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在三国杀怪升级当战神-第1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才的身份。
  魏家依然只有一个魏腾苦苦支撑,朱家却主要在军方里面混,朱桓在秋季的时候毕业,进入军中担任校尉,在庞德麾下听用。
  下邳陈氏,陈琮当了吴郡守,而陈珪也当了广陵太守,陈登则进入寿春供职。
  九品中正制李明不打算搞,他没必要向世家妥协。历史上曹操对世家凉薄,导致世家越来越不买他的帐,寒门又逐渐失去了成长的土壤,人才的储备出现问题,以至于曹丕才不得不抛出九品中正制来讨好世家。奈何世家还是不买账,于是有了司马家代魏之事。
  其实有些东西,没必要非要都按历史来搞,真要算如今历史也变得乱七八糟。比如王御吗,比如张默,比如肖遥,历史上都是无名之辈,甚至说不定已经挂掉,如今却都活跃在历史之中,又比如说他李明,历史上哪来这号人物?
  帝制是必然的,百姓还不习惯当家做主,非要搞民主最终只会让世家得了甜头。再说,这天下是他李某人辛苦打下来的,岂能轻易便宜了那些世家大族?!
  帝王之下便是相,相是内阁的领袖,说穿了相当于是总理,李明不要搞什么君主立宪制,只需要一个能够统筹整理的助手就好,什么礼司监之类的太监机构就算了,练炁之后,不少宫女的力气都不小,完全可以承担日常的杂务。
  下面按照职权,如同后世一样分成各部,各部下面是各州,各郡,各县。至于乡村之类的,没必要什么都按照现代的编制来,借鉴才对正道,照抄反而不伦不类。
  先秦的亭里制度很完善,最多在中原地区设置‘镇’这个行政单位,不过规格也不过是‘亭’级。镇和县最大的不同,就是县有城墙,镇没有城墙。
  对于李明这个提议,荀表和张昭等人在考虑过后,最终同意。
  三公九卿制度变成内阁+各部制度,内阁阁老兼任各部部长,最顶端不叫总理,而叫‘辅’,另设三名‘次辅’,相当于汉代三公,而辅这个位置相当于‘丞相’。
  各部也不是六部那么简单,按照李明的意思,分为:科学技术部、教育部、工业部、民族事务部、公安部、安全部、民政部、司法部、监察部、财政部、水利部、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商务部、文化部、农业部、卫生部、审计部和大楚中央银行。
  责任更加细化,谁负责什么事情标注得清清楚楚,反正李明不希望,以后出现遇到问题,就让百姓去找‘相关’部门的坑爹情况。
  各地衙门当然也需要按照这个情况进行改制,甚至预定将那些占地比较辽阔的区域进行重新划分,比如福建郡,会进一步在会稽郡和南海郡的基础上扩大,然后提升为福州。
  李明花了三天三夜,才把他的构思,和群臣们商量清楚,可以说进行了一系列的谈判和妥协,最终才制定出了这样的结果。
  “当然,主公要改革的话,我等并无异议,不过这需要有个先决条件!”郭嘉进言。
  “说到底,还是要我登基为皇,对吧?”李明没好气的说道。
  “主公英明!”见李明很清楚,郭嘉也不再废话。
  ………………………………


第1章 楚皇帝李明
  李明身为大汉楚王,自然没有资格修改大汉的行政制度。关键是东汉不如西汉,王族的待遇被最大限度的削减,有时候当个侯爷说不定比当王爷还要逍遥自在。
  不过谁都知道,李明当楚王,不过是个过渡的意味,大家都坐等,看看他何时称帝。
  如今他们等到了这一天,第二年年底,也就是201年底就传来了消息,李明即将在明年,也就是壬午年(公元202年)登基称帝,重建大楚帝国。
