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洋天下(刀王)-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个令人鼓舞的消息,美国佬正准备直接参战,由于协约国的形势不妙,美国的银行家们担心他们购买的三百五十亿美元的协约国战争债券变成废纸,正在极力促成威尔逊总统对德宣战。
这时情报部门送来一份急电,劳合·乔治在看完了电报内容之后,脸色变得苍白,手里的餐刀一下掉在了桌上,把精致的瓷盘敲下一小块豁口来。
“俄国人准备退出战争,沙皇正在试图单独与德国媾和!”沉默了好一会儿,首相这才抬起头来,缓缓说道。
“什么?”贝尔福也吓了一跳,现在欧洲战场的局势就十分困难,如果俄国人再退出战争,等到德国人把东线的兵力调往法国,不知道英法联军还能不能顶住这样的压力。“决不能让俄国人与德国达成和议!”
“可是我们现在有什么办法能够阻止它呢?”劳合·乔治说道,“即使在供应相对充足的英国,各地都出现了罢工浪潮。两年多的战争已经把俄国带到了崩溃的边缘,我们有广大的殖民地提供着各种物资,而俄国人却只能在战火中苦苦挣扎,物资匮乏,工厂没有足够的原料开工,土地没人耕作,即使他们在前线的士兵都不能得到足够的食物。一个处于饥饿中的国家,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为了大英帝国的利益,我们得全力制止俄国人的媾和,即使是推翻沙皇!”班纳曼说道,“俄国的社会党人正在闹事,我们可以联合他们与亲英的贵族和军官们一起行动,组建一个新的政府。”
……
俄军前线遭受了致命的失败,粮食匮乏,整个俄罗斯都将陷入到饥荒之中等等,流言从彼得格勒的英法使馆流出,并迅速向外传播,人们在恐慌之中开始抢购食品,并酝酿着一场大的风暴。
真实的情况是俄国虽然丢掉了波兰和西里西亚,但布鲁希洛夫将军指挥的俄国西南方面军在1916年的攻势中重创奥匈军队,已经稳固了俄国的防线,德奥联军已经再无力对俄国发动大规模的攻势。而且俄国国内的粮食储备虽然下降,但并没有到了引发饥荒的程度,只不过沙皇手下的官僚系统低下的办事效率使得这些在远东、西伯利亚和里海沿岸出产的粮食和肉制品不能及时地运往彼得堡和莫斯科这样的北方大城市。
沙皇手下的官僚们分成两派,一派是以皇后亚历山德拉和“神医”拉斯普京为首的亲德派,另一伙是以外务大臣古奇科夫为首的亲英美派。拉斯普京和皇后在极力劝说沙皇与德国人媾和,尽快结束战争以稳定国内的局势。古奇科夫、李沃夫公爵和尤苏波夫公爵等亲英法分子却主张继续与德奥两国作战,以便在战后捞取最大的利益。
古奇科夫和李沃夫等人得到了大多数高级军官的支持,尤苏波夫公爵在英、法两国大使的策动下,暗杀了尼古拉二世的“佞臣”和“巫医”拉斯普京。内阁中亲英法派占据上风。
看似还很平静的局面下,暗潮涌动。
1917年3月8日,一场革M命毫无征兆地爆发了。
“打倒沙皇,结束封建专Z制!”
“打倒德国女人,沙皇退位!”
“我们要面包,要涨工资!”
“退出这场战争,让该死的军官们上前线吧!我们的孩子要回家!”
