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扬天下(昊远)-第4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1102章深远的影响
大秦宫,蒹葭殿。
春帷半揭,飞絮沾画角,东风拂珠帘,袅袅兽烟散。
美人如玉,宫装如云,眸光流盼,玉指纤纤轻抹巫山一段云。
柳如是本就珠圆玉润,人美如诗,她喜欢讨论学问,秦牧问起科举制度对经济的影响,这些正是她喜欢的话题,因此整个人神采奕奕,和帘外的春景融在一起,愈发动人心肠。
“陛下,婢子细想来,科举制度和经济之间,实际上相互影响的。婢子记得陛下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婢子如今想来,可谓是至理。在隋唐之前,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普通百姓读不起书。能读得起书的,基本都是一些世家大族的人,在那个时候就算设立科举制度,有资格参加的也只是一些世家大族的人,实际上很难打破原来的世族把持官位的局面。
到了隋唐,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民生富足,能读的起书的人也就多,到了这个时候,设立科兴制度的意义才能得到体现。
这就是陛下所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反过来,上层建筑又影响着经济发展,这是必然的。
科举制度无疑是一种上层建筑,这种制度确立之后,把读书、考试,做官融于一体,面对几乎所有人开放均等的机会,这就鼓励了大量的人积极地进入书院或私塾学习,促进了教育机构的发展,进而带动了书馆、印刷、造纸、制墨、制笔等行业的蓬勃发展。
有些地方,全县制笔,便足以让民生富足。又比如宋代的杭州地区,光是印刷作坊,就多达数千家,从业者多时达十多万。可谓盛极一时,而这些还只是直接的影响。
还有许多间接的影响,比如,很多人是在为学院、为学生,为书馆,印刷,造纸、制墨、制笔等行业提供服务,学院要发展,就要做很多营生,学生为了增长知识。要游学,这带动了很多人员的流动,促进了酒楼、客栈等行业的发展。
尤其是京城,到了礼部试的年份,数以万计的读书人涌入京城,这些人又带着或多或少的随从,而这些人一日三餐都是要消费的,常常出现京中酒楼客栈不够住,民间租借小院。甚至寺院也出租禅房,若细算下来,三年一届的科举考试,对消费的拉动。对经济的促进,是非常惊人的。
科举制度甚至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各个周边国家甚至西方国家的人,不惜万里迢迢来求学。人员的交往,知识的交流,加上各国间派出使团相互访问。期间发生的运输,交通和商品买卖,对国外贸易都有良好的带动的作用。
比如历朝与朝鲜、日本等国的贸易中,一项很重要的商品就是经典书籍,笔墨纸砚,名人书画等,贸易量非常大,而且大有供不应求之势,。。。。。。”
柳如是一口气说了很多,而且言之有物,毫无疑问,科举考试被炒得这么热,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
当然,这种影响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科举制度对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这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明确了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其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这使所有读书人学习的内容也只能以这些儒家经典为主,这相当于是在变相的统一思想,禁锢思想。
为了金榜题名,多数读书人一心沉迷于儒家经典之中,主动拒绝学习那些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科学。造成了整个社会的知识结构单一化,专业技术和实用性人才少之又少。
一句话,科举制度的设立,等于是儒家经典的地位无限的拔高,除此之外,其它学科几乎都被斥为“奇巧淫技”。
而且科举制度不断的加强“士农工商”的观念,工商被视为末流,导致商业发展处处受到限制和歧视,不光是读书人看不起商人,就连商人自己也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多数商人有钱后,不是想着怎么扩大生产规模,而是费尽心思转变自己的身份,购置田产,由商变农,因为只有变成农之后,才有机会变成士。
因此,科举制度对工商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抑制作用。这种制度只能促进小农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对秦牧一心想要推动的资本经济和工业革命,是一道紧紧的枷锁。
之前,秦牧建理工学院,建各种科研机构,设立皇家科学奖,增加物理、化学、几何、数学等课程,都是想扭转“独尊儒家”后导致的价值观、知识体系等方面的严重扭曲现象。
但仔细想来,如果不改变科举考试导致的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扭曲,之前的种种努力,恐怕都只是治标不治本。
真心愿意学习其它科学知识的人仍然只是少数,多数读书人依然会沉迷于故纸堆里,皓首穷经,日复一日地背诵着儒家经典,所有的青春和精力都耗费在儒家经典上。
整个社会仍然会用“金榜题名”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和失败,衡量他的价值和地位。多数有可能识字读书的青年男子,仍然会把人生的成败荣辱全都抵押在科举考试里。
改革科举制度,才是解决自然科学发展缓慢,解决社会扭曲的价值观的这些问题的根本所在啊。
但科举制度从隋唐一步步走到今天,已经形成巨大的影响力,甚至是一种整体的社会心里惯性。要改革谈何容易?
