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帮爹当军阀(终南)-第2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程秉在一旁解释说道:“冀州去岁真正有余粮储备的只有北部的四郡,南边的几个郡当时还在袁绍控制之下,加之振威、振武两营出州作战。粮草消耗很大,因此冀州去岁的粮食储备并不丰富。”

“嗯,你们现在就算一下,能从幽州、辽州和冀州最多抽调出来多少粮食。”

袁涣和程秉立即坐下来,一人手握一支炭笔,埋头计算起来。炭笔虽然没有毛笔写字那么丰润耐看,但却胜在简捷和高效,如今已经成为刘和手下必会的几项技能,所以袁涣和程秉也是适应了这种硬笔书写的方式。

趁着两位幕僚在埋头计算的时候,刘和仔细回忆后世看到过的一些数据。

“按照后世史学家和农业专家权威的统计分析。大汉在人口鼎盛的时期,每年粮食产量大概有320亿斤,平均到每个人的头上,就是一年500斤口粮。如果按照此时农业劳动生产率计算,约为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年产粮2000斤左右,一个五口之家大约是5000斤。幽州现在的人口大约有580万,我在幽州兴建水利已经有八年,推广各种新式农具和龙骨脚踏水车也有六年,四处开荒屯田也坚持了七年。这些因素加起来,大大提升了单个劳动力的年产粮食数量,也不知道算下来能提高到几成……”

就在刘和沉思的时候,袁涣和程秉已经计算完毕。两人相互替对方检查一遍,然后交换了自己计算时采取的算法和依据,最终形成了一个都能认同的数字。

“禀告公子,如果按照秋粮收获为时间节点。那么在此之前,我们一共可以从幽州、辽州和冀州调集出来的粮食数目是八百二十五万石,如果扣除粮食运输途中的损耗。最终能够运到目的地的粮食大概为六百四十万石左右。”

“你们再算一算,以最低的标准,也就是保证不饿死的情况下,一千万人在四个半月内需要消耗多少粮食。”

“一个大人一天给粮十二两,可以保证不饿死。小孩一天给粮减半,为六两。老人取中间数,给粮九两……一千万人中,大人算四成,老人算两成,孩童算三成……”

袁涣和程秉每人手抓一只算盘,将算子拨得霹雳啪啦直响。

“启禀公子,如果想要保证千万人在四个月内不被饿死,那么至少需要提供八百五十万石粗粮。”

“八百五十万减去六百四十万,就是两百一十万石的缺口,不好弄啊。”刘和紧缩眉头,口中喃喃自语。

此时房内的几人已经明白刘和让大家计算这些数字的用意了,尽管还差了两百多万石粮食,但刘和居然想以幽州、辽州和冀州的余粮拯救整个大汉被饥饿所威胁的千万黎民!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激动而又疯狂的想法啊!

袁涣和程秉如果不是曾经亲身深入到幽州的乡下去体验农村生活,亲眼见识过各个村落的公共粮仓里面储存的那些堆成小山一样的粮食,他们两个绝对不敢相信在北方这种被人认为是荒远贫瘠的地方,刘和居然能埋头种出这么多的粮食来。

“不行,这两百多万石的缺口,必须想办法补足!你们跟我一起想,今天不想出个办法来,晚饭就不要吃了。明天还想不出来,明天的饭也不许吃。”

袁涣和程秉对视一眼,露出无可奈何的苦笑。面前这位公子,别的什么都好,既没有什么架子,也不喜欢搞表面文章,做事情实在,就是有些专断了一些,说出来的话从不更改,既然他说不许吃饭,那就是连他在一起大家都不能吃饭,谁劝也不行。

两位从事为了当日的晚饭,还有来日的饭食,开动脑筋飞快地琢磨着。

“有了!如果把幽州和辽州常平仓内的粮食集中到周围的码头,然后用船只运到渤海之中,再转运到大船上,然后走海路进入黄河,一路逆流运输到洛阳附近。则可以节省出至少八十万石的运输损耗!”袁涣从节流的角度思考,把二百一十万石的缺口缩小到了一百三十万石。

“公子,方才我们在统计的时候,并未将边军将士们自给自足屯田所得的粮食计算在内。据我所知,这两年镇北军在渔阳屯田成绩斐然,白山都尉城和集宁都尉城周边的战俘营也种出来不少的粮食,如果从这几处征调粮食,至少可以补充七十万石。”程秉小声说道。

