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1630-第2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管怎么样,这条路呀,我们还真得给他们。”郑森叹了口气道,“如今天下要有多少军头都看着呢。我们若是不能给他们一条路,日后这些军头,我们就只有一家一家的去剿灭了,这得打多少年的仗,多死多少人?给他们一条路,如果能少死一些中国人,却也是合得来的。半圭兄,你觉得我这话可在理?”
  孔璋抱拳道:“世子仁慈。说的也是正理。我就担心,我们倒是想给他们一条生路,就怕他们自己太贪心。而且这些人骄横不法惯了,若是将来做了不法的事情,我们惩治他呢,只怕有些不知道情况的人却要说我们不守信义;若是不惩治他们,却又坏了国法。”
  郑森点点头道:“你说的却也有道理,不过并不是不能解决,其实三代圣王,就有不错的办法。”
  “不知道是什么办法?”孔璋问道。
  “舜帝放四凶于四荒。”郑森笑道,“我估计让左梦庚自己去打下一块蛮夷的地盘来,他是不行的,但是我们在南洋,打下的不少地方都没人去管理,便将他们父子分封到这样的地方,让他们镇压那些已经被打散了的土人,应该还是可以的。就让他们去祸害那些土人好了。”


第五百一十一章 左家军的未来(6)
  郑森猜想左良玉父子一定会妥协的,原因很简单,在历史上,左良玉就是个欺软怕硬的货色。后来他借着南来太子一案,搞什么清君侧,其实也并不是因为他有政治野心,想要借这个机会把持朝政,而是因为他看到李自成的大军南下襄阳,似乎有要往武昌这边过来的意思。虽然那个时候,李自成已经在满清那里撞了一头的包,精锐损失很大,几乎成了丧家之犬。但左良玉依旧不敢和李自成作战,所谓的“清君侧”,其实不见得是为了争夺权势,更多的倒是为了躲开李自成的兵锋。
  至于左梦庚,那更是个没用的废物,左良玉死后,左梦庚带着几十万大军,被黄得功堵在九江,然后满清军队逼上来了,左梦庚不要说和满清动手,甚至连条件都没敢多提,就直接带着几十万人投降了满清。一般来说,像那种带兵投降的军头,如果对手下控制得比较好的话,满清一般是让他自己带着自己本部的军队,跟随着满清作战的。比如吴三桂,比如后来又反正了的李成栋什么的。这倒不是满清大气或是对他们很放心,只是时局发展得太快,以至于根本没时间玩重新整编之类的玩意儿。那么左梦庚投降了之后呢?满清直接让他下面的那些军头带兵跟着满清打仗,至于他,直接恩养起来了,而左梦庚也毫无抗拒毫无怨言。这样的人,又能闹得出什么来呢?
  既然已经拿准了左良玉父子闹不出什么乱子来,郑森便将和他们谈判的事情都丢给了孔璋,自己则将重点放到了准备和李自成的作战。
  “根据我们的情报,李自成在攻占了汉口和汉阳之后,放火将这两处原有的码头大部分都烧掉了,他们大概是担心将来我们会利用这些码头。不过,大家也知道,这样做的效果是很有限的,重建这些码头花不了多少时间。不过我们还得到了一个情报,那就是李自成在汉江中沉入了不少的石头,他们是想用人造的暗礁来封锁汉江的航道。”在情报通气会上,负责湖广一带情报工作的萧拱辰正在介绍情况。
  “等一下,这个情况能说得仔细点不?比如说敌军是用多大的石头,怎样沉的,沉了多少,不知道探明了没有?”一个军官开口问道。
  “黄队长,就我们所了解,李自成是用竹筐装着大大小小的碎石或是砖头沉下去的,用的砖头什么的都是在汉口汉阳拆房子拆出来的。闯军这些天据说已经把汉口的砖头房子拆了一大半了。他们用竹索将这些竹筐连在一起,然后再一起沉下去,所以虽然是一筐筐的碎石,但是效果只怕和大石头差别也不大。要弄开他们,只怕很不容易。至于位置,我们的内线画了几张图传过来,不过未必全面,而且,他不比各位,接受过绘图训练,所以他画的图也未必画的准,只能看个大概。不过据他说,只要小心点,不在晚上行船,白天里,细细地看波浪,是看得出哪里有石头的。”
  那位黄队长点了点头,不再问什么,而是拿着炭笔在自己的小记录本子上写写画画的。萧拱辰便继续介绍他所了解的情况。
