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祚高门-第3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纵物价,因为物品价格还取决于有多少人需要并且需要多大的量。商户们大可以标价斗米万钱,但是这个价格基本上已经杜绝了交易发生的可能,那么这个价格又有什么意义所在?
逼得人走投无路,那么也只能铤而走险。无论是鼎仓,还是台辅诸公,乃至于边防各镇,都是不容许这种情况发生的,这是在自掘坟墓!
决定货品价格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战争的走向。如果北面战事不利,羯胡随时可以过江,江东岌岌可危,那么再怎么惊人的巨利,也比不上米粮揽在怀中踏实。大乱之年,一米难求,千金之家,抱玉而死。这种情况,对于历经动荡洗礼的江东各家而言,实在是不感陌生。
所以凡有家业存世者,对于危机的感应是极为敏锐的。小民之家或是没有那么多的消息渠道,但跟风总是会的。周遭都在哄抢购买米粮,那么自然倾家荡产也要跟随。
可是当战事一旦好转,便没有了囤聚的需求,物价自然会有所回落。
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整个江东对于淮南的战事关注之密切,几乎与身家性命都画上了等号。因为在江北各处战场,各个统兵方伯中,民众们对于驸马沈侯的认可度和关注度最高。而淮南战场的得失与胜负,更是直接影响到了江东建康的安危与否。
当奴军正式抵达淮南时,建康城粮价一度飙升到斗米七百余钱!这样一个价格,便足以说明民众们对羯胡南来的惶恐,根本不必宣诸于言,行动最能表明。要知道此前哪怕是方镇围攻江州,江东顷刻便有战火糜烂之势,米价仍然维持在两百钱左右徘徊。而在年初的时候,米价甚至还不足百钱。
不过当颖口大捷的消息传回江东的时候,整个建康城粮价陡然降至四百余钱,近乎腰斩。当然即便如此,一般民众们也是消费不起,过活艰难。不过这样一个价格,倒也可以视作是建康民众对于米粮的刚性需求,因为许多大户基于战事的好转而退出了囤聚的行列。
其后战争过程中,淮南战事如何仍然影响着建康米价的变化,虽然仍是略有起伏,但总体走势还是下落。尤其随着秋收结束,新粮入库,如今建康城米价甚至已经跌破三百大关。当然这样一个价格较之寻常年景仍然高出数倍,要知道此前粮价最低的时候,甚至斗米不足三十钱。
民众们的生活压力虽然仍然很大,但是局势日渐好转是显而易见的,这无疑让时人对未来充满信心。而且经过这么长时间,就连许多小民都已经体会到淮南战事如何对于他们各自生活的深刻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沈侯统军烈战于淮上,不独只是影响社稷兴衰这种大事,更与他们每日餐食休戚相关。
时值深秋,江东虽然不像淮上渐有严寒,但如今建康城池内外也早已经秋意浓厚。因为战事的长久持续,生民们每日起居活动也是深受影响。每天一早醒来,首先要做的便是收捡自家余钱,前往集市买米。如今高企的物价,令得寻常人家都难有物储,需要每日量食采买。
天亮之后,城门四开,西市、南市等这些商贸区域也渐渐变得热闹起来,坊市外面早已经聚集起了大量等待购粮的民众。每一个人都掐算着时间翘首以望,由于这些时日里物价变化太过频繁,几乎是一日一价,所以为了避免坊市中太多纠纷,每日开市之前,都要将各类货品最新价格张榜于外。虽然民众们多不识字,但看得多了,与自身生计相关的数字还是渐渐熟悉起来。
“来了,来了!”
负责维持坊市秩序的宿卫们从坊门里行出,将几张大大的榜单张贴在坊市门外的高大木板上,一举一动都牵动这些民众们的心绪。
“今日米价是一百、一百七十三!”
民众们各自垫脚仰头,有些困难的辨认着榜单上的数字,待到认清数字后,一个个俱都笑逐颜开,议论纷纷:“昨日米价还是一百九十余钱,今日便到了一百七,足足跌了二十余钱,看来必是沈侯在淮南又建功事,奴贼败退未远啊!”
“是啊!米价降了二十多钱,菽粮更是降了将近五十钱,将要跌破百钱!只是不知道这一次沈侯又斩杀了多少贼奴?”
