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极品闲人(刺刀)-第4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承乾闻言点了点头,接着看向恒连道:“恒连!你我君臣相从日久,今日多亏了你!”

恒连忙道:“微臣不敢,皆是圣上福泽庇佑,微臣不敢居功!”

李承乾接着道:“恒连!田迎,武三思谋反,朕命你即刻带领宫中全部兵马前往玄武门增援,迎杜睿进宫!”

恒连闻言忙道:“微臣遵命!”

恒连领命,转身便去了,李承乾虽然说让他率领全部兵马前往玄武门增援,可是麟德殿这里的防务,他哪里敢放松,留下一队人保护李承乾,便带着余下的人朝玄武门而去。

李承乾等恒连走了,这才看向倒在地上,浑身如同筛糠一样的武懿宗,道:“武懿宗!你是皇后的娘家人,皇后体恤你等小辈,将你召来长安,降下富贵,倍加恩宠,你因何恩将仇报,居然要行谋逆大事!”

武懿宗被李承乾问道,顿时吓得浑身如遭电击一般,抖个不停,颤声道:“圣上饶命,圣上饶命,不干我的事,不干我的事,都是那武三思和田魁,都是他们撺掇我的,都是他们,还~~~~~~还有皇后娘娘,他们~~~~~~~”

“放肆!”李承乾大喊了一声,紧接着就是一阵咳嗽,嘴角都渗出了血丝,将殿内众人吓得不轻,李承乾摆了摆手,止住了众人,怒视着武懿宗,道,“死到临头,你居然还敢胡乱攀咬,今日要不是皇后及时前来报信,若不是恒连机警的话,朕险些遭了你们这些恶贼的毒手,来人啊!”

殿外守卫的将士闻声,连忙入内:“小人在!”

李承乾抬手一指武懿宗,道:“将这个反贼拉出去,就在殿外斩首!”

在麟德殿外杀人,守卫的将士闻言都是一愣。

李承乾见状,道:“怎么?你们都没听到朕的话!”

李承乾说完,又是一阵咳嗽,汝南公主见了,连忙摆了摆手,示意将武懿宗带下去,武士不敢再迟疑,拖着不停哭喊求饶的武懿宗便下去了。

李承乾听到殿外传来一声惨叫,这才放下心来,他之所以急着要杀武懿宗,为的还是武京娘,这件谋逆之事太大了,牵扯进来的人也太多了,如果不将这些人全都杀了,武京娘难免要受到牵连,这也是李承乾临死之前,能为武京娘做的最后一件事了。

武京娘当然看得出来,心中又是懊悔,又是感激,跪在李承乾的面前,泣道:“圣上对臣妾的恩德,臣妾万死也难以报答万一。”

李承乾招了招手道:“看你,怎的又跪下了,京娘!过来,陪朕再坐一会儿,接下来的事情,就交给承明好了,他总是能让朕放心的!”

一旁的汝南公主看着,心中也是一阵叹息,他们李家的男人,一个个都是痴情种子,太宗皇帝如此,他的皇兄,当朝的永徽帝李承乾也是如此。

太宗皇帝和长孙皇后活着的时候,从来都不曾对儿女们说起过,他们年轻时候的事情,但是汝南公主还是通过一些途径知道了很多。

太宗皇帝和长孙皇后结婚很早,长孙皇后十三岁,太宗皇帝十六岁。

有人认为是完全的政治婚姻,其实也不尽然,因为史书上记载,长孙皇后的伯父长孙炽十分折服于李渊之妻窦夫人的见解,而且两家从很早以前就是有交情的,既然有交情就会有来往,事实上长孙皇后和太宗皇帝在幼年的时候就见过面,甚至已经培养出了朦胧的感情。当然他们最后结婚,还是靠媒妁之言,这是当时有点儿势力的家族都必要的。

就算是完全的政治婚姻的话,那么他们日后一起生活的二十三年,也肯定是会培养出爱来的。

太宗皇帝和长孙皇后一起携手走过了二十三个春秋,太宗皇帝一生的大风大浪,都是长孙皇后陪他走过来的,打天下、玄武门之变、开创贞观盛世,可以说,太宗皇后能有如此成就,和长孙皇后是密不可分的,而长孙皇后正是那个陪太宗皇帝开创盛世的唯一女主角。

很难想象,一对夫妻如此经历大风大浪,还没有深厚的感情及爱情,是怎么达到那种默契的。

这种默契只有在长孙皇后和太宗皇帝之间才有,太宗皇帝别的妃子都是不可能取代长孙皇后的地位的。没有人会比长孙皇后更了解太宗皇帝,也决不会有人比太宗皇帝更了解长孙皇后,这是一种爱情的极高境界,双方产生的默契是非常人可比。