这场在“国际妇女节”时由女工率先引发的罢工浪潮很快漫延到整个城市,随之演变成大规模的骚乱,俄国的首都整个都陷入到瘫痪中。
军队拒绝执行沙皇平定首都骚乱的命令,无奈之下命令由国家杜马选举一个临时委员会组成临时政府,以维持大局。
正在前线的沙皇乘火车返回彼得格勒郊外普斯科夫的夏宫,在这迎接他的大臣和军官们都在劝说他交出权力。临时政府派出古切科夫和苏尔肯前往玛丽亚宫与尼古拉二世进行谈判,沙皇在经过两天的考虑后,为维持国内的稳定,决定退位,将皇位让给其弟米哈伊尔大公,米哈伊尔鉴于国内形势,宣布放弃皇位。
罗曼诺夫家族对俄罗斯300年的统治就此结束,政权转移到了临时政府手上。
程益民乘了一天多的火车到了叶卡捷琳堡,然后乘车到了位于普热瓦尔斯基大街的中国领事馆和俄国中华劳工署总部。
“这几天出了什么事?与彼得堡的电报联系全都断了,公司来电报要求得到详细的报告,我正不知怎么办呢。”到了楼上,沈刚就迫不急待地问道。
“工人们在罢工,整个城市的电力和通讯都中断了。”程益民脱掉上衣,“正如大老板提前预料的一样,沙皇退位,现在临时政府接管了政权。不过并没有出现大老板所说的那种大的动乱。彼得格勒城内的秩序正在恢复,不过城里现在还有一个社工党广义派所控制的‘工农代表会议’,和临时政府并立,两个政权并立,早晚会出现惹出大乱子来。”
程益民公开的身份是外交部驻俄国的劳工署官员,但实际上是中华复兴党在彼得堡地区的情报部门负责人。由于彼得堡现在的电报联络中断,他只能亲自跑到叶卡捷琳堡向上级部门作口头报告。
“嗯,等一会儿你做一份详细的报告出来。”沈刚点着了一根烟,“国内准备向德国人宣战,大老板到了新疆,国内准备先期派出两个师加入到俄国战场,要求我们至少准备二十万人过冬的食宿,再加上我们手上的三十五万劳工,这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
“从局势上分析,俄国很快就会陷入内乱,为什么国内还继续派出劳工?”程益民部道,“我认为现在应当及早安排在欧洲的劳工们如何撤退。”
“这事上面已经有安排,你现在的任务是回去后要动用手上所有的资金,尽可能地搜集武器,把它们安全地送往我这边的仓库里!”沈刚吐了口烟继续说道,虽然不知道上峰的意图,但从这些安排上可以看出,大老板有可能在俄国有什么大动作。根据指示,旅俄劳工总署已经掌控了在俄国一百多万华工的四成。
大帅要这些民工能干什么?
;
正文 二、黎段相争
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冲突终于在是否对德宣战这件事上完全爆发出来。
最初一段时间,黎元洪还是相当能忍耐的,他做副总统那么久,自然早已学会韬光养晦,遇事忍让。而段祺瑞脾气虽大,但好歹也是留过洋的人,多少有些遵行宪法的观念,也不至于给黎太过难堪。
俗话说,阎王好见,小鬼难拿。有些事情反而是坏在了手下那些人手里。
段祺瑞早年留学德国,最少还能表面上表现出对黎总统的尊重,但他的手下就很难做到,比如段祺瑞最信任的“小扇子军机”徐树铮就是最难说话的一个。
徐树铮很有才干,而且极得段祺瑞倚重,段祺瑞怠于政务,每天总要下棋、打牌,把时间消磨在这上面,公务基本上由徐帮忙处理。而且徐十分能干,总能将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又对段忠心耿耿。时间一长,段就对其极为依赖,仿佛没有小徐自己就不知怎么处理公文。
但徐树铮这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恃才傲物,飞扬跋扈,说话做事盛气凌人,丝毫不留情面,甚至是老段的情面也不讲。包括段的亲信,见到其都绕着道走,敬而远之。
反正小徐替老段把能得罪的人都得罪光了。
从用人识人这方面,老段跟袁世凯比差得太远。老袁手下有一帮人替他做事,而老段只有一个小徐可用。
段祺瑞任国务总理,便让徐树铮任国务院秘书长。
段祺瑞做太上总理,让黎元洪当橡皮图章。
这里面的起因是民党最早为限制袁世凯而匆匆制定的所谓《临时约法》。由于当时约法对总统府与国务院之间的权限不甚了了,而老段和老黎在平日里也不太互通声气,因此在一些事务上难免出现误会与冲突。按照约法规定,国务院所决定的重大事件,应当呈递给总统府,由大总统盖印发布。徐树铮是国务院秘书长,因此经常要往返于国务院和总统府办事,但这个小徐经常不给黎总统说明事件来由,只管催促总统赶快盖印。要是黎元洪多问上几句,小徐脾气上来就敢当面顶撞。徐树铮这种盛气凌人的态度,若不是总统府秘书长张国淦从中斡旋调解的话,黎总统还真是有点吃不消。
有一次,徐树铮拿着山西省三个厅长的任命书来请总统盖印,黎元洪刚刚问了几句这三人的从前来历,小徐就不耐烦的说:“大总统问这些干什么?请赶快盖印,我事情忙得很!”这下可真是把黎元洪气得半死。等徐树铮走了,黎元洪恨恨的跟手下人说:“我本不想要做什么总统的,可你们看看,这些人目无总统到了什么地步!”
