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第一盗(雪山)-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黎桓又渴又饿,眼下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滚烫的马血落入口中,黎桓仿佛找到了一丝力气,举起腰刀砍下一条马腿,跌跌撞撞的继续朝前走去。

前方一片丛林,但是黎桓明白,从这里过去,就不再是大瞿越国的地方,而是占城的领地。这个国家虽弱,不过料想大宋暂时也不会去打占城的主意。走过去,他便安全了……至于能不能东山再起……黎桓冷笑一声,山高皇帝远,大宋虽然将大瞿越国打了下来,重新并入交州,但是黎桓在大瞿越国这许多年,根深蒂固,大宋总不能一辈子守着这块地方,到时候登高一呼,招兵买马,就凭那个连话都说不清楚的丁璿,他能守得住整个交趾么?

“什么人 ?'…99down'”前方传来一声警惕的暴喝。

黎桓顿时松了口气,只要不是大宋官兵喊的汉语就行。

黎桓缓缓举起双手,示意自己没有恶意,慢慢的朝前走去。

“不要动!”从前方的树林里走出几个猎户打扮的人,看样子应该是大瞿越国的子民,他们看起来很穷,身上的衣服是用碎布和野兽的皮混在一起做成,一个个黑黑瘦瘦,可是那一双双眼睛倒是显得非常有神,他们手中的弓箭非常简陋,只不过是用竹子做成的简易弓箭,但是箭尖磨砺的很尖锐,上面或许还有麻药。

黎桓明白这些山里的猎户,时常要面对老虎、狼之类的野兽,他们的弓箭太过于简陋,那些土制的麻药就成了他们对抗山里的野兽所必须的利器。

“你们都是山里的猎户么?”黎桓尽量将话语说得平缓温和。

那些猎户非常警惕的看着眼前这个穿着一身薄甲,看上去很像是个将领打扮的中年男子,示意黎桓将腰中的长刀放下来。

黎桓不禁叹了口气,也难怪这些猎户如此谨慎,黎桓上台之后为了防备大宋攻打大瞿越国,下命令只要适合年纪的交趾人都要参军,从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就不得不进入军队服役。这些山里的猎户几乎人人都会射箭,也会一些武艺,是黎桓招兵买马的重要目标,不知道多少猎户被黎桓从山里征召出来送进了军队,眼前这些人只怕一路逃难出来,才到了大瞿越国和占城交界的地方生存下来。

黎桓解下腰间的长刀,远远的丢了出去,一个瘦小的孩子,看起来只不过十一二岁年纪,手脚倒是很机灵,急忙跑过去将黎桓的长刀捡了起来,拔出刀鞘一看,只见刀身闪耀,刃口锋利无比,倒是一口利器,那些猎户用的都是自己打造的破烂武器,小孩子哪里见过这么好的武器,顿时瞪大了眼睛,欢呼起来。

·文、】那些猎户看黎桓只有一个人,也渐渐放下心来,将手中的弓箭放了下来,走过来问道:“你是什么人 ?'…99down'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人、】“水……有没有水……给我喝点!”黎桓只觉得嗓子都快要冒烟了。

·书、】为首的猎户看了看黎桓,从腰间解下一个水袋,递到黎桓的手中。黎桓抱起水袋贪婪的狂饮下去,一口气将一袋子水喝得干干净净,还忍不住昂起脑袋,高举着水袋多倒了好几下,直到确认里边再没有一滴水,这才依依不舍的将水袋还给面前的猎户。

·屋、】那猎户却不依不饶的问道:“你是官兵?打仗了么?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黎桓叹了口气,心里飞快的转着念头,口中却胡诌道:“我是大瞿越国的将军,宋国派遣大军入侵大瞿越国,已经攻陷了大罗城。我是一路逃难到这里的,那些宋军无恶不作,烧杀掠抢,**妇女,还一路追杀过来……”

为首的猎户看样子是他们这一群猎户的头头,约有三十岁左右,虽然很瘦,但是身上的肌肉一块块的倒显得非常结实,他咧开嘴一笑,露出两排雪白的牙齿:“既然到了这里就不用怕了,宋国的军队就算是再厉害,进了大山丛林也找不到人,你就放心好了!”

看了看黎桓那副困顿的样子,那猎户又取出一只烤熟的田鼠塞到黎桓的手中:“吃吧!”

