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秦吏-第4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农家人种地还是厉害的,他们想到,在播前用酢浆和蚕矢浸种,可以使麦种在播种前就预先吸收到相当水分,蚕矢也吸足水分,趁露水最多的时候一同下到地里,麦种就能得到发芽所需的水分了。
  “至春冻解,复锄之,到榆荚时,注雨止,候土白背复锄,如此则收必倍。”
  在精进耕作之术后,到五六月麦熟时节,郑国渠边的公家麦田多得丰收,产量高于上等田中粟的产量,是中等田粟产量的两倍,下等田粟产量的近四倍,更远远高于豆。
  靠着治粟内史执行的,强行收购余粮的政策,原本已经见底的咸阳仓禀,再度装得满满当当。
  叫人哭笑不得的一幕出现了,关中农夫在卖粟时不情不愿,眼下卖麦子给官府,却个个争先恐后。
  好家伙,他们还是宁食粟而不食面,黑夫以身作则坚持了大半年的面食,算是白吃了……
  嘴和胃,果然是人身上最保守的器官,再加上思想僵化,寥寥数年,压根没法改变。
  “刁民,都是刁民!”南方人黑夫得知此事,只好一边偷偷吃着白米饭一边痛骂。
  但眼下也没其他办法了,麦子或磨面,或碾碎,陆续装船东运,一如许多年前的“泛舟之役”一般,被络绎不绝的粮船运至陕县茅津,再上岸用洛阳师史家的上千乘车装载,运往嗷嗷待哺的东方。
  但此番麦子东运,幺蛾子一样不小。
  那名为“黄石”的新谋士便以一事劝诫黑夫:
  “昔日魏楚交战,魏军乏,魏惠王使人以麦为饭,充当军粮,结果兵士皆困,士气低落,而楚国吴起急调一批南方稻米、粟米入营,以荷叶包饭供应士兵,结果楚军士气大振,攻之,魏军大溃,一路败退。”
  吃小麦与吃大米、小米,居然会导致军队士气衰落和士气大振的地步,这确实很奇幻,即便黑夫明面上带头吃,也难以扭转。
  为了不让军队“士气大减”,只好让军队继续吃粟,而麦子优先供应灾民。
  于是,十多年前,山东迁虏“秦人要用麦毒死吾等”,一边咬着馒头麦饼一边流泪与亲人诀别的那一幕又他妈出现了。
  最终战胜习俗和谣言的,是名为“饥饿”的魔鬼。
  尤其是颍川、砀郡地区,正如张良所说的,秦楚在此交战,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一些地方,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近半。
  许多地方都到吃观音土、树皮的程度了,哪还管麦有毒无毒?只要是吃的,都欢天喜地往嘴里塞,然后安慰自己:
  “宁为饱死鬼。”
  而且黑夫相信,他们在含着眼泪吃下麦饼后,最终的结果肯定会是:“真香!”
  伴随着三十万石麦入颍川,一首歌谣,也在黑夫授意下,在韩地魏地传唱起来:
  “项籍屠我邑,夏公拯我民。”
  “项籍夺吾食,夏公予吾麦。”
  “项籍杀我子,夏公予安宁……”
  整个夏天里,黑夫并未匆匆越过韩魏进攻楚地,而是一点点控制韩魏地区,让大军缓慢而坚决地向东推进。
  他还在宣传上下功夫,将韩魏地区所有人祸,所有痛楚凌乱,都甩到项籍身上。
  定要让项籍,变成中原人的公敌,成为被钉在史书上的杀人魔王!
  这一次,后世不会有任何人,为他的败亡而遗憾,更不会有人哀叹:“至今思项羽!”
  于是乎,七月初,当黑夫及后军抵达砀郡襄邑,为一年前,项籍在此屠城的死难者发丧时,那句宣传语也散播在韩魏各地:
  “天下,苦项贼久矣!”


第1006章 锦衣夜行
  早在六月份时,丰沛的易手,彭越对彭城的袭击,的确给整个夏初,僵持于陈、宋之间的战局带来了极大改变。
  项梁在战略上比他那侄儿要强,在丰沛易手的消息传来后,楚军在睢阳再坚持不下去了,遂撤往西方的芒、砀两地,依托芒砀山阻挡秦军一时。
  都尉李必,司马杨喜作为踵军前锋,奉命追项梁至砀县,而刚带着“灭魏”之功,俘虏魏豹抵达襄邑的灌婴,方知自己眼下已升爵为右更,并得到了“砀郡尉”的任命!
