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长风万里尽汉歌-第3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于三阮来说,后世的青史评价,众口诉说都算个鸟?爷爷人都死了,恁地叫你怎的说来,又能咬去爷爷的一根鸟毛么?
他们根本就不在乎这个。至于士林抨击,民间诽议。阮氏兄弟那就一个个是拿着儒冠当尿壶的家伙,懒得理会。
但现在,有了贾拉。
“南洋诸国之强,水军以三佛齐国为首,陆军以吴哥为最。然二国势虽强,却只是与一撮小国角力,势如那蜗角之争,不入大家之眼。陛下镇平南越,彼辈亦势强,陆军可与吴哥争锋。今上国水陆军齐发,眨眼间便使得南越置入掌中,已使诸国震怖也,再行巨船海舟,持利炮于南洋,布煌煌天威于海外,则三佛齐亦不敢高声而语。”
“制控南洋,其利巨大。若能再西出三佛齐,入朱罗海,远及天方,则金银珠宝,势必如江海倒灌,尽入中原。陛下即再无须为钱财发愁也。”
贾拉此次应召入宫,带来的海图却不止是一个南洋,更有朱罗,甚至还涉及到了天方世界。内中以红点标出一个个现有两港,用黑色方框代表重要的城池,用黄色来表示无主之岛屿……
“那南洋、天竺之地,虽富庶不如中原,却也人烟稠密,田土沃美。气候温暖,春夏常雨……”
“出产瑇瑁、脑子、沉速暂香、粗熟香、降眞香、丁香、檀香、豆蔲,外有乳香、蔷薇水、栀子花、腽肭脐,没药、芦荟、阿魏、木香、苏合油、象牙、珍珠、珊瑚树、猫儿睛、琥珀、蕃布、番劔等,皆萃于本国……”
贾拉狠狠地夸赞了南洋一遭,原因自然是担心陆皇帝看不上南洋。他在中国待了多年,很了解中国人的心里。赵宋一朝的汉人,因为头顶上一直压着个‘大哥’,那心中并没如明清时候那样多的自以为是。很多人还是知道天下并非一个中国的,而都被辽人打的叫大哥了,那还算屁的天朝上国啊?
先是打不过契丹,后又连败于党项,宋人若能如明清时候一般自持是‘天朝上国’,那他们的脑子就都被驴给踢了。
然即使武力上弱了契丹一头,宋人却仍有自己的骄傲。将南洋之地视为瘴气弥生的荒蛮之地,且还毒虫遍布,不识道德人伦,这是很正常的。
陆谦朗声大笑,止住了贾拉的话语。“对于南洋,朕还是有所了解的。彼处物产丰富,人甚富饶。地土甚肥,谚云「一季种谷,三季收稻」,可不正此地?”
“至于那天竺,更是一块流着蜜糖的宝地。人口之多不输中原,物产之丰,亦是叫人咂舌。”
陆皇帝可不是土鳖,南洋与印度的富裕,眼前的这贾拉恐怕都还没有他了解的更透彻呢。
“这里是何地?”
陆谦指着马来半岛的末端,后世人都知道的新加坡所在地问道。
“陛下,此地古名蒲罗中,意为‘马来半岛末端的岛屿’,现下唤作淡马锡。为三佛齐国之领地,但并不受其人重视。”贾拉眼睛里闪过一抹亮光,为陆谦的敏锐感到敬佩之至。“此地毗邻海峡南口,北隔一狭窄水道与马来半岛紧邻。地之方圆近中土一县之广,周遭且有大小数十岛屿,多无人居住。且地势起伏和缓,虽高温多雨,却无淡水之缺,耕植可一年三熟也。”
南洋水师若是控制了这里,整个南洋都将被中国掌控。
而除了这一点,后世的邦加岛和勿里洞岛,还有婆罗洲和纳土纳,以及巴拉望岛,如此此地被称为黄岩岛,以及后世菲律宾的大片土地,都被他用黄色标记出来。
“此处不是麻逸么?”陆谦指着菲律宾打趣道。
贾拉也笑了来,“陛下说笑了。小小麻逸焉能覆盖如此大之领地。”