秦牧喝着柳如是端上来的香茗,细细地思索着,柳如是之前说了很多,她自认很有道理,但并没有看到皇帝因此露出喜悦的神色;
聪明的她立即意识到,皇帝问她这个问题,绝对不简单,她敏感地意识到,很可能又有一项影响到每一个人,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制度变革正在皇帝的脑海中酝酿着。。。。。。
秦牧想着事情,手上拿着笔,随意的沾了沾墨,柳如是以为他想到了什么,连忙上去铺开纸笺,用白玉镇纸压好纸边。
秦牧不等她压好纸边,就随手写下几行字:
十年沟隍待一身,
半年千里绝音尘。
鬓毛如雪心如死,
犹作长安下第人。
写完了这首诗,一张白纸写去了大半,秦牧也不计较,连墨也不沾,又随手在下面用更小更潦草的字体写下:
落第逢人恸哭初,
平生志业欲何如。
鬓毛洒尽一枝桂,
泪血滴来千里书。
写完之后,秦牧将笔往荷花游鲤砚里一扔,砚内的朱墨溅出来,一点点地洒在诗里行间,如同一个落第之人新滴下的血泪,猩红刺目。
秦牧有些疲惫感,靠在御椅上闭着眼睛,轻揉着太阳穴。柳如是心中有些忐忑不安,连忙上去帮他按摩着太阳穴,“陛下,您。。。。。。。”她欲言又止,秦牧曾三试不第,柳如是以为他是想起了这些陈年旧事。当年他的心里所承受的压力,或许就和这两首诗写的如出一辙吧。
秦牧把头顺势往她怀里靠了靠,她酥胸绵软,温柔舒适,秦牧靠着不禁长舒了一口气,然后随口问道:“如是,你觉得写下这两首诗的人的心态正常吗?”
“这。。。。。。。落第之人,大致如斯吧。。。。。”
“大致如斯?呵呵,你说的没错,但这种心态正常吗?它真的正常吗?平生志业欲何如?难道除了科举,其他的事都再难以体现人生价值了吗?难道不能金榜题名就会死吗?什么鬓毛如雪心如死,难道这个社会只需要官员,只需要政客吗?这是一种被严重扭曲了的社会心态啊!”
第1103章如履薄冰
原来的历史上,到了清朝,科举制度实际上已经是弊大于利,而且在西方列强的蹂躏下,中国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于是,才有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为中华民族的未来高谈阔论、奔走呼号。
他们看到了西方的船坚炮利,看到了科技的落后,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他们认为落后的原因是缺少人才,而缺乏人才的原因,是科举制度的祸害。
科举制度发展过程中,基本都是依附于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带来了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也带来了西方的文化和科学技术;
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后,传统的小农经济在外力的冲击下,几乎完全崩溃。
而小农经济模式的崩溃,使得依附在它身上的整个社会体系也同样面临崩溃的危险,其中首当其中的非科举制度莫属。
科举制度根本没法应对西方文化教育的挑战,从而陷入了难以为继的困境,于是弃中学,引进西学的呼声一浪高于一浪。
像同治年间的进士张之洞欲兴洋务,首先就是倡议废除科举,他在一份奏摺中写道:“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
更有人大声疾呼,科举是中国饱受列强欺凌的祸根。
在人心思变的情况下,清末的科举制度被倒逼着废除了。
