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扬天下(昊远)-第4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样的暴利,引诱着越来越多的人投身海外贸易。
现在,欧洲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已经敞开在大秦的商人面前,《大秦时报》这一报导,立即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很多商社和贸易公司纷纷组织船队,准备远航欧洲,抢占市场。
朝野一片沸腾之下,司法改革以及对都水监、军器监这些部门官员的培训考核的事情,就变得有些波澜不惊了。这也正是秦牧希望达到的效果。
军器监和都水监这两个部门“匠气”都比较重,和翰林院这种清贵的部门根本没法比较。
培训考核在这两个部门悄然铺开,朝中官员没有多少“疼痛感”,甚至还有御史言官主动提出对太仆寺、司农寺等部门一并进行培训考核,还是秦牧担心动作太大,会产生不良后果,才暂时按下。
华盖殿里,秦牧把主持《大秦时报》的翰林学士王夫之召来,对他说道:“王卿,大秦时报是朝廷的大报,朕是每期必看,自从王卿任主编以来,大秦时报的质量不断提高,权威性也得到了民众普遍认可,朕心甚慰。不过朕以为,现在的大秦时报尚有一些不足之处,就是门类比较混乱,这方面必须加以改进才行。”
王夫之连忙问道:“不知陛下想如何改进?”
秦牧正色地说道:“朕的意思是,不能再这么笼统的编排了。要分出行业版块才行。比如第一版是时政类的新闻,第二版是科技类的,第三版是金融类的,第四版是农业畜牧类的,总之,每一个版面都要分清,这一类的新闻不能编排到那一类的版面里去。朕这里有一份版面安排细则,你拿去照办即可。”
王夫之接过宫女递下来的素笺,只见上面已经分门别类的排好顺序。王夫之觉得这么编排的话,确定更加简洁有序。谁要看什么类型的报道,直接找相应的分类版块就行了,于是答应了下来。
秦牧这么做,其实是想用大报作为引导,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各行各业的地位在报纸上体现现来。
比如科技版块,被他放到了第二版,仅次于时政要闻。
而科技的创新免不了涉及到数学、几何、物理、化学这些学科,久而久之,这些自然学科的地位就会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并深入人心。
分完版块之后,秦牧又说道:“为了保证大秦时报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所以报道都不能仅凭捕风捉影便加以报道。报社要聘请一些具有较高素质的人作为记者,对一些重大新闻,以及突发事件,进入实地追踪了解;
而且新闻报道时,尽可能不要有主观立场,你们的任务就是将事件事原原本本的报道出来,至于民众看了,持什么样的立场那是民众的事,你们必须确保自己的中立性。唯有这样,才能长期保持大秦时报的权威性。”
如果连权威性都没有了,那么秦牧费尽心机去分什么行业版块,也就没有任何用处了。
总之,为了提高数理化的地位,秦牧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了。
中国的情况与西方不同,西方经过文艺复兴之后,各门自然学科正在蓬勃发展,中国自从汉武之后独尊儒学,导致了其他自然学科严重萎缩,若不迅速矫正这种畸形的知识形态,自己再努力,最后中国的科技还是会落后于西方。
王夫之不知道他想的这么多,听说要聘请大批记者,他不禁皱着眉头道:“陛下,这会大大增加报社的支出。。。。”
秦牧立即摆手道:“王卿治学方面是行家,但在生意经上,你还真是不行。聘请记者固然会增加报社支出,但却能大大提高报社的新闻报导速度、质量、以及权威性。
这权威性越高,报刊的销售量就会越大,报社的收入也必然越高,而且广告的收费也能大大提高,现在发一个广告,收费是二十龙币,到时就可以收一百龙币,甚至一千龙币。
你尽管照朕说的去做吧,具体的行政管理方面,朕再给你找个干练的人才,不用你操心行政管理方面的事情。”
“是,陛下!”
ps:继续磕头求月票,求订阅,亲们,支持一下吧,再顿首!
