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魏宫廷-第4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桓王赵弘宣勉强地笑了一来,迈步走入殿内,不动声色地朝着骆瑸、周昪两位东宫幕僚拱了拱手:“骆先生、周先生。”
“桓王殿下。”骆瑸与周昪不约而同地拱手还礼。
见此,太子赵弘礼挥了挥手,示意道:“周昪、骆瑸,你二人且先退下吧。”
“是。”周昪与骆瑸依言躬身退出了殿外,临走前,周昪若有所思地看了一眼桓王赵弘宣。
待这二人离开之后,太子赵弘礼招招手让赵弘宣坐到屋内的桌子旁,脸上勉强挤出几分笑意,问道:“弘宣,这会儿怎么有空来我东宫?老八呢?”
“我哥他去凝香宫了。”桓王赵弘宣闷闷不乐地说了句,随即在沉默了片刻后,补充道:“在去凝香宫的途中,我俩吵了一架。”
太子赵弘礼愣了愣,随即好似想到了什么,试探着问道:“因为我?”
赵弘宣犹豫了一下,摇摇头解释道:“太子殿下只是诱因,真正的原因……只能说是理念不合吧。”
见赵弘宣表情郁闷,太子赵弘礼吩咐东宫内的宫女端上两壶酒,与赵弘宣对饮了起来。
二人连饮了几杯,赵弘礼这才开口说道:“老八,让你离我远些,是这个意思吧?”说完,他见赵弘宣沉默不言,遂接着说道:“弘宣,其实你哥他说得没错。今日在宣政殿你也看到了,老二迫不及待要对付我,整个朝廷都晓得本宫与雍王之间必定有一场交锋。……这个时候,你最好避一避嫌,免得雍王对你有什么想法。你哥让你远离本宫,也是不希望你遭到牵连。”
赵弘宣闻言轻笑了一声,愤懑地说道:“凭什么他与雍王走得近就没事,我与太子殿下说几句话就不行呢?从小到大,都是我听他的,我的意见,他从来不会采纳。……就因为他如今声势越来越大,我就一定要事事都听他的?”
“因为他是你兄长!”太子赵弘礼正色说道:“长兄为父,这个道理你不会不懂吧?”
赵弘宣瘪了瘪嘴,说道:“说到长兄,太子殿下才是长兄吧?也没见他对太子殿下有多尊敬……”
听了这话,太子赵弘礼苦笑了一声,给赵弘宣斟了一杯酒,平淡地说道:“谁让本宫当初得罪了他呢……哎,现在想想,还真是没有道理,我当初只是恼恨老二勾结老三、老四,处处针对我,因此瞧见老八那日与老二走得近,一时冲动……不过说到底,这事也怪我自己,若我当初肯听取骆瑸的建议,亲自登门致歉,不至于无法挽回……好在老八与老二、老三不同,既未想过要坐那个位置,亦不想插手我兄弟间的明争暗斗……”
赵弘宣闻言抬起头来,带着几分调侃问道:“太子殿下想通了?”
太子赵弘礼脸上露出几许尴尬,随即点点头说道:“在北疆时我就想通了。……话说回来,弘润真不愧是我赵氏的翘楚,从四年前他率军出征抵御楚国的暘城君熊拓起,再到后来的『魏川三川战役』、『四国伐楚』,再到如今的『魏秦三川战役』,四场征战,战战皆胜……你我这一辈,论兵略,你哥可以说是首屈一指。”
“那是当然!”赵弘宣的脸上露出几分自豪。
太子赵弘礼闻言微微一笑,也不在意,继续说道:“以往,我虽佩服,但心底仍难免有几分不服,可待去年到了北疆才知道,带兵打仗,这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说到这里,他的脸上露出几许落寞,而同时,赵弘宣的面色亦变得黯然下来。
无他,无非就是北一军在此次北疆战役中的表现实在是太差了,哪怕是跟在将军姜鄙身后白捡功劳,论战功也是诸军垫底,若没有姜鄙,相信情况会更糟。
作为北一军的主帅与副帅,每每想到此事,赵弘礼与赵弘宣脸上都不好看。
沉默了半响后,赵弘宣对赵弘礼说道:“此事我与李钲大人谈论过,我二人的意见是一致的。……北一军虽然是许多贵族出人出力堆起来的,但决不可因此就让那些贵族世家指手画脚,我哥当初说过,『一支军队,只能有一个声音』,太子殿下,您看我哥麾下的商水军、鄢陵军,谁敢指手画脚?若是我哥他当初攻曲沃,会因为某些人为了保护自己私兵的自私念头就犹豫?若是我哥,那些人早被他处死祭旗了!……装备最齐全的士卒,居然藏在军中,而不是派到最艰难的战场,这像话么?”
