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第一盗(雪山)-第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谢慕华无心去欣赏皇宫的景色,在宫中太监的带领下朝福宁宫走去。宫门大开,两个小监拿着拂尘,垂着头侍立在一旁。门外是两排金瓜武士,威风凛凛的站在原地。赵德昭穿着一身便袍,坐在公案之后不知道在看些什么。

“皇上,枢密院副使谢慕华求见!”

“进来吧!”赵德昭的语气听不出什么心思。谢慕华快步走了进去,正好赵德昭抬起头来,两人的目光撞在一起,都察觉到一丝异样。赵德昭脸色掠过一缕尴尬,低声说道:“这次辛苦谢卿家了。”

谢慕华彬彬有礼的说道:“为国出力是做臣子的本分,哪里有什么辛苦可言!”

赵德昭看了看左右的小监,似乎下了决心,挥手叫他们退了出去,自己却走下台阶,松软的地毯上,听不到赵德昭的脚步声。谢慕华低着头,只能看到赵德昭的靴子离自己已经不远。只听赵德昭缓缓的说道:“先前,王溥弹劾你,曾浩又算计与你。朕都为你查清楚了。江南东路的转运使,以后不再由王溥担任,过些日子,朕就把他调去西京。”顿了顿,赵德昭似乎想要掩饰些什么,又说道:“最近朝廷许多老臣已经告老还乡,还有些人年迈不堪,已经无法为国出力。朕最近调动了不少人手……”

说到这儿,赵德昭自己也觉得有些奇怪,自己才是皇帝,为什么要向面前的人解释这些做法。朕是天子,朕要做什么就是什么。赵德昭咳嗽一声:“高句丽的宣和大王,你已经带回来了?”

“已经押送到枢密院,等候皇上审判!”谢慕华抬起头来,这段日子风吹雨洒,在船上漂泊了许久,谢慕华明显黑瘦了许多。不过也显得精壮了一些,往日的那身官服穿在身上,略微显得有些宽大,不过倒是隐隐有飘逸之感。

“听说这次高句丽之行,凶险的紧。要不是爱卿你当机立断,在仁川登陆,夹击耶律休哥,只怕难以取胜。朕打算跟群臣商议之后,好好封赏与你!”赵德昭看着谢慕华的眼睛。

谢慕华淡淡一笑:“皇上,打仗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要封赏就封赏那些出生入死的将士们吧!微臣这次去了高句丽之后,身体虚弱,只想好好休息一番。要是皇上准许的话,臣想回到江南东路去,两浙路的事,臣只怕也没有精力去打理了。还请皇上尽快选出贤能去两浙路,接任安抚司的事务。臣想偷个懒,在江南歇息一番!”

谢慕华这一番话说得不卑不亢,却也无懈可击。封赏?笑话,自己的手下都被调了出去,再派来的路分都监还不知道是什么情况呢。谢慕华索性一推二五六,干脆把实权都给放出去,将赵德昭一军。要是赵德昭真的答应收回他的权力,那也没什么好说的了!一段从幽州培养起来的,一起扛过枪,一起打过仗的关系,就到此为止吧!

赵德昭明显迟疑了一下,他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依仗谢慕华,尤其是谢慕华现在声势如日中天,正好是给自己培养的根基立下一个榜样——你们看看谢慕华现在是什么样,只要跟着皇帝干,将来你们也行!

“嗯……朕以为,你还是得辛苦一番,两浙路、江南东路的事务你都已经熟悉了,况且两浙路和水师还管着对扶桑的军售。那些事,换了别人去主持的话,朕是无论如何也不放心的。”赵德昭这倒是说得是实话,大宋在扶桑取得的那些金矿开采权之类的权力,包括和东瀛几大门阀的关系,谁也没有谢慕华玩得转。别小看了军售,这可是每年几百万两白银黄金的入账,大宋就渐渐从铜本位的货币向银本位靠拢,而且现在因为缺铜,蜀地已经开始使用铁钱了,早晚是乱子,这个财源不能放过。最关键的是,一个纷乱的扶桑,是对大宋最有利的。不但在军火上要依靠大宋,在民间的商品贸易上,大宋也占到了足够的便宜。就说最精良的东瀛刀具好了,一进一出之间,价钱可以翻四五倍。而中原的丝绸,手工品等等消费品在东瀛都是竞相购买的东西,不但促进了中原的贸易,而且在江南可以增加许多手工作坊,解决越来越多的人口和土地之间的矛盾,免得大宋的土地兼并政策,将来激起要命的民变。

“皇上……!”谢慕华还没说完就被赵德昭打断了。

赵德昭沉着脸道:“朕只是要你做这些事罢了,是不是这样也要推辞朕呢?”