。
第1111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县与帝都南京隔江相望,距离南京约百里左右,快马半日可至。
县境除滁河下游和长江沿岸为冲积平原外,多属玄武岩方山丘陵和黄土岗地。从南京走陆路往淮安、清江浦、海州、泗州等地的话,都要行经,因此的商贸也颇为发达,每天车马熙熙攘攘。
临近梅雨季节后,天空时常是细雨茫茫。张志年过五旬,须发已微微花白,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腰间系着一个渔篓,手上拿着钓竿,冒着细雨来到县城南郊的龙池边。
南郊龙池出产的鲫鱼肉质细嫩,十分鲜美,远近闻名,但是价钱也比其它地方的鲫鱼高出三成。
张志挽着衣袖和裤脚,因为池边泥泞,连脚上那破旧的“千层底”也脱下来别在了腰间,不管怎么看,他都像个乡野村夫。
不过附近的农人多数认识他,见了他总会停下,让到路边,恭恭敬敬的施上一礼,叫一声:“张训导。”
在明代,各县分设“县儒学”,是一县之最高教育机构,县学通常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
府一级的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
府学训导以及县学教谕、训导、嘱托则多为与金榜无缘的举人或贡生,由地方官指派。
其中嘱托是约聘教员,类似于后世的代课老师。
而无论是教谕,还是训导、嘱托都与地方行政、诉讼无关。没有油水可沾,“奉薄俭常足,官卑廉自尊”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
他们的奉禄极为微薄。而且作为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每天与四书五经打交道,也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多不善于经营;
依靠他们微薄的俸禄,不过是勉强能养活自己而已,因此往往只能抛下妻儿一个人去就任,长期过着“妻离子散”的生活。甚至连堂上双亲。都无力奉养。
张志拿着钓竿来到龙池边,拿出蚯蚓为饵,下了钩。望着一池蒙蒙烟雨,葱笼春景,紧了紧身上的蓑衣徐徐吟道:“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其实他远远没有诗词中描写的那么惬意,他的发妻留在老家奉养年过七旬的老母,原来妻子靠着织布勉强能维持着家中的生计,但半年前,妻子因劳累过度病倒,至今没有恢复。
张志一个个的去拜求同僚借钱,可同僚和他领着一样微薄的薪俸,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哪有钱借给他呀。
张志求告无门,绝望无助。正准备辞去训导一职,回家再想办法。最后还是一个家境较为殷实的学生回去求了父母接济张志,才勉强支撑过来。
如今龙池钓鱼,也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为了贴补家用。
张志故作轻松地吟完诗,才注意到今天来龙池边垂钓的人多了不少。细雨蒙蒙,加上大家都戴着斗笠,披着蓑衣,一时也看不出是些什么人。
张志心中不禁暗叹,因为池中的鱼总是有限的,这来垂钓的人多了,难免僧多粥少。。。。。。。
接下来,张志发现自己今天所在的位置大概是风水不好,下钩许久都没有鱼儿上钩,透过迷茫的烟雨,却发现别人不时钓上鱼来,急得他不时抽起自己的鱼钩,蚯蚓还在,可怎么就没鱼来吃饵呢?
他四处张望了一下,提起钓竿,拿上空空的鱼篓换了一个地方,还是没钓到鱼。
他很想厚着脸皮,蹭到南边的那株古柳下,因为他注意到,古柳下的那人钓上的鱼最多,这地方应该是最好的。
只是古柳处地方窄,除了一处水面比较干净,其它的多生水草,不适合下钓,张志只得作罢。捱到暮色将临,他才钓起两尾鲫鱼,想起家中境况凄凉,张志拿起鱼篓,抚着被雨水打湿了的胡须,不禁感叹:“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李寓,怎么是你?”
“恩师,不光是我,其他同学都在,恩师在上,请受我等一拜。”
从古柳边站起来的,不是自己的学生李寓是谁?张志见他不顾地上潮湿,屈膝便拜下去。那些戴着斗笠,披着蓑衣在龙池边钓鱼的人,也纷纷站起来向他行拜礼,然后把自己的渔篓拿过来,把鱼倒到他的鱼篓里。。。。。
“你们。。。。。。。。。你们这是做什么?”
李寓说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恩师家中有困难,学生等无力接济,心中愧疚不已,这些鱼,是学生等唯一能回报恩师万一的,请恩师请下吧。”
“请恩师请下吧!”
