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第一盗(雪山)-第1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谢慕华诚恳的说道:曹相公,不瞒你说。现在是收复幽燕的最好时机。大同被攻克,封闭燕山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杨老将军可以和休哥力拼。契丹人东西两路首尾不能相顾。冬天的时候,契丹人刚刚遭遇雪灾,粮草供应十分困难。种种机缘之下,要是现在出兵攻打幽燕,胜算便有了八成。

曹彬也是打了一辈子仗的人,听到谢慕华的说话,十分赞同,沉吟道:走桑干河,封闭燕山,再攻克幽燕,的确之选。

是啊,所以我还有一件事要做,做完了,我就要亲自带队前去幽州,主持幽州战役了。

谢慕华的脸上流露出自信的神色:萧燕燕亲自坐镇幽州,契丹主力如今云集燕赵。这一仗只要打赢了,收复了燕云十六州。从此以后,契丹就再也不足为患。

曹彬诧异的问道:谢相公现在还要做哪件事?

这位老臣子一下子就想歪了。在他看来,朝政已经平静了下来,军队差不多都捏在谢慕华的手里,要做的事应该不是很多了。难道说,谢慕华非要自己当了皇帝,然后御驾亲征幽州?去赵光义?

这件事,我一个人是绝对做不完的。需要曹相公等军中大将鼎力相助。谢慕华严肃的说道:事关军队。

曹彬心中莫名其妙一个激灵,军队自古以来就是一柄双刃剑。就说三国时期好了,曹操掌握大军,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没有称帝,地位已经等同于皇帝。后来,司马家依样画葫芦,将曹真等人消灭之后,掌握了整个魏国的军权,篡位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一个帝王,如果捏不住自己的军队,那就只是个空架子。可是历朝历代,能够把军队牢牢掌握在手中的帝王,其实并不是很多。要不然也不会出现唐末藩镇割据,打得烽火连天的局面了。

谢相公请说,老夫洗耳恭听。曹彬既然有了疑惑,也就不再自己乱猜了,索性等着谢慕华自己说出来好了。

谢慕华思索片刻,这才开口道:还是先从赵普说起吧。从唐末开始,藩镇割据,各方势力,只要能掌握兵权的,纷纷自立为王。有些人,尽管没有自立,其实也跟自立是一样的。唐主完全成了摆设。这样的局面,直到太祖皇帝基本上统一中原才算结束。这里边,曹相公的功劳十分宏伟,是我们汉人的大功臣。

曹彬听谢慕华说到他的得意事,脸上露出淡淡的笑容。辅佐赵匡胤,灭国平天下,本就是曹彬最引以为傲的事情。

谢慕华接着说道:当初太祖皇帝开国,赵普一再以石守信等执掌禁军为忧,并说细察石等皆非能统驭部下之将才,进言太祖皇帝对藩镇大将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立国之后,赵普进谏太祖在中央设副相、枢密使副与三司计相以分宰相之权,收相互牵掣之效。枢密使直属皇帝掌指挥权,而禁军之侍卫马、步军都指挥和殿前都指挥负责训练与护卫。大宋的军、政、财、文权力分立,防止藩镇跋扈与地方各自为政。改变了五代十国时期武臣专权,政变频繁的局面。赵普这个人,本事是有的。

他的办法其实不错。枢密院有发兵权力,却不统兵。三衙领军,可是没有皇帝的命令和枢密院的公文,连一百人都未必能调动出来。兵部,权力被枢密院和三衙分去不少,已经形同虚设了。所以我准备对军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一次改动。

