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甲午崛起-第4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目的的改革进程。同治五年(1866年),神贞王后赵氏撤帘,大院君遂独揽大权。大院君一面大力排斥安东金氏势力,将他们全部逐出朝廷,就连曾帮助过他的丰壤赵氏也不放过,开始确立起丧失已久的王室威严。同时大张旗鼓地重修景福宫,以作为君主专制威权的象征。此外他还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进行改革,试图修补朝鲜封建王朝的大厦;又厉行闭关锁国路线和宗教迫害政策,掀起“丙寅邪狱”,屠杀了上万名天主教徒。此时朝鲜已经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危机,到高宗时更加凸显。
其结果,不但进一步破坏了中朝之间的传统关系,极大地损害了宗主国的形象,加速了闵氏政权开放的步伐;提出的“亲中国、结日本、联美国”的朝鲜策略,也激化了朝鲜内部开放与反开化势力的矛盾,而且使朝鲜问题日益复杂化,导致了日美及西方列强借口朝鲜为“独立国”,肆无忌惮地向朝鲜渗透其侵略势力,把朝鲜深深地卷入列强在远东争夺的旋涡。
继《美朝修好通商条约》成立后,西方其他列强纷纷效尤,英、德、俄、法、奥匈、比利时和丹麦等国先后与朝鲜签订了类似的条约。
挤垮大院君的闵氏政府因种种原因与日本示好,改采开放政策之后,遭到了来自全国各个阶层的反对。其中平常信奉锁国主义的全国儒生们对与倭寇建交非常不满,加上大院君及其党羽暗中煽动,希望乘乱重返权利舞台,不久儒生遂连署上疏,并呼吁将大院君从杨州请回到云岘宫。
其奏摺云:我国乃东方礼仪之国,与倭国订定友好条约,实为既失体面又愚蠢之举。日本之根基虽与洋夷不同,但其近日、可沾染洋夷之风俗,实为假洋夷是也。
之前,大院府大监英明,得以洞察此点,不与之来往,然而,现在却与日本订定友好条约,此实乃令人至为寒心之举。臣乞求圣上,应将大院府大监自杨州迎回云岘宫,并于尽孝同时,令大院府大监导正错误至此之国家政策。为国家百年大计之故,臣等儒生在此一同恳请圣上察纳。
这些人明显对高宗亲政不满,并主张再次拥立大院君摄政。
闵妃集团对世界局势昏昏昧昧,但是却深谙李朝内部的权势争斗,闵妃通过高宗详细调查上疏之人,将为首的柳道洙,执笔的儒生李荣洙,以及道厅李相哲、儒生徐升烈等四人处以流刑。
但是,主张将大院府大监从杨州迎回云岘宫的奏折,并未因此杜绝,反倒越来越多。
对于柳道洙与李荣洙遭受的流放,全国各地数十万儒生更是愤慨,纷纷上奏,激进分子甚至以死相拼,群聚于景福宫大门前,静坐示威。
志同道合的儒生们同仇敌忾,在各地加强组织联络,各地为首者经常互相联系,同时不断上书,强烈要求将大院君迎回,以改革政事。
事态如此紧张,闵妃一派知道只用镇压难以解决,不得不对儒生们采用怀柔政策。
虽然不可能再度拥立大院君为摄政,但为了安抚儒生,朝廷也不得不将大院君从杨州迎回云岘宫。
3000多人的华军第一野战师第一团,只用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就潜伏在了下关城外。
下关城说是一个城,其实只是土墙的城墙,还不完备。
下关城中有华军的内应,这是早先就埋伏好的统计局的特工,要不是情况紧急,一般是不会用到特工的。
当日本士兵还在打盹的时候,城门已经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打开了。
守城的士兵们,也都在短时间被定点清除了!
