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魏宫廷-第9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润夸赞了两句,随即笑着说道:“张卿对你有所顾虑,是故欲赶尽杀绝、以绝后患,但对于你这小辈,我却不惧……呵呵,纵使你父韩然在世时,我亦不惧,更何况是你这小辈。”

    “可虽说如此,魏王陛下依旧还是要强留我母子三人在魏国……”韩佶低声说道。

    听到这句隐隐有讽刺意味的话,周氏面色大惊,顾不得仪态呵斥道“佶儿,你岂敢如此对魏王陛下说话?还不速速告罪?”

    看着韩佶有些惶恐的表情,赵润笑着宽慰周氏道:“贤家稍安勿躁。”

    说罢,他转头看向韩佶,笑着问道:“小子,你觉得我是有所顾忌,才要留你们母子三人在我大魏么?”

    韩佶嘴唇微微一动,但却没有说什么,大概是因为他母亲此刻正瞪着他的关系。

    见此,赵润便自顾自说道:“相信你们母子前来我大魏期间,也曾听说了诸国联军正在进犯我大魏的消息,此皆因中原各国林立,各为己利,是故征伐不断。……鉴于此,我欲以战止戈、扫平诸国,也就是说,韩国是我大魏日后必定会吞并的国家……”说到这里,他看向韩佶,笑着说道:“你可相信,我放你们母子三人回韩国,你三人必死无疑。要么是死在魏人手中,要么是死在韩人手中。但若是你们母子留在我大魏,留在王都雒阳,我便可以庇护你母子三人周全,使你们一生安享太平……明白了么,小子?”

    “……”韩佶被赵润说得哑口无言,不知后者说得是真是假。

    但周氏却明白,眼前这位魏王陛下说得的确是实情。

    同时,她心中亦不由感慨,原来她夫婿韩然曾经说他与魏王赵润交情不浅,其实并非妄言。

    想到这里,她暗示长子韩佶道:“元邑侯韩普,亦是韩人。”

    韩佶这才有所醒悟,连忙向赵润告罪。

    赵润当然不会跟小辈一般见识,闻言笑着说道:“你与你父相识一场,颇为投缘,既他临终前耍了个花样叫我照应你们母子,我自然不会罔顾他最后的遗愿……韩君之位,我许不了你,但王侯之爵,却不打紧,只要你们母子三人安分守己,我可以保你们生生世世在我大魏安享融化,甚至泽被后人。”

    “还不快谢过魏王陛下。”周氏简直有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惊喜。

    见母亲催促,韩佶不敢违背,遂拱手谢道:“多谢魏王陛下。”

    赵润摆了摆手,笑着说道:“我与你父相识多年,他比我年长几岁……这样吧,你日后就叫我叔父吧,无需陛下长、陛下短的。”

    在母亲周氏那一脸惊喜的暗示下,韩佶迟疑了一下,最后还是喊了一声:“叔、叔父。”

    赵润微微一笑,说道:“为叔的儿女,与你年纪相仿,想来也能有些共同话语……韩佶。”

    “小、小侄在。”韩佶还有些不适应。

    “倘若为叔此刻要求你放下韩国、放下恩怨,相信有些强人所难,因此我也不逼你,待日后,你不妨用你的眼睛亲眼看看,好好想想你是否有机会报父仇、报国仇。倘若你觉得报仇无望,那么,不妨想想今日为叔的一句劝,相信这也是你父王的意愿……好好活着,繁衍子嗣。我观你亦颇为聪颖,但聪颖并不等于智慧,何谓智者?即看得清大势之人,切记,切记。”

    韩佶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可能此时的他,仍然暗暗咋舌于眼前这位魏国陛下居然不阻止他报父仇、报国仇——虽然他并未那样想过,但是在他身旁的周氏,却听得明白,知道这些皆是眼前这位魏君的肺腑之言。

    可能是因为得到了魏王赵润的承诺,已没有了性命之忧,周氏与韩佶放下了心事,倒也慢慢地吃起了糕点——可能是他们真的饿了。

    而此时,赵润却问起了韩然临终前的情况。

    周氏不敢隐瞒,遂将她丈夫韩然过世前前后后的事都告诉了赵润,只听得赵润唏嘘不已。

    他不由地感慨道:“天下太小,容不下韩然与我二人……”

    听闻此言,韩佶小心翼翼地问道:“叔父,您与我父王,当真是至交么?”

    赵润微微一笑,反问道:“为何这么问?”

