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甲午崛起-第4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时欧洲人对英国的态度比现在欧洲人对美国的态度有血性多了。
布尔战争后,英国成立南非联邦,也就是今天南非的前身。
比起一个逐渐崛起和强大的普鲁士,大势所趋下即将走向统一的德意志,英国更害怕重新崛起的法国和染指欧洲的俄国。
华皇理性分析着当时的国际形势:在连番的改革后俄国作为欧洲几大强国之一,是英法奥等国最忌惮的对手,其整体实力并不逊于法普奥,而且这个时候沙俄自身内部社会结构的问题并没有表现得这么严重,在中亚和远东的疯狂扩张和争夺殖民地让几大强国很难忽视它的存在。
即便现在被华国打的只剩下欧洲地块,但是沙俄的实力仍然很强大,而且,战斗民族一旦缓过劲来,起反扑能力是很可怕的。
法国在拿破仑战争后元气大伤,在经济和殖民地规模以及工业产值上远远落后于英国,但还是欧陆上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
法国从来没有忘记拿破仑帝国的荣光,并且一直追求于重现这种普世性的欧洲帝国,48年拿破仑三世当上第二共和国总统,52年称帝,而且同时大肆寻找主动的外交政策和扩张的可能性(越南,鸦片战争),53年与英国结盟加入克里木战争抑制俄国扩张。
法国的底气可能不足,但是想要重新成为大国的野心还是相当明显的。
这点当然被英国这个百年宿敌看在眼里,实际上,英国自百年战争开始就从来没有放松过对法国的压制,英国骨子里极其害怕一个过于强大的势力出现在欧洲版图上,这也是英国想方设法维持欧陆均势的原因。
而纵观历史,法国在每个时代都是最有可能成为这个势力的国家。
在19世纪中叶英法多次结盟,并不代表没有互相戒备,只是这个时候俄国的问题相比法国更迫在眉睫而已,而且对抗俄国的同时英国需要一个有力的助手。
英国从来就没有放松对法国的监视和压制,认为法国永远是他潜在的对手,可笑的是,没人能想到拿破仑三世毫无骨气,竟然带着150万法军在色当投降。
奥地利帝国,拿破仑战争同样使其元气大伤,神圣罗马帝国的灭亡使得奥地利在德意志的影响力大不如前,这是梅特涅等人使尽浑身解数也没法挽回的。
本质上奥地利还是一个封建国家,虽说自身条件不错,陆军有一战之力,殖民地和海上力量和其他诸强相比还是太过于可怜,这个式微的帝国必须想办法挽回颓势,也正因此,奥地利在参与欧洲事务上还是比较积极的,它希望以此提升自己在欧洲衰败的威望和影响力,后来成立奥匈帝国也是为了这么一个道理。
奥匈帝国不那么强力,也是无法忽视的一支力量。
德意志帝国,德意志民族统一的呼声在19世纪的中后期达到了最高潮,北方有普鲁士,南方是各邦联,这个各国都是看在眼里的。
普鲁士是块硬骨头,英国打起来没有好处。
海军力量和殖民地数量远落后于英国,构不成威胁,而且英国需要一个能在欧洲腹地牵制法国的国家,普在拿破仑战争中还是英国的盟友,英国几乎没有任何理由向这个国家,向德意志开战。
不过,华皇不认为完全是因为英国人的‘脑子笨’,因为除了华皇这么一个重生穿越巨,谁知道德国会发展的这么快?