  “李自成最近沿着汉江建造了不少的小堡垒。这里有一张地图,其中标着红色三角的是我们的人查实了的,还有些标着红色圆圈的,是我们的内线提供,但是我们还没有查实的。这些堡垒都不大,大多都是依托当地的一些被抛弃的荒村修建的,修建它们的材料也都是从那些荒村中就地取材的,驻扎的守军也不多,基本上每一处都只有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
  “等等,这听起来好像和烽火台差不多呀?”甘辉道。
  “是挺像的,而且还是那种粗制滥造的烽火台。”萧拱辰回答道,“不过依照我们的内线的说法,这些堡垒并不是烽火台,而是敌军骑兵的支撑点。敌军估计我军会沿着汉江北上,所以就用人造暗礁的办法,阻止我军利用河道运输补给。这样一来,我军就只能通过陆路,沿着官道运输补给。从汉口到襄阳有两条路,近的一条走京山,大概有六七百里,中间有一段山路,不太好走。远的便是沿着汉江的那条道了,大概有八九百里。敌军与我军交战,连续吃了几个败仗,如今已经没有在野战中正面对抗我军的勇气了。所以敌军打算一边依托坚城固守,一边用骑兵骚扰我后方的走陆路的补给线。这样来迫使我军退却。这些小堡垒便是用来给那些骚扰我军补给线的闯军骑兵提供支持的。”
  “就凭闯贼的骑兵,也想断我们的补给线?真以为我们的后勤部队不是兵?”虽然是在会议上,但是甘辉还是忍不住要表现一下他对李自成的骑兵的战斗力的鄙视。
  “最好还是能疏通汉水。”余新也开口道,“倒不是怕他们袭扰,只是就靠陆路,能运送的东西太少,需要的人手也太多。我们的后勤队论打,真不怕闯贼的那点骑兵。不过我们后勤部门的人数和马匹都很有限,怕是不依托河道,不征用民工,根本就不足以支持长期作战。”
  “我们需要长期作战吗?”甘辉却反问道,“闯贼完全是没见过我们是怎么攻城的,才想着要依托坚城来和我们对抗。哼,就凭他们,也想玩这一套。我就不信襄阳城还能顶得住我们的大炮?要我说,我们不如将计就计。就在襄阳,把李自成解决掉!嗯,也不知道左良玉……”
  ……
  “爹爹,郑家给了这样的说法。”左梦庚和孔璋谈了几天,便又回去向他父亲问计。
  “他们怎么说?”左良玉问道。
  “郑家说他们可以将南洋的一些岛屿给我们。这些岛上颇有些物产,能卖不少钱。只是没什么人。若是我家能从周围夺得一些人口,说不得就能依托这些岛屿,真正的成为一方诸侯……”


第五百一十二章 进军
  这个时空的弘光元年二月,也就是阳历公元1645年的三月,宁南伯左良玉向朝廷上书,称身体多病,实在是无力再统领大军。而自己的儿子并无统兵作战的天分,故而请求朝廷派出宿将代替他统领湖广一带的明军,以抵挡李自成的攻击。
  左良玉上书之后,原本驻扎在九江的模范军立刻就行动了起来,他们朔江而上,直抵武昌城下,而正在进攻武昌的闯军,在看到模范军的旗帜后,甚至都没敢和模范军交战,直接便解围而去。
  朝廷很快就给了回复,弘光帝亲下圣旨褒奖,加封左良玉为宁南侯,赏赐白银一万两,并追封祖先三代。又令平贼将军左梦庚暂代父职,领其所部,归安平王节制。当然,这个所谓的“暂代父职,领其所部”,也只是一个幌子。事实上圣旨下达后的第二天,左梦庚就奉安平王世子的命令,带着几百个家丁离开了武昌,说是去办理军队的粮草之类,但事实上,左梦庚带着这些人并没有去办理粮草,而是直接上船,去了济州岛。依照双方的协议,左梦庚的这些家丁将在这里换装上先进的燧发枪(其实是民用版本的)和二十四磅要塞炮,并接受一段时间的热武器训练(主要是火炮方面的训练),然后便再次登船南下。郑家的海军将会把他们送到南方的伊利安岛(也就是新几内亚岛屿)。
  伊里安岛是一个非常大的岛屿,它是太平洋上最大的岛屿,面积达78万平方公里。这个岛屿物产丰富,除了太平洋岛屿上常见的一些诸如柚木、红木之外,这里还有非常丰富的铜矿资源。这也是左良玉父子在郑家提供的几个地点中选中了这一处的原因。但在此时,欧洲人还没有发现这个岛屿,倒是为了寻找澳大利亚,郑家的探险船队到过这里,并曾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小据点。这个小据点是一处天然环境不错的港口,而且距离一处高品位的铜矿不远,但是郑家的人力却有跟紧要的用处,暂时抽不出空来开发这里,所以这处小据点很快就被暂时放弃了,只是在海图上留下了一个记载。如今郑家干脆就将这处地方转手给了左梦庚,而且依照他们达成的协议,郑家还会陆续的将左家军的那二十来万人给他送过去。并且在此后的半年内保证他们的粮食补给。