黎桓稍稍皱了皱眉头,他在大瞿越国是贵族出身,从来都是锦衣玉食,吃的穿的用的都是最好的,像这样的田鼠,放在以前就算是拿刀架在他的脖子上,也绝对不会吃下去,但是现在时势不同了,只得道了声“感恩”(谢谢),接过田鼠,闭着眼睛就咬了下去,初一入口,那田鼠肉实在很难吃,这些猎户只怕是在山上抓到田鼠就直接烤熟了,上边还有些土腥味和血腥味,但是吃了几口之后,黎桓也渐渐熟悉了那些味道,心里的抗拒一去,吃起来就没有那么难吃了,居然将一只烤田鼠吃得干干净净。

那些猎户看到黎桓将田鼠吃掉,都笑了起来,拍着黎桓的肩膀,带着他朝丛林深处走去。

黎桓是何许人也,就算是当年丁部领丁琏在世的时候,也不敢就这样搭着黎桓的肩头走路。唉……黎桓摇了摇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现在自己已经是孤家寡人了,手底下连个兵都没有,想要走出这片大山,还要指望这些猎户呢。

这些猎人在山里居然有个小小的村落,一共加起来也不过三五十人的样子,男子都出去打猎了,留在村落里的都是一些老人和妇孺,一个十七八岁的猎户一边走一边骂:“那个黎桓真不是个好东西,征兵征兵,就知道打仗,跟占城打,跟蒲甘王朝打,跟大宋打。大宋也是咱们惹得起的么?人家皇帝一句话,百万大军就到了大瞿越国,真是个失心疯……”

黎桓有些茫然,我真的是失心疯么?难道我做的不对?跟占城打仗,是为了将占城并入大瞿越国的版图,开疆辟土,那些中原的皇帝开疆辟土就是英明神武的皇帝,我黎桓开疆辟土就成了失心疯?跟蒲甘王朝打仗,那也是逼不得已,要知道蒲甘王朝(缅甸)在这里是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不和他们打仗,大瞿越国能立足么?和大宋打仗?那是没办法,交趾千年来都是大宋的郡县,现在大瞿越国要独立,大宋不来打才怪了,要是大瞿越国下属的某个地方宣布独立,大瞿越国也要出兵平叛啊……

成王败寇而已,如果这一仗是黎桓打赢了,把宋军赶回邕州,那黎桓就成了大瞿越国的民族英雄,可惜的是他失败了,宋军的动作太快,杨延彬整顿内部的手段太狠,他们的武器也是在是太先进,根本就不是那些拿着简陋的武器的交趾军队能抗衡的。别的不说,能把火喷出去好几丈远的火焰竹筒,黎桓见都没见过,听都没听说过。

为首的猎户打断了他的骂骂咧咧,转过脸来看着黎桓:“你可以在我们这里休息一下,带些清水和食物去你想去的地方。”

黎桓定了定神:“你们难道就一辈子留在这个山里边不再出去了么?难道你们不想荣华富贵,不想锦衣玉食?”

那人好像听到全天下最好笑的事情一样,一群人都跟着他仰天大笑起来:“留在这里有什么不好?我们可以生儿育女,可以打猎为生,山里还有些地,虽然贫瘠了点,但是也可以有些收成,我们这样的人,有得吃有得穿就行了,想那么多做什么?荣华富贵有什么好?丁部领算是荣华富贵了吧?可是黎桓篡了他的位,他不是一样死了么?”

黎桓脸色有些尴尬,他现在身边一个人都没有,很想把这些有点武艺的猎户收为己用,去占城再图许许发展,占城那里还有他的人,只不过叫他一个从小就生长在大罗城里的贵族一个人去翻山越岭?到时候就算不摔死他,山里的老虎也能吃了他。

“你要是不想走,也可以留下来跟我们一起生活,我看你虽然胖了点,但是身体还算结实,打猎应该也是一把好手……”为首的猎户笑道。

打猎?免了吧,黎桓摇了摇头,一行人走回村落,那些女人和孩子们就迎了上来,取走他们手中的猎物,去做饭去了。猎人们带着孩子们练箭、玩耍。那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跑到黎桓的身边,将他的腰刀递了回去:“你的!”