“……”太子赵弘礼默然不语,良久后轻叹道:“弘宣,你要知道,我北一军,与商水军、鄢陵军是不同的,而你我,也不是你哥肃王赵润。……商水军与鄢陵军的前身,乃是『平暘军』,是当年被你哥击溃后收编的楚兵,当初据说老八命其挖了几个万人坑,不降则埋,这凌厉的手段,这才慑服了最初五万楚兵……”
“事实上,我们在北疆时也可以。”赵弘宣压低了声音说道:“慈不掌兵,若当时太子殿下处死几人,余者焉敢不从?!”
太子赵弘礼闻言苦笑着摇了摇头,说道:“弘宣啊,商水军与鄢陵军的军饷,皆是你哥自行筹备,而两军的武器、装备,亦是你哥所执掌的冶造局所打造,因此,你哥他不必顾忌旁人;但我北一军呢?军中的武器、甲胄、军饷、粮草,皆是依附我等的贵族筹集,你若杀他们,岂不是会被说成过河拆桥?”
桓王赵弘宣皱了皱眉,低声说道:“我知道太子殿下爱惜声誉,可过分爱惜声誉的后果,便是被人掣肘……一个个全冒出来,这边说『太子殿下不可,如此损伤巨大』,那边说『太子殿下三思,强攻乃下下之策』,说到底,无非就是为了保全他们各自的私兵罢了。他们哪里是去打仗的?根本就是为私利所驱,岂是为义?!岂是为公?!”
“……”太子赵弘礼沉默了片刻,随即勉强笑道:“好了好了,事已至此,再说这些又有什么用?”
“那却不见得。”赵弘宣摇了摇头,正色说道:“太子殿下,您不会以为我大魏与韩国的战争就此告终了吧?在我看来,此次停战,不过是韩国后继不足,可能是粮草什么的出现了什么问题。待等韩国解决了这些问题后,他们还会对我大魏用兵……倘若太子殿下抓住这段空暇,真正掌握北一军的军权,待他日北疆战役再次爆发时,就可洗刷今朝的污名,不至于叫人以为我北一军只能跟在姜鄙将军身后白捡便宜!”说到这里,他看了一眼赵弘礼,提醒道:“我知道,太子殿下惦记着韶虎大将军的『魏武军』,可是太子殿下,这支军队精锐固然是精锐,可韶虎大将军,他所代表的乃是五叔(禹王赵元佲)的意志,按理来说不可能会偏向您或者雍王,哪怕是我哥也不大可能。……我觉得,与其投机拉拢韶虎大将军,还不如训练好北一军,至少北一军明面上是依附太子殿下的,要比从韶虎大将军手中夺权容易地多。”
太子赵弘礼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随即有些诧异地问道:“弘宣,你说了这么多,难道你还想在北一军呆下去?不去你哥那边?”
桓王赵弘宣摇了摇头。
“我会继续呆在北一军,直到为这支军队『正名』!……不是为了太子殿下或旁人,而是为了我自己。”(未完待续。)
正文 第886章:太子与桓王(二)
辟土服远、武定四方,谓之桓。——魏天子赵元偲
九皇子赵弘宣,是魏天子最小的儿子,是肃王赵弘润一母所养的弟弟。
曾几何时,东宫太子赵弘礼的确是抱持着别的心思,才会推荐这个最小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出任北一军的副帅,因为他当时得罪了燕王赵弘疆与肃王赵弘润,若是赵弘宣出任了北一军副帅的职务,能极大的缓和东宫与那两位兄弟的矛盾。
因此可以说,当初东宫太子赵弘礼看重的是赵弘宣的身份,而不是他的才能。
后来到了北疆后,太子赵弘礼这才逐渐明白一个道理:原来熟读兵法,并不意味着就能打胜仗。
说实话,他起初是很看不惯他八弟肃王赵弘润的,毕竟后者年幼时在宫里就不消停,既不受他们父皇器重还惹人厌烦,也不好好去宫学上课,终日里只晓得玩耍。
而随着赵弘润逐渐长大,赵弘礼对这个八弟的偏见依旧没有转变过来。因为当时的赵弘润已逐渐受到他们父皇的器重,可得到器重的赵弘润又做了什么呢?
