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席卷天下-第2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朝会之上的事情其实不算是突然,刘彦在之前已经察觉到一些趋势,那是随着淮水之战出现结果所导致。
  “灭掉小朝廷或许还需要一些时日,近期时局变动却是让他们感到急迫了。”刘彦口中的“他们”指的是中枢重臣。他说:“长江以南的小朝廷眼看无法支撑,众多世家争先恐后要归附大汉,不免会使众臣思考会受到什么样的冲击。”
  崔婉、拓跋秀、张兰、桑妙、谢道韫接近在场,除崔婉身为王后之外,余下就是四妃。另有刘彦的一子两女也是在场,孩子是被各自的生母抱在怀中。
  因为刘彦全面恢复汉化,民间因为资源的关系在穿戴上面还存在困难,统治阶层则是全面恢复了汉家衣冠。
  在汉家衣冠里面有一种女子在休闲时会穿的衣服,是一种轻便的深衣,又分丝绸与麻衣服,没有太多的花俏,右衽而交领,系有腰带,长袖飞带,能够展现出美好的身材。
  在目前汉国的疆域,可以称为世家的基本没几个,大族与豪强的数量则是多到难以想象。汉军每到一处,除开消灭明面敌对者,处理的就是各地的大族与豪强。
  早期的时候,各地的大族与豪强并不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家产被各种看似合理的方式拿去,他们会选择聚众反抗,从而遭受汉军铁血的镇压。像是青州的大族与豪强,现如今还存在的可能还没有当初的十分之三,而这十分之三还是大多数在事先就已经投靠刘彦。
  青州是刘彦的基本盘,也是汉国目前大族与世家最少的一个州。恰是有了青州作为例子,抵抗的大族和豪强都被血腥清洗,让其余地方的大族和豪强在面对家产会被回赎的时候选择忍耐,导致的是其余各州存活的大族和豪强数量并不算少。
  中原地区的大族和豪强被削弱和打压,他们只是在进行蛰伏,心中必然带着仇恨,等待某一天进行复仇。
  杀人可以解决麻烦,对于一国之君来讲杀人却不是唯一的手段,最为合理的该是收为己用,使他们成为助力或是工具,用在想用的地方。刘彦允许中枢重臣去吸纳一些大族与豪强,其实是有消化的意思在内。
  各地向襄国汇报而来的消息称,敌国势力在各地的活动迹象十分频繁,不少大族与豪强正在串联,可以想象又一波动荡正在酝酿,所不知道的就是爆发起来会有多大。
  刘彦近期面临的事情着实太多太多,不止是各条战线该怎么来控制,本土的安稳,包括面对小朝廷那边突然增多的投靠者,一切都需要费尽精力。
  “桑虞、蔡优等几个大臣,他们多次反对接收过多南方世家的投靠。”刘彦看了一下桑妙和谢道韫,笑了笑接着说:“寡人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
  桑妙是桑虞的族妹,是政治产生的一种联姻。桑氏一族现在已经挑起了北方世家的领导者担子,似乎也开始在执行北方世家领导者该做的责任。
  谢道韫从某些方面可以视作南方世家的代言人,差别就是她没有按照南方世家的安排,没等南方世家将自己的计划付之行动就先翘家出走。
  对了,翘家出走在目前的年代简称为“奔”,干过这种事情比较出名的有卓文君,还有蔡贞姬。上古先秦一直到西汉时期,“奔”并不是丢人的事情,甚至是被世人认为挺浪漫的事,到东汉时才觉得是令人羞耻的行为,后面到了两宋“奔”就演变成为“淫奔”,也就是从一件挺正常挺浪漫的事情变成必须浸猪笼的罪行。
  “王上,大伯与两位叔父……”谢道韫带着明显的愁容:“很快便会被押解来襄国?”
  这个时候桑妙和张兰同一时间用同情的目光看向谢道韫,一场淮南之战直接让谢氏一族的三个嫡系族人成为战俘,似乎朝中对谢尚、谢石、谢万的处置都还倾向于严厉。
  刘彦还能回答什么,只是“嗯”了一声。
  谢道韫低着脑袋,有些弱弱地问:“王上会杀大伯与两位叔父吗?”