    只见韩佶犹豫了一下,说道:“父王在世时,常听到他痛、痛骂叔父……”

    “哈哈哈哈。”

    赵润哈哈大笑,旋即浑不在意地说道:“为叔亦有痛骂你父王的时候,这不算什么。”

    “可是我却听人说,说我父王是昏君,不足以与叔父相提并论……”韩佶神色复杂地说道。

    赵润顿时收起了笑容,在思忖了一下后,正色说道:“韩佶,道听途说,不足以轻信。你父王毋庸置疑是明君,是我迄今为止遇到的最难缠的对手……当年我自认为天下无人可挡我大魏,可父王,却暗中联络了齐楚,不惜损害本国的利益促成了「韩齐楚三国联盟」,生生被他掀起大势,逼得我御驾亲征,险些国家覆亡……似这等人物,若还不足以被称之为明君雄主,这天下又有几人有这个资格?……使韩国衰亡的,并非是你父王,而是韩虎、韩武一众,而是韩国内那些贪婪成性、自私自利的贵族把持国家命脉所致。我之所以能战胜你父王,只是因为我比他更早掌握本国的权柄,足足十年的差距,明白么?”

    “嗯嗯。”

    韩佶使劲地点了点头。

    见此,赵润笑着说道:“好了,我们一同去用饭吧。”

    当日,魏王赵润与周氏以及韩佶、韩斐兄弟二人同席用饭,一方面自然是想稍稍拉近跟韩然两个儿子的关系,毕竟在赵润看来,韩然既然将两个儿子托付给他,他自然要好生照顾;而另外一方面,也是给他魏国的臣子放出一个讯息:周氏母子三人,不可妄动!

    待等饭后,赵润命人暂时将周氏母子三人安置在大梁城内的怡王府,亦他六王叔赵元俼曾经的府邸,又派人专程照顾,使其生活所需不至于有缺。

    周氏母子三人千恩万谢地离开了王宫。

    次日,介子鸱听说此事,遂带着一脸麻木的打杂随从张启功,一同入宫求见魏王赵润。

    待行过君臣之礼,介子鸱微笑着问道:“臣听闻,陛下将周氏母子三人暂时安置在怡王府?”

    赵润瞥了一眼介子鸱身旁那仿佛哀莫大于心死的张启功,忍着笑淡淡说道:“确有此事。”说罢,他将韩然留书的事告诉了介子鸱,旋即感慨说道:“韩然临终托付,朕实在不忍。只要周氏母子三人日后安分守己,便许其一世富贵吧,这也对得起朕与韩然相识一场。”

    “陛下仁慈。”

    介子鸱拱了拱手,笑着说道:“臣建议,陛下不如收韩佶为义子……”

    “这就不必了。”

    赵润立刻打断了介子鸱的话。

    他岂会看不穿介子鸱的想法?介子鸱无非就是想借韩佶这个「韩国王族正统」的身份,使他魏国是否更顺利地吞并韩国而已,但赵润并不想利用韩佶——要知道他是看在与韩然的交情上,这才收容了周氏母子三人,他不想在这件事中掺杂利益。

    见眼前这位君主主意已决,介子鸱只能将一番劝谏咽下肚子,改口说道:“听褚书礼褚大人所言,陛下准备与诸国联军决战?”

    “唔。”

    赵润点了点头,徐徐说道:“本来,朕倒是想着继续晾着诸国联军,坐等其自溃,但河西、河东,送来了不好的消息……”

    “是秦国的军队么?”介子鸱面色凝重地问道。

    “唔。”赵润点点头,负背双手在殿内踱着步,口中沉声说道:“此番秦国对我大魏用兵,当真是丝毫不念同盟之情呐……据司马安与魏忌二人在战报中的估算,此番秦军攻打河西、河东的军队,怕是不下二十万,虽然朕的王弟赵宣,已率领北一军回援河东,但朕还是有些不安……”

    “陛下是认为司马安、魏忌两位将军,以及桓王殿下麾下的军队,不足以挡住秦军?”介子鸱皱着眉头问道。

    因为据他估算,司马安、魏忌以及赵宣三人的兵力,不下十五万,未必不能挡住秦国的军队。

    然而,赵润却摇摇头说道:“关键不在河西、河东,而在三川。……三川郡,被朕调尽了兵将,且羯角骑兵与川雒骑兵,皆被调到大梁这边,此时三川异常空虚……倘若秦国在河西、河东一带受挫,未必不会改变主意,进兵三川,迫使司马安与魏忌调兵支援……”说到这里,他摇了摇头总结道:“总而言之,大梁这边,当迅速击败秦国,否则,恐生变故。”

