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魏宫廷-第5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担任书吏,对礼部的事也颇为熟络,是故……”

    言下之意,唐沮是希望到礼部任职。

    “哦。”赵弘润点了点头,心中稍稍有些失望。

    随即,他将目光投向何昕贤。

    不得不说,他与何昕贤的关系,还是比较复杂的。

    当初由于六王兄赵弘昭的引荐,何昕贤是赵弘润第一个结识的大梁本地权贵子弟,并且,他当时对何昕贤亦有许多好感。

    只不过,后来他们之间发生过一桩不怎么愉快的事,以至于赵弘润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对何氏一门抱持敌意,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初何昕贤的祖父、原中书令何相叙辞官乞老,也是为平息某位肃王殿下心中的愤慨。

    但终归数年过去了,当初的愤怒也早已看淡了,更何况赵弘润必须承认,当年他撮合何昕贤与玉珑公主,包括后来支持他们私奔,都不是什么经过深思熟虑的事,在如今的他看来极为幼稚。

    更要紧的是,如今玉珑公主已放下了这件事,而何昕贤也已成婚诞子,因此赵弘润逐渐也就释怀了:当年的事,就让它随风飘逝好了。

    感受到赵弘润的目光,何昕贤沉默了。

    其实在诸皇子中,何昕贤与六皇子赵弘昭的感情最深,而其次,就是眼前这位曾经的八殿下赵弘润,倘若没有那桩事的话,相信此刻何昕贤已经一口答应下来。

    但正因为曾经发生过那桩事,因此何昕贤犹豫了。

    在足足过了十几息后,何昕贤委婉地拒绝道:“介子贤弟才华十倍胜我,有他相助殿下,相信足以。”

    温崎与介子鸱对视一眼,均感觉有些奇怪。

    因为他们感觉,何昕贤拒绝赵弘润招揽的意志,并不像唐沮那样果决,仿佛是出于什么顾忌似的。

    不过眼下,他们也不好询问,只等日后寻个时机,再向何昕贤问个清楚。

    温崎暂且不论,反正介子鸱是非常希望能将何昕贤拉拢到某位肃王殿下这边的。

    而就在赵弘润设宴款待何昕贤、唐沮、介子鸱、文少伯等人时,在怡王府的书房里,赵弘润的六叔赵元俼正站在书房的窗口,看着窗外的庭院景致。

    不知过了多久,一名府上的下人低着头走入了书房内,走到赵元俼身边低声说道:“王爷,韩国那边来信了,『那人』已动身前来我大魏……”

    “唔。”

    赵元俼点了点头,随即淡淡一笑,似感慨般说道:“清爽而不炎热,是个狩猎的好时机啊。”