谢慕华这段话刚刚说完,曹彬就问道:改?其实,我虽然是被剥夺了统军的权力,心里多少是有些不服气的。不过,这个办法,却是把军权全部集中在皇权上的最好办法。

所以,我不是要一下子全部将他打破。而是要做一点点改良。谢慕华得意的笑了笑。

其实,宋军的体制已经十分接近于现代军制了,三衙几乎就等于中央军委,枢密院担当的是国防部的角色。而士卒的轮防和将领的调动,也颇有可借鉴的地方。

在整个数千年的封建王朝之中,这样的军制,是仅次一例。

可惜的是,宋朝的皇帝们,为了自己的安全,宁可把数十万大军放在开封府,看着他们烂掉,腐朽下去。空有好的体制,却没有用到正点子上。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谢慕华的做法,就是要将后世中国的军制,修改一番加以利用:我本意是把大宋按照军事区域,划分成五块。开封府不会长久的作为都城存在,迁都洛阳,有虎牢关为屏障,有黄河天险,有物产丰富的中原大地。这里,我准备用作中央直属军区。河北、京东,要肩负起北上抗辽的重责,他们的任务最重,士卒也最为精锐。这里就单独化作一块。西北,平定民族纠纷,像另一只拳头,顶住北方游牧民族的腹部。东南,商业发达,物产丰富,可以用作水师基地。西南,要不断朝西南方扩展,交趾不光是我们的目标。缅甸等国,不能仅仅是用一个属国的名头就打发了我们。千百年之后,再看我今天的决定,或许就能验证到是非对错了。

曹彬其实并不是很想把那些小国都给吞并下去,他们很穷,路程又远,并不好管理。要是真的把缅甸等东南小国都吞并下去的话。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大宋每年要花费很多钱财去治理这些地方,潜移默化,把这里变成自己的国度。真的值得吗?

可是看到谢慕华那张毅然的脸色,曹彬住了口,那就做吧。

【第八章 募兵制】

谢慕华看到曹彬的神色,就把他的想法猜了七八分,接着说道:其实为了防止将领专权。现在大宋的募兵制要改。

兵贵精而不贵多。

这句话,曹彬是十分认同的,苻坚八十万大军被数万东晋军队打得落花流水。曹操以少胜多打出官渡之战。随后又在赤壁之战作为反面教材证明了兵多不是取胜的关键。

宋军只要能保持完整强悍的战斗力,能够维持着赵匡胤建国之初那支铁血雄师的本色。这样的军队,有三十万人,足够挑战契丹了。

中原地方很大,如果说每地均要驻防的话,需要的军队数目的确不少。但是谢慕华提出的军区制度,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个问题。

每个军区都要负责自己辖区的安全。其实内陆怎么可能有外敌入侵呢?最多是有人造反罢了。

造反这种事,谢慕华是十分明白的。按照中国人的性格,不是逼得一点活路都没有,谁也不会去做杀官造反的事情。朝政只要清明,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造反的人,就几乎不会出现。

而且,五大辖区之内,一旦出现异常情况。中央也有足够的时间来反应内地的叛乱。若不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那种庞大造反趋势,一点点小人利欲熏心,想要做出什么勾当来,那要消灭他们,实在是太简单了。

主要的军队维持在三十万之间就行了。

谢慕华侃侃而谈:保持军队的素质,重在练兵和实战。而保持军队的数量和质量,就要不断有新人涌现,不断有老人离开。咱们大宋的军制,按照现在的规模发展下去,很容易就形成了冗兵,对于军队素质的提高一点儿好处都没有。所以,我想把军队的年龄控制在十八岁到三十五岁之间。

曹彬有些犯愁,宋军现在的体制问题在于宋朝继承的是唐末五代的传统,采用募兵制作为国家兵役制度的主体。

募兵制本身对军队的战斗力并没有不利影响。在募兵的战斗力方面,唐后期以募兵为主的军队,仍然具有较强的战斗力,甚至由于其高度职业化而更胜府兵一筹,河北地区的藩镇正是依靠这些军队而将契丹等民族挡在塞外;至五代时期,周世宗大败辽军靠的也是全面募兵制招来的雇佣兵;宋朝太祖太宗时期,全国更是清一色的募兵,但战斗力同样很强,两次北伐的失败是宋朝指挥方式、临敌决策和后勤保障上出了岔子,而不是军队战斗力的问题。

宋朝的募兵制在招募方向上有着严重问题。其招募的对象经常是一些市井流氓、强盗;同时自北宋开始,每逢灾荒年,朝廷就要从灾民、流民里面大量募兵,以消除民间暴动的隐患。

这种做法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民起义暴动的危险,但从长远上讲,这也给军队带来巨大的战斗力下降问题。同时,由于宋朝朝廷不考虑已有的军队数量,无限制地募兵,吏以所募多寡为赏罚格,诸军子弟悉听隶籍,禁军额员多选本城补填,故庆历中内外禁、厢军总一百二十五万,导致军队数量激增,造成军费支出上的巨大黑洞。