程秉话刚说出口,田畴马上反对说道:“公子,此事千万慎重!军屯和战俘营收获的粮食。是为部队准备的储备粮,若是动了这些粮食,我们的大军一年之内都无法发动大规模的战事。”

田畴之所以要提醒刘和,是因为他知道刘和前段时间就开始谋划对袁绍用兵的事情,现在袁绍的地盘内发生大饥荒,正是攻打他的有利时机,如果刘和拿出这些军备粮来救济外地甚至是并州和关中的饥民,那么不仅会影响到对袁绍的出兵计划,还等于是变相地替袁绍埋了一个天大的单。

刘和心里明白田畴在担忧什么。却坚定地说道:“如今各地百姓每天都在被饥饿所折磨,关中、并州和江淮地区都出现了人吃人的惨事,我决定把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无限期的向后顺延,直到解决了这场浩劫再说!”

既然刘和主意已定。田畴立即不再反对,反过来帮着他想主意。

“公子,如果推迟军事行动,我倒是有个节省粮食的办法。”

“子泰快说!”

“如果只是各地的饥民呆在原地等待我们的救援。就会给我们的运输造成很大的困难,这其中还涉及到跨境送粮的敏感问题,另外也会消耗很多粮食在运输的途中。我想的是。如果派人在关中、洛阳、并州和冀州的主要交通要道上开设救济点,然后组织受灾的饥民顺着这些救济点向我们的产量区靠近,这样饥民就可以一边吃着救济粮食,一边向北方移动,如此一来便可以节省出不少的粮食,而且就算到了最后还有一些缺口,还可以通过向幽州各地的大户募集粮食来解决。”

“此策甚好!”刘和不由得称赞道。

当初幽、并、冀三州遭受百年罕见的旱灾和蝗灾双重灾害的时候,刘和几乎想尽了所有办法,终于使幽州和冀州的百姓渡过了难关,不过当时这两州的百姓在灾荒到来之后,可不是整日无事可做,躺着等候官府的救济,他们被全部发动起来参与到了农田水利设施、公共卫生设施、道路交通、集镇城池等建设当中,就连小孩子都在满野地里面剜野菜,抓鼠蛇和蝗虫……

这次刘和是要对外州受灾的饥民出手救济,这些饥民每天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吃点吊命的东西,然后朝着有粮食的地方移动,他们不可能呆在原地进行劳动,更不会以工代赈,所以田畴想出来的这个在运动中减少粮食运输消耗的办法,便是最佳方案。

而且,田畴还有一点没有明说,那就是这些饥民朝着幽州和冀州移动,等到灾害过去之后,至少有一半人可能会留在北方,而越是靠近幽州产量区的饥民,只能是那些走得快的青壮之人,而许多老人和孩童未必能够走到幽州。上百万的青壮涌入幽州和冀州,就是一笔巨大的隐形财富,绝对可以抵消掉刘和为此而献出的粮食。

大的方向定下来后,具体如何执行还要涉及到州、郡、县、乡、村各级官府组织,其中的任务量将会十分巨大,刘和不需要事事过问,只要给州郡两级政务官员和各军统领下达指令,这些人自然会按照他的要求去抓具体的落实。

刘和这边迅速部署下去,三天之后,李严从洛阳发来的求援急报抵达邺城,刘和立即挥毫给刘虞回复:父亲勿忧,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第四七五章常平仓

毫无疑问,任何时候粮食都是一个政权和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而生产和储备足够多的粮食,则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刘和来自于后世,虽然没有经历过新中国初建时“三年自然灾害”那种极端困苦的时期,但他对于储备粮食的重要性却是有着深入骨髓的认识。

实际上,不仅是刘和重视粮食储备,数千年以前的老祖宗们很早就重视储备粮食,并且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那便是“常平仓”。相对于影响深远的“四大发明”而言,常平仓制度在后世已经被许多人忘记,但这项制度实际上已经成为后世各个国家都在执行并且不断完善的重要制度,始终不曾废弃。

西周时期,中国人就开始了粮食储备,并且从那时起,粮食储备就具有了后世的一些主要功能,比如稳定粮价、防备凶年歉收、应对国家大事,例如军事或工程建设。春秋战国时期的李悝和范蠡还制定过具体的措施。

