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极品闲人(刺刀)-第3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调露元年,司农卿韦弘机作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宽敞壮丽。狄仁杰上奏章弹劾韦弘机引导皇帝追求奢泰,韦弘机因此被免职。
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狄仁杰毫不留情的揭露其为非作歹的罪行,请求交付法司审理。
唐高宗想宽容包庇王本立,狄仁杰以身护法:“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戒!”
王本立最终被定罪,朝廷肃然。后来,狄仁杰官迁度支郎中,唐高宗准备巡幸汾阳宫,以狄仁杰为知顿使,先行布置中途食宿之所。并州长史李冲玄以道出妒女祠,征发数万人别开御道。
狄仁杰说:“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害耶?”
俱令作罢,免除了并州数万人的劳役。
唐高宗闻之赞叹说“真大丈夫矣!”
武则天垂拱二年,狄仁杰出任宁州刺史。其时宁州为各民族杂居之地,狄仁杰注意妥善处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抚和戎夏,内外相安,人得安心”,郡人为他勒碑颂德。
杜睿想要将狄仁杰留在澳洲道理事,就是因为看中了狄仁杰在历史上善于调和少数民族与汉族关系的能力,当然还有狄仁杰的爱民。
是年御史郭翰巡察陇右,宁州歌狄刺史者盈路,郭翰返朝后上表举荐,狄仁杰升为冬官侍郎,充江南巡抚使。狄仁杰针对当时吴、楚多淫词的弊俗,奏请焚毁祠庙1700余所,唯留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四祠,减轻了江南人民的负担。
后因武承嗣诬陷狄仁杰谋反,狄仁杰被贬彭泽,在彭泽令任内,狄仁杰勤政惠民。赴任当年,彭泽干旱无雨,营佃失时,百姓无粮可食,狄仁杰上奏疏要求朝廷发散赈济,免除租赋,救民于饥馑之中。
狄仁杰在后世的一些影视剧当中,都是以一个大。法官的形象出现,但事实上狄仁杰在军事上也颇有作为。
在历史上,万岁通天元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河北震动。为了稳定局势,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与冀州相邻的魏州刺史。狄仁杰到职后,改变了前刺史独孤思庄尽趋百姓人城,缮修守具的作法,让百姓返田耕作,迷惑契丹,契丹部闻之引众北归,使魏州避免了一次灾难。
当地百姓歌颂之,相与立碑以记恩惠。不久,狄仁杰升任幽州都督。狄仁杰的社会声望不断提高,武则天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赐给他紫袍、龟带,并亲自在紫袍上写了“敷政木,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十二个金字。
杜睿想要狄仁杰留在澳洲道,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那就是狄仁杰对大唐的忠贞。
狄仁杰在历史上最为显赫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在武周一朝,当时武家势大难制,然而狄仁杰却不畏惧强权,始终都对李唐皇室忠贞不二。
神功元年十月,狄仁杰被武则天招回朝中,官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恢复了宰相职务,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
此时,狄仁杰已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但他深感个人责任的重大,仍然尽心竭力,关心社会命运和国家前途,提出一些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建议或措施,在以后几年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圣历元年,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武三思数次使人游说太后,请立为太子。武则天犹豫不决。狄仁杰以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还政于庐陵王李显。
当时,大臣李昭德等也曾劝武则天迎立李显,但没有为武则天接受。对武则天了解透彻、洞烛机微的狄仁杰从母子亲情的角度从容地劝说她:“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
武则天说:“此联家事,卿勿预知。”
狄仁杰沉着而郑重地回答:“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位备宰相,岂得不预知乎?”