总统府秘书长张国淦两头受着夹板气,自然日子好过不了,干了三个月,终于受不住辞职走人。黎元洪做了总统后,一大帮湖北老乡都攀附到他的门下,总统府被人戏称为“湖北会馆”,这帮人可不愿眼看着黎元洪手上无权,在这些人的鼓动下,总统府与国务院之间的矛盾更是迅速激化。
在张国淦辞职之后,代替他的是人称“报界三杰”之一的参议员丁世峄。丁秘书长可没有张国淦那么好说话,他的性格和小徐倒是有点像,一向是言辞犀利,做事干练,岂能容忍小徐那样骄横跋扈的作风?这不,他一就职,马上就搞了一个“府院办事手续”草案,名义上是为了划分府院权限、规范办事手续,但说白了,其实就是要为总统府争得权力与地位……你国务院不能把总统府看成是一个盖印的机器啊!
丁秘书长的提议得到了黎总统的支持,但引起了国务院那边激烈的反对,他们认为这个草案就是“总统争权”,是用总统制来替代内阁制,这如何使得?段祺瑞身为内阁总理,当然不能对这事坐视不理,他随后便请假不出,以此来向黎元洪施加压力。
黎总统其实也心虚得很,他也不想把事情搞大,因为老段不出来理事的话,他还真维持不了局面。于是黎元洪又找人出来斡旋调解,说他本人是尊重《临时约法》和责任内阁制的,绝没有要恢复总统制的想法;之所以搞出“府院办事手续”的草案,主要是想协调府院之间的关系,避免误解,减少矛盾。趁此机会,黎总统又向老段投诉徐树铮等人在总统府嚣张跋扈的种种做法,并希望老段能对这些人稍加约束。
既然黎元洪服了软,老段也就坡下驴,销假回来办事。双方经过一番调解和讨论之后,都做了让步和折中,老段还特别指示小徐,以后交给黎总统核阅的文件,一定要亲自递送,并且一定要注意收敛。于是,“府院办事手续”的风波就暂时平息了下来。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这次却是来自国务院内部,内务总长孙洪伊与秘书长徐树铮发生冲突。孙洪伊是清末著名的立宪党人,在民国初年的组党热潮中大出风头,他此时与黎总统及林副总统的关系打得火热,自然免不了与老段、小徐发生矛盾。
小徐仗着老段的信任,在国务院一手遮天是人所皆知,偏偏遇到孙洪伊也是眼高手低的朋友,他的为人争强好胜,而且政治能量也不小,用当时人的话来说,这两位在一起,几乎就是“日日在火并之中”。
老孙是直隶人,年纪比小徐大十岁,哪里看得惯小徐这个嚣张劲。两人的日常口角就不消说了,这里说几次大的冲突。第一次冲突是徐树铮擅自以国务院的名义发布调令、命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四省军队会剿护法军李烈钧部的事情引起。本来这事已经在国务会议上讨论过,决议是去电调解,而小徐却私自拟了一个讨伐的命令拿给黎总统盖印,结果被拒绝了。小徐一怒之下竟然擅自以国务院的名义将讨伐之令发出,结果引起其他内阁成员的一片哗然,孙洪伊当面指责小徐违法越权,而小徐也不甘示弱,两人就此结下梁子。
紧接着,在8月下旬的时候,众议院将湖南议员提出的一个议案转给了国务院,其中对现任福建省长的胡瑞霖提出查办要求,理由是其在任湖南财政厅长时有贪污等劣迹。胡瑞霖是皖系的人,徐树铮接到议案后擅自以国务院的名义为胡瑞霖辩护,并将议案驳回。
孙洪伊得知后十分恼怒,他怒气冲冲的找到老段说:“对民政长官的处分问题属于内务部的职权,我自己分管的事情,我竟然一点都不知道,这算哪门子王法?如果秘书长可以包办一切,那我这个内务总长还做它作甚?”黎总统得知此事后,也召见并慰留孙洪伊说:“就是啊,现在哪里是责任内阁制,简直就是责任秘书长制嘛!”
