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晚明(柯山)-第1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细作,已经被斩首示众,屯长又专门开会讲了,要大家随时注意那些形迹可疑的人。
关大弟抬眼看了一眼,那人的头发在斩首前还被剃成了鞑子的小辫,据说这样能让他认不了祖宗,关大弟对着那尸首轻轻啐了一口。
他走入屯堡后,里面的环境让他心情轻松了一些,屯堡就是普通的十字街结构,大街两旁分了一些巷子,也是平直的,基本上每一甲为一巷,里面瓦房和草房都有,街面很整洁,上面铺了青石板,路旁修了阳沟以免内涝,路上并没有其他地方那种遍地粪便和垃圾的情况,这得益于教官和屯长的严格处罚,因为民政和军部同样以整洁考核他们,关大弟走过街道,摸出腰牌和银子,到综合门市买粮。
粮店前排起了长队,大多是训练完才来买粮的农兵,大家都很自觉的排队,这也不是他们素质高,而是教官和屯长的棍子教会的,现在排队已经成了他们的生活习惯。
轮到他的时候,那个女店员已经累得够呛,一脸的不耐烦,关大弟小心的说道:“我领三日的…”
那女子看了他的腰牌,打量他两眼没好气的打断道:“这月的一起领了,哪像你这三日两日的领,五百多户都像你这样,得添多少活,咱们这里事儿多得很,你把二月剩下的的一起领完,三月四月也是一次领完,五月你们自己收了粮,就不能再领口粮了。”
关大弟人老实,陪着笑答应了,那女店员在册子上把他们家的二月的口粮全部注销,和另外一个店员把一大袋粮食称了之后,放到了柜台上,这两人虽是女子,但天天就在店中干体力活,看起来力量很强。
关大弟扛上粮食,走回了自己家里,他家中是砖瓦房的院子,同甲中也只有十来户,大多是有子弟在军队或是工坊。不过他一想起是弟弟的命换来的,心中又有些难过。
推开门进去后,妹妹正好在院子里面喂鸡,连忙过来接了粮食,家中的黄狗亲热的上来蹭他的脚,关大弟高兴的摸摸狗,他妈从厨房出来,上来就端着关大弟的脸查看。
他妈看了一下道:“嗯,今日倒好,没挨耳光。”
小妹在旁边吃吃的笑,关大弟挡开他妈的手,自己进了正屋,用柴刀在门槛上刻了一道,上面已经刻了几道刀痕,他用这个法子记账,看看拿了多少军饷。
他妈过来傻呵呵道:“那啥,今日有人来跟你妹提亲,俺没看上,是一户新来的破落户,那后生倒是虎头虎脑的,就是家里差了些,还住着窝棚,没准就指望着咱小妹的嫁妆。”
关大弟闷头坐在门槛上,也不接话,他妈继续道:“俺想着,隔壁杨家娶媳妇,人家给的嫁妆说是有十多两,那媳妇的爹是工坊的,那媳妇在家里可不吃苦,杨家婶子从来不说重话,咱们给小妹的嫁妆也别少了,还有你弟,也就是一两年的事,俺不让他去地里,就让他去识字班,以后进工坊,进门市当账房,你弟比你和二弟都聪明,都进了账房班了,会算数,哪像你这样划道子。咱还得多存银子,你别那么笨,二弟原来不也是从屯户争到战兵营去的,那里月饷可多。”
他妈唠叨完,用围腰搽搽嘴巴,又回厨房去了,关大弟起身关上门,一头倒在床上,身上挨打的地方还在隐隐作痛,他看着屋顶喃喃道:“银子、弟弟、妹妹,妈啥时候能想到给我说一房媳妇。”(未完待续。!~!