最终,武则天感悟,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皇嗣,唐祚得以维系。
狄仁杰因此被后世历代的政治家、史学家称为有再造唐室之功的忠臣义士。
圣历元年秋,突厥南下骚扰河北。武则天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征讨突厥。时太子不行,武则天命狄仁杰知元帅事,亲自给狄仁杰送行。
突厥默啜可汗尽杀所掠赵、定等州男女万余人退还漠北,狄仁杰追之不及,武则天改任他为河北道安抚大使。
面对战乱后的凋残景象,狄仁杰采取了四条措施:一、上疏请求赦免河北诸州,一无所问,使被突厥驱逼行役的无辜百姓乐于回乡生产。二、散粮运以赈贫乏。三、修驿路以济旋师。四、严禁部下侵扰百姓,犯者必斩。很快恢复了河北的安定。
还有最为关键的一点,那就是狄仁杰的公正,举贤不避亲,任能不避仇,在历史上,有一次武则天要宰相狄仁杰物色一个尚书郎人选。狄仁杰毫无顾忌地推荐了自己的长子狄光嗣。武则天采纳了他的意见,任命狄光嗣为地官员外郎。
狄光嗣到任后,非常勤政爱民,不贪不暴,得到多方面的赞扬。武则天知道后,非常高兴地说:“狄仁杰不避嫌疑,敢于举荐自己有真才实学的儿子为官,这才是将相之德啊!”
狄仁杰的次子狄景晖,初为官时比较谨慎,然而随着官位的不断晋升,就变得不能约束自己。特别是狄景晖升任魏功参军以后,更是行为放。荡,贪财好色,欺压百姓,激起当地群众的严重不满。
身为宰相的狄仁杰察觉后,断然罢免他的官职。很多大臣都为狄景晖求情,希望狄仁杰给儿子一个改错的机会。但狄仁杰坚持贬子宫职的态度不变,并教育儿子说:“贤者当举,贪暴当罚。这是用人之道,兴邦之法。”
狄仁杰如此举子贬子,公道正派,在当时朝廷上下传为佳话。后人也当作传奇故事加之广泛传播。
久视元年,狄仁杰升为内史。这年夏天,武则天到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请她观看安葬舍利,奉佛教为国教的武则天答应了。
狄仁杰跪于马前拦奏道:“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诡橘,直欲邀致万乘所宜临也。”
武则天遂中道而还。是年秋天,武则天欲造浮屠大像,预计费用多达数百万,宫不能足,于是诏今天下僧尼日施一钱以助。
狄仁杰上疏谏曰:“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在虚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
在狄仁杰为相的几年中,武则天对他的信重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名。狄仁杰喜欢面引廷争,武则天“每屈意从之”。狄仁杰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则天不许,入见,常阻止其拜。
武则天曾告诫朝中官吏:“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
久视元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曰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又封之为梁国公。
纵观历史上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杰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之治的武则天时代,堪称一代良相。
可以说历史上的狄仁杰能够凭借自身的才能入阁拜相,如今有了杜睿的教诲,扶植,如果能够一道回返长安的话,狄仁杰的前程绝对不可限量。
将狄仁杰留在澳洲道,杜睿也是犹豫再三,可是澳洲道的情况太过复杂,留在这里主政的官员不但要求清正廉洁,宽厚爱民,还要求其能处理民。族。矛。盾,又要有一定的军事才能,这个人选,杜睿再三考虑,也就只有狄仁杰是最为适合的。
不过狄仁杰如果不愿意的话,杜睿也不会勉强,毕竟狄仁杰回长安的话,也能对大唐的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杜睿不说话,狄仁杰也在犹豫,从本心来讲的话,他不想留在这里,毕竟中原繁华,而且更能接近大唐的权利中枢,对他日后的发展大有好处。
可是狄仁杰又不忍心拒绝,他希望能为自己的恩师杜睿分忧,而澳洲道现在明显绊住了杜睿的手脚。
最终在思考了一番之后,狄仁杰还是下定了决心,道:“恩师既然有所拆迁,弟子莫敢不从。”
狄仁杰想明白了,留在澳洲道,或许他一生就要在此蹉跎,他的理想难以得到实现,不过留下来也有留下来的好处,至少在这个一穷二白的地方,他的才华能得到全面的施展,他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打造一个全新的澳洲道,而且最为重要的是,他留下来,能够让杜睿安心,能够让杜睿腾出手脚,将精力全都集中在长安那边。
杜睿见狄仁杰答应了,他的心里反倒有些后悔了,毕竟狄仁杰的才华是得到历史检验的,将这么一个名相之才放在这个蛮荒的地方,确实残忍了一些,不过现在,无论是他,还是狄仁杰,他们师徒首先要考虑的还是大局为重。
杜睿叹息了一声,道:“怀英!不是为师心狠,只不过此间事确实至关重要,万万疏忽不得,眼下除了你,为师也是无人可用了!”