首先长孙皇后嫁给太宗皇帝的前几年,是过得提心吊胆的,因为太宗皇帝的精力十分旺盛,而那时正直天下大乱,他作为一名骁勇的武将,出征是必然的。

但是那一路,长孙皇后都陪太宗皇帝走过来了。

玄武门之变,太宗皇帝身边只带了长孙皇后,这是出于同生共死的坚定想法,夫妻二人死也要死一起。

不过这是长孙皇后亲自请缨的。但当时的情况证明,天策上将府比玄武门更危险,太宗皇帝是应该想到那点的,所以他默认了妻子的主动请缨。

后世曾有人说是太宗皇帝是因为怕失败了,长孙皇后被侮辱丢面子,这简直就是荒谬的想法,在那么危急的关键时刻,生死一线九死一生,太宗皇帝还有那个闲心去关心,失败后长孙皇后会不会被侮辱?

他既然怕侮辱,为什么不把所有家眷带上,一起去玄武门?

当然,或许有人认为小妾无关紧要,那么他为什么不带上自己的儿子女儿?小妾无关紧要,可那些是他的儿女啊,也无关紧要吗?万一他失败了,他的儿女什么命运,应该想得到。

所以,太宗皇帝只带长孙皇后在身边,完全可以说是想和妻子生死与共。

后世关于长孙皇后早逝还有一说法,说长孙皇后是因为不得宠抑郁而死,说她短命是因为不幸福。这种说法很牵强,如果短命就是不幸福,那么天下该有多少不幸福的人。

皇宫固然物质基础优越,可不代表会长寿,后世宋朝皇帝的平均寿命四十岁左右,难道能说他们是因为不幸福才短命吗。

长孙皇后虽然出身名门,可幼年被长兄安业赶出家门,后来幸亏有高士廉收养,才得以有落脚的地方。幼年丧父,饱尝人间冷暖,又寄人篱下,长孙皇后的这点经历和武则天十分相似。后来她与武则天,也是并称大唐双骄的。只不过长孙皇后选择的是温柔贤惠辅佐丈夫,而武则天选择的是以手段谋取最高权力。

太宗皇帝打天下时,长孙皇后一人在家,要为丈夫提心吊胆,而李世民癖好古怪,遇上危险喜欢先叫将士走,自己独自面对大敌,有这么样一个丈夫,长孙皇后有近十年的时间天天提心吊胆,折寿是绝对的。

太宗皇帝和她生了七个孩子,长子和最小的女儿,都是皇后所出。长孙皇后去世前一年,还刚生下了李世民最小的女儿新城公主,可见恩宠至死未断。

太宗皇帝对长孙皇后的爱几乎到了一种不讲原则的地步,阴妃的儿子李佑叛乱,结果被太宗皇帝毫不留情的杀了。

而长孙皇后的兄长长孙安业叛乱,却没被杀死,而是判了流放。长孙安业对长孙皇后不咋样,当初还把皇后赶出家门,太宗皇帝要判长孙安业极刑,很大的原因是要为爱妻报仇。可被长孙皇后阻拦了,她哭求太宗皇帝不要杀长孙安业,他还真的不杀了,即便是当时杜睿和魏征再怎么说,要依照《大唐律》办理,太宗皇帝也不答应,为了长孙皇后,他顽固的做了一次“昏君”。

一个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一个是对自己妻子态度不好的小舅子,哪个比较亲?

阴妃之子被杀,阴妃难道没求情吗?

她当然求了,可就是因为她在太宗皇帝心里的地位远不及长孙皇后,求情无用,不仅儿子被杀,自己也被牵连,降级为嫔。而长孙皇后掉了几滴眼泪,磕了几个头,就打动了太宗皇帝改变了主意,免了长孙安业的死罪。

太宗皇帝身为一代圣主,何等有主见、行事果断,岂会那么容易改变自己决定的事情?况且对方还不过是个外戚,对皇后态度也不好,如果不是太宗皇帝爱皇后之深,岂会被三言两语就打动,饶了长孙安业一条命?

