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兴汉(魔力)-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琦的病故意味着荆州的遗留问题全部解决,包括关羽在内的降将以及伊籍等归正人员现在只有一种选择便是辅佐刘琮。而刘基的降生让刘琮的统治更加稳固。
又因为张松和法正的缘故,攻略益州也逐渐提上日程。因为北方的曹操此刻虽然盯着孙权,随时都可能调转枪口对准荆州,尽快的壮大自己,才是乱世生存的第一要务!
日常军政要务自有文聘、诸葛亮、魏延等人人去做,刘琮需要的是统筹安排。但是有一件事情刘琮不敢放松,那就是武器、装备制造。
要知道历史总是胜利者写的,胜利者总是喜欢把胜利的原因仅归结为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却把胜利中的科技和钢铁的力量抹煞。作为一个和谐后世的军人,刘琮自然知道科技的力量和装备对战争的决定性。
刘琮深知,战国时秦国之所以灭了六国,是因为铁战胜了青铜,军队标准化战胜了六国军队的无序。在当时,六国大多数人都认为铁是‘恶金’,会带了厄运。
只有秦军大面积使用标准化的铁制兵器,所以秦朝统一天下,是因为“恶”金大量使用,给六国带来了厄运,与秦始皇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无关。
汉初卫青跨大漠追击游牧民,并大胜之,主要是由于汉初发明了单边马蹬,这使汉朝训练一个骑兵的时间大大缩短,并使汉骑兵解放出两手便于战斗。所以卫青、霍去病才能轻骑追逐匈奴上千里。
而此后的唐朝,之所以纵横西域,所向无敌,这是因为刀战胜了剑,唐以前骑兵都是用双面开刃的剑作为主要兵器,骑兵马上冲刺时,只能用砍削的手法对敌,而直锋的剑在马上冲刺时,不便砍杀,即使用刺的手法,也是容易短折,只有略微弯曲,有一定弧度的刀,才便于骑兵在马上一掠而过,杀敌制胜。
所以,以刘琮两千年先进的知识,荆州完全可以在装备上战胜敌人,再配以先进的作战方式,刘琮才能以相对不利的地理位置荆州发家,才能在这时代与刘璋、孙权周旋,甚至战胜曹操。
尤其是曹操,北方有强大的骑兵,荆州前期可以利用水军优势顶住攻击,当若是想问鼎中原就必须找到步兵对付骑兵的办法。除了利用天时、地理之外,就必须凭借凭借器械,智谋、军队训练。
而智谋和军队训练方面,曹操集团在短时间内是不会输给刘琮的,刘琮能够超越曹操的可能只有器械,尤其是拥有诸葛亮和黄月英这对器械专家。但前提是刘琮必须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原材料。
想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只有2万吨钢的年产量,想必每个人都一肚子气,4万万人用2万吨钢,就是两万人用一吨钢,平摊到一人才有50克钢,不要说刀,连每人新添一把小攮子都不够。小日本当然会侵略中国。
相反如果刘琮钢铁的生产和使用量超越曹操和孙权就一定能够在装备和器械上取得优势。弓弩等器械的制作是诸葛亮的长项,但其他武器装备制造要胜出,还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
所以炼铁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如果荆州能练出好钢铁,并且大面积的在军队中使用,就一定能够战胜其他诸侯,就能推动汉民族的发展。
当刘琮把自己的这些想法说给诸葛亮、徐庶等人听时,他们也纷纷表示赞同,如今荆州虽然暂时安逸,但古语云,居安思危。曹操是不可能听任荆州、扬州做大的。
而炼铁需要大量的铁矿和燃料,长沙郡内的煤炭可以提供足够的炼铁燃料,相邻的零陵郡又有大量的铁矿石。经过再三遴选,曾经的典农校尉,现在的将军府主薄刘巴又被委以重任,赴长沙大炼钢铁。
当然炼出来铁只是第一步,如何打造成领先这个时代的武器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大量网罗各地优秀的工匠是实现这个目标最快捷的第一步。
刘琮知道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兵器制造家蒲元在斜谷口(今陕西周至县西南),“镕金造器,特异常法”,为诸葛亮铸刀三千口。刀铸成以后,为了检验质量,蒲元让士兵用竹筒灌满铁珠,举刀猛砍,如截刍草,竹筒断而铁珠裂,人们交口称赞蒲元铸造的钢刀是能够“斩金断玉,削铁如泥”的“神刀”。
