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扬天下(昊远)-第1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说金陵是江南的首脑,那么江阴就是的脊梁。
这次战役,歼敌最多的地方不是安庆。不是马鞍山,更不是金陵,而是江阴。
江阴也为此付出的沉重的代价,六十日的江阴保卫战中,牺牲的百姓足有十多万,几乎家家有战死之人,很多家庭甚至全部牺牲。
为了那些为捍卫民族尊严而壮烈牺牲的英魂,为了那不屈的民族之魂,秦牧必须亲往江阴主持大祀。
“尸山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城未肯降。寄予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望着滚滚东去的大江,秦牧心中感慨万千。
原来的历史上,江阴坚守了八十一日,最终陷落,全体江阴百姓或是自尽,或是被杀,最后只剩下几个人躲在枯井中逃过这场浩劫。
然而因为最终满清统治了中国,江阴那不屈的精神没有得到弘扬,所有人都白白牺牲了。
为了这场大祀。秦牧把礼部尚书堵胤锡,侍郎覃秋白都带来了,另有要杨慎等十多位官员随行,由秦明祚率三千人马沿岸随行护卫。
覃秋白原是进士出身。担任过弘光朝的礼部郎中,对各种大礼很熟悉,听了秦牧的感叹,他谨慎地问道:“秦王。这次大祀,遵循何种规格,还请秦王示下。臣等好提前筹备。”
秦牧想了想说道:“若是没有合适的规格,你们就以高规格拟定一个国祭吧。以后大秦的每位君主,登基的第一年必须亲自到江阴、扬州两地举行大祀,否则他就没有资格继承我大秦的皇位。这就算是本王的第一条祖训吧;
另外,每年的祭祀活动,礼部尚书必须亲自来主持;每届文举武举,所有上榜的文武进士,什么雁塔题名之类的就免了,必须全部到江阴和扬州来拜祭、宣誓,才有资格放官。以示不忘国耻,不忘民族之苦难,弘扬我华夏坚贞不屈的精神。”
“秦王,这。。。。。。。。。”覃秋白根本没想到秦牧会把祭祀的规格定得这么高,有点目瞪口呆。
“你还有疑问吗?”
“臣不敢。”
杨慎悄悄望了秦牧一眼,秦牧神态中不经意间散发出来的威仪越来越强烈了;
绣以金龙的黑底王袍,庄重而深沉,大气而严肃,进一步把他身上的威仪放大;
以至于高居礼部侍郎的覃秋白在他淡淡的反问之下,也不禁诚惶诚恐。
“江阴不但是反抗满清统治最激烈的城市,也是江南第一座树起我大秦旗帜的城市,意义不同一般,秦王定下这样的祭祀规格自有道理,臣表示赞同。”杨慎这番话有点拨覃秋白的意思。
在杨慎看来,现在天下未定,而且接下来很快就要面对福建的隆武所谓的“正统”,这次祭祀的意义便不仅是告慰死者,还有争取天下民心的重要意义在内。
所以秦牧不但要到江阴祭祀,回头还要到扬州祭祀,把规格定高些,实不为过,这有利于迅速收拢江南、乃至整个天下的民心。
大船顺流而下,乘风破浪速度飞快,随行的船只有二十多艘,船上旌旗飞舞,甲士持戈而立,供卫四周。
礼部尚书堵胤锡和覃秋白等礼部官员退到下层商拟祭祀礼仪了。
剩下杨慎、顾君恩等十来人,各据几案,分列而坐,几案上分别摆着几样点心,一壶清茶。
坐在上首的秦牧和声说道:“各位别光是看着,把点心都吃了吧,天下战乱未平,百姓饥寒交迫,咱们可不能浪费,这些点心就是咱们的午餐了。”
在生活上,秦牧一向还是比较节俭的,手下的文武大臣自然也跟着效仿,很少有大肆铺张的情形出现,用点心代替午餐,对杨慎等人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大家吃了些点心之后,斟上茶来,顾君恩便先说道:“秦王,郑芝龙至今还滞留在崇明岛,在臣看来,他已是进退两难。郑芝龙投降满清,我们有他写给洪承畴的书信为证,这次他悍然对我水师发起进攻,更是最好的证明。秦王这次到江阴,极有可能把他惊走,所以臣以为当先派人前往崇明岛,若能招降郑芝龙自是最好,若其不肯,秦王不妨趁机宣布他降清的罪行,然后兴师讨伐。”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顾君恩嘴上说是讨伐郑芝龙,其实上就跟当年燕王朱棣打出“清君侧”口号是同一个意思。
“嗯,确实有必要先派个人去崇明岛,不管郑芝龙愿不愿降,都不能再留他在崇明岛了,否则我军水师就难以离开靖江,全力支援庐州和淮安,对接下来的战事极为不利。各位大臣觉得派谁去崇明岛合适?”