肃王性格恶劣,这可是宫内与朝廷的普遍认识,很多人都觉得这位八皇子殿下难相与。
更有甚者,此子居然敢与他们父皇、当今魏天子面对面叫板。
正是因为这种偏见,使得身为嫡长子的东宫太子赵弘礼,最初在看到他最厌恶的弟弟雍王赵弘誉与赵弘润走在一起时,毫不犹豫地就假借教训八弟赵弘润的名义,对雍王弘誉冷嘲热讽了一番。
可没想到的是,转眼间,他便遭到了那位八弟的报复——后者凭着不可思议的博闻强记天赋,在端阳日破坏了东宫太子赵弘礼的『立言』一事。
当时赵弘礼就气不过了,心说我是你的长兄,而且只不过是说了你两句,你作为弟弟,居然这么报复我?还把我这个东宫太子,把我这个嫡长兄放在眼里么?
于是乎,太子与肃王交恶,朝野皆知。
可是事实上,太子赵弘礼与肃王赵弘润的原因,并非是所谓为了争夺帝位打压兄弟,而是他看不惯赵弘润那种目无尊长的放肆,毕竟当时能容忍赵弘润的,也就只有魏天子赵元偲与六王叔赵元俼,除此之外,就连当时的宗府宗正赵元俨都看不惯。
后来,太子赵弘礼逐渐意识到,他可能犯了一个错误,可是那时候,事情已经无法挽回,因为羽翼已丰的肃王赵弘润,亦对他有了极深的成见。
尽管赵弘润从未表态支持哪位皇兄,但倘若东宫与雍王同时发帖邀请前者赴宴,相信赵弘润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雍王。
哪怕那时,东宫太子赵弘礼叫骆瑸编了一曲『肃王破楚暘城君熊拓兵阵曲』,亦无法改变赵弘润对他的敌意。
从那以后,东宫与肃王便形同陌路人,哪怕在路上撞见,也不会点头打招呼,甚至于,素来霸道的赵弘润还会强行从东宫的队伍中穿过去,只要东宫不给他让路的话。
嫡长子、东宫太子,给弟弟让路,魏国历代从未发生过这种事。
但是在这一代,东宫太子赵弘礼却被逼得曾多次给这个弟弟让路,这也是朝中人人皆知的事。
东宫太子赵弘礼,并没有像他们父皇魏天子那样的权谋,可以让肃王赵弘润乖乖就范,也没有像他们父皇魏天子那样的胸襟,能多次容忍赵弘润的无礼挑衅。
或许是这个原因,亦或是出自长兄的自尊,使得太子赵弘礼至今为止都没有亲自向那个弟弟低头,以至于二人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很差,哪怕有骆瑸从中帮着圆场。
不得不说,别以为只有赵弘润对太子赵弘礼有偏见,事实上太子赵弘礼亦对赵弘润有诸多的不满,而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赵弘润对其不恭。
随着赵弘润一次又一次地率军出征,并且揽得胜利凯旋归来,太子赵弘礼心中愈发不是滋味,因为这个弟弟实在太出色了,以至于如今哪怕赵弘润再对他不恭,魏天子与朝廷也逐渐地习以为常,甚至还会为后者说几句好话。
因此在北疆时,太子赵弘礼也是想做出一番成绩来,他并不是不知道朝野有人戏称他『德大于才』,对于器量谈不上宽宏的他来说,这是莫大的讥讽。
然而,北一军私心太重,哪怕是那些依附他的贵族,都不愿意做出太大的牺牲。
开什么玩笑!
战场本来就是要死人的,倘若一个个都攥着各自的私兵,不愿意拿出来,这场仗还打什么?!
当时与他抱持着相同观点的,便是他起初并没有当回事的副帅,桓王赵弘宣。
赵弘宣与他一母所养的哥哥赵弘润不同,对太子赵弘礼始终是颇为尊敬的,至少在言行举止上从未有过失礼,再加上,以赵弘宣这个刚刚出阁的年纪,也不太可能成为夺嫡的对手,因此,太子赵弘礼与赵弘宣之间可以说是没有什么矛盾。
在北疆的那段时间,太子赵弘礼逐渐了解了赵弘宣的性格,后者的性格,与其一母所养的哥哥赵弘润几乎截然相反,是一位内敛、谦逊、尊重礼俗的皇子。
当时的北一军内部私心很重,唯独赵弘宣的心思很坦率、很纯粹,他只是想做出一番成绩来。
因此,当时太子赵弘礼不顾王氏的反对,将军中一些权力移交给赵弘宣,真正意义上地将后者视为了副手。
不过,也仅仅只是军务方便的事,至于指挥打仗,倒不是太子赵弘礼不肯放权给赵弘宣,而是因为他自己都没有多少话语权。
正如赵弘润当初所说的,北一军是一支乌合之众。为何?因为内部不合、派系林立,皆一个个私心极重。
这样的军队能打胜仗?