小民们喜乐就是这么简单,明明就算当前的物价也远远高出他们正常承受能力,可是见到一丝的好转,便又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此时太阳渐渐升高,坊市里多有洒水打扫以及各家店铺开门的声音传出,原本已经超过了坊市开门的时间,可是坊门仍然关闭着。不过此刻民众们大多数都兴致勃勃讨论着淮南又取得了怎样胜利,一时间倒也并没有产生什么骚乱。
“咦,怎么宿卫们又取榜来?”
议论声中,突然有人好奇的指向坊门外那张榜的高台。众人循声望去,才发现又有宿卫们取榜登台张贴,一时间民众们好奇心不免更加炽热,纷纷向前涌去。
近来由于局势变化频密,所以坊市中物价也是变化剧烈,有的时候坊市外是一个价,等到入市采买的时候又换了一个价格。因此倒是滋生不少冲突,因而都内几个大型的坊市都是常有千数以上的宿卫驻守,唯恐发生民变。
此时聚集在各个坊市门口民众多达数万,一个个敛息凝神昂首以望,唯恐物价再回升,令得他们空欢喜一场。当榜单张贴上去之后,甚至有人直接冲到台上去就近以望:“米价、米价一百四十钱!”
“一百四十钱?又降了!”
民众们听到这话后,一个个俱都惊诧溢于言表,虽然近来物价持续走低,但是一日之内、甚至短短几刻钟内,便达到如此大的跌幅,除了淮南军颖口大捷的消息传回都中时,别的时候还没发生这种情况过。
“这么说,淮南又是大胜?沈侯又是大胜?”
间隔时间如此短,榜单便就换了一次,一时间都内各个坊市门外集中的民众们注意力已经不在粮价的高低,而是更加好奇淮南究竟又打出了怎样的漂亮胜仗。
“沈侯真不愧是我江东俊彦魁首,少帅掌军,连战连捷,力阻奴军于淮!只怕是早年的江东少贤周、陆之辈,也不过如此吧?”
人群中不时爆发出民众们嗟叹之声,甚至将沈哲子比作江东旧吴时期的周瑜、陆逊。
然而当即便有人表示了不满:“周、陆之流,不过只是吴中狭类,以偏抗正。如今沈侯可是统帅王师之众,远击杂胡群贼,即便是要比之古贤,那也要与前汉冠军侯相论!”
人群中喝彩声、纷争声此起彼伏,但就算有争执,这会儿也是笑语欢声,并无火气。因为物价的剧烈波动,民众们注意力一时都集中在了淮南战事的讨论上,就算坊市大门已经开放,都少有人步入其中抢购粮食。
似乎是因被人冷落而不甘寂寞,此时坊市内又有十几名宿卫兵众持榜行出,再次张贴榜单。
这会儿,有了前两次的铺垫,民众们心绪已是大定,心情更是激昂起来,一个个猜测这一次米价又会跌落多少。有许多自恃家资丰厚而多购米粮的,这会儿已经开始顿足长叹,懊悔不已。
“斗米、斗米八十钱!”
当最新榜单呈现在众人面前时,顿时将民众情绪引爆开来,此前虽然已有诸多猜测,甚至有人断言米价将要跌破百钱,但旁人都觉是笑谈。如此大的跌幅,除非奴军彻底大败才有可能。就算他们对沈侯有着十足信心,但十几万敌军陈于淮上,就算排着队待死,也很难顷刻间杀个干净。
可是现在,米价白纸黑字张贴在榜,无论他们是否相信,这已经是事实了!
如此低的米价,此前民众们是做梦都不敢想象,这会儿事实摆在眼前,唯恐只是梦幻,于是再也顾不得讨论淮南战事究竟如何,俱都争先恐后往坊门涌去,唯恐落后一步便被旁人将贱价米粮哄抢一空。
然而这时候,人群外突然响起高亢的叫嚷声:“乡民毋须哄抢,淮南再创大捷!沈侯亲率王师激战涡口,大破奴贼十数万!贼首石季龙亡命北逃,王师远追杀敌,缴获亿万器仗,江东再无兵灾!”
“沈侯大破奴贼?”
“奴军已经远逃?”
原本民众们还在争相涌入,听到这吼声后,一时间俱都顿在当场,有些不敢置信的喃喃低语。然而在沉默片刻后,整个人群中陡然爆发出猛烈的欢呼声:“沈侯万胜!沈侯万胜!”
