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魏宫廷-第1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能是看到这位肃王殿下皱起了眉头,身旁,冶造局局丞王甫小心地解释道:“殿下,营建司的人正在拆除那些工棚,按照殿下所吩咐的建造砖屋,所以……殿下若是不喜,下官叫他们退散。”
『还真是闲着没事做啊……』
听闻此言,赵弘润不禁哑然。
不过在望了一眼那些好奇张望的工匠们后,赵弘润摇摇头阻止了王甫,因为他觉得,或许这是一个让冶造局内所有工匠一同参与打造尺子,培养他们归属感的好机会。
见此,他上前走了几步。笑着对周围的工匠们言道:“诸位恐怕是在纳闷,纳闷于本王究竟想做些什么,其实很简单,本王只是想要打造一把尺子而已。”
听闻此言。工匠们不由得面面相觑、议论纷纷。
一来是他们冶造局早前就有尺子,二来,事实上冶造局的人,并不怎么用尺子来衡量物体的长度,他们更习惯用麻编成的绳子。以及自身的身体构造来测量长度。
甚至于,寻常的民众,他们家中也是没有所谓的尺子的,因为他们根本不需要,他们凭借自身身体的构造,就足以应付日常中需要测量长度的事。
要知道,自古以来就流传有『布手知尺、布指知寸,舒肘知寻』的测量标准。
所谓的『布手知尺』,指的就是手掌舒展后,手腕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几近于古时的一尺。
『注:还有一个“拃”的说法,即右手做出打手枪的动作,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的距离,也几近于一尺。顺便提一句,女子的手普遍较小,因此,当女子做这个手势时,这个长度的单位称之为“咫”,比“尺”略短。』
而『布指知寸』这句,布指。指的就是拇指,即拇指最宽处的距离,就几近于一寸。
『注:有另外一个说法,说是中指第二个指关节的宽度。』
而『舒肘知寻』。这就明了多了,『寻』,即成年男子在将双臂舒展平举在两侧后,从一只手的手腕到另外一只手的手腕处的距离,差不多是八尺左右。
因此,古人就算不必用尺子。也可以测量出一个物体的大致长度。
打个比方,比如测量一间房屋的长度,匠人们会先用一条长绳来测量,然后在另外一端做上记号。
而接下来,左手捏住绳子的一端,右手轻轻握住那根绳索,然后舒展双臂,平举在身体两侧,这个时候,从左手手腕处到右手手腕处的距离,就相当于『一寻』,大概是八尺左右。
随后,用左手再次捏住右手位置的绳索,再次重复这个过程,测量出第二『寻』,一直到最后,不足一寻的距离,再用手掌再测量。
于是,用『一寻』的次数乘以八尺,再加上最后用手掌测量出来的长度,便可以测量出这间房屋的大致长度。
这个技巧,相信任何一名匠工都懂得。
但遗憾的是,这并不符合赵弘润的要求,因为他要求的是精确。
“殿下,麻绳搓好了。”
郎官陈宕将几条大概小拇指粗细的麻绳递给赵弘润。
“唔。”
赵弘润伸手接过了麻绳。
对于制造第一把精确的尺子,赵弘润曾反复思考究竟该用什么名词来作为基本单位,事实上,他更习惯用『米』、『厘米』,但遗憾的是,以大魏目前的条件,他根本造不出他印象中那些精确的尺子。
他只能沿用古人传下来的老办法,顶多做得更加精确,这样才容易被魏人所接受。
“所有人站成一排。”赵弘润吩咐道。
众围观的匠人们面面相觑,不理解赵弘润为何要他们站成一排,但是他们并没有丝毫抵触,谁让赵弘润在入主了冶造局后,便将他们的月俸翻了一番呢?
『寻常成人高度……寻常成人高度……』
赵弘润在人群中走过,一边走一边挑选着合适的实验对象。
排除一个最高的,排除一个最矮的,其余剩下的二十岁以上男子,赵弘润叫宗卫们用那些麻绳测量出平均高度。
而最终那条代表着冶造局内人员平均高度的麻绳,赵弘润便将其确定为『一寻』,即八尺。
然后,赵弘润将这条麻绳拉直、对折,得出四尺的距离。
重复这个过程,得出两尺的距离。
再次重复这个过程,最终得出一尺的长度。
至此,赵弘润得到了长度的第一个精准单位,『尺』!