黎桓呆呆的看着他,自己的儿子应该已经死在大罗城了吧!顺手接过腰刀,又挂在腰上。晚饭,不一会儿功夫就做好了,淡淡的米饭清香,和炖熟的肉味让已经跑了两天两夜的黎桓食指大动,可是他却没有注意到,对面有个男子淡淡的看了他一眼,却没有做声。

天色渐渐暗淡了,猎人们给黎桓安排了一个小小的房间,那里很简陋,用稻草铺成的木板床让黎桓睡得很不舒服,可是连日来的疲倦渐渐袭来,黎桓也渐渐的闭上眼睛。

迷迷糊糊中,黎桓的肚子一疼,一股凉意直到心头,拼命睁开眼睛一看,却见到一个模糊的身影,手中按着一柄短刀已经刺进了黎桓的肚子,那人低声笑着,将手中的短刀用力往前捅了捅:“今天我下山就看到宋国的军队到处在抓黎桓,你知道你的头值多少钱吗?一百两金子,有了这些钱我就不用窝在山里做猎户了……”

黎桓想说些什么,但是浑身的力气渐渐消失,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那人却按紧了短刀,脸上带着狰狞的笑容看着黎桓,就像是在看成堆成堆的金山银海……

【第二章 起兵造反】

方德尚的人头被杨峰书用石灰腌了,整个洱海以西杨家的势力已经全部动员了起来,大批大批早已被杨峰书收买的乌族人加入了杨峰书的军队,杨峰书不知道从哪里找到一个高手,写了一篇声色俱厉的檄文,直指当初高氏和段思胄勾结,将段思平的子孙推下皇位。而由段思胄一脉继承了大理国的皇位。檄文写得文辞凌厉,栩栩如生,仿佛当初段思胄逼宫只是,笔者就在旁边看着一般。

但是一篇好的檄文可以抵得上数万大军,老百姓总是不明白真相的,被杨峰书这一通檄文一说,没影的事也变得好像是真的一样。许多人心里暗自打起了嘀咕,不知道是不是应该站在杨峰书这一边。

应该说这次造反杨峰书选择的路线是对的,如果杨家公然拉起旗号和段氏争夺大理皇位,那就是不折不扣的造反,到时候已经习惯了被段氏统治了数十年的老百姓也会起来反抗杨峰书,各地的诸侯也会加入段氏讨伐杨家的行列。

但是杨峰书打起的旗号是清君侧,正大统。一下子把杨家的叛国战争变成了段氏的内部矛盾,许多诸侯便不方便插手其中。偏偏这个时候段肃顺居然态度暧昧起来了,对于杨峰书的那套檄文,段肃顺只不过是说了句:“流言止于智者!”就算完了。智者?满天下的老百姓有多少智者?不说明白能行么?

还有许多等着趁火打劫的诸侯现在都积攒着力量准备看好戏,要是段氏和杨家打得两败俱伤的时候,说不定就被谁家捡了便宜。当年大理国有六大家族,段氏只不过是个小家族,不是也一样得了天下了么?现在为什么就轮不到他们呢?

杨峰书自封为讨逆大元帅,起兵五万,加上吐蕃拉萨王系助战的三万大军,诈称二十万,浩浩荡荡从洱海以西朝着大理城的方向进攻。

颇为有趣的是,杨峰书遥遵远在大理城的段智恩殿下为皇帝,改元政顺。这就让人颇为玩味了,杨峰书可以尊段智恩殿下为皇帝,但是他并没有权力自己一个人给皇帝定了年号吧?况且杨峰书一起兵就开始分封大臣,右丞相的位置留给了杨刚正,左丞相是杨家的另一位元老杨峰量,枢密使白拓锋,水步军指挥使柳镇全……连文武百官都自己封了,还口口声声说是要扶大统,这位为国为民的侯爷倒是想得周到。

杨峰书是侯爷,按照大理国的规定,他最多只能拥有一万人的军队,可是杨峰书手下的军队早已不止这个数目了。他一边编造花名册,伪造军队人数,一边拉拢许多小部落的首领,许下高官厚禄,一起兵,那些小部落就尽数投入杨峰书的麾下,武器盔甲粮饷,杨峰书是应有尽有,不怕人来了没武器,而是手中握着大把大把的武器就怕没人来用。

杨峰书将大理段氏设在洱海以西的地方官全部收了官印,愿意跟着杨峰书一起造反的,便重新安排,若是对段氏忠心耿耿的,二话不说,方德尚就是榜样。那颗被石灰腌制过之后依然怒目圆睁,愤怒不已的人头,早已被这个官员看了个遍,一个个心里明白着,要是造反,成功了就罢,就算是失败了也可以偷偷逃走,大不了去蒲甘王朝或者去吐蕃避难去。可要是不造反,现在脑袋就得被杨峰书砍下来,做成腌制的工艺品陪着方德尚的脑袋一起旅行展览去,到了生死关头,真正原因说什么天无二主,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的没几个,命只有一条,脑袋只有一个,还是结结实实的长在自己的头上最安稳。