到了西汉宜帝年间,大司农中丞耿寿昌是当时主管农业的官员,他精通《九章算术》,长于计算经济措施的功利与得失,以此得到皇帝的赏识。耿寿昌发表过不少重要言论,并提出了一些颇得民心和推动经济的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而他提出来的众多制度措施当中,“常平仓”便是其中最具特点的一项,用“光耀千古,泽被后世”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据史料记载,在耿寿昌任职前,朝廷每年都要从关东水运不少粮食到洛阳,因此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很不合算。在耿寿昌任职期间,他上书汉宜帝。建议在丰收之年就近收购粮食储备起来,以供应京城,这样可节减从关东运粮兵卒一半以上。宜帝虽然在史书中声名不显,但却不是昏君,因此很快便接纳了耿寿昌的建议,并且迅速推广天下。

由耿寿昌极力倡导和负责建立起来的常平仓制度,主要是运用价值规律来调剂粮食供应,充分发挥稳定粮食的市场价值的作用。在市场粮价低的时候,适当提高粮价进行大量收购,不仅使朝廷储藏粮食的大型谷仓“太仓”和“甘泉仓”都充满了粮食。而且边郡地方也仓廪充盈。在市场粮价高的时候,则打开这些储备粮库,适当降低价格向老百姓出售。这一措施,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防止了“谷贵伤民”,对于平抑粮食市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尽管当时有人对“常平仓制度”有不同的议论和看法,历代王朝对于这个制度也时有兴废,但常平仓制度自从出现以后,便成为一项重要经济政策。一直被推行到了科技高度发达的二十一世纪。

《汉书?食货志》在总结前人关于粮食生产和储备的论述时引用了《孟子》中的一句话:“狗彘食人之食不知敛,野有饿殍而弗知发”。这句话的意思是孟子指责国王:“丰年,社会上存在着猪狗吃着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储蓄粮食;凶年。野外有饿死的穷人,而不知道贷放粮食给百姓”。出现这种社会现象,正好从反面证明了“常平仓制度”的重要意义。

常平仓制度的根本就在于维护广大农民和全社会的利益,避免“谷贱伤农”和“谷贵伤民”。除了正常的农业丰歉外。常平仓制度还能保证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国家开仓放粮,无偿救济灾民。

制度虽好。但也要靠掌握政权和实施政策的人来推行。大汉推行常平仓制度已有数百年,各级官府对于如何落实这项制度也是驾轻就熟,但因为中央朝廷的日益腐朽堕落和世家豪族不断兼并穷苦农民的土地,加之连续不断的各种自然灾害,所以到了黄巾起义之后,常平仓制度便名存实亡,以至于整个大汉堕入了一个因为没有粮食吃,所以各地百姓起来造反,然后毁坏更多的良田,导致更多的百姓没有粮食吃,然后更多的人起来造反这样的恶性循环。

刘和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从长安逃回幽州之后,牢牢地抓住两件事情不放。

一是保境安民,二是提高粮食产量。

为了保持地盘的稳固安定,刘和跟公孙瓒、袁绍、鲜卑人、乌桓人不停地作战,甚至不断地将战线向外推,等于是变相地扩大了自己的地盘。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刘和大量吸纳和安置流民,实施军屯和民屯,兴修农田水利,在自己控制的地盘内恢复常平仓制度……

前几年,幽州和冀州遭受大旱和蝗灾的时候,因为幽州的粮食储备较为充足,加之刘和的应对果断迅速,所以有惊无险的渡过了这场原本可能会导致幽州和冀州元气大伤的灾害。这次危机过后,刘和在幽州和冀州的声望已经与刘虞持平,而郡县两级官府对于常平仓的建设更加重视。经过数年积蓄,幽州和冀州的粮仓内又堆满了粮食,等到这次席卷大汉的大灾荒爆发之后,终于派上了用场。

刘和下达给各州、各郡、各军的命令,以最快的速度从陆路、从海路向着北方和东方传递过去。

蓟城州牧府,刚刚上任不久的幽州牧刘惠接到刘和的亲笔书信后,立即召集州中各级官员召开紧急会议。

刘惠对大小官员说道:“本官刚刚收到骠骑大将军从邺城传来的急报,要求幽州立即进入紧急状态!”

别驾齐周问道:“可是要对并州用兵?”

“此次进入紧急状态,却不是为了用兵,而是为了赈灾!”

治中魏攸皱眉问道:“幽州去岁风调雨顺,今春以来农耕顺利,各县百姓粮食充足,何来赈灾之说?”

