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极品闲人(刺刀)-第4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在众人举荐胤禩为皇位继承人之后,康熙不仅大怒,还下令圈禁胤禩,借此打击“八爷党”。不过,没过多久,他就被释放出来了。
后来,康熙又多番找机会打击八爷党。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初九日,一切铺垫停当,胤礽顺理成章的重立为太子。尔后,康熙加封诸子,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俱著封为亲王,皇七子胤祐、皇十子胤俄俱著封为郡王,皇九子胤禟、皇十二子胤祹、皇十四子胤禵俱着封为贝子。未受封爵的成年皇子只有已遭囚禁的皇长子胤禔、皇十三子胤祥与大失圣心的胤禩了。
胤禩遭此一举,大受打击,到处潜行,不愿见人,并于翌年病倒。五十五年九月十一日由胤祉上奏满文奏折中可得知,胤禩于八月底染患伤寒,病势日益加重,康熙只批得“勉力医治”四字,殊是无情。
八爷党虽强,但是最后的胜利者却是四爷党,应该说,胤禛对储位的渴望是有一个转变过程的。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康熙四十七年胤礽首次被废黜前。这时的他还是“太子党”的人,而且对储位一点也不热衷。他只是想辅佐好太子,尽为臣之道。
第二阶段是在康熙四十八年胤礽被复立前后到康熙五十年二次被废黜之间。这一时期,诸阿哥之间掀起了一个扳倒太子,争夺储位的小**。这时的胤禛地位很不稳固,也无甚威信。他自知就算太子换人,也轮不到自己。前有胤祉比他年长,后有胤禩比他势强,而且胤礽能一次被复立,就有可能两次、三次被复立。他觉得太子宝座离他太过遥远,倘若刻意谋取,成功则罢;失败了的话,那就连亲王也做不成了,还会像胤礽一样被永行圈禁。所以此时的胤禛仍旧处处维护太子,在太子首次被废后,只有他敢于为胤礽说好话。与此同时,他还和胤禩等人和平共处,不把关系搞僵。
第三阶段是胤礽二度被废之后。这回众阿哥深刻认识到胤礽此次被废,绝无复立之可能,于是储位之争渐呈白热化。胤禛看到这一点,也蠢蠢欲动,结党营私,为窥视储位开始活动起来。随着胤禔早被圈禁;胤礽的二度被废;胤祉因势力太小,羽翼未丰,遂主动退出;这次的储位之争,逐渐演变为胤禛与胤禩的“四爷党”和“八爷党”之间的较量。
胤禛为了扩大势力,四处安插家奴,补外省官缺。虽然人数不多,但个个都身居要职。军事上有年羹尧,身为封疆大吏,手握军政大权,集四川、陕西等地重权于一身。为官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西可扼制胤祯大军,东可携重兵进京逼宫。地方上有戴铎,历任福建知府、道员、四川布政使,与年羹尧一文一武,为胤禛的左膀右臂。另一个胤禛夺储过程中的重要人物隆科多,康熙末年时任九门提督。他只要令京师九门一关,京城内包括康熙谁也甭想出去。除了他们,还有一个人不能不提,这就是十三阿哥胤祥。他早年在古北口练兵,所率部下,后多升任京城防卫部队中各级指挥官,诸如丰台大营、绿营等京师卫戍部队皆在他的掌握之中。虽然他在胤礽第一次被废时受到牵连,一直被囚禁到康熙去世,但其威望尚在,那些老部下也都对他和胤禛忠心耿耿。由此不难看出,胤禛不愧是一名深藏谋略的政治家,他所委派、安插之人皆出身于家奴,对他绝对忠贞不二。
而胤禩呢,他的党羽中以内阁大臣为主,一无实权,二无兵权,在军事上他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胤禵的西北大军上。可胤禵也有当储君的野心,怎会领着十几万大军为胤禩卖命。再者说了,他若真能在京城生变时领军进京勤王,年羹尧那关是能那么容易过的吗?