第四十三章 暗流
靖海卫的码头上,第二批烟草正在发货,这次用的两艘鸟船,开年后南方的烟草不断运来,除了左昌昊之外,刘民有还自己派人去更近的淮安府和天津等地购买,基本能保证产量。
南下的船送去烟草后,带回江南的丝绸、砂糖、烟叶、棉布等南货,因为用自己的水师运送,没有钞关和税卡的盘剥,许心素给的价格又很优惠,所以成本比登州更便宜,既可用于日本贸易,又可以在文登附近销售,陆续有登州商人发现后,逐渐开始来文登进货。
所以这些船只就是文登营的经济命脉,靖海卫这个私港条件良好,目前有四个木桥可以停靠海船,因为靖海卫的重要性慢慢增加,保卫力量也在增强,这处私港驻扎有一个局的战兵,还有一个屯堡的农兵连,二月有一批淘汰下来的合机铳和腰刀送到这里,武装了两个厂里的男工人,目前训练比较少,他们的职责是在战兵离开的情况下威慑附近的本地人,并不是用于战阵决胜的。
按照陈新给他的时间表,五月农忙完之后,农兵就要转为战兵一样训练,刘民有不知道陈新的计划是什么,但他还是制定了民政的新计划,为了提高收割效率,为每个屯堡购买了麦钛、麦绰、麦笼等成套的收割器具,这些器具都是文显明按《王祯农书》做出来的,它们能组合在一起,大大节省人力。
开春之后照样的没有下雨,周围的几条小河水流也少了很多。大量的人力是用在提水上,目前用的工具还是桔槔、轱辘等,效率并不高,若要保证种植所需,每百亩需要打井五口,分别在四角和中间,好在屯堡的组织力体现了优势。大量灌井被打出来,周围靖海卫的军田则只有忍受干旱,他们今年的生活将会更加艰难。
刘民有也预见到了今年的饥荒。去年通过综合门市的打击,屯堡的粮店基本全军覆没,那些店铺纷纷该做其他生意。但是不远的卫城就有其他粮店,他们可能会在粮食成熟后来收粮,毕竟本地收粮不需要运费,他们能稍稍提高收购价,刘民有不愿与那些粮店拼价格,也不能允许粮食流失。他已经在开年后向屯长传达了命令,强制所有屯户不得向外卖粮,抓到的可能被收回土地,综合门市的价格仍然维持去年每石八钱的收购价。
另外便是通过南下的船只带回一些粮食,淮安等地的粮食比登州便宜很多。走海路的运输成本也很低,刘民有现在比任何时候都希望水师壮大,能免费给他搞运输,所以刘民有正在对港口进行扩建,更远的地方还有几个船坞。一群流民在五名福建船工指挥下正在修建,按那些福建船工所说,就算在沙滩上挖个坑,也能造船,整个港口区就如同一个大工地。
李冉竹拿着货册正在点卷烟的货,点过一堆后。商社接货的人就抽查一箱,然后签字确认,李冉竹开年后还是被安排到靖海,负责卷烟和箱包的生产。
刘民有在李冉竹身边,不时打量一下这个小妾,李冉竹虽然是妾,实际上刘民有没有打算再娶,李冉竹比天津时显得年轻了许多,脸上泛着圆润的光泽,一身朴素的打扮,原来头上的少许白发也没有了。
李冉竹点完最后一堆货,长长出一口气,把货册交给自己的助手。转头见刘民有正看自己,抿嘴笑了一下。
这时她的助手看到一队行商模样的人正在上船,连忙跟李冉竹说了,一般运货的船只有水手和商行的人,都是她们认识的,这一队人完全陌生,而且行走间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李冉竹正要让人去拦下,刘民有已经看到蒲壮在里面,知道是特勤队的人,估计是随船南下,然后还要去福建,连忙叫住李冉竹。
蒲壮一行十余人,他看到刘民有,只是拱拱手,刘民有知道他们有保密规定,也只是拱手作别。
李冉竹看刘民有样子,也不再多问,她让刘民有走在前面,两人一前一后往厂区回去。
这个时代自然不能手挽手走在一起,尤其在文登这样相对保守的地区,这让刘民有对散步提不起兴趣。
“老爷,你下一处去哪里?”