麻逸不过是菲律宾民都洛岛上的一个土著小国。这麻逸的意思便是黑人的国度,因为彼处居民肤黑。
作为一个且还是村社联盟的社会组织形式的国家,麻逸的力量强弱已经不用去多说了。只是因为民都洛岛山势平缓,土地肥沃,气候温暖。制盐、酿酒、织布等手工业也很发达——比较起其他的地方。如是叫麻逸成为了菲律宾地区的贸易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同附近各岛的贸易相当密切。与中国也有一段交流。麻逸船最早于宋太平兴国七年载货到广州贸易。这里土产的黄蜡、珍珠、槟榔等物交换中国瓷器和铁器。故而,中国以麻逸泛指整个菲律宾地区,却并不是说后世的整个菲律宾地区都是麻逸国辖地。
那渤泥国与之情况就神一样的相似。所谓的渤泥国也只是后世的文莱地区,而非拥有整个婆罗洲。
在陆皇帝眼中,这时候的南洋地区,到处都是空白区域可供南洋水师落脚。
一切还是那句老话,陆皇帝需要一个背锅的。
从紫禁城内出来,笑面虎朱富领着贾拉来到了自己的签押房。
叫人送上茶水,朱富笑着给贾拉说:“大官人之提议甚好。如真能年入千万贯,则于国有大功也。”
“然朝堂之事,历来讲的是名正言顺。大官人诉说海商之辛苦,实叫人闻之而落泪,然百官听不到,天下百姓也听不到。”
简单的一句话,朱富要交给贾拉一个严峻的任务。就是叫他去串联海商,无论中外,但必须多,必须有一定的影响力,还必须有真凭实据。然后联名上书朝廷……
陆皇帝就是这么的不要脸。
事实上在日后的时间里,他这般不要脸的举动还有很多次。但是在这一切都被掩盖在帝国的利益之下的时候,陆皇帝的不要脸似也只是流传在后人的调侃中了。
第737章 火器时代
前有淄水赛场开业,后有工部的拍卖会,这段日子益都城真不是一般的热闹,尤其是适时传来的蜀宋茂德帝姬一行已经抵到济州的消息后。叫益都民间百姓们更是一番热议。
大艺术家的形象再度受到了无数人的鞭挞和嘲讽,虽然人家根本半点不会在意。
茂德帝姬,也就是年仅十六的赵福金。身为一后妃进宫自是没有方金芝那般浩大的仪式了,事实上,除了宫廷内一应内侍、婢女多得了一月的月钱外,紫禁城唯一的变化就是后庭各处披红挂彩了一日。也仅仅就是一日!
赵福金甚至都没有跟他九哥见上一面,只是见了赵九身边的一近身内侍,就被送入了逼仄的紫禁城。倒是赵宋的送亲使何栗提出来要面见赵九儿。
何栗是政和五年进士第一,赵宋状元。历官秘书省校书郎,次年即提举京畿学事,奉旨升为主客员外郎,起居舍人,后再迁为中书舍人兼侍讲。可以说是深的大艺术家的欣赏。大艺术家西巡后的几年,何栗的仕途仍旧一帆风顺,只是官衔的含金量却是大打折扣了,如今以御史中丞之职任送亲使,但在益都百姓看来,却还不如一介太守。
“好叫中丞知晓,新朝实无亏待王爷之处。只是……”那内侍脸上露出难为情的模样,何栗还有甚个不懂得?不就是被软禁了起来,不方便走动么。
回到住处,仍怒气未消。次日便向宋清提出面见赵九的请求。对此陆皇帝自然有应变,叫圣手书生模仿赵九的笔迹,给何栗写了一封信,可还是不叫相见。何栗气怒之极,却也无可奈何。
对于赵九的笔迹,他自然分辨不出真假,只知道这位郡王自幼习练黄庭坚笔帖也,看来信,字迹端的不俗。可拿回成都去交给大艺术家验看。
陆皇帝也清楚自己不让赵构露个面,那端的说不过去。但这赵九人已经傻了,岂能真的叫他露面?
本来还想着好好地整治赵九呢,这厮却自己烧成了傻子,那再去折磨一个傻子又有鸟用?丢份不说,赵构也不能感同身受不是?