  当然,左梦庚这个时候还不会过去,因为伊里安岛的条件还很差,他可不愿意去吃苦。所以带领这些人的将是他的部将李国英。只有在基本的情况稳定下来之后,他才会去看看。
  模范军解了武昌之围后,闯军不待模范军发起进攻,就主动的从汉口和汉阳撤退了。只是他们照例在撤退前放了一把火,把这两座城市烧了个精光。
  事实证明,闯军对于汉口和汉阳的破坏相当成功,内河舰队的人花了半个月才算是让码头恢复了使用,但是其他配套的东西,比如仓库什么的的重建就要更花时间一些。闯军原本就打算放弃这两座城市,所以几乎是从一开始占据这两座城市起,就开始了对它们的破坏。这些破坏,不仅仅包括烧房子烧码头,更重要的是搬迁人口。闯军采用裹挟的手段,将这两座城中所有的人口全都向北转移了。等到模范军收复这两座城市的时候,城中不但是没有一座完好的房子,更是连一个人都找不到。这也使得利用当地人来修复一些基础设施的计划无法实行。好在左良玉手下的二十来万人如今都已经要接受郑森的节制了,虽然依照模范军的标准,左良玉的这二十万人的训练水平和身体状况,就是做民兵都是不够格的,当然更加不够格和模范军的后勤部队相比,但是他们毕竟也算是壮劳力。打仗什么的固然不行,但是拖过来修修仓库和房子,勉强也还是能用的。虽然这些家伙一有机会就会偷懒,干起活来也毫无责任心,做出来的活很多时候都没法看,甚至需要从头返工。
  好在武昌的码头和设施还在,所以模范军还能将武昌作为作战物资的集散地,以武昌为基地支持模范军北进。
  闯军在汉水中沉入了很多的人造暗礁。这些暗礁的位置,模范军的水手们倒是很快就摸清楚了。这其实不难,在河流中,暗礁的存在肯定会对水流造成一定的干扰。有经验的水手能够通过观看水面上的波浪,判断出水下是否存在礁石。然后再让人乘着小船靠近探查,自然就可以确定这些礁石的位置。
  只是仅仅是判断了礁石的位置并不够。还必须将它们移开才能保证通航,这就相对困难了。后勤部门的人根据情况估算了一下,最后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疏通河道,保证最基本的航运保障,至少需要三个月。而要完全恢复此前的通航能力则可能需要一整年。”
  “我们不能给李自成这么多时间。三个月,太多了。因为再过几个月,辽东那边就暖和了,就又能用兵了。如果我们的主力还拖在这边,保不住黄台吉会闹出什么事情来。”郑森对跟在身边的几个人说,“其实,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机会,一个彻底的解决李自成的机会。李自成如果还像以前那样打出流窜,虽然不成大器,但考虑到我军人数有限,其实要解决他还真不容易。但现在,他显然是打算把襄阳一带作为自己的关中河北来经营了。如果他真的能利用我们补给上的麻烦,让我们顿兵坚城,最后不得不退走,那他倒是大有前途了。只不过,他恐怕根本就不知道,我们的攻坚能力到了什么水平了吧?也是,我们和他们交战都是野战,他们根本就没有见过我们攻城。这次倒是可以让他们见识一下。”


第五百一十三章 北方的异动
  即使是在寒冷的辽东,春天也渐渐的来了。到了四月底——也就是模范军开始向着襄阳进军的时候——虽然辽河还没有开河,但是只要你站在河边细细的听,便也可以听到冰层发出的咔哧咔哧的响声了。这是冰层正在渐渐的出现裂缝的标志,一般来说,到了这时候,继续在河面上用冰排什么的,就存在一定的风险了。