  灌婴连称不敢,向黑夫下拜道:“下臣一年前还只是一介骑将,麾下之卒不过二百,岂敢任如此重职?更何况,灌婴过去是睢阳贩缯之徒,郡长吏一贯要异地任职,不可以本地士人为当地长吏。”
  异地为官,这的确是秦朝的规矩,是任职的重要回避条款,和后世一样,不论郡县,党政一把手一般都是外地人,为的是避免任人唯亲,防止关系网被利用,最终尾大不掉。
  照葫芦画瓢是不可行的,眼下不如往昔,梁地不比关中,这套制度本就是以官员代表朝廷,同地方势力博弈,要他们相互提防,相互斗争。但现在,黑夫需要的却是尽可能缓解被攻占地区士民的焦虑,鼓励更多带路党出现。
  黑夫看得很明白:“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
  “魏人心思狐疑,怕我军进入睢阳后,会大兴旧案。”
  就是怕秦人像还乡团一样,大肆打击报复,重新推行苛律,将所有反抗过朝廷的宋人统统绳之以法,或者像楚军一样,在梁地搞血腥大屠杀。
  “故必以梁宋之人先导,任其长吏,方可释其猜疑,更能征辟当地子弟青壮为我所用。以你为郡尉,不只是因为你战功赫赫,又敏锐细心,也因为你是砀郡人……”
  在这年头,乡党关系是很重要的,同乡可以指同里,也可以指同县、同郡,依靠籍贯、方言相互认同抱团。全天下包括十四个大的方言区,而其中魏地方言,又分宋、卫、梁等几种,同乡是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的对象。
  空降一个不了解当地的秦人、南郡人过去,倒不如起用军中那些来自中原各地的将尉士人。
  比如郦食其,就以说降之功,被黑夫任命为砀郡守,不过实权在砀郡丞手里。
  而作为睢阳人,近来立下赫赫战功的灌婴,当然就成了砀郡尉的不二人选。
  对睢阳,黑夫是有自己的战略诉求的,这儿过去叫商丘,是宋国首都,战国齐灭宋,这一带又为魏所得,建立了大宋郡,秦灭魏后,又置砀郡,因为大梁残坏,故以睢阳为首府。
  睢阳襟带河济,屏蔽淮徐,控制着睢水,沿水东下便能进入楚国腹地,舟车之所会,自古争在中原,未有不以睢阳为腰膂之地者。
  故此地是黑夫实现对楚包围,极其重要的一路。
  说完公家的理由,黑夫又将灌婴扶起,对他笑道:
  “还有一个原因,人言,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你如今跻身两千石,也该回故乡去看看了!”
  ……
  灌婴自知任务艰巨,一刻不歇,立刻带兵前往睢阳,他还得到了两个帮手,都是两个月前投降黑夫的砀郡人,一为陈留人郦商,一个是横阳人傅宽,横阳便在睢阳边上,皆为都尉。
  这支军队被黑夫叫做“砀郡军”,共计两万余人,由魏人带路党组成,加上灌婴的车骑,于七月初进入睢阳。
  睢阳人本来的确有点人心惶惶,畏惧秦人报复,但听到进城的几个秦吏,居然口吐宋魏方言,见来的人多是同乡,不由心下大安。
  按照乡党关系的理解,一个本地出身的官吏,大概率是不会残害他祖宗坟墓所在的乡里,毕竟被乡亲几代人一直唾骂的感觉可不好受。
  进了睢阳,十多年前被征召为戍卒,去了塞北就没回来过的灌婴只觉得,城里几乎什么都没变。
  延续宋国时的旧制,睢阳之北门叫桐门,这里地势平坦,只是沿着清澈水流的方向,从西北向东南微微倾斜。河道边种植着桐树,此时入秋,花儿早落。
  而周边田亩里,本该是则是黄灿灿的五谷,此地少麦,以粟、豆、黍为主,间杂水稻,可不少土地都因战争而荒废,秦楚之间爆发了许多次小战役,战火摧毁了大片田地。
  进了桐门,就是灌婴家曾贩缯的里闾,他的亲戚早就听闻灌婴归来,被城内众人推举出来,聚在街上翘首相迎了。
  历史开了大玩笑,作为重农的周人后裔,成周民众却因为地狭人众,只能从事工商,作为商人后裔的睢阳人,生活态度却较为保守,其俗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好稼穑,虽无山川之饶,能恶衣食,致其蓄藏。
  所以在这儿,虽然也有工商居肆,但商贾的地位是不高的。
  昔日灌婴为贩缯小贩,将自家母亲织的履、衣等物当街叫卖,因为没钱租买屋肆摊位,只能推着小车,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没少被市吏放狗追赶。
  如今再度归来,灌婴却贵为一地郡尉,曾经撵过他的城管,如今却跪在街侧,一口一个“灌君”,那感觉不要太爽,衣锦还乡的骄傲,在心中涌现,也对黑夫更加感激。
  但让灌婴感到诧异的是,当年同一个里闾的邻居,竟十去四五。一问乡党,才得知多是死于秦、楚战乱。
  甚至于,一个当年腰间别剑,在大街上以任侠为事的故人,如今却满脸胡须,眼神疲倦地对灌婴说道:“徭税无常,兵马往来频繁,只望睢阳能够早安……”
  如此看来,宋地的人,是真不想打仗了。
  “人心思安啊。”
  于是灌婴少不得对众人宣扬摄政的话:
  “乱天下者项籍也,凌虐梁宋者楚国也!他们,便是那颗荧惑星!”