    介子鸱闻言点点头,旋即叹息道:“这些日子,诸国联军一直在逼迫我军与其决战,求战之心非常迫切,这必然是因为齐国已遭到赵疆等几位将军的进攻,导致诸国联军心思难以一致……倘若秦国不曾进犯,我大魏本可坐视其自溃,然后挥军掩杀……而如今,只能遂了诸位联军的心意”

    “遂了诸国联军的心意?”赵润莫名的一笑,摇摇头说道:“未必。”

    说到这里,他缓缓走到窗口,目视着窗外的景致,淡淡说道:“诸国联军固然是想在即将自溃前做最后的垂死挣扎,可惜结局早已注定!”

    说到这里,他轻笑说道:“虽然不能坐等其自溃,但,若能亲手将诸国联军击溃,这倒也不失是一桩美事。”

    “陛下英明。”

    介子鸱与张启功对视一眼,拱手而拜。

    而与此同时,在诸国联军这边,楚水君正在召开自开春以来的第三次诸将会议。

    正如介子鸱所推测的那样,此刻的诸国联军,确实已经在崩溃的边缘。

    这件事的起因,自然是因为韩国败亡之后,齐国成为魏国东路军的下一个进攻对象。

    去年十月,在韩国臣服之后,魏将周奎、蔡擒虎、李惑、陈汜等人,率领湖陵水军重新回到了齐国的水域。

    由于当时齐国国内尚有猛将田武率领的十余万齐国军队,是故,湖陵魏军并没能如他们预料的那样,跟上回一样一口气打到齐国的王都临淄,而是被田武的军队阻挡在济水河道。

    可即便如此,亦足以使齐国感到惊恐。

    当时齐王吕白召见诸臣,右相田讳惊声说道:“魏国湖陵水军去而复返,莫非韩国已败?”

    在他看来,只有在韩国已经败亡的情况下,湖陵水军才会再度全军进攻他齐国。

    而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燕王赵疆的河内军、韶虎的魏武军、庞焕的镇反军,皆会在不久之后进犯他齐国!

    在意识到这件事后,齐国立刻进入了高度警戒的状态。

    十一月中旬,当张启功带着周氏母子三人乘船来到济水时,他刻意关注了齐国的状况。

    虽然当时赵疆、庞焕、韩普等人的大军尚未逼近齐国,但这种大将将至的气氛,还是让齐国举国惶恐、人心不安。

    不同于上回,上回齐国被魏国的湖陵水军偷袭王都,其实严格来说,并无太大的凶险,毕竟湖陵水军的优势在于他们的战船,可倘若这些魏卒上了岸,也不过就是四五万的魏卒而已,合当时田耽、田武二人的二十几万军队,难道还会战胜不了这区区四五万魏卒?

    但是这次,由于韩国的败亡,似赵疆、庞焕等人率领的魏卒皆从魏韩战争中得以释放,这就使得攻伐齐国的魏军,一下子就暴增到了二三十万的地步。

    就算田武再勇武,再难以凭借十几万兵力挡住两三倍的魏卒啊——那可是魏卒,一名魏卒单挑两名齐卒,这可不是什么过于稀奇的事。

    好在当时临近冬季,有一整个冬季的时间给齐国准备,否则,齐国的处境恐怕是更为糟糕。

    在经过探查后,齐国很遗憾地得知,韩国果然是被魏国击败了。

    而除此之外,齐国还打探到了一些情报:好消息是,魏将韶虎的魏武军,不知什么原因并未出现在攻伐他齐国的队伍中;坏消息是,在魏军攻伐他齐国的队伍中,多了元邑侯韩普麾下的十几万韩国军队。

    也就是说,他齐国即将要面对的,是魏韩两国的联军!

    说实话,除了兵力上增减外,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影响——“魏军”攻打他齐国,跟“魏韩联军”攻打他齐国,在政治意义上是截然不同的。

    这意味着,他齐国将同时承受魏韩两个国家的敌意,这无疑是最最糟糕的局面!