所以说,胤禩与胤禛相比,已经处在劣势,对胤禛构不成威胁。
另一方面,胤禩在早期的储位之争中,锋芒过露,已引起康熙的反感和警惕。而胤禛深得韬晦之邃,加上在康熙年间,几件大案办得不错,深得康熙赏识。因此在取悦圣心这点上,胤禩自然又处在下风。
胤禛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处处掩饰自己对储位的希冀,外弛内张。这一点可以从他龙潜时在雍邸所作《悦心集》一书中看出弥端。该书收录了胤禛早期的绝大多数诗词,诗词中的确流露出一种恬淡出世的思想。表面上借此告诉世人,自己只想做一个与世无争的皇子,不愿过问政事,其实不过以此掩盖内心的真实想法罢了。
随着日期的推移,康熙对胤禛的好感与日俱增。在日常政务活动中,常委派他调查皇族案件;或代天子行祭祀大礼。
皇子众多,帝位仅有一个。几十年的明争暗斗,终究有曲落人散之时。胤禛成了胜利者,那些曾经和他作对的皇兄,皇弟一个个圈禁的圈禁,虐杀的虐杀。
满清王朝被这九个小王八蛋一折腾,虽然表面上看着光鲜的很,但事实上已经残破不堪了。
杜睿深知夺嫡的害处,况且这种事大唐此前已经发生过两次了,太宗皇帝兄弟夺嫡,结果酿成了玄武门血案,李承乾兄弟夺嫡,更是让大唐皇室的血脉损失惨重,到如今,李承乾驾崩,大唐居然连个拿得出手,可以主事的人都没有,像这样自损血脉的事,杜睿自然那不能让其再发生了。
可是这种事又不是杜睿一个人就能决定的,他虽然受了李承乾托孤之重,可是现在李弘已死,在新皇帝登基之前,杜睿还不能统领朝政。
而且就算杜睿可以一言决定谁来做这个皇帝,他也不能这么干,如果他当真如此的话,难免就会给人留下口实,说他擅权。
杜睿有所顾忌,倒不是因为爱惜名声,顾及羽翼,而是担心一旦这件事从他这里开了个头的话,日后恐怕就没办法收场了。
他在的时候,或许可以保证杜家在大唐的权势,但是他的后辈儿孙呢?
权臣的子嗣无非有两个下场,一个就是登峰造极,然后改朝换代,另一个就是被皇帝奋起反击,满门抄斩。
这两个都不是想要看到的,因为一个会让大唐伤筋动骨,最终陷入混乱,百姓身遭涂炭,另一个,杜睿想来,没有人愿意自己断子绝孙吧。
以往杜睿都觉得儿孙自有儿孙福,也从来不会去想,他死以后,杜家会如何,但是现在人到不惑的时候,他也不得不为了以后好好想想了,他不想做曹操,司马懿,也不想他的儿孙做曹丕,司马昭,华夏民族想要永远立在世界之巅,需要的是稳定,这个破坏稳定的人,绝对不能从他开始。
杜养盛见杜睿沉默半晌也不言语,又道:“恩师!如今事急,还需恩师来拿个主意啊!”
杜睿当然知道,现在由谁来继承皇位是最要紧的事情,如今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可以走,其一就是他一言而决,其二就是召集文武大臣,以及大唐的宗室一同商议。
杜睿现在感觉自己简直和历史上的霍光没什么两样,都陷入到了一个艰难的选择之中,历史上的汉昭帝死后,也是国不可一日无君,辅政大臣霍光对于汉昭帝的死很痛心,自己好不容易培养的一个皇帝,况且又把自己的亲外孙女许配给他,现在好了,汉昭帝去世了,抛下年轻的上官皇后,让她年纪轻轻就作了寡妇!自己这个姥爷当的,如意算盘打落了!自己的权利可怎么保啊?这令他很头疼。
为了挑选新君,几个大臣们可谓是吵翻了天。有人认为从武帝的儿子中挑一个,而当时武帝的儿子都死的差不多了,唯一活着的就是广陵王刘胥。看来幸运之星要降临到这个广陵王刘胥身上了。
汉昭帝去世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广陵王刘胥那里,他欢喜得手舞足蹈的,因为他知道,现在,自己的兄弟们都去世了,就剩下自己了,没得选了。自己无疑就是接替皇位的最佳人选。一时间,广陵王张灯接彩,一派节日的气氛。
说到这广陵王刘胥,要多说几句。广陵王刘胥,汉武帝的儿子,名头够响的吧,这位刘王爷也是好胚子,天生的身强体壮,勇力过人。可是打仗的话,也用不上他。可是再能耐,也不能喜欢这么变态的活动吧。
这刘王爷跟其他的帝王不一样,他不爱金银美女,就喜欢跟狗熊打架!疯了,真是疯了!据说他在自己的封地里有一个很大的熊苑,里谩颉蚩养着棕熊,灰熊,黑熊,马来熊,总之,刘王爷成天啥也不干,就琢磨着怎么跟熊掐架,还为此请了老师。隔三差五的,进熊苑去揪出一只熊来一顿胖揍,英雄啊!
