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史[上]-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磨合,大将都不知道派给自己的军队有没有战斗力,这样的军队
战斗力肯定不强。所以到唐朝的时候就开始搞募兵,你自己招募
军队,招募职业军人。职业军人一存在,战斗力是上去了,问题
就是谁招的兵他就听命于谁,容易对中央构成威胁。
安史之乱其实就是这么一码事。安禄山身兼范阳、河东、平
卢三镇节度使,管辖咱今天的河北、山西、辽宁这三省,然后麾
下精兵十五万,中央军才十二万,典型的君弱臣强,所以他一下
就能够爆发长达八年的叛乱。后来唐朝灭亡,等于是亡在这个藩
镇的手里。宋太祖一明白这个事儿,_还能好吗,马上开始动手,
从权、钱、兵这三个方面把叛乱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
首先是要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这就是中国历史
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跟太祖皇帝一块打天下那帮人都是他哥
们儿,什么政治处主任的儿子,参谋长的儿子,后勤部长的儿子,
全这么一帮人,原来都是军区大院长大的。太祖皇帝就召集他那
帮哥们儿来喝酒,喝到高兴了,宋太祖说,我天天睡觉就睡不踏
实,我睡不着觉。然后这帮大将很奇怪:“陛下富有四海,何出此
言?”太祖说:因为当初你们贪图富贵把这皇袍披我身上,让我
当皇帝。你们想做开国元勋,才把我逼到这份上。万一有朝一日
你的部下贪图富贵,要逼着你当皇上,你怎么办?你说这话多不
讲理,我当皇帝是被逼的……
当然,这帮大将一听吓坏了,跪地下就磕头。那您说我们应
该怎么办?
宋朝的皇帝宅心仁厚,贵族出身的皇帝对大臣一般不错。流
氓出身的皇帝全不行,像刘邦、朱元璋、李自成,洪秀全就更甭
说了,这要搁明朝这些人就全被干掉了,发动一场大革命就全干
掉了。
这个宋朝皇帝说干脆这样吧,咱们打仗的目的不就享受嘛。
现在你们就回家待着得了。你们也别打仗了,都这么大岁数了,
回家待着去。你要房子我给你房子,你要地我给你地,你要钱我
给你钱。你买几个歌儿舞女,得尽天年。然后咱们君臣之间结成
儿女亲家,我的公主嫁给你儿子,你的闺女我儿子娶了,这一来
的话,君臣无猜多好。
这帮大将第二天纷纷上表,我不能骑马了,脚有问题,骨裂
了,或者前列腺出毛病了,于是全都纷纷上表,不来了。不能骑
马了是吧,那你到外地做节度使去吧,但节度使的实权其实又是
被剥夺了。岳飞后来就算身兼三镇节度使,12道金牌一调,还不
乖乖地回来?回来就干掉。所以那会儿的节度使只是一个虚衔,
没有任何实权了。
3 党指挥枪 要文斗不要武斗
雇用的司机
宋太祖巩固政权的第一步是把军区大院一块长大的哥们儿都
办了,第二步呢就是把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对皇帝直接负责,
然后又设立枢密院。
枢密院的设立是为了和禁军统领互相牵制,调兵的不指挥军
队,指挥军队的不调兵。禁军是什么?大家都认为这个禁军就是
禁卫军,其实不是。北宋的禁军就是正规军,相当于中国人民解
放军。禁军都在中央,地方上的兵被称做厢军,就相当于各地的
武警部队,再往下就是乡兵,相当于民兵预备役。然后是藩兵,
藩兵一般就是在边境上招募的少数民族。
所以北宋军队由这么四种构成:禁军、厢军、乡兵、藩兵。
正规军的禁军统帅叫殿前都点检,相当于总司令。赵匡胤之所以
能够篡权,就是因为他之前做的是这个殿前都点检,正规军总司
令造反,那不是易如反掌。而且那时候他妹夫高怀德是副点检,
他们俩就能够轻易把这江山给篡了。
赵匡胤深知禁军统领的厉害,所以他做了皇帝之后首先就把
这个职务给废了,变成了三衙: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
亲军步军司。这就是把这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的过程,等于总司
令由一个变成了仨。他们仨都对皇帝负责,但是你能统帅军队,
调兵不归你,归枢密院。
枢密院有点像我们今天的总参谋部,调动军队都由他负责。