  “妹子,身为人妇,一切以夫家为重。”拓跋秀就坐在谢道韫旁边,伸出手去,不像是在安慰,是说:“军国大事身为妇道人家就不必插手了。”
  桑妙立刻看向了崔婉,而崔婉是在逗弄儿子。
  博陵崔氏出了一个王后,魏郡桑氏出了一个妃子,算起来博陵崔氏才是正牌的外戚。崔氏一族就像是桑氏一族一样,没有间断过吸纳大族与豪强的动作,从某些方面来讲两个家族是竞争者。
  谢道韫抬头看了一眼拓跋秀,后面又低头。
  刘彦本来是要进行一次温馨的家庭聚会,聊到一半谈到处理世家已经算是败兴,又有谢道韫提出那样的问题,温馨什么的是完全看不见,有的就是尴尬。
  也不知道是荀羡有眼色,或是真的出现问题,他过来通报,说是南方有军情传抵。
  算算时日的话,南侵兵团应该是在进行三场比较大的战役,东城之战是一个,丹徒之战和零陵之战是另外两个。
  刘彦到来的时候,该在场的人已经在等待。
  众人一阵行礼,手里拿着军情汇报的纪昌才开口:“启奏王上,征南将军千里加急,汇报伪朝腹地爆发大战。”
  东晋小朝廷在汉国这边不被承认为一个国家,称呼的时候就是喊“伪朝”。徐正汇报的大战是,小朝廷对庾氏门阀动手了。
  “庾氏一族在事先已经察觉,又有桓氏暗中通风报信,伪朝动手之后双方陷入僵持。”纪昌低头看了看汇报,又说:“据悉,大战爆发之后,多个世家选择起兵,伪朝已经彻底陷入内乱。”


第508章 小朝廷之亡(一)
  对于汉国中枢得到消息只简单显示东晋小朝廷陷入内乱,其中的过程却是显得无比复杂。
  董金晓小朝廷朝堂上的官员哪怕是蠢货占了大多数,也该有理智的人存在。还有理智的人,他们自然知道国战的时候不适合再行内乱,对于庾氏可能配合汉军的潜在威胁该是以温和手段化解,动用武力绝对不是第一选择手段。
  以王氏为首的那批人,他们尽管内部有思想矛盾,掌权的几个人却是清楚现在不宜对庾氏门阀付之武力,可是没有等他们有所行动的时候,内乱就突然间那么爆发了。
  事情的过程是监视庾氏门阀的细作先被杀,后面又有疑是庾氏门阀的私人武装突袭小朝廷的军营,没等双方查个详细,建康的一处营房突然出动,一千名士卒明晃晃地向庾氏门阀所在的府宅开去。
  庾氏门阀的府宅是在建康城内,其余州郡只能算是产业。庾翼四处游历返回东晋小朝廷治下后,他自己是选择居住在建康,家族里那些孙子级的小辈是安排在新安(现代淳安)。
  因为庾氏门阀早就淡出东晋小朝廷的朝堂,再来是庾氏门阀的人丁并不兴旺,身处建康的直系族人也就庾翼本人和子侄辈的三个人,其余的子侄分散在扬州南方的各郡县。
  建康的庾氏府宅占地范围非常大,长期拥有两千名以上的武士,庾氏门阀在发现事情不对劲之后,是庾翼想让家族武士将兄长庾亮的儿子庾羲和庾冰的儿子庾希送出城去,府宅武士则是全面戒备。
  也不知道是碰巧还是必然,护送庾羲和庾希的队伍遭遇截杀,幸运的是仅仅是护送武士伤亡惨重,作为庾氏门阀直系族人的庾羲和庾希并没有伤到一根毫毛,还给两人平安地出了城。
  因为消息无法即时传讯,庾翼收到有军队在向府宅开来时,其实是不知道庾羲和庾希已经遭遇截杀。他甚至都不知道有监视己方的朝廷细作被杀,更不知道有人以庾氏门阀的名义袭击朝廷驻军的军营。
  庾氏门阀的族人不在东晋小朝廷为官,但不代表没有门人,就有门人紧急向庾翼紧急汇报,说是朝廷要对庾氏门阀动手了。
  有朝廷军队明晃晃地开来,尽管庾翼心有疑虑却是不得不防,他当即派出手持令符的门客前往郊外家族私兵驻地,可以先配合还在当官的门人暗中夺下一处城门以防不测,更约定一旦城中出事就赶来接应。
  庾氏府宅全面戒备,引发的效应就是周边的各世家也开始戒备,朝廷军队越逼越近,奇怪的是临近庾氏府宅还有两里地的时候却是被一支武装截下。
  不明武装与朝廷军队当街爆发激战,该街道的世家被卷了进去,史称“建康之乱”的动荡被拉开了帷幕,一开始就是奔着失控的局面而去。