陆皇帝拔鸟无情,刚刚受用了赵福金,便向下传出口谕。那赵九啊,还是烧没了的好。
这赵九妹现今就是一块被别人嚼过的口香糖,给陆皇帝的感觉就只有无用和恶心。“把事儿处理了,休要露出破绽。”
他都懒得再去想赵九,事情交给朱贵去办。这也是相信朱贵有那个能力把一切抹平。
事实上对这事儿,朱贵也确实早就制定了一整套计划。陆皇帝一声令下,他就使人做好了准备。先是鸿胪寺拖延何栗,叫后者都火冒三丈了,才无奈下松了口,而后有铁扇子宋清引何栗去赵九幽禁处拜见。
结果何栗乘坐马车出城向西二十里,抵到逄山脚下方进到了一处庄园。此地因为殷代的诸侯逄伯陵氏封于此地而得名。嵯峨的石峰林凸起在浑圆的山顶上,远远望去,恍好一座雄踞山巅的古代城堡。玲珑剔透的怪石,形态各异的洞穴遍布山林,它简直像一块巨大的盆景石,搁置在天地之间。
赵构所在在庄园就在山下,说起来风水不错的。可惜不巧,何栗看到的是一个卧在春日暖风中喝的伶仃大醉,不省人事的赵九儿。
直到黄昏日落时候赵九方才“苏醒”过来,听闻何栗来访,那当即是不顾自己腿脚松软,执意要速见何栗,声音之大都传到了外面水亭。那何栗就在水亭处,结果就在何栗看到赵九之时,赵九一激动来甩开搀扶的内侍,自己大步向前去,当中腿一软,人就歪进了旁边的水池里。身后跟随的内侍、侍从自然是一窝蜂的冲下去救人,但人救上来时,已经灌了好一肚子水。接着在何栗眼皮底下,一场高烧,人就没了。【本来是想把另个世界的赵九妹给穿过来的,可后来想想,算了,早死早托生,这章掀过去。以后好好地磨一磨大艺术家和赵桓吧。】
……
略过益都内一干事宜不谈,就说此时的梁山泊炮厂。制造局的官员已经收到了许多陆海军的反馈。
陆军对于三斤炮和虎蹲炮普遍认可,这两种炮重量轻,便于随军,陆军自然没意见。他们现在可没甚攻城拔寨的压力。可水师呢?那却是不时的有不满意的回馈传来,嫌三斤炮和五斤炮的威力太小。要打很多发才能把海船变成飘在海上的大棺材。
事实上,水军确实有扛小炮的嫌疑。现下水师诸将不仅是嫌火炮的口径小,他们还嫌自己的炮船少,嫌陆皇帝给他们画出的那个叫‘风帆战列舰’的大饼被船舶司给造的慢了。
然事实是,人玉幡竿孟康的头发都要急白了。
陆皇帝画出的‘风帆战列舰’,那与中国此时的造船技艺相差太大,纵然是玉幡竿这般的造船专家,看着那底图也有些老鼠拉乌龟无处下手的感觉。
他必须先造出船模来,经过波浪验证,而后再着手从小帆船造起,慢慢的积累经验,这才能玩大的。
如是,为了应对水师的催促和压力,孟康就只能做起了缩头乌龟。在船厂一待几个月不回家是常事。
还因为那风帆战列舰实在难以在短期内给制造出来,就被迫给水师许诺,给他们造更大的船,比五千料巨舰更大的船。
现在谁都知道海上交锋,谁的船越大,谁的炮越多,谁就更牛逼。就像陆军虽从来不对制造局提意见,他们却也知道炮管子越粗越长,那火炮的威力就越大。
能一炮打灭了敌人,他们可不想去开第二炮。
水师手中已握着五千料福船,自就希望有八千料、一万料更大的福船给自己。虽然他们并非不知道,如今的海洋上,两千料的福船炮舰,方才是最具有性价比的。
这就有点像是正史上欧洲海洋争霸时候的三级风帆战列舰,那单挑时的威力必然是不如二级和一级风帆战列舰的。但是一艘一级风帆战列舰的造价却足够制造三四艘三级风帆战列舰,那显然是后者更具有实际作用。
可无奈何,三阮和李俊等人,还是向往更大的战舰。甚至因为陆皇帝说蒲甘的柚木尤其多,后者乃是制造战舰的上好良材,三阮就早早派人前去探看了。
但是待到制造局终于研制出了合格的火枪的消息传入军中,那陆军也不安稳了。
不少马步军重将都听说过火枪这个词汇,便是没亲眼见过,也多少有些耳闻。在不少重将的眼中,火枪就是缩小了无数倍的火炮。事实上这般理解也不算错。
如今的滑膛燧发枪,有着跟大炮近乎一样的优缺点。
优点在于威力大,三五十步内,破甲力爆表。对比强弓劲弩,近距离射击时,火枪的威力都是暴强!