黎明之前,本来就是人睡的正香的时候,士兵们还在打盹,就被一刀一个暗杀了。
下关城的日本军队只有一千多人。
下关位于日本本州岛最西端,是山口县最大的城市,三面环海,风景秀丽,自古以来以海、陆交通的要塞而闻名,商业、水产业、农业等都较为发达。
而且,下关是日本屈指可数的旅游圣地之一,每年有700万人以上的游客来此观光,作为“河豚之乡”闻名全国,河豚交易量占全国首位,只有在这里才能吃到地道的河豚料理。这里有贯穿碧蓝海水环抱的美丽岛屿“角岛”的“角岛大桥”,
有拥有1400年历史的“川棚温泉”。还有,保留着江户时代建筑的“城下町长府”。
美国人的军队倒是有2000多人,都在城内的兵营当中。
薛佩尔自然不会想到,正在谈判当中呢,而且,华军在几百里外的长崎,怎么可能随随便便就打到下关城来啊?
漆黑的黎明,深邃的门洞,下关城的大门无声无息的开启,而此时的下关城,沉浸在一片的寂静之中。
3000多全副武装的战士,潜入到了下关城的城下,没有发出多少声音。
滴滴嗒嘀!
华军的振奋人心的冲锋号吹响了!
预案做的非常的到位,在一营到位不久,几分钟的时间,二营到位,三营到位!
看着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之中,一个个部队到位了,证明了华军第一野战师第一团的执行力,甚至3000人进入到一个城市,现在30分钟左右了,还没有任何的敌人发现!
直到冲锋号吹响了,所有人才吓得惊醒!
【1104先围住轰一轮】
华军第一野战师第一团所有部队都到位了,按照预定的时间,黎明之前发起攻击。
“发信号,总攻开始!”
第一团团长一声命令下达,一颗红色的信号弹,打在了漆黑的天幕上面,显得那么的醒目,一瞬间,寂静的夜色,被打破了,红色的光辉,让数十公里之外的人都看的清清楚楚。
美军总指挥官薛佩尔大惊之下起身。
“怎么回事?到底怎么回事?”薛佩尔吓个半死,大喊大叫道。
虽然是很有经验的指挥官,但是他现在是真的怕了,想不到为什么会有这么密集的枪声,这明显是有大军攻城。
可是,这里是下关城啊,华军不是明明在几百里之外的长崎吗?怎么忽然打到这里来的?
薛佩尔是参加过南北战争的悍将。
18611865年的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事件。
由于林肯政府在1862年实行了解放奴隶、推行宅地法等一系列革命性措施,使战局自1862年下半年起发生了有利于北方工业资本主义的变化。
其最终结局是资产阶级战胜了南部种植园奴隶制,从而排除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最大内部障碍。从此,美国经济走上了迅速发展的崭新阶段。
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是18651887年的南方重建时期。
这是南北双方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争取资产阶级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斗争的继续。
它经历了林肯、约翰逊两任总统和国会激进派的三个重建方案阶段,尽管南方重建是以南北两种势力的妥协而告终,但是,南方的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向着资本主义的农业缓慢地转化,南北双方的矛盾已经发生了相应的重要转化,即代表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政治势力矛盾转为代表维护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不同利益集团的内部派别争斗。
整个说来,战后的南方经济制度和社会政治已经发生了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缓慢变化,但是这种妥协也使美国保持了美国南北两地的巨大差距,南方依然保留了某些奴隶制的残余形式和势力。
这是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的狂飙时期。
美国开始了电力革命和内燃机革命为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在世界当时的最高水准上完成了近代工业化,赶上了德国和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
与此同时,自由资本主义发展为典型的现代化企业组织、托拉斯国家,出现了普尔、托拉斯、控股公司等现代化组织,进入了现代资本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在政治领域,美国形成了主要代表垄断资本主义利益的资产阶级两党制,随着近代工业化和都市化的兴起,以及工农运动的高涨,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在思想领域,这一时期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进步主义、民粹主义和扩张主义思潮流行。
在外交领域,美国开始结束了早期孤立主义外交,奉行积极的对外扩张政策的转变。
整个说来,这是一个世纪之交的大转折时代。它开始了由自由竞争为主的时期向以垄断为主时期的转变;由近代农业国为主到现代工业国的转变;由以农村为主的社会向以城市为主的社会的转变;由早期技术革命向近代新技术革命的转变;由自由放任到局部时期和部门的国家干预的转变;以及由大陆扩张到开始海外扩张的转变。
薛佩尔手中的美军的战斗力,到底有没有英国的军队强呢?
