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祚高门-第4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此凶残的镇压,终于杀得这些俘虏尽皆胆寒,再也不敢生出作乱之心。于是剩下的人,只能乖乖被遣送到河南。
  与此同时,沈哲子又给郭诵方面增兵近万,用以镇压这些俘虏以及后续还有源源不断的投降者。未来如果没有大的变故,郭诵将会负责镇守荥阳、陈留等地,所以眼下也是给他提前练手。
  三万多名俘虏并非所有收获,由于谢艾抢先占领了邺城,原本石堪所统故地生民、物用几乎尽为淮南军所得。
  所谓烂船也有三斤钉,虽然河北动乱经年,石堪毕竟也是原本的河北三巨头之一,所占领又是羯国精华所在。
  后续淮南军收缴地方,单单生民粗略统计便多达二十余万户,而且这还只是邺城、黎阳等几个大的城邑周边,乡野之间许多豪强坞壁尚未清点,如果后续达到淮南都督府那种细致的掌控程度,这个数字再翻两倍沈哲子都不觉奇怪。
  单单这一点,便让沈哲子感受到,哪怕是现在河北已经崩坏,民间所沉淀的元气仍然要超过江东良多。眼下是因战乱频频,民力被严重虚耗,但只要局面稍有平缓,河北的回血速度仍然极快。
  沈哲子这里尚有一些不满,却不知淮南军这一份所获被监押在军中的石堪得知后,心内已经充满了震撼。他统治邺地这么多年,甚至都不知自己治下居然有这么多的人口,原本在他概念中十万户便是顶天了。而往常真正能够统治覆盖到的,甚至连十万户都没有。
  原本他还觉得那些豪强乡宗们顶多只是搞些小动作掣肘,其实格局胆略都有限。但却没想到,这些人的胆量之大,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他们所鲸吞隐藏起来的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他这个名义上的邺地之主!
  对于能够生擒石堪,沈哲子也是不乏惊喜。说实话,在这样大规模的会战中,哪怕一方完败,想要生擒敌军主将都极为困难。尤其淮南军客战于河北,对于河北山川地势本就不算熟悉,石堪就算打不赢,但是想逃的话也很简单。
  尤其今次生擒石堪的,居然又是萧元东!这位枣庄老乡,气运简直旺盛到令人叹服,甚至就连沈哲子都隐有嫉妒,简直要怀疑此人是否气运加持的位面之子。
  不过这位位面之子眼下只热衷于吹牛逼,其人所至激起军中怨气无数,以至于沈哲子不得不将他外派出去免得在大营里四处招摇惹人生厌。
  石堪算是沈哲子北伐以来所获羯国方面地位最高的重臣,因此自然不能简单斩杀。所以说人无论为善为恶,只要能够做到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总会有所不同,物以稀为贵,人也难免。
  单以罪恶论,那些河北豪武军头们绝对比不上石堪,单单沈哲子所知徐州军中死在石堪手里有名有姓的将领便一只手数不过来。结果石堪眼下还在淮南军大营里活得好好的,吃喝不愁,但那些军头们却因煽动俘虏作乱而被抛尸河中喂了鱼虾。
  对于这点区别对待,沈哲子并无多大心理负担,作恶都作到不入流,你不先死谁先死!
  石堪入军之后,表现倒是很平和,甘心认命的样子。沈哲子此前虽然骂他骂的凶狠,但也倒没有刻意的去苛待,这家伙虽然旧恶累累,但对淮南军还是够义气的。如果本事再长进一点,淮南军今次胜的将会更艰难,所得也未必会有这么丰厚。
  不过有一点怪异的是,石堪被监押中几次表态想见一见沈哲子,也不知打的什么主意。但沈哲子却懒于理会,对他而言这家伙眼下剩下的唯一意义就是留住一条命送回江东去当众斩杀,让江东民众们也乐呵乐呵。
  他也不相信什么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石堪会给他进献什么定乱河北的良策,一则没有那个心肠,二则没有那个头脑。
  当淮南军还在以黎阳和邺城为中心争取扩大战果的时候,徐州军终于姗姗来迟,在黎阳会师。


第0936章 幸生都督
  “行军途中,惊闻都督已率淮南雄军击破贼将石堪,更渡河向北攻取河北大邑邺城,我等将士多有喜极而泣,天佑晋祚,幸生都督,雄略北进,区区胡丑,不足为患……”
  当抵达黎阳靠岸之后,李闳等徐州众将俱都趋行上前,深拜于沈哲子面前,语调高亢激昂,对淮南军的夸赞更是源源不断、不要钱的讲出来。
  对于徐州军的这些夸赞声,沈哲子并淮南众将们自是照单全收。不过沈哲子的重点还不在此,而是饶有兴致打量着徐州军此来船队规模,实在是太烧包了,将近三十艘战船,其中最小的都是中型斗舰,至于大型战舰更是多达七八艘!