狄仁杰闻言,心中也是感动,他知道这些年虽然他不曾作出过什么太大的成绩来,可是在杜睿的心中,对他还是一样的看重。
“恩师一心所为皆是社稷江山,学生承蒙恩师教诲多年,老师常教导弟子,为人臣者,当以国家社稷为重,学生旦夕不敢忘却,如今国家但有所用,学生如何敢推辞不就!”
杜睿点点头道:“既然如此,澳洲道,为师便交给你了,此间事,最要紧的莫过于土人和唐人移民之间的关系,太严苛不妥,太优柔也是不妥,这里面的度究竟该如何,需要你自己掌握!”
狄仁杰听着,也是连连点头,他知道杜睿心中将澳洲道的事放下之后,很快就会离开这里,返回长安,这是在抓紧最后的时间,叮嘱他需要注意的事情。
杜睿滔滔不绝的说着,狄仁杰也在努力的记着,澳洲道对他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他以往在长安为官之时的经验,在这里完全都用不到,他需要重新适应,重新理解,去理解这一片陌生的土地,和其中错综复杂的诸般状况。
狄仁杰在听,一旁的杜学武也一样在听,在得知杜睿准备将狄仁杰留在这里,处理澳洲道的时候,他已经隐隐猜到了杜睿将他一并带进书房的用意。
杜睿叮嘱完狄仁杰,果然看向了杜学武,杜睿的眼神比方才更加复杂,杜学武也在看着杜睿,两父子就这么对视了良久。
突然杜学武开口了,道:“爹爹!孩儿这一年来多蒙爹爹教诲,受益良多,然父亲曾经说过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孩儿自感学识以至瓶颈,难以再有存进,爹爹当初还说过实践出真知,孩儿觉得现在是到了让孩儿实践一番的时候了,爹爹既然要留狄师兄在澳洲道,不如将孩儿也一并留下,看看当初孩儿所言的志向,究竟能否实现!”
杜睿闻言一愣,他没想到杜学武居然会主动提出来,他将杜学武一并带到书房中来,就是存了这个心思。
当初杜学武在杜陵之时曾说过的那个理想杜睿至今都记忆犹新,杜学武描画出来的那个社会制度,也是杜睿多年以来所期望的,用一种更加完善的议会制度,来取代当下的独裁制度,让华夏社会的文明可以更进一步。
就适合目前大唐社会环境的政体而言,议会制度无疑是排在第一位的,议会制,也称议会民主制或内阁制,是民主政治制度的一种,特点是其政府首脑的权力来自议会的支持。
就像后世的英国一样,英国政府正式名称为“女王陛下政府”或“国王陛下政府”,负责英国的行政功能。首相为政府首脑,由英国君主任命,但是依惯例此人必须是下议院中最有可能获得下议院支持的议员。首相获任命后再挑选其他部长和行政首脑,组成政府。大约20名最资深的政府部长和首相本人组成内阁。
政府对议会负责,回答议会质询。政府提出的任何议案如果未获议会通过,就将可能面临议会的不信任动议,而这项不信任投票一旦通过则将迫使首相或宣布辞职,或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
议会是英国政治的中心舞台,它是最高立法机关,政府就是从议会中产生,并对其负责。英国的国会为两院制,由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
英国全国被划分为许多个选民人数基本相同的选区,每个选区选举一名下议院议员。大多数选区议员是一个政党的成员,但是无政党背景的人士也可以参加选举,而且在正式法律中政党并不拥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几乎所有时候在下议院总有一个拥有绝对多数的政党。该党的领袖被君主任命为首相。下议院第二大党的领袖则成为反对党领袖。
议会中一般都会有一个超过半数的政党,这要归功于英国采用的简单多数投票制度。这也使得多党联合政府出现的可能性变小。一般情况下英国君主会询问那位将组政府的未来首相,他的政府是否可能在下议院生存下来,而在一个政党占多数的情况下这不会是一个问题。但在特殊情况下君主会要求一名议员“组成一个获得议会多数支持的政府”,这时一个未获下议院半数议席的政党就必须组成一个多党联合政府。但后一种情况只在战争时期出现过。需要注意的是政府的组成不需要下议院的投票,而只需要君主的任命。
