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席卷天下-第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也下邓恒就不得不重视了。
  真正能够参战的部队有两万六千,对于任何统军将领来说都知道意味着什么。他们清楚地明白一点,某一支由至少有一万以上敢战能战的敌军是多么难对付,比之敢战之士和乌合之众混合编制更加难对付!
  石碣赵军大概需要四五天的时间用来消化战果,汉部的军队却是距离不足一百五十里,邓恒作为一名老将很清楚这就是危险期,他与崔宣商议了一下,不吃下战果等于前面的战局白打,那就只有先行统率一批部队开拔前往要道口进行驻扎。
  “此战,鉴于汉军皆为正卒,本将不率无用之兵前往。”邓恒精打细算了很久:“先率一万赶往要道,借助地形成为守势。”
  “小人会催促豫州和司州的援军。”崔宣其实是难以理解邓恒的行为,没忍住又劝:“一万或许太少,不带多一些?”
  崔宣的官职其实没有必要自称“小人”,可要理解降将和二鬼子的心态,谦卑早就已经在长久的卑躬屈膝中深入骨髓。
  “你……不会理解。”邓恒没打算多解释,严肃道:“今次交战不会简单,其余州郡的援军要多多催促。”
  崔宣或许觉得邓恒太过小题大做,但这就是会统兵和不会统兵之间的区别。
  最终邓恒还是仅带一万人就出发了,除了必要的骑兵,他带走了绝大多数认为可战的步军士卒,仅仅带了少数服务于后勤的杂兵。
  泰山郡之所以有个“山”字,那是因为泰山郡这边就真的是一个多山地形。在这种地势之下,寻找一处必经之路的要道守住,敌军是否绕路其实已经不是关键,要是多山地形可以绕路,那还存在什么要道?绕路必定是非常难走的地形。
  出于谨慎,邓恒没有分什么前、中、后军,仅仅是派出必要的斥候在前方侦查和作为警戒,事实却证明谨慎绝对有用。
  “汉军的行军速度真快!”邓恒看着姚靖,问道:“他们的山地战怎么样?”
  姚靖在邓恒军中就是类似于客卿的存在,没有实权,仅仅可以给予一些意见,再有就是充当有问必答的角色。他答道:“未有与刘彦发生过山地战。”
  所以说会统兵和不会就是这样的区别,邓恒太清楚不是什么部队都能适应所有地形,斥候传回前方军情,说是发现一支数量为三千左右的汉军正在抵近,一瞬间脑子里就开始在选择怎么交战。
  “全军停下!”邓恒高声吼了一句,而后又发布命令:“骑兵与辎重队后退,步军于两侧山林埋伏!”
  这是一个两边都被山地包夹的谷地,个别地方的山体是凹陷地势。类似的地形在泰山郡非常多,这一条谷道还是天长地久被人给开辟出来才成为主要道路,其它区域就只是山间小道,或干脆是需要爬山而行。
  两军开战从来都是以斥候之间的厮杀作为开端,等于是一方发现了一方,双方都会知道周边有敌方的部队存在。
  埋伏是一种相对而言的事情,打得就是一个出其不备,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偷袭。这就是为什么称作埋伏,而不叫偷袭。
  “他们会过来吗?”姚靖不是全然没有经验,说道:“已经发生斥候拼杀。这边全是山地,他们……”
  “嘘!”邓恒也不知道汉军会不会过来,可什么都是需要尝试才会有结果,尝试还有机会,什么都不做又能成什么事?他也没有压低声音:“安静等着。”
  马蹄声从谷道的远处传来,远远看去有数骑快马在前方狂奔,他们的后面是追逐着的十来骑。
  奔逃和追逐的双方,于驰骋时来回射出箭矢,但因为战马驰骋的速度太快造成太大的颠簸,射箭的准头上很是堪忧。
  现场数千双眼睛的注视之下,辨别战袍能够发现是汉军在追逐本方斥候,也许是巧合,可能是地形限制了速度,几乎是瞬逝之间竟然有六人同一时间被箭矢命中翻倒落马,几个未第一时间死去的人由缰绳绊着被战马拖拽发出凄厉的惨嚎,于谷道之内响亮的回荡。
  “停!!!”