但是,现在因为秦牧,历史在明末转了一个弯,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华文化体系并没有遭到更强大的文明的冲击,所有人还认为华夏文化是最优越的。这个时候。如果贸易提出废除科举,那必要会遭到所有读书人的反对,所遇到的阻力将难以想象。
科举制度延续了上千年,已经渗透进社会的每一个细胞中,已经在整个社会形成了一张盘根错节的,无处不在,紧密无比的经络,对经济、文化、政治、教育等等几乎每一个社会层面都有深刻的影响。
贸然改变的话,不光是读书人不答应,恐怕就是普通的小民。也会异口同声反对。
所以,到目前为止,改革科举的事情,秦牧根本不敢直接与大臣们商量,以免打草惊蛇。
柳如是一向知道轻重,平时侍墨蒹葭殿,从未有只言片语向外泄露,很得秦牧信任。她深知这份信任来之不易,心里很珍惜。
她和普通的宫女不同。普通的宫女有家人,而且按大秦内宫的规定,如果没有得到皇帝的临幸,满二十三岁的宫女是要放回原籍的。这些宫女被选入宫。每月也有月俸可领,更像是从事一份职业。
柳如是没有家人,孤零零一个,与宫外已经没有任何关联。而且受皇帝临幸过,她这一生都不可能出宫了,皇帝的信任是她唯一的依靠。
尽管如此。兹事体大,秦牧还是特别叮嘱她道:“如是,有关科举的话,出了这蒹葭殿,不可向任何人再提及半句。”
“多谢陛下信任,婢子晓得。”
今日蒹葭殿内,除了秦牧和她,再无第二人。
殿外飞絮蒙蒙,梨花又雪,一抹春烟绕殿宇,轻阴欲雨。
柳如是穿着白色撒花烟罗衫,妃红蹙金海棠花鸾尾长裙,雪白的皓腕上戴着赤金环珠九转玲珑镯,腰系兰色如意丝绦,把她那纤弱柳腰带得更是迎风欲折,酥胸圆润饱满,幽香醉人。
沉香木雕四季如意屏风下,一樽景泰蓝三足象鼻香炉里飘出袅袅的龙涎香,混合着柳如是身上幽幽的体香,颇能提振精神。
柳如是给他添好茶后,柔声说道:“陛下说科举制度导致社会心态的扭曲,这或许没错,顾炎武、王夫之以及很多有识之士,也一再呼吁改革科举。
其实在明朝中后期,很多人就觉得八股取士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早几年武昌的八股论坛,大家也都在争论这件事,这才有了大秦废除八股取士的举措。
科举从隋唐延续到现在,经过了很多次改良和修补,很但显然,大家都只是想努力的去修补而已,没有人支持废除科举制度。
婢子不知道陛下心意如何,但无论如何,陛下要想达成目的,婢子觉得有一点是必须做的,那就是舆论先行。”
秦牧听了,不禁频频颔首:“舆论先行,不错。。。。。。”
柳如是嫣然一笑道:“陛下每一项改革在推行之前,不都是这么做的吗?从陛下的北伐诏书,到废除八股取士,到司法改革,哪一样陛下不是先用舆论引导呢?婢子这话,不过是拾陛下牙慧罢了。
秦牧知她颇有才智,科举之事目前又没去找大臣们商议,便将她搂到腿上坐着,和声说道:“科举制度发展至今,已经是弊大于利,导致许多畸形的社会现象。但如你所言,对于科举制度加以改良可以,但要废除恐怕不行。今天,你有什么看法,就对朕直言相告吧。”
柳如是暗暗有些惊诧,她提到废除科举,只是试探秦牧的意思,但从秦牧这番话听来,他还真是有废除科举之意,只是深知阻力太大,才主动退步而已。
秦牧搂着她的纤腰,将头埋在她胸前拱了拱,轻声说道:“你不必惊诧,朕很清楚,科举制度最初设立的本意,是为了扩大人才的选拔面,打破世族垄断官位的局面。
到了宋代之后,其实历朝并不缺少人才了,世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也早已被打破,然而历朝却一再的给金榜题名附加各种荣誉,让所有读书人对一朝成名天下趋之若鹜,为此押上毕生荣辱,皓首穷经。实际上,科举制度已经变成了皇帝统一读书人的思想,收买天下人心,以巩固统治的一种手段。”
柳如是那性感的嘴唇微微张开着,随之从惊愕中反应过来,连忙要下来叩首请罪,却被秦牧搂着,下来不得。
“陛下,婢子惶恐!”