不单单是萌总裁,整个华军,其实都很关心这个问题,因为当初美国人跟我们走的算是比较近的。
萌总裁最开始,还曾经打过卡特莉娜卡芙公主家乡——夏威夷王国的旗号呢。
萌总裁之所以敢于直接对美国人动手,主要还是因为美国人有殖民传统。
也不是什么善茬,反正能跑到亚洲来的,萌总裁都不想放过。
而且,从现在的国际形势看,华国最先警惕的,反而是美国,而不是英国人和法国人。
17世纪中叶,英国人远渡大西洋殖民北美洲,一南一北建立了普利茅斯和詹姆斯敦两个殖民地,后来分别发展成了今天的弗吉尼亚州和马萨诸塞州。
普利茅斯殖民地的建立者是逃离英国宗教迫害的清教徒,希望在北美建立人间天国。在建立之初,他们一切都遵照《圣经》的教诲,经济上施行人民公社式的平均主义政策。
可这种做法很快就出现了弊端,殖民者没有从事劳动的积极性,宁可内耗等死也不愿意开荒种地,甚至因为怕人蹭住连房子都懒得盖。加上新环境新气候,荒地开发不易,以及大量的豺狼虎豹等严苛的自然环境,殖民地建立的头几年中新移民的死亡率极高。南部的詹姆斯敦已经暂时被废弃,而普利茅斯也处于消亡的边缘。
而这时候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的正是当地的印第安人。
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殖民者逐渐熟悉了新世界的动植物,气候环境和山川地貌,在废除清教徒的经济政策后迅速从聚集地发展成村落,再到市镇,最后就成了如今的波士顿。
波士顿也成了当时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大港口,是当时比较大的木材交易中心,贸易的发展迅速让城市经济活跃起来。
可以说在北美殖民地的初期,殖民者和印第安人的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
虽然也出现荷兰殖民者用玻璃珠子什么的换了一个曼哈顿岛这样的事情,但大多数时候双方的交易还是公平的,毕竟虽然人家没见过玻璃,但牛羊牲畜木材粮食的价位还是清楚的。那时候在欧洲殖民者眼中,印第安人虽然是不信上帝的野蛮人,但却是非常聪明的人种。这和他们对待非洲黑人的态度有着天壤之别的,黑人可以用来做奴隶,但印第安人是不行的。印第安人无法同化的特质也成为最后促成美国人对他们展开屠杀的原因之一。
那时候欧洲殖民者和印第安人最大的不同在于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模式上的差异。经济上,殖民者主要是务农,而印第安人是放牧,不仅如此,在印第安人看来耕地这样的事情是女人做的,高傲的印第安男性生活主要是策马扬鞭四处跑。
政治上,殖民者照搬本国的制度在新世界组织政府、议会、法院,而印第安人还是过着部落生活,大小事务主要由部落首领做主。而最大的差异在于土地所有制上,欧洲殖民者都是私有制拥护者,从欧洲带来了一整套土地划分、测量、登记、归属的制度,并且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权链”。
美国现在的地契都是可以在当地政府查阅历史交易记录的,而东部十三州的土地最早都可以上溯到王室的授予,然后一代代买卖兼并交易传到现在。
而这种土地制度在印第安人中间是没有的。直到现在,印第安人对于土地的概念还是集体所有制,土地归部落所有。
因为是集体所有,所以他们没有个人拥有的土地大小的概念,而集体土地面积的大小更多时候依靠的是古老相传的神话故事,也就是“这块地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这种含糊表述,而非白纸黑字的地契和交易记录。印第安部落之间如果相邻,可能还会因为矛盾冲突产生大致的势力范围,而如果隔着远,基本上彼此就不知道自己土地的外沿在哪了。加上他们从事畜牧业,本来就不需要也不可能有固定面积的地域,也就是“逐水草而居”,因此他们完全不在乎一岛一地的得失。这可能也是他们觉得拿曼哈顿换玻璃珠子划得来的原因。首先这块地也许祖上就不是他们的,而且这弹丸小岛又不适合放牧,大家挪挪地方就是。在他们看来,兴许荷兰人才二呢。