    他的笑容,略显勉强。

正文 第1112章:武举

    四月十五日的时候,礼部再次主持了此次会试的另一项考核——武举。

    相比较文举,武举这还是首次搬到公共场合。

    武举的会场,设在兵铸局的旧址上——工部的工匠们已推平了城内原兵铸局的旧址,用水泥浇筑了平地。

    根据朝廷的统筹安排,这片空地上或将建立新的军方体系的岗所与操练场,简单地说,就是将兵卫府与上将军府或有可能搬迁到这边。

    不过在此之前,这里暂时成为了武举比试的会场。

    武举比试的科目,同样也是赵弘润与礼部在商议后制定的,由于此前并无相应的经验,因此,赵弘润只制定了两个考核类目:武艺、兵法。

    其余的似『骑术』、『弓术』等等,首届武举暂不采用,待日后再行扩展。

    所谓武艺的比试,即比试双方在擂台上比试武艺,因为考虑到刀剑无眼的关系,比试场上的兵器,一律采用木器,虽然这样并不能杜绝危险,但好歹也将危险可能减到了最低。

    至于兵法考核,即考验入围者在领兵方面的才能。

    不得不说,虽然朝廷更加重视文举,但是大梁的百姓,却对武举更加感兴趣,因此,当武举开始的时候,会场上挤满了前来看热闹的百姓。

    至于武举的参加人选,礼部采取了与文举同样的方式:报名即可参加。

    正因为这样,大梁城内那些游侠,争相报名,希望能够通过这次难得的机会,混一个军职。

    由于赵弘润是此次会试的主考官,而这次会试兼顾武举,因此,这次武举他自然是没法缺席的。

    于是,他就带着温崎、介子鸱、文少伯等人,还有暂时留在身边的晏墨等鄢陵军的兵将们,一同前往观摩。

    不得不说,会场擂台上那些人的比斗,实在是让赵弘润大感失望,他感觉这些人当得起四个字的评语:菜鸡互啄。

    眼瞅着擂台上两名男子像妇人那样抓头发,不成体统地扭打在一起,别说赵弘润,就连礼部尚书杜宥等人的面色亦不好看。

    对此,赵弘润总算是明白,为何朝廷历来对武举选拔不甚上心,实在是选拔的过程在大部分朝中官员看来太过于混乱不堪,不能自视。

    没办法,毕竟这是前几轮的筛选,等到几轮之后,菜鸡们都被淘汰,情况就要好得多了。

    比如在后几轮中,赵弘润就看到几名剑技不错的游侠。

    当然了,尽管承认对方剑技不错,但这些游侠在擂台上奔来跳去的打斗方式,仍让赵弘润感觉很是别扭。

    这是因为赵弘润常年呆在军营,早已习惯了军营内比武的关系。

    相比较这些游侠们看起来很是花哨的所谓剑术,军中士卒的比试可以说是非常直接粗暴的,要么是摔跤,要么是兵器的比试——即两名士卒各自手持一柄木剑与一块木盾的比试。

    在赵弘润看来,军中的比试才让人血脉喷张,尤其是当两名士卒用粗暴而直接的方式用手中的盾牌硬撞,同时趁间隙挥舞木剑,军中的士卒,能在半丈方圆内打出相当精彩的比斗,而不像此刻五丈擂台上——真正上了战场,前后四周都是人,哪有什么空间来让你辗转腾挪?

    赵弘润毫不怀疑,他麾下肃王军随便派个手持木剑与木盾的士卒上来,就能把那些所谓身手敏捷、剑术精湛的游侠打地满地找牙。

    而若是派个厮杀在战场最前线的士官,比如五百人将、千人将过来,相信这次武举就几乎没有办的意义了。

    “要不然你上去试试?”

    赵弘润与身边的鄢陵军副将晏墨开着玩笑。

    说实话,晏墨的长处在于统帅兵马与指挥战事,而他的个人武艺,在鄢陵军中并不算强,而在整个肃王军中就更不起眼,别说商水军的大将军伍忌,就连项离、冉滕、张鸣等几名悍勇的千人将,晏墨都不见得打得过。

    但是似眼前这种菜鸡互啄的比试嘛,晏墨纵使不是以武艺见长的将军,相信也能打地那些游侠满头是包,甚至于,单单用气势可能就能震慑住那些人。

    晏墨笑着摆了摆手,说了几句谦虚的话,但是赵弘润从他的眼神中看得出来,晏墨也一样不太看得起这种低级的武斗。

    赵弘润忽然觉得,这或许就是各军队对于武举也同样不上心的原因,因为那些军方的大佬们普遍认为,通过武举筛选出来的优胜者,过于华而不实——毕竟野路子的技艺,在战场上是行不通的,非但会害死自己还会害死战友;而若是让这些优胜者抛弃原来的野路子,那跟直接征募一个平民从头训练有什么区别?

    当然了,这指的是那些野路子的游侠,不可否认,武举中还是有些出色的人才的。

    比如说,赵弘润在武举会场上遇到的一个熟面孔——吕挚,此人的比试就合乎军队的武斗习惯。

    『他怎么到大梁来了?』

    瞧着吕挚手持一块木盾,用非常粗暴而直接的技艺,三下两下就将在其面前奔奔跳跳的游侠给打趴下了,赵弘润心下不禁有些惊讶,隐约有种仿佛看到了麾下肃王军士卒的错觉。

    不得不说,赵弘润有些自负了,毕竟说到底,肃王军的操练也是采取了历年来魏国步兵训练与宗卫训练的章程,所以说,不是肃王军的士卒强,而是魏国由此训练出来的步兵,本来就有相当强悍的实力。

    成皋军、汾陉军、浚水军、砀山军,这四支赵弘润接触过的军队,其营内步兵营的士卒,皆拥有着不下于肃王军士卒的实力,只不过,这些步兵的装备没有肃王军的优良而已。

    魏国步兵,从来都是天下闻名的。

    而话说回来,从吕挚的武斗也可以反映一个事实:别看游侠们平日好似武艺精湛,但是碰到经过了系统训练的魏国步兵,那还真是三两下就被打趴下的事。

    看着那些落败的游侠们那沮丧的样子,赵弘润暗暗好笑:你们的对手是专业训练过的,输给他们有什么好沮丧的?