但是华皇知道啊,所以华皇才会选择和发展的很快,急需要证明自己的德国靠近。
【1245伊藤博文寻求见德皇】
没有人能想到德意志统一后力量上升得如此之快,以至于不到50年,这个几乎没有殖民地的国家,就积攒下了足够的力量,从而挑起了世界大战;也没人能想到德国的统一对整个欧洲格局产生的影响远比他们想象的大,以至于英国在1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中,必须开始严肃地考虑限制德国。
英国在德意志统一完成前,过分低估了这个新国家的生命力以及以后所能造成的威胁。
从表面上来看,对比普鲁士,法俄,甚至是奥,对英国能造成的威胁明显更大,而且普鲁士和英国的关系向来比较健康,英国没有任何理由向它开战。
华国和英国的关系,则刚好相反,英国人是觉得德国的发展速度不足以使得德国的威胁大于法国,沙俄和奥匈帝国这三强,但华国的速度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警惕。
尤其是华皇用兵的频率太高,统一华国,紧跟着便暴打沙俄,然后又一举夺取中亚,现在更是跨海收复了整个朝鲜,甚至把手伸向了日本。
伊藤博文带着森山茂去拜会德皇威廉一世,在等候的一个个小厅中,都坐满了人。
“都三个多小时了,看样子,今天轮不到被德皇召见了。”森山茂轻声对伊藤博文道。
伊藤博文的内心也有点焦躁了,嗜酒,爱玩女人,这些都让一个正常的男人很难持续保持镇定,但是伊藤博文确实是一个很另类,也很出色的政治家,此时虽然内心焦躁,表情却很淡然,微眯着双眼道:“耐心等一等。”
“是的,先生。”森山茂不敢再说什么。
下午六点多,外面已经完全黑了,各个小厅中的人也都走光了。
伊藤博文和森山茂仍然在等候德皇威廉一世的接见。
皇宫官员过来奇怪的问道:“人都走光了吗?你们为什么还没有走?陛下今天应该不会安排召见了。”
伊藤博文赶紧站起来,深深的一个鞠躬,“他们应该都走了吧,陛下今天不会再安排召见了吗?”
“陛下哪里有这么容易见到的?有的人等了几个月也无法得到陛下的召见。”德国皇宫的官员冷冷的回答道,日本这种听都没有听说过的小国家,在德国高层,简直如同蝼蚁。
事实上,华国和华皇现在在欧洲受到的待遇,和伊藤博文也差不多。
伊藤博文从兜里掏出一个信封,“请您帮忙安排一下,我们有急事,需要尽快见到德皇陛下。”
皇宫官员左右看看,自然知道这是在向自己行贿,接过信封,抽出来一个小角,发现是一张支票,居然是5000马克,惊讶的瞪大了眼睛,点了点头,将信封放入口袋中,“明天或者后天,我想办法跟陛下提一下。”
“谢谢先生了。”伊藤博文和森山茂一道行礼。
两个人出了皇宫,森山茂不忿道:“英国人的架子大就算了,德国算什么?也这么高傲。”
伊藤博文一抬手,“列强国家,哪一个不高傲的?日本的陆军不然为什么要学习德国?这次和德皇见面的事情,对于我们日本来说很重要。”
森山茂点点头,“大人说的对。不过,大人真的认为,德皇能够决定俾斯麦的想法吗?似乎德国的对外政策,长期以来,都是掌握在俾斯麦的手中的。”
“至少能影响百分之五十以上吧,本来支持日本还是支持华国,对于德国来说,就不是很要紧的事情,因为他们的势力没有伸展到亚洲,即使我们不来德国,我相信,德国人为了华国,而公然和英国人作对的可能性也很小,更何况,俾斯麦和威廉一世,是我所见过的最好的政治伙伴了,他们是可以互相影响的。”
“您是这样看俾斯麦和威廉一世的关系的吗?我还一直觉得俾斯麦通过一系列手段统一了德意志,威廉一世可能会因为他功高盖主而干掉他呢。”森山茂回答道。
“你不用用我们东方人的想法来想西方人,说起来,老威廉全家和俾斯麦的关系都是算不上多好。当初霍亨索伦家刚刚接管勃兰登堡边区的时候,俾斯麦家就是边区里带头造反的强盗骑士之一。甚至在两百年后,腓特烈·威廉一世给老弗里茨留下的黑名单里,俾斯麦家依然位列其中。腓特烈·威廉四世给奥托·冯·俾斯麦下的评语就是“红色反一革命,非关键时刻不能用”。老威廉登基之前,摄政期间也对俾斯麦无甚好感,登基之后之后如果不是因为局势无可收拾也未必会任用俾斯麦。当初俾斯麦在议会发表那篇铁血演说的时候,我听人说,老威廉直接就被俾斯麦的强硬态度给吓住了,甚至一度的以为他自己要在革命里被打下台。在日常的国务里两个人也是常有龃龉,古稀之年的德皇威廉一世动辄就撕掉俾斯麦的公文。这两个顽固的老头最著名的两次冲突,一次是萨多瓦战役之后,关于对奥地利及其盟友的处置问题;另一次就是关于统一之后皇帝的头衔问题,这个问题多亏了老威廉的东床佳婿巴登大公腓特烈从中斡旋,才得以解决。两个人的关系就像是老人骑马,老人不相信马儿,马儿也不甘于被老人控制。老威廉每次和俾斯麦较劲的时候,俾斯麦都是直接拿辞职威胁的。”伊藤博文笑着解释道。