  汉军斥候停住了战马,一个个来回扫视这个谷道,他们的这个举动,令埋伏起来的石碣赵军下意识就尽量将身躯矮下去躲避在草丛之中。
  远远听去,汉军的斥候正在讨论着什么,就在所有人以为要继续深入观察时,没想却全部调转马头驰骋离去。
  邓恒当然将刚才那一幕看在眼里,他脸上出现了忌惮的表情,想道:【观其微而知众,斥候便如此精锐,想来汉军战兵亦是不会太差。】
  汉军斥候没有深入倒是比较正常的事情,可能是出于军令,再来就是谷道历来就是军事险地,如非必要谁都不会傻乎乎进去送掉小命。
  “将刚才撤回的侦骑全部斩了。”邓恒杀那些人不是因为别的,哪有侦骑会在溃逃的时候往自己的本部大军跑?不是明晃晃地让敌军知道本方主力位置吗?他想了想又下令:“寻找筑营之地。”
  是筑营不是驻营,其间的差别就是营地工事上的区别。筑营不但会有木栅、围栏、拒马等防御工事,一般还有土墙、甬道、壕渠。两个不同的安营方式,是主将对敌军重视程度和战事级别上的区分。
  姚婧带过兵,可是他一圈看下来,恍惚间发现自己以前的带兵仿佛是过家家?
  那是从修建营地的步骤和方式上全面的认知,姚婧在平地的地形建造营寨,光是围栏和木栅的地基,一样的人手与之邓恒的花费的时间竟是相距两个时辰。而这个还没有算上其它营房设施上的差距,要是全部给算上,该是差距多大?
  山地筑营与之平地筑营由不是一回事,导致姚婧找到邓恒,不解地问道:“汉军的斥候已经出现,我们有足够的时间这般筑营?”
  邓恒立刻笑了,说道:“侦骑回报,汉军前导不过为三千,后续部队大多为骑兵。”
  姚靖“哦”了一声,那就是谷地埋伏战别想打了,再有就是汉军不会深入山地地形。
  看来邓恒并不急切,特别是发现汉军不好应付之后,采取的是谨慎的态度。
  豫州方向会开来三万部队,司州也有两万,加起来就是五万。这些援军可不是什么乌合之众,与之姚靖临时凑出来的乌合之众存在根本区别。
  两个州开来五万援军,再有邓恒本身的接近两万,那就是实打实的七万大军,要是再算上地方上征调的家族士兵和奴隶兵,总数绝对会逼近二十万,要是号称都能喊六十万了。
  时间继续拖下去对防御方有利?那是当然,不过得看是什么状况。
  邓恒真的一点都不着急,石碣赵国本来就是打算三路并进剿灭汉部,哪怕是无法剿灭也要逼迫下海,别让汉部在石碣赵国征讨东晋小朝廷的时候碍手碍脚。
  “所以应该着急的是刘彦。”邓恒爽朗道:“既然知道叛军不易对付,那便做好万般准备。”
  刘彦在从海外调兵?邓恒并不是那么清楚汉部在海外有多少实力,可汉部才崛起不到四年,就算海外有领地,又能调多少?
  “为今可虑,慕容鲜卑会不会直接插手,或是从辽东方向,或是从海路运兵。”邓恒站立的高度与姚靖这种“小家伙”并不相同:“燕公(石斌)率军停驻幽州,南边自有各个藩镇对晋国施压,若是没有海路,汉部……等死而已。”
  之前,邓恒与许多人一样认为汉部不过是疥癣之疾,但是上任之后一番了解却是不那么想了,分明就是个心腹大患!
  对于已经实际形成割据的势力,石碣赵国其实从来都没有当一回事,但刘彦这里在下密之战后已经不同了,一个汉人建立一个部族叫汉部,亦是明确表露出不俗的实力,任何胡人的第一反应就绝对是:剿灭!


第231章 该自豪还是郁闷?