  庾氏府宅没有直接陷入战火,这一点城外却是无法目视,刚刚抵达城外的庾氏门客只知道建康城内已经起了硝烟,他们按照庾翼的指示出动家族私兵,并且毫不迟疑地配合预先安排好的庾氏门人控制城门。
  在控制城门阶段,事情是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顺利,等待几个能够做主的人登上城楼向城中看去,看到的是庾氏府宅所在的区域到处有厮杀的人影,不少建筑更是起了大火,无论怎么看都应该出动更多的家族私兵,赶紧地接应或是进入城中听候庾翼的调遣。
  在庾氏门阀的私兵有动静后,早就被安排提防的朝廷军队和几个门阀、世家的私人武装必须做出回应,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行动却是显得略略迟缓,一直是到庾氏门阀的家族私兵控制城门,再到庾翼被家族武士护卫着进行突围,差不多是庾翼到了被控制的城门处,褚氏私兵和王氏私兵才联袂抵达。
  突然爆发的动荡中,一股力量一直是假扮庾氏门阀的人,他们先制造矛盾爆发,后面截杀庾羲和庾希的队伍,再来又是和朝廷军队当街厮杀,甚至是袭击监控庾氏门阀郊外私军的那些军队。这些事情在当时根本没有人有什么怀疑,不管是庾氏门阀还是其余人都只当是对方的举动。
  比较有意思的是,庾翼被堵之后,褚裒的儿子褚歆质问庾翼,双方舌枪论战下来,各自的心里都发觉不对劲,但事情都已经这样,没有可能就怀疑的地方进行沟通。
  堂堂一国之都爆发交战,影响到的是居住在建康之内接近百万的人口。混乱是从庾氏府宅的街道开始,蔓延向城内各处。
  褚蒜子本来是在逗弄小皇帝司马聃,她是等到褚裒、王羲之、桓云入宫通报才得知发生了什么事,谢氏门阀的谢裒因为旧病复发没有前来。
  短时间内小朝廷根本无法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一切责任自然而然是推到了庾氏门阀头上。他们解释不清楚的是,庾氏门阀既然要动手,那么庾翼为什么会待在建康城内。
  说来也是,庾氏门阀要动手,身为门阀之主的庾翼应该事先溜出城去,待在安全的地方遥控指挥,不该是待在庾氏门阀实力不占优的建康城内。
  “庾氏的族人早早就被安置在各处。”桓云的说法是:“可见事先早就做好了谋反的准备。”
  褚裒认可桓云的说法,却觉得应该来商讨怎么平息这一次动荡,不是浪费时间在庾翼为什么待在建康城中。他有些火急火燎地说:“西川城已经全面大乱,其余城区百姓惶惶不安,当前首要为擒拿庾翼,安抚城中百姓。”
  因为事情突然,庾氏门阀是在仓促间行动起来,庾翼虽然是安全到了被控制的城门,可是城外已经被朝廷军队和褚氏、谢氏、王氏、桓氏、荀氏等等的家族私军给堵住,庾翼想要突围真心不是那么容易。
  必须说的是建康真的占地非常大,主要分为西川城区、东府城区、幕府山城区、钟山城区和宫城,外围还有白下、高桥、新林、马牧等等接近三十个城区。可以说被算成建康城区的占地范围真的超乎想象,要不然也不可能容纳下接近一百万的人口。
  “汉军已经登陆丹徒,新洲与罗落桥已经为汉军所占。我军还固守江乘、竹里、摄山、直渎戍、高骊山等地。”桓云说的那些地方都是位于长江边上,其中的新洲其实是长江河面上的一处小岛。他脸色万分严峻地说:“庾翼今次起事,会不会是要策应汉军?”
  丹徒距离建康有个百八十里,但是新洲和罗落桥则是距离建康非常近。
  新洲有很重要的战略价值,体现在谁占领它就能轻易构建起一条连接长江南北两岸的通道。汉军利用舰队优势对新洲进行占领,晋军无时无刻不是在反扑状态,两军在丹徒那边的厮杀相反是没有新洲这处战场那么激烈和血腥。
  罗落桥是长江南岸的一处重要渡口,汉军攻占新洲之后强攻罗落桥并占领,从罗落桥直接威胁建康的安全,导致的是晋军不得不在摄山和直渎戍布下重兵进行防御。
  桓云的说法有些吓人,要是庾氏门阀的动作是要配合汉军,主要就是让建康这座百万众人口的大城混乱起来,那么小朝廷到底是要不要从外围防线抽调军队?