“大人对于欧洲各国的事务,都是了如指掌,很教人佩服。”森山茂心悦诚服的道,听完伊藤博文的描述,对于俾斯麦和老威廉一世的关系,有了一个很具体的认识。
伊藤博文笑道:“说出来可能让人不太相信,总是以军装形象示人,留着大胡子,并且有着“霰弹亲王”美誉,一派正统普鲁士军人形象的威廉一世,其实性格出人意料的软弱和反复。在几次历史关头,临近做决定时候,威廉经常出现犹豫不决和反复无常的表现,甚至在1848年他镇压柏林革命也是如此,在紧急的关头,他经常被互相矛盾的两个意见折腾得不知道如何是好,甚至有几次还在宠臣们面前流下了眼泪,老国王泪水涟涟、俾斯麦首相在旁边拍手安慰的场景光是想象都让人有些不安。像是德皇威廉一世这种人,其实很希望得到一个意志坚定的人的强力推动,尽管他比俾斯麦大了快二十岁,但是在俾斯麦面前毫无长者的风范,每次他们吵架最后都是以德皇扭扭捏捏地顺从了首相的意志而收场。以至于俾斯麦暗自感叹过“我们的君王就像任性的女人,非要哄哄才行”。而俾斯麦,虽然有毁有誉,但是谁都必须承认,他是19世纪影响最大的政治家之一,他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走向,虽然德意志的统一看上去是必然趋势,但是他在其中依旧功不可没,他的意志坚定,而且眼光高远,把握住了整个时代的脉搏,他的强力光芒,使得哪怕是身为国王和皇帝的威廉一世,也只能黯然失色。”
“原来是这样。”森山茂问道:“那这么说来,还是俾斯麦的最后决断,对于我们日本和德国的外交来说,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你错了,任何君主其实都不会喜欢这种状况,不过,如果是雄心勃勃的君主会选择改变,而威廉一世却选择了默默的顺从,甘当一位黯然失色的皇帝,这部分是因为俾斯麦屡屡证明他就是对的;部分也正是因为威廉一世的依赖性格。当然这不是说皇帝就没有闹脾气的时候,事实上威廉一世几次闹脾气,都差点让俾斯麦下不来台,最后干脆以辞职来要挟——结果最后都是以皇帝陛下顺从而告终。可见德皇的依赖性毕竟是大于排斥的。俾斯麦虽然威望高,但是依旧只是普鲁士和德意志帝国的大臣而已,没有皇帝的支持的时候其实就不行了,威廉一世和俾斯麦的关系毕竟是很罕见的。”伊藤博文似乎是想到了自己和明治天皇的关系,由衷的赞叹道。
威廉一世是很有意思的皇帝,他自己本身是一个很勇敢的士兵,但于此同时,威廉一世实际上在绕过议会的时候,一直在担心违宪的危险(实际上怕革命),这个时候罗恩就建议必须由奥托走到台面上。
俾斯麦比威廉更大手大脚的进行更强硬的改革。其实这个时候,皇帝就知道自己实际上并不比不上俾斯麦。
而且在之后的威廉和俾斯麦争执帝国的皇位到底叫什么的时候,实际上威廉也作出让步了。
说白了就是一个强硬派遇到了另外更强硬的一个强硬派。
而弱的一方认识自己弱,所以选择退出。
要了解俾斯麦与威廉一世的关系,首先得先了解威廉一世是怎样的人。
在伊藤博文和森山茂会馆驿的路上,华皇一行人到了西班牙王国。
“陛下,柏林发来的密电。”刚刚进入馆驿,王占奎就拿来了电文。
萌总裁亲自接过来看,电文显示,伊藤博文已经在寻求见到德皇威廉一世了。
伊藤博文在观察着华皇的一举一动,萌总裁也同样在观察着伊藤博文,只是华国的电报系统发达,萌总裁能够在第一时间知道伊藤博文的动态,而伊藤博文的消息接收速度,比起华皇来,则要滞后不少。
卡特丽娜卡芙公主接过华皇的电文来看,担心道:“伊藤博文这个阴魂不散的家伙,还真的哪里都有他,居然跑到德国去了,肯定是在给我们找麻烦。他为什么不先去见俾斯麦呢?不是说,俾斯麦实际掌握着德国的内政外交策略吗?”