刘惠一脸凝重地说道:“公子这次却是要凭幽州、冀州和辽州的常平仓储备之粮,拯救大汉千万挣扎在生死之间的民众!”

“什么!”

“此事非同小可,一旦幽州的常平仓被掏空,来年万一灾荒蔓延至境内,又该如何应对!”

“骠骑将军这次却是有些冒进了,幽州前些年才遭过一次大灾,如今情形刚刚好转,岂能忘了教训。”

议事厅内一片众说纷纭,许多人对于刘和的决定表示不理解,甚至是反对。

刘惠似乎早就料到众人的反应,只是冷着脸听大家聒噪,等到众人把牢骚发完之后,他一脸严肃地说道:“此事,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骠骑大将军总督北方五郡军政大事,他的命令,必须不折不扣地在幽州贯彻落实!本官宣布,从此刻起,幽州进入紧急状态,所有官员立即分赴各县,监督常平仓出粮!若有阳奉阴违、借口阻拦、中饱私囊者,按军法处置,绝不姑息!”

厅中官员很快想到刘虞父子如今虽然离开了幽州,但蓟城还留驻着五千龙虎卫,幽州更有骁骑、幽燕、镇北三支大军镇守,一旦幽州进入紧急状态,刘惠便握有生杀大权,谁要是敢在这种节骨眼上冒泡,那就是在找死。

鉴于刘虞父子巨大的威望和刘和刚硬的手段,幽州各郡县迅速行动起来,大批的粮食开始向着西线和南面运输。

渔阳狄平,镇北军驻地,主将徐荣刚刚接到刘和的军令。

“传本将号令,各屯堡负责人于明日未时前来军部议事,过时不到者,军法从事!”

很快的,数十骑手持军令的传令兵驰出军营,向着广袤的原野呼啸而去。

第二日未时,数十个屯堡的头领悉数到场,没有一人缺席。

“骠骑将军有令,各屯除了留够秋收之前的粮食,其余粮食立即入袋装车,七日之内运抵泉州。此次运粮,事关数百万黎民的生命,各屯堡不得有半分延误和截留,若是有人违抗军令,定斩不饶!”

随着徐荣一声令下,两万镇北军立即行动起来,无一人质疑和违抗刘和命令。

刘和的命令从海路传到辽州襄平,辽州牧赵该和度辽军主将鲜于银几乎是同时收到刘和的亲笔书信,两人立即碰头,商议从本州运输粮食前往洛阳的事宜。

赵该说道:“公子心怀天下黎民,此次欲凭一己之力补天裂,我们作为下属,理当竭尽全力地支持他。辽州虽然初创,但地广人稀,每年的粮食产量却也不低,这次我打算超额完成公子下达的指标,不知明辉有什么建议?”

鲜于银毫不迟疑地说道:“理当如此!公子就在邺城看着我们,辽州虽然地处偏远,这次却要好好让大汉各州瞧瞧咱们是如何做事的。州牧放心,度辽军舟师一定全力承担运输之事,绝对是随叫随到,不会出现半点延误!”

别驾王烈建议说道:“可派人前往乐浪向公孙度筹粮,值此举国危急之时,他也该分担一些才对。”

“对!不能便宜了这厮!除了从乐浪筹粮,还可以从夫余国购买粮食,虽然数量不多,但有多少算多少,我们在这里多努一分力,受灾的地方或许就会少死一些人。”

第四七六章补天裂

时间已经过了初夏,天气一天比一天燥热起来。整整一个冬天再加一个春季,黄河两岸都是滴水未降,如今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龟裂成鱼鳞一般的干涸河床,河边的很多树木也是成片成片的枯死,仿佛是在向两岸忙着逃难的人们无声地诉说着什么。

大汉太傅刘虞站在高出河面一截的渡口上,满脸忧郁地看着河对岸成群的难民正向着下游方向缓缓移动。

刘虞问李严:“正方,如今黄河水位比正常时下降了一丈多,辽州过来的运粮船还能顺利抵达洛阳么?”

李严回答:“大船无法行驶,小船勉强能至孟津。”

“洛阳周边现在聚集了多少逃难而来的流民?”

“已经超过八十万了,到月底的时候,至少过百万。”

“以洛阳现有的粮食,还能维持多久?”

