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扬天下(昊远)-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小时候倒是听我娘亲提起过,但那是好些代之前的事了,加上族谱散佚,到底是不是忠州秦氏其中的一支,还真无从证实,为夫也不想去沾人家的光。”
“夫君,这不是沾不沾光的事,只是这祀祖是头等大事,夫君怎么能连自己的祖宗。。。。。。。”杨芷说到这,大概是觉得再说下去话太重,便打住了。
秦牧有些尴尬,他脑海中有原来那个秦牧的部分记忆,但并不全,当初在金陵,他又是净身出户,什么也没带,至于秦家的家谱什么的,当时他根本没想到,也不知道有没有。
杨芷的话其实并不过份,这年头宗族观念很强,祭祀祖先,修族谱是一个宗族的头等大事,一个人的名字如果被从族谱上删除,或是被赶出本族,能常视之为最严厉的惩罚。
象秦牧这样连祖上的出处都不知道的,整个大明朝还真不多。秦牧挠了挠头,尴尬地说道:“这样吧,为夫这就传令让黄连山在南京查一查,看看为夫祖上是否真是忠州秦氏旁支。”
杨芷差点被噎着,自己这个夫君少年老成,军政大事处理得有条不紊,周详缜密,敢情竟真不知道自己的祖上渊源。
提到忠州秦氏,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千古奇女子了,她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在华夏五千年历史中,她占着很多个唯一。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式被当朝皇帝册封为女将军的。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凭实打实的战功封侯的女子。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单独载入正史将相列传(非列女传)的巾帼英雄。
她累功至大明柱国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保、四川招讨使、中军都督府左都督、镇东将军、四川总兵官、忠贞侯。而这一系列官爵,中以说都不渗透任何水份,都是她凭借骄人的战功赢得的。
她的名字叫秦良玉。
此刻,这位血战过辽东,扬威过燕云、已年介七十的奇女子,正站在夔州城外的险隘上,凛冽的北风吹动着她苍苍的白发,清晨的严寒侵透了她冰冷的盔甲,而她的腰背依然挺直,目光依然坚定。
她身边是三千弟子兵,这些子弟兵有一个响彻天下的名字:白杆兵。
此刻,三千白杆兵全望着白发苍苍的秦良玉,而秦良玉则望着险隘外如涛如浪的叛军。
张献忠来了,二十多万叛军如汹涌的海浪,连营百里,无边无际。
一场血战,将不可避免。
第196章千古奇女子秦良玉
蜀锦征袍自剪成,
桃花马上请长缨。
世间多少奇男子,
谁肯沙场万里行?
崇祯这一生很少写诗,登基后夙兴夜寐,克勤克俭,一心为政,也没那个闲情去写诗。
崇祯二年(1629年)十二月,清兵绕道喜峰口,攻陷遵化,直抵北京城下。次年又向东攻占永平、滦州、迁安三城,形势极为险峻。崇祯皇帝匆忙下诏征调天下兵马勤王。
秦良玉闻讯,火速“出家财济饷”,率白杆兵兼程北上。当时各地先后赶来的十余万官军,均屯驻在蓟门近畿一带,互相观望,畏缩不前。
独秦良玉所部率先奋勇出击,后来在友军配合下,奋力收复永平、遵化等四城,解除了清兵对北京的威胁。
为此,崇祯皇帝在平台召见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女将军秦良玉。见过女将军后,再对比大明那些一败再败的将帅,崇祯皇帝感慨万千,这首诗破口而出。并御笔亲誊,赐给了秦良玉。