“这正是伊藤博文高明的地方,他很清楚,什么时候应该找谁。”华皇的胖嘟嘟的小手,摸了摸自己胖嘟嘟的小脸,向前走去。
华皇虽然对于历史不太了解,但是华皇还是听说过威廉二世的。
威廉二世同志可是历史上最出名的中二病同学了。
关于威廉一世和俾斯麦的关系,华皇是觉得无论如何,威廉一世都是不会感到很舒服的。
至于腓特烈三世那是因为腓特烈三世受英式教育太多,自由主义倾向比较重同俾斯麦不和,而后面的德皇继承者威廉二世则是在外交上同俾斯麦不和,而且本身也并不像老威廉那样有足够的政治智慧,他的自负(自卑)让他强行给俾斯麦下课也就不奇怪了。
威廉一世是腓特烈·威廉三世的次子,而次子其实本来是不会继承王位的。所以威廉一世在小时候其实并没有接受太多教育,和欧洲其他贵族次子一样,威廉一世被送往军队成为军人,并参加了不少战役。
威廉一世未来登基后,为何如此器中军队,毕竟他也是军人。
这个原先无法继承王位的王子,在他兄长去世之后意外继承王位,当上国王后野心勃勃的威廉一世进行改革,与议会发生冲突(威廉一世想扩充军备,议会不允许。
迫于无奈,威廉一世只好命令一个不怕议会甚至鄙视议会的人担任宰相,以便执行他的命令。
而这个人,就是俾斯麦。
威廉一世是需要俾斯麦的,而同样,俾斯麦也需要一个如同威廉一世那样的君主。
两人纯属互相需要与利用的关系,因为威廉一世需要他。
当俾斯麦成为首相后,他曾于议会发表“铁血演说”。
演说过后,威廉曾对俾斯麦说:“我很清楚结局,他们会在歌剧广场朕的窗前砍下你的头,过些时候再砍下朕的头。”
而俾斯麦则回应道:“既然迟早要死,为何死得不体面一些?无论是死在绞架上抑或死在战场上,这之间是没有区别的,必须抗争到底!”
通过这个事件,两人形成独特的君臣关系,而两人的结合也让普鲁士成功统一德国。
所以说,威廉二世登基后踢掉俾斯麦,主要因为那时候德国皇帝已经不需要一个光芒超过他的大臣了。
【1246威廉一世和俾斯麦】
贿赂起到了作用,第二天,伊藤博文和森山茂虽然仍然经过了漫长的等待,到底还是得到了那名皇宫官员的答复。
“陛下批准,三日后,安排一个小时给先生。”德皇的侍从官员对伊藤博文道。
“好的,谢谢你。”伊藤博文和森山茂赶紧起身鞠躬,虽然对于还要再等三天,感觉不舒服,不过,到底有机会面见德皇,到底是不错的。
没有国家实力,就没有国际地位,这是人人都清楚的道理。
“见德皇都这么困难,见俾斯麦会不会也要等待这么久啊?”森山茂在回去的路上问伊藤博文。
“应该不会,如果我没有估计错的话,俾斯麦知道我们已经见过了皇帝,会很快安排我们见面,但是俾斯麦不会和我们谈论什么具体内容,绝对不会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复。”伊藤博文的目光中闪烁着精光。
森山茂担心道:“您的意思是,德皇的意思,将是我们唯一能够争取到的德国人对于日本和华国问题上的外交态度吗?”