意思就是,38军军长虽说统率38军,但他能调动38军吗?_你说我
调一个连帮我回家盖房子去,那不可能,你调一个排都得中央军
委批准。你38军军长能指挥38军但调动不了38军,中央军委可以
调动38军但不直接指挥38军,所以统兵的不调兵,调兵的不统兵,
这样的话军权才能够分散,要不然的话就容易造反。这样,禁军
统领就好像是雇用司机,派不派车不归你管,车不是你的,但你
能开。
而且,枢密院的长官一定是文官。北宋多半是文官治军,这
个有点跟今天的西方国家相像。今天西方国家的国防部长一律穿
西装,称呼起来也是什么什么先生,不是什么什么将军,而且西
方审判战犯的时候,战犯一般也都是穿西装,很少有穿军装的。
用文官治军,就是怕你武将来干预,武将干预政治是很容易的。
所以北宋的时候就这么做了,用枢密使调兵。
缺失的精神
第三步,实行更戍法。
更戍法就是禁军定期更换驻地,但统军的将领不随军调动,
以防止武装叛乱。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现在38军驻保定,27军
驻石家庄,54军驻济南。然后现在,三个军的军部不动,54军调
到保定去,27军去济南,38军去石家庄,如此一来,你指挥的部
队跟你原来的部队就不一样了。他目的还是想达到兵不识将,将
不识兵,这样的动作几年一换,避免军将感情一好,勾结了造反。
第四步,地方精壮编入禁军,强干弱枝。
厢军、乡兵里边的精壮之士,都被选入禁军。这样做的结果
就是说凡是这个地方身高体壮,武艺高强的都被编入禁军了,那
地方的部队精英一被抽调,当地的实力就变得很弱,只能捕盗根
本不能打仗,捕盗还经常被盗贼给累死,基本是一帮老弱病残。
所以后来少数民族政权,金也好,辽也好,元也好,跟宋朝
打仗只要一突破边防马上就能马上打到京城。那你中间这些州郡
都没用,中间州郡全是老弱病残,贼都抓不到,不能抵御游牧民
族的军队。
而且从北宋开始,中华民族绵延了几千年的尚武精神就越来
越萧条。
中国的对外战争在近代以来屡战屡败,除了制度腐败,装备
落后,最关键一个原因就是缺乏尚武精神。没有尚武精神,好男
不当兵,好铁不打钉,你一心系国家的秀才去背弓拉箭,那什么
玩意儿。为什么日本人几十万人能纵横中国,人家那读书人腰里
是插着两把刀的,咱们读书人是插着扇子。
西班牙那个什么皇家马德里武器博物馆在故宫有一个展览,
看完之后我真的觉得震惊,你看人家皇帝玩什么玩意儿。盔、剑、
盾牌,整天玩这个。你看咱们皇帝整天玩什么,蝈蝈、蛐蛐,高
雅一点的就是笔墨纸砚。一个民族尚武精神的集体缺失,就从宋
朝开始了,原因就是宋朝怕被造反,把武将的地位压得太低了。
八十万禁军教头豹子头林冲,让高俅给欺负成那样。你说八
十万禁军教头不是很牛嘛,练枪的怎么能被一练足球的欺负?不
是的,八十万禁军教头不是中国那解放军武术总教练,在当时禁
军教头有5700多个,林冲只不过1/5700。这教头上面是都教头、
虞侯、都虞侯、指挥使、都指挥使,都指挥使是正五品,教头从
八品下。古代官品每品分正从两级,四品以下的官,每级又分上
下两阶,他是从八品下。县令正七品上,这一比较,搁今天的话
讲是连排级干部,他要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术总教练,他至于
上梁山嘛。
宋朝的士兵经常逃亡,防止士兵逃亡的办法是在脸上刺字,
但是脸上刺字是犯人,那就等于毁容嘛。在脸上刺上:第八营第
一连第二排,跟刺肩章似的。宋朝只有北宋的狄青,南宋的岳飞
是武将熬上枢密副使的,这个是挺不容易的。狄青当枢密副使的
时候脸上还有字。皇上给他药水要他洗下去,他说我留着,我留
着要激励将士,跟他们说我这样脸上带字的也能当上枢密副使。
但是就你这一个,没别人了,激励不着将士。
就因为宋朝把武将的地位压到这么低,所以他对外战争老打
败仗,没人尚武,打仗都让文官去。文官又不会打仗,皇上给你
一个阵图,照着打。你拿着阵图到了前线,打开阵图就傻了眼了,
按皇上的布置根本没法打,再请示皇上吧,没等你请示到,敌军
到眼前了,下辈子再请示吧。
只要不造反
第五步,集中行政权。
参知政事做副相。宰相本来在隋唐的时候就由一个变成一窝
了,独相变群相嘛,到了宋朝又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那这个
宰相的数量就越来越多了。参知政事这个副相可以临时设立,然
