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席卷天下-第4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要去提什么稳固。
  “殿下会留在北疆?”尤利安说话的对象换成了刘慎,吃惊地问:“以您的身份,能长久停留在边疆?”
  刘慎一早就知道自己会留在峻稷山校尉部,对此并没有什么反感的地方,甚至是雀跃无比。
  尤利安吃惊,是他纳闷汉天子怎么会让自己的第一皇位继承人远离中枢,并且是选了一个战区。
  任何一个罗马人都梦想着能够在罗马定居,有点身份的人日思夜想的也是挤进罗马的各个小圈子,本来就在罗马生活的贵族阶层不是万不得已则根本不会离开罗马。
  当然了,现在罗马人的政治中心已经换成了君士坦丁堡,不过思想并没有出现变化,只是将对罗马的执着换成了君士坦丁堡。
  不止是罗马人,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有相同的执着,普通人是认为能够居住在国家的政治中心是件牛逼且长脸的事情,有抱负的人则是清楚只有身处国家的政治中心才有更多的机会。
  但凡是有点抱负的汉人,他们再艰苦也会选择停留在长安,怀着哪天能够被达官贵人赏识的期盼,一直就那么坚持着。
  事实上也是那么回事,国家的政治中心真的有太多的达官贵人,对于政治有抱负的人想要寻找获得赏识的机会也就多。
  闻讯赶来的克谢亚斯知道刘慎会留在峻稷山校尉部也是露出了吃惊的表情,甚至还有那么一丝丝的惶恐。
  峻稷山是位处汉帝国的西北疆域,继续向西北就是西高车,向西南方向则是西域。
  这么一个地方不管是之前还是现在,战略地位都是显得相当重要,要不然汉帝国也不会特地设立一个校尉部。
  汉帝国的校尉部并不多,每一个校尉部都是非常特别的存在,不止是军事价值,还有着浓厚的政治地位。
  因为时局一再的发生改变,校尉部已经裁撤到仅是剩下两个,一个就是峻稷山校尉部,另一个是东北的兴安岭校尉部。
  原先的平蛮校尉部撤销,汉帝国将中南半岛完全整合起来,建立了安南都护府。出任都护的人是原先平蛮校尉部的校尉司宏壮,不过他现在成了安南都护,也就是像做了火箭那样,从校尉衔变成一个与中郎将同等地位的军方重臣。
  同时,阿三大陆的占领区也进行了规划,设立了天竺都护府,由骞建同出任第一任都护。
  西域都护府名称改为安西都护府,依然由李匡作为都护。
  涨海(南海)以及周边的各个岛屿,它们被统一划分到南洋都护府,出任南洋都护的是伏伟。
  元朔十四年,汉帝国新建三个都护府,再加上由西域都护府改称而来的安西都护府,一共设立了四个都护府。
  汉帝国的这个动作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波斯萨珊根本不敢有半点的忽视。
  “您所在的峻稷山校尉部是归于安西都护府统辖吗?”克谢亚斯是大着胆子才那么一问,问完见刘慎用怪异的眼神看着自己,讪笑说道:“好奇,只是好奇,没其它意思。”
  峻稷山校尉部虽然是位处西北,可并没有被归于安西都护府建制之下,是一个独立的“战区”。
  “汉帝国是用区域来划分都护府的吗?”尤利安不是波斯人,对于汉帝国的动作不会有太大的紧迫感:“那么北疆是不是有安北都护府,东边也有安东都护府?”
