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扬天下(昊远)-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一幕幕看得图赖目眦欲裂,他浑然忘了自己以前是怎么残害大明百姓的,但恨归恨,他却不敢下令出战。

正所谓兔死狐悲,山上的鞑子看在眼里,心中既愤怒也悲凉,而那些刚刚归附鞑子不久的绿营兵,情绪就别提有多复杂了,

秦轲再次派人将白花花的银子抬到阵前,并让昨夜溜下山投降的几十个绿营兵现身说法,对山上的绿营兵喊话:“山上的兄弟,别犹豫了,看我们,蒙都督没有骗我们,下山之后,我们真的领到银子了,你们看啊!”

“兄弟们,清王阿济格十万大军都被灭了,现在你们也看到了,鞑子根本不是秦军的对手,再跟着鞑子是死路一条。”

“咱们都是汉人,有钱不领,还要跟着鞑子送命,这是傻子都不做的事,兄弟们,快下山吧。”

“蒙都督说了,明天秦军就要发起总攻了,但凡不下山投降的,到时都会象这些鞑子一样,肉熬来喂狗,头颅用来装酒,大伙可千万别选死路啊!”

蒙轲面无表情,黄石矶之战进行到这份上,胜算已经很大,但士兵们可以扬眉吐气,作为主帅的他却不行,战争一刻没有彻底结束,他就不能有任何麻痹大意。

士兵们还在为胜利欢呼,他已经严令向连城与金声桓所部今夜轮流守夜,严防敌军劫营,同时命令金声桓继续寻找柴草,晚上接着薰鞑子。

果然,当夜在秦军放浓烟薰老鼠的时候,图赖亲自带兵于三更时分从东边绕过湖泊来劫营,结果中了向连城的伏击,损兵折将狼狈退回。

而在图赖下山的时候,山上很多绿营兵想逃下山投奔秦军,但因鞑子早有准备,防守严密,一时逃不下来,于是最终演变成上千人的暴乱。

图赖的副将哈林带旗兵镇压叛乱,此时秦军正在和偷营的图赖作战,南面又有浓烟薰着,未能及时发动攻击,致使暴乱的上千绿营兵最终被哈林镇压下去。

蒙轲立即调整战术,命人迅速息去烟火,在夜色中从南北两面发起总攻。

ps:四月就要过去了,总攻时间到,各位兄弟请看看票夹,别漏了月票,跪求月票!



第313章迫上梁山

多铎大军回援中原,使得中原义军的抗清斗争陷入了低谷,很多义军被清剿,就连象东方盛那样组织严密、队伍精干、情报畅通的队伍,也被逼得退入山区,暂时收缩。

但这一切,并没有让多尔衮承受的政治压力减轻。

尚可喜全军覆没,是王光恩、王光泰两兄弟先崩溃所至;

阿济格几乎全军覆没,是关宁军反叛所至;

豪格放弃武宁关前,最先崩溃的是绿营兵;

达斡尔伊阙关战败,也是绿营兵反叛所至;

现在就连勒克德浑攻打虎牢关,也是因为绿营兵无心作战,使得进展极为缓慢。

这一件件,一桩桩血淋淋的事例,使得满人大臣先是对绿营兵,进而对汉臣极度不信任,认为他们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对多尔衮重用汉臣的做法反对的声音也越来越多,甲喇章京遏必隆更是毫不讳言地指责多尔衮,说他把江南军政交给洪承畴是最大的失策;

并列举了实情,说洪承畴父母妻儿都在福建老家,等于在隆武手上,若是隆武以此要挟,谁敢保证洪承畴不会背叛大清?