杨峰书一起兵,带着他的“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就直扑大理城,吐蕃王子尚义立赞亲自带领三万吐蕃战士助战,杨峰书和尚义立赞兵分两路,一南一北,齐头并进,箭头直指大理城。

兵发四日之后,杨峰书一战而下大和城,转首和尚义立赞两路夹击,大军前锋距离大理城已经不过一百多里。大理满朝震动,段肃顺发诏书痛斥杨家乃是叛逆,号召大理军民同伐之,悬赏万两黄金要取杨峰书项上人头。大理国四万大军在羊苴咩城和杨峰书对峙,段氏发动全**民,要再拼凑出几万大军和杨峰书决一死战,同时,段肃顺勒令各部诸侯务必派兵参战,若有不从者,视为同谋!

而那位段智恩殿下,却被段肃顺亲自抱在马上,在大理城里走了一圈。可不要小看了他们这走秀似的活动,至少证明给大理军民看看,太祖一脉和太宗一脉一直以来都是和谐相处,互相敬爱的。

回到皇宫,那气氛就完全不同了,这次是大理国的内政,就算谢慕华在大宋位高权重也不得出席。

段肃顺一拳头重重砸在桌子上,看着排的整整齐齐的文武百官,厉声喝道:“杨峰书公然造反,兵锋已经到了羊苴咩城,若是羊苴咩城失手,不到两天,大理城就要被杨峰书包围,诸位有什么看法?”

一位老臣走了出来:“启奏陛下,杨峰书在洱海以西是一方藩镇,世世代代受皇室恩典,宠信有加。陛下待杨家不薄,可是没想到杨峰书狼子野心,觊觎大宝,公然反叛。此等行径,天地共诛之,陛下调集各地兵马,料想必将不日平息叛乱,还我大理朗朗乾坤!”

废话。朕要你们来这儿是说这些的么?段肃顺转脸看向常睿冬。

常睿冬会意,走出班列:“陛下,杨峰书造反,从洱海以西聚集兵马约有五万之众,吐蕃王子尚义立赞自带三万兵马助战。如此一来,在羊苴咩城,我军并不占优势。况且羊苴咩城并不是雄城,以四万大军抵挡八万敌军颇有难度,而羊苴咩城是大理城的门户,丢不得。臣以为,陛下应当火速调集援军前去羊苴咩城赴援……”

“调集援军?朕现在去哪里找援军?”段肃顺给他来了句明知故问。

常睿冬大声说道:“皇上分封诸侯也是为了大理国的安定,今日有人起兵造反,各方诸侯理应起兵相助。还好各镇诸侯都有宗族在大理城,臣以为应该让这些宗族火速发信,请诸侯赴援,各地诸侯约可调集兵马三五万人,这样的话,至少在军力上,就可以和杨峰书持平。况且吐蕃军队到了大理,他们也未必能适应,短时间作战倒也罢了,要是能在羊苴咩城和他们僵持,时间久了,那些吐蕃士兵自然无法坚持。到时候不战自乱,不足为惧!”

段肃顺微微点了点头,文武百官却都忍不住议论起来。

常睿冬这一招颇为狠毒,大理的官和大宋不同。就像杨峰书和高诗夏好了,明明是诸侯却要留在大理城里,一是因为他们在朝中还有官职,二是因为他们是一方诸侯之首,也是家族的首领,控制住他们,对于段氏的统治有利。

只不过这样的办法对于小诸侯有效,对于高氏和杨家这样的大家族根本就没有用。所以杨峰书大摇大摆的出了大理城,段氏也就当看不见,反正要反的,杀了杨峰书,还有杨家其他的人来造反。但是小诸侯就不同,他们家族只能拥有几千兵马,少的只有一千两千人马,首领被控制在大理城,逃回去造反也起不了多大的风浪,要是他们不听段氏的号令,家族的首领就会被处决。

常睿冬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这些人必须写信回家,叫家族兵马参战,否则的话就等着人头落地好了。

这些文武百官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向高诗夏,在这里高诗夏就是最大的诸侯,这些小诸侯还是要以高家马首是瞻的。

段肃顺看到百官都看着高诗夏,心中不禁恼火,这些人忘记是谁给他们发俸禄?忘记是谁给他们分封了领地么?高家在朝中只是诸侯而已,如今这么大的事,却都看着高诗夏的态度,这些人到底还是不是记得自己是段氏的臣子。

只不过段肃顺城府极深,看了两眼便压制下去,高氏和杨氏一样,杨家是明目张胆的要做皇帝,自然是要起兵造反。但是高家走的是软路子,他们不在乎有没有帝位这个名头,他们要的是大理国真实的权力。而事实上,在大理国的历史上,高家也做到了这一步,百年后,高家就成功的当了大理国的“曹操”,就算是段氏也要看着高家的脸色做人。最有趣的是,高氏还曾经赏了几百亩地给段氏,一个臣子赏地给皇帝,这不是天大的笑话么?

