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席卷天下-第5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慎倒是知道,他出于好奇了解了一下,纪海原先是在东北当文官,说是文官其实就是一个草场的管理员,平时能说得上话的人没有多少,以前还有自言自语的毛病,现在变成嘴碎的毛病已经算是改善了。
  “他两三年只是回家了一次……”徐光其实也知道是怎么回事,感性地说:“中书令……唉,一家人一家事,只是中书令着实是狠了一些,换做谁也受不了。”
  刘慎对纪昌其实是有些发憷,他印象中的纪昌是一个非常古板的人……


第1050章 取乱之道?
  被评价古板的纪昌,他此刻是愁着一张脸看刚刚从大将军府那边送来的文牍。
  这些文牍是关于汉帝国在海外的受损情况,包括大批大批的汉人被各国所扣押,要不然大将军府才不会送到中书省。
  汉人这几年开拓得太快了,脚步更是踏上了欧罗巴的土地。
  大批大批的商人或喜欢游历的人,他们身在异国他乡。
  这一次波斯人和罗马人带头搞了一个反汉轴心,拉了一大帮国家进入那个所谓的反汉轴心,战争爆发得太突然,各国或快或慢对身在本国的汉人采取行动,落到各国手里的汉人为数并不少。
  同样的,汉帝国在战争爆发之后也开始抓捕反汉轴心的人,抓起来的人数量甚多,连出海的那一批各国贵人一样是逮了回来,其中就包括尤利安和克谢亚斯这两个罗马和萨珊的王室成员。
  战争爆发过的第七个月,汉帝国的军队已经打到距离萨珊国境线不到两百里的范围之内,第一个将要为这一场战争付出灭国代价的则是匈尼特。
  “动员已经不止是关内和西北。”桑虞愁眉苦脸地说:“山东以及东南也开始动员了。”
  那些地方大概就是之前的关中直隶、凉州、青州、冀州和扬州,其中冀州和青州、关中、扬州的人口较为稠密,发布动员令之后虽然仅仅是征召服过郡县兵兵役的青壮,年龄被限制在二十岁至三十岁,可是依然能够在一年之内动员起至少五十万的兵源。
  “要准备大量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军服,还要数量夸张的被褥和生活用品,少不了配套的装备……”纪昌有点苦恼地说:“国帑是不缺,但……缺人手。”
  现如今的汉人是陷入一股躁动之中,他们已经知道有数十个国家或部族组成联盟,喊出了要灭亡汉帝国的口号并发动战争。
  年龄在二十岁左右或以上的汉人,基本上都有历经过那一段黑暗的岁月,才重新挺直腰杆做人多久,大多数人只是过上了有安全保障的日子,连富足的好日子都没品尝过。
  官府刚公布要将主要精力转到恢复民生,启动大工程提供就业岗位,加大对作坊以及工厂的监督和改革来保证工人的待遇,结果特么出现了一个什么反汉轴心?!
  之前就出了官府决定阉割奴隶的糟心事,很多人还在郁闷怎么要对奴隶进行阉割,一阉割奴隶得好久不能干活,然后奴隶再也无法生育产生新的奴生子。
  老实说,哪怕是官府提出了优渥的补偿,依然超过七成有奴隶者是反对奴隶阉割。
  结果倒好了,先是奴隶大规模的暴动,然后出现了反汉轴心。连续的两件事证明了一点,那就是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应该存在其他的人种!
  军方对于百姓的群情激奋自然是高兴,他们热爱战争和渴望战争,但是也清楚不能让百姓感到厌恶。
  文职官员在这种大势所趋之下,便是再怎么不甘心,也要以取得战争胜利为首要,就是太特么糟心了。
  “大量青壮进入军队,民间的劳动力势必形成短缺。”纪昌忧愁地叹了口气,接着往下说:“大汉一直在鼓励多生多育,各家各户皆有婴儿或者孩童,便是有辅助策略,家中男子离家服役,仅留下女子既要照顾长辈又要照顾孩子,如何维持生产?”