长孙皇后的贤德,就连杜睿这个来自后世的人,都钦佩万份,只可惜天妒红颜,长孙皇后自小就患有哮喘病症,加上后宫事物过于劳累,还有就是她比较压抑自己,硬是严格要求自己当个合格的皇后,太宗皇帝那么爱她,她却不在太宗皇帝面前耍下小女人的性子。

太宗皇帝生重病时,长孙皇后内藏毒药,决心如果丈夫有什么万一,就自杀不独活。不得不说,长孙皇后是个非常痴情的女子。

长孙皇后去世后,太宗皇帝悲痛欲绝,搭高台观望昭陵,又是何等地痴情,可惜魏征老头不解风情,硬是劝谏太宗皇帝,他这才流着眼泪拆了。

太宗皇帝那么刚强的男子汉,何曾会流泪?

这世上能让太宗皇帝流泪的,只有两个女人。一个是他的生母窦皇后,另外一个就是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死后,太宗皇帝有很长一段时间是活在痛苦悲哀与思念中的。太宗皇帝虽然是个比较多情又滥情的人,可他对长孙皇后,却是始终不渝的。这里面包括了爱情,亲情,友情,知己,生死之交等多种感情。

生死同穴。这是太宗皇帝对长孙皇后的承诺。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帝后之间不是只有敬没有爱的,长孙皇后和太宗皇帝之间存在着深厚的爱情,及其他诸如知己之类的感情。太宗皇帝是个盛世帝王,身边围绕众多女子是必然的,在他挑选女人绝对自由的情况下,他仍然给了长孙皇后最终极的爱。他们也是普通人,就和普通夫妻一样,太宗皇帝对其他的妃子固然也有感情,可却比不上对长孙皇后情深意重。

太宗皇帝爱长孙皇后,同样的,李承乾对武京娘也有着深深的爱,不然的话,李承乾不会为了顾及武京娘的感受,登基数载,后宫居然只有皇后一人。

更不会在武京娘做了这么多错事的情况下,李承乾依然包庇她,保护她,为她清理所有不利的东西。

汝南公主看着李承乾的同时,李承乾也在看着武京娘,抬起枯瘦的手,搭在了武京娘的手上,病魔已经完全摧毁了李承乾的健康,但是就是这么一只枯瘦的手,却给了武京娘莫大的安慰,让她感觉到了切切实实的安全感。

汝南公主看着,她突然不恨武京娘了,尽管如果不是武京娘的话,李承乾不会病入膏肓,不会被人下了剧毒,杜睿也不会遭遇危险,大唐也不会陷入混乱。

但是看着李承乾和武京娘两人这相濡以沫的情形,她怎么都恨不起来了,人们都说最是无情帝王家,可是看着李承乾和武京娘,想着太宗皇帝和长孙皇后,汝南公主这个心思细腻的女人心里,感到了莫大的安慰,皇宫之中能有这这样的温情,那不是比什么都重要吗?

“欣儿!”

李承乾突然说话了,他的声音听上去,比刚才更加的虚弱,更加的疲惫,汝南公主猛然惊醒,看了过去,心顿时一沉,方才还能坐着的李承乾,此刻已经倒在了武京娘的怀中,眼神之中带着迷蒙,似乎随时都有可能睡去,而这一睡,或许就永远都醒不过来了。

汝南公主连忙上前,帮着武京娘扶着李承乾躺下,道:“皇兄!可是有什么要交代的!?”

李承乾勉强笑了一下,道:“欣儿!朕也不知道还能支撑多久,如果承明来之前,朕就不在了的话,你就将那份圣旨交给他!”

汝南公主闻言,眼泪也忍不住流了下来,泣道:“皇兄!都是臣妹无能,不能治好皇兄!”

李承乾无力的摇了摇头,道:“朕知道,你已经尽力了,朕不怪你!朕还有一句话,你转告承明,朕与他少年相逢,便结为挚友,这么多年以来,朕知道,都是他在帮朕,而朕却愧对于他,如今朕之命,朝不保夕,唯有一事放心不下,就是京娘!”

武京娘闻言,突然变得冷静了起来,道:“圣上无需为臣妾烦忧,圣上若是不在了,臣妾如何还能独活,自当追随圣上而去!”

“胡说!”李承乾斥了一句,道,“京娘!你要活下去,好好的活下去,帮着朕,照看咱们的太子,弘儿还小,没了父皇,不能再没了母后!你要答应朕!”

李承乾说着,支撑着就要坐起来,但是他的身体实在是太虚弱了,可是眼神却一直盯着武京娘,等待着她的回答。

汝南公主见状,忙道:“皇嫂!你快快答应皇兄,难道你要他走都走得不安稳吗?”

武京娘闻言,最终还是看着李承乾,流着泪,点了点头。

李承乾笑着点了点头,又看向了汝南公主:“欣儿!承明为何还没到,朕真想临走之前再见他一面啊!涑儿!还记得当年吗?当年朕带着你第一次去承明的府上!”