  此前在邺地军队面前,淮南军尚能自恃舟船强盛而在水面上压着敌人打。可是跟徐州军战队比起来,淮南军又算不上什么了。
  之所以会有如此差异,还是因为早年淮水一战之后,羯国淮地水军械用多为徐州军所继承,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舟船,而且还不乏海船。毕竟早年江东被压着打的时候,跨海向江东沿海郡县掳掠也是羯国颇为热衷的进攻方式,这方面械用自然不少。
  虽然事后淮南军也分润到一部分,但当时郗鉴人老心不老,不愿意完全从属于淮南,留下许多好货,从这次前来会师的船队就能看出来。
  这一点让沈哲子颇为不爽,但一想到郗鉴今次终于不再遮掩,也算是一种交底,心情才稍有平复,更由衷感觉到年轻才是最大资本。郗鉴人老悭吝又如何,有能耐你向天再借五百年,抠抠搜搜,最后攒下这些底子还不是要留给沈哲子来接收!
  虽然沈哲子态度还算好,但李闳等众将心情却并不轻松,在返回黎阳城的时候,便忙不迭向沈哲子详细解释他们为何会误期。
  虽然今次向北出兵非常顺利,青兖之地少有顽抗之众,但还是遭遇了一些波折。尤其在泰山郡中,一些土豪乡宗自恃地利,屡降屡叛,最终还是徐州军集结优势兵力消灭其中几股势力比较大的乱部。但直到现在也谈不上是悉定,沈牧仍然留在那里镇守。
  沈哲子对此倒也能够理解,泰山郡乃是黄淮海平原地带上为数不多、甚至可以说是唯一一处占据形胜之地,余处俱都一马平川。
  早年占据此地的军头徐龛便恃此地利,游弋于江东朝廷与石勒之间,叛降不定,一直等到石勒已经统一河北稳定局面之后,才派石虎以四万大军最终将之击破。
  虽然眼下泰山之地并无徐龛那样强大的军头,但豪武乡宗也是众多,若再加上有人暗中挑拨的话,徐州军要解决起来也是非常麻烦。
  而如果不能稳定住泰山郡,那么徐兖青之间也谈不上彻底的稳定,徐州军如果大举南来,便要面对被抄截后路的隐患。
  徐州军本身便难改各自为战的习惯,郗鉴又因年迈而不能抵达前线督战,在缺乏一个统一调度的情况下,能够这么短时间内暂时解决泰山郡问题,也算是不错了。
  眼见沈哲子的确没有追究徐州军误期的意思,李闳等人才算是放下心来。如果说此前他们还有与淮南军争雄的意味,那么现在则彻底打消了这一念头。
  他们这些徐州将领,也是知道今次军事行动的计划,他们要联合淮南军一同北上与邺城石堪作战。老实说对此他们并不算太过热衷,因为郗公业已年近七旬,一旦北上的话,他们这些将领必要被梁公沈哲子所辖制,乃是一路辅军,如此即便得功,难免会有厚薄之分。
  对于梁公这个人,他们感官也是极为复杂,一则都能看出此人前途无限,也能感受到郗公都在配合其人接掌徐州事务,二则其人实在太霸道,一旦入主徐州,必然会打破徐州原本那种局面,这些军头们不可能再入原本那样保留住一些独立性。
  所以今次在泰山郡,也是不乏刻意拖延的意味,想要以此让梁公有所收敛。但却没想到,就算他们没有到场,单单淮南军自己便干净利落的干掉石堪,夺取邺城,所得成果甚至较他们此前预想中还要大得多!
  如此一来,他们此前那些想法和做法便成了一个笑话,心中可谓是既有尴尬,又有恐惧。单凭淮南军自己,便爆发出如此惊人的战斗力,一战攻取邺城,二战攻下襄国又是什么难以接受的事情?如此他们这些徐州部将们又将何以自处?
  而且,淮南军战果如此辉煌,接下来梁公接替郗公执掌徐州之事,已经不是能不能,而是其人想不想的问题。甚至连想不想都不必猜,沈牧那个大脑袋几千淮南军众眼下就杵在徐州呢!