  纪昌就没提奴隶,各地对奴隶的阉割已经在展开,是先从官方奴隶开始,一旦官方的奴隶阉割完毕,就该轮到民间拥有的奴隶进行阉割。
  奴隶被阉割必然是会失去劳动能力,同时他们也注定不会得到无微不至的照料,阉割时会死掉一些,缺乏好环境养伤又要死掉一批。
  奴隶暴动之后,剩下的奴隶包括官方和民间,大概是剩下八百来万出头,根据一些相关的预估,一旦完成全面阉割可能只会剩下六百来万的样子。
  只是阉割就会死掉一两百万人?这个一点都不夸张,主要是缺乏身怀阉割精通的老手,再来是消毒方面不过关,伤者后面的修养环境以及伙食问题。
  “加大对黑大陆的捕奴吧……”桑虞张口就来:“海岸线没了就深入。那一片大陆的黑人众多,捕捉上几百万,应该是有的。”
  以前的纪昌十分反感大肆使用奴隶,只是碍于汉人的数量不足,再则就是认为在一些危险工程使用汉人十分不妥,才从来没有发表过反对意见。
  如果说使用同为黄皮肤的异族奴隶还能让纪昌多少觉得没有妨碍瞻观的话,随着白皮肤奴隶和黑皮肤奴隶的迅速增加,他开始有了自己的动作,那就是哪里危险就调动白皮肤系和黑皮肤系的奴隶过去,以减少这两个皮肤数量的这种方式在表达自己的态度。
  “两位爱卿?”刘彦走入庭榭,看到纪昌和桑虞沉默失神:“今天有此雅致?”
  这里是秦岭边上的一处景点,相传很久之前的先秦,始皇帝在这里修建了一座行宫,只是后面毁于战火。
  既然能够让始皇帝选择来修建行宫,可见风景肯定不错。
  现如今长安人口达到一百二十余万,城内各种设施是依靠庞大数量的奴隶基础修建得差不多,道路的规划以及建设全面竣工,外围的建设也就开始了。
  城里人总是需要有个城外能够踏青的地方,一般就是在城市的郊外,以诸夏的情操又喜欢爬山涉水,他们所处的位置本来是要修建一处临山公园,后面却是被临时改为军营。
  汉帝国第二支,也是正式有番号的第一支火器师将会在这里全面列装火器,并且熟悉火器的操作。
  纪昌和桑虞看到刘彦出现,站起来行礼,口称:“陛下!”
  “是对战争心里没底吗?”刘彦的理解就是这样,要不然两人来这边干什么?他走过去在石椅上坐下,说道:“朕刚刚接到李匡的战报,喷赤河三十余万敌军瓦解了。”
  “恭贺陛下!”
  纪昌和桑虞皆是露出了大喜的表情。在他们的预估中,那一场战争怎么都需要打个一两年甚至更久,真没有想过那么快就会出现结果。
  “安西都护府阵斩十余万,俘虏十二万,罗马与萨珊东侵部队,仅有三千余波斯人逃回本国。”蔡优喜气洋洋地说完,看了刘彦一眼,补充道:“慎殿下在此役同样立下大功,洞悉了罗马人的阴谋,亲自监督部下妥善处理。李都护对慎殿下大为赞赏。”
  “别给他脸上贴金了。”刘彦话是那么说,脸上的表情却是很欣慰:“十一岁的小屁孩,能做好本职工作,朕就很高兴了。”
  “……”
  身为臣下,他们看到刘彦这种明明很高兴很欣慰,却是一副不以为然的模样,琢磨着是该沉默呢,还是应该拍拍马屁?
  “刘慎已经在返回长安途中。”刘彦看向了正在练习四段射的一支部队,目光是停留在庶长子刘铭身上:“朕让一个儿子上了战场,第二个儿子也会随军参战。”
  “陛下乃是明君!”桑虞先满是敬仰和尊重地说说完,后面却迟疑道:“只是……铭殿下……”
  “他亦是朕的子嗣。”刘彦看向了桑虞,说:“身为皇子,自该为大汉有所建树。”
  三位大臣陷入沉默。他们其实对刘彦安排刘铭进入军中并不赞成,并且明确表示了几次反对。
  他们会反对的理由相当简单,刘彦让刘慎去军中可以说是历练,也能说是让刘慎取得军方的好感,大有让刘慎建立自己班子的意思。
  刘彦那样的行为是被众大臣看成在释放一个信号,将刘慎视作太子去进行培养,可后面连刘铭都被安排进入军中,还是以士卒的身份,那么就让他们有些懵了。
  “圣上。”纪昌的这个称呼不同于陛下,是对族长的称呼:“臣依然反对铭皇子进入军中。”
  “朕知道你们的顾虑。”刘彦是真的知道,无非就是忧虑刘铭也会有自己的班底,觉得是取乱之道。他还是那句话:“诸夏自古便有分封之制,大臣显爵有封邑、封国,诸侯王亦然。朕打下了如此的江山,酬诸君之功。诸皇子只要不太荒唐,日后亦会有自己的封国。”
  众人再一次无话可说。
  他们的确是得到了优渥的封赏,每一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封国,自己都有这样的待遇,难道去反对刘彦给自己的子嗣分一个封国?