  对于这个结果,李明治下的百姓,似乎已经早预料到,或者说他们已经等待了好久。一年前李明成为楚王,已经让他们稍微松了口气,如今得到这个消息,更是雀跃不已。
  “看来事情不能善了……”已经调回寿春的刘晔,却是后来才收到了消息,显然有人顾虑他皇族的身份,没有第一时间告知他。具体的过程,他也是一概不知,不过就算知道,他也没有能力去改变什么。
  还记得李明对他说过的话,那就是李明会杀光所有汉室宗亲和皇室,只留下他这一支。当时记得李明还威胁他,若他不投靠的话,那么就让大汉皇室彻底断子绝孙。
  “怕他是真的会说到做到。”刘晔叹了口气,这一刻他的心情真的很复杂。
  李明要登基称帝,结果军方那边是最开心的。建制意味着法理性的正统化,同时也意味着有一批新的权贵,很有可能会在他们中间决定出来。
  所有武将,尤其是徐晃、王御和庞德三人为主,都渴望着一轮新的战争,借此封侯。顺带一提的是,昔日为了策应各地而组建的游击军,在201年中旬正式解散。
  按照肖遥的意思,将他调入征南军团。李通带着大部队调往南阳镇守,庞德前往襄阳驻守,并且已经做好从上庸发动进攻,并且攻入汉中的准备。
  吕布多次请战,也试探性攻击过几次虎牢关,却是被孙策打了回去。让人无法忽略的是,虎牢关上出现了可以同时射出五百多发弩矢的连弩,同时关卡后面更是安装了重型投石机,随时朝着关外进行投石攻击。
  吕布固然不害怕这些守城器械,不过他也没办法凭着一个人,就直接把虎牢关给打下来。尝试几次占不到便宜,说真的他还真有点不太爽快。
  李明要称帝的消息,自然也传到了河北和关中地区。对于袁绍来说,李明称帝不过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只是没有打下关中,难免有点名不正言不顺的意味。
  去年朝廷借助鲜卑轲比能部,以南匈奴作为主力,马腾部作为辅助,一举夺回了云中和雁门的大汉故土。同时南匈奴的地盘又扩大了不少,还得到不少的战利品,势力自然也更进一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南匈奴的势力越壮大,怕是会越发不把大汉放在眼里。
  这点袁绍都能看出来,朝廷岂能看不出来,不过这些和袁绍没什么关系。哪怕是面对李明即将称帝的事情,也是听过就算。如今他麾下不知不觉多了不少朝廷那边派过来的官员,同样他以前麾下的官员,有不少又去了关中,比如田丰和沮授两人。
  许攸被刘廷五马分尸了,主要是被查出,昔日王芬打算废立灵帝的背后,有他的手尾。当然这其实是袁阀的吩咐,不过这位显然被当做是儆猴的那只鸡。
  袁谭和袁熙的日子也不好过,李明逐渐控制了官员的任免权力,同时对军中也是不断的插手。首先是政委,然后是要求军侯分批前去寿春进行培训,择优提拔录用。期间安排一些军侯过来作为替补,配合监军做了不少的宣传。
  一来二往,如今已经是第三批前去寿春培训的军侯,在那边回来的军侯们,大多也成为了李明的死忠。可以说只要一两年,军中扣除袁阀的死忠外,其他的军官,甚至是士卒都有可能彻底脱离他们的控制。
  若他们尽忠职守,那么还好说,如果胆敢动什么歪脑筋,那么很有可能,就要玩完了。
  官员那边更不必说,每个郡每个县都来了一批名为‘暗卫’的存在,说是负责监督官员。之前官员犯下的罪责,可以不管,但他们入驻之后若还继续犯错,则加倍处罚。
  已经有两个倒霉鬼,被直接抓捕归案,别说家财全部充公,人也被夷三族示警。当下面的官员,发现袁熙和袁谭,没办法庇护他们的时候,人心就这样散掉了。
  “看来,我们只能乖乖作为李明的附庸了!”袁谭虽然是武夫,但他到底是袁阀的嫡长子,眼光还是在的,见状不由得叹了口气,对袁熙说道。
  “小弟明白了!”袁熙点了点头,事不可为啊!