  在石碣赵国内部形成割据的势力无比之中,小的那些就不说了,最大的莫过于姚弋仲和苻洪的羌族和氐族集团。
  石碣赵国能够容忍羌族和氐族进行不公开的割据,但看看姚弋仲和苻洪在哪,连带两族的精华部众也是被强制安置在襄国附近。
  至于那些不听从襄国中枢命令的小部落,甚至是一些中等势力,不听话就不听话吧,安安静静躲在角落画圈圈或是做个安静的美男子就好,敢跳绝对是蹦起一个就剿灭一个。
  前去剿灭那些跳得欢势力的军队也不会是石碣赵国的本族部队,一般会有几个步骤,第一波是命令地方上的豪强聚兵听从谁的命令,无法剿灭就轮到第二波的郡县兵,郡县兵还是无法剿灭就轮到乞活军这种专门用来镇压的仆从军,要是仆从军仍然不行就喊冉闵上。
  一般情况下,轮到冉闵带兵前去平叛就到了临界点,再来就是羯族的两大帮凶种族,也就是羌族和氐族该准备好作战,可冉闵一直将平叛的活干得不错,很少有让石虎大手一挥放出羌族或氐族部队的时候。
  按理来讲,剿灭汉部也是该经过以上的步骤,但刘彦搞出的动静着实有些大了,再来就是刘彦一路厮杀出来对上过地方家族,干掉了郡守,面对过大家族子弟和州刺史的联合征讨,该有的步骤已经全经历过。
  一路“杀怪升级”过来,的确是轮到了更高级别的待遇,就是冉闵没来,来的是四征将军级别的来征讨,待遇上高了不止一倍。
  “敌军出了奉高,于……”纪昌点着地图,那里标示的是山区,位于奉高以东约五十里:“斥候探报,敌军在山谷内外扎营,已经束起了主将大纛,却是邓恒亲临。”
  徐正在不断点头,他说:“我们骑军比步军多肯定是被窥探了,敌军主将才会在山地筑营。”
  对于邓恒只带少部分兵马抵达前沿,徐正和纪昌都是慎重态度。
  还是那句话,军队绝不是人多就是势众,要是邓恒呼啦啦带着十数万人过来,徐正和纪昌反而不会这么慎重,倒是邓恒只带正卒才反应出重视。
  两军交战,被对方重视虽说会感到自豪,但也代表着无数的麻烦,用奇谋什么的估计是别想了,哪怕是战场战术的运用也会增加不知道多少倍的难度。
  “明日开拔抵近。”纪昌想了想,又看了地图很久,补充道:“既然他们不想出来,那就堵住。”
  徐正就是管正面战场指挥,余下的东西本来就是行军长史干的活。他有些事情却是不得不问:“若是要堵住山道,需要向君上请求增兵吗?”
  简单的道理徐正还是懂的,要堵住山道就肯定是要从其它方向进行迂回,例如绕路攻敌后路,这样一来他们手头上的兵力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需要更多的步军。”纪昌点着头:“或许……敌军主将要的就是山地战。”
  真是见鬼咯,汉部绝对是一个充满华夏文明特色的势力,石碣赵国则就是地地道道的胡人政权,到了战场交锋却是调了个位置,变成胡人的部队想打步战。
  一方据守要道山地不出,想要立刻进行大规模的接触战变成了不可能,摆明就是要耗时,那么作为另外一方肯定是要变动战术。
  翌日,汉部大军拔营而出,一路上保持着相对严谨的队形,大军过处尘烟弥漫。
  邓恒特地带着亲兵爬山远望,虽说是有些地方受于地形被遮住视线,但还能看到地平线弥漫而起的大片尘埃,一道黑线平稳前行。
  “敌军行军速度不快?”邓恒轻笑道:“看来拥有数千铁骑的消息不假。”
  瞧,这就是拥有丰富经验的老将,从一些细微的东西总是能够看出更多的端倪,然后再经过推敲大概知道敌军的构造。
  要是没有实际率兵作战的将领,会奇怪一支骑兵众多的部队怎么行军速度不快,那是理所当然地觉得骑兵就该是行军突飞猛进的兵种,却忘记战马远比人更难伺候。再来,要说战马难伺候,当属铁骑的战马为首,很多时候照顾一匹甲骑具装的战马真比伺候老子还要用心和小心。
  就是那么注视着,一直到了近处,邓恒看到那杆子“斐”字大纛先是一愣,随后哑然失笑道:“刘彦还是太小家子气,胆魄亦是小了一些。”
  这个时代有“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思想吗?或许是有,但更多的是“风风火火”,也就是有点实力就该招摇甚至是无限夸大。
  不同时代本来就会有不同的主流,像是石勒击败匈奴赵国之后,他立刻就是到处宣扬自己的有数十万大军,羯族更是百万之众。现实是,石勒当时能战之兵也就是三五万,羯族不会超过三十万。
  夸张是为了以壮声势,吸引更多的人归附。事实证明羯族人成功了,他们仅仅是不到三十万人就成了中原霸主,后面又依靠比野兽还过犹不及的残暴进行着统治。(羯人前期的残暴是为了震慑,后面也是因为残暴而举族被灭)
  崔宣来了,他带着一批粮秣前来。
  “是吗?千余菜人?”邓恒蹙了蹙眉头,最终还是选择不再这个话题继续,他指着还在不断逼近的汉军:“本将已经派出骑兵,你且一同观看。”
  菜人不是什么特别的品种,它有一个称呼叫“两脚羊”,专门提供给羯族人“改善伙食”。
  不是胡说八道,羯人吃人好像是成为一种习惯,平时也许没有那么讲究,但是出征必带菜人。
  崔宣好像没有听出邓恒特意改变话题,唠叨:“已经在准备锅具,将水烧沸腾之后就会将菜人丢入,介时必定让汉军吓得屁滚尿流,军主……”
  “不看就滚下山去。”邓恒收敛了一下脾气,又问:“是谁让你准备锅具?”