“请恩师请下吧!”
“。。。。。。。。。”
看着一张张熟悉的脸孔,张志那花白的胡须微微颤动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黄昏的细雨迷迷蒙蒙,打湿了他的眼眶。
张志在李寓等学生的簇拥下,顶着细雨,踏着泥泞,高一脚低一脚地回到县学。远远就看到县学前围着一些民众,而县学的教谕汪百真手上拿着什么,神情十分激动,另外两训导康庄和韦成更是跪在泥泞的地上,又哭又笑,状若疯癫。
张志和一群学生大惊,连忙跑过去。
“汪教谕,出了何事?你们这是。。。。。。”
“张训导,你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快来看看,咱们。。。。。。皇帝圣明!皇帝圣明啊!”
张志接过汪百真手上的公文仔细看起来,严格来说,这是一份通过朝廷发下来的圣谕,圣谕上开篇就以“天地君亲师”来点明老师的崇高地位,细列了老师贡献以及艰苦,最后张志的目光死死盯在“加俸两石”的字眼上,手里鱼篓啪的一声跌在地上,一篓的鲫鱼落在泥地上乱跳着。
“这是真的吗?这是真的吗?”
张志恍如做梦一般,喃喃地问着。汪百真激动地答道:“是真的,当然是真的,这是圣上的旨意,是圣上的旨意。。。。。。。。。”
训导虽然是也官,但未入流,之前每月的俸禄只有两石米,有时俸米还没法全额拿到,日子过得苦哈哈的,一年到头,连件新衣服都买不起,肉都吃不上几回。
现在俸禄突然加倍,变成了月俸四石,这都快赶上明代的知县了,纵观历代,这都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月俸四石,月俸四石。。。。张志反复念叨着,和另外两个训导一样,有感皇恩浩荡,忍不住老泪纵横,面京跪下三叩首,高呼万岁!
周观的百姓弄清楚了事情的真相后,议论纷纷,多数也称赞皇帝给学官加俸是圣仁之举。
一直以来,教谕与训导这些学官都很得普通百姓尊重,他们传播着知识,传播着希望,但俸禄很微薄,生活过得很苦,和他们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反差,这些老百姓都是看在眼里;
因此现在皇帝给学官加俸,多数人都觉得是应该的。
这次得到加俸的,是大秦所有的学官,整个大秦,将会掀起一轮尊师重教的风潮。不难想像,成百上千个州县,都会出现像县这感人的一幕,数以万计的老师,将会因此受益,进而对皇帝感恩戴德。
接下来,朝廷要对所有老师进行培训考核时,阻力将会减到最小,而秦牧要推动数理并轨教学,也拥有了普遍的支持。
而朝廷每年在教育上不过多投入了三几十万龙币。
第1112章又起心思
大秦皇帝下旨所有官学的教谕、训导、嘱托加俸,而且一加就是一倍的俸禄。
他在华盖殿决定给学官加俸时说过一段话,被《大秦时报》原原本本地刊登了出来:“。。。。。。。。朕听说前朝一些州县的教谕,薪俸之低,逢年过节才买得起一次肉。
多数教谕难以靠薪俸供养父母妻儿,更不可能把妻儿带在身边,长年累月见不上妻儿一面。生活过得这么艰苦,让他们如何能安心教书育人?