上议院又称贵族院,主要由王室后裔、世袭贵族、新封贵族、上诉法院法官和教会的重要人物组成。上议院议员不由选举产生,部分是世袭贵族。
上议院是英国最高司法机关,议长由大。法官兼任。和下议院相比,上议院的权力相对有限,保留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司法权,有权审查下议院通过的法案,并通过必要的修正案,还可以要求推迟它不赞成的立法,最长可达一年。
英国的议会制度当然不是完美的,它存在着很多的缺陷,例如办事效率低下,简单的说就是不犯大错,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宁可无功但一定无过,西方的议会就是妥协的产物。
虽然存在弊端,但是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这种社会制度能够保证社会的稳定,能在更长的时间里,保证大唐的延续,传承。
因为在这种社会制度之下,皇帝只是在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权利者、是国家元首、最高司法长官、武装部队总司令、但事实上主要扮演礼仪性的角色。
当然这种社会制度想要实现肯定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杜睿觉得自己都有可能看不到那一天,不过这并不妨碍,他对那种能够促使华夏社会进步的社会制度的期待。
他这一代无法实现,但是他还有儿子,他的儿子还会有儿子,就像愚公移山一样,只要他的后辈儿孙能够坚定这个信念,总有一天,理想能够被实现。
就像现在一样,杜睿将这个期望寄托在了杜学武的身上,他希望杜学武能在这条道路上有所突破。
然而这种社会制度的变革,想要在大唐本土取得进展,就现阶段而言,无异于是痴人说梦,但是如果是在澳洲大陆上,那可就不一定了。
在一个全新的环境当中,即使是唐人移民,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肯定是要强一些的,杜睿动了将杜学武也留在澳洲大陆的心思,就是想要将澳洲当作杜学武的试验田,让他在这里尽情的施展一番,用这种由外而内的方式,去刺激大唐本土的人们,接受这种社会制度的变革。
杜睿没想到杜学武居然看穿了他的心思,杜睿在感到欣慰的同时,心中又不禁有些不舍,杜学武毕竟是他的儿子,没有哪个父亲愿意让自己的儿子去吃苦,尤其是在尚未开发,依然处在蛮荒之中的澳洲。
但是同样,每一个做父亲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有出息,大大的有出息,甚至超越自己的成就。
杜睿觉得自己对这个时代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义务已经尽到了,他让大唐变得比历史上更加强盛,疆域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个朝代,这是他的功绩,任何人无法抹杀。
现在该轮到他的儿子了,杜睿不可能在人一生有限的时间里,将所有的一切都做完,他虽然有远超这个时代上千年的知识,但是人力总归是有限的,即便是他这么一个穿越者,也难免会犯下错误,或者遗漏一些事情,这些漏洞,都需要后来人去修补。
“学武!你可要想好了,澳洲道不比中原,这里~~~~~~~~~”杜睿还想要再让杜学武考虑一番。
但是杜学武根本就不等杜睿说完,便道:“爹爹!孩儿已经考虑好了,孩儿总归是要长大的,总归是要自立的,如果一辈子都在爹爹羽翼之下,孩儿充其量也只能做个富家公子,孩儿不想这样,孩儿有自己的理想,想要去实现它,希望爹爹能给孩儿一个机会!”
杜学武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杜睿还能说什么,他作为一个父亲,现在能做的只有嘱咐他的孩子了。
“好!学武!你能有这般志向,为父很高兴,不过今天这个选择是你做下的,为父只希望你将来不要为今天的选择而后悔!”
杜学武坚定的说道:“爹爹放心,孩儿既然已经决定了,如果不能实现的话,绝不回头!孩儿如今只有一件事,想要请爹爹应允!”
