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魏宫廷-第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故,楚王熊胥一心想先攻齐、鲁,再攻魏国,为了这个目的,他想要拉拢魏国。免得他到时候在背后捅刀子;而魏王姬偲左右言他、多次搪塞,却绝不会许下承诺支持楚王熊胥攻灭齐、鲁;至于与楚国已无丝毫缓和余地的齐国,齐王吕僖在确保自己国家以及盟国鲁国安危的情况下,亦不会坐视楚国当真将魏国给灭了。
不得不说,这三个国家的相互关系,真可谓是错综复杂。
但不可否认,正如赵弘润、赵弘昭、齐王吕僖等人猜想的一样,楚王熊胥并没有出动倾国的兵力,他只是派了三个儿子以及一些个熊氏一族的侄子罢了,楚国内真正善于领兵的将军,一个也未出动,因为楚王熊胥此番最大的目的,只是为了迫使魏国乖乖听话,而不是真打算灭了魏国。
毕竟想要在齐王吕僖必定会出兵干涉的前提下攻灭魏国,这个难度实在太大。
可让楚王熊胥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此番齐国还未出动一兵一卒在干涉他楚国攻打魏国,他儿子阳城君熊拓那一路攻打魏国的大军,就已经被魏人给打败了。
被魏国那个年仅十四岁的肃王,魏王姬偲第八个儿子,姬润给打败了。
而更出乎意料的是,那个打败了他儿子的魏国肃王姬润,收复了其魏国数月来失陷的城池还不够,竟然率军反攻到了他楚国的领土,攻占了他儿子阳城君熊拓近九成的领土城池。
当这个消息传到楚王熊胥耳中时,他简直难以置信。
要知道,阳城君熊拓是楚王熊胥最看好的儿子,正因为如此,楚王熊胥才会将这个儿子安置在远离楚国王都寿郢的西边,让他负责总督楚国西部境内对巴国、对魏国的战事,谁曾想到,这个被他寄以厚望的儿子,这次竟然败地这么惨。
『这下麻烦了……』
楚王熊胥心中很是焦虑。
毕竟当他儿子阳城君熊拓兵败逃回楚国的消息传至王都寿郢后没多久,楚王熊胥便再次受到消息,打败了他儿子阳城君熊拓的魏国肃王姬润,火急火燎地率军打出了魏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楚国相当于大半个颍水郡的领土。
要说那个魏国的姬润小子太过于放肆吧,事实上,人家只是带着“讨伐阳城君熊拓”的名号,并没有将矛头直接对准整个楚国,由此可以看出,这小子还是留有余地的,没有与他楚国全然撕破脸皮的打算。
可要说那小子留有余地吧,那小子手底下的军队那可是丝毫情面不讲,在短短时间内,先后攻克上蔡、遂平、汝南、平舆、项城、陈县、确山、新蔡、正阳九地,迫降彭氏、闾氏、章伯氏、子车氏、华氏等五个大氏族城池,抢掠了那些大氏族无数的财富。
正是这份毫不讲情面的留有余地,让楚王熊胥感觉有些左右为难。
想来,若是赵弘润一点情面不讲,公然提出“讨伐楚国”的口号,那么他楚王熊胥自当起兵好好教训一下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毕竟这件事起因在于『楚国使臣在魏国境内遇袭』,因此楚国在道义上占据着绝对优势。
可问题是那小子并没有提出“讨伐楚国”的口号,而是很聪明地将矛头对准了他楚王熊胥那个杀了不少魏人的儿子阳城君熊拓,似这等情况,楚王熊胥就得沉思一番了:在对方并不打算与楚国彻底撕破脸皮的情况下,他楚国有没有必要,继续扩大战事。
要知道,至今还未有丝毫动静的齐国,以及齐王吕僖,虽然说至今还未派人向寿郢呈递国书,指责他楚国攻打魏国,但是齐国的军队,却一直陈兵于楚、齐两国边境,说不好什么时候就会发动突然袭击。
换而言之,在明了了那个魏王肃王姬润的态度后,楚王熊胥其实更加担心齐国的态度,他不敢保证,在他楚国大败了一阵的情况下,齐王吕僖会不会因此趁机攻打他楚国。
这个因素,使得楚王熊胥一直不敢派兵支援他儿子阳城君熊拓,因为在这个档口,一旦他派兵与魏国那位肃王死磕,那就意味着,他楚国极有可能将同时与齐、魏两个国家交战。
诚然,天下盛传,楚国有着同时与齐、魏两个国家两线作战的底蕴与实力,甚至于楚王熊胥也这样认为,但问题是,这里所说的『同时与两个国家两线作战』,将会严重挫伤楚国的根本。
是的,楚国甚至可以招募一支四百万人的军队,皆由国内年轻力壮的男性组成,相信用这支兵力,足以同时与齐、魏两个国家作战。
可打完之后呢?
