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征战天下第2部-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牵制。
因为,尽管利用自己的威望和权力发号施令,绝对比现在要痛快得多,但是风雨不希望自己的部下因此成为浑浑噩噩的行尸走肉。
这种在如今圣龙帝国庙堂之上已经弥漫开来,最终造成了偌大的帝国丧失了生机和活力的风气,是绝对不允许在凉州重演的。
更何况,不同于从呼兰人手中夺回、原先的利益集团已经七零八落的凉州,要想在继承了圣龙帝国千百年传统的巴蜀,进行全新的整合,就必然会面对这样的问题。
自古以来,大多数的人才都往往倾向于当时的主流思维和传统观念,相对抵制着变革的方案,而除了少数真正有大魄力和长远眼光的俊杰之外,会支持变革的,往往是那些见风转舵的投机者,因此如果强行推广的话,极有可能造成大批正直有为的官员纷纷离去,而阿谀奉承者则趁此机会阳奉阴违,行中饱私囊之实,令变革的效果适得其反。
故而,治理内政不同于行军打仗,这种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生活的变革,其推广不可能依靠权力和力量来强行的颁布命令,就能够达到令行禁止的效果,事实上,到时往往会欲速则不达。
意识到这一点的风雨,只得按捺下性子,放弃了高压的打算,将希望寄托于在重臣们的支持之上。
因为,还有三个尚未发言、却在军政两界都十分重要的部下,其意见十分重要,他们所拥有的地位、权势和影响力,都足以左右风雨军的战略决策。
首当其冲的青龙军统领白起很为难。
真的很为难。
白起是目前留在凉城的军方地位最高的将领,在整个风雨军中也是深负众望。
相对于当初没没无闻的风雨,还有只当过百夫长的秋风军统领秋里、前赤狮军统领洛信等人,过去的伦玉关总兵,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名扬天下,一直都是抗击呼兰的前线大将,因为获得伦玉关而崛起的风雨军之中,不少军官都曾经是他的部下门生,无论地位还是威望,都远远超过当年的风雨。
而论起军旅资历,恐怕也只有白虎军统领朱大寿勉强可以相提,但是绝对不够资格并论。
便是这位无论资历还是声望都无与伦比的名将,却在伦玉关收复之后,信守诺言发下了最为严肃的圣龙血誓,忠心耿耿的全力辅佐年轻的风雨转战南北,这些年来,一直默默的担负着保卫风雨军后方的重任。
在去年风雨改革了全军编制之后,青龙军的兵员大大扩展,成为了风雨军领地的守护神,虽然总体的战斗力有所下降,但是被白起亲自训练的弓箭队,却依然有足够的资本傲视其他各军,在和燕南天的战争中更是大显身手,令所有原先以为青龙军将会沦为二线部队的人们大吃一惊,保持了青龙军的地位和尊严。
于是,白起自然而然的成为了风雨军中的元老级人物,而且由于长期镇守后方的缘故,其地位和影响力,更是相应延伸到了地方。
再加上白起为人稳重亲和,因此即便是那些恃才傲物的士林清流们,也不得不在这位声望卓著的大将面前,表现出尊敬和礼数。
因此,当感受到风雨的目光时,白起很明白高高在上的主公,目前对于自己的希望是什么,更明白如果此刻自己开口的话,很有可能会扭转这场争论的结局。
但是,白起无法开口,因为他看到了欧静企盼的眼神。
白起认识欧静,早在风雨之前。
当年呼兰人用计夺取了伦玉关打开通往中原的大门之际,遭受权臣陷害身负重伤的白起,正是在无忧谷的救助之下方才得以幸免。
白起了解欧静,他很清楚不管其他人如何想如何做,但是欧静却绝对不会去为自己的弟弟争什么巴蜀总督,在那个年轻文静的女子心中,满是悲天悯人的慈悲。
--欧静所不忍的,是成千上万妇孺老幼的离乡背井。
尽管作为一名风雨军的高级将领,白起很清楚风雨军急需物资和人口的补充,因此必须尽快完全控制巴蜀占领地,迁徙豪门富户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出身平民行伍起家的白起也很清楚,远远比生长在麦坚的云济、如今已经高高在上的风雨清楚,这个决策一旦实施,受到伤害的,绝不单单只是那些朱门锦衣的贵族,那些豢养在豪门之下的家奴,那些入籍的佃户,甚至还有很多仅仅是有钱的商家,都将牵涉其中,这将是千家万户的事情,造成的将是极大的动荡和别离。
这是那个慈悲心肠有若天仙的无忧谷主,所不愿意看到的。而这也违背了风雨军保家卫国的初衷;从长远而言,更是损害了定凉侯的形象和声望。
因此,白起唯有紧闭着双唇,低下了头,装作没有领会风雨的示意。
和白起一样无动于衷的是魏廖。
不同于白起的,是魏廖并没有低头,而是笔直的站立,只不过脸上一如既往的没有半点表情,一副谁也不买帐的样子。
作为风雨军情报系统血衣卫的统领,这个当年和风雨一同创建风雨军的元老、向来面无表情摆出生人勿近模样的魏廖,对于所有风雨军的官员和将领们,都绝对是一个犹如梦魇的存在。
因为血衣卫的渗透,不仅是针对各大敌对或者暂时同盟的势力,其触角同样也延伸到了风雨军的内部。
血衣卫即丝毫不畏惧定凉侯夫人的地位和李氏家族的权势,时刻监视着那些依附李家的官员,也同样处处寻找着那些清流们的碴子,和那些自命清高的夫子们针锋相对。
没有人怀疑,只要风雨有所暗示,无论是德高望重的元勋,还是地位尊贵的重臣,都将是血衣卫毫不犹豫铲除的目标。
“揪出一切定凉侯的敌人!替定凉侯完成所有黑暗中的工作!”