于是大家纷纷建议立刘胥为新君。不过说话最有份量的霍光却反对,因为他认为刘胥曾经做过违法的事情。而且还因此被武帝责罚,所以霍光认为刘胥没有资格继承皇位。
但是决大多数人和霍光持相反意见,结果霍光与群臣闹矛盾。新君的问题也吵的是不可开交了。正在双方闹的正凶的时候,一个郎官上书说:“周武王在家里也只是老二,可是他一样成为名君,可见选继承人只要合适就行了,长幼之分无所谓。”
此言一出,霍光便像得到了锦囊妙计一样,既然不立兄弟,那么就只好从汉昭帝的侄子们里面选取了,汉昭帝的大哥是戾太子刘据,他的两个儿子都已经在巫蛊之乱中死掉了;二哥是齐王刘闳,也没儿子;三哥是燕王刘旦,他在汉昭帝继位之后谋反,所以给汉昭帝选继承人怎么着也轮不到他的儿子;四哥就是刘胥,他没死,所以他的儿子也不能当皇帝,否则和立刘胥为帝也没啥区别;只剩下汉昭帝六哥昌邑王的儿子刘贺同学了。
所以说,选刘贺做继承人,完全是被逼无奈,汉武帝的后人们实在是扶不上墙啊。霍光强行说服了群臣。于是,霍光就以上官皇后的名义下了诏书,派少府乐成、总正刘德、光禄大夫丙吉等去迎接昌邑王,请他到长安来即位。
对于刘贺来说,这个皇位本不属于自己。如果不是霍光的支持,刘贺可能等到死都轮不到他。但是既然上天眷故他,又让他当了皇帝,那就应该好好的干。以报达众人的信任。
做了大汉皇帝的刘贺,却没有一点做皇帝的样子。他每天从早到晚,不仅不管理朝政,反而变的更加荒淫。
他把以前在昌邑的小流氓们全部召到长安,继续陪他吃喝玩乐;把自己任昌邑王时的官属统统调到长安,安排高官厚爵;让家人都穿上刺史的官服,任其横行霸道、胡作非为;强令远在新疆的高昌地区,为他宠幸的大臣们进献黄金和美女;派人将乐府的乐器和舞女调到宫中,供自己享乐;跑到后宫对以前伺候过昭帝的宫女们进行奸。淫;他甚至还试图强奸年轻的皇太后。
一时间,整个皇宫被刘贺搅的天昏地暗、乌烟瘴气。根据《汉书?霍光金日磾传》载:刘贺“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27天内就干了1127件荒唐事,平均一天40件。这个数字确实惊人!
刘贺的荒唐行经,引起了霍光的气愤和后悔,也使他感到了事态的严重,如果不及早处置,将会使汉家天下断送到刘贺的手里。霍光决定“更选贤而立之”,他联合了群臣,在得到皇太后的允许后,乘着刘贺玩乐的机会,控制住了他从昌邑带来的亲信。接着又在未央宫承明殿召开“公审大会”,列举了刘贺的种种“劣迹”,将其废黜。除了王吉和龚遂等几个时常规劝他的人保留了性命外,刘贺从昌邑带去的那二百多个亲信,全被拉到大街上斩首示众。
事后,霍光亲自把刘贺送到昌邑邸,并对他说:“大王自绝于天下,臣下也没有办法。臣下宁可对不起大王,也不能对不起国家。从今天起,臣下就不能再服侍大王了,请大王多多保重!”
就这样,刘贺仅仅做了27天的皇帝,又被赶回封地昌邑。七月,霍光另立刘病己即皇帝位,是为汉宣帝。
杜睿不想学霍光,现在的大唐需要的是即刻稳定下来,他可没有错了再改正的机会,所有的事情必须快刀斩乱麻,在一切都还没有乱起来之前,将这件事确定下来。
杜睿思索了一阵,最终下定了决心,道:“诸位稍待,我去见皇后娘娘!”