刘民有不快的道:“都说过不要叫老爷,就叫我名字好了,我听了觉着自己多老了。”
李冉竹跟他相处下来,知道他和陈新都很随和,从来不要求属下的礼节,听了笑道:“叫名字更别扭。”
刘民有跟她一起到了厂区,里面走动的大部分是女子,一些体力活也是女子在干,她们很多原来都是种地的,有些人手上力气比读书的男子还大。
“我打算明天去成山,看看那边的屯堡,然后就在威海呆到三月底。”
李冉竹看看刘民有憔悴的脸,有些心痛的道:“你这么到处跑,我在靖海又照顾不到你,别累着自己了。”
“在威海住家里,累不着,这次回去事情多,一是东江有船来卖人生和貂皮,这些东西在江南很贵,我得去看看,二来,东江又逃来些人。”
李冉竹奇怪的道:“怎么还要逃,不是有新总兵来了,为乱那个刘什么也听话了么。”
“昨日有人过来报信,已经有一千多人逃来,据说那个黄龙贪墨无度,比之原来的东江将官还贪,各岛都是人心浮动,皮岛那么远,也有人偷船出来,大小船已经有十多艘,还有许多木筏。”
“陈大人有流民就要收着,现在不但辽民,听说已经有河南的流民闻名过来了。”
这些人口既是他们最需要的资源,也是目前最沉重的负担。东江形势仍然很差,黄龙到任后搞得天怒人怨,这人打仗还是有两把刷子,管军就太贪了一些,他仗着是孙元化的心腹,在东江为所欲为,完全没有注意到眼前短暂平静下的暗流。东江兵在毛文龙被杀后一直有一种怨气,而且对朝廷和上官都充满怀疑,这种情况下他的作为无疑是往柴火堆扔火星。
刘民有对东江的事情不熟悉。不知道他们最后会如何,但转念就想到陈新安排的农忙后农兵正规训练,他皱着眉头。半响才叹气道:“陈新自有他的打算,能多活一人就多活一人吧。”
登州城内的镇海门大街上,陈新带着周世发慢悠悠的走过忠烈祠北面的街道,这里有一处棉布店,这是他们预先布下的一个据点,前面是店铺,后面是院落,能藏几十人。
两人神色如常的走过店铺,并未进去与里面的坐探联系。
周世发低声对陈新道:“大人,这里离镇海门两百步。离草桥也不远,这一门一桥都是北城要点,这处位置甚好,只是眼下只有这一处,这月再在附近寻两处院落或铺子。”
陈新点头道:“登州眼下是谁在总管?”
“大人。按您要求,几个店铺会互相都不知情,他们的身份只有属下和张东知道,属下准备在钟楼附近寻一商铺为联络点,以外面报价和榜写暗语,坐探不需与联络点联系。只需从门外过,就能接受命令,这样一来,即便一处被发现,其他几处不会受牵连。只是…大人,似乎太过小心了一些。”
陈新笑道:“登州是我大明境内,是小心了一些,不过咱们的对手终归是建奴,以后总会到建奴的地盘去,练得小心一点没有错。”周世发低声受教。
他们回到宋闻贤的老宅子,陈新叫上随从,准备返回威海,宋闻贤跟陈新汇报了他打听的登州情报,今年朝廷拨的军饷很充足,光是制器之用就是数万两,孙元化手中其实物资很多,东江的春粮已经发了,不过据说被黄龙克扣大半,也不知他转卖去了哪里,最大的可能是登州城内那些官员缙绅的粮店。
原本还应该补足东江前两年欠发的本色,总共有十三万石,但据说孙元化不打算补了,他甚至又提出要东江移镇,把军民分离,已经给皇帝上了奏疏。
陈新听得大摇其头,军民分离说起来理由很堂皇,便于点查实兵,按兵给饷,但东江至少还有十数万百姓,这些人进了登州根本没有办法安置,孙元化提出的同样是军屯,但他显然找不到那么多土地,这个奏疏交上去也是白搭,但是看得出孙元化还是有些纸上谈兵。
东江目前没有大的动静,刘兴治也老老实实的,但明显的是,东江镇已经没有进攻能力,连骚扰都谈不上了。
陈新到巡抚衙门接了王徵,他们一起在水城坐船,王徵是辽海监军道,登州水师还是很巴结他的,派了一艘小福船送他们到威海。
王徵气色比那日好了许多,他在陈新面前已经不摆架子,与陈新在船头闲谈,船开出半月湾后,长山岛遥遥在望,王徵看着北方道:“十数年来,天下靡费金钱无数,只为那辽东一块土,每言辽事,便是需兵十数万不止,今年又增辽饷三厘,此十数万兵真当用否。”
陈新低声道:“王大人,有孙大人在,应是当用的,据说标营红夷炮就二十余门,那建奴必定难以讨好。”