遏必隆的话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纷纷劝多尔衮收回洪承畴的军政大权。

遏必隆是后金开国五大臣额亦都第十六子,如今和济尔哈朗走得很近,多尔衮担心的事情发生了,由此可见济尔哈朗已经不甘寂寞了。

不管济尔哈朗是真为大清着想,还是出于个人目的,或许两者都有,但此举却让多尔衮陷入了更加交困的境地。

此时撤下洪承畴,无异于承认自己在政治上的失策。

更严重的后果是这等于把更多的汉官和绿营兵推到秦牧那边去。

要知道现在中原以及江南各地,都是汉人在治理,有些甚至还是原来明朝的官员。只不过是剃了发,易了服而已。

一叶落知天下秋,此时换下洪承畴,首先江南各地的官吏立即就会感觉到凉意。

这些官吏即便不马上倒戈,也必然会貌合神离,与秦牧或是隆武暗通款曲,这对艰难的江南局势是雪上加霜。

多尔衮不得不屈尊降贵,亲自到济尔哈朗府上说明其中的凶险。

济尔哈朗倒是表现得一片清风霁月,连声说摄政王思虑周详,用意深远。并完全同意多摄政王的意见。

多尔衮准备了大量的说词,一句也没用上,感觉就象一拳打在了棉花上,软绵绵的不着力。

多尔衮怏怏不乐地离开郑亲王府,回到摄政王府后,再次让人把甘南提出大牢,他真想一刀砍了甘南这个家伙,自从这个家伙进了燕京,朝堂上就没安宁过。每天朝会必是争吵。

多尔衮面上虽然没有表情,但是对甘南来说,没有表情就是最好的表情。

一见面甘南就露出一脸舒畅的笑容,仿佛自己在牢中是度假。什么苦也没吃过一样:“真难得,摄政王又想起本使来了,不知摄政王今日找本使,有何贵干呀?”

“本王愿放了所有关宁军的家眷。换回我所有旗兵。”平平常常一句话从多尔衮口中说出,语气也很平静,但却让人感觉他在喷出一支支冰凌。

甘南下意识地拂了拂大袖。仿佛这样能减轻来自多尔衮身上强大的压迫感。

他平静地笑道:“我记得我已经跟摄政王说过了,现在关宁军的家眷能不能换回去,对我王来说已经不太重要了,不过我王依然愿出五百俘虏换回关宁军的家眷,只是交换条件没有商量的余地。”

多尔衮正想再讨些价钱,哪怕能多换回一些人也好,甘南却又说道:“其实,摄政王想换回所有俘虏也不是不可以。整整一万三千六百二十三个,一个不少。”

“怎么换?”多尔衮心中一动。

“这可是大清近两成的兵力,只要摄政王交出一样东西,我王就会将这一万多旗兵一个不少的放回来。。。。。。。。。。”

“做梦!”

“咦,摄政王知道本使说的是什么东西?”

多尔衮冷笑不答。

甘南从他的表情中确信,多尔衮真的猜到是什么东西了,心里还真有点佩服多尔衮的机敏。

他呵呵一笑道:“那本来就是我大秦的。。。。。。。。。”

“这正好说明这大清是天命所归。”

“其实我王也就是随口一说,摄政王若是真的同意交换,我王说不定会嫌吃大亏了呢,毕竟天下人都知道你们手上的是假货。”

多尔衮依然冷笑不语。

甘南更深切地认识到,满清能在今日并非幸至,要打败这样的对手更不能心存任何侥幸。

“好了,本使的任务也完成了,生意不成仁义在,本使也该回去了,本使来的时候我王给的期限是三个月,若是到期本使还不回去,我王将对一万多俘虏施以酷刑,算算路程,本使再不回去就来不及了。”

甘南的任务其实第一天在满清朝堂上就完成了,他来哪里是真想交换什么俘虏,不过就是来搞政治讹诈而已。

“加上庐州、桐城、六安三州之地。”多尔衮再次开口。

甘南没想到多尔衮会提出用城池来交换俘虏,微微一怔,随后笑得更畅快:“摄政王果然是想人所不敢想,不过这回摄政王弄错了一件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包括辽东在内,我王都会凭借我大秦劲旅收回,而绝不会拿一寸土地来作任何交换。摄政王用我王的城池来换俘虏,不觉得可笑吗?”

“再加上寿州和颖上。”

“摄政王只有两个选择,要嘛杀了本使,要嘛放本使走,当然你也可以继续关着本使,这一点本使倒不在意。”

秦牧制定的战略中,一向是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目的,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这一点甘南非常清楚,别说多尔衮提到的几个州到手后难以守住,就算真是战略要冲,秦牧也一定不换。