  “故梁宋欲安,必先灭楚!”
  ……
  天下凌迟至此,一切都是项籍的错,消灭了此人,就能停止兵戈!
  这是黑夫需要各地官员,给韩魏当地人讲的故事,大军的民夫需要他们充当,甚至成建制投降的军队,可以再次投入战场。
  所以他在新攻占的东方郡县,设置了大量本地人长吏。比如任命公孙信为颍川尉;任命东阳县人陈婴为东海守——虽然他人还在中原。周苛为泗水尉。
  只有巩固了脚下,才能继续前进!
  但现在,也有一个难题摆在黑夫面前。
  “吴广已夺取淮阳城,斩楚将萧公角,楚军未做更多抵抗,继续往东撤离。”
  前不久,项籍在彭城的前线间做了选择,其结果就是秦军的大规模东进,而项籍却来不及将兵调回来。
  可是对黑夫来说,淮阳,也就是陈郢,得之固喜,但它却是一个烫手的芋头。
  诚然,陈的确是楚国的西北门户,控蔡、颍之郊,绾梁、宋之道,是进入楚国腹地最方便的通道。
  王翦灭楚,由此始。
  但李信大败,也由此始。
  “陈地,简直是就是反秦力量的大本营啊……”
  黑夫至今忘不了昌平君反秦造成的恶果,要知道,当年昌平君手里没有一兵一卒,单单驰车冲入陈市,便有上千人响应。
  还有自己身为军吏,驻扎淮阳之时,在这遇到的敌视与威胁。
  那几个他掏出糖来,却依旧恨恨看着他的陈地孩童,如今可长成为楚军中坚了?这样的人,又有多少潜藏在城中?
  而楚国灭亡后,张耳、陈馀长期隐匿于此,陈地也是继南郡、淮南外,第三个举兵反抗胡亥的地方。
  尽管黑夫第一时间任命陈郡阳夏县人吴广为陈郡尉,但对这种楚文化的大本营来说,一般的绥靖政策是没用的。
  有人建议,对陈地的几万户人口,干脆一口气屠了了事,好为西河的无辜死者报仇,但羽翼营的谋士“黄石”却以为不妥,给黑夫上书道:
  “臣曾在陈学礼多年,深知本地好恶,有一策,可使陈人放下敌意!”