“是的,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伊藤博文轻轻地叹口气。
威廉一世少年时期从军参加反拿破仑战争,中年残酷镇压了护宪运动,号称屠夫霰弹亲王。
继承普鲁士王位后,改革军制,经过三次王朝战争而一统德意志,建立德意志帝国。
威廉一世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的第二子,母亲为路易斯王后。
由于没有预料到会登上王位,威廉亲王并没有接受多少王室教育。
这一点,和华国历史上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很像,只是他的运气更好,生的时代好,朱由检接手的却是一个破烂摊子。
威廉一世少年时代便接受普鲁士传统的军事训练,10岁参加军队,1814年2月以上尉军衔入伍参与反拿破仑战争,在法兰克福附近的巴尔—苏尔—奥倍,普鲁士军队与法国拿破仑军队进行激战。
威廉在战斗中表现出色,他的上司在他的服役报告称他是一名勇敢的士兵。
1815年后,他也成为一个有魅力的外交家。
1825年他获中将军衔,担任普鲁士近卫军团的司令官。
1840年,威廉的父亲逝世,他的哥哥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继任普鲁士国王。
威廉四世因身患重病,让威廉处理政务,封为普鲁士亲王。
1848年,爆发欧洲1848年革命。
在法国二月革命的影响下。3月13日维也纳发生革命,人民群众把奥地利宰相梅特涅赶下台,在人民群众革命情绪空前高涨的时刻,3月9日,威廉被任命为莱茵—威斯特伐里亚军事总督和特别军事全权代表。
他在柏林近卫军兵营里发表煽动性演说,唆使军队在3月14、15、16日连续制造杀害群众的事件。
3月18日发生柏林革命,示威群众在皇宫前面集会,要求政府撤走城内驻军。
国王和大臣们惊慌失措。威廉亲王命令军队射击起义的群众。
柏林的工人、市民和大学生建起街垒,进行了持续14小时的战斗。一夜之间打败了1万4千名士兵,迫使他们的司令官在次日清晨将军队撤出柏林。
国王不得不向人民投降。威廉害怕愤怒的群众,被迫化装逃到伦敦避难。
但当时的无产阶级尚未成熟,革命的领导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里。
莱茵地区资产阶级头面人物康普豪森、汉塞曼和几个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一起组成了新内阁。
1848年6月8日,康普豪森内阁将被人民赶走的威廉亲王召回柏林,还编造说他在英国完成了“外交使命”。
以康普豪森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认为,让王位继承人来筹组君主立宪国,可以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甘愿充当“掩护这个王朝的挡箭牌”。
被召回的威廉亲王充当了反一革命势力的首脑。他在科布伦茨接见军官团时,说:“我只信赖这些军官。”波森的一个选区把威廉选进了议会。威廉口头上表示拥护新政策,实际上,他希望尽快推翻新制度。
1849年3月28日,法兰克福议会通过帝国宪法,推选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为德意志皇帝。
普王拒绝从议会手中接受皇冠,并且拒绝接受帝国宪法草案。
1849年5月,在南德地区的巴登、普法尔茨、德累斯顿等地区爆发起义,史称“维护帝国宪法运动”。
威廉统率一支军队去镇压。军事法庭判处28名革命者死刑,其中包括特吕茨施勒尔和小学教师霍弗尔这样一些根本没有参加战斗的人,威廉的暴行激起群众的义愤,给他起了个“霰弹亲王”的绰号,在南德居民中流传开来。
1857年,无子女的威廉四世中风,身体局部瘫痪,然后精神失常无法料理国事,1858年10月威廉亲王出任摄政。次年10月7日,威廉执掌政权。
为加强普鲁士的军事力量,需要资产阶级财政上的支持。
为此,威廉装出一副自由主义的姿态,他解散了曼托伊费尔的内阁,任命由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奥斯瓦尔德·施韦林为首的内阁。
资产阶级认为这个时期是自由资产阶级的“新纪元”。
在1858年,即威廉开始摄政后举行的议会选举中,自由派人士在众议院中成了多数派。
1860年,威廉着手进行军事改革。普鲁士政府要求邦议会同意拨款1000万塔勒尔,将平时兵力从14万人增加到21万7千人,延长现役期,取消国民后备军。
威廉委派陆军大臣阿尔布雷希特·冯·罗恩将军进行这项工作。2月10日,罗恩向议会提出改革方案,把常备军服役期限从两年改为三年,每年征兵人数从4万增至6万3千人。
威廉还加强军事训练,用先进武器装备军队,任命年富力强的军官。
威廉的副官老毛奇便是这时被任命为总参谋长的。
资产阶级担心这一改革削弱资产阶级在军队中的影响,而一支深受容克影响的军队可能变成反对资产阶级和反对邦议会的工具。
所以他们反对威廉这一改革,拒绝为此每年支付巨款。
1861年1月2日,威廉四世病死,摄政亲王威廉继位为国王,号称威廉一世。
他在登基时,发表一项宣言,要维护君王的永恒权利。
在1861年议会选举中,代表自由资产阶级利益的进步党获得大多数席位,提出要由议会监督政府的经常开支,经费必须严格控制在议会批准的范围之内。
围绕军事改革问题展开的斗争,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