“最多还能维持一个半月。”

“这段时日,辛苦你们了。但愿辽州和幽州的粮食能够及时运来,这样也能少死一些百姓。”刘虞叹息说道。

“太傅勿忧,如今公子正从陆路和水路同时调集粮食运往洛阳以及其他受灾的地方,这场大灾终有过去的时候。”

“除了抗灾,防疫也不能放松。从蓟城赶来的医者到哪里了?”

“已经过了邺城,如今应该是在河内帮助审配进行卫生防疫。”

“说起来,还是世仁的目光长远啊。当初不顾许多人的质疑和非议,一定要在燕京大学开办医学院,还将华佗师徒的地位提高到与蔡学士和郑康成等同的程度,这些年为幽州培养出了近千名医者,如今全都派上了用场。”

“公子天纵之才,无所不知,许多事情都是提前布局。或许要过许多年之后,属下才能明白。”

“呵呵,也没有你说的那么玄乎,他犯浑的事情也没少干。不过,这些年他在幽州、冀州大力推行常平仓的做法,确实深得吾心啊。”

当刘虞与李严站在孟津渡口等待运粮船只抵达时,远在数百里外的壶关以西,正有数万饥民排着长队通过壶关向冀州转移。

关墙之上,太史慈手持千里镜仔细观察着关下绵延数里的粥棚和临时搭建起来的房舍。

一名专门负责安置流民的副将向太史慈建议说道:“将军,这几天从上党郡和太原郡赶过来的百姓越来越多。我们临时修建起来供他们栖身的房舍远远不够用。属下以为,是否简化出关的手续,加快壶关西面的饥民进入冀州就食?”

太史慈摇头说道:“此事断然不可!如今天气一天比一天热,就算这些饥民在壶关外面露宿,也不至于冻死。将军府之所以下令对过往饥民进行检疫和一段时间的隔离观察,自然是有原因和道理,我们绝对不可敷衍了事。”

“此事是属下鲁莽了。”

原来,为了防止饥民进入冀州和幽州时带来疫病,刘和给振威营、振武营、振勇营、幽燕军和骁骑卫下达命令。要求各军在通往冀州和并州的的关隘路口上设置粥棚和隔离区,凡是想要进入冀州和幽州的饥民,都要在隔离区内停留五天并且经过了全面检查之后,方可进入冀州和幽州。

刘和的这条命令虽然有些不近人情。但也是迫于无奈,大灾之时往往就会伴随大疫,万一流民将瘟疫之类的严重传染源带进冀州和幽州,后果不堪设想。

青州。黄河南岸的高唐县内,一大群衣衫褴褛的饥民正排着队向渡口走去。高唐县令孙邵站在一处地势较高的土台上大声对着饥民们喊道:“诸位父老乡亲,此去河北就食。只是权宜之计,等到大灾过后,千万记得返回家乡恢复耕种,本县承诺三年之内不向大家征粮!”

满脸麻木的饥民们似乎没有听到孙邵的喊话,只是埋着头匆忙向渡口赶路,生怕落在人后,赶不上今日渡河前往冀州。高唐的对岸,振勇营在这里设立了一个很大的饥民临时安置点,这段时日已经接收了从河南岸过来的饥民十数万人,但依然显得不够用,孙礼正为这件事情上火。

“通知附近几县的县令,让他们继续征调民夫前来此地帮着振勇营修筑安置点,告诉营内士兵,这段时间都给本将把眼睛瞪大了,谁要是敢玩忽职守,欺压流民,小心本将借他的头颅一用!”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振勇营主将孙礼的火气显然不是一般的大,这都过去大半年了,还是那么风风火火。

大青山北面的集宁城南门外,从并州赶来的饥民正在接受城主杜畿的训话。

“乡亲们,你们到了集宁,就算到家了!这里虽然靠北了一些,冬天寒冷了一些,可要是跟北面胡人跑马放羊的地方比起来,不知要好上多少。你们顺路也看见了,集宁周围有的是大片的荒地等着人去开垦和耕种,只要今年把种子撒进去,明年就是金灿灿的粮食!我们这里的粮食管饱,却也不是白给的,谁家想要让大人孩子都吃饱,那就得以工代赈。集宁城欢迎勤快老实的人,却不欢迎偷奸耍滑的懒汉,希望本都尉今日说过之后,尔等莫要好吃懒做……”

类似的训话,这段时间杜畿每天都要喊上几次,虽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