一旁的安康公主早就已经泪流满面,她母妃去世的早,从有记忆开始,她就知道最疼爱她的除了父皇太宗之外,就是这个长兄了。

“记得!记得!涑儿都记得!皇兄!你不要担心,承明就要到了,他医术高明,一定能医得好你的,到时候我们还要去灞桥,去参加那个诗会!”

李承乾闻言,不禁也笑了,似乎是想起了当年的事,还有那个豫章公主的驸马唐义识。

正在此时,大殿之外突然传来了杜睿的声音:“臣杜睿奏请面圣!”

第七篇 永徽 第九章

半个时辰之前,玄武门,杜睿率领着杜平生,薛讷,以及李业诩的三千禁卫军正与天草四郎对持,如果要攻进去的话,对杜睿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他有太多的办法,可以达成目的,但是如果强攻的话,难免会造成不必要的死伤。

倭人虽然可恨,但是那些普通的大唐将士都是无辜的。

城墙之上,左屯卫军的将士们看见杜睿到来,心中也动摇了,他们都是听着杜睿的英雄事迹长大的,有的人还曾经跟随杜睿征战沙场,让他们与杜睿为敌,首先心中就不情愿。

“天草四郎!田迎!田大人!你败了!你那个复兴倭国的大业也彻底破灭了,何不早降,你也算是个人物,我不会为难你的!”

杜睿想要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天草四郎真的能投降的话,他不介意给倭人一条出路,当然天草四郎是必须要死的。

天草四郎闻言,大笑道:“本官就是田迎,叛贼杜睿!你背叛大唐,背叛圣上,居然还敢诬陷本官,你要进玄武门,首先问问大唐的将士们答应不答应!”

天草四郎知道,杜睿如果强攻的话,他根本就挡不住,玄武门是内城门,修建的并不高大,依着杜睿的能耐,只要一轮进攻,城门定将失陷,他现在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为山田魁他们争取时间。

只是让他担心的是,都过去这么长时间了,城外的禁军大营居然还没能乱起来,这里面肯定是出问题了。

天草四郎猜的不错,确实是出问题,杜睿将飞虎军留在城外,可不是让他们看热闹的,杜睿一生都不喜欢弄险,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所有的不利因素都要考虑到。

他知道,一旦他回到长安,天草四郎和武京娘肯定会有所行动,可是要动他的话,首先就要掌握一定的兵力,禁军负责拱卫长安,在天子脚下,显然就是天草四郎和武京娘最佳的拉拢对象,要说禁军之中没有被混进的老鼠,杜睿都不会相信。

所以当近藤勇刚刚出城,到了禁军大营,和武三思一起,鼓动着右屯卫军和左羽卫军的将士发动兵变之时,被杜睿留在城外的飞虎军,立刻就联合右羽卫军对其实施了镇压。

武三思身死,近藤勇在抵抗了一阵之后,也和他的部下一同战死了,混进了右屯卫军的新选组被连根拔除。

天草四郎知道外面出问题了,现在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山田魁和武懿宗能够控制住李承乾,拿来矫诏,只要到时候圣旨一下,他就有机会翻盘。

杜睿见天草四郎还在嘴硬,道:“你不用等你的同党了,城外的叛乱已经被我镇压了下去,现在摆在你面前的就只有一条路,乖乖投降!负隅顽抗,只有死路一条,将士们!难道你们也要跟着这个倭人一条道走到黑吗?”

城头上的唐军将士闻言,一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杜睿说天草四郎谋反,天草四郎说杜睿叛逆,他们也不知道该听谁的了。

只不过他们的心里还是更倾向于杜睿,更何况李业詡还同杜睿在一起,难道他们都是同党,因此看向天草四郎的眼神也有些不对了。

天草四郎见状,忙大声叫道:“都不要听他胡言乱语,本官乃是当朝的中书令!杜睿叛逆大唐,想要弑君,罪在不赦。”

杜睿闻言,冷笑一声道:“天草四郎!你还真是贼心不死,好!既然如此,我就成全你,来人啊!一刻之后,如果还不开城的话,大军便发起进攻,铲除天草四郎这个倭人!”

“遵命!”

立刻就有人负责计时。

城头上的唐军将士见状,心中更是烦乱,他们此刻是真的不知道该相信谁了,可是一旦杜睿攻城的话,凭他们这些人根本就守不住,到时候一旦天草四郎是叛逆的话,他们不但是白死了,还要担上一个反贼的罪名。

就在他们徘徊不定的时候,恒连带着人到了,一到玄武门下,便大声喊道:“奉圣上口谕,诛杀叛逆田迎了,迎宋国公入宫面圣!”