他楚国至少几十年难以恢复元气。
到时候,北方的强国韩国挥军南下,先取齐、鲁、魏、卫,再灭他楚国,成就大业毫不费力。
这简直是在给他人做嫁!
因此,在不是危难关头,楚王熊胥绝不会榨干楚国的底蕴,仅仅只是为了一场战事。
除非有灭国之危。
“你二人如何看待?”
沉浸于自己的想法多时候,楚王熊胥终于注意到,殿内还有两位要臣。
一位是信任的士大夫,公族出身的黄砷;还有一位,则是楚国世代虎将门庭,碰巧逗留在寿郢的几位大将军之一,项氏族人,项煨。
黄砷、项煨二人,分别讲述了各自的看法,简单总结来说,无非就是前者建议就此罢兵,而后者却认为应当派兵讨伐魏国的肃王姬润。
就在二人为此争论不休时,一名阉官匆匆步入宫廷,将一份文简递给楚王。
“大王,您最好先看看这个。”
“……”楚王熊胥皱眉望了一眼那阉官,抽出信纸粗略瞧了几眼,旋即眉头深皱。
“大王,怎么了?”楚士大夫黄砷低声问道。
只见楚王熊胥默默地将手中的信纸放在面前的案几上,长长地吐出一口气。
“齐王僖……看来是要对我大楚用兵了!”
黄砷、项煨二人对视一眼,皆为之动容。(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一百七十二章:楚国态度(二)
“齐王僖欲对我大楚用兵?”
楚士大夫黄砷连忙起身来到楚王熊胥身前,恭敬地讨要过后者手中的文简,仔细观阅。
只见那张文简上,仅写了两桩事。
其一,魏王的睿王姬昭于两月前抵达齐国王都临淄,并于数日前获得齐王吕僖的召见。
其二,齐王吕僖下令在『邳县』修城,并运输了许多物资到该地。
看似这两件事没有一件有提到他们楚国,但是一旦这两件事联系起来,其背后所深藏的意义,却让楚士大夫黄砷不由皱紧了眉头。
首先说魏国的睿王姬昭抵达齐国临淄求见齐王吕僖一事,尽管远在寿郢,但是楚士大夫黄砷随便想想也得猜得到前者究竟是为了什么目的千里迢迢求见齐王吕僖。
若单单只是求援,恳请齐国吕僖出兵攻打他们楚国、借此支援魏国,这在黄砷看来还算是好了,要命的是,万一那姬昭说服齐王吕僖,促成齐、魏联盟,这对于楚国而言才是最不希望看到的局面。
再来说第二桩事,即齐王吕僖下令在『邳县』修城,这看似好像并无异状。
可问题是,邳县乃是齐、楚边境的一个小城,它东边接壤溧阳君熊盛的领地,在它南边不远,便是楚国当年为了抵挡齐、宋、鲁三国联军而特地修筑的楚长城『符离塞』。
因此,齐王吕僖在邳县修城,而且还是在这十二月的寒冬修城,其用意已十分明显:为了来年开春时对楚国用兵!
换而言之,齐王吕僖这次是准备要将邳县打造为他们齐国攻打楚国的桥头堡。
这意味着,齐、魏联盟极有可能已经达成,待等来年来春,齐、魏、鲁三国极有可能将同时发动对楚国的攻势。
因为楚国疆域纵横的关系,楚人习惯将楚国分称为楚东与楚西两地。相对于楚西,楚东更加富饶,毕竟楚国的王郢就在楚东的寿郢;而楚西。楚王熊胥曾经将它交给儿子暘城君熊拓代管。
对于楚东,说实话无论是楚王熊胥还是士大夫黄砷,他们都不是很担心,毕竟当年齐、宋、鲁三国联军攻楚之事。他们都熬过来了,又何况是如今仅仅只有齐、鲁两国?