  并没有什么安北都护府和安东都护府。
  汉帝国是直接在草原上设立郡县,就是郡的范围要比腹地大上非常多,统一归于中枢直接直辖。
  草原已经在恢复牧畜业,因为羊毛纺织业的开展,汉人已经不再将草原视作鸡肋,甚至是随着羊毛纺织产生庞大利润,不知道有多少目光盯着草原,想要进场跟着发财。
  东北那个地方,汉帝国正在建设产粮区,必然也是要直接归于中枢直辖,就是因为这样才设立了兴安岭校尉部,选择的驻扎位置也是为了拱卫产粮区。
  不管是罗马人还是波斯人,多少是已经有那么点摸透汉人的命名习惯,那些新设立的都护府用的是“安”,那么就是巩固为主。
  要是哪一天安西都护府变成了征西幕府,波斯人就该明白汉帝国开始向西进行扩张。
  克谢亚斯现在无比迫切地想要知道安西都护府有没有新的改变,如之前西域都护府的行政级别虽然高,可是西域都护府也就只有一个常备军的正规编制。他很想知道更名成为安西都护府之后,汉帝国会不会增加编制配置。
  这个别说是刘慎不知道,就是知道了也不会告诉克谢亚斯。
  当然了,克谢亚斯的智商还在线,就算是他知道刘慎年纪不大,也不会将刘慎当成傻子,去问刘慎那些东西。
  包括波斯人在内的各国,他们很快就会知道自己能知道的。
  汉帝国这一次设立都护府是有着很详细的规划,对不同区域的都护府有着各自的安排。
  像是南洋都护府。这个地方的环境注定陆军并不会是主力,舰队才是能够承担主力这个角色,那么就是配置海军为主。
  作为南洋都护府都护的伏伟,他需要干的事情是继续探索海洋,首要的任务是赶紧找到一个被刘彦称呼为澳大利亚的大陆。
  安西都护府就如同波斯人担心的那样,从原本的一个常备军建制增加到了两个,尤其是中枢给予都护李匡战时征召管辖区内兵源的权利。
  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李匡统率的两个常备军,并不会什么事都不干,他们会持续对匈尼特展开军事行动,同时不会停止对西边的探索和侦查。
  李匡被明确告知一个消息,安西都护府的两个常备军,会每两年就有一个常备军被轮换,目的自然是为了保持常备军对战争的不陌生。他还知道不止是安西都护府,是所有战区的常备军都是两年一次轮换。
  天竺都护府被配置了三个常备军,是所有都护府编制最多的一个。
  骞建同是极力地争取才当上了天竺都护府的都护一职,一切只因为他知道几个都护府之中,唯有天竺都护府会保持相对“活力”的一个。


第990章 天竺都护府
  天竺这个名称首次出现在诸夏的记载是发生在西汉。
  刘彻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从西域的一些国家得知一个消息,听说在西域往南的一个大陆之上,那边有着一个国土非常庞大的国家。
  因为语言的关系,西汉所知道的“天竺”其实是孔雀王朝。
  不过在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事实上孔雀王朝已经亡国,分裂成了数十个大大小小的国家。
  西域那些国家究竟知不知道孔雀王朝已经完蛋,张骞是无从得知,他认真地收集情报,并且在后面归国之后上禀刘彻。
  作为天子的刘彻,他的一言一行,以及与大臣奏对必然是要有史官在场,关于“天竺”的记载也就被写在了史册上面。
  在刘彻之后的几代汉家天子,基本上都有派人寻找过“天竺”,只是一次两次都没有找到。
  他们寻找到的是其他名字的国家,例如巽伽王朝和百乘王朝。
  孔雀王朝亡国之后,南亚次大陆的北部是进入到了希腊文明的辉煌时代,希腊裔与塞种人、萨迦人联合建立了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欧克拉提德斯王朝),一些希腊裔和印度人也联合建立了印度——希腊王国。
  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和印度——希腊王国只是南亚次大陆北部其中两个比较大的王国,其他由希腊裔把控的小国和城邦几乎可以用多不胜数来形容。
  北部差不多是希腊化,中部以及南部虽然没有希腊化却是更加混乱,像是选择护卫佛教的克什米尔(邦国)与新兴的韦陀教冲突不断。
  与克什米尔同为南亚次大陆北部的奥丹巴罗、娜迦亚、三穴国、游得希亚,一样是惹上了宗教的麻烦,面对佛教的衰败,韦陀教以及婆罗门教却是强势崛起,甚至还有其它的宗教也凑热闹,不同信仰的人每天都要爆发小冲突,时不时就来一场大冲突。