而事实证明,赵弘润所评价的一点也没错,哪怕是太子赵弘礼,在攻打曲沃的期间都受到了掣肘,因为没有人愿意主动牺牲。
虽然说倒是可以将雍王党的人丢出去,这那最多只是借刀杀人,并不能帮助太子赵弘礼打下曲沃。
随后,将军姜鄙率领『北三军』攻克,『北一军』就在一旁看着,尽管姜鄙没说什么,可太子赵弘礼与桓王赵弘宣都感到丢脸。
再然后,更丢脸的事发生了,『北一军』背后那些贵族、世家,居然提议与将军姜鄙的『北三军』一起行动。
那算哪门子的一起行动?
人家北三军打败韩国军队,趁胜追击,北一军就跟在后面捡便宜,这叫协同作战?
可能是看在北一军背景相当深厚的份上,姜鄙将军并没有多说什么,但是北一军的臭名,却因此逐渐在北疆传开,尤其是北三军那些原陇西魏氏士卒,他们觉得,同样是魏国的军队,商水军与鄢陵军何等凶猛,可这北一军倒是好,跟着屁股后面捡便宜,这彼此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这些事,太子赵弘礼都清楚,但他没有办法,因为北一军的背后,并不单单只有他的娘舅王氏一族,还有许许多多依附他的东宫党贵族,指望这些贵族大公无私为国出力?哈!若这些人果真大公无私,就不会被冠上东宫党的帽子!
不可否认,赵弘宣在北疆时所提出的种种建议很准确,只是太子赵弘礼出于某些顾忌,只能婉拒——若强硬地夺了北一军的权利,国内贵族还会支持他么?若失去了这些人的支持,那他这位东宫太子还剩下什么?
终于,北疆战役在韩国暂时收兵的前提下,暂时结束了。
正如赵弘宣所言,这场战役,北一军打得极其失败,非但没有建立什么功勋,还因为抢占了姜鄙不少失地而传开了臭名。
太子赵弘礼很失望,甚至于对北一军失去了念想。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副帅,在北疆时曾一起想办法希望扭转局面的同父异母的弟弟赵弘宣,居然仍在对他出谋划策。
不,也不能说是为他出谋划策,毕竟赵弘宣已明确表态,他只是希望他第一率军出征,不至于显得那样失败。
可即便如此,太子赵弘礼还是莫名感动,因为赵弘宣的行为,实际上也是在帮他,更要紧的是,为此,这个弟弟还和与他一母所养的哥哥肃王赵弘润闹翻了。
这让起初只想利用赵弘宣的太子赵弘礼感到莫名的内疚。
“弘宣,你可要想清楚……”太子赵弘礼异常认真地说道:“不瞒你说,我已经对北一军彻底失望了,本宫尚不能降服这支军队,你留在军中,又能有什么作为?还不如去老八那边……”
赵弘宣闻言瘪了瘪嘴,说道:“去我哥那边?商水军?鄢陵军?我去了那边,那些兵将就算对我言听计从,那也只是看在我哥的面子上,我不想这样。……再者,太子殿下,难道你就这么放弃了么?你对我说过,要在打败韩军后远征韩国,这才是『北疆远征军』这个番号的本意,不是么?!”
“……”太子赵弘礼沉默了片刻,随即抬起头目不转睛地看着赵弘宣,正色说道:“弘宣,你若执意如此,你会被归入我『东宫一党』,你明白么?”