多尔衮心中已经是无比的愤怒,但却被理智压制住了,此时杀甘南于事无益,无可奔何的多尔衮只能先放了他,再作打算。

甘南再次以一种胜利的姿态,在燕京万民的注视下,策马过市,缓缓出城。

衢州、兰溪、金华就象一个不等边的三角形的三个顶点,韩刚率一千秦军从衢州出发,准备攻击兰溪,威胁费扬古的后路,迫使费扬古解金华之围。

费扬古却利用骑兵机动力强的特点,以四千骑兵杀奔衢州,猛攻半日,眼看衢州一时难攻下,反而从后面向韩刚追杀而去。

衢州有衢水流向兰溪县,衢水其实就是钱塘江的上游,过是兰溪县后叫兰江,流到桐庐县一带后叫富春江,到杭州一带后才叫钱塘江。

整条钱塘江流域大都是山区,偏偏衢水两岸属浙西少见的大片平原,这对韩刚的一千人马极为不利。

一千对四千,步兵对骑兵。在退无可退,逃无可逃的情况下,韩刚只好在一个叫茶叶山的地方,隔着衢水的一条支流,与费扬古对峙。

费扬古很快就派两千人从上游渡河而过,韩刚终究没法可想,只能退上茶叶山,茶叶山虽然也叫山,但实际上只是几仗高的小土坡。

一千秦军迅速上坡上布下圆阵,挖下一些壕沟。

费扬古全军过河后,立即自南北两面发起猛烈的进攻,在清军惊天动地的铁蹄声中,韩刚咬着牙作最后的战前激励:“我韩刚是秦王一手带出来的,今日唯一死耳,你们若是怕了,下去向鞑子跪地求饶吧,但下去之前请脱下我大秦的战袍,不要污辱我了我大秦的荣耀,你们怕了吗?”

“不怕!”

“唯一死耳!”

“死也不做鞑子奴才!”

“杀一个够本,杀两个包赚!”

一千秦军士卒,怀着无比悲壮的心情,在鞑子雷鸣般的铁蹄声中咆哮起来。

ps:还有五个小时,四月即将过去,兄弟们月票投完没有。

第三更,继续跪求月票!



第314章壮士一去不复还

虎牢关,因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负责镇守这里的是李过的两万人马,还有秦军朱一锦所部。

李过虽然还不知道大顺军的财宝已经被秦牧悄悄挖去,但为了自己的小算盘,他有意保存实力,使得易守难攻的虎牢关在勒克德浑的进攻下,竟变得岌岌可危。

朱一锦身份比较特殊,说他是“天子亲军”也不过分。他曾给秦牧做过很长时间的亲兵队长,所带领的一千骑兵,也是秦牧当初带出来的老兵,每个士卒都和秦牧一同摸爬滚打过,在同一口大锅里舀过食。

他们的装备也是最精良的,士气高昂,视死如归。他们也是最骄傲的,在秦牧的带领下,他们取得过无比辉煌的战绩。

在关城危急时,朱一锦带着一千手下,高喊着“为大秦的荣耀而战!”一次次冲出虎牢关,将清军的攻势冲乱。

即便死亡很大,但每击退一次清军的进攻,他们都会带着血淋淋的伤口,站在敌人的尸体上,高喊“秦王万岁!”“大秦万岁!”

一支有信仰的军队是可怕的,是值得人敬畏的。

朱一锦带着手下,一次次壮烈出击,李过手下的士兵看在眼里,心中渐渐感到无比的羞愧。

朱一锦每一次出击,回来时人数都会减少,但每一次都会赢得更多的欢呼,他们那种为国捐躯甘之如饴的傲骨,让李过的手下胸口也不禁升起热腾腾的火气。

开始有将领请求李过同意让他们与朱一锦一同出击,士兵中更有人喊出“我们一样披着大秦的战袍!”

这些变化让李过为之心惊,他明白,再这么消极怠战。自己很快就会在军中失去威信;

同时,他对将来寻机自立也越来越没有信心,披着秦军的战袍久了,跟着秦军作战多了,手下的士兵会慢慢地以身为秦军为荣。

他手下的士兵多是关中大汉,而关中又叫三秦,关中粗犷的腔调叫秦腔,渭河平原称为八百里秦川,逶迤的终南山又叫秦岭。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虽然时隔两千年,但大秦帝国在关中打下的烙印依然抹之不去。

秦牧立国时宣称是继承始皇帝的法统,据说他还得到了秦王宝剑。这使得李过手下这些关中汉子很容易对秦牧产生认同感,这一点是李过原先始料未及的。

更可怕的是秦军的佥事官,这些佥事官都是精挑细选来的,在搞政治宣传方面都是好手,一有机会就对李过手下的关中大汉宣传秦牧身上的种种神迹,巧舌生花,听得李过手下的士兵心驰神往。