后设枢密使管军事。原来的丞相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因为
兵部是归丞相管的,归三省尚书省管的,现在他设立枢密使,你
这三省尚书就管不着了。就这样把宰相的军权给夺出来了,所以
枢密跟宰相就叫“东西两相”。又设三司使管财政。原来的户部是
隶属于尚书省的,现在又设了一个三司使管财政,这样一来相权
就更加的削弱了。
然后在地方上,州的长官知州由中央派遣文官担任。
原来的地方官虽然也要中央任命,但他是当地自己人,比如,
四川省省长是四川人,安徽省是安徽人,是从本地人的县长、市
长晋升上来的。但是从宋朝开始变了,是朝廷委任京官出去当地
方官。比如,我的本职是大理寺少卿,我应该是最高人民检察院,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结果大理寺少卿知端州事,高检的检察长
到端州做知州去了,我还干我这大理寺少卿吗?不干了。
所有的地方官都由中央派出来,那我知端州使的地方官就一
定是端州人了。我拨来的官跟你这地方不是一处的,如此一来,
地方上要想作乱就特别难。从宋朝开始一直到现在,基本上都这
样。实际上你看省一级干部他都是中央往下派的。
中央派人去当地方官之后,还设了通判监督。通判监督知州,
所以通判又叫监州。有人跟宋太祖说呀,你让这个文官下去当地
方官,你给他们这么大的权力,他们会贪污的。你猜宋太祖说什
么?他说一百个文官贪污也不如一个武将造反对国家的危害大。
所以您愿意贪您就贪,只要您不造反。可见他自己造反得的江山,
被自己给吓坏了。
于是知识分子最幸福的时代就来临了,只要不造反,干吗都
行。汉唐很可敬,但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活在那样的朝代很惨。
明清就更崩溃了,尤其是明朝,生活在那种朝代真是生不如死,
属于中国古代史上最黑暗的二百多年。明清的可怕和可恶,反衬
出了宋朝的可爱。宋朝的财政总收入很吓人。北宋是明朝的十倍,
南宋是明朝的六倍。直到《辛丑条约》那会儿,清朝的财政收入
才赶上南宋。你想两宋那富裕到什么程度,都是重商主义发展的,
特有钱。如果宋朝不是被蒙古人给灭掉了,咱中国早就按部就班
发展到近代社会了,可惜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爱干嘛干嘛
宋朝是很可爱的王朝。
太祖皇帝有遗训,刻在碑_上。这碑在宫中的一个秘殿里面,
每一个新登基的皇帝都要去看那碑。碑上刻了三条:
第一条,不得杀害柴氏子孙,咱江山是从柴家抢来的。这要
搁别人,我从柴家抢了江山,我得把柴家连根刨。结果宋朝是不
得伤害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何况他也不可能有罪。水浒里
面有个逼上梁山的柴家后人,小霸王柴进,那个是虚构的,不能
算。
第二条,不得杀害士大夫,上书言事者无罪。在宋朝你只要
是读书人你就没有死罪。所以文官没有被判死刑的。这一没有死
罪,你说贪污怎么办?杀还是不杀?祖宗家法是不许杀士大夫,
那就流放吧,他又说士可杀而不可辱。流放就是一种侮辱,还不
如杀了。皇上说那无罪释放。皇上就说哪一件快意事儿我也做不
得。宰相说这种快意事你不做也罢。
不能杀士大夫,士大夫给皇上写信说事,无罪。你回头给打
成右派这不行。所以知识分子最幸福的朝代就是宋朝。那待遇真
高,宰相的工资一年三百万人民币,差不多是两万四千亩土地的
总收入,除此之外你还可以贪污呢,那三百万是小头,大头在后
边呢。所以,宋朝就是再著名的官员他的生活都是特别豪奢的,
包括我们知道什么寇准、欧阳修,这帮人都特讲排场,到了可劲
造,花不完的地步,如果换了你也是一样花不完。宋朝厚待士人,
知识分子的生活很好很强大,所以才会有空去研究理学,去写宋
词,这个宋词和唐诗的风骨就完全不同了。
知识分子有钱,皇帝可够惨。宋朝皇帝惨到都没钱给自己修
坟的份上。皇陵特别简陋,在河南巩县,跟汉唐那种因山为灵,
跨山连谷的皇陵没法比,跟明清也没法比。别_的朝代都是皇上一
登基就开始修坟,皇上不死这坟不能修完,不能说我完工了,您
入住吧,那哪成。所以皇上活着的时候你不能停。而宋朝是皇上
活着不能修坟,皇上死了之后七个月内必须完工,只要别豆腐渣,
尽快干完就是了,要不然皇上的尸体都烂了。所以那皇陵都很简
陋。祖训的第三条是不加田赋。当然这一点就没做好,要是不加
田赋皇上和文武百官吃啥?何况他们还得吃得好!