杜睿道:“只管说!”
杜学武仰着头,看着杜睿道:“孩儿想请父亲为孩儿加冠礼!”
第七篇 永徽 第三十八章
“不行!妾身绝不同意!绝不同意!”
澳洲道都督府,杜睿的卧房内,这里曾经是客房,冯毅曾经住过的房子,杜睿是不会进去的,虽然冯毅背叛了大唐,甚至要除掉他,但是冯毅终究是他的弟子,睹物思人,杜睿也不免伤怀。
宝钗平安无恙,夫妻久别重逢,应该是高兴的日子,但是如今这里却在发生一场激烈的争吵,准确的来说,是宝钗在和杜睿一个人吵。
杜睿回房之后,就将自己的决定对宝钗说了,和意料之中的一样,宝钗在得知杜睿居然要将杜学武留在澳洲之后,立刻就出言反对。
宝钗看着杜睿,她简直难以相信,杜睿居然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她在杜睿的身边已经二十多年了,一直以来,她都绝对杜睿是一个对家庭,亲人看的比什么都重的人,可是今天杜睿居然要将刚刚才十五岁,尚未成年的杜学武留在这个地方。
宝钗不曾经历唐军与土人的大战,但是她却也能感觉到这个地方到处都充满了危险,将杜学武留在这里,她如何能够放心,杜学武虽然不是宝钗的亲生儿子,但是宝钗因为对杜睿的爱,将大观园内的每一个孩子,都看得比自己亲生的更重。
“夫君!妾身求你了,不行!真的不行!绝对不能讲学武留在这里,这里太危险了,他还那么小,一旦出了事,夫君该如何向伊莎贝拉妹妹交代,夫君伊莎贝拉妹妹抛弃故国,跟随你到了大唐,她什么都没有了,膝下就学武一个儿子,你~~~~~~你怎么忍心!”
杜睿当然不忍心,澳洲道是个什么情况,他比宝钗更为了解,叛乱虽然被平息,土人虽然被安抚,但是现在的澳洲道依然就像个巨大的火药桶一样,一旦处理不好,随时都有可能爆炸,也就是说,将杜学武留在这里,那可是随时将他置于危险之中。
但是,杜睿已经做出的决定是不会更改的,他对杜学武这个儿子的期望很大,甚至高过了他的长子杜学文,杜学武不单单志向远大,而且他的思考方式,他的价值观更是让杜睿欣赏,他希望杜学武能够成才,而一个孩子就算是天分再高,终须磨练,不然的话如何能够达到期望的高度。
杜睿想着,长吸了一口气,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了下来,道:“宝钗!仲辅已经加了冠礼,他已经是大人了,身为大唐子民,身为我杜睿的儿子,他有义务为这个国家效力!”
仲辅是杜睿方才为杜学武取下的表字,从这个表字当中不难看出,杜睿对杜学武确实寄予厚望,希望他将来能成为大唐的辅弼之臣。
宝钗却不愿意听杜睿说这些,争辩道:“就算是加了冠礼又怎样!学武才十五岁,他还是个孩子,夫君你将他留在这里,难道就不为他的安全担心吗?夫君!如果你真的想要留一个儿子在澳洲道的话,你可以将学义,学桢他们两个选一个留在这里,他们都是学武的哥哥,如果当真要为国效力的话,他们最为哥哥更是责无旁贷!哪怕是将学理换来都行!就是不能将学武留下!”
杜学义和杜学桢是宝钗为杜睿生的儿子,在杜睿的子嗣当中排行第二和第三,两个人是双生子,和杜学武同岁,至于杜学理,则是宝钗为杜睿生下的第二十一子,如今不过九岁的年纪,也是最小的一个儿子。
杜睿看着宝钗道:“宝钗!你方才说学武还小,难道学义他们就不小了吗?而且学义和学桢两个根本就不是出仕的料,他们的志向在书法和绘画上,而且天分极高,将来必成大家,你将他们带来这里,那是害了他们!至于学理,他不过九岁,能做什么大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