  所以眼下,他们实在没有什么资格再作态,纷纷争先恐后往黎阳而来。一俟坐定之后,几名徐州将领便接连开口表态:“眼下王师大胜,正宜挟此大势再破胡贼!末将等此前困于地患未能尽力,稍后必奋力以战,为都督再下一城,痛歼贼众,平灭季龙!”
  沈哲子闻言后便笑语道:“王师来日自然更有勇进,诸位不必忧患无处猎功,也不必急于一时,暂且稍作休整。至于是否北进攻打襄国,此事仍须再作商榷。”
  众人听到这话,不免愣了一愣,但因本身就是心虚,倒也不敢多问。唯有李闳因是郗鉴心腹,闻言后便皱眉道:“王师今次黎阳大捷,乃是永嘉之后未有之壮功,此乃晋祚大昌之盛兆。而河北石季龙方取襄国,诸废未兴。眼下徐淮两部,合力已有十数万众,何以都督……”
  他讲到这里的时候,便见沈哲子双眉已是微锁,虽然神情变化不大,但却自有一股慑人气势扑面而来,以至于后续话语都难再讲出,忙不迭低下头来。
  “诸位远来,暂且引军入营稍作休整。至于来日兵指何方,稍后自有令示。”
  沈哲子说完之后,便从席中站了起来,他眼下虽然不追究徐州军失期之过,但也并不意味着就要向他们通盘托底,郗鉴在这里还差不多。但就算是郗鉴在这里,他有什么决定,也只是通知一声,不会是商议。
  其实从一开始,沈哲子就没打算或者不指望能够一战之内便扫灭河北羯国残余势力。哪怕眼下已经拿下了邺城,哪怕徐州军到来后,明面上的军力与石虎相比已经完全占优。
  徐州军眼下本身还未融入淮南军体系中,这样的结合看似势大,但当面对真正残酷大战的时候,能否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沈哲子实在存疑。
  襄国与邺城,看似实际距离已经很近,但每进一分,淮南军所要面对的风险便要大了一分。一旦继续向北进行会战,绝不可能奢望石虎会如石堪一般被轻松击破,将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
  而在这样的战场环境中,野战乃是决胜的关键,最起码目前而言,在野战方面,淮南军并不能说已经完全超过那些羯兵与杂胡义从。
  淮南军强势挺入河北,反而促成了燕代之间众多杂胡聚集在石虎周围,这是沈哲子所不愿看到的。最起码在目前看来,那些杂胡们并不乐于看到淮南军强势入主河北。
  兵法自有张弛之道,眼下魏地新进收复,也远称不上是淮南军的稳定前进基地。与其逼迫群胡同仇敌忾,沈哲子更乐于看到他们狗咬狗,彼此折腾消磨实力。
  即便是不算眼下还是小字辈的拓跋氏,慕容氏已经渐成气候,未必乐于仍然困顿于辽地。尤其沈哲子对慕容氏实在算不上态度友好,近乎明目张胆支持他们兄弟分裂内讧。
  而石虎也是一个不容他人卧榻鼾睡的性格,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沈哲子倒是想看一看,如果没有了淮南军在南面的强势威胁,他们二者究竟谁会将谁按在地上强势摩擦。
  当然,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淮南军眼下已经达到一个极限,虽然黎阳一战看似胜的轻松,但也已经达到淮南军目下一个极限。要消化战果,要准备接收徐州,沈哲子向来信奉不为自己掌握的力量,从来都算不上真正的强大。
  尤其眼下的江东,沈氏还远远算不上一言堂,仍有诸多掣肘之力,在河北战事进行到这一步的时候,如果还不能够做出反应的话,那也实在太迟钝了。
  南北战事进行到这一步,其实跟城地得失相比,人口的获取反而成为胜负关键。尤其是在江东本就基础薄弱、南北俱都积弊重重的情况下,沈哲子真的不必强争一时之勇。
  当然,他这一点心机,敌人真的无从猜度。尤其淮南军在北进之后便摆出一副势大难当的锐进姿态,襄国虽然摆出一副厉兵秣马的姿态,但石虎慑于淮南军与徐州军会师的强大兵力,一时间也不敢轻启战端。