“微臣不敢!”谢慕华只是谦恭的说道。

赵德昭明显的感觉到两人的压力越来越大了,关系也渐渐在疏远,不仅如此,王皇后说的那些捕风捉影的事情也不得不防。赵德昭是一个真正的孤家寡人,父母都双亡,弟弟是跟自己抢皇位的,宋皇太后压根是支持赵德芳的。其实,赵德昭也只有自己的妻子儿女而已,从内心来说,赵德昭是一个很孤独的人,也很害怕去失去一些东西。但是已经拿到手的,他无论如何也不想放弃。对于皇权,那是非生即死的斗争。到底宋偓和宋皇太后是不是真的和谢慕华接触过了?这一点,赵德昭需要去查,可是王皇后日以继夜的枕头风,已经让赵德昭有些动摇了……加上这一次,居然宋偓和皇太后一反常态的出来,为征高句丽的军队请功,这……大犯了赵德昭的忌讳!

不知不觉,这对君臣沉默相对已经有一会了。赵德昭想了想,岔开话题说道:“哦,最近大理国的段肃顺送来国书,也为大理国的公主求婚。说是想请朕做主,让寇准和段语灵完婚,这件事就交给你筹办好了,顺便让杨延彬也成婚了吧!”

“臣领命。”谢慕华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便不再言语。

看着谢慕华远远离去的身影,赵德昭心中似乎有些空荡,唏嘘不已。但是祖宗家法不可废,赵匡胤辛辛苦苦建立了强干弱枝的军队体系,并且设参知政事分了相权。文武的大臣影响力都被消弭,不能再竖立起一个大权独揽的权臣形象出来。

这些日子,谢慕华过得非常轻松,回到江南东路之后,虽然依旧掌管水师和两路军马,但是局面已经控制在手中,东瀛那边依旧是打得昏天暗地,平秀正、林真和东瀛的三大门阀,征战不休,而令人喜出望外的是,平秀正已经将势力扩展到本州。并且按照之前的约定,将马关割让给大宋,从今以后,大宋在东瀛的本土就拥有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港口,东瀛的金银更是在小周后的人手操纵下,源源不断的流向大宋,自然,也有很大一部分流入了谢慕华的口袋之中。

五郎掌管水师之后,大宋水师开始对新式武器进行试验,并且在谢慕华的财力支持之下,大批船只开始对外探险。虽然,没有很长的时间是不可能达到找到新大陆和郑和下西洋那样的规模,但是谢慕华鼓励航海探险却是为了日后打算,大海的财富,要到几百年之后才会被人发现,而海,是陆地的延伸,同样也是国家的领地。走在别人的前边,总比落在后边的要好,难道还要让西方世界,在航海上领先于中华么?大批的探险船只虽然没有对领土扩张产生多少作用,却对东南亚的小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杨延彬和寇准前后完婚,而谢慕华有意无意的将柴郡主留在自己的安抚司,奇怪的是,赵德昭居然对这件事睁只眼闭只眼,不闻不问。在两浙路的呼延丕显和在高句丽的曹璨,都强力支持着谢慕华,辽国的动态一如既往的平静,没有任何波澜起伏!

潘惟吉从交趾出兵,打下了占城,将谢慕华千叮铃万嘱咐的占城稻送到了江南,一经试种,成果累累……旁人都夸谢大人慧眼如炬,连占城那种鸟不拉屎的地方有什么好东西都知道。谢慕华却是偷笑不已,这占城稻在中华大地也种了几百年了,自己能不知道它的好处么……

春去秋来,秋回冬至,皑皑白雪融化之时,大雁南飞之后,又是一年春暖花开的季节。在谢慕华的辛勤耕耘下,杨八姐和荆儿先后都有了身孕,这一下,杨家和呼延家都是大把的人手,大批的补品,不惜血本的往江南送!不为其他,只因这两人都是正妻,生下来的儿子,哪个先出来,哪个就是嫡长子……看现在谢慕华的权势,嫡长子的好处,那还得了?

当然,谢慕华是对两个老婆之间的暗中较劲不闻不问的,闲暇时候调戏调戏柴郡主,勾搭勾搭平弘雅,日子过得颇也滋润,就是那个小周后一直没有真的吃下去,倒是有些心痒!