第七篇 永徽 第十四章 抉择
东宫之内,武京娘此刻正抱着李弘的尸首,失魂落魄的坐在地上,一夜之间,接连失去了丈夫和长子,对一个女人来说,实在是太过残忍了,武京娘不管是多有心机,多有野心,可总归还是个女人,对女人来说,家国天下,没有说那么是比家庭更重要的了。
历史上的武则天何等强势,何等新黑手狠,亲女,亲子,但凡是阻碍她大业之人,说杀就杀,可是到头来又如何,等到临死之时,还不是主动要求与高宗合葬,到自己丈夫,儿子的身边去寻求归宿。
武京娘此刻的心中充满了懊悔,如果不是因为她的野心,如果不是因为她无法得到满足的**,她的丈夫不会英年早逝,她的儿子也不会成为牺牲品。
年仅十三岁的李贤站在一旁,眼前的一切似乎已经超出了他的思想范围,他不明白,为什么突然之间,疼爱他的父皇,和一向照顾他的长兄都变成了冷冰冰的尸体。
杜睿缓步走了进来,看到躺在武京娘怀中的李弘,让他的胸口一阵刺痛,这个孩子曾经做过他的弟子,一个身份最为高贵的弟子,他虽然不具备君临天下的资质,但是毫无疑问的是,他是一个好人,将来也会成为一个被天下大唐百姓爱戴的仁君,但是现实就是如此残酷,一场宫闱斗争,让他的年华永远被定格在了十五岁。
“皇后娘娘!”
武京娘双眼无神的看着前方,失魂落魄的应了一句:“姐夫!你来了!”
姐夫!
这个称呼让杜睿仿佛有回到了当初,回到了那个他刚刚迎娶武媚娘的时候,那个时候武京娘还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她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事物的憧憬,但是现在,宫院深深深几许,做了几年的太子侧妃,又做了十年的大唐皇后,她的身上早已被打磨除了棱角,那些伤人的棱角,可是到头来,受到伤害最深的却是她自己。
“皇后!还请节哀!太子殿下已经不在了!”
武京娘闻言,脸上突然露出了一丝凄美的苦笑,道:“是啊!弘儿不在了,都是我的错,都是我的错,如果不是我的话,那些人不会滋生出同样的**,弘儿也不会受到牵累,姐夫!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弘儿是无辜的!他是那么的安静,那么的善良,他甚至不忍心看到秋天的落叶,可是这一切都是为什么,他不该被牵扯其中,被人当成复仇的工具!”
杜睿听着,心里就好像被刀在割一样,是啊!一个善良的孩子不应该被牵扯到这么残酷的事情当中,但是现在一切都已经发生了。
“皇后娘娘!如今圣上驾崩,太子薨逝,朝局动荡,必须有人站出来将一切平息!”
杜睿说着,看向了站在一旁的李贤,突然杜睿感到了一阵意外,如果抛开其他因素的话,如今谁都知道,最有希望继承大唐江山社稷的就是李贤了,李贤也应该知道,可是杜睿在他的眼中居然看不到一丝兴奋,反而有着淡淡的哀伤,那种哀伤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父皇和皇兄,更多的是为了他自己,为了他未知的命运。
李贤!这个名字和历史上唐高宗和武则天的次子一样,但是他的身上却不具备那种英武,果敢的品质,反而给人的感觉是像极了武则天的幼子李旦。
历史上的大唐,如果说在大明宫里,还有谁让人感慨的话,那就是李旦了。他生活在这个权力集中的政治中心却没有多少野心,他生性恬淡,如闲云野鹤,比起那些为权力而疯狂的兄弟们,超然得如神一般,上天开了一个玩笑,把具有诗人与隐者气质的他降生在腐朽糜烂的大明宫里,按他的话说,在大唐的权力中心,不可能没有一点野心,但在那次似乎决定命运的谈话后,他的野心彻底消失了。
鸽子,那才是他,他要让这些高傲的精灵飞翔在蓝天,代他巡视辽阔的河山,在整个大明宫的斗争中,只有他一个人表现出了罕见的超脱,也许这和他的思想有关,正因为他生性淡泊,才没有在争锋中过激。
但就是这样一个与世无争的人,后来也几乎被武三思所害。他虽超脱但并不无为,他是李唐家族中最有明确意识,最有魄力还勇气的子弟,但现实把他推到了那样的位置,他尽力避免卷入纷争,尽力超脱,但最后还是不可避免的作了权力的牺牲品。
在现实的大明宫里,每个人都是为权力而疯狂的机器,这些机器有些是被动的,有些却是积极主动的,但说到底,要想生存在大明宫,就必须要遵从为权力而生而死的法则,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李旦天真地以为淡泊名利可以摆脱这既定的魔咒,直到最后他才明白过来,在大明宫,只有两条路:为权力而疯狂,或者是为了权利而死。