秦良玉的战功远不止这些,年轻时她就开始随夫马千乘征战,平定杨应龙叛乱,立下赫赫战功,夫死之后,她又率子弟兵远征辽东,与女真多番血战,其中天启元年浑河之战史载为“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
同年九月秦良玉回川平永宁宣抚奢崇明叛乱,转战重庆、成都和泸州等地,收复新都。天启二年,率白杆兵解成都之围。回师克二郎关、佛图关,复重庆。并于天启三年击败永宁奢崇明,平定全川;同年平定“松藩叛乱”。
崇祯三年北师勤王燕京,收复永平,遵化等四城。
崇祯四年,秦良玉率白杆兵在保卫大凌河筑城战斗中。再建“首功”。
崇祯七年,张献忠入川,秦良玉与正好回川的儿子马祥麟前后夹击,在夔州打败张献忠,使之退走湖广。
崇祯十三年,罗汝才犯四川,秦良玉领兵至,罗汝才闻风丧胆,掉头就逃,秦良玉率白杆兵追击。在巫山和夔州重创罗汝才叛军。并夺其大纛。擒其渠副塌天。
这位传奇的巾帼英雄征战了一生,现在已是年介七十,白发苍苍,闻李自成攻占陕西,张献忠再度犯川,当此四川存亡之际,她立即向四川巡抚陈士奇呈献《全蜀形势图》,希望官军能增兵坚守蜀地十三处险隘,陈士奇不予采纳。
秦良玉不死心。又推心泣血地向四川巡按刘之勃建议,刘巡按倒是同意她的计策,但他本人手中无兵可发。秦良玉只得自己带着三千白杆兵奔赴夔州。
白杆兵的得名是因为他们使的都是白杆长矛,这是秦良玉根据当地的地势特点而创制的武器。它用结实的白木(不需要染色)做成长杆,上配带刃的钩,下配坚硬的铁环,作战时。钩可砍可拉,环则可作锤击武器,必要时。数十杆长矛钩环相接,便可作为越山攀墙的工具,悬崖峭壁瞬间可攀,非常适宜于山地作战。
当年秦良玉就是率领类似的一支军队参与了平播、平奢、援辽、抗清、勤王、剿匪诸役,获得赫赫功勋。只是数十年来血战不断,已不知有多少白杆兵埋骨他乡,士兵已经换了一批又一批。
或许,这是最后一批了。
秦良玉一心为国,率三千子弟兵抵至夔州后。立即抢占夔州要隘,她征战一生,熟知兵事,这次她没有依城坚守,而是争山夺险,这绝对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她的白杆兵多为溪峒山民,翻山越岭如履平地,用于争山夺险,可以最大限度地把战力发挥出来。一但困入孤城,长处就难以发挥出来。
再者,在敌众我寡,后无援兵的情况下,放弃机动,困守孤城是死路一条。
秦良玉的决策没错,但是。。。。。。。。。北风很冷,山岚莽莽苍苍,天地是如此肃杀,一种未世的凄凉景象让人打骨头里冒出寒气来。
山下三十万叛军如涛如浪,人呼马啸响遏行云,如惊涛拍岸而来。
而放眼整个四川,竟然只有她一个年介七十的老妇人,带着三千子弟兵来迎击张献忠,后面,没有一兵一卒来援,没有一米一矢输送。。。。。。。。。
人都到哪里去了?
川蜀大地,军民无数,官吏满地,人都到哪里去了?
何以只剩下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带着三千子弟兵在此坚守?
三千对三十万,退一步,四川门户即敞开在叛军脚下,退一步,二三十万叛军即如汹涌的浪潮将四川淹没。
望着险隘下连绵百里、无边无际的叛军,三千白杆兵心中无比的悲凉,望着前面那白发苍苍的背景,每个子弟兵都不禁流下了热泪,有的甚至忍不住放声嚎哭起来,他们不怕死,但此刻却不知为谁而死,不知为何要死得如此悲凉。苍天啊!为何如此?
“哭什么?”秦良玉抽出御赐的宝剑向山下一指,毅然道,“吾兄弟二人皆死王事,吾子祥麟亦于襄阳以身殉国,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当此国家危难之际,何惜此残躯耶?”
“姑母!”站在旁边的堂侄秦明悲声道,“我们不是怕死,我秦家和马家,先后有数十英烈为国捐躯,侄儿等又岂能辱没先烈英名?只是姑母您为国征战一生,如今已年介七十,还是先回石砫吧,这一战就交给侄儿好了。”
“我秦良玉虽是一介女流,但多年征战,从未退缩过,到了最后岂能弃节独活?明儿不必多言,备战!”
