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席卷天下-第1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343章 突围开始
果然有人与汉军联络,商谈临阵起义会得到什么待遇吗?
刘彦之前收到了不下于二十封信,来信的人职位最低是校尉最高是杂号将军,其中就有呼延盛这个石碣的虎翼将军,他们的来信只谈一个问题,可以投降或是率部起义,有的不求能够得到什么奖赏只求活命和自由,有的则是要求官职或是财帛。
有一天姚弋仲猜得太对了,现如今的中原根本就不讲什么节操或是道德,多民族混杂之下背叛无时无刻不在。
刘彦与纪昌等人正在商议怎么利用,前线的军官来禀告了重要的情报,敌军营寨中有女人唱歌,还是那种无比哀怨的情歌。
军营不得喧哗,那关乎到控制力的衡量。古时候在军队并不能随意唱歌,因为一般认为歌声会让士兵生出想家的情绪,会造成军心上的动摇,使得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
“敌军营盘出现歌声,且不管是什么歌,代表姚弋仲已经失去掌控力。”桑虞说话的语速快语气又激动:“君上,且先答应那些人的要求,以击败敌军为重。”
刚才他们在观看敌军将校写来的书信,商议是否答应要求之类。按照刘彦的意思,不管局势是否对己方有利,能够答应的才能应允,不能答应的就直接拒绝。
很多人不理解刘彦为什么要那样干,他们的主张是先答应下来,等待我为刀俎人为鱼肉的时候,那些投降了的人又能怎么样。
刘彦坚持的是信誉问题,认为汉部的信誉没有廉价到这个份上,比起一场战事的得失,信誉才是需要维护的根本。
真心没有几个人理解刘彦的坚持,他们屡次劝谏“兵者,诡道”的思想,认为只要能够获得轻易的胜利失去些许信誉不算什么。
或许那些人说战场不能讲信誉是对的,毕竟华夏自从春秋之后,军事文化历来讲的还真就是未达目的不择手段。
古典战争早就随着春秋的落幕消失,诡道思想充斥着华夏文明的军事核心,蔓延到任何非军事上面,或许对敌人讲信誉真的是一件可笑的事情,然而不讲信誉真的好吗?会不会让整个民族不再信任节操和道德,变得未达目的不择手段?
刘彦有自己的坚持,信誉从来都不廉价,哪怕是对敌人而言也是那样。军事上关于谋略的布置多么诡异和残忍都不算什么,但只要承诺下来,不管是对自己人或是敌人,承诺就是承诺。看上去或许是很傻的行为,对于普通人或许真的是傻,但对于统治者不是傻,是在维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
“昌为行军长史。”纪昌“呵呵”笑着说:“可由昌出面应允那些人,一切与君上无关。”
刘彦当即苦笑出声。他扫视在场众人,看着他们期盼的表情,肃声道:“给予那些投来降书的人回复,该有什么待遇,以战时表现为准,战后会进行评估。”
桑虞还想再劝却是被纪昌拉住衣摆晃了晃。
如果讲求信誉是很傻的行为,作为统治者的刘彦决定就那么傻下去,哪怕看着迂腐也不会轻易拿自己的信誉出来挥霍。
讲信誉被评价为迂腐,这是何等可笑……甚至可以说是悲哀的事情?好比如有人扶起跌倒的老人都能上新闻联播,拾金不昧也变成需要宣传的个例。那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刘彦的行为目前没有多少人会理解,但是当汉部立国,等待汉国在日后的一系列征战和扩张中发生一些事情,他们会赞美自己君王的坚持,后世子孙也会由衷庆幸刘彦定下的基调。
带着各种复杂的心情,除了刘彦之外的人全部退下。那一刻刘彦看着那些人的背影在苦笑,只有经历过才知道什么事情的可怕,物质横流与金钱至上不能说有错,但人与人之间基本的信任不能失去。
各个得到汉军方面回复的那些欲意反戈起义者,他们的心态之复杂难以言表。
“刘……刘……”呼延盛想直接称呼刘彦的名字,但很可能很快就要在刘彦麾下混口饭吃,又怎么能够直接指名道姓?他连续吐出两个音节,最后是含糊说:“那一位没有封官许愿,是不在乎我们的反戈,还是……?”