  这个时候也是我大清每年最为艰难的时期。辽东的土地肥沃,但是这些年的寒冷和干旱一样影响了整个的辽东,这使得辽东的粮食一直很难实现自给。如果不是每年破关的劫掠,以及通过一些商人的购买到的粮食,我大清几乎每年都会闹饥荒的。事实上,在我大清还叫“大金”,“大金”的带头大哥还是努尔哈赤,而熊庭弼还在主持辽东的时候,熊庭弼差一点就靠严密的封锁,把“大金”埋葬在冬天的饥荒里。那时候,努尔哈赤甚至都不得不用处杀鸡取卵一样的杀无米之民的办法来苦苦支撑。
  当然这样的苦日子已经过去很久了,这些年来,我大清每年入关都能抢到大笔钱财,大批的人口。靠着这些包衣们种田,再加上用抢来的财物购买粮食物资,至少正儿八经的八旗已经不用担心吃不饱了,新的一代诸申勇士们已经不知道冬天挨饿是什么滋味了。但今年的情况却格外的不一样,首先年前入关的行动遭到了惨败,两白旗不但什么东西都没抢回来,反而损兵折将,伤亡惨重。这样的损失可以说是自从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借口起兵以来从未有过的。
  而这次失败,带来的最可怕的问题还不仅仅是没抢到东西,或者死了太多的人。虽然诸申勇士人数有限,但是依旧可以通过抓那些深山里的生女真来得到一定的补给。在如今,对于我大清来说,最为可怕的问题是,我大清多年来努力建立起来的百战百胜的形象被严重的动摇了。以前,凭着百战百胜积累下来的威势,凭着“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名声,无论是明军,或是蒙古人之类,在面对我大清军队的时候,都胆战心惊,根本不要打,士气就掉得一塌糊涂。但如今,有了这一战之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如今原本辽镇开辟的粮田,都落入了我大清的手中,我大清自产的粮食倒是多了不少,但是这些年来,我大清也多出了不少的人口。尤其是每次入关,都能带回来数以十万计的包衣。这些包衣也是要吃饭,要消耗粮食的。我大清如今自产的粮食支撑到开春问题倒是不大,但是从开春开始播种,到粮食成熟,可以收割还有好几个月。这一段时间里的粮食缺口却是不小。往年这些缺少的部分,有不少都是从辽镇手里买来的。当然,辽镇卖粮食给满清,也是要赚一些钱的。但辽镇卖粮食,更多的是还怕满清,而不是为了钱。如今辽镇已经不可能再卖粮食给我大清了,而且因为笔架山的那支明军的存在,我大清也很难再威胁到山海关。所以竟然是拿辽镇一点办法都没有。甚至于辽镇都敢于在这种时候,将主力都调到关内去对付李自成张献忠。
  我大清的另一部分粮食是通过蒙古,到宣大一带,通过明朝的一些商人买到的。这一条道倒还走得通。只是冬天之前,山西陕西那边一直在打仗,山西并不是粮食的主产地,他们的粮食也是当地商人从其他地方采购的。入冬前,因为商路不通,这些地方的商人手里的储备也有限,加上入冬后,蒙古那边的路一样不好走,所以能运来的粮食也很有限。好在我大清还是有些积蓄的,所以撑过一个冬天倒也没啥太大的问题,至少,旗丁们都还没挨饿,当然,包衣什么的,每年都会饿死一些,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从山西那边传来的一些消息却让黄台吉很是担忧。这天一早,黄台吉便召集了我大清的各位贝勒爷商议事情。
  “豪格,你把事情和大家说一下。”黄台吉吩咐道。
  “是,皇阿玛。”豪格先给黄台吉行了个礼,然后站起身来,转向其他人道:“各位贝勒,我们从山西那边打探到消息,说是今年明国那边的粮食价格暴涨。京师一带,粮食的价格已经到了二两银子一石。山西那边自然更贵,怕是要到四五两银子一石了。而且就算不考虑价钱,能买到的粮食还很少,大概只有去年的一半不到。”
  这个消息让所有的人都吃了一惊,尤其是那些年纪大一点的,经历过当年的饥荒的人,更是都皱起了眉头。过了一会儿,济尔哈朗首先开口道:“皇上,这情况可不太妙呀。去年我们还能从辽镇那边买到一些粮食,今年辽镇那便自然是不用想了,山西的粮食又少了一半,这日子可真么过呀!从开春粮食种下去,到收获还有好几个月,这段时间,怕是要饿死不少人了。对了,皇上,今年明国的粮食怎么会这么贵?”
