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祚高门-第1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在皇太后看来,沈哲子简直就是先帝给她家准备的一个救星,不知将她与次子拯救出来,更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定鼎社稷!这样一个家世不凡、一表人才而又才堪辅国的贤婿,简直就是上天的恩赐!
  随着皇太后对沈哲子盛赞话音刚落,殿中其他人也都或多或少言道几句。虽然皇太后对沈哲子礼遇之厚让人惊诧,但幸而这年轻人并没有得意忘形,在这样一个态势下,他们也没理由、没借口再去唱反调。哪怕如王彬之流,对沈哲子厌恶至极,也只能按捺住那一点心思,随大流的恭维几句。
  沈哲子虽然站起身,但并未退入列,听到众人交口称赞,不免又连连拱手还礼以示谦逊。
  听到群臣众口一词夸赞自家女婿,皇太后心情也是愉悦,想到先前仓皇东来、寝食不安的困境,她不禁长叹一声:“先帝托国以来,我都是战战兢兢。深宫妇人难悉国是,惟念诸公不以鄙薄而远,以忠义事君,以贤能安民。国运共享,不敢独专。驸马功事如何,宇内已是共闻。因其出于门户之内,妇人不敢私决,不知诸公是否有教?”
  众人听到皇太后这话,神态也是微微一变,继而便各自思忖起来。他们虽然都已笃定沈哲子必将前程远大,但若说到眼下之功该如何奖赏,反而不好决断。
  若是换了别人,这事倒也并不困难,能建如此大功者,可以想见势位已是极高,各方诸多利弊权衡,总能拿出一个让人满意的方案。可是针对于沈哲子,则就不免让人有些为难,首先他是外戚,其次深得皇太后的信重,第三年纪太小。
  中朝以来,外戚的任用倒也有一定的规律,清品起家,沽名养望,待到资历足够时,或掌诏命,或司礼教,或镇州郡。但沈哲子功勋太大,如果职入清品的话,实在不好安排,那可能要直接拔为主官,才可匹配其时下所拥有的名望。若仅仅只是普通的郎官,只怕皇太后都不会罢休。
  但如果任为清品主官,则不免又让其他清望人家有所不满。要知道这些清品职位,那都是各家培养子弟的私留地,若被人以武功而凌驾其上,等于是坏了中朝以来的规矩。
  如果不考虑清职,则更加难安排。以常理而论,沈哲子假节建功,大郡小州都是绰绰有余,可问题是,他太年轻了!如果安排在台城,则不免又有品秩高低,职权轻重的区别,一时间,殿中诸多人居然想不到给沈哲子怎样的奖赏才好。
  “如果臣没记错的话,驸马应该年未加冠,尚未定品吧?”
  王彬行出队列,朗声说道:“驸马事功,的确卓著,然而乡品未定,实在难以量用。不如厚赏名爵,赠金归乡,秋赏之后再议其用。”
  众人听到这话,不免侧目望向王彬。而察觉到众人的古怪眼神,王彬也是忍不住叹息一声,近来他处境实在堪忧,假使还有人可用,也不必自己跳出来招人恨。
  沈哲子未入乡品,可以说是一个缺陷,事功封赏都是过期不候,若等到其定品之后再议任用,那便落入了各家熟悉的处境中,大把手段可以掣肘。沈家尽管势大,但在台城中终究乏力,而庾怿也是即将退出台城,到时候沈哲子的升迁已经没了太大的庇佑。
  而厚赏名爵这建议,可谓又刺了庾怿一记,要知道如今沈哲子身无名爵那还是庾亮的手笔。旧事重提,既离间了两家的关系,也暗指庾亮任人不明,加重皇太后的不满。
  “难以量用?光禄此言,我却不敢苟同。驸马今日之功事,岂是乡议高品能限?时势非常,自有应变,哪能拘于旧规,此亦非中正之失!”
  庾怿当即便冷笑道,顺便将棒交到陆晔手中。陆晔乃是扬州大中正,王彬言道沈哲子虽有功却无品,等于是暗讽中正失职,以致贤漏于野。


第0404章 洒然以退
  如今的行台,以资历而论,陆晔确是名列前茅。如今在殿上,他也和颍川荀邃等人一起站在了最前列。
  早先众人都发言恭维沈哲子,此老却眼睑微垂不发一语。此时话柄被庾怿递到了嘴边,他才睁看眼来,扫视周遭一眼,视线才落在王彬身上:“中正识鉴举贤,虽是国朝仕用常例。历阳之叛,却是社稷惊变。定乱扶危,宇内激愤,士庶共举,并无赏用之限。”
  听到这话,王彬脸色涨红,讪讪退入了队列中,不再言语。他倒不是一定要做恶人阻挠沈哲子得用,但问题是,谁都知道他前日在这小子手里吃了一次瘪,若是没有举动,反倒让人耻笑。不过陆晔这老家伙不留情面的把自己堵回来,倒让王彬有些意外,要知道在某段时间里,他甚至还将陆晔当做盟友呢!