  同为从孔雀王朝分裂出来的巽伽王朝。这个国家的建立就是普西亚米陀将军在阅兵时杀掉了孔雀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普里哈多拉达,才创立了巽伽这个国家。
  巽伽王朝作为覆灭孔雀王朝的一个国家,他们是占有了南亚次大陆最辽阔的疆土,统治着恒河流域以及印度河流域。
  与其他一些陷入宗教麻烦的国家有点不同的是,巽伽王朝是接纳了孔雀王朝的信仰观念,国内大多数人依然是佛教信徒。统治者为了抵消孔雀王朝的影响力,也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正确与伟大,毫无疑问是要打击佛教而去扶持其他宗教,他们选择的是婆罗门教,也拉开了因为宗教麻烦而产生的动荡和混乱。
  无独有偶是,同样得益于孔雀王朝灭亡而建立的百乘王朝,这个南亚次大陆当时国土面积第二大的国家,他们也没有逃过宗教的纷乱。
  几代汉人寻找“天竺”,孔雀王朝灭亡了当然也就没有了被音译为“天竺”的这个国家,却不知道怎么回事,后面是收纳百乘王朝、伽陵羯和东辉国等等接近二十个国家和城邦进入到中原王朝的朝贡体系之内。
  到了东汉时期,诸夏记载中的“天竺”是成了百乘王朝,而巽伽王朝则是遭到覆灭。
  覆灭之后的巽伽王朝,北部和中部疆域是落到了后面入侵的贵霜人手里,幸存的一些国家,诸如达萨那和纳西克达还经由百乘王朝向东汉发出过求助,请求汉人帮忙抵御贵霜帝国的入侵。
  在东汉的历史上,没有记载得到过南亚次大陆的求助,倒是有记载帕提亚人寻求成为盟友的那件事,就是东汉压根就没搭理帕提亚人。
  同时,东汉的西域都护府向长安发回的一些公文中提过,都护府察觉到了贵霜帝国入侵西域,轻易地粉碎了贵霜帝国对西域的野心。
  “所以了,他们本就是中原朝贡体系的一份子,我们出兵阿三大陆从法理上属于合情合理。”桓温手里是捧着一本史书,满满的伟大和正义,说话更是说得理直气壮:“我们的属国被他们灭了,作为宗主国怎么能够没有任何动作?”
  即将出发前往阿三大陆就任天竺都护府都护的骞建同不断点头表示赞同。
  这个时候才不会有人去说,例如甭管之前阿三大陆上的哪个国家与西汉或东汉建立朝贡体系,现如今的汉帝国继承的只是“汉”这个国号和精神,天子可不是老刘家的后裔。
  当然了,其实刘彦都搞不清楚自己与建立西汉和东汉的老刘家有没有血缘关系,那是永远没可能去搞清楚的一件事了。
  “骠骑将军本来是建议陛下,取名为阿三都护府的。”桓温说到这个就脑仁疼,他现在是武职和文职两边都有官职,牵扯到政务以及军务通常是被当成搭桥媒介,每每有什么分歧就要被两边纠缠:“三省自然是反对,将军府也是反对。后面是陛下拍板取了天竺都护府的名称。”
  冉闵最近是闲到发慌了,大事不会去干涉,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则是非常喜欢逮住人就胡搅蛮缠。
  为了都护府的命名,冉闵闹起来之后,先是约纪昌单挑,后面吼着让纪昌和徐正一起上,他要一个人单挑徐正和纪昌两个人,并叫嚣想要站在纪昌和徐正那边的人也能一块并肩上,他一力全接了。
  大臣之间打当然是没打起来,倒是刘彦在某年某月的某一日单独召唤冉闵。
  那一天冉闵出宫城是乌青着两个眼眶,走出宫城城门的时候也是一步一拐,手还按着老腰。
  核心重臣发生了什么八卦,没有多久就会将整个特定的圈子传了个遍,关于冉闵被刘彦胖揍了一顿的消息,是整整让众位有资格得知的大臣乐了大半个月。
  成了取乐对象的冉闵并没有恼火,一有人提起那事,他还忒骄傲地说和刘彦打了数十回合才落败。
  刘彦称王之后是没再亲自上过战场,可是全国上下依然还赞扬着他勇猛无敌的威名。
  其实甭管刘彦是否勇猛,任何一个谁能被天子胖揍一顿还活得好好的,无疑是一件值得吹嘘并且骄傲的事情。毕竟并不是谁都有被天子亲手揍的资格,何尝不是表明亲密的一种体现?
  骞建同恰好是知情者之一,他羡慕冉闵有那样的待遇,庆幸天子没有采用阿三都护府这个名称。
  汉人现在是阿三、阿三、阿三的称呼那片大陆和人,尽管没人知道刘彦为什么要叫“阿三”这个称呼,可是都明白那是一种蔑称。
  官方的机构使用带有蔑视的称呼,谁接任那个机构都会郁闷。
  使用“天竺”这个称呼挺好的,一来是比较正式,再来就是从各方各面表示汉人对那边有着合情合理合法的所有权。
  什么?那些对西汉或东汉朝贡的国家已经灭亡不知道多久?这个说法汉人同意了么!?