这,就是魏廖,和他手下那些精力同样过度旺盛的部属们坚定的目标。
犹如狗一样忠诚和嗅觉灵敏的血衣卫统领,显然绝对不介意得罪任何人,包括无忧谷主,包括定凉侯夫人,因为他只对一个人负责,那就是风雨。
这种负责,是彻彻底底死心塌地不计个人得失的,面对着权势和威严与日俱增的风雨,整个风雨军也只有魏廖,敢直接了当的当面顶撞,敢将风雨驳回的奏折一次又一次的送还,敢于承受仇视和敌意,敢于不计后果的,将一切威胁到风雨军利益安危的危险消除。
因此,虽然血衣卫由于成立时日太短,实力远远不及公孙世家、“西门”、天池剑宗这些其他势力所拥有的情报体系强大,而且在之前的一系列重大战役中,也不乏失误之处,却从来没有影响到风雨对魏廖的信任。
只因为看似高高在上的风雨军统帅,实则是坐在了各个利益集团的平衡点之上,一个能够帮自己转移别人憎恨的部下,是绝对需要的,更何况魏廖生性冷静,超然于利益之外,一心效忠风雨,故而往往能够做出客观的分析,令风雨虽然并不喜欢其人,却始终都非常倚重。
然而今天,魏廖同样没有开口。
倒不是这位血衣卫统领怜惜那些可能会迁徙的百姓,也不是铁血无情的阴谋家害怕卷入权力的斗争,仅仅是因为--魏廖认为这场争论,和负责对付风雨军敌人的血衣卫暂时无关。
血衣卫的创始者,也许冷酷,也许凶狠,但是没有人怀疑他的忠诚和远见,事实上早在系统的创建开始,这个被人们所厌恶和畏惧的恶魔,却比所有标榜对于权力毫无野心的人更清高,断然将血衣卫的职责,定义为对于一切危险和潜在危险的监控,而不是左右风雨军的决策。
应该说,这种出于长远考虑的未雨绸缪,是十分英明和必要的,可以避免这种握有特权的秘密组织无法无天,肆无忌惮,但是此刻,却让风雨颇有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感觉。
领教过部下固执和我行我素的主君,不得不放弃了从魏廖那里获得支持的期望,同时对于第三个拥有巨大影响力的重臣,也几乎完全失去了期待的兴趣。
“微臣以为,贸然迁徙所有巴蜀富户,恐怕会激起民变,倒不如迟缓些。风侯可以收编所有当地豪门的武装,同时征召所有青壮入伍,这样即可补充风雨军的实力,又不违背风侯当初为了安抚巴蜀民众所做出的承诺,更可以削弱巴蜀的力量。”
出乎风雨的意料,在他看来,见风使舵、圆滑世故的高凤阳,居然会滔滔不绝的谈出了自己的观点。
望着一脸奸商模样的肥胖中年人,不仅是风雨,实际上在场的所有文武官员们都感到了不可思议。
作为风雨军的财政总管,高凤阳加入风雨军非常的戏剧性。
当年刚刚草创的风雨军初入伦玉关的时候,偶遇这个手里死抱着钱袋的商人,即使当刀剑顶在脖子上的时候,也坚持着讨价还价,在得到了一定的报酬之后,才肯带着风雨从他自己挖的一条地道,攻入了内城,终于解决了伦玉关的战事。
当时百废待兴的风雨占领了伦玉关之后,由于奇缺人才,因此千头万绪的事务,令仅有的几名首领都忙得不可开交,在机缘巧合之下,便让这个逮到机会便毛遂自荐的家伙,暂时代理了风雨军的财政。
其后的发展,却令人咂舌。
这个见钱眼开的家伙,对于赚取钱财的本领,绝对不下于对钱财的贪婪,不但将伦玉关巨额的财富整理得井井有条,其后更是一手筹划了跟李氏家族等中原财阀们的合作,以及主持了风雨军领地的财政和战争体系的运营。
总之,高凤阳非常出色的调剂着地方建设和军队战争两个方面的财政收支,建立了他独特的王国。
这个王国无论是无忧谷还是李氏家族都无法完全涉足,至于军方则是又爱又恨,既恼怒这肥胖的中年人的一毛不拔,又唯恐因巴结不周而无法多获得一些经费;而面对这些复杂的势力,投机成功的奸商也无意于危险的权力斗争,因此保持了一种谨慎的中立。