第1007章 赢家
  半个月来,黑夫对毁去面容的张良,从来没有二人独处过。
  这当然不是因为他见张良毁了容,就此觉得索然无味。
  而是因为,张良不愧叫“良”,加个偏旁加个字,就成了狼灭,竟能毅然毁去面容。
  故黑夫对他依然提防,每每相见绝不解下佩剑,室内也常留一二亲信,二人相隔三步,黑夫朝其拱手:
  “黄先生能让陈人放下敌意?还请教我。”
  张良正襟危坐,不急不缓地说道:“请让我来说一说,对这陈地之人的了解。”
  “我年少时曾学礼于淮阳,故知陈地之史也。”
  “陈,古庖牺氏所都,曰大昊之墟。周初封舜后满于此,为陈国,陈妫姓也,乃周之三恪之一,风俗与中原同。后陈为楚附庸,器物渐渐楚化,楚惠王时终于灭陈,设县,七十年前,楚项襄王自江陵徙此,称之为陈郢,后又畏秦而迁于淮南。秦始皇帝时,秦与楚争夺此地,数次易主,终为陈郡,陈郢亦改名淮阳。”
  因为特殊的历史,古陈国之中夏之俗,与东迁后之楚人之俗,在此地交融,造就了独特的陈楚文化。
  张良不愧是长期在淮阳做过地下党,从事反秦事业的,表现出了对陈地的极大了解:
  “夫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陈地之俗为西楚,言语则与汝南、淮北同,因多江陵迁民之故,亦能相同。”
  “其口众繁盛,淮阳城在十年前户为三万五千,口为十八万,今饱经战乱,又多有人随楚军南遁,仅剩十二三万,其性剽轻,易发怒,地薄,寡于积聚,多轻侠,好诺然。”
  “其信,陈人之后信舜帝,而楚人迁民信东皇太一、东君、大司命,与南郡同,而不论陈楚移民,皆信太昊,称之为人祖,为其立庙,不论贵庶老幼皆祭之。”
  “其士人学术,则好老子,因老子乃陈地苦县人也。又儒术南渐,崇礼学儒者多矣。而文士颇喜屈原、宋玉之赋,据说当年宋玉随楚王东迁,其《对楚王问》《讽赋》《钓赋》《登徒子好色赋》《高唐赋》《神女赋》六篇,皆为远游后归于陈所作。”
  “其衣着饮食,贵人喜楚式高冠,长袖翩翩,而庶人则服楚制短服,女子好细腰之裙。”
  黑夫细细听着,他也曾在淮阳待过一段时间,但只是走马观花,对这座城市的了解,确实不如在里巷潜藏多时的张良。
  但张良依然未提及黑夫的问题:
  “如何让彼辈放下敌意呢?”
  张良却笑道:“这一点,关键在夏公,而不在陈人。”
  黑夫皱眉:“何意?”
  “是否能让淮阳楚人放下敌意,在于摄政是如何看待淮阳,看待楚人的。摄政说过,要重新给天下和平,那么,今后在这焕然一新的天下里,又打算将楚人,楚地的数百万人,置于何地呢?”
  “是像北狄灭邢、卫两国那样,屠戮,为隶臣妾。”
  “还是像秦始皇帝那样,对楚人,对六国之人排斥,提防。”
  “亦或是第三种。”
  张良看着黑夫:“兼爱而一视同仁!”
  ……
  张良提到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一个重新统一后的国策问题:对过去不同国别的人,是一视同仁,还是进行“地域压迫”?
  黑夫想起了秦始皇帝。
  始皇帝在统一后国家采取大一统模式,废弃封建,直接统治所有子民。
  最初,他是希望其他六国人民认同这个国家的,怎么办呢?他又是封禅,又是到处巡游,招揽六国儒道学者等等,甚至应了黑夫的提议,设置靖边祠,将李牧等秦国昔日的敌人也纳入祭祀。
  但很可惜,不管哪方面,取得的效果都不太好,这不仅是六国之人不领情,也因为秦始皇帝压根没给六国士人设置一个上升渠道。
  于是最后,秦始皇又想通过战争来树立人民对国家认同,于是,他北击匈奴,西征月氏,但收到的只是远戍者的抱怨。
  直到后来,当他发现自己无论怎么做,都无法让六国人认同时候,竟决定消耗他们来解决问题……
  大工程,大征战继续上马,南平岭南,东击沧海,确实消耗了不少六国之人的骨血,但也让战火从南方燃起,最后烧遍了天下。
  作为亲历者,黑夫对那十余年里,始皇帝的努力、失望、愤怒,他都一一看在眼里。
  而他自己,又会走怎样的路呢?
  “我已对齐韩魏之人一视同仁,发粮食赈之,若赵燕之人能投降,我亦可赦之。”黑夫说道。
  “但楚人不一样,尤其是楚地的轻侠、士人。”
  “他们支持项籍,最为冥顽不化,已经成了这天下,必须割去的毒瘤!”
  制造一个敌人,然后强调它,以结成一个同盟,这是黑夫正在做的,他在所有宣传舆论里,将项籍说成是大魔王,而楚国也成了一个邪恶国家。
  他希望将韩、魏之人这些年纷乱日子的怒火,转移到楚国上,集结中原之力,尽快消灭这个复辟的政权。
  这节奏,大有将楚国开除出诸夏的架势。
  而对站在自己对立面的楚人,战后也将实行更严苛的管制政策……
  但张良却以为不然,他说道:“曹参是楚人,萧何是楚人,韩信是楚人,陆贾是楚人,陈婴是楚人,周昌是楚人,吴广是楚人,近来投降的吕泽、王陵、雍齿等,非得按其户籍来算,皆楚人也!”