宋献策犹豫了一下,出来答道:“秦王,臣愿往。”
秦牧颔首道:“好,既然宋卿主动请缨,那就由你去吧。此去颇有凶险,宋卿自己要小心。”
“秦王爱护之情,臣感激不尽,秦王放心,臣定当尽力而为。”
定下出使人选后,喻大猷说道:“郑芝龙降清,主要是想保住郑家海上之利,由此可知,就算郑芝龙嘴上答应归附,也必定会死保大利不失,秦王要真正掌握郑家舰队,几无可能;
因此,臣以为不管郑芝龙答不答应归附,都应该尽快兵发广东,对福建形成三面合围之势,这样福建就成了瓮中之鳖,到时再发兵讨伐郑芝龙,可保不留后患。”
喻大猷所说的后患,指的不是郑芝龙,而是隆武,先从陆上把福建与其他省份隔断,再发兵讨伐郑芝龙,扫除隆武赖以生存的土壤,到时隆武无处可走,只有自去帝号一途。
当然,隆武也可以随郑芝龙跟到海上去。
但这样一样,隆武的影响力就会降到最小。
而且郑芝龙是降清的“汉奸”,隆武跟着他,等于是往自己脸上抹黑,更难以得到百姓的认同,到那份上,隆武也不足为患了。
秦牧端起茶杯,累呷一口,接下来紧要的确实是让隆武自去帝号了,否则有他在,那些忠于前明的人,就会前赴后继,不断地与秦国为敌。秦国便很难集中精力对付北边的鞑子。
ps:这两天太冷清了,必须出来吼一吼了,求月票,求各位兄弟多多支持。
。
第362章谁知女儿心
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
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
烟树参差认武昌。
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
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
却恐它乡胜故乡。
武昌桐柏街卞郎中家后院,一曲琴歌飘下妆楼,让一园秋色平添了几分委婉,李香君在卞家侍女的引领下,刚好步入园中小径,听了这和琴清唱,一抹略带俏皮的笑意顿时浮现她脸上。
她随即在妆楼下高吟道:“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楼上琴声停了,接着看卞玉京敛着裙裾奔出来,依着栏杆向下望,一袭月华裙,被秋风拂动,冉冉如云,玉颜略有清减,身姿绰约,曼妙如诗。
“香君妹妹来了,也不教人进来并报一声,教姐姐好生失礼。”卞玉京脸上的羞红抹也抹不去,越发动人比无。
李香君嘻嘻一笑答道:“要是让人先并报,又怎能听到如此荡气回肠的佳曲心声呢?”
“什么佳曲心声,妹妹少胡说八道,当心姐姐掐你。”卞玉京迎下楼来,威胁的话语是那样的软弱,倒是羞态更浓了。
李香君揽住她纤细的腰肢,俩人一边登楼,一边说道:“我这次来呀,是有天大的好消息告诉姐姐你,姐姐要是敢掐我,我就不说了,嘻嘻。。。。。。。。。”
李香君体态玲珑,翩跹如月,俏皮而明丽,处处讨人怜爱。便是卞玉京这样的女子。也不免对她生出几分宠溺之意。
上得妆楼,卞玉京一边吩咐侍女上茶,一边追问道:“妹妹快说,是什么好消息?”
“前方报来大捷,秦王打下金陵了,还把金陵定为了京师。。。。。。。。”
“真的?”
不等李香君说完,卞玉京已禁不住惊呼而起,绕着屋子急行,兴奋之情难以言表,她这妆楼之中。虽不算豪奢,但布置得极为雅致宜人,左经右史,纱缦茵榻,琴棋书画,衬得玉人清雅如仙。
李香君不失时机地捉挟道:“当然是真的,咱们很快就可以回金陵了,所以呀,姐姐大可不必再自怜自怨。嘻嘻。。。。。。。”
“你少来,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卞玉京强辩道。
“有没有关系,那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我让你知,我让你知。。。。。。。”卞玉京终于不堪她的调侃之言,一脸羞红的扑上去又掐又挠。把个小巧玲珑的人儿挠得笑个不停,娇声传到窗外秋云上。
“姐姐。。。。。。。。你饶了我吧,嘻嘻。。。。。。。。我不敢了。不过有件事我说的可是真的。”
“什么事?你可要老实点,再敢戏弄姐姐,看我不饶你。”
卞玉京放开她,李香君笑闹之后,脸蛋红扑扑的,煞是醉人,她皱了皱琼鼻向卞玉京扮了个鬼脸,才说道:“卞姐姐请想,秦王定都金陵,今后不是要安稳下来了吗?”