印第安这个中文词本身就不准确,首先这是当初哥伦布的一个历史错误,其次这个称呼没有区分南北美洲原住民文明进程上的巨大差异。
南美的印第安人是已经建立数个独立文明的先进族群,形成了阿兹特克和玛雅这样的国家,有了相对完整的制度。
而北美印第安人则没有国家的概念,成百上千个部落最初连个松散的联盟都没有,加上土地制度的欠缺,因此没有办法形成所谓的“疆界”,也就谈不上有所谓的主权。
设想,如果全北美的草都吃完了,他们肯定还是会迁徙到别地方去,生存压力大过对土地的感情。对于一群处于前民族国家阶段的游牧人,北美不过是一块呆的时间比较久的暂住地而已。本质上,欧洲殖民者和北美原住民的关系类似我们中原汉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还是西汉以前的那种,不像后来的五代十国或者辽金夏蒙古还有了国家概念。
因此按照当时西方的领土主权概念,整个北美洲就是一块无主的地盘,印第安人有土地的使用权,但没有所有权,因为他们对于土地的理解并没有排他性。所以本着“先占”原则,欧洲列国在北美划分势力范围,比如说英国殖民者登陆新英格兰地区,不仅仅是人搬过去了,他们还把英国的王权辐射到了他们踏上的土地,这块地就成了英王所有,北美十三州基本上都是得到王室敕令或者特许成立的。同样,法国移民少得可以忽略不计,但他们还是对加拿大和北美中部的路易斯安那地区宣示了主权,哪怕这整块地方住的都是原住民。另一个原则就是“征服”,不是欧洲国家征服印第安人,而是他们之间的兵戎相见。英国打败荷兰占领纽约,法国输给英国割让加拿大等等,美国独立继承英国过去的殖民地主权,本质上都是土地所有权的转移。
一开始印第安人对于这些安排是一无所知的,也毫不在乎,因为北美地广人稀,欧洲殖民者和印第安人是可以相安无事的生活的。可随着北美殖民地人口日渐增多,一向不在乎地盘大小的印第安人也感受到了土地资源的紧张,过去放牧养马的地方被一块块独占排他的农地给圈了起来,而新移民对于印第安人这种浪费土地资源的做法也非常不满,渐渐地双方矛盾开始暴露。不过总体而言,这时候矛盾都是私人之间的,而且新移民闯新大陆本来就是抱着冒险的念头来的,双方虽然偶有伤亡但矛盾并不尖锐。
如果说印第安人做错了什么,那就是他们每次在冲突双方选边站的时候总是站错了。
因为印第安人没有国只有家的概念,所以他们各个部落在决策的时候不会考虑到其他部落,更多时候是出于自身利益行动。
他们的行为更像那时候出名的德国雇佣兵,为了钱物给参战各方卖命,巧合的是那时候的德国也只是地理意义上的概念,分裂成上百个独立的王国和城邦。
作为剽悍善战的民族,他们受到英法两国的青睐,双方各有相当数量的印第安人参战。因为法国在北美的殖民地都是加拿大这种荒凉的地方,移民人口少,所以相较英国来说,他们在北美更依赖印第安人的力量,因此在美国教科书中,七年之战也被称为“反法国和印第安人之战”。
当时英属北美殖民者,也就是后来的美国人,已经萌发了独立的民族意识,作为英国的臣民他们积极投身战场,而印第安人投靠敌人法国的行径也让过去私人之间的矛盾上升到了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层次。而且相比被打退的法国人,留在北美的印第安人更是北美殖民者眼中的心腹大患。更糟的是,这场战争爆发于双方有争议的俄亥俄地区,该地区和当时北美最大殖民地弗吉尼亚接壤。巧合的是,引爆冲突的不是别人,正是日后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当时担任少校的他接到弗吉尼亚总督的命令给法军指挥官递交抗议信,而在返回途中遭到法印联军的袭击,华盛顿人少势弱,战败被迫投降。那天离美国宣布独立还有整整22年。在之后的战争中,印第安人在法国人带领下或怂恿下对弗吉尼亚的袭扰触怒了整个弗吉尼亚上层社会,而这些人将是日后独立战争的骨干力量,制宪会议的主导者,以及美国前三十年的“弗吉尼亚王朝”缔造者们。