    在这种糟糕局面下,临淄立刻派人将这个噩耗送到诸国联军,送到他齐国将领田耽的手中。

    当然,齐王吕白并未直接田耽撤兵回援,毕竟这也是一位有眼力、有见底的君主,他只是叫田耽自己拿主意而已——倘若实在不能攻下大梁、击败魏国,那么,田耽不妨先率军回国,解除本国的危机。

    不得不说,事实上齐王吕白也明白地很,倘若错失这次重创魏国的机会,那么,非但他齐国,整个中原的诸国日后都将被魏国所压制。

    然而,正是齐王吕白的这份书信,使诸国联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局面。

正文 第284章:联军的挣扎【补更34/40】

    在收到齐王吕白的书信后,田耽大惊失色。

    他怎么也没想到,拥有乐弈、秦开、许历、司马尚、暴鸢、靳黈等诸多擅战将领的韩国,居然这么快就败在了魏国手中。

    他原本以为,韩国纵使遭受魏国的全面进攻,但凭着上谷郡这道最后防线以及韩国最后的十几万军队,应该能再支撑个一年半载——事实上,如果不是张启功施展离间计,成功地叫釐侯韩武撤掉了乐弈,韩国是很有可能支撑下来的。

    正因为如此,魏王赵润才会狠狠夸奖了张启功,说他在这场战争中“居功至伟”,要不是张启功这家伙实在太过于胆大妄为,非但欲先斩后奏除掉周氏母子三人,甚至还敢私拆韩然写给他魏国君主赵润的书信、揣摩后者「是否会饶过周氏三人」的打算,这位功臣,绝对不会沦落到给介子鸱这个儒家子弟打杂作为惩戒的地步——绝非赵润赏罚不明,实在是张启功在这件事上过于逾越了,也亏得是赵润是一位明君,且仍打算重用张启功,否则,若换做是他祖父赵慷那样的昏君,恐怕张启功早已人头落地。

    在仔细看罢君主吕白的书信后,田耽立刻召来了仲孙胜、东郭昴等几位他齐国的将领,就连鲁国的将军季武、桓虎、陈狩,也被他派人请来。

    待等诸人到齐之后,田耽出示了君主吕白的书信,并用沉重的语气对诸将说道:“诸位,我国君主送来了书信……韩国,已经战败了。”

    听到这句话,帐内诸将皆露出震惊的表情,包括鲁国的桓虎与陈狩,想来他们俩也很惊讶,惊讶于魏军竟然这么快就在韩国取得了胜利。

    “此、此事当真?”仲孙胜惊骇地问道。

    也难怪他如此震惊,毕竟只要有点脑子,就能猜到魏军在击败韩国后,其下一个攻打对象肯定就是齐国,谁让他齐国承担着诸国联军的粮草供应呢?

    而相比较仲孙胜、东郭昴等齐国将领,鲁国的将军季武,脸上亦流露出了惶恐与不安。

    这也难怪,毕竟齐鲁两国紧挨着,既然魏军正准备攻打齐国,那么,谁能保证魏军不会在攻打齐国的同时,顺便进攻鲁国呢?——相比较齐国,鲁国国内的防守力量更为空虚,倘若魏军采取猛攻,说不定会在齐国遭殃之前率先覆亡。

    此时帐内,可能唯独桓虎、陈狩二人不为所动,甚至于,心中还暗暗有些激动。

    不同之处在于,桓虎是因为看到他准备押注的魏国,其‘赢面’越来越大;而陈狩,则是由衷地欣喜于他魏国的强盛,竟然能在这种堪称举世为敌的艰难战争中,硬生生扭转劣势,且逐渐打出了优势。

    这让他不由地感慨,他父亲陈炳没有看错人,他魏国的君主赵润,确确实实是一位有雄才伟略的君主。

    桓虎瞥了一眼他的好兄弟陈狩,一边暗中示意后者克制激动,一边询问田耽道:“准备攻齐的魏军,有多少兵力?”

    田耽面色凝重地回答道:“好消息是,韶虎的魏武军留在了韩国;坏消息是,韩国已臣服魏国,且派元邑侯韩普率领十几万韩军协助魏国攻伐我大齐……据临淄打探到的情报,此番正准备攻伐我大齐的魏韩联军,可能在二十五万兵力左右。”

    “二十五万……”

    桓虎摸着下巴若有所思。

    乍一看,还以为他这是在思考解救齐国的办法,但真相是,这厮心中所想恰恰相反。

    “二十五万魏韩联军?这可如何是好?”