这样的一个人,这次居然一反常态,没有在权力斗争的两大阵营之间保持沉默,而是陈述自己的意见,自然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情。
“高大人就不怕巴蜀的民众抵制征兵吗?”
几乎在同时,云济和欧静都发出了相同的质疑。
不管这个发福的中年人为何会一反常态,无论是云济还是欧静都明白,借着惊人的理财能力,以及在军政两界的影响,高凤阳的话在风雨军中,还是有着很大作用的。
对于云济来说,虽然他在明了自己无法和清流派对抗之后,便采取了退缩的选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允许高凤阳的介入。
这是因为清流派的主张,远远不符合风雨的想法,就算让清流派占了上风,这个巴蜀总督的位置,迟早还是会发生变数。
也因此,并不值得和清流派硬碰硬的正面交锋--而正是出于同样的理由,导致了李氏家族的坐壁上观。
但是高凤阳如果说服了风雨的话,那么情况就大大不同了,掌握着财政的奸商,对于地方和军队,都有着极其有效的说话权,因此绝对有能力来染指巴蜀这块肥肉--尽管按照常理,高凤阳似乎不应该舍弃自己现有的地位才对。
对于欧静来说,虽然明知道这么做可能会引起风雨的不满,但是她还是不能够坐视风雨军采取任何扰民的行为。
因为无忧谷主始终都固执的认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依赖主君的道德诚信和仁慈爱民,任何权谋和急功近利,对于千秋万世的基业,都是一种饮鸩止渴、极其有害的做法。
在这样的情况下,目的不尽相同的前任麦坚特使和当代无忧谷主,在同一时间内,不约而同的采取了相同的行动。
“若是那些豪门或者民众不遵风侯的号令,我身经百战的雄师劲旅,便正好有了足够的借口,来进行一场风卷残云般的扫荡,彻底洗涤巴蜀的余孽,其师出有名!更何况,风侯还可以奖励作战!”
“所有作战有功的子民,将获得土地和爵位,这些土地和爵位可以被子孙继承,而没有军功者,子孙不得继承爵位、土地,这样必定能够赢得普通百姓的拥护,孤立和瓦解豪门的势力!”
面对着风雨麾下两位重要同僚的质问,面上油得发光的中年人,不慌不忙说出了后续的计画。
“哈哈,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一直没有出声的风雨,挥手制止了眼看就要重新爆发的争吵,哈哈大笑了起来,心里却暗自震惊,只因为高凤阳恰恰说出了风雨准备说的内容。
原本也预感到,可能会遭遇清流派官员们极大阻力的西北定凉侯,内心其实早就有了退而求其次的腹案。
借着奖励耕战政策的推行,削弱分化巴蜀的当地势力,并且迅速补充风雨军的势力,然后再慢慢转移巴蜀的财富,来充实风雨军的库房。
虽然这一套方案,远没有云济所提出的“尽迁巴蜀富户”方案来得那么立竿见影,但是却减少了阻力,同时也缓和了矛盾,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只不过如此一来,将势必令风雨军在短期内,继续发动大规模战争的物质补充,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被风雨当作了第二位的选择。
如今,这个第二选择,竟然被高凤阳说了出来,就仿佛揭露了自己的心事一般,让风雨心中暗自不安。
于是,平和的赞扬犹言在耳,双目炯炯有神的直盯着嗜财如命的重臣,风雨的声音转为严厉说道:“高大人的这番高见,恐怕是另有其人代为筹划吧?”