  “朕可不想一些长于深宫的子嗣掌握封国。”刘彦这是第一次表达自己明确的观点:“分封得远远的,他们要有能够抵御异族的能力,甚至要有继续扩张的才能。怎么能够不加以培养?”
  桑虞一再犹豫,咬牙说道:“陛下应当对太子人选早做决断。”
  纪昌和蔡优将头转到别处去,他们清楚那是桑虞的独角戏,自己不应该参与进去。
  桑氏妙,她现在就只有一个女儿,没有儿子就代表对太子之位连竞争的资格都没有。
  桑虞现在要求刘彦立太子,最有优势的肯定是刘慎,被安排进入军队的刘铭哪怕是有威胁也仅仅是一丝丝。等于是他表态桑氏不掺和了。
  刘彦现在有七个儿子,除了刘慎是皇后崔婉所生之外,其余都是低品阶的后宫嫔妃,皇后下一级的四妃全是生的女儿。
  整个朝中,不知道是该感叹刘慎命好,或者是纳闷其余贵人肚子不争气,要说汉帝国真的该有一个明确储君的话,现如今真没有比刘慎更合适的人选了。
  “朕会考虑。”刘彦是盯着桑虞看了大概两分钟才开口,然后转换话题:“入侵萨珊的战争会在明岁秋季正式开始,几位大将会去之外,还需要一名合适的文职大臣。朕决议让桑卿前往。”
  桑虞知道这个是对自己表态的一种赏赐,露出喜悦的表情,保证道:“必不使陛下失望!”
  在汉帝国,就算是地位再高,爵位再显赫,没有足够的军功支撑之下,其实是虚得很。
  很多高官以及显爵,他们其实就是占了一个从龙之功的功劳,然后就是后方支应有度,稳定内部支持前方战事,未必有真正能拿得出手的军功,尤其是上战场取得的军功。
  桑虞就是属于那种没上过战场获取军功的人之一,他一直都盼着某天能够补足这个缺失,可是那么多年过去了一直没有机会。他现在可算是有了,只是未必真能多么开心。
  “尚书令统管六部……”纪昌迟疑说道:“平乡侯去了前线……六部……”
  桑虞立刻看向纪昌,一张脸很臭很臭。
  “朕亲自掌管便是。”刘彦也就是让桑虞去前线,只要有能拿得出手的功绩就会召唤回来,就是纯粹意义上的镀金。他先自己先爽朗地笑了一下,往下说道:“大汉没消灭那些敌国,何来安稳?未来的大汉,一切以军事为重。”
  那是事实,不一定是要灭掉那个反汉轴心的所有国家,但是世界岛上离汉帝国最近的波斯萨珊却是一定要灭。
  纪昌眉头皱得更深了。他真是觉得怕什么就来什么,只是希望不要又全国陷入军管状态,要不然民生环境只会是越来越糟糕,国家也不会像是一个正常的国家。
  “朕近一段时间一直在考虑……”刘彦看了看三人,最后是将目光停在纪昌身上:“是否要建立一个战时内阁。”
  桑虞张了张嘴,后面还是什么都没有说。
  蔡优是知道这个的,他还给了几个意见。
  汉帝国刚从三公九卿制度变化成为三省六部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度相比,三省六部制度的职权是分散了,主要还是为了皇权考虑。
  要是在和平状态下,职权分散,办事的效率迟钝一些,其实对于一个大国来说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要是进入到战争状态,那么肯定是不能再办事拖拖拉拉,应该是国家机器全速的运转起来,做到任何事情都能用最快的速度办好。
  “陛下。”纪昌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呐呐地说:“臣……臣……”,有心反对,就是不敢开那个口。


第1051章 汉学
  纪昌从元朔六年就履任丞相一职,到元朔十三年汉帝国才进行改制,之前已经当了七年的丞相,要是没有出现改制的话,他是应该从丞相职位上退下来,可能是荣养,也可能是调入少府或皇城担任某一些荣誉官职,真没可能是在丞相位置上老死。