军费开支巨大,训练费用就开始匮乏,使得宋朝在军队的训练和纪律管理方面非常疏忽。军队在招募之后,没有严格的训练和纪律,导致产生严重的**。

在军队编制上,宋代实行禁军和厢军两级体制。其中禁军是正规军,主要的作战任务由他们承担。而厢军名义上是军队,实际通常只从事工程、运输等等后勤任务,甚至经常担任各种杂役。

其实按照谢相公的想法,也不是不可行。只是突然进行这样的整改,整个禁军就要面临大裁军。提取精兵是一方面。可是让他们放马归山之后,如何安置这些已经退伍的官兵,就是个问题了。曹彬愁眉苦脸的说道。

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谢慕华自信满满的说道:军制要改,兵员素质要提高,阵痛只是一时的。从长远来看,那是绝对有百利而无一害。地方的官员要积极配合军队建设。别的不说,现在大宋的人口并不算多。我们可以鼓励不适合留在军中服役的官兵去开垦荒山。他们开垦出来的土地,即为私有,只需要朝国家缴纳一些象征性的钱财,以后按年朝地方交上基本的赋税,便可以永远的持有下去。我相信,这样可以激励许多人去开垦荒田。

曹彬点了点头,谢慕华这个想法是十分现实的,经过了五代十国的混战之后,如今大宋的人口还真的不算多。相对来说,土地还是够用的。

假如谢慕华真的能够对契丹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那么从幽燕以北,直到上京,大片大片的黑土地就可以控制在汉人的手中。那些土地,哪怕养活几百万人都行。契丹人不种田,难道咱们汉人还能不会种田吗?

许多官兵向往的都是几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农民只要有了地,就什么都不怕。他们离开了军队,生活依然有保障。大宋并不缺钱,现在还有日本的金银源源不断的送过来。给予退伍官兵适当的安家费,是绝对做得到的。

谢慕华看曹彬接受自己的意见,接着说道:除了种地之外,我们也要鼓励年轻人参军。当兵,可以给予他们足够的好处。比如,他们退伍之后要做生意,可以减免赋税。他们的后代若是想读书考科举,地方要给予教育上的支持。总之,是要把加入禁军,当成一个光荣而又有实际利益的事情来办。

人都是现实的,不能永远活在理想之中,当最初的漏*点渐渐淡去的时候,大家思考的依然是生存的问题。

就好像当契丹人虎视眈眈想要入侵中原,汉人们可以放下一切团结起来,跟契丹人战斗到底。

而契丹人没有入侵,那汉人们想的就是,今天能不能吃饱肚子,明天要拿什么去赚钱,后天是不是敢娶个老婆生个孩子。

谢相公这些话,的确发人深省。曹彬沉重的点了点头。

其实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唯一一个实行募兵制的朝代,从制度的先进性来说,宋代的确已经达到了封建王朝的一个巅峰时期。

自宋朝以后,无论是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朝,还是吹嘘的天花乱坠的什么康乾盛世都远远达不到宋朝的水准。

宋代并没有鼓吹任何一个时期盛世。但是宋人可以很骄傲的说,放在五千年的历史中,整个宋代都是经济上的盛世。

所以,一个国家的两大支柱,军队和财政。谢慕华只需要去烦恼,如何解决军队的问题就行了。而且,有钱好办事,只要能抓住大权,把自己的政策轰轰烈烈的推广下去,就足以解决许多问题。

哪个不听话的,就杀。谢慕华已经具备了作为独裁者的基本要求。

这些事,我一个人一个脑袋,也不知道要想多久才能有完美的结果。自然是要大家伙儿群策群力。一起出主意想办法的。

谢慕华认真的说道:曹相公等,在军中有着赫赫威名,有着丰富的经验,你们的意见对于我来说,太宝贵了。希望曹相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都多多说出来。

经历过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曹彬,早已看透了帝王权术,谢慕华这么一说,又隐约唤起了曹彬当初的一丝漏*点。

曹彬想了想,说道:相公,自从商周以来,军队的建设一直是以十五为基础。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军队编制都不相同,但是共同点是军队的编制越来越大,发展到后期,秦国已经有了二五百主,也就是一千人以上的整体编制。

曹彬解释道:从中唐以来,就有着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的恶习。朝代国家的更迭,让人目不暇接。所以太祖皇帝杯酒释兵权,我们都明白的。非如此无法长治久安。

其实还有个别的办法。曹彬笑道。

这些话,假如是面对着赵匡胤,曹彬是绝对不敢说的,但是对这谢慕华,就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了。况且,谢慕华种种做法,已经表明了他是一个改革派的身份,曹彬有些藏了很多年的想法,自然也就敢吐露出来。

谢慕华感兴趣的说道:愿闻其详。

最好的办法,是保持军队的基本编制,但是控制规模在千人左右。但凡需要大军出动者,皆临时整编。曹彬说道:这个办法,相公以为如何?