但它发射缓慢,且有一定的危险性,横竖比崩断弓弦抽着脸的危险系数高;射程短,准确度也不高;还受天气限制,下雨天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即便陆皇帝叫工匠一步到位,越过了火绳枪,直接进入燧发枪时代,但面对大雨天气,火枪仍旧要歇菜。他倒是知道火帽枪,知道火帽这个词儿,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指望着他去指导人发明出火帽,那是白日做梦。
可火枪纵然有许多的缺点,但这些缺点却都不能掩盖它闪烁的光辉。
只说它能让一个刚刚拿火枪一天的人,一枪就蹦死一个武艺超群的百人敌,它便是有再多的缺陷,也会被马步军中的一些大将给看重。
更不要说,五军都督府的一些大佬们还知道火枪这玩意儿,除了滑膛枪外,还有线膛枪。
后者的射速比前者要更慢许多,但后者拥有着远超前者的射程和精准度。这就像是一支威力加强版的神臂弓,而造价却比神臂弓要便宜许多许多。
就如许多人第一次看到大炮的威力后的想法一样,火枪是一种刚刚诞生的武器,它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但它的威力却已经让弓弩都有不及。
前文里说了,辽宋夏金时期是中国重甲步骑兵最后的巅峰时刻。那每一个政权都不惜血本的打制自己的重甲兵团。
契丹、西夏和女真的重骑兵,赵宋的重甲步军……
这个时代里,面对敌人的精锐兵力,大家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难题——如何击穿敌人的盔甲?
强弓劲弩面对大规模的重甲军团并不能取得甚好的成绩,双方重甲兵的碰撞让刀枪退居了二线,叫钝器在军队中大行其道。
这般时候,陆齐军方忽的看到了火枪这样造价便宜,打制速度足够快——对比弓弩,且具有良好的破甲能力的武器,那是谁也不会放手的。
就像是正史中的西方。当火枪出现的时候,各方势力都仰仗着火枪手来干掉对付的骑士,所以火枪才一度有了开罐器的称呼。
现在第一批五百支火枪已经被送到了济州新兵训练营,虽然还没有看出效果,五军都督府的大佬们却已经叫喊着制造局加快速度了。
这并非是战争的需要,而只是一种习惯性的呐喊。但这却已经叫制造局在考虑,是否在扩大招工了。
益都城,这时候的武略院推演室内,集中了武略院过半精华力量的推演组,分成一个个小组,师生皆在埋头苦干。
在沙盘上反复进行着一次次的验证推导。
盖因为一个艰巨的任务正落在师生们的肩上。陆皇帝叫他们推演今后的草原征服之路上,在配有枪炮的情况下,怎么才能用最少的兵力来守卫住一个据点,控制住一片草原。
谈到此事,或许不少人都会想到了棱堡。那的确是人类军事学上的一朵璀璨耀眼之花,可是再小的棱堡耗资也是巨大的,那超级庞大的土方量就是现如今的陆齐所无须去担负的。
要清楚,陆皇帝求的是控制草原深处,要在那里修筑棱堡,神经病才干。
耗费没谱不说,且还十分的没必要!
西方棱堡的诞生背景是君士但丁堡的陷落。奥斯曼土耳其人用大炮证明了旧式的城防在大炮面前毛作用都没。你再坚固的城防,大炮一炮打不动,十炮百炮打不动,可千炮万炮呢?滴水穿石,总能撬开的。
所以,西方诞生了棱堡。一种直接改变了西方军事与政治的防御手段。这个且不去提,只说现下的陆皇帝是不需要去考量大炮的威力的。天底下就齐军一家有大炮,草原上的蒙古人,现如今连弯刀铠甲都配不全,百十年里都无需去考虑他们拥有成规模重炮这一问题。
这般情况下,棱堡陆皇帝没必要用,可传统的方块围城却似又不能很彻底的发挥出枪炮的防御威力。陆皇帝便转手将这个难题交给了五军都督府的参谋们,以及武略院这个中国第一军事院校。
第738章 罪恶的利益,践踏的道德
在滑膛枪炮时代,如何彻底的发挥枪炮的防御力量,棱堡是一个越不过去的门槛。陆皇帝实质上只需要点破其中的奥妙所在,那就可以叫武略院师生们茅塞顿开。
如今的大齐并不需要棱堡这中工程量巨大的防御工事,但棱堡的防御道理却完全可以借鉴、挪至到如今陆齐的防御工事中来。比如那布置在棱堡上的大炮可以对侧面城墙前的护城壕进行纵向射击,从而达到有效封锁,这是很有效的一种手段,也是方块城池所无法达到的。