而与此同时,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匠人们,当即对照着这个麻绳的长度,用刨刀在一块木板上刨出了相同长度的木尺。
将这把代表着尺的木尺对分,得到半尺的距离。再将半尺分作平均五等份,赵弘润便得到了第二个精准长度单位,『寸』。
紧接着,刨制十把长度一尺的木尺。再将这十把尺子拼接在一起,组成一把长尺。
然后,那些匠师们又重新用一根更长的木头,重新刨制出这把代表着丈的长尺。
而这个时候,赵弘润也得到了第三个精确单位。『丈』!
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无非就是沿用原先老的单位换算,一丈为十尺、一尺为十寸。
而在寸的基础上,赵弘润继续细分,用同样的办法将一尺分为十等份,得出第四个长度单位,『分』。
『注:约等于两毫米左右。』
事实上,『分』的单位下还可以细分,即『丝』,十丝等于一分。不过赵弘润觉得目前他们冶造局还用不到分得这么精细的尺子,所以就作罢了。
双手举着那把一尺的木尺,赵弘润目视着四周的工匠们,大声喊道:“或许诸位还在纳闷,纳闷于本王为何会制造这一把尺子而兴师动众,那么现在,本王告诉你们,我等今日合力打造的这把尺子,它绝不仅仅只是一把尺子,它代表着新的长度标准!”
听闻此言。周围的匠工们面面相觑,或有一名工匠小心翼翼地说道:“肃王殿下,殿下依此造出的尺子,在长度上与工部的尺子有所差异。这……”
赵弘润抬手打断了这位匠工的话,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本王不是说了么?今日我冶造局的这把新尺,才是一概长度衡量的标准!……朝廷六部二十四司,皆要遵从我冶造局的度量衡标准,否则,我冶造局有权拒绝打造任何器具!”
『这……这岂不是……』
众匠工们闻言。不知为何呼吸有些紧促。
仿佛是看穿了周围那些冶造局文官与工匠们的心思,赵弘润大声说道:“没错,本王要将我冶造局打造成我大魏一概事物的标准!……我冶造局,将弃用原先旧的度量衡,推出最精准的度量衡新规,并且,日后我冶造局所打造的任何东西,皆以我冶造局的度量衡新规作为唯一的标准!”
说到这里,他环视了一眼众人,再次大声喊道:“我冶造局,将打造我大魏一概器物的标准,其余朝廷六部二十三司,也将视我冶造局,作为唯一的标准!……从今日起,我们就是规范、标准、权威的化身!”
“喔喔——!!”
周围围观的匠工们,仿佛是不受控制般,齐声呐喊。
当日,赵弘润所制的这把新尺,便迅速被内侍监的人获得,呈递到了魏天子的龙案上。
“肃……尺?”
魏天子把玩着那把用工精致的短尺,饶有兴致地望着这把用一条条黑墨整齐划分着『寸』、『分』单位的短尺。
“是的,肃尺,冶造局的人是这么称呼这把新尺的。”大太监童宪在旁小声地说道。
“这有真是有意思了……”魏天子似笑非笑地把玩了一阵,喃喃说道:“那劣子的第一步,没想到竟然是精进度量衡,如此看来,他所图不小啊。……工部怎么说?朕记得工部有一套完善的度量衡。”
童宪低了低头,恭敬地说道:“工部已经跟进,宣布将废除原先的旧尺,选用冶造局的肃尺,并且,日后的任何营建之事,也将以『肃氏新规』作为标准。”
“工部的动作好快啊……”魏天子愣了愣,旋即点点头释然道:“唔,不过不奇怪,现在那劣子,也是相当于工部的后台啊,冶造局地位提高,工部的地位自然水涨船高……曹稚那老头子,别看老眼昏花,心思贼得很呢!”
听闻此言,大太监童宪小声说道:“老奴以为,肃王殿下这一步似乎迈地太大了……肃尺并无所谓,问题在于,日后几日或将随之出现的『肃斤』。”
“担心什么?”魏天子笑了笑,语气难以捉摸地说道:“没见那小子说了么,冶造局,将成为我大魏唯一的标准,包括度量衡!”