卞玉京点了点头不答话,李香君隐去笑容,自怨地叹道:“便是普通人家,也是子孙满堂,才是兴旺之象,秦王贵为一国之主,到现在还是独苗一根,听说大臣们已经多次提及子嗣之事,王后为此也是愁坏了,还主动让若若和莫莫给秦王侍寝,可至今也不见肚子有动静,说来都怪我们不争气,跟随秦王许久,却未能替秦王生下一男半女。”
卞玉京连忙安慰道:“妹妹快别这么说,秦王心怀天下,常年征战在外,你与秦王聚少离多,难得侍奉左右,子嗣之事,也不能全怪你们。”
“姐姐不用安慰我,自家知自家事,我与董姐姐侍奉秦王也有些时日了,怀不上孩子只能怪自己不争气,还好这次顺利打下金陵了,定都之后,秦王也总算能安稳一些。”
李香君说到这,终于恢复了一些笑容,接着笑道:“对了,到时大臣们少不得又要重提子嗣之事,王后身为国母,也少不得要为秦王张罗纳嫔,你这位卞家大小姐和巧儿那丫头,入选便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巧儿年纪毕竟还小了点,到时呀,就看卞姐姐你的了,姐姐可要争气点,别让妹妹失望哦。”
要说卞玉京对此没有憧憬过,那是不可能的,只是李香君把话挑得这么明,难免让她十分窘迫,一抹酡红染玉颜,如娇花含露带春晕。
如李香君所料,秦牧的命令很快传来了,武昌的中央官署要尽快迁往金陵,恩科也要改往金陵贡院举行。
此事没人觉得意外,武昌四面平阔,易攻难守,不具备作为帝都的条件,当初秦牧在武昌称王时,连王府也懒得修缮,也没有宣布武昌为都城,待到东征之时,大家心里已经很清楚,秦王一定是要等打下金陵后,才宣布定都之事了。
武昌的百姓难免有些失落,但士人接到大捷的消息,却无不弹冠相庆。
之前清军南下,迅速占领江南,天下眼看就要沦亡了。
现在秦王夺回金陵,横扫江南,一举逆转了天下沦亡之势,大家终于不用担心成为亡国奴了,前后对比,让人感慨万端,很多人接到捷报后,可谓是漫卷诗书喜欲狂。
城中各种自发的喜庆活动引得万人空巷,欢声笑语直达云霄。
顾炎武这个翰林院学士更夸张,拿出自己所有的俸禄还不够,还把家中值点钱的物品变卖一空,请黄鹤楼下参加八股论坛的人大醉了一场,弄得他自己第二天只得拉下脸来到户部侍郎许英杰家蹭饭。
许英杰家富可敌国,这是众所周知的事,不找他蹭饭找谁?