蒲元不仅是当时有名的制刀能手,而且对各种机械也很感兴趣,在机械制作上也颇具才华。三国以前,我国陆上运输所用车辆多数为双轮车,双轮车比较平稳,承载比较大,很容易掌握平衡,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这种车比较适合在平地大道上行进,但在一些狭窄的山间小路上行进就比较难用。三国时,蜀国多为山地、丘陵,行路特别困难,在与曹魏的作战中,需要不断地运送粮草,因此就要解决适于山道的运输工具。蒲元经过不断钻研、试验探索,发明了独轮车,解决了蜀国的困难。
这种独轮车非常适用于在崎岖的山间小路上行进,1000多年来一直被广泛地使用。这样一位“神刀手”,在炼制刀剑等方面有如此高超的技艺,但在正史中却不见记载,只是在一些民间传说和其他书籍中才有所记录,使后人得以了解了蒲元的非凡技艺,得到后人的铭记和敬仰。
所以黄权和刘寅很快又领到了一个新任务,那就是招揽各地诸如浦元这样的知名工匠,有他们,刘琮的匡扶计划便会事半功倍。
当然作为一个穿越者,对于蒲元能够练成神刀并不感到奇怪,反而更加坚定了刘琮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决心。
“神刀”是怎样炼成的呢?这要从华夏古代先进的炼钢工艺谈起。
华夏是世界上最早生产钢的国家之一。和谐后世的考古工作者曾经在湖南长沙杨家山春秋晚期的墓葬中发掘出一把铜格“铁剑”,通过金相检验,结果证明是钢制的。这是迄今为止我们见到的中国最早的钢制实物。它说明从春秋晚期起中国就有炼钢生产了,炼钢生产在中国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制造的兵器闻名天下。楚国的宛(今河南省南阳)出产的兵器刃锋象蜂刺三样厉害,这肯定是钢制的。因为铁制的刀剑过于柔软,不可能达到象蜂刺一样的锐利程度。
当时西方古罗马士兵使用的刀剑是熟铁的,在战场上交锋时一刺便弯,再刺之前非要放在地上用脚踩直不可。公元1世纪时欧洲人普利尼曾经说过:“虽然铁的种类多而又多,但是没有一种能和中国的钢比美。”
生铁、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在于含碳量上,含碳量超过2%的铁,叫生铁;含碳量低于0。05%的铁,叫熟铁;含碳量在0.05%-2%当中的铁,称为钢。
中国古代最早的炼钢工艺流程是:先采用木炭作燃料,在炉中将铁矿石冶炼成呈海绵状的固体块,待炉子冷后取出,叫块炼铁。
块炼铁含碳量低,质地软,杂质多,是人类早期炼得的熟铁。再用块炼铁作原料,在碳火中加热吸碳,提高含碳量,然后经过锻打,除掉杂质又渗进碳,从而得到钢。这种钢,叫块炼铁渗碳钢。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的钢兵器,都是用块炼铁渗碳钢制造的。
第二百二十三章 神匠就位
用块炼铁透碳钢制造的刀,虽然比较锋利,但仍然达不到能够“斩金断玉,削铁如泥”的程度。因为这种钢的质量还不够好,炼这种钢碳渗进的多少,分布的是否均匀,杂质除掉的程度,都非常难掌握,而且生产效率极低。
为了提高钢的质量,古代工匠从西汉中期起发明了“百炼钢”的新工艺。到现在掌握这么技艺的工匠应该不在少数吧?刘琮暗自揣测,人才啊,各方面的人才!荆州一定不能输在人才上!
所谓“百炼钢”,就是将块炼铁反复加热折叠锻打,使钢的组织致密、成份均匀,杂质减少,从而提高钢的质量。用百炼钢制成的刀剑质量很高。百炼钢的品种繁多,见于记载的有:“五炼”、“九炼”、“卅炼”、“五十炼”、“七十二炼”及“百炼”。
炼字前面这些具体数字的特定含义,研究者一般认为是指加热的次数,即炼了多少火。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叙述磁州百炼钢的过程,就是连续烧锻百余次,至斤两不减为止。
曹操曾命有司造“百辟刀”五把,在《内诫令》中称它们为“百炼利器”。孙权有三口宝刀,其中一口名“百炼”。蒲元为刘备造的宝刀,上刻“七十二炼”。由此可见,在三国时期,百炼钢已经相当普遍了。
百炼钢的需要越来越大,由于它的原料块炼铁的生产效率很低,冶炼出来以后必须经过“冷化”,才能得到,所以,百炼钢的发展受到限制。为了突破这种限制,刘琮必须让工匠们学会一种新的生铁炼钢技术——炒钢。
炒钢,就是把生铁加热到熔化或基本熔化之后,在熔炉中加以搅拌,借空气中的氧把生铁中所含的碳化掉,从而得到钢。因为把铁矿炼成液体,当然只能是生铁水,而在“乃后万锻”之前一定要炒成钢或熟铁才行(实际上熟铁就是含碳极低的炒钢),否则生铁是不能锻的,更甭说“万锻”了。
这是一个从铁矿石炼成生铁水,再炒出钢,最后锻造成优质兵器的全过程。炒钢的发明,是炼钢史上的一次技术革命。在欧洲,炒钢始于18世纪的英国,比中国要晚1600多年。刘琮相信一定会有工匠能够掌握这门国际领先的技术!