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天草四郎大惊失色,恒连到了,那么也就是说武懿宗和山田魁那边也失败了,他谋划了这么长时间的一个局,居然被杜睿全数破解了,他真的失败了,倭国复兴,制霸华夏的梦想彻底破灭了。

想到此处,天草四郎不禁一阵心灰意冷,抽出宝剑就要自刎,一旁的唐军将士见了,连忙将他的宝剑击飞,他们现在可都是戴罪立功,恒连都到了,谁是谁非已经再清楚不过了,他们能对杜睿是否谋反徘徊不定,但是恒连是绝对不会谋反的,他们都相信恒连对李承乾的忠诚,既然天草四郎才是谋反之人,他们自然也就不客气了,冲上前去,就将天草四郎制服了,这个可是要用来赎罪的。

至于天草四郎的同党可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他们想要上前解救天草四郎,结果被蜂拥而至的唐军将士砍成了肉泥。

玄武门缓缓的打开,杜睿纵马就冲了进去,自然有人将天草四郎带到了杜睿的面前,杜睿冷冷的看了天草四郎一眼,身材不高,典型的倭人操。蛋基因,长相也十分普通,实在是没什么出奇的地方,杜睿很快就失去了兴趣,道:“将他带下去,严加看守!”

天草四郎面色颓唐,但是一双眼睛却充满了仇恨,狠狠的瞪了杜睿一眼,那眼神似乎要将杜睿碎尸万段一样。

只可惜他再也没有这个机会了,不单单是他没有机会,所有的倭人都没有这个机会了,倭人现在最需要担心的就是如何承受大唐的怒火。

天草四郎被带走了,杜睿虽然很想和天草四郎聊聊,毕竟同样都是穿越者,他们之间应该有着共同语言,杜睿也很想知道,天草四郎安插在大观园内的那一枚棋子,究竟有何妙用,只不过现在杜睿可没有这个时间,他要急着去见李承乾。

第七篇 永徽 第十二章

当初太宗皇帝驾崩之前,杜睿和褚遂良共领托孤之重,如今仅仅过去了十年的时间,这样的角色在此落在了杜睿的头上。

如果可以的话,杜睿并不想拥有这等在旁人看来万份荣耀的托孤之恩,做这个顾命大臣,因为纵观历史,但凡是坐上了这个位子的,大多都不会有好下场。

“顾命大臣”一般是由先皇亲自挑选的老成持重、才德超卓的大臣,以辅佐继位的小皇帝。顾命大臣代替皇帝执掌朝政,在朝中权高势大、说一不二,甚而能决定皇帝的废立。然而,“无限风光在险峰”,风光与风险往往是相伴相生的。透过顾命大臣的表面风光,不难看到,这其实是个险活儿,甚至是个玩命的活儿。

顾命一词来自《尚书?顾命》篇。《尚书?周书》是一篇周初重要文献;记载周成王病重召见几位大臣;顾命他们辅佐其儿子康王嗣位。

顾命大臣,是皇帝死后;继承皇位的皇帝年幼不足以听政,故在先皇临死前,托付给心腹大臣来辅佐下一位皇帝。因皇帝年幼若仅托付于一人,又恐其扰乱朝纲;为所欲为。一般都有多个顾命大臣来辅佐,借以相互监督。

按照周礼,年幼的皇帝在18岁前是不可直接理政的,后宫女人在理论上也是被排除在政权范围内的,这时需要有几位成年男性来处理政务,人选一般是由前朝皇帝生前指定,取得权利上的合法性,职责是理政,当然名誉上是帮助年幼皇帝理政,等到皇帝18岁后就要还政,又称为归政。

在君主世袭的社会下,国君早逝是再正常不过的情况,可从来没有国君愿意将自己的天下传给外人,而是义无反顾的送给了自己的儿子,无论这小孩有多小。

看看东汉的情况吧,从汉明帝刘庄以后,就没有那个即位的君主是成年的了,甚至是刚出生才一个月就稀里糊涂的登上了别人追求一世都还没有得到的龙椅,于是东汉十个未成年的皇帝拱手让大汉的江山送给了外戚和宦官。

为避免这种情况,君王往往在弥留之际设下所谓的顾命大臣来辅政。在君王理想条件下,由可信任的大臣来处理朝政、教导幼君,远比外戚要可靠的多,更别说是为人不齿的宦官了,原因有很多。

首先,大臣是有能力的,这点无需赘言;其次,大臣是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