  崔宣总算是反应过来了,皱眉说道:“乃是石平。”后面又说:“此,不是常态吗?”
  邓恒沉默以对。他人老了,开始有点追求身后之名,以前不在意的一些东西临到老却是无比重视,例如关于今生怎么对待同族苗裔那些事情。
  石碣赵军确实是有部队出去,那是一千左右的骑兵,少数的羯族人,余下是由羌族人和氐族人组成。他们一人双马,出击之后笔直向着正在抵近的汉军缓速靠近。
  邓恒所视,远处的汉军并没有停止推进,大军中倒是分出了一批,看占据的地表面积该是同样的千余骑兵?
  “就拿同等数量的骑兵对阵!”纪昌狞笑着:“对军主将既然重视,那就让他更重视!”
  徐正在猛点头,他眼眸里面有着比较热切的期盼,不是别的,是等一下他们这边还会玩得更大。
  没有一千那么多,就是八百而已,但出击的是虎贲军。
  率军出战的是李坛,他身穿明光铠手持马槊,战马脖颈两侧各自悬挂着骑弓、箭囊和一柄马刀。
  跟随出战的其余骑士,他们身上的装束与李坛一样,手里的家伙却不是马槊,是脆木骑枪,除开骑弓和箭囊之外,悬挂在马颈一侧的却是一柄加长了握柄的斩马刀,再来要说有差别不过是铠甲一些柳束(缎带)上的区分。
  斩马刀握柄长度约有七十厘米,刀刃长度一米二,刀背厚实,刀身微微有弯曲。必须说的是,它虽然是刘彦提出概念并进行制造,可斩马刀早在两汉就有出产。
  《汉书》有载:王莽使武以斩马挫董忠。
  《汉书·朱云传》亦载:臣愿赐尚方斩马,断佞臣一人头,以厉其余。上问谁瘪对日安昌侯张禹。
  另外,斩马刀还分骑战型和步战型,那是在握柄的长度上有明显区分。
  因为都是一开始就抱定冲杀的念头,两支骑兵并没有选择弯弯绕绕,就是那么笔直地冲向对方。
  在相距八十步左右的时候,李坛将马槊横放在马鞍,大吼一声抽出骑弓搭箭就射。他的身后,八百虎贲军骑士一样是在挽弓射箭,急促射三波就松开骑弓任由被悬挂,重新换上近战兵器。
  虎贲军射出第一轮箭矢的时刻,对面的石碣赵军骑兵其实也在准备骑射,是等待虎贲军的第一轮射完在射第二轮他们才射出第一轮。
  几乎是一前一后,箭矢在双方阵营中落下,石碣赵军在之前就有在做规避,见鬼的是汉军那边第二轮是射向了他们的规模方向,结果是一片箭雨落下的时候,再次躲避肯定来不及,箭雨落下的刹那间近百直接落马。
  “他们的箭杆加长了!”
  仔细一看,虎贲军的箭矢还真的是加长的箭杆,只有了解箭矢加长箭杆意味着什么才会知道这有多么恐怖。再更细致地一看,虎贲军的箭矢箭镞都是三棱款式,这种箭有个特别的名称叫破甲箭。
  箭矢落在了虎贲军这边,一片箭镞与皮革或金属的碰撞,等待有些箭镞将战马披在身上的布套毁坏,石碣赵军看到汉军的战马竟然皮甲,顿时一个个瞪圆了眼睛……


第232章 漢军,漢旗!
  石碣赵军在看到对面汉军骑兵的座下战马套有马甲一个个脸色都绿了,人马皆有甲胄就是甲骑具装,而甲骑具装在任何时候都能被称呼为精锐中的精锐,不谈装备问题,被选为甲骑具装的骑士哪个不是千挑万选?