  “籍贯并不一定决定其品性,大多数楚人,只是因为畏惧,才投到项籍那边,如果他们看到摄政无绝灭之意,自会离开项籍,甚至为夏公反戈一击。”
  黑夫却板着脸道:“我乃大秦摄政,我的立身之基是秦人,西河的疮疤尚未痊愈,我不可能给楚人太多宽赦和优待。”
  张良却摇头:“此项籍等人之罪也,若以此判定所有楚人,不就是从竹管孔里张望天空,用贝壳做的瓢来测量海水么?”
  “更何况,夏公常自诩为继业者,难道,就只是秦始皇帝的继业者么?”
  这倒是让黑夫有些惊讶。
  “夏公之所以为夏公,意当为诸夏之主公也,楚早已不是周时以蛮夷自诩的子邦,而早就是诸夏之一,难以割舍了。”
  “故我以为,夏公不当只继秦之社稷天命,也当继承六国之业,六国之人!六国之文俗!”
  张良长作揖道:“这是秦始皇帝未能做到的事,他烧六国之史,禁诸子之学,故步自封。但夏公却可以做到。”
  “夏公不爱昆山之玉,不爱随和之宝,郑、卫之女不充后宫,不贪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
  “夏公喜欢其他东西。”
  张良似已十分了解黑夫:“公已接纳三晋之士人策术,接纳了齐临淄之商贾繁茂,求利之心,甚至接纳了邹鲁之儒俗礼乐,也应接纳,陈地、楚人的文赋信仰。”
  “以其民为己民,如此方能真正一统天下!”
  “或者说,谁站在这一天下的位置上,谁就必须做到这点!否则,枉称继业!”
  黑夫面上默然,心里却十分感慨。
  “这就是,开汉四百年的张子房么!?”
  不提他的主意如何,光这份胸襟和见识,他和那个一心想着刺秦乱天下的刺客张良,真是一个人?
  但这,也可能是经过十数年流亡、冲动、反思后,才沉淀出的智慧罢。
  一个亡国之人有这份见识,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所以对于陈地,对于楚人。
  此时,战后,应当如何处置?
  是将他们,这些和黑夫说着相似话语的人,也许是后世中国几亿人的祖先排斥在外呢?
  还是……
  兼容并包?
  “你说得对。”
  黑夫沉吟半晌后道:“站在这个位置,站在这个节点,倘若不能将过去几千年的传承,数百年的诸子争鸣,七国的文俗典章,百姓喜乐统统继承下来,来一场大总结。”
  “我,便枉称继业之人!”
  他站起身来,掷地有声:
  “炎黄之血脉。”
  “三代之传说。”
  “周之礼乐。”
  “秦之律法,郡县,车同轨书同文之制。”
  “六国良俗,诸子百家之学,不同籍贯的有才之士,全天下从这场战争里幸存的三千万生民。”
  黑夫大手一握,露出了笑:
  “我全都要!”
  ……
  二人深谈了许久,直到张良离开时,黑夫才想起来,正事还没说完呢!
  “且慢,你还没说你有什么办法,能让陈人消除敌意。”
  张良也才反应过来,笑着反问道:
  “摄政身上穿的是什么?”
  黑夫低头一看。
  这当然不是品如的衣服。
  他穿的,是因多年在南方生活,习惯了的短制楚服,毕竟他们南郡,也是西楚啊……
  黑夫了然:“我明白了。”
  张良颔首:“让楚人知晓,摄政绝无为了报复,绝灭楚地、楚人之意。”
  “让他们知道,摄政,自己本就是个荆楚之人啊!是陈人的同乡啊。”
  “十多年前的那场战争,世上只有一个赢家,那便是秦始皇帝。”
  “其余的六国,统统都是输家,不只是六王社稷绝灭,百姓也输了,他们本来抱有期盼,却未能得到和平,得到更好的生活。”
  “而如今不同。”
  “眼下包括秦人自己,也输了。”
  张良感慨道:
  “没有什么,比天下无序,肝脑涂地更差了,比秦始皇帝在时还差!所以天下人,其实并没有太多奢求,他们只希望活下来,不用再打仗,能够安定度日。”
  这期盼很简单,却迟迟不能做到。
  “所以,当这场仗打完后,韩人也好,楚人也好,只是将自己的命运,交到了一个,能让全天下和平,九州同贯的人手中!”
  张良发出了由衷的期望,对黑夫的期望,对未来的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