没人会抵抗
巩固政权的第六步,为集中财权和司法权,在各路设转运使。
这等于是把这个地方的财政都转运到中央来了。然后地方司
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这就是提点刑狱使。
死刑要报请中央,一直到今天都是。比如,在安徽杀了人了,
判死刑,须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当然一般不会被驳回,准能够核
准,但是提刑一定要把死刑报给中央,由皇帝亲自批。在清朝,
就有懋勤殿勾到。皇帝在懋勤殿给这死刑犯打钩,用朱笔将死囚
姓名勾去,表示核准,又称勾决或勾到。勾决咨文下达便可执行
死刑。勾一个人,大臣就要下跪三次给他求情,上天有好生之德,
请皇上恩准。皇上说这家伙太坏,勾了,但大臣还是每一个人要
请求三回,别杀他,有好生之德。其实也就做个样子。因为一般
判死刑的都是大奸大恶之人,勾了就完了。
这么六条下来,包括大院子的藩镇在内,朝内朝外和地方上
的权、兵、钱全都没了,中央集权得到大大加强。
藩镇割据的基本铲除维护了统一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强干弱枝又把地方都给削弱了,所以除了清初特殊的“三藩之乱”,
宋朝以后确实没再发生过关于地方反叛中央的事儿,这个问题解
决_得很好。但是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又是伴随而来的弊端。
官员冗滥到什么程度?前面说了,枢密使虽然管军事,但是三省
六部不能变成三省五部呀,兵部还是有的。三司使管财政,户部
也还是在的。如此一来兵部和枢密使,户部和三司使的机构就重
叠了嘛,重叠就会产生扯皮呗。这事是你干还是我干,所以这效
率反而低下。而且由于北宋朝廷厚待士人,这帮大爷脾气大,一
般人都不好弄他们,惯得这个毛病,官员冗滥造成机构重叠了,
还不好处理。
再有一个毛病,就是军队的战斗力下降了。当兵的脸上刺字,
当官的昨天晚上才开始看《孙子兵法》,你想想天亮这仗怎么打。
要说地方财政困难,积贫积弱。它并不是真的贫,真的弱。
他有钱,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钱的王朝,只不过这钱都花得不是
地方。所以说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那些措施有利有弊,《朱子语
类》中朱熹总结的“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
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
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就说了,你什么都收了,造成的结
果就是地方的军事力量薄弱,没人有能力去抵抗,最后被外族一
打就垮。北宋的灭亡,就是因为上面那些看起来可以巩固江山的
政策。
进化科举制
相对于唐朝,宋朝选拔官吏的方法有所变动,科举制度得到
了发展。
考试分作乡试、省试、殿试三级。
省试就是后来的会试。有些外行的书写成会考,高中毕业才
会考呢。它说康有为在北京参加会考,康有为哪个中学的,康有
为高二几班的?后来,他又分为院试、乡试、会试,会试就是省
试和殿试。院试是最低的,中了的叫秀才,没中就是童生,古代
没有毕业那一说。小孩五六岁进学,进学之后你就可以考秀才去
了。你要是七岁考上就是神童,不过您七十考上也可以,范进不
是五十多岁才考上秀才吗?老考老不上,老没名分的,就是老童
生。洪秀全为什么造反,就是他考了一辈子秀才都没考上。你想
他那学问要能考上有天理吗?他没考上说明大清不腐败,他就是