王徵淡淡道:“本官愿去威海,除解罪之事外,还有一因,陈大人的文登营多有辽人,正合以辽人守辽土,且文登营必是精兵无疑,陈大人去年两千多兵,斩首超过一千,何也,兵贵精不贵多,贵土着不贵客兵,管仲曰:有节制之兵三万足以横行中原,更何况辽东一隅。本官以为,客兵耗费钱粮,战心不扬,每每一触即溃,应辽民中择精壮卫兵,在辽东之地乘险树垒,后以辽兵守辽地,尢可坚故乡故土之思,膏腴耕屯山寨,即以辽地储辽粮,亦可渐减加添节省之投,略解小民赋税之苦,于攘外之中得安内之道。”
陈新低头道:“是,大人高屋建瓴,下官受教。”
王徵满意的点头,他原本是扬州府推官,对军队也只是纸上谈兵,其实辽人守辽地一触即溃的也不少,反倒是川兵和浙兵这两支客兵打得最英勇,去年建奴入寇,石柱和酉阳的土司兵在秦良玉率领下勤王,合计共九千人,其中七千由四川布政司供饷,两千由秦良玉自筹,因为路途遥远,走到十一月才到京师,此时建奴早就退去,并未如传言那样参加四城之战,原本历史上也是如此。若是他们能早些到,倒可能和文登营配合全歼关内建奴。
崇祯对秦良玉非常看重,亲自召见了她,还赠了她几首诗,然后把川兵留在了关宁,秦良玉留下弟弟带兵,自己返回了四川。显示了朝廷对这支强军的重视,所以陈新对所谓辽人守辽地并不以为然,更重要的是军队的组织训练和待遇。
王徵得到一个著名将军的马屁,意气风发的站立船头,他的胡须迎风纷飞,王徵指着北方大声道:“初阳(孙元化)以扫平建奴为夙愿,是以本官愿到威海,略尽绵力,下报初阳提携之恩,上报万岁知遇之恩,陈将军亦要时刻以此为念。”
陈新满口答应,偷眼看他一脸沉醉,心中暗笑道:“就当扬州推官多好,孙元化把你弄来登州,可是牵连你了。到时你就报我的救命之恩吧。”(未完待续…)
第四十四章 序幕
呼一声,几本书被扔到刘民有桌案上,刚刚赶回威海的陈新洋洋得意的道:“我给你挖到一个宝贝。”
刘民有暼一眼他,拿起一本书,上面写着“七克”两个大字,看了一页后奇怪的道:“这有啥用,我又不信教。”
陈新过来一看,随手就扔到地上,再看一本,又是《畏天爱人极论》,又扔到地上,终于看到一本《远西奇器图说录最》,递给刘民有,“这个才是,看看多少机械。”
刘民有认真看起来,他越看越眼睛发亮,等到放下书的时候,陈新得意道:“如何,这个人叫王徵,可是我费尽口舌挖来的。”
刘民有赞道:“真是人才,这些都是他写的?”
“这本《远西奇器图说录最》据说是一个叫邓玉函的传教士口述,王徵执笔写的。”
刘民有和陈新都没听过邓玉函,王徵经常提起的金尼阁他们也没有印象,其实邓玉函与利玛窦一样十分博学,而且来华之前已经是名满欧洲的科学家。他是瑞士人,在德国大学学习过数学、医学和哲学,通晓拉丁文、希伯来文、法文等八种语言,大约在万历后期的时候,又被选入罗马的山猫学院,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起源地,当时是欧洲近代科学的中心,最优秀的学者才能入选山猫学院,邓玉函是山猫学院第七名社员,他的前面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伽利略,邓玉函在那里交流到很多近代的科学知识和方法。与开普勒等人很熟悉,在欧洲科学界颇有名气。
后来他在里斯本碰到到处找图书的金尼阁,金尼阁当时准备在中国开一个教会图书馆,以推动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于是邓玉函天启元年随金尼阁来华,王徵是天启五年认识他,然后便跟着龙华民、邓玉函等人研究西方学术和天主教。
明代对西学的宽容远远胜过后来的满清。在士大夫阶层是一种时尚,并不是少数人一时兴起的行为,邓玉函虽然也曾因为传播西方解剖学被礼部弹劾为妖学。但并未影响他的工作,甚至于历法这样重要的方面,明廷也接受西方的学术。崇祯二年的时候,崇祯皇帝专门开设历局,准备让这些传教士制定新的历法,邓玉函就一直在里面工作,可惜崇祯三年已经在北京病逝。
“能翻译成这样,已经十分难得了,你打算如何用这个王徵?”
陈新说道:“办个工坊,让他指导那些年轻工匠…”
“不,不,这么用不对。不能光做工匠的活,你看书里面。”刘民有翻开一页,“你看滑车解这几款解读,‘单滑轮用力力半可起重全’,五十七到六十款。则讲的是不同的轮半径和轴径比例下的用力,与咱们的工匠只知制器全然不同,这个滑轮咱们水师和屯堡也在用,知道能省力,但没有谁去研究到底能省多少力,更没人能写出来。这个就是差别。”
陈新其实根本没有细看,眨眨眼道:“那你说怎么用?”