“……是。”(未完待续。)
正文 第二百四十二章:肃氏度量衡新规
『Ps:谁说我不想还清欠债啊,问题是这两章相当难写啊,光是查找资料就花了大概码三个章节的时间,更别说完善构思,毫不夸张地说,这一章的工程量,最起码也抵四五章。要不是为了贴合实际,真不想写这种需要明确数值的章节。』
————以下正文————
所谓度量衡,指的就是用于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的统称标准。其中,用于计量长短的器具称之为『度』,用于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之为『量』,而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则称之为『衡』。
而昨日,赵弘润首先确定了『度』的标准,虽然沿用的仍然是旧有的『1丈=10尺=100寸=1000分』的规定,但事实上,因为精确了『一尺』的标准,因此,它与大魏原先采用的旧尺制,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
而在规范了『度』的标准后,赵弘润并没有顺势规范计算容积的『量』,而是先选择先确定『衡』,即重量,因为在他看来,规范计算容积的『量』这个标准,是度量衡中最让他头疼的。
至于说到规范重量单位,赵弘润自然不会选择他记忆中的『千克』或者『克』,一来那是舶来品,二来,魏人根本不能理解什么叫做『克』,因此,他仍然打算采用旧制的『两』与『斤』作为重量的基本单位,而他要做的,只是在此基础上加以规范。
据赵弘润所知,古人最早采用『絫』、即黄米作为实物的标准,规定『十絫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简单地说,一斤约等于是3840粒黄米的重量。
但是这回,赵弘润并不打算采用旧有的规矩,原因就在于,旧有的重量单位换算过于复杂、累赘,不利于计算。
因此。在考虑了一阵后,赵弘润选取了大魏境内越来越常见的稻米作为实物的恒定标准。
首先,他先叫冶造局的工匠们,利用最简单的杠杆平衡原理制作了一只木质的托盘天平秤。然后取来一只足够装240粒稻谷的小布袋,先用天平秤称出这只小布袋的重量,用那些稻米作为计量单位。
随后,在那240粒稻米中减掉等重于那只小布袋的米粒,得出了『両』的重量。
而在此之后。赵弘润并没有选择『一斤十六两』的换算方式,因为在他看来,这种复杂的计算方式不利于日后他们冶造局计算大批量的物件重量,也不利于他日后推出十进位的乘除,因此,赵弘润决定,将『一斤』的重量,恒定为『十两』。
这种新的斤制,即日后冶造局率先采用的『肃斤制』,由于所选择的稻米约比黄米重一倍左右。因此,一肃两几近相当于二旧两,不过,因为肃斤制采用的是十进制,因此,一肃斤并不到一旧斤的两倍。
但不可否认,无论是在肃斤制新规下,无论是肃斤还是肃两,都要比旧有的斤两制重得多。
可遗憾的是,在场的人。绝大多数均不能理解赵弘润为何采取稻米作为衡量物,也不能理解他为何将斤两的换算规定为十倍,而并非是原先的十六倍。
在此之后,赵弘润又规范了『钧』与『石』的重量。规定『1石=10钧=100斤=1千两=1万钱=10万铢』,在这个新规下,一肃两约等于旧一两的2倍,一肃钧约等于旧一钧的2/3,但一肃石则约等于旧一石的5/3。
『注:附旧新斤制对比。注意,都是约值!!』
『原:铢0。65克、钱3。7g、两15。6g、斤250g、钧7500g、石30000g』
『肃斤制:铢0。5克、钱5g、两50g、斤500g、钧5000g、石50000g』
总的来说。肃斤制与旧斤制换算有着显著的差别,但是,其十进位的换算也显然要比旧有的斤两制容易得多,可以说是一目了然,但遗憾的是,还是有不少人对此心存疑意。
这不,冶造局的局丞王甫在隐晦地劝说未果后,小心翼翼地说道:“殿下,要不然,『新的斤制』先在我冶造局使用,暂不推向朝中六部?”