问题在于楚西。
平心而论,楚西如今的战况可谓是糜烂,楚王熊胥从未想过,楚西竟会被魏国打地这么惨:平舆、暘城。两个熊氏王公贵族的领地被魏国的肃王姬润所攻破,这还不算,这次,就连魏国的汾陉塞都出兵了,那个汾陉塞的大将军徐殷,先攻破了泌阳君熊启的领地,随即转道攻打襄城。
毫不夸张地说,姬润与徐殷,他们联手已攻克了三成的楚西领地,此刻楚西的地方贵族。在他们俩麾下大军的攻势下,情况岌岌可危。
在这种情况下,待等来年开春,当齐、鲁两国亦出兵攻打楚国,加入到了这场混战中后,到时候与齐国已达成协议的魏国,无疑将会加大投入对攻打楚国的军队。
到那个时候,楚东、楚西分别被齐鲁与魏所攻打,战况简直不堪设想。
想到这里,黄砷连忙对楚王熊胥说道:“大王。不可再战了!”
『……』
楚王熊胥默然地点了点头。
事实上,他心里反而是松了口气。
本来他还在犹豫是否要对魏国的肃王姬润用兵,可眼下,因为齐国最新的动向。使得他丧失了做出选择的权利。
不过,他丝毫没有恼怒的意思,相反,他反而有些庆幸。
他庆幸,他得知齐王吕僖的意图,是在他正在犹豫是否继续对魏用兵之时。而不是他决定对魏用兵之后。
试想,若是他这边刚刚发布征讨魏国肃王姬润的告示,使楚、魏两国的战事变得无法返回,而那时齐王吕僖却姗姗来迟,对楚国发动突然袭击。似这等情形,对楚国那才是灭顶之灾。
好在楚王熊胥顾虑着齐王吕僖的存在,一直在犹豫是否要继续对魏用兵,至今还未做出最终的决定,因此,这件事还未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想到这里,楚王熊胥抬头望了一眼黄砷,但是却没有开口说话。想来,与魏国言和谈判的话,似眼下这般情形,他身为楚王也说不出口。
好在黄砷是善于察言观色之人,见楚王羞于启齿,不适时宜地建议道:“大王,若齐、魏当真结盟,我大楚再与魏国纠缠,恐怕不利于我大楚的发展……不如暂时与魏国言和,待等日后我大楚做好与齐、魏两国交战的准备,再做兴兵考虑。”
“言和……”楚王熊胥闻言长吐一口气,犹豫问道:“就怕魏国不允。”
“他为何不允?”黄砷微微一笑,低声说道:“莫看那姬润眼下正在攻略我大楚国土,可是在宋地,固陵君熊吾公子的军队,却是打得南宫的睢阳军节节败退。……依臣下看来,魏国怕是巴不得与我大楚罢兵言和。”
“那齐王僖那边……”
黄砷闻言顿了顿,在犹豫了一番后,恭敬说道:“恕臣下失言,齐王僖虽盛传行为乖张,可据出使过齐国的伯凿子所言,齐王僖乃是齐国历代君王中最拔萃的一位……”说到这里,他偷偷瞧了一眼楚王熊胥的神色。
注意到他偷偷摸摸的眼神,楚王熊胥轻哼了一声,淡淡说道“说下去。”
他并无恼怒之色,毕竟,齐王吕僖与他楚王熊胥,可谓已是十几年的老对手了,他熊胥自然清楚,那吕僖是个何等人物。
要知道,虽然齐、宋、鲁三国联盟长达百余年之久,但期间历代齐王,却只有齐王吕僖能使调节好互有怨隙的宋、鲁两国,将他们两国的矛盾嫁接到他们楚国这边来。
齐王吕僖,是齐国历代君王中唯一一位,险些迫使他们楚国迁移都城的雄主。
从来没有一个齐王,能像吕僖那样将他们楚国打压地这般凄惨。
对此,楚王熊胥对齐王僖可谓是又爱又恨:爱的是,有这等雄才伟略的人物充当对手,待等击败对方后才更有成就。才值得大书特书、青史留名;恨的是,至今为止,熊胥对上吕僖还未占到丝毫便宜,反而屡屡因为后者而狼狈不堪。
“臣下以为。齐王僖此番顶多只是吓唬吓唬我等……”黄砷接着说道。
熊胥闻言一愣,纳闷问道:“你是说,齐魏两国并未结盟。”
“不!”黄砷摇摇头正色说道:“齐魏两国八成是结盟了。”
“那你为何说,齐王僖此次只是吓唬寡人?”