  听到陆晔开口,沈哲子也忍不住望过去。其实关于他未来的任用,沈哲子自己已经有想法,倒也不必太过介意眼前这些人的讨论,只是好奇这蔫坏的老家伙又在憋什么主意。
  虽然彼此间在乡土的利益矛盾有些冲突,但其实他拿陆晔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毕竟人家做了几十年的吴人领袖,乡望深厚,如果太旗帜鲜明的搞针对,乡人们情感上也接受不了。
  驳完王彬之后,陆晔转头望向沈哲子微微一笑,继而又对殿上皇太后说道:“驸马虽然未入乡品,但却大功确凿,屡破贼酋,时所共仰。其才具卓然,拔格而用,亦为情理应当。”
  听到陆晔这么说,殿中不免响起窃窃私语声,殿上的皇太后眸子也是一亮,而庾怿也转头望向沈哲子,眼中露出询问之意,似是以为沈哲子私下与陆晔有什么沟通。但沈哲子只是微微摇头否认,不过心中却转念更快,思考陆晔为自己说话的原因所在。
  “不过时下乱事虽定,但却仍未郊祭祀祖,时下论功,稍显仓促。”
  话音顿了一顿,陆晔又说道。
  他这么说,倒不是刻意为难,毕竟在程序上而言,只有告祭祖宗,这场乱事才算彻底完结。也只有到了那时候,才是真正论功行赏的时候,如今皇太后因为心中信重喜爱,便对沈哲子诸多殊礼有加,乃至于廷议功赏,其实是有些不合程序的。
  毕竟就算不说如今在建康的陶侃、温峤,就连沈哲子的老子都还没有定赏。沈哲子却优先得到封赏,怎么看都有些不妥。
  队列中的王彬听到这话后不免暗暗一叹,为自己没能找到这样一个好借口而惋惜。祭祀大事,冠冕堂皇,既能阻挠沈哲子的论功,又不露出刻意的针对,讲到手段,陆晔这老家伙实在是比自己要圆润得多。留出这一部分时间来,便能诸多联络,最终将沈哲子的封赏降格。
  就在王彬自以为猜到了陆晔的用意,此老却继续说道:“不过先时皇太后陛下有言,驸马出于门户之内,本为帝家庭内琼枝,廷用可以暂延,家用却属应当。”
  皇太后本来已是双眉暗蹙,可是听到陆晔这话,眉梢已是扬起。早先她还对陆晔略有怨念,可是此老今次对答却是深得她心。眼下她虽然还在征询众人意见,但其实关于沈哲子的赏用,早已经拟定诏书。
  二等武康开国侯,食邑三千户,皇太后为沈哲子拟定这个封爵,也是存了一点私心。早在刚刚到达京口的时候,她便已经打算将沈哲子封为县公,只是被庾怿劝阻。如今这佳婿大功之身,在皇太后看来,眼下封公正是得宜。
  但她也不得不考虑沈哲子的年龄问题,一来少年封公太过显眼,二来以沈哲子显露出来的才学,未来肯定还会再建功勋。
  若骤然拔得太高,未来皇帝亲政时可能要封无可封。所以不如压一压,而且武康县侯乃是沈充早年爵位,如今沈哲子再得加封,等于是正式确定了他继任沈家家主的资格。
  皇太后也听闻许多大族明争暗斗的龌龊事情,她自然要站在女儿和女婿这边!而且等到未来沈哲子继嗣之后,这个开国侯爵位也不会便宜了别人,顺势就落在自己外孙头上。
  爵位还倒罢了,关于沈哲子的职用,其他的皇太后可以不管,唯有一项她心里已经认定下来,那就是琅琊王友,已经明确的写在了诏书上。陆晔所言廷用暂缓,家用得宜,恰好符合了她的心意!
  从沈哲子这个角度,依稀可以看到皇太后半边脸庞,当陆晔发言完毕,沈哲子恰好捕捉到皇太后一点笑颜,原本横亘在心中的疑惑,顿时豁然开朗。
  他心中略一转念,已经上前一步凝声道:“臣多谢皇太后陛下厚爱,多谢诸公抬举,然有一言鲠于胸中,乞能自陈!”