  “朝廷养士数十载,是士族到了该报效朝廷的时候了!”褚蒜子看上去还算冷静,她将没明白发生什么事情的小皇帝司马聃护在怀中,强硬地对众人说:“动员城中士族私兵,制止城中混乱,擒拿或斩杀庾翼!”
  桓云立刻就问:“太后,谁可主事?”
  褚蒜子下意识就看向自己的父亲褚裒,话到嘴边却咽了回去。
  谢裒已经不止一次被证明并不适合统率军队,但他却是褚蒜子最信任的人。目前他是接任被俘的谢石作为征讨大都督,有监督东城晋军和长江沿线晋军的责任在身,再负责统筹和协调建康各门阀和世家似乎是有些分身乏术?
  “若是太后没有人选……”桓云一副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说道:“臣愿意承认此重任。”
  褚蒜子看了一下桓云,后面又看了看王羲之。
  王羲之看着没有什么慌张,见褚蒜子看过来还笑了笑。
  天底下的人都知道王羲之是一位书法大家,对于诗词等等也有着超凡的造诣,问题是从来没有表现出什么军事才能。
  “唯今只有托付假节了。”褚蒜子口中的假节,大概就是“持节可代天子行事”的一个职位,这个职位有很高的殊荣,其实在没有明确任命时却是一个门面官。她牵着司马聃到皇帝位,让司马聃在帝位坐好,自己则是亲手书写诏书,写好并进行必要的盖章,随后又从旁边的木盒中拿出一个铜符:“假节、司豫都督、领镇蛮护军、西阳太守、万宁男听旨!”
  有着一大串官职和爵位的桓云做出恭敬的行礼姿势。
  褚蒜子的话不多,委派桓云为平叛大都督,主持建康平叛事宜,有权指派和统率各士族。
  所谓的司豫都督,就是司州和豫州的都督,问题是司州和豫州都不属于东晋小朝廷的管辖,那么这个官职其实就是一个虚职。东晋小朝廷之中担任类似官职的人非常多,他们虽然都是一州的都督什么的,但那些州压根就轮不到他们来管,才会有后面的军队武职,领实际处于东晋小朝廷统治范围某处的官职,而通常实权的太守之类的官职才真的有份量。
  桓云接旨,有王羲之和褚裒在场作为人证,小皇帝司马聃也是在场,按照东晋小朝廷的体制,由褚蒜子颁布的旨意就算是合法且有理可依。
  手握铜符的桓云显然很是雷厉风行,告辞出宫之后立即派人召唤各世家家主,又派人联络围困庾翼的朝廷武将和各家族带兵的人。
  桓云第一道正式的命令是,出动都城戍卫军进入城内进行净街,但凡接受警告的任何人不回归家中便是以违逆罪处置,而违逆罪可是能够直接斩杀的罪行。
  褚蒜子留下王羲之和褚裒,泪眼婆娑地哭了一阵子,过程中褚裒跟着大哭,连带什么都不懂的司马聃也跟着哭闹,倒是让王羲之显得无比尴尬。
  “祖宗不佑,内出国贼,以致国朝危险如斯。”褚蒜子哭够了,她没有去安慰还在哭的司马聃,是让奶娘将司马聃抱到一边,重重地对褚裒和王羲之行礼:“请父亲与王右军救国于危难。”
  王羲之现在的官职中有一个是右将军,按照传统是可以称呼为王右军。身份不够以及想要恭维的话,称呼王羲之叫王右军会显得更隆重一些,显然褚蒜子现在就是在恭维。
  褚裒和王羲之还能怎么样?他们只能行礼等待下文。
  “请国丈统筹宫城护卫诸事。”褚蒜子安排好自己的父亲,对王羲之又说:“请王右军监督万宁男,兼长江监军一职。”
  司马一家子现在基本已经是全面废了,身为太后的褚蒜子无法指望皇族,那么由国丈褚裒来保证宫城安全还是很有道理的。
  “监视万宁男?”王羲之感到吃惊:“太后的意思是,万宁男不可信?”
  “不不不……”褚蒜子连口否认,为难地说:“哀家自然是信任万宁男,只是……”
  有些话真心是不太好明白说,东晋小朝廷的军队在与汉军较量时,几条战线不是糜烂就是战败,举国人心惶惶也就不说了,各个世家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在寻找出路,褚蒜子又不是瞎子聋子怎么会不知道。
  国家越是到危险时刻,身为统治者的皇族时时刻刻都遭遇反叛和出卖的可能性,褚蒜子倒不是刻意针对桓云,委派王羲之监视桓云是一种必要措施而已。
  “臣自然是会忠于国是。”王羲之还算是一个温和儒雅的人,见到褚蒜子尴尬也就不再深问。他为难的是:“国丈需得待在宫城,臣令监军一职却是要立刻前往丹徒,可帝都现在……”
  褚蒜子深深一拜:“还请王右军救国于危难!”