被这么一闹,老段也觉得这事做得荒唐,随即命小徐将咨文追回,徐树铮表面上答应,实际上却不了了之。由此,孙洪伊又和老段卯上了。
中国的事情,就是千万不要轻视了小人物的作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从古至今,有多少大人物是被小人物给拖下水并一蹶不振的!徐树铮和孙洪伊两人在前台斗法,两位后台老板免不了在私下里抱怨,段祺瑞说:“这孙总长也太不象话了!”黎元洪则说:“徐秘书长未免欺人太甚!”
一个月后,孙洪伊为整顿内务部,裁减了部里的三十多名职员。由于这些被裁者大都和北洋系的头头脑脑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他们岂能善罢甘休,而徐树铮也想利用他们来把孙洪伊给搞下去,于是便怂恿他们向平政院上诉。结果,平政院裁定撤销内务部原令,被解职的那些人仍旧回去上班。
平政院是袁世凯时期设立的一个政治仲裁结构,孙洪伊不但不接受这样的裁定,反认为平政院是一个非法机构,随后他拟将此案提交国会审议。徐树铮害怕国会接受孙洪伊的意见,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他在经过老段的同意后拟定了一道执行平政院裁决的命令,准备交总统府批准。
徐树铮的这道命令,不但内务总长孙洪伊拒绝副署,黎总统也拒绝盖印,府、院之间反复争执,酿成政治风波。老段自上次就对孙洪伊十分不满,于是暗地里给孙传话,让他辞职算了。但是,孙洪伊非但认为自己没有错,而且口气十分强硬,拒不辞职。
老段这回真动怒了,他在十月中旬下了一道将孙洪伊免职的命令,让小徐拿给黎总统盖印。黎总统见后十分震惊,坚决不肯用印。徐树铮为这事来回跑了四趟,黎总统连拒四次,丝毫不肯让步。最后一次,徐树铮威胁黎元洪说:“总统不肯盖印也无妨,以后我们不准孙洪伊参加国务会议!”黎总统大怒:“你说的这是什么话?!”徐树铮冷笑道:“什么话?这是段总理的原话!”
过了几天,很少到总统府的段总理突然气呼呼的出现在黎总统的面前,他拿着将孙洪伊免职的命令交给黎元洪,说:“总统要是不肯免孙洪伊的职,那就把我免职了吧!”
老段下了最后通牒,黎总统也只好退让,不过他还想给双方留点余地,也给自己争回点面子,于是他建议:“免职令还是不下的好,让他自动辞职吧!我来给他做做工作!”
偏偏孙洪伊这位也是个死硬派,他死活不肯主动辞职,还大声嚷嚷道:“什么官我都可以不做,只要维持我的人格!我不辞职,不出洋,不外调!”
黎总统也说服不了他,这下事情闹僵了。一方面,要是不把孙洪伊赶出内阁的话,段总理的面子没地方放,以后也就没了威信;另一方面,孙总长坚持自己没有错,主动辞职就是失却人格。双方都不肯妥协,把黎总统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束手无策。
最后,黎元洪只好把北洋系的大佬徐世昌给请出来,希望他来调解这个纠纷。徐世昌是个老官僚,见多识广,他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问题所在。于是,徐世昌提出一个方案,那就是将孙洪伊和徐树铮同时免职,原总统府的秘书长张国淦出任国务院的秘书长。张国淦与府院之间的关系都不错,由他出任国务院秘书长的话,双方的沟通就相对好很多了。
老段用人,从来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对部下的袒护是出了名的。对于徐世昌的提议,老段开始不同意,因为他并不希望徐树铮被免职。直到后来国会要弹劾徐树铮,老段才不情愿的同意了这个方案,但又加了一条,那就是将总统府秘书长、号称黎元洪“四大金刚”之一的丁世铎也一并免职。
11月下旬,孙洪伊、徐树铮、丁世铎三人先后被免职。老段这次以一换二,而且徐树铮仍旧是陆军次长,勉强占了上风。至于被免职的孙洪伊,他转身又回到了国会,仍旧对老段不停的发难。
;
正文 三、段氏去职
1917年4月6日,美国借口“无限制潜艇战”和“齐默尔曼电报”对德宣战,欧战的天平迅速向协约国一方倾斜。
这个时候,段祺瑞内阁便在美国、日本的唆使下决定对德绝交,并打算对德国宣战。
之前日本人一直在阻挠中国参战,原因是它想得到青岛,在得到英、法两国承诺战后承认它在山东的地位后,这才转而支持中国对德宣战。
但当段祺瑞带着阁员们前往总统府请黎元洪在对德绝交案上盖印时,却遭到黎元洪的拒绝。黎元洪认为,宣战与媾和之权乃是大总统之权力,如今断交便是交战之先声,事关重大,万不可草率行事。
由此,内阁阁员们便与黎元洪吵了起来,教育总长范源濂甚至拍了桌子,指责黎总统的擅权行为是想当过去的皇帝。老段被黎总统浇了一瓢凉水,这下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他愤愤地说:“总统不肯盖印,国会又要问我的责任,这个责任内阁还搞不搞?我这个总理还怎么干下去?”