“呵呵。。。。。。这个道理,谁会不知呢?这不过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全天下人都知道的事,只是没人愿意点破罢了。”
“可是陛下,您既然知道科举制度是大秦统治的重要基石,您还。。。。。。”
“正因为它是大秦统治的重要基石,朕才不想让它烂掉,更不能让它继续把整个社会扭曲下去。你不必担心,兹事体大,朕不会贸然废除科举的。
不过,它确实被炒得太热了,把整个华夏大地都烤焦了,附加在科举上的荣誉太多了,科举考试的内涵大大超重了,重得让整个社会被压得几乎窒息。
朕想给它降降温,减减重,让它逐渐回归本原。科举的本质,就是为了给朝廷选拔一些文官。
朕在想,为什么科举考试被炒得这么热,内涵为何超重如此之多呢?细究其因,那是因为历朝为了科举的公平的权威性,几乎把所有科举之外的晋升之路都堵死了。
古代的大禹治水,让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堵不如疏。堵死了其他晋升之路,科举本身或许更公平了,但却在整个社会造成了一种更大的不公平。
比如,很多人明明非常有才华,只因他没有通过科举,就被排斥在外。很多庸碌之辈,靠死背四书五经通过了科举,就能堂皇为官,这是对人的不公平。
又比如,很多学科明明是社会进步必须的,却因学习这些学科没有晋升之路,因而无人去学习,去研究。这是对知识的不公平。
在这诸如此类许许多多的大不公之下,整个社会难免会被扭曲。这就是违背自然规律,强行堵塞其他晋升之路所导致的严重后果。”
“可是陛下,或不堵住其他晋升之道,科举的意义岂不大打折扣?”
ps:兄弟姐妹,求月票鼓励,求订阅支持,一章几分钱而已,却是我坚持写下去的支撑,期待大家的支持!
。
第1104章寻找蚁穴
“科举带来许多的不公,导致整个社会难免会被扭曲。这就是违背自然规律,强行堵塞其他晋升之路所导致的严重后果。”
“可是陛下,如果不堵住其他晋升之道,科举的意义岂不大打折扣?”
堵不如疏,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在科举考试这件事上,对科举考试之外的其他晋升渠道,历朝采取的政策都是尽力去堵塞。或许,也因为是出于柳如是这样的担心。
“还有,陛下就不担心,一旦开启其他晋升渠道,会导致世袭等垄断官位的情况再次出现吗?陛下是开国之君,文治武功足以震慑天下。可纵观历朝,承平之君,其威仪总是难比开国之君的。此例一开,到时候,元老重臣、勋贵旧族凭借自身掌握的资源,很容易就能垄断官位。”
李香君有些激动,在她看来,那些老路是绝对不能走的。
她那饱满圆润的酥胸因为激动而上下起伏着,白色撒花烟罗衫被撑起,隐隐能看到峰顶有小小一粒凸点,引人无限遐思。
“如是的担心朕能理解,不过除了科举之外,其他晋升之路全部堵死,这不但会导致社会形态严重扭曲,也会让科举本身走上末路。朕所说的其他晋升之路,并非是要重拾过去的世袭、恩荫、举荐等办法。”
秦牧搂着她纤腰的手,习惯性地轻抚着,柳如是沉浸于讨论中,初时还无觉,直到他的手在不知不觉间探进了她那白色撒花烟罗衫里,直接抚上她滑腻的肌肤,她才为之一颤,身体顿时绵软下来,但还是忍不住接着问道:“陛下。您打算另辟蹊径吗?”