刘民有没有直接答他,而是继续翻到前面,指着图画,“这页是解释的月食,虽然仍然是采用地心说,但把太阳、地球、月亮的位置标识得很清楚,‘地海合为一球,日过地则有影,影遇月则为月食’,已经有天体运动的认识,卷一里面的第二十七款所说‘每重垂线引长必到地心,所以每垂线之末必与地心相合’,虽然没有明确说明重力的来源,但已经有了地心引力的概念。此外还有勾股定律、拼音、水平面、水压、杆杆原理、齿轮、物体密度、起重、求三角形重心、求多面体重心。这个完全可以作为科学普及的教材。”
陈新试探道:“那,你打算…”
刘民有搓搓手,有点兴奋,“办个学校,就叫科技学校,我把有资质的学生和识字工匠选一批去学,不能局限于做机械,我再和这个王徵讨论一下,加一些初中的知识进去。”
他说完又去拿其他的书,其中一本《泰西人身说概》介绍了西方的人体解剖学,也是邓玉函所著,另外还有几本《新制诸器图说》、《测天约说》、《大测》、《西洋音诀》,刘民有都留了下来,其他的《西儒书》、《七克》之类的也扔到了一边。
里面最有用的还是《远西奇器图说录最》,总共分为三卷,前面两卷偏重于科学原理,第三卷则是西方的机械,光取水的工具就有虹吸、鹤饮、龙尾车、风车提水等,各类水力、风力、畜力机械都有,齿轮传动广泛运用,全书图文并茂,解说分明。
里面很多内容让刘民有对这个时代的科学水平有了重新认识,同时也为欧洲的进步感到惊讶,一名来华的传教士已经有如此丰富的知识,可以知道就科学理论而言,欧洲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了大明。
陈新对刘民有道:“那就办个班就是,不过先告诉你,这个王徵能呆多久很难说,你得快些把人调来,最好能培养一批老师出来,以后好教其他的学生。”
刘民有问明了王徵的身份,原来还是个上官,还不能随意安排他,有点迟疑道:“他还是上官,那怎么让他给人上课?”
陈新嘿嘿笑道:“他就对这些机械之类的感兴趣,咱们把条件和经费都做足,他必定乐不思蜀,不过我还要安插两个训导官进去,这个王徵一有机会就要传教,让训导官掺掺沙子,别把这些学生都带成耶稣会众了……王徵到威海转眼已经五天,他暂时住在朱国斌的宅院中。所有的军官中,也只有他还没有成亲,所以陈新连丫鬟婆子一起征用了。
这几日刘民有陪着王徵到处参观了一番,威海整洁的街道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百姓身上散发出的希望也让他觉得全然不同于它处,随处可见的砖瓦房更显示了这里的富庶,王徵刚刚从扬州过来。以前一直听说文登是地瘠民贫、交通不便,现在看过之后虽然没觉得威海繁华,但也让他刮目相看。
他专门去看了一次文登营的水营。水师一袭深蓝色军装,条例开始执行后,船上比原来整洁了许多。战备也做得很好,王徵对水营很满意。此外他还去了麻子墩的民用铁器作坊,那里没有搬迁,目前主要生产农具,刘民有希望农具有一天也能向外地销售赚钱,所以留在了靠海的麻子墩,王徵对于铁模法也颇有研究,现场就与那些工匠讨论起来,还亲自示范了一次。
陪同王徵非常轻松,他对自身道德要求颇高。既不去青楼妓院,也不好大吃大喝,这让刘民有对王徵印象大好,虽然王徵的官架子还是有一些,但只要一说到机械和天主教。就啥都忘了。
第六天一早,陈新就亲自来请他去了他的官署,这个官署就在原来的铠甲铁匠作坊,用作坊的公事房改造的,也十分宽敞,里面的家具全部是新买来的。只是没有花园,陈新表示会尽快为王徵修建一所大宅院,但王徵表示并不在意。
刘民有投其所好,在工坊办起一个科技学校,所有工具和原料都十分充足,这些学生都是识字班和工坊抽调的最有资质的年轻人,有识字和算数基础,也很有动手能力,王徵在这里果然乐不思蜀,带着一群学生每日讲习理论,并且一起动手制作各种机械,虽然远西奇器图说其中有很大部分过于复杂,并不实用,但陈新和刘民有都没有干涉,制作复杂机械能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对机械的敏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