老段一发火,局势顿时变得更加白热化了,阁员们你一言、我一语,把黎总统说得哑口无言,打回了菩萨原形。可惜的是,菩萨既然不会说话,那盖印一事也一概免谈。国务院秘书长张国淦见双方的火气都很大,他一再劝解大家消消气,凡事以国家为重,不要意气相争,但他的话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等到大家该说的都说完了,黎总统又变成了泥菩萨,一言不发,这大总统印自然也别想盖了。在一段尴尬的沉默后,段总理气鼓鼓地站了起来,招呼也没打一声便离开了总统府。其他阁员面面相觑,随后跟着老段一起退出新华宫。
当天下午,段总理一声不吭,便直奔火车站前往天津。
老段出走的消息传到总统府后,黎总统还是有些手足无措的,他随后便召集总统府的一干人马商议该如何是好。黎元洪手下的一些幕僚如饶汉祥、哈汉章等人,平日里就看不惯国务院这些人的嚣张,这次见老段真的跑了,他们倒心中窃喜,有人便建议黎总统乘机将老段的总理职位免去,另行派人组阁算了。
按《临时约法》的规定,黎总统实际上是个“虚君”,但按沿袭千年的中国传统,中国的国家元首怎么可以是虚君呢?再者,黎元洪好歹也是名高位重的开国元勋,又怎能甘心作汉献帝和刘阿斗呢?无论怎么说,总统毕竟是总理的上级嘛,难道不是吗?再说了,那些南方的军阀实力派和国会议员们,也纷纷要打着他的旗号来与北洋系争权,那他就更不能做一个虚君了。
但是,《临时约法》和现实是有差距的,黎元洪的愿望和现实也是有差距的。黎元洪固然想扳倒段祺瑞,但考虑到老段在北洋系的地位和势力,他暂时还是不敢轻举妄动的。即便是要免去段祺瑞的总理之职,那黎元洪至少也要找好下家,不然的话,国事瘫痪,总统也是难辞其咎。
黎元洪想找林铄求援,没成想这位民国副总统却远远跑去了新疆,在西北督修什么公路,一时半会儿回来不了。
没有办法,黎元洪急忙把徐世昌、王士珍请到总统府,希望他们能从中劝解转圜一下,最好把段祺瑞给劝回北京。毕竟,这两位北洋系的重量级人物和老段是多年的老同事、老战友、老朋友,老袁在的时候,大家共事了这么多年,多少要卖点面子嘛!
但这时,正在北京开会的冯国璋给黎元洪带了个坏消息,那就是老段要在天津发辞职通电,并请各省的军政长官评个是非曲直。冯国璋的话里带话,黎元洪岂有不知,一旦老段辞职的事闹得全国皆知,恐怕就更不好收场了。于是黎元洪便请冯国璋不辞辛劳,一定要亲自去天津一趟,把老段接回为好。
冯国璋倒是乐意去跑一趟,但他也不能肯定自己就一定能说服老段。要说起来,段祺瑞的年纪比冯国璋、徐世昌几个人都小,但脾气却最大,一向是军人作风,说一不二,少有转圜的余地。冯国璋也知道这次是因为对德断交宣战的事情引起,于是他得向黎总统要个准信,不然事情还真不好办。
为了说服黎元洪赞同对德绝交案,冯国璋也不免费了点口舌,说如今德国虽强,但毕竟是寡不敌众,这次又触犯众怒,战争肯定不能持久,要是我国对他绝交,想必也不会有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