尹弼迟疑道:“这或许是好事。若是大包大揽,我们才应该忧虑。”
呼延盛现在代表的是军中的匈奴人和部分杂胡,他是羌族部队中首个统军与汉军骑兵大战的指挥官,一连串的战事打下来真真是被汉军给打怕了。
姚弋仲看上去很正常,恰恰姚弋仲的正常在这种局面下显得无比不正常,呼延盛在得知姚弋仲命人收集战马之后彻底不淡定了。要说姚弋仲是想反攻能解释得过去,但在核心营区收拢战马而不是在外面,到底是几个意思?呼延盛判断姚弋仲是要突围,是姚弋仲要瞒着非嫡系进行突围。
对于尹弼而言,他是被姚弋仲战场提拔没错,但要说确认臣属关系则不然。他获知姚弋仲要突围并且没有通知自己,发挥了中原晋人在天下大乱之后的秉性,那就是寻找下家。
尹弼利用职务的便利先联络军中的晋人,要联系杂胡的时候却发现已经有人抢先动手,他发现是呼延盛之后,很快就与呼延盛勾搭了一起来。
发现情况不妙的远不止尹弼和呼延盛,就是他俩的职位比较高罢了。这一个集团是随着姚弋仲的心腹开始粗暴地收集战马而在不断壮大,一些冲突也加剧,导致营寨之外汉军正在强攻,营寨之内的气氛却越来越怪。
不知道是羌族那边的人先动手还是以呼延盛和尹弼这边的人先动手,原本是一支队伍的人发生第一次火拼,冲突像是星星之火一般蔓延,最后矛盾公开化导致营区之内大杀特杀。
接到羌族营寨内乱消息的刘彦,对于意料之中的事情根本不感到意外,他重视的是:“安排进行堵截的部队是否已经准备就绪?”
由于羌族部队中出现了叛徒,汉军这边对于姚弋仲在收集战马并不是不知情,那么就可以确定姚弋仲是要依靠骑兵强行突围。
阻止一支不以交战为目标的骑兵并不太容易,尤其是附近的地形皆是一马平川,骑兵想要逃跑依靠只能是由人组织起来的防线。
“预备追击的骑兵已经准备就绪,但……”纪昌苦笑说:“我们的兵力太少,能够组织的阻击线仅为两道,再多就会摊薄防线,甚至可能被敌军歼灭。”
“我们只要留下更多的敌军就算完成目的。”桑虞对于战事快结束感到由衷的愉悦,轻松地说:“他们要突围必然经过祝阿郡,那里不是已经安排好拦截部队了吗?”
桑虞说的是桓温所部。
桓温手里的兵力已经膨胀到七万,有两万五千的战兵,余下是辅兵、仆从军、新附军。他们所在的地点可就不是一马平川,有的是地方便利来设立阻击线。他们只要能够拦下姚弋仲这支突围部队,直至刘彦或是谁率领大军抵达,就会形成地姚弋仲所部的两面夹击。
野战中的两面夹击可不是那种发生在营盘争夺战的方式,要真的能够形成夹击之势,会不会弄死姚弋仲是不太确定,但将羌族部队消灭个绝大部分还是有把握的。
该安排的已经安排,接下来无非就是看将士是否用命。这点对于刘彦是如此,对姚弋仲更是相同。
羌族营地内发生互相残杀,又有叛徒给汉军让开道路或是做带路党,导致没有准备完整的姚弋仲只能当机立断进行突围。
战马四蹄踏动大地响起轰鸣声,太多的马蹄踩踏大地导致声音成为连贯,马蹄声彻底掩盖了其余的声音,不知道为数多少的骑兵被命令不管发生什么就是冲,沿途有什么东西挡路就是撞,没有得到新的命令之前不需停下,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也冲进去。
刀山倒是没有,但火海却不止一个……
“好了没有?”
“没。”
“快点啊!”