  两年,李明打下幽州、兖州和青州转眼也两年的时间。战火的痕迹开始消散,大量基础设施开始重建,百姓得到了安抚,并且可以通过劳动来获取口粮,甚至是工钱。
  以工代赈,劳役有薪酬,百姓只要不懒惰,到底是饿不死。南方的商人更是趁机大量销售各种商品,哪怕亏一点无所谓,却是把品牌打了出去。百姓淳朴,今天在这些店家这里得到了好处,以后这些店家开业,自然也能得到一批忠实的顾客。
  百姓安定,自然念着官府的好,大汉给不了他们平安的日子,李明可以。逐渐的大部分的百姓,都认可李明称帝这件事,只有少数的世家,最终选择把一部分族人搬迁到关中。
  其实不仅仅是他们,不少世家,哪怕是江东的世家,都派了一个旁系子弟,前去关中。两边押宝是世家们的固有套路,李明并不阻止,不过谁派过去的,他会记住。这样的世家,以后也别指望能得到他的重用。
  公元202年春,李明登上泰山,封禅台已经准备就绪。整个泰山都被戒严,谁也别想靠近,不过为了让更多人见证这一刻,李明安排了五百多名普通百姓,他们来自五湖四海。
  “汉祚四百载,至今日,气运已尽。自王莽篡位,刘秀得到天下,汉室一代不如一代,以至于官员横征暴敛,百姓民不聊生。
  李明,会稽郡人,出身寒门。起于行伍之中,见证大汉由盛转衰之过程。不忍天下黎民百姓继续受难,曾起兵清君侧,希望能扭转乾坤。如今却无奈发现,汉室已经无药可救,唯有破而后立,方能拯救天下百姓……”李明祭告天地,最终宣布大楚建立。
  自然有侍者,送来冠冕和袍服,周围的官员和百姓纷纷三呼“万岁”。礼成,李明正式从‘楚王’成为‘楚皇’。
  百姓们热烈庆贺这一刻的同时,有眼力者,赫然发现祭台上的玉玺,乃传国玉玺!不由惊呼的同时,赫然明白,李明为了这一天,果然是准备充足!
  ………………………………


第2章 余韵与改革
  传国玉玺,那是刘廷朝廷最大的痛。就算刘廷手持赤霄宝剑,但那只能算是武玉玺,效果比虎符好一些,严格来说是象征军权。
  自从袁绍带兵杀入皇宫开始,还是董卓入京之后,反正传国玉玺就失踪了。以至于刘廷当了皇帝那么久,发出去的诏书用的都是私章,也曾经找人雕刻一枚和田玉印玺,不过到底不是传国玉玺。
  李明可不是袁术,就占据了大半个豫州,外加九江和庐江郡,就敢拿着传国玉玺称帝。身处四战之地,连个大后方都没有就敢称帝,袁术的心还真不是一般的大……
  “传国玉玺,真的是传国玉玺!”许多人惊呼,这个消息更是传到了大江南北。李明已经不是偏居江东一隅的小势力,骤然已经夺得了中原之地,河北有一半也落入他的手里。
  此刻在泰山封禅登基为皇,手持创国玉玺,代表的便是‘正统’二字。
  消息传出去,谁也不敢说李明不正统,在许多华夏人的眼中,占据中原之地,再有个传国玉玺,还有什么比这更正统的?李明这个楚皇,可以说是当得名正言顺!
  刘廷那边据说摔了半天的东西,但又能如何?事实无法改变,如今只能退居关中,又没有传国玉玺的他,无论是从法理,还是从大义上,似乎都矮了李明一头。
  “为什么会在他手里?”狠狠发泄了一番之后,刘廷只有这个问题想要问。
  “昔日讨伐董卓的时候,李明率先进入雒阳……名义上说是救火,很难说……不过当时他和董卓已经有勾结,也有可能是董卓找到后,派人交给他的。”申夜想到了两个可能,这都是建立在李明持有传国玉玺的基础上考虑的。
  “现在该怎么办?”刘廷靠在椅子上,作为大汉皇帝,他要考虑如果削减这件事的影响。传出去别说李明那边,河北和关中,甚至巴蜀的百姓,都有点动摇。
  甚至巴蜀的世家,已经派了一些子弟过去寿春求学,同时打算参加今年的科考。对于这群两边投注的家伙,别说李明,刘廷同样很不喜欢。
  “顺其自然,关中繁荣,则皇气自生。传国玉玺不过是块死物,民心才是陛下真正的玉玺,关键还是不要让那些世家传播不正当的言论就好。”申夜回道。
  “那就让他闭嘴吧!”刘廷猛地站了起来,这次舆论那么糟糕,说穿了还不是这些世家到处乱嚼舌根?就如同申夜所言,一般的百姓谁会在意这些!