  汉人灭掉笈多帝国没有寻找之前那些属国后裔复国?那是汉人正在努力找,等某一天找到了再说。
  “就是给个说法。”桓温毫不隐瞒地说:“也只是说法。别说是找不到,就是真的找到了……”比了一个抹脖子的手势,用眼神示意骞建同该懂的。
  “末将懂,完全懂。”骞建同知道自己作为都护的其中一项任务,谁特么敢来表明自己是某个属国王族后裔,能隐瞒就直接做掉,无法隐瞒的只好搞一次海难。他想知道的是:“兵部对都护府周边列国,可有要求?”
  骞建同先前是从将军府离开,直接来到兵部找到桓温。
  将军府那边的态度就是没有态度,徐正明明白白地告诉骞建同,天竺都护府想干什么就去做,前提是自己能兜得住,要是干了却要本土擦屁股,进入敌对状态的那些敌国肯定是要灭掉,但骞建同只有卷铺盖回本土一条路能选。
  “要求?”桓温用诧异的眼神看着骞建同,看得骞建同一阵阵的不自在,才说道:“不与将军府决议产生冲突的前提下,兵部只有一个建议。”
  桓温说的是建议,不是命令,也不是要求,原因是兵部没有向部队发出命令的权限。
  骞建同做出倾听状。
  “你知道,大汉的南边正在大肆以奴隶更换奴隶。”桓温说的是南洋猴子得到无数差评,后面中枢提议用阿三取代,已经进入到实际操作阶段:“不但要维持对本土的输送,能够增大数量的话,都护府也能获利嘛。”
  骞建同一猜兵部也是重视这个。
  汉帝国的兵部更像是一个军队的后勤部门,他们牵扯到的生产相关远比军事相关要多得多,桓温虽然是兵部尚书,可实际上就是一个仓库大总管和运输大队长。
  要是想着当硕鼠,盯着军需干中饱私囊的事,这个官职自然毫无疑问会是一个美差。
  可对于中饱私囊没有想法,渴望的是率军征战,那么兵部尚书当起来则未必有多么舒服了。
  就是因为兵部尚书没有多少军事的权利,桓温才兼任了将军府的中丞一职。
  将军府那边对天竺都护府是什么样的交代,只要不会对兵部造成致命的困扰,桓温的倾向是着重将军府的决议。他会是这样的态度,也是因为兵部除了划拨资源之外,还真没有会与将军府产生冲突的地方。
  “天竺都护府有一支下辖海军?”桓温其实不是在问,他说那么一句是在为后面的话做铺垫:“暂时还没有商议出会是多大的规模,维护航线安全必然还是能够做到。”
  名称是叫都护府,但要是有三个常备军的兵力,以汉帝国常备军的实力,一个拥有三个常备军的都护府,实际上都比那片大陆的一些大国要强大了。
  有三个精锐的常备军,再加上一支战舰比谁都先进和强大的海军,不是瞧不起阿三大陆上的哪些国家,是瞧不起当前那边的所有国家,天竺都护府要是无视影响,诸如牵扯到萨珊和罗马的神经,完全有能力发动在阿三大陆上的灭国之战。
  “航线?”骞建同瞬间知道桓温说的是什么,不敢有什么保证,像是不经意那样地随口说道:“不知道安南都护府的海军有什么规模。”
  安南都护府的辖区是整个半岛,比起天竺都护府的海岸线要长得多,同时安南都护府是从平蛮校尉部来了个华丽变身。
  之前的平蛮校尉部就有一支庞大的海军部队。既然平蛮校尉部扩充成了安南都护府,那么不管是陆军还是海军肯定也是统属安南都护府,可不像新成立的天竺都护府是重新搭配部队没底子。
  “告诉你也无妨。”桓温笑呵呵地说:“不是同时成立南洋都护府了吗?那边的海军只是留下必要的一部分,其余调配到了南洋都护府建制之下。”
  骞建同并不知道这个消息,他的脑海里面瞬间就出现了司宏壮跳脚的画面。
  “明白了。”骞建同脸上有着明显的高兴,答应下来:“维护大汉的利益是天竺都护府的职责。”
  既然安南都护府的海军规模消减,肯定是会加强天竺都护府的海军力量,要不阿三洋就会出现海上军事力量空缺状态。
  中枢才不会忽视掉阿三洋,一旦汉帝国不重视,就会让其余势力有窥探的心思,那是绝对不被允许的事情。
  “很好。”桓温也是笑了起来,说道:“你能那样想,是最好了。”
  骞建同不傻,他能猜测到桓温是在提点自己。
  要清楚的知道一件事情,天竺都护府将会成为离汉帝国本土最远的一处势力范围,要是在其它地方可能也就那么一回事,但天竺都护府却是离新发现的非洲大陆不远,尤其是汉帝国想要前往非洲大陆必然是其中的一个中转点,那么就显得特殊了。
  汉人发现了非洲大陆,知道那边有着大量的土著,不知道多少人派遣捕奴队,甚至是干脆组建了捕奴船队。
  作为天竺都护府的都护,骞建同稍微提供一些保护或是方便,就是在卖那些有利益牵扯的人面子和人情,或许这个会成为骞建同就任天竺都护府都护最大的收获?