不过,平静的日子总有到尽头的时候,这一日,谢慕华正懒洋洋的坐在安抚司里晒太阳,平弘雅蹲在一边给他捶腿,两位大腹便便的夫人,一左一右喂着谢慕华新鲜水果,柴郡主笑盈盈的坐在池塘边,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闲话……

忽然,一个军官快步跑了进来,满头大汗,高叫道:“相公,开封府的八百里加急!”

“耶律贤死了?”谢慕华下意识的问了出来。

“没!”

谢慕华想也不想:“雁门关告急?”

“不是!”那军官擦了把汗,将公文递给谢慕华,结结巴巴的说道:“李继捧要献土……朝廷招相公回开封府商议!”

糟糕!谢慕华一个激灵跳了起来,随手抓过公文,原本懒洋洋的样子顿时烟消云散。

【第一章 要不得】

这一年注定是多事之秋,赵德昭只觉得自己的脑袋都大了。大宋的国土就放在这儿摆着,比起之前的唐汉来说,都小了不少。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要不是谢慕华一口气把大理和交趾都拿了下来,现在还要少不少地盘。北方的契丹占据了有利地形,连长城都落在契丹人的手中。而西北的党项人不服王化,三天两头的闹事,实在是让赵德昭伤透了脑筋。还好,现在把高句丽的打服了,扶桑那里还有大把的金银源源不断的朝大宋送来,谢慕华不知道从哪儿知道的占城稻可以在大宋种植,去年试种的效果不错,今年的收成应该不会太差了。

而且一个重大利好消息传来,原来的定难军节度使、党项人李继捧,因为觉得自己的年纪太小,手下都不服气自己,于是自个儿跑来了开封府。很坦白的告诉大宋的官员,党项人控制的夏、绥、银、宥、静五州,也就是自个儿的世袭割据,不要了,送给大宋了!

这一下让大宋的官员们喜出望外,一个个兴高采烈,奔走相告,从唐末藩镇割据开始,西北就不是中原的领土了。现在李继捧这小子挺识相的,知道天朝上国之威不可阻挡,自动跑来投降,给四夷带了个好头,将来什么吐蕃啊、最好连契丹也一起有样学样,朝天朝上国割地投降好了。

赵普这两天可是忙里忙外的张罗,要给李继捧弄个官儿做做,已经想好了,定难军节度使是不做了,那就彰德军节度使吧,再弄些重赏之类的。让这小子高兴高兴。本来这事儿吧办的挺顺,满朝文武都支持赵普。笑话,人家带了五州的地盘来投降,那能不要?再说了,大宋现在没有马场,马匹大多是通过边境的贸易来获取,成本高,饲养困难。但是西北那儿也是天然马场,把党项人收复了,以党项人的勇武,将来未尝不是大宋的一支精锐骑兵。将来跟辽国人作战的时候,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受困于骑兵太少了。

#文#赵普琢磨着这事应该**不离十的时候,忽然得到消息,那个让他最是头痛的谢慕华,颠颠的从江南跑回来了,二话不说就入宫面圣。也不知道谢慕华和赵德昭商量了什么,赵德昭通知各位领导,今天入宫开会,大家再研究一下党项人的事情,不要草率,凡事要谋定而后动云云。

#人#一想到这儿,赵普的心里莫名其妙的就有些不祥的预感,坐着小轿来到皇宫,许多大臣都等在文德殿外,锦衣玉带,峨冠长靴。赵普一直觉得自己的视力退步了,但是居然一眼就看到了谢慕华,站在寇准王旦等人的身旁,谈笑风生。看到赵普在看着自己,谢慕华还朝赵普点了点头。

#书#赵普缓步走上前去,拱手道:“哎呀,原来是谢相公从江南回来了,也不跟老夫说一声,让老夫摆酒给谢相公洗尘啊。”

#屋#谢慕华笑眯眯的说道:“怎敢劳烦赵相公,听说赵相公这些天忙得不亦乐乎,为李继捧请封是吧。这是大事,像谢某回开封府这样的小事,就无需赵相公操心了。”

殿前的官员议论的声音渐渐小了下来,只见一名宦官走上殿前高声叫道:“上朝……”

文武大臣走上文德殿,朝贺之后,赵德昭便开口说道:“之前李继捧要将夏、绥、银、宥、静五州奉给大宋一事,谢爱卿却有些看法,要和诸位商议。朕一时间决断不下,也想听听诸位卿家的说法。”

“不知道谢相公有何高见?”弥德超站在班尾,朗声对谢慕华说道。

谢慕华一回头,看见弥德超,他却不认识此人,这是寇准轻声提点一两句,谢慕华顿时了然于胸:“哦,原来是弥大人,是新进入了枢密院的吧?”