赵弘宣摇了摇头,正色说道:“我这么做,不是因为您是太子殿下,而是因为您是主帅,我是副帅。……我不会承认我是东宫党,我协助的对象,只是北疆远征军的主帅赵弘礼,而并非是东宫太子赵弘礼。”
太子赵弘礼为之动容,在沉默了片刻后问道:“那老八那边……”
“我会与我哥说清楚的。……再者,凭什么他就可以亲近雍王,我就不能亲近太子殿下?在我看来,只懂得耍阴谋诡计的雍王,远不及太子殿下……”赵弘宣愤愤地说道。
听闻此言,太子赵弘礼发自肺腑地笑了。
也难怪,毕竟太子赵弘礼素来厌恶雍王弘誉,但遗憾的人,他在众兄弟们当中的人缘却不大好,以至于没有一个兄弟支持他,反而是雍王弘誉那边,哪怕那几个兄弟其实并非一条心,却也时常联手对付他,这让太子赵弘礼感到十分憋屈。
而如今,最年幼的弟弟桓王赵弘宣,在他与雍王弘誉之间公然称赞他而指责雍王,这让在北疆时就与赵弘宣关系越来越好的太子赵弘礼,对这个最小的弟弟更是喜欢。
“哈哈哈,去说服你兄长吧,若你能说服老八,本宫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的。”太子赵弘礼笑着说道。
听闻此言,赵弘宣坚定地说道:“这件事,我会与我哥好好商量的,但不管他是否同意,我心意已决。”
太子赵弘礼愣了愣,在略微一思忖后,正色说道:“既然如此,你就是北一军的统帅了。”
“统……帅?”赵弘宣吃惊地看着东宫太子。
“是的,统帅。”太子赵弘礼点点头,正色说道:“一来,我对北一军已经失望;二来,雍王正在筹划着针对我,我无暇再顾及北一军,你不像那些人那样利欲熏心,或者别有图谋,我对你很放心。”
说着,他拍了拍赵弘宣的臂膀,正色说道:“弘宣,本宫不需要你助我扳倒雍王,但是,有朝一日,你要远征韩国,让世人知道,我『北疆远征第一军』,名副其实,绝非乌合之众!……本宫,会支持你的。”
“嗯!”赵弘宣愣了愣,随即重重点了点头。(未完待续。)
正文 第887章:兄弟夜谈『加更26/33』
当晚,桓王赵弘宣在东宫太子赵弘礼处用了晚饭,随后见天色已暗,便告辞东宫,离开了皇宫。
离开皇宫后,他并没有回自己的桓王府,而是带着宗卫们来到了他哥哥赵弘润的肃王府。
赵弘宣在肃王府,自然是不必通报的,刷脸就可以直接入内,不会有人拦着。
毕竟赵弘润与赵弘宣,虽说其实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因为他俩从小都是由沈淑妃一手抚养长大,因此,称呼他俩为亲兄弟也没有什么问题。
而事实上,朝野上下也均视赵弘润、赵弘宣为亲兄弟。
赵弘宣登门拜访时,赵弘润正在书房内观阅冶造局的几份图纸——即龟甲战车的设计图纸。
在魏秦三川战役上,龟甲战车这种堡垒似的战车,可谓是颠覆了许多人对战车的理念。
谁也没有想到,移动迟缓、毫无杀伤力可言的龟甲战车,在那场战役中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当日刀盾兵、龟甲车、弩兵三者间的配合作战,纵使是率军打仗近二十年的临洮君魏忌,亦对此惊叹不已。
重步兵开道、龟甲车压阵、弩兵在后齐射,正是凭借着这个战术,魏军才能以极小的伤亡击溃数倍于己的秦军,促成了后来秦军全线溃败,二十余万秦兵在三川郡几乎全军覆没。
也正是因为这样,龟甲战车一下子就成为了冶造局的宠儿,冶造局的工匠们争着抢着想对这件战争兵器做出改进。
所谓的改进,当然不是让龟甲战车变得更加坚固,毕竟它所采用的铁板,那是目前魏国冶造局冶铁工艺的顶峰之作,就算勉强要改,也只是改变一下造型,其余的也改不出什么花样来。
因此,对龟甲战车的改进,指的是另外两方面:杀伤力与机动力。
就杀伤力而言,冶造局的工匠们尝试将龟甲战车与连弩、鲁国机关弩匣组合起来,毕竟龟甲战车内部的空间还是蛮大的,的确可以堆放一些箭矢。
毫不夸张地说,若是将连弩与机关弩匣巧妙地安装在龟甲战车上,这种可怕的战争兵器一旦投入战场,绝对可以影响整场战事的胜败。
唯一的问题是,这样一来,龟甲战车的负重就更加沉重,单靠战车内部那些魏卒用人力推动,是远远不够的。
而相比较杀伤力,龟甲战车的机动力更成问题。
事实上,这个弊端早在函谷战事时就已经暴露出来了——移动太过于迟缓。
要知道一开始的时候,是刀盾兵、龟甲车、弩兵三者一起行动,可渐渐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