    季武惊慌失措地叫道。

    要知道,齐国尚有一半的兵力由猛将田武所率领,守卫着齐国的沿海,但他鲁国,他以及桓虎手中的兵力,几乎已经是这个国家全部的兵力了,虽然在国内尚有万余军队把守,但这点兵力,是根本不足以抗拒魏军的,可能魏军只需稍微用些力气,他鲁国就要亡国了。

    倒不是说季武如何忠君爱国,问题是鲁国一旦覆亡,他季氏一门也决计捞不到什么好。

    见此,田耽宽慰季武道:“季武将军暂且稍安勿躁,事情还未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说罢,他环顾帐内诸将,沉声问道:“今日田某请诸位前来,就是为了商讨此事。……你等如何看待?”

    听闻此言,仲孙胜当即说道:“田耽大人,末将以为当立刻撤军回援。”

    在旁,齐国将领东郭昴以及鲁国的季武,亦连连点头。

    见此,田耽稍微迟疑了一下,转头问桓虎道:“桓虎将军,你觉得呢?”

    说实话,他还是很看重桓虎的,毕竟在他看来,桓虎这个恶寇出身的将领,其能力相比较季武,可不止强出了一星半点。

    在听了田耽的询问后,桓虎摇摇头说道:“田耽将军,桓某以为,我等不应当立刻就退兵。”

    “哦?”

    田耽的眼眸中闪过几丝惊讶。

    只见桓虎正色说道:“韩国败亡,魏军复攻贵国,在桓某看来,这场仗我军已经输了一大半,如今唯一的胜算,就是击败魏王赵润,攻陷大梁,迫使魏国与我等言和……至于此后楚国的态度如何,那与我等无关。可是眼下立刻撤兵,却是助涨了魏国的气势,更何况,齐鲁两军一旦撤离,楚越联军恐怕难以招架魏国的反攻,如此一来,诸国联军必定溃散。……因此桓某建议,逼战魏国,待取得一场大捷后,再思退兵之事,如此最为稳妥。”

    田耽闻言暗暗点头。

    事实上桓虎的建议,正是临淄的考量,也是他田耽的考量。

    『果然这些人当中,还是桓虎此人最具胆气……』

    他心下暗暗称赞。

    只可惜,他万万也想不到此刻桓虎心中所想,否则,他决计不会这般欣赏桓虎。

    『老子还未捞到功劳向魏国示好,怎能容你等眼下就撤兵?……你等一撤,楚越两军军心动摇,必定溃散,到时候大梁魏军不费吹灰之力便击退了诸国联军,叫老子上哪去捞功?』

    看似一脸正气的桓虎,心下暗暗想道。

    要知道,魏国的处境越糟糕,他‘倒戈’的意义也就越大,如此更能博得魏国的感激,得到魏国的接纳。

    锦上添花,终归是不如雪中送炭的。

    “桓虎将军的意思是?”

    “田耽将军不如先将此事告诉楚水君,促使楚水君逼战魏国。……倘若楚水君迎合我齐鲁两国的利益,对魏国逼战,那么我等就暂且再观望一阵,看看是否有机会击败魏国;倘若事不可违,那我等也没有必要陪楚越两军等死。”桓虎看似一心为齐鲁两国利益考虑的样子。

    “善!”

    田耽不疑有他,闻言微微点头,他觉得,桓虎的建议非常明智。

    半个时辰后,田耽带着他齐国君主吕白的书信,来到了楚军的营寨,求见了联军主帅楚水君。

    在见到楚水君后,田耽也没有心思客套寒暄,立刻就出示了他君主吕白的书信。

    楚水君不明所以,直到看完了这封齐王吕白的书信后,这才意识到田耽此番前来的用意,有些不安地问道:“贵国遭魏军攻伐,我深感悲痛。……田将军此番前来,莫非是要撤兵回援?”

    他不由有些着急,毕竟齐鲁两国的军队一旦撤兵回援其本国,诸国联军的战斗力势必大打折扣,要知道,撇除粮募兵不谈,齐鲁两国军队的战斗力,可是占据了联军的整整一半。

    见楚水君询问自己,田耽摇头说道:“此番前来之前,田某已安抚过我齐鲁两国的将领,说服他们暂时不率军回援……不过,楚水君,田某希望尽快加紧对魏国的攻势,终究我大齐支撑不了许久。”

    “这个自然。”

    楚水君连连点头。

    虽说他并不在意齐国的存亡,但考虑到目前他诸国联军的粮草还是由齐国供应的,他当然不会希望齐国出现什么闪失——最起码,也要等他击败魏王赵润之后。

    于是乎,楚水君在次日再次召开了诸将军议,下令立刻对魏国加紧进攻。

    这突兀的命令,让楚国、卫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