顷刻之间,整个建康城都陷入一片欢乐的海洋,民众们用各种各样欢庆的方式,来发泄着心中所满溢涌动的兴奋之情。全城俱都陷入狂欢,甚至无人去追究这一消息的真实性。如果换了别的边将,当然不可能在民间激起如此大的声浪,但既然是沈侯,又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第0791章 功大怯言
相对于民间的欢欣鼓舞,台城对于淮南再次取得重大胜利的事情反应则就要平淡得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台辅诸公们对此就漠不关心,事实上台城对于淮南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而且所知较之民间要翔实得多。甚至于当淮南军在涡口发动决战那一夜,不乏台辅重臣也是心情忐忑,夙夜难眠,一直在焦虑的等候着这一战的结果。
台城虽然没有直接派驻使者,但无论是在梁郡,还是在更加前线的淮南,都有各种形式的耳目存在,一俟得到此战的真实战报,便就加急接力的送过江来。清晨时分淮南军锁定了胜局,几乎到了傍晚,台城内便得到了消息。而入夜之后,更加翔实的战报便传递回来,台城内大凡应该知道的,便已经尽数知晓了。而城内民众们,则是到了第二天清晨坊市开市时才得知此事。
淮南军击败十数万奴军,取得此战最终胜利!
大多台臣密室之中得知此讯,一时间情绪也都出现极大波动。尤其类似王导、刘超等亲眼见证晋祚之衰颓,亲身经历仓皇南渡之人,更是已经忍不住喜极而泣!
这些身具高位的台辅重臣们,对于此战意义之大,认识当然要远比寻常小民深刻得多。往小了说,此一战宣告了今次南北倾国之战江东的胜利。往大了说,经此一战,将直接奠定日后南强北弱的大形势,中原故国收复有望!
但是由于尚未有正式的战报函文递入台中,所以就算台臣们已经知道此事,也不能像寻常小民一般乐而忘形,放浪形骸,各自以比较内敛的方式来抒发着心内的激动之情。
比如丞相王导,几是夙夜无眠,一整夜都在临案疾书。清晨时分当丞相府属官入室打理起居时,只见满地的墨帖纸片厚厚堆叠,最起码有百数份,所写多为驸马沈侯传颂于外的一些壮声诗赋。而王丞相则两眼血丝密布,衣衫前墨迹斑斑兀自不觉,难得流露出几分寻常难见的轻躁。
至于尚书令温峤,则几乎念诵了整夜的诗篇,尤其是已故刘司空刘琨,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动情之处,不乏哽咽,闻者无不暗觉酸楚。
最引人注意的,还要属光禄大夫刘超,其人向来恪守礼法,严于律己,少有失态。可是昨夜居然在署内饮酒以致宿醉,直接错过了第二天的早朝晨议。
余者中书、仆射、太常、侍中等等,晨议之时精神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萎靡,可以想见昨夜必然是一个不眠之夜,以至于到了第二天,全都打不起精神来。
不过在第二天晨议的时候,由于尚无正式的信报抵都,所以与会之公卿官长们,虽然各自俱已心知,但也都极有默契的没论及此事。诚然此胜可喜,但既然他们身具台省高位,除了私情振奋之外,也不得不考虑的更加长远,该要怎样迎接这一场大胜,以及接下来局势又会因此做出怎样的调整。
如此一场大胜,本身消化已经不易,一时间包括王丞相在内,都还没有能够将思绪梳理清晰,从而确定能够基于此胜而有怎样的进望。甚至于就连沈恪这种沈家嫡系族人,短时间内都不能确定这件功事究竟能给他家带来怎样惊人的助益。各自俱都不乏混沌,所以干脆保持默契暂且不谈。
但如此大一件事情,即便是不提,也绝难当作还未发生。尤其是当议事半途的时候,郡府匆匆来报言道城中民众欢欣鼓舞近乎忘形,担心会因此而发生什么意外和骚乱,因而入台请示该要如何应对。
其实也不需要郡府来报,都下民众们雷鸣一般的欢呼声早已经传入了台城内,可以想象出如今都下各处是怎样一副万众欢腾的场面。
于是护军府虞潭在议事中途便退场,归署召集各个宿卫将军,调遣宿卫入城,防守各处关键所在。尤其是位于乌衣巷的丹阳公主府,务必要保证不被那些乐而忘形的民众们骚扰过甚,以免好事变成坏事。