  沈哲子继续摆出向邺城增兵的姿态,但主要意图却不再是与石虎争胜于河北,而是趁着双方互有忌惮节制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搜罗河北乡众,而后大军便徐徐而退,最终退到了枋头一带。
  当襄国还在狐疑猜度淮南军意图的时候,已经有超过百万河北民众从邺地撤出,向西向南转移,被安置在了枋头以西的汲郡、河内包括河南等地。而当淮南军退出的时候,整个邺地无论新城、旧城,甚至包括三台,都被拆除焚烧一空。
  至于淮南军与徐州军主力,则继续沿黄河西进,目标指向河洛。


第0937章 都下民潮
  咸和十一年的建康,较之往年并无太大不同。新年皇帝大婚一场庆典之后,生活复又恢复平淡,生民各有所劳,按部就班经营着家业生计。
  街巷越来越繁华,新建的坊市也逐渐完工,城池内外已经少见衣衫褴褛的游食流民。
  以往建康城里出现这样衣食不继的难民,或还可能引起一些同情,但如今再有这样的人出现,只会让人厌恶反感。
  因为江东已经许久没有战事,尤其在建康城池内外,大大小小工坊田庄错落有致的分布着,任何人只要在县乡之内入籍,便能有被雇佣机会,只要肯辛勤劳作,纵然谈不上大富大贵,保暖自足还是有所保障。
  这几年来,台辅执政诸公一直在专注推行吏治,尤其是在建康这京畿之地,已经隐有几分大治气象。这几年的太平富足,更被时人推崇为中朝难及,甚至远迈太康盛世。
  如今的建康城里,已经少见贫苦局促,民风转为开朗大气,当然也不乏调侃夸耀,尤其言及其他地方的战乱苦困,更有一种沾沾自喜与满满自豪。
  当然也并非全无不和谐之声,尤其入夏以后,都中粮价飙涨,虽然还没达到前几年那么夸张,但也从不足十钱,涨到了如今的将近五十钱。这自然给不过刚刚得以温饱的民众们带来极大的生活压力,也渐渐积攒起不小的怨气。
  街巷中不乏人讨论何以都中米价高企不下,便渐渐有人言是边将贪功弄事,明明如今晋祚势大,四边都无兵患威胁,但却偏偏有边镇方伯贪功求进,撩事于外,致使攻伐不断,军用巨耗,连累江东民无所食。
  这一原因,很快便为都下民众广泛得知,一时间也是骂声连连。生民本身几无远大目光,也无宏大报复,他们只关心早晚两餐,春秋两衣,谁若侵害到他们这些,那自然就是罪大恶极,要为生民所厌。
  这种仇视心理被炒热起来之后,很快又传来具体消息,那就是今年最大的战事便是淮南都督府向北用兵,规模达到几十万人之巨,日耗钱粮亿万。而江东米价飙升,便是由于淮南军消耗了大量的江东物用。
  一俟得知这一消息,民情顿时激昂起来:凭什么?凭什么四边有那么多的军队边将,偏偏凡有向外用事,便独劳驸马梁公!朝野内外,那么多的贤长耆老,一个个尸位素餐,国事都要托付驸马!
  更有人言道驸马为了彻底平灭北面羯胡,甚至就连妻室身怀六甲、子裔将要降生都无暇安居看顾,亲率将士奋战于北方前线,胜败生死暂且不论,甚至因为大河水浊不及大江清澈,连餐食都无以为继,还要打起精神扶剑督战!
  其中不乏一些细节,言是公主为了保障前线将士足用,虽然有孕在身,但却自裁用度,每天都是清汤薄羹的度日。
  而在坊市之间,更有民间演戏杜撰《丹阳教子》,讲的是丹阳公主为了教导孩儿忠勤国事,每日诵咏兵书义理,以致胎儿通灵,哪怕还未降生,居室内哪怕无人都常有鼓令兵戈之响,以鸣其志。
  这戏剧自然不乏荒诞,引起旁人讥笑。但凡有讥讽,都有乡民力争,梁公本身天资禀赋无需多提,乃是绝对的独步南北,如今他的血裔未生便有异象,又有什么出奇?说到底,那些讥笑者根本就不知这独秀江东的血脉有多么神异惊人!
  但也有人不忿,不免要问人怎么能笃定丹阳公主必定会生儿子?难道就不会是一个女郎?
  每每有人听到这个问题,不免愤慨不已,痛心疾首。驸马本身便是为国而战,屡创大功,再得麟儿以承父志,这乃是胡虏将败、晋祚大昌的征兆!结果现在孩儿还未出生,便有奸邪恶诅,究竟是怀着怎样恶毒心肠!