朝廷想要人才,而对那些承担人才培养的人却如此苛待,人人都说要尊师重道,但多数为师者却是在艰难地挣扎求存。如果我大秦让这种现象继续下去,实乃我君臣之过失。。。。”
皇帝这番话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毫无修饰,但却让全天下的学官看得热泪盈眶,一读再读之下,有的甚至失声痛哭不已。
“天地君亲师”,老师被与天地、皇帝、父母排在一起,本是那么受人尊重,但老师的实际待遇却与他们的社会地位形成了最强烈的反差。
老师的普通生存状态是怎么样的呢,或许他们一些用以自嘲的打油诗可以看出一斑:
“博得虚名叫相公,四时六节苦无穷。两盆臭菜天天罩,半注黄汤夜夜空。烧坏油灯无上足,跌残笔架缺三峰。补顶帐子陈年絮,冷暖常教睡不浓。”
“教馆本来是下流,傍人门户度春秋。半饥半饱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囚。课少父兄嫌懒惰,功多子弟结冤仇。而今幸得青云步,遮却当年一半羞。”
教馆从来是下流。指的是学官是不入流的小官,没有品级,和衙门里的胥吏差不多,只不过他们怎么说也是读书人,负责给学生传道授业,在民间的地位已经尊崇。
但这终究只是博得个虚名而已,若论真实的生活状态。他们和一般的胥吏根本没法比,可谓是苦不堪言。
皇帝的那番话,说到了他们的心坎上。无数学官回顾起自己的惨淡生活,感慨万端,至动情处难免痛哭流涕。
现在好了,做学官的终于有些盼头了。俸禄加了一倍。据说被评为优秀教师的人,还会有额外的奖金,这让所有学官激动不已,对皇帝那自然是感恩戴德,铭感于心。
不过别忙,俸禄增加了,对学官的要求理所当然也要增加。朝廷另有旨意,将从南京开始。逐步对全国的学官进行培训考核。
培训的内容除了本来的四书五经之外,还有数理化历史地理这些自然学科。
四书五经在培训之后立即考核。不及格的先回家种田吧,不过也不要气馁,朝廷永远给你保留机会,你可以在家自学,也可以自费到官办的师范学院进修,朝廷每年都会有例行考试,你可以每年报名参加考试,只要及格,可恢复你的教师资格。
至于那些通过四书五经考核的人,还要接受自然学科的培训,不过不会立即考试,而是在培训之后,允许你一边教学一边学习,三年后考这些自然学科。
通过考核的获得正式的老师资质。
考核不及格的,也不要慌,你还有一次机会,可以在职攻读,三年之后可以再考一次。一共六年时间,你要是考不过,那对不起了,你也先回家种田吧。
当然,机会仍然为你保留着,你可以继续自学,或自费去师范学院进修,然后再考。。。。。。。。
蒹葭殿里,秦牧细细算了一笔账:
根据吏部统计,大秦现有包括教谕、训导、嘱托在内的学官超过两万人,这么多人都需要通过数理化考试,而他们身为老师,必然会影响到大批学生参予学习。那么对这些自然学科在大秦的普及,将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
但事情真会这么顺利吗?
至少秦牧现在觉得挺顺利。
“哈哈哈。。。。。。。”一笔账算完,秦牧比拓土千里还高兴,毕竟现在疆土开拓得再大,如果没有强大的实力作为依托,迟早也被别国抢去。
而在保持强大,那么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只要保持着科技领先,就至少不至于挨打还不了手。同时更重要的是,直接去改变人们的思想是吃力不讨好,不过自然科学的发展,却能起到转变思想的作用。
正所谓高度决定眼界,自然科学发展起来了,人们就相当于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看世界。比如哥白尼、伽利略等人,虽然被烧死了,但他们的知识成果,却让人开阔了眼界,地心说在一场大火中同样被焚毁。
事实就是事实,它会影响人们的思想,教会再怎么迫害,也无法阻止这样的思想潮流。
在中国也一样,儒家的思想虽然有好的一面,但独尊儒家的结果,同样成为了一座坚固的牢房。
这座牢房的房门一时打不开,怎么办?那就只有掏墙脚、挖地洞了,秦牧现在的做法就是这样,他不去动那道铁门,而是一点点的掏,直到把墙脚掏空,到时儒家的那道铁门将不攻自破。
柳如是见他笑得开心,忍不住好奇地问了一句:“不知陛下因何如此开怀?”
“此中乐,不足为外人道也!”