秦明一时哽咽难语,他知道再劝也没用,与三千子弟兵抹去眼泪,握紧白杆枪,望向山下的目光逐渐坚定,视死如归。
浪潮般的叛军冲上来了,数十万人的呐喊声冲天而起,直上云霄,仿佛有排山倒海之威。
山头上,那个老妇人将御赐的宝剣插于地上,亲自上前擂响战鼓,山风吹拂着她红色的披风、苍白的头发,哪怕是三千对三十万,哪怕身后没有一兵一卒来援,哪怕她已从一个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变成了一个垂垂老矣的白发老妪,擂响的鼓声仍足以惊天动地、震颤敌胆。
至少山下的张献忠就不敢有丝毫轻视之意,他曾是秦良玉手下败将,第一次进川就是被秦良玉驱逐出来的。
这次秦良玉在山上布下了三道防线,张献忠则让手四大镇将张可旺、张文秀、张定国、张能奇,分别率领两万人发起车轮战,一道防线一道防线的争夺。
最先发起攻击的是作战最为彪悍的张能奇。两万叛军在他的带领下,呐喊着向山头冲锋,从天空望下去,就象是一道黑色的洪流向山头卷去。
山上的白杆兵将垒好的石块推下,轰隆隆响个不停,把仰冲而上的叛军砸得血肉横飞,惨嚎阵阵,但叛军实在是太多了,死了一批又冲上来一批,各种火铳呯呯地响个不停,硝烟弥漫,终于还是冲到了第一道防线前。
山上的秦良玉鼓声一变,第一道防线的一千白杆兵立即跃身而起,大喊着俯冲而下,他们奔走于山间如履平地,灵捷如猴,手中的白杆枪疾刺猛砍,把山头变成了一个血肉屠场,鲜血成溪,尸体成墙。
叛军的第一波冲击被打退了,紧接着换上另一批人继续猛攻,张献忠不惜以十换一,一道一道地抢夺着山上的防线。
白杆兵毕竟不是铁打的,鏖战半日,一点休息的机会也没有,加上兵力对比悬殊,难免顾此失彼,防线终于被一道道的攻破。
白发苍苍的秦良玉眼看叛军越来越近,三千子弟兵一个个的倒下,碧血染红了山头,连天空都变得一片肃穆,她眼中不禁渗出两行浑浊的眼泪,手握着御赐的宝剑,颤巍巍地向北跪下,望着肃穆的天空悲声喊道:“陛下啊,请恕臣无能,臣,秦良玉,今日为大明尽忠了!”
ps:这几天太冷了,十个指头竟有四个长出了冻疮,苦命人啊。南方没有供暖,入夜之后如坐冰窑,早上起来更不必说,根本坐不下,这鬼天气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转暖。
嗯,最后吼两声,求月票喽,各位亲支持一下吧。
。
第197章夜宿湘江
这天秦牧在暮云公审了几名不法官员误了行程,错过了宿头,黄昏时只能停船夜宿江边。
加上过了长沙后,由于河道变窄,只能换乘小船,条件未免有些艰苦,但有秦牧的体贴呵护,再苦杨芷也甘之如饴。
这一路过来,岸上有大批人员明查暗访,纠察不法,一但有了证据,秦牧便在当地举行公审大会,所有百姓都可以现场观看公审过程,案件的审理力求公开透明,公正公平,以赢取民心,震慑不法。
而秦牧时间有限,往往审完案便立即赶路,所以错过宿头的情形时有发生。
随行的护卫早就习以为常,船上都备有饮食,船只一靠岸,大家分工明确,各自忙碌,岸边很快升起袅袅炊烟,不一会儿一顿简单而美味的晚餐就端了上来。
暖暖的夕阳尚未下山,河道蜿蜒,北面的山峰挡住了冬日的寒风,河谷里温暖如春,岸边青松、古榕等各种树木参杂而生,华盖参天,郁郁葱葱。
秦牧让人在船头摆开小几,上置一泥红小火炉,炉子里炖着一只野鸡,还加进了一些水豆腐,鸡汤沸腾,香气四溢,另外还有个篮子,左边装着新鲜的鸡腿菇,右边是青菜。外加一小壶女儿红。这便是秦牧三人的晚餐了。
“娘子,来,先把这半碗汤喝了。”秦牧端起碗要喂自家娘子。
杨芷却是直摇头,带着哀求的口气说道:“夫君,我实在喝不下,我想吃青菜。”
“这可不行,你就算不为自己着想,也该为咱们的孩子着想,快喝。”
一提到孩子,杨芷便只好乖乖妥协。不情不愿地张开嘴来。
秦牧一边喂自家娘子,一边对董小宛说道:“别愣着了,你也快吃。”
说是这么说,秦牧忙着喂杨芷,自己还没顾得上吃,董小宛如今连个正式身份都没有,就算给她名份,顶多也就是一个妾室,能与主母共桌吃饭,这已经是破天荒的事了。现在秦牧还没动筷,她岂能自己先吃?
“老爷,让我来侍候夫人吧,老爷您先吃。”
董小宛声音婉转动听,特别是在床榻之间,一声“老爷”唤出,不但不令人反感,反而能让人骨头都酥掉。
杨芷则抢着说道:“夫君,让妾身自己来吧。这样下去,妾身。。。。。。。”
“你担心自己会被宠坏是吗?哈哈哈!”