  已经当了那么多年的文官第一人,纪昌自认能够拿得出手的成绩并不多,将人口普查定为三年一次为永例是一个,村寨成镇算是一个。还有什么?修路是可以算在名下,但那其实是军方的功劳。
  纪昌最为遗憾的是在他当任丞相的时候,汉帝国内部的民生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发展,不说如汉文帝时期,怎么也要有吕后当时的模样,可是并没有。
  汉帝国与之前的王朝不一样的,丞相并不是百官之首,只是文官之首。武官第一人是太尉,等于是文武的职权从一开始就进行了分割,谁都别想去占谁的便宜,更别提干涉谁。
  要是汉帝国会进入内政发展期,纪昌还是非常乐意主导内阁,问题是国家又进入到战争状态。这一次战争的规模会远超之前,所谓的战时内阁肯定又是一个为军方任劳任怨,甚至是需要为军方擦屁股的存在。
  “唔?”刘彦看出了纪昌的态度,说不上有什么怒意,他刚才还没来得及点名,就没再开那个口,扯了几句其它的话,才说道:“既是战时内阁,便由军方出人吧。”
  纪昌胸口一闷,一口老血差点就喷出去。
  “陛下?”桑虞笑呵呵地说:“转入文职的那几位日思夜想重新带兵。”
  “……”刘彦当然知道这件事情,他还亲自听那些人请求过,暂时没有做出决议,不过还是倾向于让那些重新回去带兵,嘴上却说:“人才,朕何其缺也。”
  战乱之世,哪怕是有人才基本上也是以懂得战争的居多,碰上能够处理内政,甚至是能将内政处理很好的人,几乎就是撞大运。
  容易出擅长内政人才的不会是当前这个时代,原因不是刘彦不去重视或挖掘,是中原才被胡虏肆虐多久,没有所谓的盛世,也就没有读书的空间,没有这个空间怎么去产生内政方面的人才。
  文职方面的人才,莫不是需要有足够的知识累积,可不像武人有一身好的体魄那么容易,脑力方面的运动永远比肌肉要困难得多。
  乱世最容易出的是猛将,而猛将不用有多少知识,只需要敢打敢拼便足够了。
  纵观所有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初,除非是上一个朝代有过极度的辉煌,下一个朝代又愿意接纳那些降臣,还肯给予那些降臣高位,要不然人才断层是必然的事情。
  三位大臣干脆没话说了,对于治理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来说,人才是永远不嫌多的。
  其实刘彦现在还是能够找到不少擅长处理内政的人才,就是那些原先的门阀和世家组成的所谓士族。
  早早投效刘彦的那批士族,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位置。一些原先矫情或是死硬的人,不说刘彦愿不愿意用吧,便是他愿意接纳,朝中的抵触力量也会是非常强大。
  作为失败了又强硬的那一方,他们便是后面死命的跪舔,新的朝廷也必然不会进行接纳,不单纯是权利被分薄的事情,是关于对胜利定义的严肃性。
  简单地来说,要是失败了不需要承受代价,那么究竟是有没有获取胜利?
  胜利的那一方,接纳失败者之后,还是来多少就接受多少,统治班子究竟是换了没有?打得尸山血海到底是为哪般。
  革命之花总是需要有鲜血去浇灌,刘彦是用桓温做刀子狠狠地对南方放了一次血,但是没有将那些门阀和世家全部灭掉已经算是仁慈。
  毕竟从因果的角度来讲,北方的汉人差点一度灭绝,锅叩到南方这些所谓士族的脑袋上绝对没错,哪有北方汉人都快被杀绝了,作为始作俑者的南逃士族不需要付出应有的代价?