或许蒲元就是一个!
另外,要想锻制出能够“斩金断玉,削铁如泥”的“神刀”,最后一道工序淬火也至关重要。所谓“淬火”’,就是先把打好的钢刀放在炉火上烧红,然后立刻放入冷水中适当蘸浸,让它骤然冷却。
这样反复几次,钢刀就会变得坚韧而富有弹性了。淬火工序看起来容易,但操作起来极难掌握得恰到好处,烧热的火候、冷却的程度、水质的优劣,都有很大关系。淬火淬得不够,则刀锋不硬,容易卷刃;淬火淬过头,刀锋会变脆,容易折断;淬火淬得合适,非有极其丰富的经验不可。
史书记载,蒲元对此就非常讲究,他认为“蜀江爽烈”,适宜于淬刀,而“汉水钝弱”,不能用来淬力,涪水也不可用。他在斜谷口为诸葛亮造刀,专门派士兵到成都去取江水。由于山路崎岖,坎坷难行,所取的江水打翻了一大半,士兵们就掺入了一些活水。
水运到以后,当即就被蒲元识破了,“于是咸其惊服,称为神妙。”在1700年前,蒲元就发现了水质的优劣会影响淬火的效果,这实在是了不起的成就。而在欧洲,到近代才开始研究这个问题。
要遭神刀就必须找到会运用先进的炒钢冶炼技术,以及有丰富的淬火经验的工匠。蒲元啊蒲元你在哪里,刘琮第一次感觉到蒲元甚至比诸葛亮还重要!更要命的是这个时代的人都读书人,儒士十分推崇,所以诸葛亮名气很大,和刘琮又是亲戚,根本不用四处打探下落。
可像蒲元这种人在这个时代是不受重视的,华夏文明数千年,历史可以考证的人物大多是政治家、军事家,你什么时候看到过张衡、毕昇等人有大量的事迹传世?不过刘琮有锦衣卫和谍报司。
接下来几个月,锦衣卫和谍报司的主要任务便是在荆州、益州搜罗知名工匠,当然重点是蒲元这一类!
蒲元是骂骂咧咧来到襄阳城的,准确的说他是被绑架来的!此前他在汉中拥有一家打铁铺,替人制造各类家具,生意红火,也算是小康之家。一夜之间,家人失踪,学徒们不来了,到最后铺子都让人在半夜里砸了,一把火烧了!一夜之间一个小康生活水平的蒲元几乎沦为了乞丐。
接着便是有人出面请他去襄阳,他自然不肯,来人便以家人性命做要挟,不得已跟着到了襄阳。一路上当他得知征南大将军、荆州牧刘琮是幕后主使时破口大骂的同时也很是纳闷,你一个封疆大吏,割据诸侯,三公之上的大将军跟我这一个铁匠过不去?
当他来到襄阳的家时更是惊呆了,众多的官员与他的老父老母谈笑风生,一个年轻的高官模样的人正在陪自己四岁的儿子玩泥巴。一问,这人便是征南大将军!蒲元更是一头雾水!当将军有这么闲吗?
当刘琮将他引荐给其他从各地来的工匠,并把自己整理出来的关于炼铁和打造兵器的一些方法和资料交给蒲元时,蒲元震惊了?这是征南将军?我看是一个能≮更多好书请访问:Zei8。 贼吧电子书≯工巧匠嘛。当然很快他就明白了刘琮请他来的目的,感受诚意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压力!