“是,谢相公去了江南东路之后,下官才进了枢密院,却未曾和谢相公相见。”弥德超平心静气的说道。

谢慕华懒洋洋的说道:“嗯,看来你是支持李继捧献土的了?”

弥德超略微有些得意,何止是老子支持,满朝文武哪个不支持?也就是你谢慕华不识好歹,跑出来横插一缸子。当下说道:“夏、绥、银、宥、静五州地势险要,控制了五州便是控制了西北,将来对抗契丹人的时候也极为有利。不仅是下官支持,就算是朝中诸公也都颇为支持的。”

弥德超这一番话深得文武大臣之心,许多人暗暗点头,哪有送上门来的土地不要的道理?以前谢慕华还算是有些真知灼见,这一次是不是昏了头?是要反对李继捧献土吗?

“赵相公是三朝元老,赵相公也是支持献土的么?”谢慕华调转矛头,指向赵普。

赵普只是淡淡的“嗯”了一声。

谢慕华叹了口气:“非是谢某愚昧,李继捧献五州对于大宋来说,却是一件好事。但是时机不对。其中利弊一言难尽。”

赵德昭发话道:“谢卿家就跟大伙儿仔细说说吧!”

“臣遵命!”谢慕华施礼之后接着说道:“从三年前幽州之战爆发,大宋和契丹连战两场,从幽燕到满城,从雁门关到涿州,投入几乎大宋全部的军力。一胜一败,看起来并不吃亏,其实不然,之前的二十万精锐禁军,已经折损过半,补充上来的军队,无论是在经验还是在作战能力上,都不如以前的禁军。这是我们和契丹人的不同。契丹人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只要有武器有马匹便是战士。可是我们大宋却不成。而且最为痛心疾首的便是,幽燕之战,我们的骑兵损失惨重,到现在也还不能恢复元气。现在的禁军依然维持在总数二十多万,可军力已经和当年不可同日而语。跟着,交趾和大理的作战,又远征高句丽。这三场战役,虽然军队投入不大,但是禁军盘踞开封府,远征数千里,光是后勤补给便是让人瞠目结舌的数字。如今,李继捧说要献土……”

谢慕华看了看满朝文武的眼神都被自己吸引,高声说道:“李继捧说要献土,是因为部下不服,西北是党项人的地方。大宋现在进入西北的话,夏、绥、银、宥、静五州的党项人连李继捧都不服,又怎么能服大宋呢?”

“谢相公此言差矣,区区一个李继捧如何能同大宋相比?”赵普出言驳斥道。

谢慕华淡然一笑:“比,自然是没法比。可是赵相公就能保证,夏、绥、银、宥、静五州的党项人会欢欣鼓舞的来迎接大宋接管五州吗?”

赵普被谢慕华一句话顶的说不出话来,气呼呼的闭上了嘴巴。只听谢慕华接着说道:“没有人能打这个包票,相反,李继捧献土之后,五州的党项人和李继捧之间的矛盾,迅速就会转化为和大宋的矛盾,党项人和契丹人颇为相似,也是天生的战士,他们拿起弓箭就能射,骑上战马就能打。而且,西北在党项人手中已久,地形,我们大宋是不熟悉的。一旦发生摩擦,如何是好?”

“方才我已经说过,大宋连年征战之后,虽然国库还略有盈余,可是军卒劳顿,不思再战。现在贸然接受夏、绥、银、宥、静五州,势必要派遣数万精锐大军进入西北坐镇。大宋禁军多是河北人,京东人,先不说西北他们是否能适应。光是边屯粮草,都没有准备好。如何能马上进入西北?”谢慕华声调越来越高。

“我不是反对大宋接受夏、绥、银、宥、静五州,只是现在不能接受,务必做好万全的准备才能接手。这个时间,没有两三年是无法做好的。同时,我们要力捧李继捧,让他继续做他的定难军节度使,大宋给他撑腰,将党项人的势力分化,让他们自己窝里反,打得不亦乐乎。就像我们现在对扶桑做的是一样,等党项人自己打得筋疲力尽,那时候再接手五州,岂不是甚好?”

弥德超轻声说道:“说到底谢相公还是怕了跟党项人打仗!”