有了这样一个插曲,接下来再要议事,必然绕不开淮南战事的问题。可是眼下台辅诸公心情复杂,也实在不好深论下去,索性就此散场。反正就算再谈下去,无论什么事情跟淮南大捷相比,都不过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已,让人没有兴致参与讨论。
群臣各居其席,尚还看不出什么。可是一待散场之后,却有数人不约而同行上追随少府卿沈恪而去。这一幕落在众人眼中,便不免有人心内渐生阴霾。
过去这段时间以来,江北诚然战事激烈,而台城内也并非袖手旁观,无所事事。虽然淮南给用多有自筹,但徐州、荆州两镇仍然需要仰仗台城援手筹措。而除此之外,近来台城最主要的政事便要数东扬州撤州事宜,整个东南地域,人员调动俱都非常频密。
此前江夏公卫崇已经南下会稽担任会稽内史,但说实话这一项任命更多还是在于卫氏旧望以及卫崇其人还算是一个南北双方俱都能够勉强接受的人选。但若讲到真正的政事才能,卫崇也算不上一个非其不可的人选,毕竟其人南来之后多是闲任,从来都没有坐治大郡的经验。
早前治理会稽的,像是诸葛恢之类,盛名之外那都是确有政事才能,能够将会稽大郡治理的井井有条。而卫崇所接任的会稽,乃是沈充把持数年之后留下的一个摊子。对于卫崇南去上任能否胜任,从而成功将沈充所遗留下的一些问题解决,将会稽重新拉回台城中枢怀抱,台内对此并不看好。所以给卫崇选派什么样的属官,近来台内也是议论纷纷。
谢尚原本担任钱塘令,也在这一轮的调整中被召归台内担任给事黄门侍郎。虽然在地方上历练时间不久,但是整个人的气质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原本其人是以风雅美态著称,兼之又有一位玄名极高的父亲,在都中时誉之高并不逊色于王葛门户子弟,乃是公认的年轻一代一等人才。
可是原来在都中时,其人风雅之外,玄之过虚,不乏轻率浪行,浮于事表。今次归都之后,很明显整个人都变得更加沉静,也不再像以往那样热衷于臧否议论,待人处事都有着很明显的长进。
黄门侍郎乃是近侍清任,兼之如今皇帝都未亲征,连待诏传告的职事之劳都没有多少。所以归都之后,谢尚便彻底清闲下来,每日只是在署内枯坐,除了翻阅一些典章打发时间以外,几乎没有什么事情可做。
身受闲置冷待,谢尚也不感到以外,早在他叔父谢裒出任吴兴太守的时候,这种事情已经可以预见。尤其归都以后,更加明显的感觉到台内多有对立。这已经不是他这个层次能够参与的,索性便也安守其任,并不为扭转处境而去做什么努力。
这一日,谢尚刚刚归署,便得知驸马淮南大捷的消息,谢尚一时间也是高兴的坐卧不定,不独独只是因为自己处境或将要迎来转机,更因为凡身为江东人士,面对如此一个惊人喜讯,又怎么能淡然以视!
不多久,署外有人来报,言道袁耽有请。
谢尚闻讯后不免微微蹙眉,下意识去想袁耽此刻邀请他是为的什么。他与袁耽不独有着深厚交情,而且本身还是姻亲,他的夫人便是袁耽的妹妹。兼之都为年轻一代颇负清誉者,处境不乏类似。
不过这一份交情,在他家选择向沈氏靠拢的时候便蒙上了一层阴影。自从苏峻之乱以来,袁耽便一直担任王丞相的从事。立场上的矛盾落在私人情谊上,相见难免尴尬,因而渐有疏远。今次谢尚归都也有不断的时间了,始终没有见过袁耽。此时接到邀请,难免会有一些好奇。
略作思忖之后,他还是决定去见上袁耽一面。毕竟多年良友,若是就此不再往来,实在太可惜。
袁耽所约定的见面场所还在台城外,谢尚本就无事在身,其人在不在台城署内也都乏人关注,近乎透明,索性直接向上官告假一日,而后便离开台城。
一俟出了台城清明门,谢尚便为城中如今那种欢腾的气氛所感染,整个人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坐在牛车上两手不安分的在膝上跃动,有些遗憾没有乐器摆在身畔。
城东青溪附近,大街小巷都不乏欢欣奔走的人群,水畔处更是到处都有欢歌声此起彼伏。都内已经许久没有这么热闹过,身在这样的环境中,谢尚不免略感遗憾,没能跟随驸马一同过江,终究与这一份欢乐隔出一层。虽然他在钱塘对于给淮南筹措物用也都颇为尽力,但那毕竟不是什么正轨的渠道,也难摊在明处去夸言。
“今次之后,少弟将要迈于兄前啊!”