  “明国那边也在用兵打仗。这事情范先生清楚。”黄台吉道,说完,他又转头看了看站在豪格身后的一个人一眼,那人便走出来跪下磕头道:“皇上,这事情奴才的确清楚,请皇上允许奴才来给各位贝勒爷说一说。”
  “嗯,你给他们说说。”黄台吉点了点头。
  “皇上,今年明国又一次调集大军围攻李自成张献忠。其中郑家的军队如今沿着长江向西攻击盘踞在襄阳的李自成,吴三桂带着辽镇的人马,从京师往西,攻击陕西一带的闯军。要打这样的仗,自然要囤积军粮,郑家有钱,吴三桂有兵,他们要么是高价买,要么干脆自己半买半抢,把粮食弄走了不少。再加上这一仗是在湖广打,所以湖广一带的夏收自然是指望不上了。所以很多粮商都觉得到时候,湖广歉收,粮食价格还要涨,自然也不肯买,反而是把市面上能买到的粮食都囤积起来。这样一来,粮食的价钱自然就涨起来了。”
  “这些商人真是可恨!皇上,将来有一天,我大清得了天下,可一定要把这帮商人看严实,这帮子家伙,为了钱,啥事都干得出来的!”虽然明知道这位正在介绍情况的范先生,就是一个商人,但是济尔哈朗还是忍不住这样说道。


第五百一十四章 北方的异动(2)
  听了济尔哈朗的话,黄台吉都忍不住摇了摇头。不过那位范先生却似乎没有听到一样,继续介绍着情况:“如今吴三桂的军队大约三万人在潼关和闯贼对峙。听说此前吴三桂追击闯军,倒是赢了好几场,不过如今闯贼据险而守,吴三桂一时间也打不下来,听说他正在等着后军带着红夷大炮赶过来。”
  “那李自成在哪里?”黄台吉问道。
  “皇上,奴才听人说李自成带着军队在进攻武昌的左良玉。”那位范先生回答说。
  “郑家的消息有没有?”黄台吉又问道。
  自从郑家的力量,尤其是模范军袭占锦州,又在正面战斗中击败两白旗之后,对郑家的相关消息的收集就成了我大清的情报系统最重要的任务。一些和满清有生意往来的商人,一直以来,也都承担着为满清收集情报的任务。
  “皇上。”那位范先生道,“最近郑芝龙的长子郑森带着两万多人的军队进了长江,据说是要去讨伐李自成。不过其实却是因为左良玉借口抵挡不住闯贼,要帅军东撤。”说到这里,那个范先生笑了笑道:“皇上,左良玉虽然托名官军,其实和流寇也没什么区别。他要东行,无非就是想要到江南去抢一把罢了。江南的士绅们又怎么敢让左良玉这样的人进江南?奴才听说,他们中有人说,宁可让李自成到江南来,也不能放左良玉进来……”
  听到这里,黄台吉也忍不住微微一笑道:“贼来如梳,兵来如篦。”
  “皇上说的是!”那范先生抱拳道,“郑家的财富都来自海贸。而海贸,就是用丝绸、瓷器还有茶叶和泰西人换银子。如今明国说是海禁,其实只是不收海贸的税钱,但这税钱其实也还是有的。任何在海上跑海贸的人,都必须加入郑家牵头的所谓‘海上事务理事会’,每年按照船只的载重量上缴会费。然后就能从这个‘海上事务理事会’那里拿到一张通行证和一面红旗。”
  “不是不参加他的那个什么会会怎么样?”一边的博洛问道。
  范先生听了,微笑道:“贝子爷,若是不交这会费,就不能在海上做买卖。就算偷偷地出了海,只要被郑家的船发现了,船,满船的货物,还有人员就都没了。贝子爷您不知道,这大海虽大,但是可以用来贸易的港口总是有限的。而且抓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