高诗夏心里也打着自己的主意,现在大理国已经乱了,就要为高家争取最大的利益,首先是绝对不能让杨家造反成功,否则的话,高家必然是杨家第一个要除掉的对象。其次,在这一战里,要大面积削弱段氏的力量,把高家的势力保护好。等这一仗打完,高家就名副其实的当了大理国的“曹操”!

高诗夏越众而出,躬身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高家身为大理国诸侯,不敢落后。愿以高家族兵一万参战。誓死平定杨峰书叛乱!”

一万,看起来是大手笔,但是段肃顺可是心知肚明,要是高诗夏真的想出兵,至少可以出兵三万。况且一万族兵,那高诗夏给自己的是老弱病残还是精锐战士,那就难说的很了。一群老弱残兵,有用吗?

高家一带头,那些小诸侯立刻就开始表态了,一个个说得天花乱坠,捶胸顿足,誓死为皇帝陛下效忠云云……

常睿冬算了算,这些小诸侯加起来也算是凑了三万多军队,从各个方向朝羊苴咩城进发的话,五日之内就能抵达。现在的羊苴咩城不容有失啊……

段肃顺忽然觉得很累,若是他只是个大理王就真的好了,这些事,实在是让他很烦很烦,杨家已经造反了!那是不是该去见见谢慕华了呢?

【第三章 人尽其才】

人尽其才,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就很难了,不但要知道每个人的特长,还要知道他们的喜好,更要知道把他们放在什么样的位置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用,这是考验一个领导是不是合格的准则。

至少这一次,谢慕华的用人,叫人看了就暗暗叫好,实在是用得太是地方了。

大瞿越国已经被杨延彬平定,丁璿被封为交趾节度使,大瞿越国已经重新回到大宋的版图之中,成为一个郡县而并入广南西路。那些在广南西路土生土长的厢军在周副使的指挥下一路路进入大瞿越国的各个重要据点,接管了这里的军事。控制一个地方,首先是军事上的占领,跟着就是逐步控制住税收等财政。说到底,军队和税收是衡量一个地方的行政所有权的第一标准。

黎桓的脑袋被一个猎户送了回来,他只怕到死也没有想到,他并没有死在尔虞我诈的宫廷斗争里,也没有死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却在一个猎户的刀下,在一个山林里的村落里送掉了自己的性命。黎桓的脑袋被人验明正身之后,便高高的悬挂在大罗城的城墙上,提醒着每个人,这就是背叛大宋的下场!

随着一队队厢军进驻交趾,杨延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把一万五千禁军火速撤离交趾,时间拖得越久,这些禁军水土不服,感染瘴毒,甚至是客死异乡的可能性越大。所以,第一批禁军五千人,就在两位太子党曹琮和潘惟吉的带领下先行撤退了,可是他们走的不是去邕州的路线,而是去押赤城(昆明)的方向。理由?理由很简单,大理现在有内乱,但是枢密副使谢慕华和岭南运转使许仲宣等人还在大理,宋军要保护自己的大臣安全,就一定要亲自去大理国保护他们。至于那些身高直到禁军脖子的大理军队,那些来自京东河北的禁军高高仰起了头,用鼻孔俯视他们。

押赤城外,尘土遮天蔽日,看不到尽头的禁军排着队从南方走了过来,中军两员大将曹琮和潘惟吉早已得到了谢慕华的密信,兴高采烈的来了大理。他们俩在这次平定交趾的战役中功劳并不是太大,但是越是这样的不上不下的功劳,越要看主帅怎么写了。

要是谢慕华愿意的话,可以让杨延彬写他们俩奋不顾身,斩首多少多少级,反正满地都是不知道被谁砍死的越军,算在他们头上自然没话说。哪个小兵不长眼睛跑去兵部告状,说那个人是老子砍死的,怎么算到曹琮和潘惟吉的名下了?还可以说曹琮和潘惟吉率先攻破大罗城,在多罗村出谋划策,如何两路绕山追击黎桓等等。可要是谢慕华不愿意,那他们的功劳可就少的可怜了,这两位少爷都是不爱读书的主儿,既然科举无望,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