李过拥兵自立的念头被一点点地消蚀着。秦牧表面上没有整编他这支军队,但这种无形之中的思想改造更为可怕。

和李过不同,高一功是真心想投靠秦牧的,他负责镇守函谷关。在何洛会还在忙着镇压关中的叛乱之时,他就主动出击,派小股人马进入关中,联络当初被打散的大顺军余部。

派去的小股人马本就是关中人,就跟回家探亲一样,路儿熟。门儿清,哪个山沟沟能过人,哪片林子能藏身,甚至老相好家的钥匙放哪个门头都还牢记在心。

这使得何洛会的镇压行动顾此失彼,压下葫芦浮起瓢。

由于天灾,关中百姓苦啊,过不下去了大家只能起来造反,能造大明的反,就能造大清的反,何况高将军都打到函谷关来了,大家无不倍受鼓舞。

先是巩县的百姓在原大顺军一个叫迟三刀的小旗率领下,袭击了城中的军营,把两百驻军杀溃,接着冲往县衙,把清知县抓来大锅煮了吃,大家都快饿死了,清知县的肉还嫌少呢。

巩县很快被迟三刀率领的起义军控制,一时从者上万人。

何洛会匆匆派兵去剿,结果大军还没到巩县,庆阳府又传来叛乱的消息,起义军在一个叫秦铜的人率领下,一百多人夜袭城中驻军,虽然被击败了,但却成功逃出庆阳府,辗转到宁州,一举攻下兵力薄弱的宁州县城,声势也为之大壮。

除此之外,各地小规模的叛乱多如牛毛,何洛会很清楚,现在最好的镇压方式不是用刀枪,而是用粮食,只要能让关中百姓吃饱,就不会有这么多叛乱。

但他最缺的就是粮食,整个大清现在占领的地区除江南之外,都是天灾兵祸连年的地区,中原一带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而要从江南运粮到关中谈何容易?据说武阳关的豪格都因为缺粮不得不退守信阳,何况被秦军隔断了洛阳的关中呢。

民众吃不饱,再有秦军不断挑动,关中的叛乱想压下去,难啊!

苏谨留袁宗第一万骑兵在涂州、蒲口一带征战,始终对一江之隔的金陵形成巨大的压力。

而他则带着一万大军,从上官桥一带绕过扬州,破万寿镇,夺取粮草补给后,派一千人马装成大军主力,直扑北面的秦州,装成攻打秦州的模样,从扬州追来的清军被引到泰州,苏谨九千人马却是尽量掩饰行藏,一举杀到江阴北岸。

此时江阴城被围已经两个月,形势岌岌可危,城头的军民见到黑压压的秦军出现在江北,就象饱受欺凌的孩子见到了父母一般,有人欢呼,有人放声痛哭,满城雷动。

但横在苏谨面前的是浩瀚的江面,如何渡过长江南下,却成了他最大的难题。

江阴城下的刘良佐和来援的清军见秦军杀到,深感情况紧急,对江阴城发起了更加猛攻的进攻,企图尽快拿下江阴城。

江阴百姓看到了希望,士气大涨,便是三尺童子,柔弱妇人,也纷纷出动,冒着敌人的箭雨帮着搬运砖石;

有位叫荆娘的少女,身中三箭,但硬是憋着一口气,艰难地挪动着身体爬上城头,有义军士兵回头从她手上接过石块时,她才带着一抹笑容离开人世。

更有一个姓陆的老婆婆,两个儿子都已战死在城头,她自己也被敌人的劲箭射穿了脸颊,还抱着刚刚爬上城头的敌人一同滚落城下,与敌人同归于尽。

在江阴的军民舍生忘死的还击下,江阴城头虽然死伤无数,势若累卵,但始终屹立不倒,清军的尸体在城下铺了一层又一层,头足相枕,血染大江。

眼看江阴随时可能被攻破,苏谨派人四处搜集船只,但搜集到的只是少量的小船,难以供大军过江,苏谨急得头发都快白了。

这时清将阿克苏率扬州兵马追到泰州,发现上当之后掉头追来,苏谨所部一时无法过江,一腔怒火正无处发泄,听说阿克苏追来,纷纷请战。

苏谨当即下令迎击,就在江北的大通镇外与阿克苏决战,阿克苏有五百旗兵,六千绿营兵,两军激战一个下午,九千秦军带着满腔怒火,来回冲杀,六千绿营兵被杀得溃不成军;

旗兵受此影响,士气大损,阿克苏不得不且战且退,秦军却是紧咬不放,九千人马轮流冲击,不死不休,一路追到西面的泰兴县城,阿克苏带着几百残兵退入县城之后,才算作罢。

苏谨深知,虽然大军无法过江,但必须给江阴实际的支援,哪怕只是形式上的支持,也是必须的。

否则江阴城一破,无论是军事上或是政治上,对秦军都是极大的打击。

当夜苏谨找来参将元必武,让他带三百人弃马乘小船过江,元必武毅然接下了这九死一生的任务。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三百秦军士卒就是带着这种悲壮的心情,在夜色中登上小船,义无反顾地向大江南岸驶去。