“王局丞是在担心户部的反应?”赵弘润显然是看穿了王甫的心思。
想想也是,要知道户部掌管着大魏全国的经济体制,而原先的体制,都是采用『一斤十六两』的旧规定,并且,大魏境内国民普遍也习惯了这种方式,而如今,他赵弘润突然退出『一斤十两』的新规定,暂时不说会不会遭到许多人的反对,更不妙的是,新的规定一旦流入市场,势必会造成大魏市面上的混乱。
甚至极有可能,有些黑心的商人会利用新旧两种规定来谋取不义之财,而这种事到最后,最吃亏的往往都是无权无势的平民百姓。
想到这里,赵弘润对王甫以及周围围观的匠工们言道:“或许诸位不能理解本王为何做出这样的规定,就当是本王的任性,从今日起,我冶造局弃用原来的斤两制,而采用新的规定。……不过,正如王局丞所言,由于新规有可能导致国内市集的混乱,因此,斤两新规暂时不向六部二十四推行,仅在我冶造局投入使用。”
说着,赵弘润当即冶造局的铁匠们去打造精确的『两』、『斤』、『钧』等秤砣(砝码),要求打造一两、二两、五两、一斤、二斤、五斤、一钧、二钧、五钧等单位的铁砣,制成后妥善保管在冶造局内,作为日后的依据。
而在此之后,赵弘润便回过头来的制定『量』的标准,即容积标准。
在大魏,在『容积』的制定上,存在着一定的混乱,比如石(dan),它明明是重量单位,但是古人却又规定『10斗=1石』,石又变成容积单位了,这使得古时容积与重量的单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混乱。
而这,正是赵弘润希望根除的。他想要一个更加明确的容积计量单位列表。
至于容积的现实衡量物,古人一直以来都选用米作为衡量标准,但是赵弘润并没有采用,他仍然习惯于采用水。毕竟用稻米或黄米作为计量容积的实物,很容易出现误差,而水则能最大程度上保证减少误差。
当然了,这里所说的水,指的是常温下的纯水。
遵从记忆中水的密度的制定方式。赵弘润也打算将重量与容积的换算利用纯水联系起来:将可容纳一肃斤纯水的单位容积,规定为升。『注:约值0。5L。』
同时规定『1钟(釜)=10斛=100斗=1千升=1万合』。
『注:由于古人习惯用稻米测量容积,而稻米的密度是1。8而水密度为1,因此,可以视为,肃升制,是原先旧容积的一半左右。』
可难就难在,要打造出一只可精准容纳一升水的器皿,并非是那么容易。如此类题,要精确地打造出代表钟、斛、斗、升、合这些代表着肃升制的基准单位容器。并不是那么简单,哪怕是赵弘润,也要通过一番复杂的计算后才能设计出那些器皿。
好在肃升制的容积几乎都是旧升制的一半左右,因此,冶造局的工匠们倒也能够以此作为依据,打造出赵弘润所要求的精准器皿。
但同样的道理,肃升制同样不适合在目前推出,毕竟『升制』最常用于在市场上售卖米粮,市面上米粮的出售,目前仍然不按照重量计算。而是以升、斗、斛作为标准,因此才会出现黑心商人偷偷打造不合规定的小斛,用于出售米粮,借此谋取暴利。
为了杜绝这个现象。赵弘润准备在日后想办法改变魏民在市场上的习惯,舍弃掉容积单位而采用重量作为买卖米粮、肉食等生活必需品的依据,简单地说,等他日后准备好将新的度量衡推向市场时,第一件事,就是推出新的秤。
而目前嘛。无论的肃斤还是肃升,都不适合在目前推向市场,只能暂时在冶造局内流通,但是赵弘润可以预见,他所制定的标准,将会逐渐被接受、并且逐渐取代原先旧的度量衡。
只不过,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与耐心,只能循序渐进,若是强行推出,反而会使得大魏的经济市场出现混乱。
但不管怎样,赵弘润所制定的新的度量衡,即冶造局工匠们口中所称的『肃氏度量衡新规』,亦在第一时间被呈递上魏天子的龙案上。
看着那摆在龙案上的那许许多多铁砣、器皿,相信赵弘润若是在此,必定会大吃一惊,虽然他打造的好几套初代度量衡标准,但皆命冶造局的人严密看管,没想到,却还是被内侍监的人得到了一套。
而且还是赵弘润暂时不打算推出的肃斤制与肃升制器皿。
『哼,还算聪明,并未推向朝野,不过……为何要这般制定标准呢?』
魏天子饶有兴致地举着一只一两的铁砣,旋即又望着龙案上其余重量的铁砣,心中若有所思。
“这似乎不像是用在秤(杆秤)上的秤砣……”
三位中书大臣亦围了过来,中书令蔺玉阳更是饶有兴致地捏起一只刻有『一両』小字的铁砣,暗暗惊讶于这只秤砣的做工精致。
而从旁,虞子启更是惊讶地望着龙案上许许多多不同规格的铁砣,喃喃说道:“一两、二两、五两……咦?”