刘琮将蒲元的家人安置在襄阳,购买了大宅子,并赐了几十亩良田。蒲元自觉一般的县令都有没有这么气派的住宅,何况他一个普通铁匠。作为一个铁匠,他能做的就是打造出相当优秀的武器装备报效刘琮的知遇之恩。
经过刘巴和黄权等人的努力,半请半绑,三个月时间襄阳聚集了来自各地的优秀工匠两百来人。随后刘巴以将军府兵曹掾兼铁官营司马身份领兵三千,带着这些铁匠前往长沙郡攸县大炼钢铁!
这一个在一般人看似极为普通的任命,却让刘琮给予了厚望。尤其是刘巴出任铁官营司马,足见刘琮对此事的重视。刘巴是最早跟随刘琮的几名谋士之一,身份地位甚至在一般郡太守之上。
除了在武器装备上大下功夫之外,各步兵军营也得到命令大量扩军,其中江陵步兵要求一年内扩军一万五,江陵水军也要求扩军五千。荆州一些高层对此心知肚明,刘琮这是要为下一步的扩充地盘做准备了。
随后为了在行政更能让文聘、诸葛亮等更加专注的主持抗曹事宜,刘琮又析南阳郡自己管辖的诸如章陵县、平氏县、叶县、樊城、新野、南乡县、顺阳县、酂县、丹水县、武当县、阴县、筑阳县等十七县新设新野郡,治所新野。
文聘兼新野郡太守,樊城大营部分步兵和骑兵迁往襄阳,成立新的军营,黄忠升任统领,同时擢邓芝为新野令。
年近四十的邓芝终于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了,而邓艾也因此有一个较好的成长环境。不用再担心被人欺侮。
同时,这样一来汉江两岸以及白河流域就组建起了一道屏障,拱卫襄阳,而襄阳步骑兵和水军亦可单独作战。襄阳从前线就成了二线。这也是刘琮为出征做准备。而以郡守行事比之将军更加方便,文聘能够详细掌握各县防御力量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将樊城大营的兵力派往各县布防。
只等兵器、军队训练到位,时机成熟,刘琮便是要出兵西征!刘琮在自己匡扶汉室的光明大道上正大踏步前进!
第三部 益州攻略
第二百二十四章 时机成熟
冬去春来,时间来到了建安十五年秋。过去的一年刘琮在荆州厉兵秣马。荆州的战力迅速增长。而与此同时,外部势力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是夏天,盘踞在庐江的陈兰、梅成、雷簿等人被张辽所灭。张辽进军庐江,与乐进、李典率两万余人一路向西,数次用计剿灭了山匪,随后奉命驻屯合肥。
为了边疆安宁,曹操对陈兰等人不可谓不重视,尽管陈兰有刘琮、周瑜等暗中资助,但到底不是张辽的对手,这也在刘琮的意料之中,不过一支山匪拖住了曹操几万人马将近一年,也算是给刘琮的匡扶大计赢得宝贵的时间。
其次便是步骘平定岭南,孙权自建安十三年秋天趁着刘琮、曹操在樊城大战时派步骘进军交州,历时一年半,扫平不听令的各郡县太守、县令,威名大震,交趾太守士燮等皆来归附。至此,岭南(五岭以南)服从于孙权。
虽然刘琮十分不情愿,但交州的局势还是朝着有利于孙权的方向发展,当然刘琮得益的便是在步骘平定交州时,数以万计的百姓迁徙到都梁、桂阳两郡。交州本来就地广人稀,大概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归了了刘琮,这也算是一个安慰吧。
令刘琮不爽的是建安十五年春,曹操发布《求贤令》,命令部下推举人才可以不拘品行。这是曹操首次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麾下谋士成群,猛将如云的曹操在南征荆州和扬州之后也感受到了人才的压力。
尤其是荆、扬两地拥有长江天险,让曹操暂时不敢觊觎。不过曹操作用中原与河北,并有大汉天子坐镇许昌,曹操此举除了要普求天下大才之外也想几次分化荆州和江东集团的士族,尤其是那些不得志的人。
不过曹操的两次失败,也让他将战略目标暂时转移,决定先荡平关中和凉州,甚至占据益州之后再顺江而下,到时候兵分几路攻取荆、扬。他这样一个战略目标的改动,直接导致了关中诸侯和益州牧刘璋的恐慌。
而最令刘琮高兴的莫过于周瑜的病故,建安十五年周瑜于柴桑病死。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出身世族官僚家族,与孙策同岁,少时结为好友,互通有无。
孙策起兵平定江东,周瑜率兵相助,随孙策东征西讨,连破强敌。建安三年,为建威中郎将,后任中护军、领江夏太守。平定江东后,还镇巴丘。孙策死,周瑜亲赴悼念,与张昭共掌众事,辅佐孙权。