柳如是今天穿着淡灰紫色荷花暗纹长裙,鬓插白玉嵌红珊瑚珠子双结如意钗,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螓首蛾眉,皆带明媚,更难得的是她身上自然散发的那种知性美,以及成熟的风情,真个是动人无限。
秦牧靠着御椅上静静地欣赏着她的美态,柳如是被他看到有些不自在,微抬美眸,流光乍盼,自有欲语还休之态。
秦牧看着她身上散发出来的知性美,心中怦然一动。
在这个时代,这种知性美只有在一些有机会读书的大家闺秀,以及受过严格训练的名伎身上才看得见。
人们多存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但实际上,这种思想很虚伪,只不过是为了压制女人的地位才宣扬这种思想。
那些读书人为什么喜欢流连青楼,为了见所谓名妓一面甚至不惜一掷千金呢。只是因为名妓的美貌吗?如果是这样,见一次名妓足够他们买十个同样俏丽的丫头暖床了。
读书人找名妓,或许更多的是看重她们才学吧,因为有才学,所以有气质,因为有气质,本来六分的美貌就能增加到九分,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秦牧晃了晃脑袋,仿佛要晃开脑中凌乱的思绪,捉住那一点弱如萤火的亮光。
“如是,民间的女子,嫁人之后,是不是要操持家务,掌理财货什么的?”
柳如是一开始见他盯着自己看,以为他又想要。。。。。。。。。。。。却不曾想到他突然问出这种有些傻乎乎的问题来。她微微一怔,然后忍不住呡嘴轻笑道:“陛下,那是当然,身为一家主母,岂能不懂持家之道?”
“持家之道?哈哈哈。。。。。。说白了,就是她们应该懂一点数学什么的,嗯,学这个不算有才,还是德,还是德,哈哈哈。。。。。。。”
“陛下,您这是?”
“我大秦百姓之家越来越富裕,这家财由主母来管,身为女子岂能不学点数学?否则把家中财货弄得一团糟,嗯,不行啊,为了天下百姓之家都能更富裕安乐,得让女子学一点数学才行。”
柳如是长着七窍玲珑心,加上在秦牧身边侍墨久了,对他的思想多少有点了解,这事肯定没他表面说的这么简单。这个皇帝,想法总是出人意料之外,这次又不知道他要折腾出点什么来呢。
想着想着,她蓦然一惊,难道皇帝是想让女子也入学?
这怎么可能?这不引发天下一片反对声浪才怪。。。。。。。
第1113章又起风了
在中国,要培养出一批撒切尔那样的铁娘子,先不管秦牧愿不愿意,反正不现实。
但要是能培养几个居里夫人,那还是很有意义的。
女子无才便是德。反正数理化之类的,在儒家看来也算不才什么正经的“才”,就让女子学习一下,也不影响她们的德。
当然,这事说来轻松,但让女子入学,这绝对是一个雷区,轻易碰不得。
秦牧也只是暂时想一想,绝不会贸然去办什么正规的女子学校。不过呢,是不是可以让民间办一点画绣学校、纺织学校呢?或叫培训班什么的。
叫什么不重要,只要能通过这些培训班开设一些文化课就行了。也不求让所有的女子都能入学,慢慢覆盖就好。
更不求让所有进入培训班的女子都变成高学识的人,更别指望立即出多少个居里夫人。
蒹葭殿里,秦牧提笔,在纸上写下两个人的名字:孟子、欧阳修。
柳如是看了,忍不住暗暗思索,皇帝写下这两个人的名字有何用意。
秦牧随口问道:“如是啊,你看出什么来了吗?”
孟子和欧阳修都是有大学问的人,在历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但柳如是感觉秦牧问的不是这一点,有大学问的人还很多,何以他单列出欧阳修和孟子呢?
柳如是那如水的目光流淌到秦牧身上时,忽然有所感悟。无论是孟子,还是欧阳修,和当今的皇帝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自幼丧父,由母亲一手拉扯大。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至于欧阳修一样是自幼丧父。好在母亲郑氏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家里穷,买不起笔墨纸砚。就用荻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总算让童年的欧阳修接受到了基本的教育。
柳如是想想这些,不知为何,眼眶突然有些发红。她叹道:“陛下是要强调孟母三迁和画荻教子的典故吗?”
秦牧点点头道:“都说子不教。父之过,但实际上,父亲主外,往往没有多少时间陪伴在孩子身边。母亲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从孟母三迁到画荻教子的故事,可见一个母亲对孩子的一生影响是多么的重大。试想一下,若是有没这样的母亲,我华夏会有孟圣吗?会有欧阳文正公这样的文坛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