕国公,兼太子少师。后又转为太子太傅。公元659年,任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
时凤翔降陨石,高宗问其吉凶,志宁解释说,这是自然现象,与人事无关,高宗才释去了心中的疑惑。不久,封志宁为太傅。
于志宁任职期间,曾先后预修《隋书》、《大唐仪礼》、《留本司行格》、《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本草》。
当高宗欲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时,于志宁态度暧昧,武后憎恶于志宁不趋附自己,免去其职,被贬出京城,降为荣州刺史。
此间,于氏族人恐有灭门之罪,离开于家庄,避居在于潜川、于家嘴等偏远地带避祸。唐高宗麟德元年,转华州刺史,旋即年老告退,死于老家,时年78岁。朝廷赠幽州都督,谥曰定。唐高宗上元三年,又追封光禄大夫、太子太师。
于志宁知识渊博,秉性刚直,曾为朝廷撰令律,修礼典,编史志,并与司李世绩修定本草并图54篇,其他文集20卷。
于志宁之子立政为太仆侍少卿,孙辈无人入官。曾孙于休烈进士及第,官至国子监祭酒、工部侍郎、散骑常侍、太常卿、工部尚书等职,封爵东海郡公,赠尚书右仆射。其二子于益、于肃,相继为翰林学士。
因为历史发生了改变,李承乾没有犯下那么多荒唐过错,顺利登基称帝,于志宁也是水涨船高,先是担任尚书右仆射,后来又接任尚书令。
于志宁见李承乾问起,他很想说杜睿一定能胜,却也担忧,到嘴边的话只得咽了回去。不过,他相信为了取胜,杜睿一定会竭尽全力的。
“圣上!臣以为宋国公定然不会辜负圣望!”
李承乾闻言,心中不大满意,他此刻就好像个落水求生的人一样,总想着所有人都能给他以信心,接着又看向了尚书左仆射张行成。
张行成,字德立,定州义丰人,年幼时曾跟随刘炫学习,勤学不倦。
刘炫曾对门生说:“行成体局方正,廊庙才也。”
隋炀帝大业末年,察孝廉,为谒者台散从员外郎。王世充废黜皇泰主杨侗,为郑国皇帝,以张行成为度支尚书。
公元621年,王世充被大唐击灭后,张行成以前隋的资历补宋州谷熟县尉。应制举乙科,改陈仓县尉。
吏部侍郎张锐向高祖皇帝推荐,高祖授张行成雍州富平县主簿,有能干的名声。任职期满,补殿中侍御史。
张行成弹劾不避权戚,太宗对房玄龄说:“古今用人没有不通过别人介绍,而行成是朕自己发现的。”
太宗在宴会上,提到山东人、关中人时,常常有所区别。
张行成道:“天子四海为家,没有东西之别。如果有,将会被人看作偏狭。”
太宗认为他说得对,赐名马一匹、钱十万、衣一袭。开始让张行成议论大政方针,累迁给事中,后转刑部侍郎,任太子少詹事,让他辅佐太子李承乾。
太宗皇帝尝谓群臣:“朕为人主,兼行将相事,岂不是夺公等名?舜、禹、汤、武得稷、蒐、伊、吕而四海安,汉高祖有萧、曹、韩、彭而天下宁,兹事朕皆兼之。”
张行成退,上疏曰:“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
在原本的历史上,高宗即位,封张行成为北平县公,监脩国史。时晋州地震不息,帝问之,对曰:“天,阳也,君象;地,阴也,臣象。君宜动,臣宜静。今静者顾动,恐女谒用事,人臣阴谋。又诸王、公主参承起居,或伺间隙,宜明设防闲。且晋,陛下本封,应不虚发,伏愿深思以杜未萌。”
高宗然之,诏五品以上极言得失。俄拜尚书左仆射、太子少傅。永徽四年,自三月不雨至五月,行成惧,以老乞身,制答曰:“古者策免,乖罪己之义。此在朕寡德,非宰相咎。”乃赐宫女、黄金器,敕勿复辞。
张行成固请,高宗曰:“公,朕之旧,奈何舍朕去邪?”
张行成惶恐,不得已复视事。未几,卒于尚书省舍,年六十七。诏九品以上就第哭。比敛,三遣使赐内衣服,尚宫宿其家护视。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祭以少牢,谥曰定。弘道元年,诏配享高宗庙廷。
和于志宁一样,因为历史发生了变化,张行成身为东宫旧属,李承乾登基之后,也得享高位,位居上书左仆射之职。
“张爱卿以为,此战若何!?”
张行成出班答道:“圣上以宋国公为前军都督,奈何久候捷报不至,便横加猜测,圣上知人善任,既以宋国公为帅,何必又反复忧心,以损龙体,此非社稷之福!”
李承乾闻言,不禁一阵赧然。
这时,刚刚被李承乾下旨,列班朝堂的太子李弘,大声道:“父皇,儿臣相信宋国公此战必胜。”
李弘虽然年纪幼小,但说起话来掷地有声,让人不禁侧目。
“哦!”李承乾闻言,颇感兴趣,问道,“太子何以觉得宋国公此战必胜!?”
“父皇,您不是一直相信宋国公吗?您想想,这么多年宋国公奉旨办事,何曾让您失望过?就是吐蕃那么难打,宋国公不是一样拿下来了吗?前翻西域势微,群臣皆以为不可胜,可到最后,宋国公出马,还不是经大食百万精兵杀得望风鼠窜,这一次大食更弱,而大唐更强,何以不能胜!”
李弘的话,虽然说得毫无根据,可是这份胆气,不由得不使人欣慰了。
只不过那些最近这些年被李承乾提拔上来的少壮派闻言,却是一阵担心,听李弘的言语,分明对杜睿十分崇拜,要是等以后李弘登基的话,定然会格外重用杜睿,到时候,哪里还有他们说话的份。
李承乾闻言,也是一阵欣慰,点点头,笑道:“是呀,杜睿是从来都没有让朕失望过,吐蕃,先帝二十余年都不曾灭了,却没有挡住他,区区大食一定也挡不住。”
李承乾的嘴上虽然这么说,可是心却依然悬着,毕竟这一次要面对的可是大食,不是吐蕃,大食的疆域比起吐蕃更广阔,装备更加精良,训练有素,骠悍善战,更有易布拉西?默罕默德这样的人杰为敌,对于胜利,李承乾还是有些不自信。
李承乾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吐蕃哪能与大食比,无论是疆域还是人口武器装备,两者间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儿,而是相差很远很远,可以说天差地别。
遇到这样的敌人,谁也不能说百分百能战胜,即使有很高的胜算。要知道,战场上瞬息万变,上一刻还是胜算在握,下一刻就可能全线崩溃,尤其是遇到大食这样的强敌更是如此,龟兹一战,唐军好歹还是本土作战,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可这一次确实要翻越葱岭,到大食的腹地征战,难度可想而之。
“应国公!你通晓兵事,你来说说看。”李承乾又将目光重新放回到了李世绩的身上,出言问道。
李世绩闻言,面上不禁挂上了一丝苦笑,他也知道这位皇帝,可不像当初的太宗皇帝一般有耐性,当初为了报仇雪恨,隐忍了多少年,用于准备,才最终一战平定了颉利,可是李承乾最是心急,恨不得今天大军出征,明日就能传来捷报。
李世绩仔细的思索了一番,结合着传来的军报,他也猜到了杜睿之所以越过葱岭之后,不急于出战,定然是有所图谋,而且这个图谋必然不小。
“圣上,臣以为宋国公所谋甚大。即使先卫国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