  李明封禅并且登基为皇后,正是宣布改革,不说彻底推翻大汉的政治制度,却也大刀阔斧进行了修改。好在不少制度江东已经逐渐习惯,再改也在适应的范围。至于中原之地,世家们或许很有意见,毕竟这些改革多少侵害到他们的利益,不过百姓最终得到好处。
  最关键的是,李明把重兵陈放在这些地方,可不是用来听他们发牢骚的。世家们也意识到这点,私下抱怨一下会有,不敢公开挑起事端。尤其是当,个别小世家被抄家灭族之后,当即明白李明根本不是一个善茬。
  “王莽改革,难免有一些一厢情愿的意味。他以为这样对百姓好,实际上世家在干扰下,政策根本得不到推行。最终百姓没有受益,世家却受害,没人支持他,也就完蛋了。”李优分析过王莽的改革,李明也是偶然知道那位的改革制度,也感慨过这厮是不是坚定的红色战士什么的。
  李优为他分析王莽改革的原因,就是要说明它为什么会失败,换言之就是如今要改革,应该避免什么情况,才能做到不会失败。
  首先就是宣传,然后就是落实,先让百姓知道有那么一回事,然后再确保这些政策可以落实。换了其他皇帝估计有点难度,李明这边有专门的宣传部队,甚至地方军队、治安部队也会帮忙宣传。同时在暗卫的监督下,地方官员不敢阳奉阴违,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李明的强势,还有对权力的绝对把控,才能做到这点。
  依靠篡位起家的王莽,说到底就如同各方势力的盟主,地位和袁绍差不多。不满足联盟成员各方的利益,还打算削弱他们的利益,还真以为自己是宋太祖,可以杯酒释军权?
  第一批镇级单位开始评选,中原地区好几个亭提升为镇,亭长提升为镇长,薪俸最终确定比一般的亭高,比一般的县令要低。当了镇长之后,比如治安军、财政局等也会入驻,镇长的权力也会有所提升,当然如同暗卫等监察部门也会入驻。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镇’这个单位,不过在繁华地区,尤其是在江东的一些地区,某一亭已经非常繁华,房屋错落有致,一定范围内已经没有农田的存在,这样的存在再称之为亭的确不太合适,它需要更完善的政治机构去监督管理。
  关键是,提升为镇之后,感觉地位都比一般的亭里要高出不少。对于那些居住在县城以外地区的百姓来说,自己的家乡能升级,是一件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同样的,其他地方的百姓,也在积极努力,力求让自己的家乡也能升级。
  于是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迅速发展,同时也为楚国创造出不少的税收,最终又反馈到基础建设和其他地方去,逐渐演变为良性循环。
  “有时候真羡慕主公,总有不少奇思妙想……很多东西明明很简单,不过属下等却从来没有朝着这个方向去想。”张默抱着一个孩子,那是他和吕绮玲的第一个孩子,是个小女孩,叫做张俪。
  张家依然以李明家奴自居,不过李明登基之后,自然还是成为了一个世家。嫡系的儿子只有一个张鼎,张家要发展起来,还需要张默继续努力。
  李明笑了笑,只有和荀氏、王御和张默等人的时候,他才会放下皇帝架子。说真的,真正上位才知道有一大堆礼仪要学,同时平时也要维持威严什么的,整天端着架子累不累?
  “其实很简单对吧?”李明缓缓说道,“只要真心站在百姓那边考虑,去思考他们到底希望得到什么,那么很多东西不过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其他人,大多都是眼高过顶,结果看不到脚下。”
  顿了顿,继续说道:“李冲准备及冠了,他打算到军中历练几年,你说派去哪好些?”
  “这个只能是家主来做主,我等岂能胡乱建议?”张默连忙回道,能够和李明平等对话是他们少数人的特权,但不代表他就可以僭越。
  同时也不免感慨,时间过得的确好快,不知不觉李冲都要及冠了。
  ………………………………


第3章 李冲从军记
  公元203年,李冲及冠,昔日的黄发小儿,如今已经成为俊俏小伙。或许是少年习武,李冲身材魁梧,身高就有一米九,长得比李明还要高壮。
  李冲不到十岁便凝聚先天之炁,又修炼《霸道》,这小子如今有种就要赶超李明的趋势。有时候,李明甚至有种,这个世界即将属于这些年轻人的感觉!