第315章不屈之魂(求月票)

尸山白骨满疆场,

万死孤城未肯降。

寄予路人休掩鼻,

活人不及死人香。

这是江阴城一位女子写的诗,真实地反映出了江阴城面临的残酷现实和不屈的骨气。

两个月的大战,江阴军民壮烈牺牲十多万,而清军前后也死伤了数万人,折损十余名大将,鲜血染红了大江,骸骨堆成了尸山,七月炎炎的天气,腐烂的尸体散发着薰人的味道。

但是,即便死伤无数,连老弱妇孺都上城头帮着守城了,江阴城还是没有一个人肯投降。

这就是万死孤城未肯降,炎黄子孙的铮铮骨气仿佛都汇聚到了这里。

元必武带着三百秦军成功渡过长江后,闻到的是阵阵的尸臭,地上是随处可见的尸体。江阴之战不光是在城头,城外同样有无数百姓战死。根本不用怀疑,这一战有多惨烈。

江阴城下火光冲天,六七万清军正在连夜攻城,炮火声、喊杀声遥传数十里。

元必武他们摸黑向江阴城赶去,路上所见到的尸体越来越多,有江阴百姓的,也有清军的,首足相枕,遍布四野。

离城还有六七里,就被清军发现了。

元必武指着满地的尸体对大家喊话:“你们看,就是三尺童子,也知慷慨杀敌,老弱妇人,也是誓死不降,我等生为七尺之躯,有什么理由畏敌怯战?

过江时,李佥事已经将咱们的名字都记下,我们要是战死了,秦王一定不亏待我们的家人,我们要是侥幸活着,每人升三级,另有重赏;

苏将军派咱们过江。就是要让江阴的百姓看到我们增援江阴的决心,万死而不辞;所以,哪怕是全部战死,我们也要杀到江阴城下,莫让江阴的百姓笑我们是孬种。”

“愿随将军死战到底!”

“愿随将军死战到底!”

三百秦军将士抱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义无反顾地向江阴城杀去。

清军先以为是附近的义军来增援,派出五百绿营兵来迎击,很快被元必武他们击败,并顺势追杀到离江阴城只四里地的菜花村。

刘良佐大惊之下,派出五千人马前来阻击。元必武面对十多倍的敌人,命三百人组成圆阵,拼死向东突击。

元必武不断呼喝着,命令手下士卒尽量收缩着阵形,阵形收缩得越紧密,盾牌遮挡就越密集,同时双方的接触面就越小,敌人虽多,但一次能投入战斗的人数也就越少。

清军四面合围。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刀枪齐刺,箭如雨下。喊杀声如惊涛拍岸,绵绵不绝。

秦军以马槊刺杀,马刀劈砍,每突进一步。都是用尸体铺路。

“炸!”元必武咆哮如雷,东面的士卒立即扔出十多枚震天雷,落入密密麻麻的敌人之中。轰隆的爆炸声带着火光冲起,纷飞的弹片将敌人扫倒一片,断肢残臂飞上天空,垂死的惨叫如鬼哭狼嚎。

“冲!”趁东面的敌人被炸得乱成一团,元必武下令士兵猛冲上去,马刀疾砍,杀得血雨飘洒,腥风漫漫,东面的绿营兵几乎崩溃,秦军一下子突进上百步。

呯!呯!呯!佐良玉调来一队手持鸟铳的绿营兵,一条条火舌喷出,秦军士兵身上暴出一蓬蓬的血花,含恨倒地。

“为了大秦的荣耀!”在敌人重新镇装弹药的间隙,一些秦军带着震天雷,大声疾呼着,飞奔如电冲到敌人的枪兵,不断有人被四周的弓箭射倒,但剩下的人仍悍不畏死的狂奔而去,把点然的震天雷投入敌阵,许多士兵在激烈的爆炸中与敌人同归于尽。

如此壮烈的牺牲,吓得四周的清军纷纷退开,远远开枪,放箭。

秦军一个个的倒下,元必武看得目眦欲裂,随后下令士兵以十人一组,分散突进,所有人在什长的带领下,轰然分开,向东狂冲,与敌人舍生忘死地搏杀。

风悲浮云动,夜色顾苍茫,鬼神共嚎哭,血淌平大江。

数万清军已停下攻城,层层合围过来,夜色中,杀声震地,呐喊如潮,元必武等人每前进一步,都是用敌人和自己的鲜血铺路,一团团火光在激烈的爆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