“因为魏国。……因为这场仗,也使魏国损失颇重。宋地沦陷大半暂且不说,单单颍水郡,因为暘城君熊拓的公子,魏人也需要一点时间来收拾残局。换而言之,眼下并未是齐、魏两国联手攻打我大楚的最佳时机。”说到这里,黄砷舔了舔嘴唇,继续说道:“齐王僖绝非无谋之辈,他应该看得出来,在这场仗中损失颇重的魏国,即便遵照他的命令对我大楚用兵。也派不上多少用场,以他的智慧,绝不会在盟国还未做好准备的前提下,便贸然对我大楚用兵,因为这样一来,非但空耗了魏国的国力,也会使得他齐国陷身于泥潭,难以抽身。”
“言之有理!”楚王熊胥闻言点了点头,皱眉问道:“你的意思是,他故意派人修缮邳县城池。就是为了告诉寡人,他准备对我大楚用兵?”
“正是!……可能是齐王僖觉得,他的新盟国,魏国。在这场仗中的损失不会比我大楚小,因此,为了长远考虑,他更倾向于迫使我楚国尽早与魏国罢兵言和,好使魏国尽早安心生产、发展国力,待等日后。随时听候他齐王僖的调遣,伺机对我大楚用兵。……相信到那时候,齐、魏、鲁三国联军的声势,将远胜于当初齐、宋、鲁三国联军。”
楚王熊胥闻言皱了皱眉,说道:“那若是寡人不与魏国罢兵言和呢?”
黄砷长长吐了口气:“那么,来年开春,齐王僖将顺势发兵攻打我大楚!”
楚王熊胥听得心中大怒,愤愤说道:“这岂不是说,战也不是,和也不是?!”
“不!”黄砷摇了摇头,斩钉截铁地说道:“要和!与魏国言和!”
“等着他魏国准备就绪后,与齐国联手讨伐我大楚么?!”
黄砷微微一笑,低声说道:“为何大王就那么肯定,不是我大楚联手魏国攻打齐、鲁呢?”
“……”楚王熊胥闻言一愣,若有所思地说道:“你是说……仍旧沿用当初的计略,拉拢魏国?”说到这里,他眉头一皱,摇头说道:“姬偲是个狡猾之辈,他不会愚蠢到背弃齐国而投向寡人。”
“姬偲的态度,并不能决定下一个魏王对我大楚的态度。……臣下以为,我大楚当与魏国握手言和,再等双方消除了曾经的恩怨后,便派人拉拢魏国的王公贵族,亦金帛、玉石、美人诱之,逐步将魏国的年轻辈的王孙公子,拉拢至我大楚这边。……这可能要十年,二十年,但是此计一旦成功,则齐国必被我大楚所灭!”
楚王熊胥闻言沉思了一番,眼中露出几许复杂的神色:寡人,还能再等二十年么?
生老病死,人之宿命,楚王熊胥早已看开,但是在老死之前,他有一个必须战胜的对手,那便是,齐王僖。
若是不能达成这个夙愿,相信他死也难以瞑目。
“二十年太久!”
黄砷闻言皱了皱眉,在沉思一番后说道:“那就只有用另外一个法子了……想办法使魏国内乱,无暇顾及我大楚与齐的战事!”
楚王熊胥闻言两眼一亮,低声问道:“计从何来?”
“姬偲的九个儿子,以及南宫!”
听闻此言,楚王熊胥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不过在此之前,我等得先跟姬偲的第八个儿子姬润谈妥,相信此子正等着我大楚派人与他洽谈。”
“哼!……这件事由你去办吧。”
“遵命。不过暘城君熊拓公子那边……”
“叫他听你的,就说是寡人的意思!”