  皇太后闻言后微微一愣,继而便笑语道:“驸马何言要表,直接道来即是。”
  沈哲子跪在地上并不起身,只是朗声道:“臣本吴中布衣,蛰伏之际,未有清趣以养精神,未有德行以哺乡土,未有经济以养父母,未有贤名以达公卿,未有事功以报朝廷。先帝不以臣鄙薄,垂望于郊野,简拔于阶前。
  重恩厚赏,骨肉以赠。厚爱之切,无过于此!中朝以降,恩重无双!臣夙夜以患,惟君恩浩荡,难偿万一!板荡之际,人主蒙尘,臣弹铗而泣,厉兵待诏。幸得皇太后陛下信用,驱使扫荡,破灭贼虏。
  此亦陛下任用之明,诸公后勤之劳,将士奋死之用,叛贼必亡之途!臣所恃者,惟天佑晋祚,岂敢以人力而僭天意,亦绝不敢凭此而求幸进!先帝厚我,自当誓死沥血而报!臣乞皇太后陛下勿以常目以待,臣之所为,尽为本分,不敢居功,亦不敢邀封!”
  “维周,你……”
  皇太后听到沈哲子慷慨激昂的陈词,脸色已是忍不住渐渐凝重起来,眸中甚至已经蓄满了泪水,心内更是涌出诸多自责。沈哲子这一番话,可谓情挚,言辞中流露出对先帝的那种敬重和感激,更是让人闻之而感怀。
  为报重恩,不辞辛劳,不避凶险,区区百人之众便直趋京畿营救君王!事后却谨然辞功,不愿伤志!这是怎样的情怀?
  殿中众人听到这话后,神色也都各不相同,甚至有几个人暗自搓了搓耳朵,怀疑自己听觉出现了问题。绝大多数人望向沈哲子,都流露出一股难以置信。诚然时下推脱封赏已成常态,但像沈哲子这么坚决,这么真挚的还真是少见。莫非此子真的淡薄名爵,不以仕进为己任?
  错觉,一定是错觉!
  这当中,最不相信沈哲子所言的便是王彬。他是深知这小子为了成为帝婿,究竟有多么无所不用其极,言其名禄之鬼都不为过,怎么可能会为了所谓的先帝之恩,便推脱如此大功之赏!一时间,他真有股冲动想跳出来揭开这小子的面具,可是先前已经被陆晔堵得难受,这会儿便不好跳出来免得再自取其辱。
  随着沈哲子话音落下,殿中便是长久的沉默,过了好一会儿,右卫将军刘超才行出队列,望着沈哲子感慨道:“驸马之言,撼人心魄,若世人皆能有感君恩深厚,君王何忧!社稷何愁!小民何苦!”
  不过,他话音又是一顿,叹息道:“不过,驸马此心虽然可嘉,然时风渐崩,清风杂尘,恐为时人所污啊!况且功用赏度,皆出礼制,也不可因人而废。”
  “多谢右卫有教,不过晚辈心安而已,不必时人知我。社稷有事,勃然而起;君王归安,洒然以退。所求者,不负平生,何敢望人尽知我。”
  讲到这里,沈哲子已经再拜下去,恳求道:“早前劳于军务,无暇他故。如今乱事已定,乡情更炽,惟求皇太后陛下允臣归乡拜亲!家母手酿梅酒,思之愈甜,余者都觉无味。”
  “这、我……”
  皇太后见沈哲子这么说,心情更是复杂,一时间反倒不知该如何回答。她为今天的事也算是运筹良久,但却没想到事情一开始就脱离了她的预计。
  最终还是庾怿出面,揭开这个话题,转而商议其他。不过他心中也同样有狐疑,搞不清楚沈哲子为什么要这么做。
  沈哲子倒也安分,退到队列末尾,乖乖站在那里,一直等到朝议结束。
  因为距离殿门最近,朝议结束之后,沈哲子也不待在那里等待旁人围观,只是匆匆离开。那副从容态度,反倒让人倍感侧目。
  沈哲子归家之后不久,庾怿便匆匆赶来,如今行台众人皆知他们两家关系,倒也不必避嫌。况且他心里好奇如百爪挠心,若不弄清楚沈哲子的意图,真是寝食不安。
  沈哲子之所以会有这么一个决定,也是考虑了良久。他所创建的事功实在太醒目,如果真要廷议他的任用,多方角力,结果未必是他想要的。而且大功盛名之下,又得皇太后诸多褒奖和超规格的殊礼,已经隐有过犹不及之势,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到他老爹那里。
  所以,沈哲子是打算放慢一下步调,最起码等到老爹的封赏敲定之后,他再谋求自己的进步。不过真正促使他在殿上辞功的原因,主要还是他已经隐隐洞悉到皇太后的意图。所以,当庾怿赶过来询问的时候,沈哲子便笑问道:“小舅所议陪都之事,皇太后陛下态度如何?”