高凤阳理财也就罢了,要说有这样敏锐的政治头脑,却是风雨无论如何都不敢相信的事情。
所以,坐镇西北的定凉侯,非常好奇这套方案的真正主导者是谁,竟有如此出色的权谋,并且还能够如此准确的料中自己的心事,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这样的人才,若不能为己所用,就必须要除去!
几乎在第一时间,风雨便做出了决断,而似乎感应到风雨的杀机,站在财神身边的血衣卫统领,也将那双弥漫着死神阴影的眼睛,盯住了胖胖的中年人。
“风侯……风侯明鉴!”
感觉到危险的高凤阳,顿时汗流浃背,眼看就要跪倒在地,和盘托出了。
就在此刻,却见随军长史金岑行色匆匆的闯了进来:“风侯,河北战报!”


第七章北伐之旅
“抬眼望,黄沙漫卷苍茫,狼烟急,虏骑猖,人臣岂可坐消亡?当自强,山河万里雄壮,纵天倾,逢国殇,血洒疆场又何妨?”
悲沧的歌声,飘荡在数十万大军对峙的天地苍穹之间,逐渐从几个人的清吟,变成了成千上万人的共鸣,显得格外雄壮。
“都尉果然好文采!”
在刚刚经历了一轮厮杀而略显寂静的战场之上,一名二十多岁、浑身浴血的独臂军官,倚着营寨的栅栏随便席地而坐,拿起葫芦、扬起脖子,“咕噜咕噜”的喝了一大口水之后,便大声赞叹了起来。
“这么豪迈的战歌,将会沸腾起男儿们心中的热血,让我们的战士充满了斗志,更加坚定的投入战斗!”
说着,全身满是战火硝烟余味的年轻人,用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同样年轻,也同样随便席地而坐于黄土尘沙中的上司--青龙军都尉风天华。
因为携带了一把在圣龙大军中少见的又宽又厚的大剑,而显得格外醒目的风天华,可以说是在风雨军这些年的南征北战中自行伍崛起的著名战将,以士卒的身分投入风雨军,经历了一系列的大战,累计军功仅次于统领的都尉。
他更因为去年统率了三万兵马,在弹丸小城昌化抗击了燕家军的十万雄师而名扬天下。
不过更让部下们感到钦佩的,则是风天华不但擅长作战,而且还擅长编写战歌,一曲又一曲慷慨激昂、充满着男儿轻生死赴国难保家园豪情的战歌,自风天华之手传遍了战场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战火中疲惫不堪的将士们,增添了继续奋战的勇气和骄傲。
“雅龙,你什么时候也学会了拍马屁?”
只有二十多岁的年轻都尉淡淡的一笑,算是回答了部下的话。
“我这哪算是拍马屁?”
委屈的部下顿时几乎要跳了起来,争辩道:“都尉的战歌,确实让人听了会热血澎湃啊!”
可惜,风天华仅仅是不置可否的撇了撇嘴。
这倒不是对部下雅龙有什么不满,事实上,对于这个前任轩辕军校学生军副指挥使,如今从长史部军官调来出任自己副手的部下,风天华感到非常满意。
虽然不像风天华那样从频繁的征战中脱颖而出,但是轩辕军校的学生军,是为了让这些轩辕军校的学员随时都处于军旅状态而设立的,不仅平时用于演习,危急时刻也可作为精锐部队投入战场,其中的领导职务都是由学生自己选举再经军校批准后方才上任,因此能够担任着集风雨军未来军事精华于一身的轩辕军校学生军副指挥使,那绝对是各科成绩都极其出色、深得师长钟爱和同窗拥戴的杰出人才。
而且,雅龙也并非没有半点作战的经历。
自从和燕家军开战以来,雅龙便统率着轩辕军校的学生军,参与了极为惨烈的黎仓保卫战,和风天华有过并肩作战的经历,也正是那一战,让这个前途似锦的军校骄子痛失了一条手臂。
幸好,身体的残疾,并没有让这个年轻人沉沦下去。
由于受到了风雨的赏识,随后便进入了长史部,伴随在一代名将风雨的身边,亲眼目睹了那一场圣龙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内战过程,自然是受益匪浅。
因此,当风天华被任命为北伐先遣军,远离风雨军领地、穿越整个中原投入到河北战场的时候,毫不犹豫的选了雅龙作为自己的副将。
不过,此刻的风天华,却没有像他这个精力过剩的部下那么好的心情,只因为呜咽的号角声再次急切的奏响,催促中断的战斗开始继续。
“列阵,出击!”