  现在汉帝国的中低层官员其实并不缺,再怎么刘彦也搞了近十来年的基础教育。
  虽然说从起初阶段到元朔十七年只是十三年的时间,获得教育的人还是有那么一批,他们接受的是近似于现代的填鸭教育,就是那种流水线生产一般,识字又被普及了基础,可是想要更近一步却需要再进修,才会产生高尖端人才的教育方式。
  识字就代表能够看得懂公文,目前这个时代能做到这个,基本上就等于有了当官的资本。
  刘彦是在元朔十一年才开的太学,也就是汉帝国的最高学府,录取的学生之中,仅有两成不到是从基础教育中出来的人,其余基本是原先家族教育出来的士子。
  那八成之中,五成以上是来自朝中高官显爵的后代,两成是北方的士子,剩下的一成才是南方的士子。
  南方被歧视是当前的政治正确,可以视作为一种针对的清算。
  事实上也必需要有针对和清算,要不然北方人必将会永远敌视南方人,认为北方人在遭遇不幸的时候,南方却是不但无动于衷还夜夜笙歌,可想而知会是什么样的想法和心情。
  当前在针对南方,其实是刘彦在弥补北方和南方的裂痕,只有这么做了之后,那些该遭到惩罚的做了,北方人不再觉得南方人不是自己人,南北的隔阂才能降到最低。
  “陛下,下月要前往南方为远征舰队壮行?”纪昌走在落后刘彦一个身位的后面:“远跨数万里海洋,古所未见之事。大汉是否有必要如此行动?”
  他们已经回到宫城,踏步在草坪之上。
  在汉帝国之前的朝代,诸夏从海上发起攻击的例子只有一次,那就是西汉时期对朝鲜的战争,再找就真的找不到了。
  这一次罗马人和波斯人牵头搞了个反汉轴心,汉帝国已经从陆地上逼近萨珊,一旦李匡手头的兵力足够就会立即对萨珊发起进攻。
  罗马离汉帝国非常遥远,要是汉帝国没有远洋舰队也就罢了,只能是等待从陆地上打穿的那么一天,那口气才能发泄出去。
  汉帝国有强大到无可匹敌的舰队,不但是刘彦没打算忍,应该说是绝大多数汉人都不愿意忍,远征舰队就是在这种趋势下被组建起来。
  “大汉用笈多王朝的覆灭告诉世界,得罪了汉人哪怕陆地上无法发兵,大汉还有强大的海军能够维持正义,灭亡敢于轻辱大汉之人之国。”
  刘彦多少觉得纪昌越来越和自己不合拍了,但知道从某些方面来讲纪昌是正确的。他不是一个没有包容心的人,同时明白中枢还是需要有其它声音,用最大的包容心来对待纪昌。
  “一个人要是受欺负了不敢反抗,注定是要被一直欺负,还不会有人可怜他。一个国家若是遭遇到了挑战而没有奋起反击,说明这个国家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开始走自己的下坡路,并且距离灭亡已经没有多久。”
  纪昌听完刘彦所说沉默了。他并不是害怕战争,是认为汉帝国几乎每年都在进行战争,百姓没有得到任何喘息的机会,之前是那么多的仇寇没有消灭,哪怕只是为了洗涮因为西晋和东晋无能给汉人带来的耻辱,咬牙也应该将那些仇寇消灭掉。
  曾经欺凌汉人的那些国家和种族先后被灭亡,甚至有几个是从国家到种族被完全抹了个干干净净,用他们的彻底消失重新定鼎汉人再次屹立起来的事实。
  那些被消灭干净的国家和种族,是汉人再次崛起的养份,使一度变得自卑的汉人再次变得自信。
  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信才能建设出一个强国,要不然疆域再大国力再强,有着一帮畏畏缩缩的国民,中枢想要强硬都强硬不起来,无法避免是永远处在被动挨打的地位,甚至是被打了还要腆着笑脸去问“打了左脸,要不要再打右脸”,再一次给右脸狠狠地抽了一巴掌,继续笑容不变地问“要上贡不?俺给你钱,你不要将俺打太狠了,要不然没贡品了呐!”。
  刘彦知道那个不是笑话,要是历史没有改变,日后真的会出现那样的一个民族(国家),名为大怂。
  “泰安啊……”刘彦停下脚步,注视着纪昌,说道:“朕一直都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开始崇尚黄老学说,为什么会觉得与民休息就是放任不管呢?”
  黄老学说可没说与民休息就是放任不管,只是会制定出宽松的国策,一度牺牲律法来保证虚假的太平。
  实际上要说治国的话,黄老学说是古典社会中最合适的存在,那是历史用事实一再证明了的铁证。只是黄老学说牺牲律法的这一点很不好,太容易滋生社会上的活力群体了。
  刘彦读书不多,再则不是专门读历史,并不是对每个一个朝代都熟悉,但他多少知道黄老从来没有灭亡,其实是在大怂和有明一代重新活跃过。
  那些个皇权不下乡的朝代,不管儒家愿不愿意承认,玩的其实就是黄老学说的那一套,只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