顾炎武找上许家蹭饭本来没别的的意思,但求能填饱肚子而已。
但这无形之中,却给许英杰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秦牧对他家的家底从来没有过什么表示,但秦牧生活一向节俭。所以朝中大臣家中生活普遍也很节俭,在这种大背景下,唯独许家的富有想掩饰也掩饰不住,显得异常突兀,这可不是个好现象。
顾炎武只是来蹭几顿饭,这没什么,但谁敢保证别的大臣不会眼红呢,到时就算许家不成众矢之的,也很难融入高层权力圈。
许英杰希望给许家留下的不只是“富”,更重要的还是“贵”。
这几年来。许家的财富呈爆炸式增长,多赖于秦牧。
除了财富之外,秦牧待他许家更是不薄,许英杰自己从一介贱商,变成了秦国的户部侍郎,正三品的高官,而王后与他夫人与还如赣州之时常来常往,更示有丝毫嫌弃许家商人出身。
从秦牧身上得到的已经够多的了,是时候反哺一下大秦了。许英杰决定拿出一半的家财。以众人的名义捐给工部用于修建皇宫。
用众人的名义捐献,这可以让许家不至于成为众矢之的,同时显示秦王得到民众拥护,为秦王赢得声望。
而另一方面。不管他做得再低调,以夜不收的能力,他相信秦牧也能知道这是他在背后出力,这样会赢得秦牧更多的好感。而这,比再多的家财都强。
从顾炎武到许家蹭饭的第二天起,六部九寺的官员还在准备迁衙之事。户部外头却来了上百人,主动请求给秦王捐款修建皇宫。
户部尚书刘伯全见了自然十分高兴,但兹事体大,不敢擅自作主接受捐献,连忙上报内阁。
他还没有等到内阁批复,结果第二天来捐献的人更多,一下子达到了两千多人,有些人甚至直接将银子拉到了户部门前来。
这下就连许英杰也暗暗惊诧,因为这次来捐献的人中,多数不是他安排的,而是人家自发来捐献的,其中包括很多原大明的权贵之家。
象定国公徐家,一下子拉来了二十万两银子,和户部说了一声就走人,根本不管你收不收。
经此一事,来捐献的人越发多了,户部门前停满了车辆,人多得象赶集一样,有一次捐献几十万两的,也有捐献几个铜钱的。
其中一个白花苍苍的老大娘,只捐献了三个铜钱,但她请求户部官吏收下钱时的一番话,却让在场的人都忍不住掉下眼泪来。
“大伙都知道,大明皇帝年年加赋,我们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官兵来了官兵抢,叛军来了叛军抢,家中连一粒粮食也没剩下,村头的树皮都被吃光了,大家眼瞧着活不下去了;
我这老不死的到了这岁数,饿死了倒也没什么,可我那刚满五岁的孙子,瘦得只剩皮包骨头,饿得连哭的力气都没有了,可怜我黄家只剩下这一根独苗啊!
还好上天垂怜,派来了秦王,秦王给咱们分田分地,给咱们赈灾粮,让大伙能活了下来,这恩比天高啊;
秦王赶走了乱兵,打跑了鞑子,让咱们过上了好日子,自己却连王府也舍不得修建,王后娘娘还得靠发卖倒塌的砖石来维持一日三餐;
我老婆子别的不知道,只知道秦王是我家的大恩人,有了秦王的赈济,我家一根独苗才能活下来,老婆子膝下无儿无女,家境不好,只能拿出这三个铜钱,我知道起了不什么作用,但这总是老婆子的一点心意,你们就收下吧,收下吧。”
围观的百姓不知有多少人有着相似的经历,听了老大娘这番话,一时哭声一片,纷纷解囊捐献。
此后,捐献便不再是有钱人家的事,也不再限于武昌,很大就扩大到了整个湖广和江西,到当地衙门捐献的人成千上万,事态一发不可收拾;
这下许英杰慌了神了,他万万没想到事态会闹得这么大,万一秦王怪罪下来,岂不弄巧成拙?
ps:一百多万字了,还不到五十万点击量,这夏日寒风冷啊,请兄弟们支持一下吧,点击、打赏,月票,给予你力所能及的支持,给我一点动力,跪了!
第363章坦诚
其实历朝历代打天下之时,都有接受政治献金的事情。
远的不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修建金陵城时,乌程富商沈万三就助筑都城三分之一,朱元璋封了他两个儿子的官以作回报;
只是沈万三有点得意忘形,筑城之后不知道哭穷,还在南京还建造了“廊庑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弄了豪华舒适的住宅;
偏偏他遇上的这个皇帝奉行的是“要嘛不做,要嘛做绝。”而且有着强烈的仇富心里,最后沈万三被发配充军,在云南度过了他的余生。
这次许英杰主动捐献,吸取了沈万三的教训,自己没有出面,用的都是他人的名义,想通过此举来赢得秦牧的好感,同时减少别人对许家身上的“铜臭味”厌弃,彻底完成由“商”到“士”的转变。
但事情的发展很快就超出了他的预料,那些前明遗老遗少跟风送出政治献金也就罢了,光是这样的话,秦牧一定很高兴。