“是。”(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一百七十三章:言和『打赏加更5/19』
洪德十七年的新春,赵弘润是在楚国境内的正阳县过的,这还是他迄今为止第一次独自在并无亲人相陪的情况下过年。
记得以往在大魏宫廷里的时候,每当这个时节,他与他弟弟弘宣都会先到凝香宫去拜见他们的母妃沈淑妃,向其磕头请安。不过在此之前,沈淑妃会提醒他,让他先在他生母的灵位神龛上点一炷香。
说实话,对于自己的生母,赵弘润并没有什么印象,因为他的生母是在生他的时候就难产死的,至此之后,都是他生母在宫内的好姐妹沈淑妃代为抚养长大,正是这份恩情,使得赵弘润发自内心地将沈淑妃视为自己的母亲。
还有弟弟弘宣,那个比他小一岁却总是一本正经、俨然一副小大人模样的弟弟。
不可否认,这对母子,是赵弘润以往心中地位最高、分量最重的亲人。
不过今年,因为发生了许多事,使得另外一些人也逐渐进入了赵弘润的内心,比如曾经赵弘润始终抱有成见的,他的父皇赵元偲,再比如从小就仿佛是“别人家孩子”那样优秀的六哥赵弘昭,还有赵弘润此生的第一个女人苏姑娘。
除此以外,还有雍王弘誉,皇姐玉珑公主,相互引为知己的中书左丞虞子启,等等等等。
可能是离开魏国王都大梁时日已久的关系,赵弘润有点开始想念那些尚在大梁的亲朋好友了。
当然,并不是说他在正阳县便孤苦一人,事实上,在过年的这段时间,沈彧、张骜他们二十名宗卫已然暂时脱离了军队,时刻伴随着他。
除此以外,还有那个以『赵弘润的妾室』自居的十三岁小丫头羊舌杏。
还别说,羊舌杏单纯而又乖巧,就连沈彧、张骜等人亦对她十分满意,甚至于。那些宗卫们偶尔还露出『理当如此』的表情,仿佛年纪才十四的赵弘润,就应该配对比他小一岁的羊舌杏,而不是找那位比他足足大了六七岁的苏姑娘。
如今自家殿下“迷途知返”。似沈彧、卫骄、穆青等宗卫们看得出来都十分欣慰,唯独作为当事人的赵弘润恨得牙痒痒,真恨不得将这帮阴损的家伙贬到军营中去刷锅。
懒得理睬那帮人,赵弘润自顾自在正月初一的早晨,朝着北方大梁方向拜了拜。权当是弥补了未能向自己已故的生母以及远在大梁的养母,向两位母亲表示孝道的遗憾。
待等晌午,浚水军的大将军百里跋带着麾下大将李岌、吴贲二将,以及平暘军的屈塍、晏墨等人便来赵弘润这里吃酒。
人不多,仅仅只是尚留在正阳的几位将军,其余浚水军的宫渊、曹玠、于淳,以及鄢陵军的陈适、王述、马彰,还有平暘军的左洵溪、华嵛、公冶胜、左丘穆、谷粱崴、巫马焦、伍忌等将领,皆在汝南、上蔡、平舆等县内领兵屯守。
“曹玠传消息来了。”
在赵弘润这边坐下之后,百里跋挥挥手叫沈彧等宗卫的后辈们奉上酒菜。旋即对赵弘润说道:“据曹玠所说,陈县那边,伍忌已准备了一些战船,待等来年开春,便可以徐徐将一些财物以及楚地之民,运往我大魏境内。”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提议道:“殿下,某觉得,运楚地之民至我大魏。单单那些战船,恐怕不够。”
赵弘润闻言脸上露出疑惑之色,转头望向曾经负责此事的屈塍,问道:“屈塍。据你估计,有多少楚民愿意随我等返回大魏?”
只见屈塍脸上露出几分苦笑:“怕是有二三十余万。”
“这么多?”赵弘润闻言又是惊喜又是担心。他惊喜的是,大魏凭空获得了二三十余万的人口,相信对于整个大魏的建设发展必定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他也担心,如此庞大的游动人口。大梁那边若是没有及时做好准备,到时候恐怕就是一场灾难了。
“大梁那边怎么说?”赵弘润转头望向百里跋。
百里跋耸了耸肩,无奈地说道:“此事记载于捷报内,而最后一通捷报,某在十二月初就已经发了,不过至今还未收到大梁派人送来的消息。……可能是因为大雪封路的关系,再者,又得跨越魏、楚边界,殿下放宽心吧,就算得不到消息,但相信大梁那边已有所准备。”
“但愿如此。”赵弘润点了点头。
要知道,二三十余万人口每日消耗的粮食,那可是一个天文数字,如今他们在汝南一带的消耗,全凭赵弘润从那些彭氏、闾氏等大氏族的粮仓内所囤积的米粮无偿供应着,可是一旦如此庞大的人口陆续被送至大魏境内,而大魏那边却还未做好相应的准备,到时候,这些楚民在饥饿之下,很有可能会酿成没必要的悲剧。
这就有违赵弘润将这些楚民迁移至大魏境内的初衷了。
“暘城那边怎么说?有什么最新的消息传来么?”
赵弘润将目光投向了晏墨。
可能是逐渐已融入到这个圈子里的关系,晏墨如今已不像当初那样拘谨,耸耸肩说道:“还是老样子……很显然,暘城君熊拓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