他惊奇地发现,用这三种规格的铁砣,可以便捷地组合,计算出十两内的所有重量:“一二为三,二二为四,一五为六、二五为七、一二五为八、二二五为九、五五为十……有意思。”
听闻虞子启的喃喃自语,魏天子与蔺玉阳等人也会意过来,饶有兴致地在心中盘算着,结果还真如虞子启所言,看看不起眼的那些铁砣,组合后竟包圆了一肃斤以内的所有重量。
这让本来对那什么『肃氏度量衡新规』并不以为然的魏天子,亦逐渐体会到这其中说饱含的深意。
不可否认,就连魏天子亦逐渐感觉到,新规要远比旧规制便捷地多,但问题在于,旧规在大魏流传了数百年,如何是一朝一夕间就会被新规所取代的。
不过,即便如此,魏天子仍然对冶造局充满期待,他有预感,在他的儿子赵弘润入主了冶造局后,冶造局或许还真有可能出现令天下侧目的巨大改变。(未完待续。)
正文 第二百四十三章:与李粱的赌约
『肃氏度量衡新规』,很快就在朝中六部二十四司署流传开来。
对此,工部立马跟进,宣布采用『肃氏新规』,而礼部、刑部、兵部、吏部则没有什么表示,因为他们无所谓,唯独户部,当听到了这个消息后,普遍报以反对态度。
这不,当日赵弘润回到文昭阁后,刚准备按照惯例去凝香宫用饭,却忽听户部尚书李粱求见。
听闻宗卫的报讯,赵弘润愣了一下,不过旋即便猜到了对方的来意。
“请!”
不多时,户部尚书李粱便在宗卫沈彧的指引下,踏入了文昭阁的前殿,瞧见了正站在殿内的赵弘润。
不得不说,虽然因为前一阵户部失权的关系,户部上下官员普遍对促成此事的赵弘润报以排斥心理,但作为尚书的李粱,对于这位肃王殿下却并无什么偏见。
毕竟说到底,赵弘润所提出的『钱库』一事,的确有利于缩短兵部与工部的工程运作时间,而户部官员之所以排斥这件事,无非是他们心疼从今往后,他们每年将不得不从国库预支一大笔钱给兵部与工部,而问题就在于,国库并非很充盈。
当然了,除此之外,还有些许小小的失落感,毕竟钱权一交,他们在兵部与工部官员面前就没有什么可以摆架子的资本了。
“李尚书请坐。”
待等李粱走入殿内后,赵弘润请他入座,而与此同时,乖巧的羊舌杏连忙奉上了茶水。
不得不说,小丫头羊舌杏是赵弘润从楚国带回来的三女中最让他感到省心与贴心的,这使得有时候哪怕这个小丫头一脸懵懂地仍然以他的女人自称,赵弘润也仍由她去,并未说破那件让她以他女人自居的误会。
相比较而言,芈姜、芈芮两个巫女姐妹,简直就是一无是处。姐姐整天到晚面无表情。捧着茶杯那殿内喝茶,其生活习惯活脱脱像一个七老八十的老妪,毫无什么女人味可言;而妹妹芈芮更纯粹是一个馋嘴的吃货,仿佛是将他赵弘润当成了金主。每日想吃这、想吃那,若是满足她吧,那倒是相安无事,可若是不满足她,得。为了吃好吃的东西这丫头可以毫无尊严地大哭大闹、甚至于赖在地上打滚,恨得赵弘润有时忍不住恶意腹议:怎么不撑死你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