但现在事情闹大发了,整个江西湖广都被惊动了,连那些下层的百姓,出于对秦牧的感激,几个小钱也主动捐出来。你不收,百姓还不依不饶。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许英杰慌神了,以他对秦牧的了解,秦牧一定不愿意接受那些穷苦百姓的捐献。
问题是如果捐少的不要,只要那些多的,这挑肥拣瘦的难免会让人说三道四。
怎么办?许英杰整夜没睡好,第二天红着双眼来到户部,一看,外头聚集的百姓越发多了,一向精明的他,一时也没了办法,心中越发惴惴不安。
户部的官吏正在忙着收拾文档账册。准备搬往金陵,衙署里显得有些忙乱。
许英杰找了个机会把云端拉到僻静处,吱吱唔唔地说出了事情的大概,请他帮忙。
没办法,若是换在别的时候,许英杰让自家夫人去求李香君或是杨芷都行,但是现在跟在秦牧身边的只有云巧儿,要是等杨芷和李香君到金陵后再求情,只怕黄花菜都凉了。
云端怪异地看了许英杰一眼,这才知道此事的始作俑者竟是他。忍不住呵呵笑道:“许大人还真是大手笔啊,一次捐出两百万两,下官实在是佩服,佩服。。。。。。。”
“道正啊,这都火烧眉毛了,你就别拿我打趣了,道正你一次给大秦弄回了六千九百万两,和你相比,我这算什么呢?道正你就直说了吧。这个忙您帮是不帮?”许英杰常请云端喝酒,两人的关系挺热呼,说起话来也就没多客气。
“这个,小女只是秦王身边的小丫环。这事让她去跟秦王说,恐怕不好吧。”
“小丫环?道正你少找这种托词,算了,你不肯帮这个忙。许某只好另想办法了。”
“别别别,许大人别生气,这事许大人本是一片赤诚。事情闹成这样也非你所愿,我这就派人给小女送封信,让她有机会的话给许大人说几句好话,至于能不能化解,云某就不敢保证了,照我看来,许大人也不用多找人说情,还是自己找人送封密信给秦王亲自解释一下吧,这样反而显得坦荡一些。”
许英杰听了不禁直跺脚,这回还真是事不关己,关己则乱,净想着怎么找关系说情,竟没想到自己亲自向秦牧坦诚说明。
“道正金玉良言,如醍醐灌顶,这份情许某记下了,来日定有所报。”许英杰说完,匆匆回衙写信去了,之所以是写信而不是上奏章,是因为此事不宜公开,上奏章的话,所有人都会知道他是始作俑者了。
事情闹得太大,王府里的杨芷和李香君、董小宛三人坐在一起,给秦牧绣冬衣,闲话之时,也不免提起此事。
董小宛一向喜爱清静,是个极为淡雅的人,说起话来柔声细气:“姐姐,如今户部拿捏不定,不敢擅自接受百姓捐献,百姓聚而不散,若是事情拖久了得不到解决,只怕百姓会到王府来找姐姐呢。”
还真有此可能,杨芷不禁有些发愁,她在武昌做了不少事情,但都是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不涉及国家军政。家中老父也曾多次严厉警告她,不得干政。
这事显然已经涉及到了朝政,她是不好出面的。
只是百姓一片赤诚,特别象那位老大娘,家境不好,三个铜钱也拿来捐了,若是真找到王府来,而自己置之不理,未免又有些不近人情。
“二位妹妹可有什么主意?”杨芷停下手中的针线,凝眸问道。
李香君想了想答道:“其中历代开国立祚之时,国用艰难,也都有接受百姓捐献的,明太祖建都金陵,筑城的钱财多为百姓捐献。我大秦如今正在驱逐鞑虏,军资粮饷开支庞大,要建都城,接受百姓捐献也不为过分,只是兹事体大,户部尚书都不敢擅自定夺,此是若由姐姐出面,将来难免受人闲话,说是我皇家索取百姓资财,因此在小妹看来,姐姐还是不要出面的好。”
杨芷听了不禁嗔道:“你呀,说了一大通,等于什么也没说。”
董小宛也忍不住笑了,瞟了李香君一眼,对杨芷说道:“百姓要是真来王府,姐姐还是得出去见上一见,以慰百姓赤诚之心的。不过捐献之事,姐姐不直接表态就是了,就说自有秦王与大臣商议定夺,如此赤诚相告,相信百姓也会理解姐姐的。”
“嗯,小宛这话还差不多,香君你这鬼灵精怪,滑得跟泥鳅似的,以后你若有事找上我,可别怪我不帮你。”
“哎哟,姐姐我。。。。。。。。。我知道错了还不行吗?您大人有大量,就原谅妹妹这回吧。。。。。。。。”
李香君摆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连声求饶,董小宛忍不住又笑了,杨芷伸手一点她的额头嗔道:“你再作怪,真不理你了。”
“谢谢姐姐,就知道姐姐最好了。”
“少贫嘴,卞家妹妹那边收拾好了吗?要是收拾好了,过两日就请她和咱们同船前往金陵吧。”
“嘻嘻。。。。。。姐姐你也太急了吧,卞姐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