  知道归知道,可是这个时候石碣赵军已经将速度提到最快,想要调转马头绝对会因为过于突兀发生失蹄侧翻,只有硬着头皮冲上去。
  马蹄声中一声“呼!”先被整齐喝出,在即将发生冲撞的时刻一阵“汉军威武!”从虎贲军的骑士嘴中吼出,随后就是兵器与兵器的交鸣,兵器与肉体的接触,急促而又凄厉的短暂惨嚎频繁响起。
  马蹄践踏而起的尘烟之中,骑兵或是交错而过,或是发生碰撞,一切都发生在极为短暂的一刹那。
  可以看到那一幕幕,虎贲军的骑枪刺中石碣赵军在脆响中断裂,被刺中的石碣赵军发出惨嚎,坐下战马还在往前驰骋,马背上的人却是顿在原地,结果是人在死或未死的时候掉下去,无论是死是伤都会被身后的马蹄片刻之间将尸体踩成一块破抹布。
  石碣赵军兵器击中虎贲军,兵刃会发出火花,那是击在了厚重的铠甲之上。哪怕是刺到的是皮革部分,破开了一层皮革里间也是一层铁甲,根本就未能造成击伤。石碣赵军命中虎贲军的时候,更多是兵刃直接滑开。
  李坛在驰骋的时候不断挥击出马槊,每一击都能将一个敌军扫落下马,后面干脆将马槊甩起了圆圈,以横扫的姿态不断向前再向前。他这是跟刘彦学的,依靠强劲的臂力和兵器的优势,像是一台正在向前滚动的石磨,依借厚甲无视伤害以碾压的姿态冲阵。
  虎贲军的骑士,他们弃掉骑枪之后会抽出斩马刀,或劈或砍将接近了的敌军斩击下马,要是击中定能轻易将敌军斩成两半,那是双方都在互相高速驰骋带来的一种力道惯性加持,若是没有驰骋力道加持想将人斩成两半可不太容易。他们不主动出力亦可,只需要紧握刀柄横出去,依靠速度也能对交错而过的敌军产生致命伤害。
  敌我双方两匹战马相撞的情况极少发生,不说马背上的骑士会下意识规避,战马自己也有足够的灵性趋吉避凶,但是碰撞依然会发生,只是不多。
  在发生碰撞的刹那,石碣赵军的骑士无一例外就是被一股强劲的力度抛出去,人在半空中手舞足蹈,随后重重摔在地上。
  倒是虎贲军的骑士在发生碰撞的时刻,仅有少数会被抛出,更多是猛地一昂身躯很快就又顿向马颈部,那是身上的甲胄重量使然,其实更多的是那条扣在骑士腰间扣带上的绳套起了作用。
  没错,刘彦没有制造马镫,但采取了其它的措施,例如使用绳套来帮助稳定或固定骑士的平稳性,或是产生防冲撞被抛出。
  两军骑兵很快就互相穿凿,完成穿凿之后一看,八百虎贲军该是折损了二十来人,一千的石碣赵军却是只有六百不到的骑兵完成穿凿。
  交锋而过的石碣赵军,一个个脸上带着十足的惊骇,他们刚才或多或少都有将兵器击中汉军,可屡次都只能溅起火星或是在甲胄上留下一道白色的斩痕,皆是未能有效破开防御对人体产生伤害。
  在两军骑兵交错而出的时刻,都在尽力进行迂回。对骑兵有认知的人都清楚一点,高速驰骋状态难以完成太大幅度的转弯,谁要是不怕死可以试一试在高速状态下拉动缰绳牵制马头的方向,绝对会享受重重的平地摔。
  双方冲出了尘埃布成的阴霾区,不同的声音从两军本阵发出,汉部那边在呼喝阵阵的“汉军威武”,石碣赵军那边则是一片吸气之声。
  “本将没有听错吧?他们在喊什么?”邓恒一脸的讶异,依然重复着问:“喊的是什么?”
  “汉军威武?”崔宣不觉得那口号有多么难以辨认,迷惑邓恒在大惊小怪什么,注意力是放在双方的折损上:“天呐!王师竟然只有不到六百骑幸存,贼军近乎没有损失!”
  二鬼子还能更不要脸一些,王师从来都是称呼“天下正朔”或是仁义之师的军队,石碣虽是占据中原但称不得正朔,残暴的羯族统治阶层更与仁义搭不上一点边。
  邓恒和崔宣所立的山头离战场有些远了,看去就是只能模模糊糊看到一大片的人,无法看清楚双方装备上到底是有什么差距。
  却见战场之上的双方骑兵顺着前冲的惯性冲出去很远,稍微降速之后石碣赵军直接迂回想要落跑,令他们肝胆俱裂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汉军又窜出一支数量约七百左右的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