    总得来说,赵弘润对这次的武举并不是很满意,感觉噱头多过于实用,要不礼部希望通过武举来压制国民的好战情绪,他对武举也不是很看得上眼。

    不可否认,南燕大将军卫穆就是通过武举选拔出来的,可问题是,似卫穆这样的人能有几个?人家卫穆是卫国王侯的二公子,从小就在家将家兵的耳目濡染下接触到了战场杀敌的本领,本来就是武艺精湛、善于统兵的人,那些没有经受过系统训练的游侠能比么?

    赵弘润毫不怀疑,除了吕挚等经受过正统训练的人之外,其余纵使是能在这次武举中入围的游侠们,倘若将其丢到战场,肯定活不到一场战争的结束,甚至于还会有些士卒被他们害死。

    好在赵弘润对此早有安排,他准备将武举优胜的人丢到兵学去,给他们一个毫无实权的荣誉军职,倘若这些人更改掉野路子的武艺,到时候不妨再推荐到各个军队,否则,就让这些人在兵学混着吧。

    不过话说回来,在会场擂台四周看热闹的大梁百姓,一个个倒是看得津津有味,哪怕是武举结束后,亦在茶余饭后争论优胜者,让得知此事的赵弘润感到啼笑皆非。

    当然了,真正有眼力的人,是不怎么会去关注武举的,毕竟在很多人眼中,武举不过是文举的添头,只是一个噱头而已。

    因此,武举从开幕到结束,都没有在朝廷中引起什么热议,相比之下,朝廷各部更热衷于便瓜分今年考举考子的行动。

    而其中最让人眼热的,无非就是『双榜状元的介子鸱』。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介子鸱居然在礼部公布成绩的当日,便前赴肃王府,投效了肃王赵弘润,随后更是与肃王赵弘润一同观摩了武举。

    几日后,礼部再次在本署的围墙外张贴了一份双榜榜单,这次的榜单,就没有一个人同时高中双榜的现象发生了。

    正如众人所意料的那样,双榜榜首介子鸱放弃了甲榜的成绩,选择了乙卷,而在他之后的范应、唐沮、何昕贤,可以说,但凡是在乙榜上名列前茅的考子,皆纷纷放弃了甲榜的名单,以至于引起了一个错觉:甲榜不如乙榜。

    为此,甲榜考子与乙榜考子还发生了一场口水战,毕竟谁也不想承认自己上榜的榜单,含金量不如另外一份榜单。

    但很遗憾的,甲榜考子最终落败了,被乙榜考子喷得无言以对:连双榜状元介子鸱都放弃了甲榜,你们这些甲榜考子有什么好说的?

    于是乎,介子鸱不幸躺枪,被很多甲榜考子嫉恨,颇为无辜。

    后续,介子鸱受肃王赵弘润所邀,在冶造总署挂职『顾问』,贴上了『肃王嫡臣』的标签,唐沮、何昕贤,则正式入职于礼部,而乙榜第二名的范应,则不知为何入职于兵部,似乎是接受了庆王赵弘信的邀请。

    对此,赵弘润虽然有些遗憾,但也不至于太过于遗憾,毕竟此次能得到介子鸱的效力,这对于他而言已经是天上掉馅饼的事。

    而其余的考子,就像先前礼部公布的那样,甲榜考子走吏部荐官,被吏部用来填补国内空缺,除此以外则派到上党郡。

    让赵弘润感到惊讶的是,几日后,长皇子赵弘礼突然启奏垂拱殿,弹劾『吏部左侍郎郗绛』收受贿赂、徇私舞弊,随后,垂拱殿传回来由雍王弘誉批准的这份奏章:着御史监严查!

    『赵弘礼要重夺吏部权力了……』

    赵弘润暗暗说道。

正文 第1113章:开幕

    吏部,原先由原东宫太子赵弘礼监督,可以视为是最初东宫党的大本营。

    那时的东宫党,势力是极其庞大的,哪怕当时的吏部已经由于肃王赵弘润的关系,被魏天子重砍了一刀,不得不将许多职权分给礼部与御史监。

    那时的东宫党,拿捏着全国五品以下官员的升迁、考评,除了冶造局与工部背后有肃王赵弘润这等敢当面甩原东宫太子赵弘礼耳光的硬茬外,其余朝廷各部、以及地方官员,在吏部被魏天子重砍了一刀的情况下,仍要对东宫党礼让三分。