考不上,搁哪个朝都考不上,从十八岁考到三十多都没达到小学
毕业水平。
院试考中了秀才的可以去参加乡试。乡试在省城举行,中试
的统称为举人。举人的第一名叫解元,唐伯虎就是唐解元嘛。这
边你又考上了,你就可以去参加会试。三年一次由礼部主试,中
试的都叫贡士。贡士的第一名叫会元,不是汇源果汁。你PK了三
次都没淘汰,中了贡士,于是你就可以去参加殿试。所有的贡士
去参加殿试肯定都能中,只不过就是分成三等,第一等叫甲赐进
士及第,一共三人,第一名叫状元,然后榜眼、探花。第二等叫
甲赐进士出身,上榜人数若干。第三等叫甲赐同进士出身,上榜
人数也是若干,就这么三等。
你要乡试以上的三次考试全中,就叫连中三元。中国的一个
成语叫连中三元,干吗不连中二十六元或者七十元两毛五分,它
不是连续中奖可以兑换三元牛奶的意思,它三元的意思是解元、
会元、状元。科举制1300多年,连中三元的只有明朝的商辂。只
有哥们儿一人能连中三元,因为这太难了,哪那么巧都是你呀。
有的最后拿了状元,但前面考的不一定是第一名,考场还有状态
问题和发挥问题嘛。所以连中三元这哥们儿很了不起。
殿试的录取权由皇帝掌握,所以进士及第者叫做天子门生。
以前是高官主试,高官决定录取,这帮新科进士一旦被录取
就对高官感恩戴德,容易跟高官结成朋党。你们都是我录取的,
你们就是我的门生嘛,所以都得听我的。现在不一样,录取权由
皇上掌握,你跟皇上结党去吧,不碍事。
明清两朝殿试在保和殿,尤其清朝那些康熙爷什么的,那真
是亲自出题,亲自监考。那考试一考,早晨起来一直考到天黑,
点着蜡接茬考,皇上也跟那坐着监考。到后来有的皇上像咸丰,
到考场转悠一下,说声同志们辛苦了就撤了,意思意思。
宋朝科举实行糊名法,糊名就是我们现在的密封,你的姓名、
年龄、籍贯、性别都挡上,严格保密。到了明清还得“誊卷”,考
官看不到你的亲笔卷子,他是由十个中书舍人给抄一遍,考官看
到的笔迹全都一样,以免万一我的学生我认识他字迹,就给个高
分。当然那作弊的方法也多了去了。
在录取名额上,宋朝比唐朝增加了。特别是宋太宗他在位20
年,录取的进士超过唐朝三百年的。唐朝一次录三四十个,三年
一次,宋太宗是一次录五六百,年年考。三年一考很难,全国好
几千万人,读书的就算有几十分之一的人也好几百万,三年一考
录取那么几百人,很难办。结果宋太宗在位的时候老开恩科,今
年我生了一个胖儿子,我高兴,今年科举开恩科。明年我又生一
个,再开。后年娶一个小媳妇挺好,接着开,再后年我们家那树
上长灵芝了,他老有事儿。恩科一般都皇上整寿的时候,今年不
应该科举,但我整寿,就开一个恩科。1894年没有科举,但慈禧
太后六十大寿,朝廷就开了恩科。这就为各阶层读书人进入仕途
开辟了道路。
唐朝都是官宦人家的孩子能科举,白丁子弟不行。到了宋朝
农民都可以去参加科举,商人子弟也可以参加。只有犯人的孩子
和娼优的孩子不行。过去小孩念私塾,老师教你念:“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
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说的是读书就能科举当官,读书
的品格是最高的,那你还能造反吗。所以真宗皇帝御制《劝学篇》
劝士子们六经勤向窗前读。你干吗要读书呢?因为“书中自有黄
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车马多如簇。”你
只要念书,什么玩意儿都有:黄金屋、颜如玉、车马簇、千钟粟。
今天也一样,也是六经勤向窗前读。英语、数、理、化、生、
史、地、政,正好六个。你连大学都没上,你就看超市缺不缺扛
货的。大学没毕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