这一次淮南之胜,意义之大较之此前苏峻之乱都要大得多,他的堂弟谢奕始终跟随驸马烈战于最前线,此役之后再作论功,可以想见必会获得世道极大褒扬,时誉将会远远超过他这个兄长。不过谢尚对此倒也没有什么太失落的感觉,以驸马之壮气进取,可以想见此战绝非江北用事的终点,来日必然还会有更大的进望,凡精勇于事者,又何愁无功!
第0792章 分道扬镳
正午时分,谢尚才抵达与袁耽约定会面的地点,是一座位于城东、地近覆舟山,依山傍水的园墅。这园墅规模虽然不大,但建造的不乏意趣,环境也是多有雅致。虽然深秋时节草木枯败,但景色仍然不乏可观,自有一种萧条之美。
谢尚下了牛车,早有立在道左袁氏家人匆匆迎上,于是便在袁家仆人的带领下,穿过槐、柳拥抱的小径,往园墅正门行去。途中他不乏好奇,随口问向那袁氏家人:“我记得此园乃是王长豫别业,斯人已逝,不忍久念,你家郎主怎么选在此处会客?”
那袁氏家人听到这话,当即便不乏自喜、或存小心翼翼的炫耀回答道:“我家郎主久事王丞相门下,丞相因念都中治业不易,因将此园相赠……”
谢尚闻言后,俊美脸庞神情微微一滞,继而心情便转为复杂起来。
时下无论再怎么清玄脱俗之人,凡是南渡而来,总要面对一个家业何系的困境。许多清誉崇高的旧望人家,因为南渡之后不善经营而沦为赤贫,全靠亲旧帮衬。陈郡袁氏虽然也是传承日久的旧姓人家,但在这一点上仍然不能免俗。讲到具体的生活处境,袁氏较之谢家甚至还有不如。
谢尚的父亲谢鲲虽然崇玄而不治业,但最起码也担任过一段时间的大郡首长。而随着他的叔父谢裒入治吴兴,加之沈氏的帮助,如今谢家在吴兴会稽算是彻底立稳了。可是袁耽的父亲袁冲一直在台中任事,兼之早亡,所以袁氏家境的确算不上好。虽然彼此论交意气相投,旧好为系,不会以此介怀,但落在各人心底里,也真是滋味不同。
城东青溪附近,各家王侯公卿别业遍立于此,兼之环境幽雅秀美,是许多时人聚会首选去处。时人不耻言利,即便自己不住,也能待客收租。就像王丞相府下金梁园,若去玩乐一场花费数万钱也不算出奇,而且就算想入园花钱,还要有相匹配的身份。
袁耽这座园墅在青溪附近规模并不算大,但是此园原本属于王丞相长子王长豫,无论选址还是修筑风格都颇为可观,早年王长豫在世时,多于此宴请都中各家俊彦,谢尚自然也在其列。因而在城东一众园墅中,也算是颇有名气。
但园墅价值多少还在其次,关键此园本属王长豫,如今斯人已逝,王丞相却将之转赠袁耽。这背后的意味,则不啻于宣告王丞相对袁耽的看重几可媲美子侄。
袁耽能够得到王丞相如此亲昵看重,谢尚也是由衷替他感到高兴,可是一想到彼此立场的冲突,心情也着实感到复杂。
很快,谢尚便行至园中,袁耽早已立在庭前等候,看到谢尚入门,便是大步迎上,拉起谢尚手腕笑语道:“仁祖可是让我久等,稍后定要胜饮几杯!”
谢尚闻言后便也微微浅笑,继而转眼望向庭中,叹息一声道:“花木枯落,入眼萧条,睹于斯景,忆于斯人。王长豫之不寿,真算是世道之不幸。”
袁耽听到这话后,神情稍有几分不自然,不过很快便也附和道:“是啊,昔年良朋满席,如在眼前,而今四顾,恍如隔世。以往我也是不忍履此伤心地,不过今日盛请仁祖,然都内太多喧扰,实在难觅幽处。你我临窗对坐,少忆旧事,互诉别情,也能略缓悲情吧。”
说着,两人便行入厅中,由此高处临窗以望,可见墙外山涧清流潺潺而淌,左近修竹绕溪,虽然时令错过,景色仍然不俗。可想盛夏之际若能居此,自是暑热不侵,满怀清爽。
厅中早已经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