    哪怕是如今的庆王弘信,当时也不敢得罪东宫党。

    但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短短几年内,朝中格局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是原东宫太子赵弘礼因为『北一军营啸』之事倒台,东宫党濒临瓦解,随后,雍王弘誉在诸皇子中脱颖而出,得到监国的殊荣,而再后,曾经不显山不露水的庆王弘信,在跟随南梁王赵元佐去了一趟陇西后,强势崛起,取代原东宫太子赵弘礼以及得到监国殊荣的雍王弘誉,成为争夺储君位置的最有力人选。

    在这短短几年间,东宫党的势力也大不如前,说得难听点,如今的东宫党,无非就是在雍王党与庆王党的夹缝中,艰难地苟延残喘。

    不可否认,东宫党内仍有些人一心希望支持赵弘礼成为魏国君王,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位原东宫太子的希望实在是不大了。

    如今最炙手可热的两位储君人选,即是雍王弘誉与庆王弘信——非雍即庆。

    而在这种情况下,赵弘礼忽然弹劾他吏部的左侍郎郗绛,相信或许会有很多人看不明白:吏部不就是长皇子赵弘礼监掌的么,为何赵弘礼要弹劾自己人?

    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在东宫党崩裂瓦解之后,赵弘礼对吏部的控制力就大不如前了,更何况他还自我禁闭了一年,以至于如今,赵弘礼的话在吏部已远远不如曾经那样管用。

    还记得前一阵子在庆王府的那场筵席上,赵弘润就曾看到几个兵部、吏部、礼部的官员混迹在其中。

    比如『兵部职方司郎陶嵇』。

    对此,赵弘润并不意外,毕竟庆王弘信本来就兼掌着兵部,只不过曾经在东宫与雍王斗得火热的时候,庆王赵弘信跟随着南梁王赵元佐前往支援陇西,以至于兵部当时并无一位皇子撑腰,这才使得东宫党的手逐渐伸到了兵部。

    而后来庆王赵弘信强势回来,并展现出与雍王弘誉分庭抗衡甚至是盖过雍王的声势后,兵部官员自然会选择支持庆王弘信。

    相比之下,『礼部祠部司郎周裕』出现在庆王府的筵席中,赵弘润也能理解,因为礼部是朝廷少有的,并没有皇子入主的府衙,虽然有礼部尚书杜宥压着,但其部署中难免也会出现像『周裕』这样企图站边某位皇子平步青云的官员——对此,礼部尚书杜宥只能规劝,但无法出面制止。

    但是,吏部官员出现在庆王府的筵席中,这就有意思了。

    看看得到雍王弘誉支持的刑部,看看有肃王赵弘润撑腰的工部,这两个府衙的官员哪怕有一个出现在庆王府的筵席中么?没有!

    然而,赵弘礼还活着,可他监察的吏部却有官员出现在庆王府的筵席中,这就说明,吏部已不像当年那样全心全力支持这位原东宫太子了。

    这不奇怪,毕竟世上本来就是雪中送炭者少、锦上添花者多,在如今的朝廷格局下,谁还会在意赵弘礼这个过气的原东宫太子呢?

    不出意料的话,吏部内的官员们,恐怕早已倒向了雍王、庆王这两位炙手可热的储君人选之一。

    而这个时候,赵弘礼突然弹劾『吏部左侍郎郗绛』,这就说明,这位原东宫太子不甘寂寞,企图卷土重来。

    平心而论,所谓收受贿赂、徇私舞弊,很多时候取决于看待这件事的角度以及立场。

    比如这次事件中的『吏部左侍郎郗绛』,其实这是一件非常小的事。

    起因是甲榜上榜名单中,有一名考子是吏部左侍郎郗绛的友人之子,因此,郗绛在荐官的时候,稍有偏移,他将友人之子从名单中摘出来,推荐为上党郡内某一县的县令。

    其实说实话,上了榜单的考子,其实都是有资格出任地方县令的,问题仅在于,郗绛忽略了前置位名次的几名考子,对友人之子稍微照顾了一下——否则的话,那名友人之子多半是候补官员。

    这个问题大么?

    说实话一点都不大,就像赵弘润推荐介子鸱在冶造局挂职『顾问』,朝中有谁说什么了么?没有!

    而事后,所谓的『吏部左侍郎郗绛收受贿赂』,也只不过是其那名友人送了一盒珍珠之类的作为感谢而已——哪怕是相识多年的朋友帮你办了一件事,你总不能什么表示都没有吧?