她颇有举一反三的机警,一想到另辟蹊径,立即猜到了一些可能。
秦牧心里在想东西,探入烟罗衫的手只是在她纤腰上无意识地来回轻抚,让她有点搔不到痒处的难受感;
她索性伸手下去,把他的手往上引,让他握住自己胸前的温软滑腻,然后轻吁一口气接着道:“陛下建理工学院,在官学中加入物理、化学、几何、数学等课程,但现在。科举考试并不涉及这些课程内容,久而久之,等新奇劲过去之后,学生们学习这些课程的积极性也就谈了。
陛下要另辟蹊径,可是要在科举考试中加入这些课程的内容?这恐怕也不妥,上次陛下设立司法学院,就引发了举国震动,天下人为独尊儒家的事,群情鼎沸。若是在科举考试中加入这些考试内容,难免又会引发一场风波。”
秦牧的手被她引到了温柔乡,便忍不住轻轻揉捏着,满手温软。真个是温比玉,腻比膏。
上次因是否独尊儒家,引起的一片巨大的浪潮,秦牧费尽心思才总算平息下去。这个时候。把物理、化学、几何、数学等课程纳入科举考试内容,肯定是不行的,这一点秦牧心里有数。
“嘶。。。。。婢子明白了。陛下设立皇家科学奖的目的。。。。。”
也不知道是因为秦牧的揉捏,还因为突然想到皇家科学奖背后可能另有玄机,柳如是轻嘶了一声,有些神不守舍。
今年的皇家科学奖,是由皇帝亲自颁奖,极为隆重。获奖者的风头几乎盖过了状元及第。毫无疑问,这将会对那些喜欢物理、化学、几何、数学等学科的人形成巨大的鼓励。
“陛下若真想利用皇家科学奖另辟蹊径,这力度是不是太小了呢?”
“你觉得力度小了?”
“嗯。。。。。。。。。”柳如是刚刚嗯一下,秦牧手上就加了些力度,让她不禁轻“哦!”一声,轻轻地靠在他身上。
今年设立皇家科学奖时,秦牧其实没有想太多,当时只是觉得科举不考数理化内容,担心大家没有动力去学习,因此设立一个皇家科学奖,以鼓励更多的人投入数理化的学习和研究中去。
皇家科学奖的设立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是不假,但获奖者并没有像考中进士那样,立即拥有做官的资格,只是获得一笔丰厚的奖金,以及一些特殊的荣誉。
在中国,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读书人向来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荣,高中状元,金榜题名的荣耀已经得到了整个社会的认同,认为这才是正途,才是真正的出路。
因此,如果皇家科学奖获得者没有做官的资格,那么在一般读书人心中,就始终没法与进士及第具有吸引力。
柳如是所说的力度太小,还包含着另一个意思,那就是获奖的人数太少了。像今年,才有两个人获奖。
而今年进士及第的人多达三百八十多名,两相对比,进士及第的机率大太多了,而且进士及第还可以封妻荫子,甚至青史立传。
这么算下来,皇家科学奖和进士及第的吸引力远远达不到相似的档次。而且还有一点,皇家科学奖只是因皇帝个人喜好而设立的,并没有像科举考试一样纳入朝廷体制之内。
换而言之也就是缺少保障,今天皇帝喜欢这个,就设立这个奖,明天不喜欢了,就取消也不一定。
或者这个皇帝喜欢数理化,下一个皇帝不喜欢,就取消了。总之,因为没有纳入朝廷机制之内,就是缺少保障啊。
如果想把皇家科学奖辟为蹊径,那么就能必要把它纳入朝廷的体制之内,同时赋予获奖者做官的资格,只有这样,才能慢慢提高数理化对读书人的吸引力,以便促进各个自然学科的均衡发展。
但要把皇家科学奖纳入朝廷体制之内,并赋予获奖者为官的资格,这谈何容易?朝中大臣恐怕又会一致反对。因为这么做,挑战科举的意味就太浓了。
“如是啊,力道一大,有人就会受不了啊!”
柳如是面色绯红,那珠圆玉润的娇躯柔若无骨,就像一根软软的藤蔓缠在他身上。那纤纤玉指沿着他的身体一点点地抚下去,娇润的红唇中,吐出一串轻轻的呢喃:“陛下,在一个地方太用力,确实会让人不适,但是如果陛下多管齐下,从多个地方着手,那种不适感就会分散开来,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呢。。。。。”
这番话像是在,充满了暧昧的味道,让秦牧忍不住轻轻捞起她那妃红蹙金海棠花鸾尾长裙,一手轻抚上她那两条雪白的。。。。。。。。
但实际上,多管齐下说来容易,做起来却不像在柳如是身上做的那么简单。
除了皇家科学奖,秦牧一时之间,还真想不出有什么办法,能提高数理化的吸引力,并逐渐扭转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