千人左右?

谢慕华一想,顿时清清楚楚。其实曹彬的意思,暗合后世的军制,也符合中国古代军队的发展,大军建制是要越来越小。

一千多人,就算是一个团吧,按团为单位,比方一个军下属九个团。直接领兵的是九个团长们,而不是上面的师长军长。九个团长不可能一起造反吧?零星可能出现的问题,就简单的多了。

而以前像赵匡胤这样的叛乱,直接就是三军总司令级别的背叛。如此一来,自谢慕华之后,也很难有人把个人威信遍布全军了。

好办法。谢慕华心中还有一些主意,想要跟曹彬再研究一下后来曾国藩是怎么建立湘军体系的,还有就是清朝绿营的优劣等等。

曹彬一看就知道谢慕华还有很多点子没说出来,笑呵呵的说道:谢相公,不如就在我这寒舍,备些菜肴,咱们长谈一番可好?

好。谢慕华想也不想,马上应允下来。

【第九章 命门】

随着谢慕华和曹彬的一番长谈,无数官员加入了深化大宋体制改革的行列之中。

首当其冲的便是最为紧要的河北,在这块和契丹人战斗的最前线,一队队精心挑选出来的禁军进入河北,将那些已经不符合精兵体系的作战人员缓缓的代替出来。

接近十万的河北禁军,在半年之内,已经更替了半。余下的五万人马,和新近补充进去的五万精锐,这十万人平均年龄一下子降到了二十七岁,堪称战斗力、作战经验都达到了巅峰水准。

这一调动的过程,为了安全起见,谢慕华是以千人为单位,留将不留兵,分别调动。

斜轸看着河北禁军的调动,以为有机可乘,试探进攻了几次,被李继隆指挥部署坚决抵抗之后,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只得放弃了这个诱人的想法。

其实,对于契丹人来说,当务之急不是从幽燕南下,而是在大同那一线的战斗。

而大同、雁门关那里几乎就是谢慕华的根据地,想要进行军队的整改工作一点也不困难。

整个大宋的官僚体系完全被发动起来,招兵,练兵,安置从军中出来的老兵。忙得不亦乐乎。

谢慕华有心按照后世的武警制度来保留一部分不适合在禁军的老兵,他每出一个想法。枢密院、兵部、三衙包括吏部和三司户部都要进行反复论证。确保每一项决策,都能够坚定不移的执行下去,而且不会给大宋的体制带来危机。

事到如今,谢慕华才发现,想要推行全国范围内的改革,根件让人疯狂的事情。

后世看那些穿越小说里的主角,大手一拍额头,一个点子出来,跟着便要风机火燎的部署下去,这简直是痴心妄想。

太多太多的现实问题聚集起来。都需要小心翼翼的处理,一个不留神,说不定就会变成隐藏在宋廷之中的导火索。

在冷兵器时代,军队才是国家的根本,牵涉到军队的每一项决策都需要谨慎而又小心的处理。

一整改花名册,谢慕华才发现,在赵德昭时期,禁军已经扩展到三十六万人。而这三十六万人里,符合自己标准的,约有二十余万,也就是说,有接近三分之一的禁军要被裁减。这也就罢了,更要命的是,厢军这个没有什么战斗力的部队,为了维持住地方上的战斗力,处理军队后勤,地方保障包括救灾、徭役等作用,不让厢军变成庞大的冗兵组织。接近四十万的厢军,要砍去半。

地方上的官员不断把最新的情况禀告上来,离开军队的官兵,必须得到妥善和稳妥的安置。

所幸的是,那些官兵,对谢慕华提出的美好未来充满了憧憬。有自己的地,减免商业赋税。可以进入朝廷机构,比如担当衙役,捕快等职务。这一系列的政策,对那些官兵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而且极大程度上吸引了许多青壮年踊跃投军。