“急个什么劲,要等他们冲进去。”
对话听得没头没尾,但要是能够闻味道,会问道浓烈的火油味,手持火折子的士卒浑身都在抖,是害怕也是兴奋,他们只要引燃大火就会造成方圆数里的大火。
躲在草丛的士卒要看运气,若是运气不好敌军的突围部队从他们的方向冲,不管是有没有跳起来跑其实都难逃被马蹄踩为肉泥的命运。
太多的战马四蹄在踏动地面,要是趴在地上绝对会感受到明显的震动感,躲起来准备放火的士卒在抖,毫不虚伪地讲,不止一个士卒裤裆湿了。
骑马奔腾驰骋的羌族骑兵,他们迎着大风和黑暗闷头超前冲。只要有过用非常快速度向前移动的人都该知道一点,那就是风太大会使人的嗅觉大规模降低,以至于绝大多数的羌族骑兵根本就没有闻到火油味,一些闻到火油味的羌族骑兵大喊大叫却是被震天的马蹄声掩盖。
先是一阵“呜呜呜——”的号角声响起,随后是有特定动作或数量多光点出现,早就极力按捺的士卒将火折子拔出来,他们还需要吹几下才能让火折子燃烧,随后进行引燃。
看过满是火油的是怎么进行燃烧的吗?那是一种火星引燃火油“砰”的一声冒出火光和烟雾,然后大火像极是在奔跑一般地“滑”着蔓延出去,渐渐整个地面全是大火,黑腾腾的烟雾很快也将任何可以占据的地方挤满。
刘彦在看,他的身边站立着军中所有的文士。
对于文士来讲,战局发展到现阶段已经没有他们什么事,需要等待战事结束才又是他们忙碌的时刻。
与之相应的是,刘彦身边除了护卫武士之外可没有半个将校,武人现在只要有机会就会上战场建立功勋。
“这样可以将姚弋仲拦下来吗?”桑虞看着远处冲天而起的火光和黑烟,问道:“会燃烧多久?”
刘彦说:“火油在第一波燃烧中就会殆尽,要看草丛和灌木的密集程度。消灭第一批骑兵不会有什么难度,想要长久燃烧则没有可能。”
那些都是格物的常识,现代人没有接触过相关的教育都没能搞得懂,格物对于古人而言则是完全陌生。
不会有人在火势中幸存下来,不止是大火带来的杀伤力,浓烟才会是杀死最多人的凶手。
事实上发生火灾时,直接死于大火燃烧的人并不是最多,是吸入过多的浓烟到底昏迷,没有及时脱离火场必然是窒息后被烧成焦炭,哪怕是及时脱离也要经过专业的救护才能够活命。
燃烧的区域非常广,推测一次就消灭四千以上的羌族突围部队,也将后面的其余羌族部队给阻挡了下来。
羌族营区之内不知道什么时候到处都在喊“杀一存己,杀二赎亲,多杀有奖”。那段话的意思很分明,是对着临阵倒戈的非汉军而喊,倒戈的敌兵干掉一个自己能活,杀死第二个以上则每杀死一个都能救赎自己一个自己想救的人,多杀而没想要就谁也能换取奖赏。
汉军兵力少,姚弋仲却是已经在突围,那么刘彦就没有可能在攻取营区中投入更多的兵力,威逼利诱那些反戈的敌兵多杀死一些原先的自己人,没有比这个更合适的方式了。
面对突围方向突然冒出冲天的大火,姚弋仲此时有些发木,他被迫投入兵力到阻击叛军和汉军的方向,也在尝试寻找新的方位突围。
星火自然是可以燎原,但能够烧多久则需要看很多因素,姚弋仲对周边的环境有深刻的印象,大火没有可能燃烧太久,他们只要支撑到火势变弱和浓烟不那么浓就可以再次突围。
“要是……要是……”姚襄小脸煞白:“要是还有类似的埋伏?”
姚弋仲咧嘴露出泛黄的牙齿,略略狰狞:“必然还会有类似的陷阱,但还是要冲!”
第344章 大汉即将再现的消息
“拿起石头,给我砸呀!”
潼关之上,冉闵军在军官的呼喝下拿起石块不断向关下砸落。
通关之下,乞活军与氐族军,他们举盾向上,人流涌向被高高搭起的登城梯卖命地往上爬。
从关城向下看去,下方狭长的道路之上挤满了进攻的石碣赵军,狭长山道之外是连绵数十里的敌军营寨。
乞活军经过冉闵的分裂还有三十余万之众,其中虽说大部分是老弱,可凑一凑还能凑出六七万精壮的汉子。
苻洪发誓要夺回关中,向石碣全国的氐人发出号召。
关中的氐人出不来,他们在经过冉闵军的一再屠杀之后是退向了西南盆地(吐谷浑),只留少部分骑兵袭扰关中。
从关中之外听从苻洪号召的氐人数量有多少着实不好算,半年之前汇集向苻洪麾下的氐人接近四十万,后面还有大股小股的氐人不断汇集而来。
“联系汉军的人可有什么消息传回?”
“是有陆陆续续传回一些消息,但……哪怕汉王愿意支援,恐怕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啊!”