杨芷那芬芳玉颜乍娇乍喜,却也知道劝不住他,便赶紧把半碗汤喝完。好让秦牧自己用餐。
晚餐饭后,三人上岸散步,西边的山岚上红霞漫天,东边的天空则已经变成一片浅赭淡青之色。山间百鸟归巢,清音啼唱,晚风吹拂着二女的衣裙。婉婉婷婷的身姿让人不禁想起了娥皇女英。
当年舜帝南巡,娥皇和女英追到湘水边,留下了一段千古传颂的爱情故事。遥想上古佳话,望着泱泱湘水,秦牧随口吟道:
九嶷山上白云飞,
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
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
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
芙蓉国里尽朝晖。
二女闻声宛然回首,见秦牧正含笑看着她们,两朵娇花相映羞红了脸。因为这诗前四句的意思是:九嶷山上空白云飘飘,两名妃子乘着微风翩翩下山。青青的竹枝上闪烁着泪光,片片红霞若天风织成绚丽的衣衫。
从秦牧此刻眼中的笑意来看,他分明是把眼前的二女比作娥皇女英了。杨芷和董小宛岂能不羞?这天下有哪个女子敢自比娥皇女英?
舜帝和娥皇女英的故事很凄美,到了秦牧口中,凄美之中却加入了一种绚丽、振奋的意韵。
前人有很多吟诵娥皇女英的诗句,象唐朝高骈有诗云:虞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当时血泪知多少?直到而今竹尚斑。
总的来看,前人的诗句多带有哀怨,凄切的味道,读了往往让人愁绪难遣,抑郁感叹。
而秦牧吟出的这首诗却绝然不同,这诗中不只是凄凄切切,哭哭啼啼,苍劲的笔触将情境不断扩大,最终将诗意引入一个寥廓苍茫境界之中。
可以说,连娥皇女英这样凄美的故事,都被秦牧写出了令人振奋的王者之风来,闻之令人心潮澎湃。
回到船舱,董小宛连忙磨墨,用娟秀的小楷将刚才那首诗录下,另外再给秦牧添好了茶,这才去陪杨芷下棋。
秦牧则独自在灯下批阅燕高飞送来的一些文牍,地盘大了,虽然已经安排诸葛敏和李源分别主理湖广南北,但有一些重大事务还需要他自亲拍板才行。
用了一个时辰,把文件批阅完后让燕高飞再上船来将公文连夜发回去,燕高飞这回却带来了秦良玉兵败夔关,准备自刎殉国,而被弟子兵救下的消息。
秦良玉败了,一个七十岁的老妇人带着三千子弟兵,在没有一兵一卒增援的情况下,对面三十万叛军寡不敌众,战败是情理之中的事。夔州一失,川东门户大门,整个巴蜀大地将成为张献中的囊中之物。
这是大明朝一个悲凉的缩影,若大的四川,却只剩下一下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来迎击数十万叛军。
在原来的历史上,夔关一战,是千古奇女子秦良玉最后的绝响,也是四川最后的绝响,甚至是整个大明朝最后的绝响。从此之后,直到北京沦陷,整个大明朝再也没有组织起如此可歌可泣的抵抗。
听了这个消息,杨芷和董小宛都无心再下棋,神情抑郁。
船舱窄小,董小宛无处别居,遇到夜宿船上的时候,她便只能与秦牧二人同榻而眠。船只随波轻轻摇曳,小小的船舱内罗衾锦被暖融融的,秦牧拥着两个绝色佳人,娇柔的玉体一左一右贴着他,他一手轻揉着董小宛那温软的椒乳,心中却生不出任何邪念,仿佛这只是一种习惯性的动作。
秦良玉已七十之龄,明知事不可为而为之,带着一头白发,带着悲壮的三千子弟兵,不惜一死以报国家。
秦牧听了也是感慨万端,但他知道历史的走向,秦良玉的事迹虽然令人钦佩,但他不能学秦良玉。
秦良玉传奇的一生,让每个女子都引以为荣,何况在杨芷看来,秦牧与忠州秦家还有着同根渊源,她终于还是忍不住说道:“夫君,你就不能。。。。。。。。。。”
“不能。”秦牧不等她说完就斩钉截铁地说道,“不是夫君不想,是不能,夫君我救不了四川,更救不了大明朝。若论真实战力,夫君手下十万新兵一但失去了地利,未必是张献忠的对手,更别提战胜更加强大的李自成了。而且你们不明白的是,这些都是内战,夫君一但陷进去,将不可自拔,夫君现在必须抓紧时机休养生息,增强实力,以应对举国沦亡于异族的惨局。”
“沦亡于异族?”董小宛不禁脱口问道。
“很奇怪吗?关外的满清鞑子如日东升,这些年来屡次扣关如入无人之境,如今中原战乱不休,疲弱无比,有蒙元入主中原的先例在,如今摄政满清的多尔衮是个极有野心的人,他绝不会甘于蛰伏辽东一隅。他在等一个机会,一个入主中原的最佳机会。”
“这怎么可能?”