  当然这也只是坊市之间一些乡民噱谈,但民众们的群情涌动还是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七月初任事会稽的袁耽因连年考评优等,因此被提拔归都将入台阁显用。这也算是地方上历练有所成就,因此袁耽归都后难免志得意满,大会都中亲友故交,接连数日,场面摆的不小。
  然而就在某一日宴饮中,却有一队都中少年郎不请自至,大闹宴席,斥责袁耽并其亲友不知所谓,恬不知耻,如今国祚希望正在江北,无数仁人义士北上猎功,驸马梁公更是身先士卒鏖战河南,却敌于大河之北,庇护江东不受兵灾。
  结果这群无胆膏梁居然还有脸面留在江东醉生梦死,卖弄自夸,实在令人情不能忍!
  宴席自然是不欢而散,尤其袁耽更是被闹个灰头土脸,甚至没有脸面归台上任,闭门家中不敢见客,唯恐再被人面斥于当下。
  而遭殃的不知袁耽一人,过几日侍中顾毗请假归乡祭祀,但因送行者不少便多留了几天。结果又被都中少年得悉,直接冲入其家门,怒斥其人居官无事,对不起君恩国俸,同样大闹一通,而后扬长而去。
  类似的事迹,屡有发生,甚至就连一些台辅若没有别的事情,也都大多留宿台城,担心在外游荡被人堵住一通辱骂。
  要知道这些年轻人们,可都不是寻常人家子弟,那都是以驸马梁公为人生表率的权门子弟,虽然少不更事,脾气却燥烈的很。
  他们消息渠道要比寻常民众多得多,因为年幼难免有偏激,在他们看来如今晋祚出路全在江北,凡是眼下还留在江东任事的官员都是胆怯的废物,不敢为国捐躯,自然也谈不上什么忠义。
  被这些拎不清的少年人堵住喝骂一通已经极为难堪,又实在拉不下脸来深作追究。尤其眼下都中民声也多怜惜驸马为国事操劳过甚,一时间这些少年人反倒成了人人夸赞的少年英雄,志气直追驸马。
  如今驸马便是梁公沈维周的代称,虽然眼下台城里还有元帝的婿子担任驸马都尉,皇帝大婚前南弟公主也已婚配。但民众唯一认可便是梁公,至于其他,一边玩去。
  有了民声乡愿的推波助澜,那些少年人们更受鼓舞,行事也更肆无忌惮,有时候实在找不到目标,所幸大义灭亲。甚至就连沈充某一次不注意,都被自家沈氏子弟带人堵在了沈公坊家中斥骂一通,哭笑不得。
  到最后,台辅诸公们都难以淡定,谁也受不了好不容易归家一次还要防备自家宅院角落里那幽冷的眼神,索性用半书面的方式诏告都下民众,如今各方都有战事,边将们也都各尽职责守护晋祚安宁,绝非只有驸马沈维周孤军奋战。
  如此一来,民众们因都中物价高企所积郁的怨气总算有了倾泻的对象:明明眼下晋祚大昌,四边都无敢于为敌者,这些边将们为了自身功业,结果大耗江东物用,致使江东民生艰难!莫非那些人以为他们能与驸马沈维周相比?
  驸马可是孤弱之军便大败羯国几十万强军,短短几年之内,复疆数千里!那些边将们空耗米粮,结果全无功事可夸!
  对于都下民声如此,台辅们也实在是无话可说,为了保证京畿平稳,不得不从东西坊市各自揪出几个私自加额征收商税的管事官员,算是稍作交待,暂时让商户将物价稍作平稳。
  这几个官员虽然本身不干净,但这一次遭罪也实在是代人受过。鼎仓被拉到江北后,江东财政尤其是台资方面少了一大块收入,虽然得益于整顿吏治,江东各个州郡财赋方面的收入得以大增。
  但是这些财赋也都各有所用,淮南方面因为有鼎仓为后盾,又有开市的便利兼之大额军械售卖,钱粮方面都能自足,有时候甚至还能向台城捐输一部分,以表示服从台阁政令。
  但是淮南军带起一个边镇夸功的风气,荆、徐、豫三镇不必多提,就连南面的交州,这几年来刺史邓岳也是频频从南面进攻成汉,虽然大战争没有,小摩擦却不断。没办法,不这样做不独要饱受攻讦,甚至连人才都留不住。
  这些军镇们可没有淮南那么多的进项,要用兵要耗钱粮,自筹之外还需要中枢拨用。各方张口都在要钱粮,如果不给那就转要诏令政策,也要开市,也要冶铸,也要加征,而理由又是那么的正直,让人无从拒绝。
  所以最近几年虽然江东平稳,气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