看看潼关之上的冉闵军,他们一直在追求戎装统一,可受于生产力的限制真的不太好办。他们不但连军装凑不出来,看下方人群那么拥挤却是只能砸石头拿不是射箭,不是指挥作战的将领傻,纯粹是冉闵军没有箭矢了啊!
“汉王在济南郡已经击败姚弋仲,迫使姚弋仲不惜代价突围。战事从济南郡打到祝阿郡,已经将姚弋仲的溃军堵在狭长地形?”董存是冉闵王后的娘家人,他现在是冉氏秦国在潼关守军的副将,潼关主将是申钟。关于汉军那边的消息他知道的其实不多,苦笑:“哪怕是汉王歼灭羌族军,于我们这边又有何益处?”
季节已经进入到夏季下旬,再有一个多月就要进入秋季。
中原的情势异常火爆,压根就不管季节适不适合交战,就像是汉军与羌族军在黄河南岸沿线的战事,潼关这边冉闵军与乞活军、氐族军的关隘攻防战,西北草原方向羌族游牧部落与张氏凉国的游动战,荆州方向东晋登陆长江北岸尝试夺取落在石碣赵国手中的荆州局部。
大型战事看着有五处,小型的战事不计其数。因为石碣赵国的国势糜烂,到处都有人起兵,口号之无奇不有难以叙述,比较受到认可的是“三王同盟”引起的效应,那是晋人在遭受胡人欺压真活不下去了的反抗。
此前其实也不缺晋人暴起反抗胡人,只是难以形成星火燎原之势。说起来十分悲哀,屡屡不管是晋人反抗或是什么人反抗,石碣派出镇压的永远是以晋人为主力的镇压军,大批晋人青壮就是被消耗在这种镇压战之中,不管是被镇压还是去镇压。
汉军那边在济南郡击败姚弋仲,是用不到十万的兵力击败了手中拥有五十万大军,尽管战事还留下一个尾巴在祝阿郡那边,可是刘彦击败姚弋仲的消息被传播之后,引起的震动不亚于七八级大地震。
姚弋仲可是当今之世最大族群的总首领,五六百万的羌族人听从其号令。姚弋仲还有素来善战的名声,其人也是以刚正不阿而被广为传颂。
带着五十多万人雄赳赳气昂昂地去要杀入青州的姚弋仲,他们不到一个月却被刘彦歼灭绝大多数仅有不到五万的骑兵突围到祝阿郡。到了祝阿郡还被一个叫桓温的汉将拦下,该是怎么一个悲催了得。
交战双方总人数超过六十万,动用骑兵、步兵、水军厮杀,竟然是一个月内就产生了胜负,时间如此之短令听到消息的人无不是一脸错愕。
“汉王真是厉害啊!”冉氏秦国的右仆射郎萧全一脸的佩服,说道:“类如此般规模的战役,打一年都算是时间段,汉王竟然用一个月不到就奠定胜局。”
跟随姚弋仲成功突围到祝阿郡的羌族骑兵只有五万不到,被姚弋仲丢在营地的部队不是战死就是投降,听闻先前撤往黄河北岸的那批人也被汉军击败并俘虏了大部分,那么真的就是汉军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取得了杀死俘获五十万人的惊天战果。
一样是无一日不战的关中这边,接近十五万的冉闵军依靠潼关和晓关挡住数量绝对在七十万左右的敌军……呃,数量是有七十万,但真正能打的顶天也就是二十万到二十五万,但七十万敌军的数量听起来真的很吓唬人。
数十万人的军队出征真不是什么个例,胡人习惯老幼跟随青壮出征,老弱妇孺在后方放牧提供粮食,青壮在前面厮杀和掳掠;华夏文明除了战兵之外不是有辅兵,更有数量更加庞大的民夫。实际上每一场战争直接参与厮杀的人数,应该只是占到为战争提供直接服务的两成不到,剩下的那些都是做维持后勤线。
冉氏秦国自己统计,他们半年之间在潼关与晓关取得的战果该是有五万人到七万人,要是算上在关中清洗不合作的那些人,包含氐人、羌人、晋人和杂胡,从冉闵立国开始仅是半年左右,他们杀死的人总数不会低于三十万。
“最新的一批箭矢什么时候能够运输过来?”