棱堡的实质就是把城塞从一个凸多边形变成一个凹多边形,这样的改进,使得无论进攻城堡的任何一点,都会使攻击方暴露给超过一个的棱堡面(通常是2…3个),防守方可以使用交叉火力进行多重打击。
中国城防工事中的马面岂是也是如此的作用,但那始终没有突破整体的限制。
陆皇帝始终一声不发,就是因为他觉得叫武略院的师生们自己去捅破那层障碍,会使得他们在军事思想和意识形态上给以更大的刺激和激发。
事实上,陆皇帝却是有点杞人忧天了。要知道在前世的17世纪,俄国征服西伯利亚的过程中,他们沿着河流建立起的一处处军事据点,实则也是非常简陋的。也就是进入到了18世纪,方才在西伯利亚开始建筑石质结构的城堡。
陆皇帝只是意识到了中原对草原的统治,离不开连成一片数锁链一样的城堡,毕竟中原人不适合大草原上的游牧生活,同时他又不愿意破坏大草原上那薄弱的生态。大肆的移民北上,开田种地的后果,后世北方的沙尘暴和一片片沙化土地已经表明了后果。最终的恶果还是中国自己来承受。
当然,这并不是说偌大的阴山南北草原之上,就真的没有一处适合耕种的土地。后世的内蒙可是有金六百万公顷的耕地面积的,那河套地区且不去说,阴山以东的东部草原区域,那靠近东北的区域,很多地方都适合农业耕种的。
别以为后世的内蒙就都是牧场和畜牧业,人内蒙是全国五个粮食净调出省之一,人均储粮和人均占有粮在全国各省中名列前茅。
但这并不能掩盖大草原中西部地区所潜藏的麻烦。那里生活着数以十万计的游牧民族,偏偏无有适合耕种的土地,中原人进不去那里,这也就意味着草原中西部地区的游牧民族会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自身血脉的纯洁性。也就意味着部族首领的权利会无形中放大许多。
这就很像是中原的宗族势力。官府因为统治继承的成本太大,会在取舍衡量之中,选择将底层的权利让给宗族。陆皇帝对大草原深处一样鞭长莫及,偏他又想对彼处形成行之有效的掌控,这般情况下他就只能依靠投效自己的部落头人。
因为在茫茫的大草原上,掌控部族远远比掌控以家庭为单位的草原牧民更现实与可行。
一定程度上,这内地的宗族与草原上的部族,实质上没甚区分!只是一个大一个小,一个离皇权近,一个距离皇权远。
官府为了有效的统御乡村,用最小的力气得到最大的好处,他们无奈的选择了宗族;陆皇帝为了统治草原,也只能无奈的选择部族。两者都是因为统治成本与收益的性价比而不得已中做出的选择。
而为了能更好的掌控部族,陆皇帝就必须在大草原上驻扎一定的兵马,形成一定的威慑力。如此在草原上修筑堡垒就是必不可少的举措。
就像那征服西伯利亚的俄国人,因为自身人数大大少于土著人,如果没有城堡作掩护,他们既不能承受长期流动作战的消耗,也不可能抵御当地人民的反抗,只能修筑城堡,一处处城堡的建立为沙俄侵略军提供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庇护所。
这与陆皇帝的考虑是一样的。只是陆皇帝显然不知道俄国人在西伯利亚最初的城堡就是一种简陋的木质结构的防御工事。一个用圆木造的方形建筑,边长约15——20俄丈,也就是三十米到四十米左右,一俄丈等于2。134米。城堡的四周围以两层填满石子的木栅栏、木栅墙,墙外边挖有壕堑。城墙四角都筑有塔楼,塔楼上有的设立望台,有的设有“警钟”,栅墙和塔楼上都设有枪炮射击孔。并在城内用土堆堆起高岗,架设大炮,还挖了水井。栅墙内建有供哥萨克居住的房子和武器弹药库等。
后世俄罗斯在西伯利亚的一座座城市,在早期时候就都是如此模样。也就是随着他们对当地土著统治的增强,随着城堡内人员的不断增加,城堡面积方才有所扩大,城内的建筑也有所增加(督军府、关税办公室、监狱、商场等)。
就是第一次雅克萨之战,老毛子的城垒且还是这般。所以在清军的火炮面前显得不堪一击,雅克萨城一日陷落。也就是第二回合,吃了亏后的俄国人才修起了简单的半棱堡攻势,还配上了十二门火炮,而后清军就只能围困到俄军人弹尽援绝。【后者一战围了小半年,八百多俄国人死的剩了六十六个。清军还在外打掉了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