寇准似乎跟他是天生的对头,闻言就按耐不住了:“弥德超,你说什么?谢相公南征北战的时候,你还泡在窑子里呢!谢相公为朝廷立下的功劳,就算一百个一千个你这样只会拍马屁的小人也比不上。”

一听拍马屁三个字,弥德超的脸涨得通红,两人卷袖子提腰带,吹胡子瞪眼,眼瞅又要来上一架。

“皇上面前不得无理。”谢慕华轻斥一声,两人不敢再动。谢慕华接着说道:“出了臣刚才说的那些之外,西北缺盐,而大宋富足。大宋若是支持李继捧,让族内分化之后,同时控制西北的通商,严禁边民用食盐跟党项人交易,时间一长,大宋自然可以自给自足,可党项人却必然会自乱阵脚。那时候再让李继捧献土,西北平定就简单的多了。”

谢慕华这一番话有理有据,让满朝文武都反驳不得,先前还兴高采烈觉得天朝上国的威风已经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了的那些大臣们,现在反思一下,还的确是如此。要是现在将数万大军派去西北,未必能镇得住党项人,说不定又为大宋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那可真是得不偿失了。

赵德昭见谢慕华已经说服众人,自己也觉得颇为有理,正要开口说话,忽然一个小黄门急急火火的跑到殿外,叫道:“皇上,刚刚夏州八百里加急公文送到。”

“呈上来给朕看!”赵德昭吩咐道。

那小黄门快步走上来,将公文递给当值的太监,那太监检查过之后才转交给赵德昭。哪知道赵德昭越看脸色越差,终于按不住怒火,将公文往地上一丢:“党项人的胆子太大了,听说李继捧献土之后,当即哗变,夏州都监尹宪,被乱民所杀!”

满朝文武骇然变色!

【第二章 官逼民反】

夏州乃是西北边陲的重镇,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正是因为如此,大宋非常看重夏州这一片土地,不但对李继捧等党项人好生安抚,并且还派了尹宪去坐镇夏州。

说到这位尹宪大人也颇有来头,这一位便是当年晋王府的旧人,跟弥德超是哥俩好。只不过尹宪的马屁拍得比弥德超还有深度,赵光义还没死的时候,就已经让尹宪来夏州镇守了。无能的人身居要位十有**是要害人的。尹宪就是其中的典型人物。他做了夏州都监之后,肆意妄为,仗着自己手中有兵权,对党项人算是任意杀戮,原本就颇为激化的两族矛盾,越发难以调节了。

李继捧这边去了开封府,尹宪就在府衙里好生琢磨自己的升官美梦了。要是说李继捧献土的原因是因为手下众人根本不服气的话。这其中尹宪的功劳还真不算小。夏州城里,党项人比汉人要多,但是在尹宪的高压之下,党项人的地位着实不怎么样,许多人对那个软弱的李继捧都比较失望,觉得他不可能为党项人争取到一个合理的地位。

尹宪正捧着一杯热茶百无聊赖的看着公文,看得昏昏欲睡,就连手下官员特意从九华山用快马送来的茶叶,也丝毫不能提起他的兴致。忽然,门外传来纷杂的脚步声,几个部下快步走到门外,朗声叫道:“尹都监,快点出来看看吧,夏州的那些党项蛮子又要闹事了!”

尹宪一听这话,顿时来了精神,将手中的茶杯和公文都丢了下来,快步走出去,叫道:“好,就怕他们没胆子闹事,有事闹,本官就能要他们好看。”

都监府衙外已经聚集起了许多党项人,这些人喊声震天,尹宪带了几个部下就走了出去,才到门口,迎面就被自己的幕僚给拦住了。这位幕僚姓海名越。海越乃是太祖时就考上过进士的人物,可是因为得罪了卢多逊,被贬到西北来。海越也颇为有点豪气,一怒之下辞官不作了。可是不做官总是要吃饭养家的啊,海越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又不愿意以堂堂举人的身份去给人当老师去,跟那些秀才们抢饭吃。于是就来了都监府里做个幕僚。

海越一看这些党项人又闹事了,便来到门口劝阻,还没说几句,就看到尹宪带着几个将官走了出来。海越一看,这可大事不好,急忙拦住尹宪:“都监大人,这事用不着您出面,一会儿功夫,我就能让他们回去。”

尹宪冷哼一声:“就凭你?你要是有这个本事的话,怎么还有这么多人聚在这里?这些党项刁民,不杀一儆百是不行的。”

海越暗暗叫苦,但是他可是明白的很,这些党项人其实根本就是胸无大志,这个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