“最快也要半个月之后。”
与之汉军那边相比,冉闵军这边一直都是处于什么都缺的状况之中,尤其是以箭枝最为稀缺。
冉氏秦国立国太短,关中因为大肆交战基本上也是糜烂状态,能够恢复一些农业生产算是冉闵麾下有能人,可关于需要用到工匠方面的生产就真不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
箭枝的生产并不容易,除开要有合格的箭杆之外,箭镞的生产牵扯到的资源和工艺更多,冉氏秦国这边是号召后方是所有人为战争进行服务,但每个月也仅是能够生产出七万左右的箭枝。
七万支箭听上去好像蛮多,实际上连支撑一场中型战役都够呛。拿个例子,刘彦与姚弋仲在济南郡那边的战事,消耗箭矢最少的一天数量都超过十二万,要是战局激烈一天消耗个二十万以上的箭矢都属于正常。
当然了,敢于每天拿一二十万支箭出来消耗的军队绝对不多,那该是有惊人的国力才干得出来的事情,还要取决于有多少弓弩兵,一万的弓弩兵一轮齐射就是一万支箭,十轮就是十万之箭。一场战争不可能只来十次远程压制,一天来十次还差不多,那时日长了又该是几次射箭?
必须说明的是,弩弓或许好练,毕竟是傻瓜式的机械武器操作,但弩的制造不容易;再来是弓箭手,会射箭不代表就是合格的弓箭手,学会射箭还只是基础,要对每一项指令能够执行才是一名合格的弓箭手。
认真而言,冷兵器时代的弓弩手从来都被算作精锐看待,很多时候宁愿牺牲掉五名普通步兵也要保全一个弓弩手,那并不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情。
“王上正在与司空等人商议,说是愿意付出大代价从汉王这边获取成品箭矢或是箭镞。”申钟是冉氏秦国的太尉,他刚刚从关隘后方赶来,一来就说出这么一个大消息:“汉王麾下的水军众多,咱们是打算利用这个。”
是有一条水系从青州那边直连关中,黄河目前也没有多少不能行船或泛舟的河段,要是刘彦肯付出一些代价,利用黄河与冉闵互通有无并不是什么太荒谬的设想。问题在于一点,黄河的青州河段到关中,中途有接近两千里是处于石碣赵国控制区,真要利用黄河付出的代价会有多大。
“王上也在与李势尽力协商。若是黄河的河道确认无法利用,那边走长江到灵渠一线。”申钟绝对是赞成与刘彦那边保持良好关系的人,他满是慎重地说:“汉王击败姚弋仲,汉部立国已经成为必然。”
他们先前是对刘彦称呼为齐王,后面诸方在下密会盟,冉闵这边最先改称刘彦为汉王,张氏凉国是第二个。除了冉氏秦国和张氏凉国之外,其余国家也只有拓跋代国也是称呼刘彦为汉王,余下什么称呼都有就是没一个称刘彦汉王的。
真实情况是,刘彦重建汉国也真的是被提上案头,确定的是解决姚弋仲之后,会在秋季中旬举行建国大典。
汉部的国号肯定是汉,但具体是因为部族名字是汉,还是要继承西汉和东汉,刘彦本人没有说过,其余人想问也不知道怎么开口。
建立国家,国号的由来无非就是那么几个。
一个是所在地域,例如之前所有人都觉得刘彦建国应该称齐国,那是因为刘彦的地盘在齐地。
再来,是以自身爵位,比如某个谁是唐国公,那么后面建立国家就是以唐为国号。
从地域和爵位来取国号算是一种符合礼仪的事情,类似的国号或王号一般是会被治下的民众认可。比如某地的民众一看国号是自己这边的老家,他们就会觉得“嚯,原来是这个啊,那就是自己的国”,天然上会产生归属感。
除了地域和爵位来取国号或王号之外,占个山头,或是占个旮旯,自称神国王、魔鬼王、无敌王……反正就是一些没根据的国号或王号,类似的情况就是草头王。一般情况下,草头王就是没有地域认可程度,没有由来,《周易》和《阴阳》有一个说法来解释类似的草头王覆灭之快,牵扯到气运之说。
古人相信万物皆有灵,也相信有气运之说,那么刘彦坚持要以汉为国号,从地域上面是牵扯不到的,那就只有继承国运那么一说。
“我们国号为秦,是地域关系,也是继承国运。”申钟困惑地说:“他们……估计是继承国运?”
能够理解刘彦的人不会太多,他想要继承的不是什么国运,是要继承一种精神。
董存不理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