秦牧淡淡地看了董小宛一眼答道:“现在全天下的人大概都象你这样,觉得这不可能。大家都在忙着内战,各怀鬼胎,谁也没把清满的威胁当回事。咱们不妨拭目以待,等满清铁骑踏破中原大地的时候,等万里河山被我汉人血泪浸透的时候,或许所有人才会惊醒过来。”
ps:今天元宵节,祝亲们元宵节快乐,快乐快乐。至于西方的情人节,免了吧,俺光棍一个,不提也罢。
第198章浓硫酸出来了
秦牧一路巡视,回到吉安府的时候,原来派往澳门的人终于回来了,这次澳门总督施罗保依然傲慢,对秦牧派去的使者仍是不屑一顾。
早在明嘉靖三十二年,葡萄人就从明廷得到了在澳门的居留权,并于万历十一年,在澳门居留的葡萄牙人成立澳门议事会进行葡萄牙社区的自治管理。但每年需付500两白银给明朝政府作为地租银。
到万历四十四年葡萄牙开始任命第一位澳门总督卡洛告,到如今已将近三十年,澳门已经换了六位总督。
这些总督与汤若望这样的传教士不同,来澳门不是为了传教,而是主管防务,以保证葡萄牙人在澳门的利益,所以他们不屑于为传教权而出让先进的枪炮技术。
现在秦牧急需休养生息,整训军队,实在不宜为澳门大动干戈,只得再派人去,准备砸钱买技术,现在许英杰在江南圈钱进展很顺利,暗地里黄连山不停的洗劫为富为仁的官绅富户,给江南造成了极大的振动,将钱存入汇通银行的人成倍的增加,只要葡萄牙人肯卖技术,多花些钱也无所谓,等收拾了满清,回过头来再收拾葡萄牙人不迟。
秦牧想了想又对燕高飞说道:“你传信给黄连山,让他同时派人出海,去鸡笼和荷兰人接触一下,看看能不能从荷兰人那里买到一些枪炮制造技术。”
“是,大人。”
秦牧这一路大力肃整吏治,所过之处查办了许多不法官吏,他的行程自然人人皆知,坐船回到赣州时,司马安、田一亩、向连城、崔锋等人率军出迎,同时尚有上万赣州百姓自发迎出城外十里;
秦牧走出船头,向两岸的人群挥手致意。赣江两岸人潮如山,见到秦牧出来顿时欢呼雷动,锣鼓声中,鞭炮阵阵,有些人甚至不顾寒冷,激动得冲入江中手舞足蹈,大声呼唤着秦大人,弄得护卫左右的牛万山等人紧张万分。
董小宛拿出一件大氅披在秦牧身上,见到赣州百姓对秦牧如此热烈的欢迎,不禁大为诧异。她不知道的是。无数赣州百姓半年前还饱受战乱,挣扎在死亡线上,是秦牧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使他们得以度过难关;
尤其是土改政策的落实,使得无数贫苦百姓有了自己的土地,土地在百姓看来是比命还重要的东西,光这一点就足以让秦牧万家生佛了。
还有就是经田一亩不懈的努力,为秦牧大搞个人崇拜,有种种神迹在,赣南百姓大都相信秦牧是真龙降世。是来拯救苍生的紫微星;
而秦牧以两千兵力出征,大败张献忠四五十万大军,还顺带打得左良玉二十万大军满地找牙,这些近乎神话的战绩。进一步印证了他是真龙降世的传言,百姓对他的尊崇被一次次的推高,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和董小宛一样心感诧异的还有跟来的徐永顺,看到这一切。这位小公爷不由得心念急转,望向秦牧的眼神更加复杂了。
船只靠岸时,司马安等人站于码头之上。心情同样十分激动,刚刚寒暄几句,秦牧就意外得到一个消息,于是匆匆入城,赶到位于城南的一个大作坊。
当初在会昌时,秦牧就让许英杰物色了很多能工巧匠,后来在长沙成立了火器司,调过去了一部分,考虑到会昌物资供应不便,余下的工匠也都搬到赣州城来了。
秦牧一到,负责此处作坊的邹炎立即把他带着一个高大的装置前,刚一靠近,秦牧便闻到了刺鼻的硫酸味,心中不禁大喜。
邹炎介绍道:“巡抚大人,小人等根据孤刚子所著《黄帝九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