    因此,总的来说,吏部左侍郎郗绛只不过是在职权范围内,稍微照顾了一下友人之子而已,旁人可以说他不够正直,但不能说他知法犯法,毕竟那名友人之子,的确也是具有出仕资格的。

    那么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什么呢?

    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当长皇子赵弘礼自闭于府宅的期间,郗绛这位吏部左侍郎,与庆王赵弘信走得过于近了。

    是的,*****才是吏部左侍郎郗绛被长皇子赵弘礼攻击的真正原因,否则的话,比郗绛严重几倍的徇私在吏部比比皆是,为何唯独郗绛倒霉?

    想当初东宫党势大的时候,那俨然就是徇私舞弊的代表词——什么?你并非是支持东宫太子?那行,去候补官员的行列等着吧,十年八年以后,可能会有适合你的空缺。

    这个时代所谓的荐官,其实主观性非常大,同样两个候补官员,举荐人觉得其中一个与他亲近,因此将其举荐,这事谁也不能多说什么,举贤不避亲嘛,我举荐一个认识的又这么了?

    任人唯亲、裙带关系、同窗之谊,这是历代朝廷都无法杜绝的。

    就比如现汾阴令寇正,他在成为汾阴令之后,就将两名师兄弟『尚阳』与『木子庸』提拔为文吏、佐官,要知道,尚阳与木子庸二人虽然满腹学识,可他们甚至连乡试都没参加过,按理来说是没有资格授职的,可朝中有谁说什么了么?

    再比如汾阴将军、临洮君魏忌,让两名门客『毛博』、『薛浆』出任他麾下的将领,作为他的左右手,辅助他一同操练新军,朝廷又说什么了?

    最不可思议的是安陵赵氏的赵文蔺,在介子鸱看来资质平庸的人,就是因为安陵赵氏目前是肃王党的一员,站边正确,因此,肃王赵弘润将其举荐为蒲坂令,朝廷又说什么了?

    倘若郗绛稍微照顾一下友人就是徇私舞弊,那肃王赵弘润又算什么?

    所以说,最根本的原因并非是吏部左侍郎郗绛徇私舞弊,而是他站错队了,他在认为原太子赵弘礼失势以后,就投向了庆王弘信,因此,被长皇子赵弘礼秋后算账。

    对此,赵弘润并不意外,相比之下让他意外的,还是『雍王弘誉批准了赵弘礼的弹劾』这件事——这是否意味着,东雍两股势力将摒弃先嫌,共同对付庆王弘信与襄王弘璟的联合?

    不管怎样,赵弘润都没有参合其中的想法,安心经营着自己一亩三分地。

    正如他所料,朝中再次热闹起来。

    继长皇子赵弘礼弹劾吏部左侍郎的次日,庆王赵弘信与襄王弘璟就展开了反击,抨击长皇子赵弘礼与雍王弘誉构陷忠良,随后两拨人在朝中吵得不可开交。

    只可惜,这次的争执对庆王弘信非常不利,因为魏天子没有出面——这位在赵弘润看来老奸巨猾的父皇,就在甘露殿安心静养,淡然面对几个儿子的争执。

    这就导致庆王弘信从一开始就落于了下风,毕竟在这件事上,雍王弘誉可是站在长皇子赵弘礼这边的,而要命的是,目前雍王弘誉拥有监国的权利,也就是说,在魏天子不出面的情况下,他有权决定朝中事务。

    正因为这样,当雍王弘誉的批文一发,御史监当即出动,对吏部左侍郎郗绛展开了严查,虽说庆王弘信有心想要保郗绛,但在这件事上,亦无能为力。

    但他依旧死撑着,动用关系死保郗绛,因为齐王弘信很清楚,若他保不住郗绛的话,那么,好不容易倒向他的吏部,恐怕就要重新被长皇子赵弘礼给夺回去了。

    而就在庆王弘信与襄王弘璟准备来个大动作时,四月二十日,赵弘润的弟弟桓王赵弘宣,从安邑返回了大梁。

    在进城后,赵弘宣非常高调地派心腹幕僚周昪到赵弘礼的府邸投递了拜帖,自己则来到肃王府拜见他兄长赵弘润。

    赵弘宣拜会他兄长赵弘润,这没什么可说的,毕竟兄弟俩虽然并非同父同母所生,但却都是由沈淑妃抚养长大,与亲兄弟没有丝毫区别。

    可赵弘宣非常高调地让周昪向赵弘礼的府邸投递拜帖,这就说明了一件事:桓王赵弘宣,是站在长皇子赵弘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