  “皇太后自是赞赏认同,京口若成陪都,可生诸多便利……不过,这又与维周辞赏有何关联?”
  庾怿仍是不明所以道。
  “假使皇太后属意琅琊王留守陪都呢?”
  沈哲子叹息一声,禁不住感慨,人一旦招惹政治,便不能保持单纯。皇太后对他信重有加这是不虚,不过也正是为此,大概还想给他增加更多担子。对于皇太后来说,今次的出逃可谓一个记忆深刻的教训,假使能将琅琊王安排在外,那也吻合狡兔三窟的意思。
  但是政治就是政治,只能允许存在一个中枢,琅琊王如此敏感的身份,怎么可能放出来自成局面!
  听到沈哲子这么说,庾怿脸色也是陡然一变,越想越觉得皇太后近来举止确有此类意图流露。可是如此大的事情,皇太后居然不与自己商议,可见心内对母家也是隔阂渐深。
  “那么依维周你来看,此事应该怎么办?”
  “皇太后眼下应该只是潜谋,惟今之计,还是要尽快确定归期,最好在重阳之前。”
  沈哲子心知皇太后即便是有什么计划,但终究还是欠缺了政治人物百折不挠的禀赋,自己今天辞功而不受赏,待到归都议功任事之后,自然有很多手段令其打消这个念头。
  而且,今天辞功也不是单纯的回避琅琊王这个麻烦。刘超那话言到了重点,功用赏度皆出礼制,沈哲子如此大功,怎么可能说辞就辞。
  除了冷却一下自己当红炸子鸡的状态,他也打算狠狠玩一玩台中那些人,类似殷浩那种屡征不应都太低端,他要来几次屡封不就!当然凭沈哲子眼下的名望,已经不必靠这些把戏去混名声。要玩他就要玩一次绝的,最好能彻底堵上这条刷声望的道路!


第0405章 情难取舍
  秋日晨凉,醒来之后,谢奕仍觉精神恹恹,便不急着起身,躺在榻上吩咐侍女取来梅子汤以消宿醉,而后便望着窗外闲庭落叶怔怔出神。
  这么一直枯坐到了晌午时分,一阵颇为杂乱的脚步声自门外响起,旋即便有几名年轻女子行入室内,为首那一个,便是谢奕的夫人阮氏,至于其他几个,也都是谢奕的侍妾。
  察觉到家人行进房中,谢奕神色略显不自然,索性直接在榻上背过身去,不看众人。
  眼见谢奕此态,几名女子脸色都变一变,他的夫人阮氏上前一步沉声道:“丈夫既已自立,外任国事,内维家纲。诗乐可养清趣,游饮可壮形骨。如今夫郎绝迹人前,竟日枯坐,不言情困,妾等亦不知该要如何邀幸,惟乞速去。”
  说着,她便盈盈拜下去,而其身后几名侍妾也都纷纷随着大妇下拜。
  谢奕听到这话,便不好再对家人面壁不看,他转过身来下床,神情仍是阴郁,垂首望着自家妻妾叹息道:“我心中之忧苦,你等妇人哪能尽知。何苦以情迫我,让我更添烦忧!”