经过七年漫长的战争,英国终于在攻克魁北克后打败法国。可因为国力被耗尽,英国无力继续追究印第安人勾结法国的责任。相反,为了避免争端继续,英国颁布王室诏书,将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划为印第安保留地,禁止北美殖民者西进和印第安人发生冲突,甚至驻扎军队遏制向西拓荒的势头并且禁止了从印第安人手上的合法购地行为。
这种在殖民地臣民看来背信弃义的做法在英美关系上制造了隔阂,殖民地人民认为自己为英国打江山最后却得不到奖励,更是沉重打击了期望将种植园经济拓展到西部的弗吉尼亚人。
蒙受最大损失的是那些投资组建的土地投机公司“俄亥俄公司”的弗州上流,原本他们打算以极低价囤积一批俄亥俄的土地,等新移民前来拓荒的时候高价转让赚取暴利,可英国的做法直接导致不少投资人倾家荡产。
英国这项“偏袒”印第安人的政策成为日后北美殖民地追求独立的导火索之一。
可在独立前,因为他们没法把怒气撒在“永远不会犯错”的英王身上,那就只有记恨那些印第安人了。
华国现在的情况跟当时,美国人对印第安人的情况相似,因为,萌总裁曾经投靠过他们。
“一定是华军!让所有人的赶紧集合,准备战斗!”薛佩尔怒气滔天,端着望远镜,听了一会,看了一会,就全明白了,“听见我说的话了吗?”
副官一边紧急穿戴,一边对着整个营房大喊话:“快点,快点,将军命令,赶紧集合,准备战斗!”
美国人的这支军队,多为参加过南北战争的退伍老兵,作战能力还是很强悍的。
虽然,年纪普遍有点大,这只类似海盗的军队,其中年纪轻的,也有35岁了,甚至还有50岁的人。
华军第一野战师第一团团长,感觉有点不对。
因为日本人很快就逃光了,美国人却完全没有乱掉,虽然是发动了突然袭击,但是貌似美国人一点都不慌?
“不用硬冲,要注意保持队形,对了,把迫击炮都架起来,先轰一轮,围死他们。”华军第一野战师第一团团长冷静的下达命令。
“是,团长。”身边的勤务兵赶紧去传令给传令兵。
第一营已经围上来了,到达了两侧的街道。
【1105皇帝的早餐】
密集的枪声响起,薛佩尔恍如梦中,只能机械的指挥士兵们准备战斗。
第一团来的太过突然,步枪子弹密集发射,华军现在不用省子弹,不是说华国的军工环境有了质的变化,而是萌总裁要求的。
萌总裁的理念中,没有什么东西比人命更值钱。
美国人的军队和薛佩尔从来没有想过,在刺刀见红的巷战之中,居然还有炮火,迫击炮装药量虽然不多,可是炮火毕竟是炮火,在近距离和房舍密集的地方,杀伤力极大。
华军第一野战师第一团的进展顺利,很快就围住了美国人的军营。
这个时候,日本人早就跑光了。
下关城中的日本老百姓,也不敢露头,在家中惶惶不安,不知道外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战斗只是花费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就结束了。
当枪声渐渐的停歇,华军第一野战师第一团恢复了下关城的秩序。
薛佩尔被带到了第一团团长的面前。
第一团团长笑眯眯的看着薛佩尔:“我们才死了不到100人,就全歼了你们2000多人,你不是很喜欢搞事情吗?”
薛佩尔完全不懂话语,即便懂话语的人,也没有几个能明白搞事情是什么意思?
这些都是萌总裁喜欢带的俚语,传到了军中,萌总裁除了在首都,就是在军队的时间最长了,尤其是和华军第一野战师在一起的时间。
第一团的团长,以前做过总裁的护卫。
这是一场辉煌的胜利。
薛佩尔以为不是被枪毙,就是要被绞死,至少,肯定要先挨一顿打。
但是华军是不伤害俘虏的,他惊奇的目光扫视周围,只是被打下去了而已。
华军不是魔鬼,相反,这些从贫民子弟成长为军人的人,大多数都是很可爱的。
当然,他们会冷酷的去执行萌总裁的任何命令。
一团攻下了下关城,甚至活捉了薛佩尔,通过团属的大功率无线电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