第991章 南洋都护府
  汉帝国的极北之地还是一片冰天雪地,南方却早已经是春暖花开。
  刚从阿三大陆回到本土没有多久的伏伟,一瞬间是被天上掉下的馅饼砸得有些晕头转向,他成了一方的都护了。
  老伏家是刘彦在长广郡艰难生存时期就投入汉部,比较可惜的是当时家族里面没有什么太高端的人才,导致没有族人能够混上高位。
  不过哪怕是没有高端人才,老伏家还是有一些能干活的人才,随着刘彦统治的疆域不断扩大渐渐成了郡守一级的人物,就是在军方一直没有什么发展。
  老伏家真正进入到一流家族是等待伏伟成了江都令之后的事了。
  从此之后伏伟就得到老伏家的全面支持,只是伏伟的发展轨迹与老伏家的期望有些不同,没有从江都令的官职转入到陆军,是自成了江都令之后就被打上了水军的标签,发展圈子被限定在水军之内。
  华夏自古就有“三军”之分,原先是指步军、车军、骑军,后面车军被渐渐淘汰,楼船等水师取代了车军在“三军”之中的地位。
  水师在刘彻之前基本就是透明人的角色,存在但是根本没有多少人会去关注或在乎,还是因为当时的刘彻要对南方各国动手,才得到足够的关注。
  随着闽越和南越的覆灭,水军又再一次进入到可有可无的状态,到后面甚至充当起了捕鱼船队。
  在很漫长的一段时间里,诸夏的水师只有在国家陷入南北分裂才又会被重新重视起来,一般是以长江作为战场,很没出息地在那一条小水沟里打生打死,直至分出一个胜负,然后水师再一次成为可有可无的角色。
  尽管当时的汉帝国已经不是只在内陆河流玩耍,是已经初步对大海展露出野心,可是长久形成的观念和认知依然有着绝大的影响。
  老伏家对于伏伟被限定在水师圈子里自然是无比的着急,他们期盼的是伏伟能够在陆军有所发挥,爬上“征”字级别的将军高位或许是奢望,可是努力爬上中郎将这一级别还是有希望的。
  事情是到汉帝国决定跨海对笈多帝国展开攻击而有所转机。
  由于汉帝国的嫡系人员缺乏对水战有足够认知,许许多多原本属于东晋小朝廷的降将被重新录用和重用,身为嫡系人马又懂得水战的官员则是像屁股下面坐了火箭那样地跳级升官。
  汉帝国对笈多帝国的战争,有两年多是处在海上对决阶段,涌现出了一大帮海战的人才,他们因为战功而不断升爵,总算是让原本忽视海军的那些人明白一点,不止是陆上的军功才是军功,海军立功该得到的爵位和赏赐也不会少一丝半点。
  作为嫡系人员又是承担过重大作用的伏伟,他在笈多帝国的战事结束之后接任了舰队的总指挥,原先的李迈和王龛则是被调回国。
  后面功勋评定下来,封侯者之中就有来自海军的将领,其中就包括伏伟、李迈和王龛。有区别对待的是伏伟继续得到重用,王龛和李迈则是被调到了相对不是那么重要的位置。
  此时此刻,成为南洋都护府都护的伏伟站在船头,看着前方的不断翻滚的海浪,内心依然是不能自持。
  整个汉帝国才四名都护。
  李匡和司宏壮是绝绝对对的众望所归,他们一个是先期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