李旦是具有大智慧的,他的性情飘逸,他有一种大彻大悟之感,在他们兄弟四人当中,李弘过于理想化,李贤太过激,李显太软弱,李旦太出世,他们这些方面都特别突出,却无一适合做皇帝,反倒是衬托了武则天,一代女皇。
历史上的李旦很清楚自己的位置,他知道要想真的要匡扶大唐的话,他确实该退位,忍一时不能忍,武皇登基并不意味着大唐就瓦解了,她建立的大周依然要在大唐的制度,国体上。
他的退位能换来李姓皇族的尚存,并且他还需要劝其他宗室不因与武皇正面血。拼,比如那些一遍遍叫着“李唐就要完了,李唐无后了”而被拖出去处死。他们虽然很血性,维护信仰,但是却不能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武皇终有一死,到那日,留下根基人脉的李性皇族再复起大唐,才是唯一的途径。
眼前的李贤很像历史上的李旦,杜睿也曾做过他的老师,他能感觉得到,这个孩子的身上具备着一种与年龄完全不相符的智慧,只是这种智慧被可以的压制住了,李贤是在大明宫中一大群疯狂的男男女女中例外的一个,像西洋油画展中混进了一幅中国水墨山水画,清新脱俗,但却摆错了位置。
李贤很聪明,在杜睿看来是个十足的才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他朴素的思想和平和的心境更是在他那个位置上所罕见的,他生来不应该作皇子,亲王,他若是生在平常百姓家,那必是一代才子,但是现实就是如此残酷,让这样一位谪仙般的存在落在了大明宫中,不得不说是一个十足的悲剧,让人感慨。
李贤果然很聪明,杜睿的眼神刚刚飘过来,他就明白了杜睿的意思,不禁一声叹息。
武京娘也看明白了,不过她的心里不见丝毫的喜色,大概是长子的被害,让她害怕了,她现在不想自己的儿子再次被卷入权力斗争之中。
李贤的性子淡然,武京娘身为母亲,再了解不过了,这样的性子如何能君临天下,统驭群臣。
“姐夫!难道你连我最后一个儿子都不想留给我吗?”
杜睿闻言,心中又是一痛,道:“皇后!有的时候,人应当承担起他应该承担的责任!太子殿下不在了,现在大唐江山这副重担需要有人挑起来!”
武京娘道:“难道别人不可以吗?海棠姐姐的儿子李象不是你的弟子吗?而且已经成年,还有李正,他虽然年幼,但是想来也会有不少人支持吧!”
杜睿心中一叹,他知道武京娘将一切都看得很清楚:“他们都不适合,如果是太平年景,谁来做这个皇帝都无所谓,但是现在不行,李象的心里有着太多的**,他的**会让他变得疯狂,李正的背后则有着太多的利益纠葛,太宗,圣上两代君王极力打压豪门士族为的是什么,难道皇后要眼睁睁的看着大唐两代君王的努力付之东流吗?”
武京娘的脸色一暗,长叹一声道:“春娘!你先带着贤儿出去一下!”
春娘连忙应了一声,拉着李贤出去了。
武京娘将李弘抱起,放在床榻之上,李弘的表情看上去很安静,就好像睡着了一样,只是脸色有些苍白。
“姐夫!贤儿真的能做一个好皇帝吗?”
杜睿道:“眼下已经不是能不与能,想与不想的事情了!臣也知道雍王的性子淡泊,与世无争,他的淡泊也早被世人所接受,这对江山社稷来说,不是好事,甚至可以称得上为一患!但是他的身上流着的是李家的血液,他需要在这个国家需要他的时候站出来。”
武京娘又道:“那么以后呢?我现在关心的只是他怎么做这个皇帝!”
杜睿知道武京娘是在担心,等到李贤继位之后,会成为他的傀儡,每一个母亲都会担心自己儿子的前程,这无可厚非。
杜睿道:“皇后娘娘!或许圣上曾经对您说过,臣这一声,最大的梦想不过是做一个富贵闲人,但是既然历史赋予了我使命,我不得不站出来去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做些什么,如果娘娘在担心臣的话,臣在这里可以为娘娘立下一个誓言,杜家自臣之后,不奉圣上诏命,永不入朝!”
武京娘闻言,不禁被杜睿的誓言震惊了,她从来都不相信这个世界上当真有无私之人,但是他今天见识到了,她曾经狂热追逐的权利,在面前这个男人的眼中,居然如此的可有可无。
武京娘心中一叹,道:“既然如此,我会去劝他的!”
杜睿一拱手,闪身站到了一旁:“臣暂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