风天华倏然跃起,大喝了一声,一反刚才的温文尔雅,全身都洋溢着战斗的气息,举起了宝剑,发起了战斗的号令,一马当先杀出了营寨。
一时之间,刚刚平息的战场再次沸腾。
弓箭在天空中漫舞着,擂鼓则在远方激荡着,而号角声、喊杀声在整个天地里回响着,甚至投石车,也不甘示弱地随即加入了战团。
紧接着,疾驰的铁骑开始纵横沙场,激情的骑士在马背上跳动出生命的活跃,惊天动地的铁蹄声,仿佛要将地层也揭开了。
严整的步兵方阵排山倒海的随后跟来,长枪的红缨,鲜亮的盔甲,在静穆中透着肃杀;相互敌视的阵营逐渐的逼近,逐渐的衔接,而生死的厮杀,终于在金属的撞击声中爆发开来。
尘烟开始遮掩日月的余辉,鲜血再次渲染了方圆的土地,尸骨的堆积,铺设了英雄们的传奇,旌旗的展动,飞扬着战士们的激情……
对于风雨军的战士们来说,这是一次极为特殊的作战,因为这一次风雨军远离自己的领地,却要和有着深仇大恨的燕家军并肩作战,收复被呼兰帝国侵占的幽燕……
就在去年年底,幽云燕家和巴蜀皇甫联手袭击正在全力筹划远征印月、导致后方空虚的风雨军时,圣龙帝国历来最大的威胁,北方游牧民族的帝国呼兰,也在其因为怀才不遇自中原流浪而来、如今却在草原位极人臣的大国师--张仲坚的领导下,趁着神州最强大的三大诸侯正在殊死决战,而其他各路诸侯则因为恰逢广陵帝驾崩,为了究竟应该拥立哪一个皇室即位而争吵不休之际,挥师南下,夺取了燕字世家的老巢--神州东北的门户幽云十六州。
幽云十六州的失守,顿时给神州中原带来了极其险峻的形势。
只因为幽云十六州的地势居高临下,一旦被呼兰人所夺,则整个中原腹地,便全部都在呼兰人的鸟瞰之下。无论是西进经晋州渡河威逼圣京,还是南下席卷整个河北进入齐鲁,都将对圣龙帝国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
所以,当这块重要的战略要地,在燕字世家为圣龙帝国镇守了数百年后,终于易手之际,战略的主动权,也随即掌握在了呼兰人的手里。
偏偏在这个时候,圣龙帝国最具战斗力的雄师劲旅,却还在西北的尘土黄沙之中相互残杀,燕家军、皇甫世家相继惨败,其中皇甫世家甚至遭到了灭亡的命运。
而另一方的风雨军,虽然获胜但是元气大伤,并且主力深入巴蜀,自顾尚且不暇,根本就没有余力支援河北。
每逢危难时刻,自有英雄出世,力挽狂澜于中流。
燕家军的智囊,受燕家家主燕南天托付,而担任留守圣京重任的圣龙帝国户部尚书张兆,毅然放弃了原先拥立议政王萧成秋的计画,压服了燕家反对的声音,拥立素有贤王之称的辅政王萧剑秋,达成了燕家和其他各路诸侯之间的和解。
公孙世家的少年名将公孙飞扬,则统率着三万精锐,渡海深入幽云十六州,和境内纷纷揭竿起义的民众以及燕家残部,发动了对呼兰大军的袭击,连战连捷,有效干扰了呼兰人的补给线,同时也延缓了呼兰人继续南下的步伐。
而即位为宣武帝的萧剑秋,也表现出了一代名君应有的气度,宽待了离开自己的大军、从凉州狼狈逃回的燕字世家家主燕南天,让他继续主持燕家军的作战。并且宣布将实行牺牲部分皇室权力的宪政,来争取诸侯们的支持,终于在最短时间之内,云集了天下各路诸侯的五十万大军,发动了反击,誓死收复失地。
这个时候,更令人欣慰的,是传来了已经在三方诸侯决战中获取决定性胜利,并且攻入了巴蜀的圣龙帝国西北定凉侯对全天下的宣言:“风雨军北线将止步于昌化,南线将止步于巴蜀,放弃对于圣京和荆州,乃至整个中原的图谋,并且不计前嫌派遣北伐先遣军,远离自己的领地投入河北战场,同包括宿敌燕南天在内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