  自建康归来不过区区几天,事情却发生许多。前日行台已经达成决议,将京口拔为陪都,行文改称京府,并以右卫将军刘超为安东将军,接任晋陵太守,假节都督京府,并监大业关东晋陵、丹徒、武进等诸军事。
  行台归都的时间也已经确定下来,就在九月朔日,以护军将军庾怿为行军都督,中军将军王舒为后军都督,共同护卫皇太后仪驾归都。
  大事接连敲定,影响波及自然广泛,谢家虽然不是时局中一等得势人家,但也无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
  与谢奕有关的,也是让他眼下颇为颓丧的原因,便是他终究没能如愿过江,不能再与杜赫一同于江北建功。当然这还不是让谢奕最感无奈的地方,他倒也不是一定非要往江北建功,但身在时局中那种无力彷徨才让他颇感困扰。
  跟随沈哲子于建康建功,谢奕等一众年轻人也确是大感振奋,回到京口之后颇有一种小觑同侪的气概,也很是受到了一番追捧。然而随着沈哲子还节辞赏归乡,他们这些人便彻底没有了方向。于是过江这原本基于一时热血的决定,便成了他们为数不多能够跳出时局泥沼的选择。
  原本那些并肩为战、出生入死的战友,有的愿望得偿,都以裨将之衔跟随杜赫过江。也有一些如会稽孔混等家中颇有门路者,便脱去军职应征归入台城公府。
  至于谢奕,他倒也不是没有归处,其实他们这些跟随沈哲子收复建康的人,每一个都收到了不止一份的征辟。但谢奕很清楚这些征辟动机大多不纯,无非是贪图他们各自的事功,希望能够在大赏之前延揽至麾下,以期能获得更多筹码而已。一旦他们的价值被剥夺干净,前途如何实在未卜。
  近来谢奕心中不乏悲凉乃至于厌世,明明是他们浴血奋战、舍命搏杀换来的事功,反倒成了旁人分割争抢的肥肉!尤其让他感到不满的,是家人也将他当做了一个筹码。
  因为家人坚决的反对,谢奕只能放弃过江。因为伯父的经营,他家在一众侨门中名望已经不浅,但是由于玄名太高,过分务虚,反而显得拙于事功,在时局中几乎没有一桩值得称道的事迹。所以谢奕今次的建功,对他家而言意义也是非凡。
  他父亲谢裒虽然担任过大尚书,但那已经是多年前的事情。中书执政以来,因为彼此的理念不同,他父亲更是被闲置良久,几乎已经没有势位可言。今次乱事平定后,对各家而言都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许多位置可供争取。
  在这样一个时刻,谢奕所创建的事功加上他家旧有的名望,如果运作得当,他父亲很有机会能够出掌大郡,他的堂兄也极有可能攫升。这对整个家而言,意义都是极大。
  但当中有一个问题,他家在政治上是倾向琅琊王氏更多,而谢奕建功却是沈氏带挈。随着京府确立,庾、王之间的矛盾已经公开化,而沈家则是如今庾氏最有力的盟友。
  所以,现在摆在谢奕面前的问题是,他家如果想整体上升一步,必然要走王家的路线,而谢奕不得不背弃他的立场,转入王氏门下。这让谢奕在情感上有些难以接受,他对沈哲子的佩服是发自肺腑,实在不忍背叛。
  谢奕还在犹豫,但家里人并不给他机会,他父亲近几日频频都在与王葛人家聚会,而他的堂兄谢尚也时常邀请他去参加小辈们的集会,旨在将他拉拢回来。
  虽然时下而言,各家族人为了自家前途利益而改换门庭不是什么严重的事情,也是各家子弟应尽的义务。但是如今,驸马沈哲子不只事功卓著,清望也因辞功之举而高涨。谢奕如果背叛,第一名望上会受到沉重打击,第二未来随着驸马起用显重起来,他必然会因此遭受打击,甚至有可能前途波折晦暗!
  心中的烦躁让谢奕愁眉不展,终日昏昏沉沉,为了避开那些侵扰甚至从家里搬出来自己单过。但避开了父兄,终究避不开妻妾。妻子的规劝并没有让他开朗,反而更加烦躁起来,不免更加追思前不久那峥嵘岁月。
  那一段岁月,不止让谢奕感怀,也让诸多与他情境类似的同袍们都铭记心中。他们舍生忘死,蹈于忠义,心无杂念,骁勇无敌,原本只是各家不甚得志的子弟,却陡然跃至时局的中央,每一点奋斗,都能对时局造成深刻的影响!那种指点江山、匡扶社稷的感觉,比寒食散给人带来的精神享受还要让人入迷得多!
  然而事实终究是事实,虽然时人皆知驸马前程必将远大,但这说到底只是一个前景而已。况且即便驸马未来真的能执掌时局,谢奕也不能确定自己就能一路跟随从而获得丰厚回报。就算他相信驸马,但也难以此说动家人为了一个虚妄前景,放弃眼下的事实。
  听到谢奕有些暴躁的吼声,那些侍妾们都吓得垂首不敢出声,只有他的夫人面色尚算平静,摆摆手屏退了众人,待到房中只剩下夫妻两人,上前一步拉着谢奕的手说道:“阿翁使人来信,或将南往豫章,夫郎既已自立,自然不必同往。或将长别在即,于礼都应请安膝前。”
  “豫、豫章……”
  谢奕听到这话,脸色先是一惊,继而又是一喜,而后却显露出浓浓的愁容。豫章乃是江州大郡,一旦能够争取到,不只是职权上的提升,更意味着他家在阵营上地位的升迁,那真是大喜之事。
  但这也意味着,他必然要做出选择。虽然豫章大郡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