  李冲这小子,也在寿春军校正式毕业,并且前往前线服役。他在寿春军校的这段时间,用的是项冲这个名字,是以谁也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包括他的教导员们。毕业后也没有特别照顾,经过考核,他最终要被调入征北军团服役,被安排在魏延麾下。
  “父亲,母亲,各位姨娘,弟弟妹妹们,我走了!”李冲在所有人的送别下,天没亮就进入了军营,走的时候甚至不敢在正门走,而是走了后门。
  “你怎么都不照顾着点?”荀采有点伤心,儿行母担心,何况还是从军。
  “已经吩咐王御悄悄照顾,还有影卫在保护,关键这是他的选择。我让他治政,他没兴趣,就让他在军中疯一段时间。”李明叹了口气,这个儿子像他,是好事也不是好事。
  一个二代君王,需要治政能力很强的人来担任,而不是一个战将。李冲的军事天赋很高,但政治天赋却差强人意,这还是在荀采和蔡琰耳濡目染的熏陶下,才能维持这样。
  相比之下,十三岁的李难,却是从小就表现出优秀的政治才能。反而军事才能一般,再加上先天不足,无法凝聚先天之炁,后天之气对他来说,也只是用于强身健体。
  李凌和李能两人,尚未成长起来,还看不出什么,不过重点估计还要放在李凌身上。
  “呵呵,未曾想居然到了,要头痛继承人问题的地步!”李明随即不由得自嘲道。
  “李冲才二十岁,王御看着他,适当会教导他一些政治方面的东西。以后的事情,谁知道,更别说你才38岁,正是壮年。”荀采闻言,不由得忍住哭泣,上前安慰道。
  “对的,我可是大楚战神,超越西楚霸王的存在!”李明笑吟吟的说道。
  气氛也缓和了下来,众人目送李冲离开,十天后李冲也顶着项冲这个名头,随着同窗道别,然后随着同一匹的军官,前往濮阳就任。是的,王御把征北军团的总指挥中心,又搬迁到了濮阳这边。
  王御没有亲自召见项冲,他知道李冲的身份,不过在这里他只是新晋的项校尉。
  更加关键的是,李冲和王曦已经订婚,五年后成婚。考虑到李冲的职业,估计是聚少分多。想到这里,王御就愤愤不平,为了自家闺女,怎么都要好好收拾收拾这个兔崽子。
  然后有人就发现,这个叫做项冲的操练任务,居然比别人多了一半。魏延也搞不清楚,王御为什么要那么针对项冲,不过看着项冲依然按时完成任务,他不由得怀疑,要不要给其他兔崽子也加点担子,不卖力点训练,都没办法逼出他们的潜力。
  于是从这一年开始,魏延麾下的新兵和军官,日子都过得很艰苦。效果却很好,都锻炼了出来,成就注定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当然,那都是后话,如今姑且不提。
  “量之(李冲表字),你是不是在那里得罪了魏将军?居然那么折腾你?”同样是校尉的文钦(文稷长子)看着李冲完成指标回来休息,不由得上前问道。
  “有吗?我觉得这样刚好,原本布置下来的任务有点轻了。其实我觉得,我们长官已经很照顾我了。”李冲笑了笑,魏延显然只是服从命令,真正下令的只能是王御。
  王御会看他不顺眼可以理解,他从小和董白关系密切,关键董白年纪比王曦要大。估计未来岳父,也是担心王曦嫁给他,会被董白排挤,日子过得不好。这个时候,娘家人便是王曦最大的靠山,是故在此之前,得让他知道知道,王曦娘家人的能耐。
  “你家一定很富裕,看看你这身材,怎么看都不是寒门出身。看看我,我父亲也算是小世家出身,结果我都没有玄级功法筑基,只能凝聚后天之气。进入军中,如今的训练量,也是勉强让我拼命去应付,再加一半,估计也要被累死。”文钦苦笑道。
  “先祖偶然留下了本秘籍,不过小时候为了生存,可没少吃苦。你和我都是一届的,自然知道!”李冲笑道。
  这个文钦却不得不承认,李冲进入军校之后,在学业没有被耽误的情况下,接了好几道的勤工俭学任务。也正因为这样,才能有足够的营养成长起来。修炼先天之炁不是不行,这玩意涉及到后续营养,营养跟不上一样出问题,倒退为后天之气都有可能。
  操练是挺繁重,不过伙食却是真的不错,有肉有汤。所有一切敞开供应,但拒绝浪费。这种优待军人的政策,从李明统兵开始就一直贯彻着,成为楚军的传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