建安十五年,周瑜准备与移居建业的孙权合攻合肥。兵未发,因病而死。周瑜为人恢宏大度,很得人心,又精通音乐,当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谣。
周瑜对于江东孙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周瑜的病故是孙权的损失,也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刘琮的压力。而接替周瑜成为大都督的鲁肃与刘琮有旧。是联刘政策的的策划者、践行者,也是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者。
刘琮在派遣使者前往柴桑吊唁周瑜的同时,也准备了厚礼赠予鲁肃,借此巩固孙刘联盟。鲁肃的豪爽性格也能在最大程度上缓解刘磐与江东的紧张关系,当然被鲁肃看中的江东青年才俊,刘琮的妹夫陆逊也因此逐渐崭露头角。
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便是曹操开始修筑铜雀台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修筑铜雀台,以供自己享乐。台址位于邺城西北,因城为基,高十丈,上有房屋一百二十间,极奢丽。这加深了曹操与荀彧等人的矛盾。
也是曹操人到中年,壮志不已的一个突出表现。虽然曹操可能不愿意承认,但铜雀台的选址就能看出些端倪,如果再年轻十岁,曹操一定会选择许昌。在连续遭受刘琮和孙权两个年轻人的狙击之后,曹操也隐隐的感受到了后生可畏。
甚至可能内心里想着就这样天下割据,迁都邺城。当然这些可能只是曹操某一段时间的想法,但比起当年冒着被吕布端掉老巢的危险也要兵发徐州来,曹操无疑保守了许多。
而曹操与荀彧等人的进一步决裂是刘琮乐意看到的,不管最后自己能不能得到荀彧,至少能够弱化曹操进团就是对自己有利!
荆州的这一年,除了各郡、各营按照要求扩充军队。值得欣慰的是荆州并没有因此而使得农业生产者和民夫的数量大幅度下降,反而因为其他州郡的百姓迁徙而略有增长。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绩。
自从黄巾之乱以来,华夏的人口受战乱和疾病的双重打击每年都在急剧的下降,到建安十五年,存活的不到十之二三。荆州由于长期免受战乱,加上刘琮推行生活补助,和加大医官的培训与扶持,人口逆势而上。
而刘巴和蒲元也没有让刘琮失望,攸县的铁官营,除了产出少量的盔甲之外,还按照刘琮的要求打造出了近一千柄神刀,目前已经装备江陵大营。
而诸葛亮的成就更是显著,诸葛亮制作了一种新型连弩,称作元戎弩,一次能发射十支箭,火力很强,矢长只有八寸。而且此弩可以瞄准目标等到需要时再发射,有利于捕捉射击时机,命中率比弓高。
“以铁为矢”是科学合理的。连弩的箭采用铁制就解决了三大问题:
第一由于整支箭的尺寸只有“八寸”非铁制的箭,箭体轻,没有太大的杀伤力。铁矢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其次箭匣底部加附磁石,铁箭就会被吸附在箭槽上,解决了连弩向上仰射时弩身倾角大于90度,箭匣里的矢脱离箭槽倒向反方向,张弓向下俯射时箭支滑落的问题。第三解决了连续供箭问题,连续供箭,连续发射得以完成。
不过缺点是体积、重量大,单兵无法使用,“元戎弩”重达200多公斤,别说搬运困难,甚至箭矢要上弓都是用双脚把弦蹬开,才能把箭矢安装上去。基本上多作为守城武器或是埋伏用。
还有就是全铁的箭加装羽毛困难,无羽的铁箭在远距离飞行时会失去平衡而翻滚,达不到远射武器的作用。
这也是诸葛亮所要急需解决的问题,损益连弩机关互动要求精度高,在野外使用时部件受阴雨等天气的影响易变形从而使连弩发射机关失灵。
尽管如此刘琮还是十分重视,这种弩势必也是一个大杀器!刘琮在见识了元戎弩的威力连连称好,之后随即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生产和保管元戎弩。曹操最大的优势便是拥有大量的骑兵,如果刘琮能够组织起一支颇有战斗力的元戎弩兵,将会是曹操的噩梦!
元戎弩”的威力,在冷兵器时代对人的杀伤力可以说是所有武器之最没有一个重装骑兵的盔甲可以挡得住一箭。元戎弩的出现可以极大程度的抑制曹操重装骑兵的发展,有很大的弩的大量使用有和培养一个重装骑兵的花费,会让曹操头疼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