第509章 小朝廷之亡(二)
  吾,名为羲之,出身琅邪王氏。
  吾,自幼受家族长辈谆谆教导,于幼年之时便因书法而扬名。七岁之时,忠于帝事,遵命行书于木,木削三层而有墨,因得盛赞。
  吾,后得文成公(郗鉴的谥号)所重,娶妻郄氏女璿。
  世人皆知吾书法无双,传达天下却是因“东床快婿”一事。
  吾,深爱吾妻,却不喜天下人议论东床快婿,每闻之皆内心甚恼,世人却作为美谈,着实万分苦闷。
  琅邪王氏出身,吾不必为衣食住行而苦,却须担负重振家族之重任。琅邪王氏兴盛一时,曾有“王与马共天下”一说,此却是吾王氏之灾难。
  自吾堂伯父(王导)仙逝,琅邪王氏连番遭受苦难,幸有两位叔父(王廙和王彬)主张韬光隐晦,琅邪王氏免除鱼死网破之局,吾族仍然伫立国朝。
  正所谓“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吾深以为然,何事可长久,何家有长兴,唯有损不足与奉有余。
  吾所愿者,非以书法传世,亦不作逍遥诗人之想,私已能力所及庇护一方黔首。再愿,上天庇佑家族可长久。
  然,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一己之私何其难也。吾不得已肩挑重担,游走污秽朝堂,观国朝日渐艰难,却无救世良方,何其难也。
  初闻北方有汉部,吾以为实是中原遗民奋起于胡虏之境,类乞活军行求活之举。
  再闻汉部,吾方得知已占一郡之地,彼之首领假借先汉后裔之名,行招摇撞骗之举,做惑乱人心之事。吾窃以为,为求活而奋起值得感叹,假借先汉后裔血脉,则着实不当人子。
  何时起,招摇骗子得占一州之地?吾实不知胡虏何时衰弱如斯,只愕汉国之名又现。吾深不解,竖子当不知以汉之名不可轻易,实引朝廷忌讳,又将招众胡敌视?
  吾所知者,国朝视作胡虏无能,愿再行北伐之举,以忠成公(庾冰的谥号)为主,众家尾附,却遭大赵天王(石虎)聚众百万所惊,北伐之事行到半途步入终。
  北伐中原为吾辈毕生所愿,奈何吾不知兵事,慎言之下不曾有所谏。
  再闻伪汉,吾已知行泰山祭祀之事,吾视为乱天下之因,国朝必将以王师伐之。王师北伐之事再起,先忠成公统兵取三郡之地,后国丈失地丧师,吾实乃知非胡虏无能,实是伪汉兵锋犀利。
  国丈失地丧师被俘,忠成公仙逝以(庾)翼更替,吾知国朝当要责难庾氏,感慨世事轮回,庾氏当有王氏之难,不想庾氏刚烈如斯。
  时逢所忆,吾便想庾氏或将为患,与桓、谢二氏合众连同打压只为免除后患,未料翼行非常事,悔当初未行雷霆手段,以至有今日之祸。
  ……
  王羲之乘坐于马车之上,周边是披甲武士护卫。
  建康的街道随处可见躺卧在地上的尸体,地面的血迹亦是令人看了怵目惊心,唯一让王羲之稍微觉得有些安慰的是乱象已经得到制止,就是马车明明是在平坦的街道行驶却会不时震一下。
  马车会震动的理由相当简单,是车轱辘碾压到了尸体。
  桓云主动请缨又是临危受命,负责镇压建康之乱,执行净街只能让人不在街道,却是没有安排人手进行收拾。
  真实的情况是,桓云没有可能一时间完全镇压建康的乱象,王羲之从宫城出发走的是钟山城区。这边大多是一些达官贵人的府宅,有那些达官贵人配合城卫军自然是很迅速压下乱象,其余的城区混乱并没有遭到遏止。
  如王羲之亲眼所见,街道上面没有闲杂人等,各家门户紧闭,两边的院墙之上却是能够看到站在木梯的各家护院卫士,看到最多的就是手持弓箭警戒的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