禁军的年龄体系已经定了出来。但是高龄的官兵就不再招募,而是改为每年进入一批十**岁左右的官兵,将老龄化的官兵替代出来,维持每个人服兵役的年限。

几年时间,一个可能穷的没有立锥之地的家庭,因为儿子去参军,就可以得到地方官府的优惠政策,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等等。这,比起用大把大把的钱,去养着肥嘟嘟的军队,要划算的多了。

在地方上,还掀起了一股嫁给官兵的热潮,每一个参军的官兵,哪怕他战死沙场,也一样能够让自己的家人拥有一笔优厚的抚恤金和一块永远属于自己的土地。

姑娘家们看到了这一点。媒人们跑断了腿,到处去跟那些在禁军里的官兵说合去了。当然,这一系列的举动,都是谢慕华十分乐意看到的。

寇准不负众望,开始组建大宋的监察体系,从士林中大批选拔热血青年来。谢慕华说得好,监察这种事情,还是那些有斗志,有热血的年轻人来做才合适。

从县里为单位,大宋的每一片土地上都聚集了这样的热血青年,他们有功名在身,不少人甚至是放弃了去做官的仕途,而改为投入到监察机构之中。

而寇准,年纪轻轻就被谢慕华许以重任,以二十余岁的年纪,登上从二品官员的宝座。

当然,他这个从二品,只是代表了监察系统和文官体系平起平坐的级别,跟寇准的实权并没有任何关系。

监察系统的权力被谢慕华巧妙的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他们拥有庞大的权力,但是无法涉足军事和政治。

幽暗的皇宫之中,谢慕华难得和小皇帝赵惟正坐在一起。宫女们送上茶点,便一个个退下了。

小皇帝带着稚嫩的童声问道:谢相公一直以来对大宋的朝廷进行整改。这些日子,也收到不少成效了吧?

谢慕华沉声说道:是有一些成效。但要做事,不可能一蹴而就。总是需要慢慢改变。我也想一口吃个胖子。可是做不到啊。

赵惟正人小鬼大,贼溜溜的亮眼睛一转,笑道:那石保庆怎么办呢?

谢慕华现在头疼的就是石保庆在西北的动态。朝廷发过去的要求把军队进行整改的命令,石保庆接过去就没有认真来办。只是随便应付着。

在西北进行的军改是最困难的。而,现在这个时间,谢慕华还根本不能对西北做出任何动作。

耶律休哥自从被杨继业算计了一次,导致乙室王撒合和合谷两员大将被宋军擒杀之后。随即改变策略,对大同实行压迫,调动辽军,保持着对大同的进迫,而一支辽军偏师开始从当年耶律清的属地,不断骚扰西北。

石保庆也正是以这个为借口,不同意朝廷对西北军队进行干涉。

我已经想过了。谢慕华寒着脸说道:石保庆有自己的想法,或许是他对朝廷失去了信心。他在西北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分不稳定的因素。我想派石守信去西北。

石守信?赵惟正年纪小小,但是心思很多,眨着眼睛问道:他是石保庆的父亲,你觉得他会让石保庆乖乖听话?

石守信和石保庆不同。石守信只是一个想荣华富贵的人。他并没有野心。所以他也不敢让石保庆真的在西北闹出什么事来。那样的话,只会迫使朝廷对契丹议和,然后集中力量去西北消灭石保庆。

谢慕华淡淡的说道:石守信知道禁军的能力,他也知道西北对于大宋的重要性,在没有收复幽燕之前,西北是大宋唯一的马场。失去西北,就意味着大宋的骑兵会越来越少,在和辽军战斗的时候,劣势会越来越明显。所以,我宁可丢掉东南,我也决不能丢掉西北。

赵惟正笑了笑:谢相公言之有理。不过,要是石保庆真的一意孤行,不听石守信的话。难道他们还会父子相残吗?这样很难吧?

父子相残倒是不至于。谢慕华冷笑道:其实我已经和石守信说过了。他的态度很明确,假如这个儿子真的有什么异心的话,他愿意亲自挂帅,去西北讨伐儿子。

赵惟正微微摇了摇头,这样的话要是能相信,那才是见鬼了。不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